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93|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芝罘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4 2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芝罘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作者:娃娃)
 
 
烟台有三大学术混子,他们分别是张景芬、安家正和王全杰。
                 先说张。
               他是我的实实在在的老师。但梁启超早就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所以,我不得不说些对他不利的实话。张在19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这不假。但说他是冯友兰的研究生就是在吹牛了。其实他是张岱年的研究生。张岱年是什么学者,我们从他在死前非要加入伟大的党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了。由此,这个小张,也不是什么好鸟。这个人给我的印象是浮躁的很,一直急于用世,到处钻营。他现在终于熬出头了,烟台只要有个活动就少不了他。但是,你听听他都讲了些什么啊?真亏他是北大毕业的,北大何辜?竟然有这样子的学生!另外,张现在到处说他是北京大学博士,博士他是去读了的,我有一个同样是北大哲学系硕士的朋友告诉我的,但至于他拿没拿到学位,这是一个疑问。因为据我的那位朋友讲,张的英语很成问题,根本过不了博士学位申请的关口。张还说是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我查了该校的网站,反正没有查到。
            次说安。
           安我早就认识。这个人给我的印象一直就是个村里杀猪的形象。土得掉渣渣。他本是搞文学批评的,但后来被烟台的报纸宣传成了无所不知的全能人物。他自己也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到处赶场,什么也说。你听听他都讲了些什么吧?有时真是令人笑掉大牙。比如,他曾经说广州沙田的一处叫“蓬莱阁”的酒楼是因为羡慕烟台的蓬莱阁而命名的。这真他娘的是笑话!“蓬莱阁”在汉代就有了,是藏书楼的别称,人家这个酒店叫这个名字完全是附庸风雅,与你烟台的蓬莱阁有什么关系?安教授总不会认为汉代的蓬莱阁也是抄袭的宋代才有的烟台的蓬莱阁吧?真要是那样,安教授应该写一部新小说,题目就叫《关公战秦琼》。
          最后说王。
         在以上这三个人里王是我认为最有学问的一个。我曾经和他有过几次交往,也给他发过稿子。但这个人本质上也是个投机分子,常常说些胡话。比如,白石村遗址出土了海贝钱币,他就说中原也有这样的钱币,看来胶东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我*,这么牛比的结论,他也敢下,而且是在烟台电视台上。我真怀疑电视台和全杰代表全疯狂了。照这样下去,他们好建议政府迁都烟台了,不信,大家走着瞧。
        当年,阮籍老先生爱架车漫无目的的出游,车到没有路的地方辄痛哭而返。有一次,他老人家“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日:“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世界上没有英雄了,才让刘邦这样的混子得了名声!)
     借用阮籍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也说一句:“芝罘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2#
发表于 2008-1-5 17:2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畅游[/B] 发表: 王全杰好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得过一等奖。
3#
发表于 2008-1-5 09:28 | 只看该作者

  我看此文属未成名的竖子所做。

  首先更正:张景芬是山东大学哲学系77级本科生,1982年才毕业。怎麽可能1980年研究生就毕业了呢?基本资料都不正确,怎麽可以得出如此肯定的结论来?!

  此三人我都有过交往,以景芬学兄为多。以我的了解,他们都可以称为烟台的精英人物 ,学问(或科研)颇有建树,对烟台的社会发展也多有贡献。这种层次的“竖子”在烟台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他们应该被更加尊重!

  世上的事坏就坏在有些自以为自己是“横子”的竖子们,做不了什么事,对别人却评头论足。劝愚公千万不要学他们,更少转一些这样的帖子!

4#
发表于 2008-1-5 09:28 | 只看该作者
王全杰好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发表于 2008-1-5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龙王[/B] 发表:

 

  世上的事坏就坏在有些自以为自己是“横子”的竖子们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09:36 | 只看该作者

读了这篇文章感觉有趣就转过来了,希望有些激烈跟贴用以冲关80000,不合适就删去吧。

7#
发表于 2008-1-5 16:3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茶的情诗[/B] 发表: ?
8#
发表于 2008-1-5 08:17 | 只看该作者
?
9#
发表于 2008-1-5 18:35 | 只看该作者
    完全同意龙王的意见,这三人本人也多次接触,虽无深交,但学识在烟台这个地域,绝不会比本文原作者差!张景芬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在胶东地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王全杰本身就是搞技术的,虽然经营方面不是他的特长,可是在皮革处理工艺方面,在全国也是知名的专家之一,拥有多项专利,为我国的皮革加工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其人的显著特点就是,说话实在得很,实话实说,并为此还闹过不大不小的笑话。
10#
发表于 2008-1-5 18:43 |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上个月张景芬教授在我们举办的中心城市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不知本文原作者娃先生有什么大作。

“星罗棋布”式区域城市化探索fficeffice" />

                      ——以烟台市为例,兼议青岛

张景芬

城市学者常常喜欢用“星、月”之喻来说明大城市同周边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关系。如果诉诸于真实的天文学空间,应该是行星围绕恒星转,卫星围绕行星转,像我们最熟悉的常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关系即是。其中月亮只是一颗卫星。但从直观上,由于离地球距离最近,月亮看起来最“大”,即被用来比喻大城市,其它星星被喻为小城市和城镇。城市发展很类似天体运行,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像是交织着许许多多恒星、行星、卫星之间吸引和排斥的互动。

如果沿用“星、月”之喻,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全国可分为四类区域:一是“众星捧月”式,即中心城市发达,受其辐射的周边县、区和村镇也发达,比较典型的是苏南地区。这里自西向东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等,由于大城市的带动,举袂成幕,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带周边繁星璀灿,形成发达的县、区及村镇体系,呈“捧月”之势。二是“月明星稀”式,即中心城市发达,而周边不甚发达,比较典型的是关中地区。肥沃的八百里秦川在农耕时代曾经是造就城市文明的物质前提,产生了像西安这样的教、科、文十分发达的特大城市,但在开放时代,对比沿海城市,这里却相对消减了区位优势,大城市倒显得茕茕孑立,冷月霜天,无所凭依,没有带动起比较发达的区域经济。所以,像西安这样一个强市,如何带起一个强省,而陕西既然“无众星之明”,如何“假日月之光”,也许是发展的主题。河西走廊以东的兰州市之对于陇中、陇东和陇南的关系,也属于此类地区。大而化之,发育在广阔的松辽平原一线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大城市之对于关东地区的关系,也大致可以归于此类。三是“星罗棋市”式,即县、镇经济比较发达,却无强劲的城市中心,比较典型的地区是胶东半岛。这里资源丰富,有全国苹果第一县栖霞,渔业第一县荣成,蔬菜出口第一县莱阳,黄金第一县招远,曾为全国首富县的长岛,具备城市形成的物质前提;但是缺乏强强磁力中心即产业、科技、外贸、资金、信息及文化密集的中心城市的辐射,虽有“众星之明”,却无“日月之光”,各县、区及村镇只能无机分布,各自为阵。四是“星月惨淡”式,即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都不发达,更谈不上完备的城市体系了,像我国大西北好多地区可以归于此类,是国家近些年着力开发的区域。当然,以上四种区域类型的划分只是相对的,更多的区域是处于不同类型的过渡或中间状态。不过,尽管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步履急剧加快,“星”与“月”都在与日俱增,由于东、西部和南、北方以及各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各地仍然可以在较高层次上相对地归结为这四种类型。

