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店的 沧桑容颜和复兴图谋 作为 “中州四大名镇”之一的赊店镇,明清之际繁华异常,民间有“金汉口,银赊店”及“天下店,数赊店”之称,它同样因河而兴,因河而败,现在已经成为社旗县县政府所在地,其繁华时代的历史遗存如现存的山陕会馆,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魅影。而社旗县正通过大规模的整修,欲恢复赊店辉煌时期的面貌。沧桑尘影,岁月已去,历史不会复活。 75公斤秤砣背后的巨大交易额 出南阳东北40余公里,即为社旗县,赊店镇为其老城址,古称赊旗店、赊旗镇,民间谓之“赊店”。 关于“赊旗”一名的来源,一个故事被赊店人津津乐道。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并派10万大兵追杀西汉王室后人刘秀。一日,刘秀逃至兴隆店,又渴又累,就进入一刘姓酒家,要了一壶龙泉老酒,忽然看到酒家门外挂着一面鲜亮的酒旗,上写“刘记”二字,遂心中一动:如果自己打着这面酒旗,人们一定会明白自己是汉室后人,这样就可以招兵买马了。于是他从老板那里赊来这面酒旗,一路上招募数万人马,建立东汉。称帝之后,刘秀御笔亲封“兴隆店”为“赊旗店”,封“龙泉老酒”为“赊店老酒”。 其实赊店镇最早开埠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乾嘉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镇上人口达到了13万之众。 赊店镇有潘河和赵河环绕而过,这两条河又是唐河的源头,而唐河是古代著名的“茶叶之路”上重要的“黄金水道”。明末清初,山西的茶商驰名中外,国内转运俄国的茶叶几乎由晋商垄断。据清人衷干《茶叶杂咏》一书记述:“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这里的“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运至河南赊店,再由此运往关外。这条商路贸易额巨大,曾经占到俄国进口贸易额的40%,赊店镇无疑收获颇丰。 当然,除了茶叶之外,药材、白酒、生漆、桐油、竹木、粮食、棉花、煤炭、食盐等各种物资也在此扩散转运。据传,当时单药材月销售量就达5万余公斤,八大粮行日成交粮食10万余公斤。山陕会馆中至今还保存了5枚清代志石(相当于秤砣),皆在75公斤以上,可见当时的交易额之大。 36条胡同和72条街道 赊店镇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十几年前,我曾专程去那里参观,一条条陈旧的老街道,灰瓦店铺,落满灰尘,好像刚从几百年前的历史尘埃中翻拣出来。那时候,我并不了解它的历史,只听说它有36条胡同和72条街道,36和72这两个数字,让我想起《水浒传》里的天罗和地煞,这样的城镇布局,暗合了当时人们祈求平安的愿望。 这一次来,看到不少老街道已焕然一新,旧日踪影难寻,只有清代瓷器一条街还比较完整。这条街形成于清康熙初年。据说当时,中国六大窑系(指北方的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景德镇清白窑)的产品,都在此聚散。 在瓷器街北口,至今还保存着瓷器街繁华时代的见证——瓷器大坑,当年不合格或破损的瓷器,都集中扔在了这里。我们前往观看时,南阳市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正在发掘,大坑一丈多深,两丈见方,考古人员不时抬出一袋一袋的瓷器碎片,堆积在地上成了小山。 考古人员说,现在只挖掘了一半,就拉走了几卡车的碎片和瓷器,可见当时规模之大。据说当年兴盛时期有60多家上规模的店铺,都是进二进三的深宅大院,瓦盖花脊,中置砖雕“吉星高照”,十分气派。如今我们还可以在街道上见到一些这样的店铺。 瓷器街如今已经不再卖瓷器,更像是一条杂货街。这种经营格局其实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就已经出现,因为其十分兴盛,吸引了大批商行,开药店的、销售官粉的、经营茶叶的都来了,最后福建会馆也在这里入驻,真正是“熙熙攘攘”了。 天下第一店的商业规则 瓷器街北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这也是赊店镇最让人难忘的地方。记者去过不少地方的山陕会馆,但都与赊店镇的山陕会馆不可同日而语。 赊店镇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代,耗时136年才建成。会馆坐北向南,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主体建筑呈前窄后宽之势,占地面积7758.5平方米,三组建筑,三进院落,错落有致,气魄非凡。 它既是山陕商人的同乡会馆,又是一座敬奉关帝爷的关帝庙,现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来上香拜祭的人不少,我们来的时候正赶上农历十五,只见香烟缭绕,人群熙攘,宛如集镇的庙会。来的人多为四邻的乡民,纯粹是为祈福和还愿而来,旅游者相对稀少。 山陕会馆的确有不少可看的地方。在全国现存的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中,它的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也最为完好,建筑装饰、木雕石刻艺术最为精湛:它的琉璃照壁南面为三个砖雕壁盒子,中为“五龙奉圣”,左右为“鸳鸯戏荷”与“凤戏牡丹”,十分清雅;北面由476块琉璃构件镶嵌而成,有“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和“雄师斗麒麟”等复杂的图案,寓意复杂。它的装饰风格有“海漫式”(整幅壁面由龙和海水的图案组成)和“盒子式”(仅以砖雕或石雕装饰照壁组成),而中国大多数的照壁只有其中一种风格。会馆武庙前的铁旗杆高18米,重2.5万公斤,在同类中也是无出其右的。另外还有慈禧太后御书的“龙虎”二字也仅此一家。 最难得的是,在会馆里存有一些碑刻,记述了赊店镇当时制定的商业道德规则。在山陕会馆的马王殿前,有一块《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碑文中记述:“年来人烟愁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期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内弊难除。是以,合行商贾,汇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公平无私,俱各遵依。”另一块立于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刻录的商业行规更是多达18项。这体现了一个城镇商业由乱到治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时的商业之道。 天下第一店的复兴图谋 我们在潘河河堤,还可以看到古城墙的痕迹,城墙已经深埋在河岸防洪大堤之下,但在河道的一个拐弯处,临水一侧露出了一段完整的城墙,斑驳的灰砖,显出年代的久远。但相对于9公里长的城墙,这10多米长的一段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而其9个城门以及广盛镖局、福建会馆等,早已不存在了。 按照恢复赊店镇的规划,到2011年,要恢复9公里长的城墙和9个城门,恢复古镇的72条街道,以及所有的主体建筑,使其面貌如200多年前最繁华时的模样。整个工程需要4亿元的资金支持。 在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上,我们看到一座新建的城门已经完工,这座城门建在街道的正中央,两个城门门洞十分窄小,过往的行人车辆小心翼翼。 而位于瓷器街上的福建会馆和广盛镖局,也初具模样。其中广盛镖局的修复工程已基本结束,这座一进三的大院落,分设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头居室、镖师居室、练武场等,房屋的布局基本没有改变,保留下来的古墙砖还可以看到。 广盛镖局原在石门街,为山西祁县人戴二闾所创。戴受山西同乡邀请到赊店为商行保镖,因在河北沧州打败三个有名的武师而名震一方。他的镖局也成为全国十大镖局之一,一个小镇就有这么大一个镖局,由此可以看出赊店镇的商业规模。某种程度上,它也是赊店镇兴盛的一个象征。 据了解,目前恢复赊店古镇工程已完成投入上亿元。投入这么多资金恢复古镇全貌,是否有必要?这成为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赊店镇希望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县的经济发展,这种愿望能否实现,尚需时间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