胶东半岛“星罗棋市”式经济及城镇格局是历史形成的,早在计划经济年代,这里的地区行政公署就提出“抓各县、促烟台”的基本政策;开放改革以来,遗风尚存,由于这里对各县、区开发建设均衡用力,分散投资,导致城市发展的分

                         

①文中图、表设计蒙山东工商学院杨晓龙同志相助,特致谢忱。

散布局。在国际上,同胶东“星罗棋布”式格局相类似的有德国的来因-鲁尔区,面积1.5万平方公里,略小于胶东,人口1千万左右,该区分布了181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胶东也可以保持类似的特点,但不等于平均用力,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发达的城市中心”。来因-鲁尔区最大的城市是科隆,人口近百万,这里有商业中心,机电、煤化工业中心,炼钢、重机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化工、服装工业中心,有色金属、石化、造船工业中心等,对周边有带动作用,烟台中心城区在胶东宜发挥类似或大于科隆的职能。

 

1 星罗棋布式区域特点及发展的内在矛盾

 

消逝的过去,有时却比匆匆行进的现在,更能揭示一个区域的基本特点。同其它类型相比,“星罗棋布”式区域在经济结构、城市发展、社会组成及文化观念诸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以胶东而论,二十年以前,烟台市域面积为18932.5平方公里,人口810万;198710月,威海由原先的县级市升格为与烟台并列为胶东半岛的两个省辖市,但在习惯上,人们仍把两市并称为胶东。不论从产业构成还是城市特征看,胶东半岛具有鲜明的“农工过渡型”区域特色。

1.1 大市区、小城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当时烟台市域面积是上海的3倍,而建成区面积仅有上海的1/6;当时的市区,是城市中心芝罘区再加上邻近的改县为区的福山区,这个市区不是一体化的城区,而是空间上断开、职能上分离的两个建成区,芝罘区的建成区面积是福山区的近10,非农业人口是其13倍多。1994年以后,烟台市区又扩大至莱山和牟平,外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区范围是五个空间上断开、职能上分离 的建成区。这样,当年“大市域”和“小市区”为矛盾,演变而成目前的“大市区”和“小城市”的矛盾。烟台市现今的总面积是上海市的5倍,市区面积是上海市区的1.24倍。然而,从城市功能来看,烟台比上海差之甚远,几乎像一个虚拟的“市区”。

如果沿用城市首位度指标来衡量烟台市区的发达程度,非农业人口数量占首位的芝罘同占二位的牟平区的比值为4.4,说明市区经济欠发达。尽管如此,芝罘区范围内的城市经济在五区中是相对最发达的。从烟台市区情况看,其它四区(福山、莱山、牟平、开发区)的总面积为2474.66平方公里,是芝罘区的14.65倍;总人口为99万,是芝罘区的1.64倍,而其城市功能远不及芝罘区。下表从1999年显示城市化水平的某些指标看芝罘区同四区总和的比较:

 

                                                

   

 

 

非农业人口(万)

54.66

28.89

建成区面积/总面积(%

23.19

2.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3.66

35.89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

228.90

117.83

可以看出,芝罘区是全市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一个真正的城区,其在全市的中心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大市域”同“小市区”的矛盾以及后来的“大市区”同“小城区”的矛盾,一直是胶东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其同周边各县、区的关系还只是行政意义的“市管县”关系,而不是经济意义的“市带县”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还派生出“星罗棋布”式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观念诸领域的不同特征及发展矛盾,如下述。

1.2 产品外向型、产业内向型

胶东依山傍海,有丰富的土地、矿产、海洋及气候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外贸出口商品的综合生产基地。1983年,烟台的商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占全省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21.8%,居全国各地、市的第三位。1986年,外贸收购总额在全国25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但是,长期以来,烟台(含威海)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典型的第三世界式,即以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工业加工品的比率较低。参见下表:

1986年出口商品构成(%

  项目

区划

农副产品

轻纺产品

重工业产品

  

36.43

35.01

28.56

  

53.00

37.30

 9.70

 

通常说“贸工农一条龙”,胶东的“龙头”——贸和“龙尾”——农都有明显的优势,但“龙身”——工却乏力,同外贸没有很强的关联,故不能够衔接首、尾,从而形成有机联系,搞活经济。中国神话的图腾――龙即是无机组合,由鹿角、马面、蛇身、鱼鳞和鹰爪拼凑而成,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初期,烟台市的城镇结构也是一种拼凑,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呈无机分布,缺乏强磁力中心的辐射及带动。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今,烟台市的外贸出口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2006年的外贸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22.75%,机电产品占近40%。烟台这个原本的农工过渡型区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即由无机组合逐渐过渡到有机整合。

1.3 高素质人口、低素质人才

胶东半岛仰承古国文化传统,好学重文,绵延至今,人口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据1984年的人口统计,每千人拥有的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均远远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文盲率全省最低。但是,胶东地区的人才数量少,且素质较低,每千人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又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如下表):

 

文化程度(‰

行政区划

  

  

  

  

   

6.00

66.00

178.00

354.00

   

3.53

58.81

176.99

337.33

烟台(含威海)

2.66

78.75

244.66

395.16

 

烟台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数量,当时在山东省落后于济南、青岛、淄博、惠民、泰安、济宁六个地、市。八十年代胶东地区人才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少”,即:1、在烟台全市总人口中,城市人口比例少,仅有11%,比当时全国平均城市比水平低一半,居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末;2、在城市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比例少,占2.9%,是总人口的2.66‰,在省内居第七位;3、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中,对本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能发挥直接作用的“经世致用”人才少,不足知识分子总数的2/3,而1/3以上是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的人员;各类科技人员占人口数的0.21%,城市中心芝罘区的科技人员仅占该区人口的0.45%。这样一个人才结构,对于促进区域振兴,尤其是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言,在管理人才、生产力教育程度以及民主和法制环境方面都会远不如大城市。

历经二十年的开放改革,烟台人口的学历构成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下表):

 

文化程度(‰

行政区划

  

  

  

  

   

28.53

88.05

268.29

282.04

   

33.35

110.55

366.49

327.55

烟  台

39.84

140.02

406.05

291.64

 

尤其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例,烟台二十多年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天反而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尽管如此,对比东南沿海一些城市,烟台仍有差距。

1.4 开放的地域、封闭的观念

现代化,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工业和科技引起的,但它的内涵却远不止此。同物质现代化齐头并进的,还须有社会组织形式、政府机构形式以及精神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而且,对比起来,前者易致而后者难能。完成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塑造现代人格,使人自觉掌握现代思维方法,尚需经历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心理过程。

早在近代史的1861年,烟台即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98年青岛开埠后,由于位差所致,此伏而彼起,青岛后来居上,而烟台相对衰微。解放后,尽管工业和城市化有一定发展,但农工过渡型经济基础和星罗棋布式地域特征,决定了胶东半岛在观念意识方面的相对封闭。近二十年前,我在《胶东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由小农和小市民意识交织而成的夜郎自大、轻商贱役、官权至上和两缘(血缘、地缘)关系诸情结,是胶东落后意识的四个特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从这个意议上说,胶东半岛的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尤其要以工业意识或产业理性替代农民意识和小市民意识,以企业文化改造和提升地域文化,以开放观念取代封闭观念。

 

2 分散布局式城市化的利弊

 

在城市化进程中,是优先扩张大城市,还是重点扶持小城市及城镇,是一个莫衷一是的话题,各国各有其特殊性和发展模式。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探讨通过发展小城镇以促进城市发展的模式,但并非普适性的,而是只适合于某一类区域,如前文所说的“众星捧月”式。而像烟台这样的“星罗棋布”式区域,则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较长时期以来,烟台仍受计划经济时代“抓各县、促烟台”遗风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各县、区均衡用力,具体讲,就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轴线、分散布局为特色烟台城市化道路。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分散布局比之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可能更有利于环保;但如果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集聚能带动更为快速的经济运行。

ffice:word" />经济增长有这样一个规则:“让富有的更富有,让没有的更没有”。出自《圣经》而又被控制理论称为“马太效应”的这一规则,一直被西方社会奉为经济发展的圭臬。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提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些规则阐明了这样一条经济规律:由富变更富,比由穷变富更容易。同样原则也适用于城市发展,即:发展扩大现有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比分散布点更经济、更快速。比如,以发展大型企业为轴线、以外延中心城市为特色的青岛城市化道路,便是这样。青岛集中发展优势区域和优势企业,造就了像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一批大企业,然后再以先发带动后发、以市区带动郊区,从而达到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烟台的发展道路则几乎与之相反。

1993~2001年的发展状况来看,烟台由于采用了分散布局的城市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县、区,进行机械性投资,前期发展势头较大,但从1996年以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到2001年,GDP竟相差336亿元(如图1、2、3所示)。这里除了有烟台与青岛在基础方面的不对等,两个城市奉行不同的发展模式是主要原因。青岛采用优势投资的方式,集中用力,一旦投资减少以后,那些优势企业和地区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而烟台的受资企业和地区由于先天基础较弱,一旦投资减少,即无力自我发展,只能缓步前进或在原 地踏步。

同理,在城市化过程中,烟台把资金投向各县、区,虽然得到一时的发展(如图4、5的1993—1996年段),但后劲不足,96年后便一直落后于青岛。而青岛把资金投向主要的中心城区,再由中心城区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磁力中心来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成绩显著,发展速度稳中有升(如图5)。

1983年以前,当时的烟台地区辖17个县、市,其中莱阳的工业产值为3.10亿元,远高于临近的莱西。直至1986年,莱西的工业产值才达到3.09亿元。1983年开始实行地改市体制,原属烟台管辖的莱西、即墨二县划归青岛市。从近二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出,由于有强有力的中心城市的带动,莱西的发展速度比之缺乏中心城市带动的莱阳大大超出,1999年工业产值达113.28亿元,超过莱阳(60.43亿元)近一倍。

由此可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轴线、以分散布局为特色的烟台城市化道路明显比以发展大型企业为轴线、以外延中心城市为特色的青岛城市化道路,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要慢得多,尤其对于像烟台这类中心区并不是很发达的城市而言,更是如此。

 

3 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扩大,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二、三产业越发达,城市也越发达。像我国最大城市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之比,就达到50%以上。烟台中心城区的形成正是通过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资本累积在芝罘地域的体现,而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兴市的基础。

3.1 烟台二、三产业发展的消长

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大学著名地理学家江美球先生曾把以烟台为中心、包括威海在内的胶东半岛界定为“农工过渡型”区域。其后我对此界定的注解是:“农工过渡型”特点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三:1、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较大比重(一半左右);2、在工业总产值中,农村工业占较大比重(一半以上);3、在骨干行业——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较大比重(超过60%)。当时烟台的产业构成,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1986年农副产品占烟台外贸出口商品总额高达53%。“农工过渡型”特点在城市方面的表现也有三:1、城市化水平低(1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2、“城市首位度”高(达4.7),反映了区域经济的不发达;3、中心城市小(不足30万人口)[4]

在城市化过程中,各地产业发展与布局不是均衡的,而是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一般而言,其产业发展比例要经过“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四个阶段。从烟台市的情况看,四个阶段的前三段的时间分布大致如下:

1949年——1985年:一二三结构

1986年——1991年:二一三结构

1992年——1999年:二三一结构

2000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4.3:51.8:33.9。总的来看,全市域产业转变为“三二一”结构尚须经历较为长期的城市化过程。作为一个消费型城市,老烟台市在解放之初即已是“三一二”结构,并随着工业的发展,曾出现过短暂的“三二一”结构。但这种没有强劲二产支撑的“三”是最不稳定的。自五十年代中期始,产业结构即呈“二三一”型而至今。至改革开放之际,芝罘社区范围内(当时的烟台市)的三产已远远滞后于二产,表现在区域发展问题上,就是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现在,据1999年度统计,包括市直在内的“芝罘社区”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变成“三二一”;而行政隶属意义的“芝罘政区”,其结构正处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快速转变中,而且已趋近于质变的临界点。如下表:

 

GDP构成(%)

    产业

区域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芝罘社区

    1.69

     48.87

    49.44

芝罘政区

    3.63

     50.96

    45.41

 

从上世纪末至今,芝罘区的产业结构已彻底转变为“三二一”结构,三次产业之比为1.68:38.37:59.95,三产已遥遥领先。

3.2 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现代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二、三产业不断集聚的过程。一般而论,城市第三产业的形成和集聚,是依附于第二产业的,城市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是相辅相成的。但对于一个开放程度高的城市而言,又有其特殊性。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烟台市及芝罘区的发展获得了加速度,已经大大缩短了工业化的进程。但从全市来看,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远远低于工业化率(工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为48%,而城市化率仅有30.3%,工业化率比城市化率高出近18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工业化率42.11%,城市化率30.40%,工业化率比城市化率高出11.17个百分点);更是远远落后于1970年美国的水平(工业化率26%,城市化率74%)。众所周知,要提高城市化率,其内涵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市区范围看,工业化率为49.2%,城市化率为53.1%。如下表:

 

项目

区域

     

     

全市

48.00

30.30

市区

49.20

53.10

芝罘(含市直)

38.60

90.80

福山

49.60

28.40

牟平

55.40

25.40

莱山

46.90

33.00

开发区

68.80

79.20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问题:第一,五区中城市化率最高也是人口、信息等集聚度最高的区域是芝罘区,其次是其在东西两侧的外延——开发区和莱山区;第二,芝罘区的城市化率居五区之首(90.8%),且工业化率相对较低,说明第三产业发达;第三,市区虽大,“城区”太小,没有发达的市区,即不能很好地带动市域。芝罘区作为市区中的“城区”,在市区变城区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这里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的汇聚之地,同国外、国内沿海城市、省内以及一衣带水的辽东半岛都有很强的关联。城区第三产业发展所依傍的第二产业不一定非要生发在本土或本区域。或者说,三产的发展不必亦步亦趋,尾随二产,而可以“头重脚轻”,独自膨胀,远远超过二产。对比其它工业城市,作为烟台中心城区的芝罘区应该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特色的相对比较轻松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APEC博览会和世界果蔬会能在芝罘落户生根并成为例会,对烟台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战略意义,虽然目前尚属草创时期。

1983年,芝罘区非农业人口还不足27万;1999年已达到近55万,正好增长了一倍,见下表:

le="">新增加的人口,除了自然增长,主要是随城市功能提高而致的机械增长,其中从事三产的人员增长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吸纳劳力方面起码有三个优点:1、就业范围广泛。三产不仅涉及到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传统服务行业,还包括诸多如信息业、旅游业、智能服务业等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因此,对于在年龄、体力和文化素质等方面不同层次的剩余劳动力,都可能在第三产业找到谋职机会。2、收入弹性高。据有关专家计算,粮食作物、其它农作物、林牧渔副业的收入弹性仅为0.376,农村工业为1.251,农村建筑业为1.557,运输业、商饮业分别为1.972、2.040。三产的收入弹性远高于一、二产业。3、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成本较低。我国每安排一个劳动力在城市工业部门就业,需投资2.5万元,乡镇企业需投资1万多元;而第三产业每万元投入, 在饮食业可容纳10人,零售商业可容纳3人,运输、邮电业可容纳0.6人。另外,第三产业的教育成本也相对较低。

 

4 烟台中心城区的空间分布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构成烟台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分。开放改革以来,胶东地区、南方的苏南地区、北方的京、津、唐地区,皆为我国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不同的是,后二者都是以大城市为磁力中心,将产业、科技、资金、信息、贸易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势能,辐射到周围地区,各县、镇同大城市之间,呈“众星捧月”之势,是典型的“城市经济”。而胶东地区则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即中心城市比较薄弱,带动力不足,各县(市)、区多半依据各自的资源条件及相对优势,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烟台经济具有很明显的资源型特色,好多企业产品出自本区域的地上、地下和海上资源,加工而成农副产品、矿产品和水产品,其中轻工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很大比重,已如上述。适应这一“星罗棋布”经济结构的胶东城镇体系之形成和分布,主要有三个生发点:沿海、沿线(铁路线和公路线)和行政中心(县城所在地)。根据1992年我对烟台乡镇企业的统计分析,将三类分布分述如下:

4.1 政区经济:即以原先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为中心形成经济生长点:

 

       项目

 

镇区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本县(市)、区位次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本县(市)、区位次

只楚(芝罘)

38,428

1

31,660

1

福山(福山)

31,008

1

25,806

1

城关(龙口)

41,795

3

31,780

5

城厢(莱阳)

45,219

1

40,740

1

登州(蓬莱)

68,584

1

49,760

2

招城(招远)

54,946

1

43,587

1

莱州(莱州)

40,801

1

27,256

3

栖霞(栖霞)

37,460

1

31,930

1

东村(海阳)

11,243

2

 7,147

5

宁海(牟平)

234,793

1

167,977

1

南长山(长岛)

14,848

1

10,092

1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11个县(市)、区政府驻地的镇(办事处)中:(1)乡镇企业总产值有9个位居首位;有2个分别位居第2和第3。(2)乡镇工业总产值有7个位居首位;有2个分别位居第2和第3。(3)有的镇企业总产值在本县(市)、区的位次高于工业总产值的位次,像龙口的城关镇,前者居3后者居5;蓬莱的登州镇,前者居1后者居2,莱州的莱州镇,前者居1后者居3;海阳的东村镇,前者居2后者居5。说明这些县(市)、区行政中心所在的镇第三产业更为发达,具有发展的后劲。

4.2 沿海经济:即沿海乡镇以海洋资源及海上交通等为基础而形成经济增长点:

项目

镇区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在本县(市)、区位次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在本县(市)、区位次

初家(芝罘)

32,815

2

29,075

2

幸福(芝罘)

24,830

3

14,912

3

诸由观(龙口)

67,834

1

64,270

1

龙口(龙口)

55,663

2

44,823

2

登州(蓬莱)

68,584

1

49,760

2

北沟(蓬莱)

64,454

2

63,702

1

辛庄(招远)

36,486

2

29,821

2

莱州(莱州)

40,801

1

27,256

3

土山(莱州)

39,368

2

36,443

1

大辛家(海阳)

 9,143

3

 8,875

2

宁海(牟平)

23,793

1

167,977

1

武宁(牟平)

36,188

2

34,716

2

这里,除了内陆县栖霞,海岛县长岛(拥有的10个乡镇都靠海)没有列入统计,莱阳市的海岸线短,且处于“内海”,没有列入;福山区的海岸线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重合的,开发区经济当然是很发达的,也不放在这里作比较。从上表可以看出,这12个沿海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都居本县(市)、区的前3名。

4.3 沿线经济:即沿铁路线形成的经济生长点(在烟台,铁路线同这里的主要公路干线烟青一级公路基本上是重合的,所以,除了铁路线,沿“线”经济也包括公路干线):

项目

 

镇区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本县(市)、区位次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本县(市)、区位次

只楚(芝罘)

38,428

1

31,660

1

兜余(福山)

22,877

2

12,868

2

桃村(栖霞)

26,903

2

24,197

2

徐家店(海阳)

19,798

1

14,158

1

古柳(莱阳)

30,884

2

28,050

2

还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并不在以上所列的三类分布之内,有其特殊的原因。参见下表:

        项目

乡镇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

本县(市)、区位次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本县(市)、区位次

门楼(福山)

14,205

3

12,150

3

大辛店(蓬莱)

20,403

3

19,902

3

玲珑(招远)

36,229

3

28,894

3

路旺(莱州)

33,411

4

31,985

2

中桥(栖霞)

10,713

3

10,424

3

 

这几个乡镇在本县(市)、区的位次都不低。其中门楼镇紧靠胶东大的水区门楼水库,大辛店镇地处福山、龙口、蓬莱、栖霞的交通要冲,玲珑镇则是全国著名的玲珑金矿所在地,中桥乡则是水泥生产基地,它们的发展背景同其它乡镇背景不同。

为使以上经济分布和城镇分布成为“体系”和“众星捧月”之势,应率先适度膨胀中心城市,而以芝罘为中心城区的烟台市的城市化,宜遵循如下准则:

(一)条状式分布:经济地说,发育在胶东丘陵地区的烟台城市空间,按一般规律应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成平原。从行政市区来看,是以芝罘区为中心点的“T”字形分布:一“横”是沿海向东、西两翼的延展,一“竖”则是沿夹河平原地带向南部的延伸。而不是像北京、天津这类平坦城市呈均匀分布。像烟台这类中等城市,其城市发展类型既不可依照人口在千万左右的超大城市集居型模式,因为容易加重城市病;也不宜仿照欧美发达国家散居型模式,因为耗能过多,不适合于相对贫困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人口众多的中国。而应因地制宜,结合本身的地形特点,呈条状式分布。从中心城区芝罘来看,是以芝罘岛为北端的“介”字形分布,东、西路分别向莱山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路右侧经世回尧镇和黄务镇、左侧经只楚镇,然后左、右两路跨越行政区界交汇于福山,融入“T”字形大城市空间中去。

    (二)外延式扩展:烟台原本即中小城市,其城市化的离心扩展,宜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而不可像某些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那样,为减轻城市压力,采取飞地的方法,在远郊建卫星城。有人认为烟台市区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五区融合”,这种看法未免太过乐观。即使如此,要实现五区之间的对接,立足芝罘的逐步外延而发展比人为地膨胀其它各区要更快速、更经济。

    (三)南延为主流:如果以现在的城市中心汽车站、火车站、海港客运站交汇之处的“三站”一带为圆心,以12公里为半径画圆,正好东至莱山区烟台大学,西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西部,南至芝罘区黄务镇的杜家疃一带。这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半径空间,也应该是城区中心功能的半径空间,即该城市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娱乐业、行政管理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控制范围和影响范围。可是,在这个大半圆范围内,东、西两侧已全被建成区所覆盖,唯南部留有大量空白。半圆内建成区的分布形状,颇像一只被掐掉了身子、仅剩下头和两翼的飞鸟。“体”之不存,“翼”何以振?而这个空白区恰是人流、物流、能量流最为密集之地。烟台市区的城市化客观方向可想而知。

    烟台城市中心的外延有三个方向,即:东延、西延和南延。东部是高知识密集区,从目前看,其同市中心之间是“冷”关联,因为文教、科研单位独立性较强,区位的自由度大,不需同社会各个方面频繁接触和直接交流,本身即可偏居一隅,独成一体。在更远的东部如牟平,因为远离市区,其同真正市区的接轨尚待时日。西部(开发区)是高技术密集区,其同市中心之间是“热”关联,因为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必然要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力和人口,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力资源,大部分来自芝罘区。不管东延还是西延,其城市空间是有限度的。东渐于海,西向蓬莱,皆非城市扩展的重心,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其延展的势头会减缓下来。唯南延形成烟台市城市化过程的主流,因为这个方向是烟台火车站、汽车站、轮渡及飞机场通往胶东、山东甚至华北地区广大腹地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城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大、中、小型货车和大型、小型客车及载货拖挂的年均日流量为:

东:  9, 953辆

西:  8, 172辆

南: 13, 599辆

就是说,东、西两路的车流量(也是人流、物流、能量流的载体)远不及南路大。而且,除了公路运输,南路还有铁路及航空运输,铁路年旅客发送量达208.4万人(2006年305.4万人),年货物发送量达401.3万吨(2006年751.9万吨);航空年客运量达30.5万人(2006年73.2万人),货运量达6,256吨(2006年13510吨)。公路、铁路及航空的客、货运量加起来,更是远远超过东、西两路。可以说,烟台城市中心扩展的主流在南延,这是待发展的主要城市空间。

 

5 建设城市文化

 

城市原本是农村的升华,是农村的商业性和工业性上层建筑,像胶东半岛这样的星罗棋布式城镇体系正体现了一个农工过渡型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过渡状态的上层建筑,农工过渡式是其产业特征,星罗棋布则是基于其产业特征之上的城市形态。“星罗棋布”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类型和城市类型,也是一个文化类型,在经济意义上,它是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的交叉;在社会意义上,它是农民和小市民的相互交融,城市文化的建设,就是立足于社会进步,用工业文明改造和提升农业文明,改造和提升农民和小市民意识,在此过程中,合理吸收地域文化的精髓,以打造适合于当今需要的都市文明。

《汉书》作者班固在谈到文化风俗时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5]即风之形成源于先天之地理条件,俗之形成则源于后天之人文条件。社会学意义的文化,乃指“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的典型生活方式和有代表性的心理,表现为使社会生活规范化的价值观。” [6] 这个定义同班固对风俗的意指是一致的,生活方式与地理条件相关,价值观则同人文环境相关。

胶东半岛这个农工过渡型的星罗棋布式区域,基于地理条件的“风”文化有三:中部以栖霞、莱阳为几何中心而向四周外延的“农耕文化”区,构成了发育胶东文化的母体和主体;东部以文(文登)、荣(荣成)为代表的黄海“渔捕文化”区;西部以蓬(蓬莱)、黄(龙口)、掖(莱州)为代表的“商旅文化”区。一般而言,合作性较强的“渔捕文化”和“商旅文化”,比之“农耕文化”,更容易同工业文明接轨。例如栖霞在九十年代初始,乡镇企业有4,725个,是龙口的一倍,而乡镇企业总产值仅是后者的一半。其企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反映了受商旅文化浸染的地区比受农耕文化浸染的地区合作系数要高。基于人文环境的“俗”文化也有三:自古及今的传统文化,即以功利为特征的齐文化和以道德为特征的鲁文化;1861年开埠以来以基督教为主要特征的西洋文化;始自1911年国民革命和1921年共产革命的革命文化。一般而言,齐文化和西洋文化同商品经济更加合拍。基于以上六个文化因素,胶东半岛宜有所损益、有所取舍、有所扬弃地打造适应当今时代的城市文化。

城市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形式,劳动分工程度、人口的素质、社会体制、政治状态诸因素,都对城市化水平有极大影响。城市越发达,个性解放及人文精神越是高扬,文化的发育也趋于多样化。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7] 气氛、特征或灵魂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城市化水平绝不仅仅指建成区面积大小和非农业人口的多少,更要看社会与文化因素。如果仅从统计数据看,现今的烟台在经济上已经摆脱了“农工过渡型”特点,而进入了工业时代。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已是农业总产值的近5倍,城市化水平也比八十年代初提高了4倍左右。但从另一方面看,有三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一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人的观念意识滞后于开放速度。这是中小城市在发展后劲和文化理念方面远不及大城市的潜在不足,也是“星罗棋布”式城市化模式的隐形损失。正像日本著名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言,“物质文明因为机械、交通工具等等起实际性的作用,可急剧地发生变化。但是,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非是一朝一夕能起变化的。人们的意识和性格,虽然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基本的意识结构则往往不会有多大变化。”[8]烟台发展和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主要有二:一是人才缺乏,二是作为“基本意识结构”的思想观念落后。

开放改革二十多年来,胶东在各方面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胶东人民仰承齐鲁遗风,热情好客,崇尚伦理;民风纯朴,待人以诚,颇为海内外所称道。但从另一方面说,一个地域浓重的人伦关系氛围,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有时反而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阻抗。特别在当地表现为小农和小市民意识的的那种注重实惠、轻蔑知识;工于心计,拙于谋略;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天地窄而坐其大,无作为而望人穷等观念,更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悖。

反映二、三产业的城市文化必然同反映第一产业的农村文化发生冲突。换句话说,农民意识是城市化的文化阻力。即使已经进入小城市的昨天的农民也并非完全脱胎而成市民,只不过刚刚成为小市民。小市民意识是升华了的农业意识,又是不成熟的工业意识。乡土,构成胶东文化的底色,而滋生于周围广大农村的农民意识和生发于小城市氛围的小市民意识是胶东人精神发育的“心理场”。表现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官权至上,尚官主抑民主;关系为先,重伦理轻法理。遇事“空半拍”,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看风使舵,观而后动;言必同声,行必从众。所有这些,都妨碍现代精神和城市意识的树立。所以,烟台城市文化的建立必须要实现自我超越,超越农民的狭隘眼界,超越小市民意识的精神束缚,超越“农工过渡型”社区的文化羁绊。这一切都有待于城市文化在区域的确立。

 

11#
发表于 2008-1-6 16:12 | 只看该作者
我对本埠的历史文化及渊源也很有兴趣。
12#
发表于 2008-1-6 15:29 | 只看该作者
    和安家政老师相识,是在奇山文化研究会里,虽同为理事,然而与之相差甚远。安家本是所城望族,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曾在安家避过难。安教授几十年笔耕不已,对烟台民俗了如其掌,其文集近千万字,涉猎广泛,非一般泛泛之辈可比,书香门第,谦谦君子,何来土得掉渣,杀猪之说?



[此帖子已被 风萧萧 在 2008-1-6 16:17:10 编辑过]
13#
发表于 2008-1-6 15:46 | 只看该作者

安教授为奇山研究撰写的所城的社会管理

    明太祖朱元璋“马上得天下”,非常重视武备,在全国的要害之地,普遍设立卫、所。中国的海防又是在明代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的;而海防的主要目标又是倭寇,所以就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为了抗偻,才设卫所”。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内陆的要害之处也自许多卫所,却不是为了抗偻。fficeffice" />

正如福山武装部自巡视海防的任务,却不能说“设立武装部就是为了海防”一样。卫缩是明代的军事建制,不惟烟台所城独有。

    明初,在福山设中前千户所,归登州卫统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代的开国元勋被朱元掉屠辱得差不多了,作为硕果仅存的徐国公到沿海地区考察,回去奏本,建议增加威海卫(后来又加了宁海卫)和奇山守御千户所。

奇山千户所选址在福山县治东南三十里的一个小渔村,因为靠近青山,定名为“奇山守御千户所”,简称“青山所”。这个奏本得到思准,但落实却是永乐年间以后的事。这是因为永乐跟他的侄子建文帝争皇位,打了好几年仗,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战乱过后,建立奇山所城的事才提到议事日程。

跟着永乐“争天下”的有功之人,自然要论功行赏,于是先后有张、刘、杨、翟六姓被封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正、副千户。其中张姓的祖先张升来得最早,他是在明宣德六年(公元1441年)由北京密云卫调来担任国千户的。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齐河人安靖调任奇山所副千户。

正德耸间(公无1506——1521年)北直人刘传调任奇山所副千户。

    三姓都是世袭的。张姓在三代之后升迁;安、刘均传六世。

明代实行的是“军户制”,不仅军官是世袭的,兵士也是世袭的。每遇兵事,户出一丁,给以三分银子的“补饷”。卫所之兵,是常年之典,是终常备,所以可以带家店。因而,在设所之后,有丰、曲、首邱、萧、谭、王(向性不同宗,有六个“王”)等姓的人在所城定居。他们构成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军旅社会”。他们在隶属上是相对独立的。福山县根本就管不着它。福山县就管收税,也只是收“占山户”的有限的“皇粮”。设所之前,当地有高、夏、于、姚、刁、初等姓的本地居民,他们占有了“南至南山,北至北海”的广大地面,因而后来被称为“八大姓”,但当时“广大地面”大多是荒芜的丘陵,被开恳出来的粮田很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出来的粮食够吃即可。当地渔业发达,也是近海作业,渔获也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顶多在亲友之间互通有无。所以这里的税收无足轻重。很长一段时期里,这里几乎是“无政府状态”。社会主要是靠道德来维系的。

    所城里的“军属社会”也是十分和谐的。因为军人的名为只有在战时才可能发生变化,平常日子里只能靠祖上的功劳,世代延续而已。战时也不靠人际关系,只是凭着“首级”领赏。戚继光在南方作战,三令五申“不尚首级”,就遭到了习惯势力的顽抗。所城里的兵士及其家属,没有利害冲突。

因而打架斗殴、泼妇骂街、酗酒闹事等等不良的社会现象自然销声匿迹。历史上友人赞誉:“宁(宁海)福(福山)人老实。确突是渊源有自。

    清初度所(其实在明末已经开始了,国库空虚发不出响银军户只好或耕或农,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居民),直至清末,奇山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于“废所”之后社会生活的说法,历来有两种:一种职业,那是店来的事。“废所”当然是军队制度的重大变革,清代用“八旗”“绿营”取代了“军户制”。明代卫所的那一套自然不复存在。清初征讨的重点在东南和西南,东南是弘光及其他小朝廷,直至郑成功据台湾坚持抗清;西南先是李自成的余部,后是李定国的壮举,直至“削想”。相对来说,北方的反对与抵抗并不是很强烈的。康熙皇帝对明代遗留下来的军队问题,例如奇山所,采取“就地安置”的“怀柔”办法,已经是大恩大德了。没有人去安排他们“转业”;他们也早就没有了“盗中”。所以具体的时间也实在没法考证,现在的两种说法都根据不足。

    据一些《家谱》和口碑资料,能得知:安、陈。姓迁居芝罘岛;杨姓迁居他地;高、姚、刁三姓绝嗣;在奇山所城及附近定居的有:张、刘、夏、于、牟、曲、曹、傅、邱、翟、萧、谭、王十三姓,被称为“坐地户”,世代在这里繁衍。

    后来形成了“十三村”:所城城区的大门村、西门村。南门村和北门村。(迄今早已是高楼林立,人们仍沿用着‘东门外’、“南门里”的说法)所城周围的大海阳、中海阳、小海阳、仓浦街、世和村、西南村、上夼、所东庄和西南关。

    “十三姓”与“十三村”不是一个概念。“十三村”几乎都皇杂姓村庄,张姓就分布在所城的四个村,另外,还分布于仓浦街、大海阳、中海阳、上夼等地。

    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管理,基本上是沿袭着以“家庭统治”为核心“会首”制。是一种“祠堂文化”。

    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不只一处的饲堂(当地人叫“社房”)大姓的饲堂通常建造得颇有威风。平常日子里,它威严的大门终是关着,但在春秋两祭时,却四门大开,香烟缭绕。同姓之中辈分最高而又德高望重的“尊长”主持仪式,叩头如仪。显而易见,饲堂是封建族权的象征,家族政治的载体,当然还是连结家族的纽带。

    “尊长”对于处理本家族的一切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有一个家长告儿子“杆逆不孝”到了“尊长”那里,这时祠祠堂的大门就会破例地开了,“尊长”可以对不孝子进行各种处罚,从吊打到处死,全凭“尊长”的旨意。所以家族内部的事,有“尊长”管理。

    但是在一个村庄里木仅有一个家族,如果某一个家族人多权重占绝对优势,那族长自然可以一言九鼎;如果还有一个大姓足以抗衡呢?这样在一个村子里就会出现不只一个的“会首”。

    所谓的“会首”不过是村中的头面人物而已,通常就是村史几十个大姓的“尊长”,用不着“公推”,也用不着“选举”的。谁是?谁不是?很难确指。因为没有任何“手续”;但是在任何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两个是不可或缺的,是“会首”中的“大拿”。他们也有一个“聚首”的地方,不定期地凑在一起讨论村中大事,即烟台人说的“拿章程”。

    建所之际,“有城无市”,这种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因为单一的经济很快就土崩瓦解了。社会生活复杂了,出项了一种叫着“地打”的管理人员。他们多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受各村的“会首”委托,负责维持市场秩序,调解争争吵吵之类的小纠纷,打扫市场卫生,没有编制,也没有工资,只是在年前节下,由“会首”给三块两块的“赏钱”借以补充生计。这类人在烟台成为商埠之后,很多演变为“码头经纪”。

    “十三对’毕竟是一个密集的 “村庄群”,有诸多共同的问题一个村单独无法解决,这就需要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近似于“联庄会”那样的团体。果然,在毓璜顶上的玉皇庙内这样的组织就应运而生。由各村的“会首”组成,大家“轮流坐庄”,每年有一个村的“会首”值年,负责处理日常事物,召集会议研究决策重大问题。经费是一个难题,由地方集资解决。建立了“基金会”,主要是按各村的地亩数均摊,后来又购置了十几亩“值年田”,进项渐多。到后期,存在洪泰商号(最初议定定,基金存在洪胎息)的数目已经很大。基金的使用非常透明,年年张榜公布,值年“会首”交接都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九庙会之日,这一天十三村的“会首”齐集在玉皇庙内,帐目当众交接,杜绝了任何私弊。

    这个“会首联合体”没有含义,但却做了不少好事,体现了民间管理市政的智慧。例如他们规定了正月初九为玉皇庙日这一天是春节长假将完,“闹元宵”还未到时候,出一个新鲜题目,让群众来烧香拜佛、登高望远。不仅调节了生活,而且解决了道人们的宗教开支。游人们捐赠的“香火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又例如处理异常棘手的“倒儿”问题。烟台的乞丐多,寒冬冻饿而死在道边的谓之“倒儿”。以往惯例是:死在谁家门口,不管报不报案,都得备受牵连。所有的殡葬费用都得由户主负责不说,说不定还要平白无辜地被敲诈。这成了一个影响社会安宁的传统难题,许多人家早早地起床,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门看看有没有“倒儿”在自家门前房后。如果有的话,就赶紧“移栽”他处。许多人家稍有疏忽,就会“祸从天降”。所城夜里四门紧闭,但城外诸村,尤其是大道两边的西南村、大海阳却就不堪其患。十三村团休组织共同议定,不管在什么地方发现“倒儿”,一切费用均由基金开支。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清末空快初,尤其在1861年确定并埠以后,烟台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大商埠。上个世纪开始的1901年总人口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达到57120人。自1781家店铺,私人住所800多处,大小舢板1700多条,到有了正式的市级建制前夕,1931年人口达到131659人,显然已经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港口城市了。

    但是这个城市在管理上却有着自己的特色。跟其他的开埠城市相比,它没有租界,即使在洋人聚居的地方,也是华人在管理,区别于上海、天津。跟其他的重要要城镇相比,它的行政主管却是一个县——远在30里外的福山县。福山县真的是“鞭长莫及”,因为当地是“军头”说了算,先是张怀斌,后是刘珍年,“军头”只管聚敛军费,哪管地方公益?福山县派了一个公安局来,但众多的警察领不到一文军响。在这种情况下,烟台的社会管理就有了更大的“地方自治”的色彩,地方士绅的代表——商会,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烟台商会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大的行业,例如缫丝业和豆饼业,首先建立了类似行业公会的组织。缫丝业无疑是当时烟台的“拳头”产业,1911年共有动家缫丝厂,14000名缫丝工人,年产量为1440担;豆饼业以福山“大成栈”为代表的“连锁店”几乎垄断了烟台的油脂市场。这时,南方的商人也纷纷涌入烟台,特别是广东、福建的商人,形成了所谓的“广帮”、“闽帮”,在异乡的人容易抱团,他们集资建立了颇具规模的“会馆”,现在的“烟台市博物馆”就是当年的“福建会馆”。应该说他们以“乡谊”连结的松散联盟其实是商会最早的一种雏形。烟台商人群起效法,就有了若干行业的公会,有一个说法是,最初在大庙有十三个行业会会,他们公萧筮轩任商务总重,着大约是1896年前后的事。

    以后就有了“八大家”的说法,所谓的“八大家”是指主持商会的八个头面人物,由于缺乏档案,只凭口碑资料,所以说法不尽一样,估计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有变化;况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并没有经过选举的。现在一般公认的是:“义昌”的徐铮臣、“大成栈”的王了超、“顺盛”的张介堂、“双盛泰”的王新斋、“恒茂”的干紫垣、“洪泰”的刘去第、“协茂”的黄前南。“福秦”的郑百维。他们都是商业巨子,几乎左右了澹台的商业局势。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行业增多,商务繁杂;尤其与官场的矛盾加剧,官府要增加苛捐杂税,官吏要敲诈勒索,政出多门,巧立名目,令众多商人苦不堪言,他们要求有一个响应的组织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统一出面来跟军政主者打交道。于是肝 901年“八大家”自发地组建了烟台商人的第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名曰:“大会”。“洪泰”经理刘云第充住“会古”,大庙前院三门两侧的大厅作为“大会”集会和办公的地点。

    次年“大会改名为”商务会“地点搬到了通惠街刘家饲堂,会长是王子超。

    1910耸“商务会”改称“烟台商务总会”。会长改称总理,是张裕公司的总经理张成卿。

    1914年,根据民国政府的《商会法案》注册登记,名称为“总商会”,经理改称会长,而且不只一人。

    显而易见,烟台商会自始至终都是“民办”的,他们的领导人经常吐故纳新,确实是对于形成烟台的“儒商”传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早期的烟台商人确实具有自己的特征:跟“微商。“晋商”相比,他们没有一人是“红顶商人”。恰恰相反,刘门跟官场老远,地地道道是“敬而远之”,不要一点“官方色彩”。他们比胡雪岩着流还要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的“开放意识”,他们“得风气之先”,可以与“洋行”合作,帮助广东人张弼士创办张裕公司;跟“海派商人”相比,他们没有建立现代化的大工业、大商业的魄力和资金,是地地道道的“小尚小贩”。但是他们却确实读了若干儒家的经典,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有自,他们是“读书人”,有的本身就是秀才。决不会像“海派商人”那样巧取豪夺,为富不仁,疯狂聚敛财富。例如我国钟表行业的“开山鼻祖”李东山,他本人就是一个画家,所画“墨菊”很有造诣,还热心社会公益,鼎力支持“春晓画社”的多次画展;商会会董张桐人是远近驰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迄今仍然被视为“墨宝”。商界的上流社会自然少不了应酬交际,但是,他们在宴会之余,却是挥毫泼墨,诗词唱和,风雅得很。“铜臭负天”的“海派商人”望尘莫及。

    商会名流不仅大多洁身自好,而且监督整个商界注重商业道德。烟台的商人当然也要赚钱,但却以“城信”为本。许多“老字号”都是口碑高树(这点也许只有北京差可媲美)“瑞蚨样”的服务态度,确实做到了“宾至如归”,童叟无欺;“欢合盛。给众多的食品店“服务到家”,八月十五供应月饼因人而异,而且准在八月十四的晚上“梢热”送到客户的家里;“四顺”(“同顺馆”、“福顺馆”、“兴顺馆”、“东顺馆”的简称)为代表的众多饭店,对挂撰名吃精益求精,“东来顺”的“炸酱面”迄今仍让侨居海外的烟台人怀念不已;“一分利”杂货店决不是空头招牌,它卖一麻袋白糖只挣一斤白糖的钱。如此等等,构成了烟台商人在民众当中极高的信誉。

    烟台商会积极参与了包括社会管理的社会生活。其中最主要的是慈善事业。

    商会的“手”伸得很长,地面上的事几乎无不参与。连蚕丝学校(被国外誉为“中国最好的”专业技术学校)都要有两名挂名校董;公安局的警察也要由他们“开响”;更甭说赈灾、办学等社会公益事业了。

    这里特别应当提及红字会和它办的恤养院。烟台红十字会是一个隶属于济南的慈善团体。首任会长是曾任过三届商会会长的澹台玉田,他出身贫寒,发迹之后办贫民工厂,“扶弱济贫”,在地方上很有威望。红字会的其他“道掌”也大都向时是商会的“会董”,其中有著名的“四大善人”,养正小学的校长林秋围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办起了恤养院,收养十二岁以下,父母不全,家庭贫困的孤儿、婴儿;抚恤社会上的残老、接妇。办起了“平粜局”,廉价出售成品粮食以照顾贫困户。开设了“施检所”免费为穷苦大众施医送药。他们还兴办了一所“育德小学”专门招收贫苦人家的子弟,不仅免收学杂费,还无偿供应学习用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办了半个多世纪的恤养院,许许多多名字叫“徐仰*”的,当年都是恤养院收养的孤儿。“徐仰”即“恤养”的谐音。

    上述种种都构成了烟台这座城市浓浓的“儒商氛围”,

这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直至解放后的一段很长的时期,人们到了烟台,都感受到“小城特别温馨”。不能不说有着历史源源。

    当然,作为一个急剧膨胀的新兴城市,必然有着庞大的流动人口,社会丑恶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1901年统计,烟白房者430家大烟馆,340家娃院;但是就整体来说,当时烟台的社会秩序是良好的,打架斗殴的现象几乎绝迹。即使在最容易产生黑社会的码头,也少见流氓地痞结帮成伙。

    烟台的这种历史基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以前的说法是“帝国主义在烟台特别看重文化侵略”;现在又有学者说:“这里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得最成功的地方。”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方的传教士在这里“抢滩”,来的最早,也来的最多;但是却没有引起过剧烈的冲突。这不能不说与“儒商传统”有关。

    1934年烟台成了“特别行政区”,之后的社会管理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1931年南京政府曾派了一个市长来,席未通暖就朝今

夕改。“国民政府”也崇尚“大”,以烟台人口不够为词撤消了。

(安家正)

 

 

 

 

 

 

 

14#
发表于 2008-1-7 08:3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龙王[/B] 发表:
  看海风扮的如竖子似的。 [/quote]

反正拆‘新世界’时,本‘竖子’就把他们好一顿骂。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09:3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山海情怀[/B] 发表: 愚公先生终于把话题拉近到烟台了。黑脸愚公敢转敢骂,算你有胆。伟人照评嘛。同时,骂人也未必非得有资格。
我跟张教授有缘,引他为烟台文化的旗手。挨骂,估计他会淡然。然而,我却为没嗅出骂理来,感到遗憾。比如,骂里有英雄必是"高大全",否则,就欺世盗名一说太“革命”。
我以为,英雄是个时代的群体的概念,英雄就是砌在农家墙里的那些不规则的石块。它们的坚硬区别于泥土,山中被采掘并采用,定然有其幸运或偶然。可他的确在支撑着屋檐人家,不可或缺!料好没用,或故宫有巨石等,都与此无关。张等三峰,就是烟台的英雄。我企盼的是后浪奔涌。

注意,这是转帖,不代表我本人的观点。

16#
发表于 2008-1-7 08:51 | 只看该作者

骂得好!把烟台商业的标志给拆了。

17#
发表于 2008-1-6 21:48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只知烟台为登州所辖,如今才知道原来也是福山的郊区呀!

以前只知烟台开埠通商,原来可以追溯到明朝啊!

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一下烟台文化,特别是鲁菜文化如何发扬光大。

18#
发表于 2008-1-6 21:2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海风[/B] 发表: 我对本埠的历史文化及渊源也很有兴趣。
  看海风扮的如竖子似的。
19#
发表于 2008-1-6 23:28 | 只看该作者
愚公先生终于把话题拉近到烟台了。黑脸愚公敢转敢骂,算你有胆。伟人照评嘛。同时,骂人也未必非得有资格。
我跟张教授有缘,引他为烟台文化的旗手。挨骂,估计他会淡然。然而,我却为没嗅出骂理来,感到遗憾。比如,骂里有英雄必是"高大全",否则,就欺世盗名一说太“革命”。
我以为,英雄是个时代的群体的概念,英雄就是砌在农家墙里的那些不规则的石块。它们的坚硬区别于泥土,山中被采掘并采用,定然有其幸运或偶然。可他的确在支撑着屋檐人家,不可或缺!料好没用,或故宫有巨石等,都与此无关。张等三峰,就是烟台的英雄。我企盼的是后浪奔涌。
20#
发表于 2008-1-8 08:23 | 只看该作者
愚公同志
得矬且矬 能矬就矬 矬不胜矬 奋力下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3 11:20 , Processed in 0.11659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