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由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前身——安东海校的50名学员组成了海军方队,走在受阅队伍最前面。(红枫 摄)
1950年国庆一周年阅兵,大连海军学校200多名学员虽然只短短地训练了10天时间,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扬 摄)
1951年国庆庆典上,身着全白礼服的大连海校方队整齐通过天安门。(冀连波 摄)
1953年阅兵,海军学员孙敬一因成绩优异,学校为他颁发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的第一本毕业证书。(陆文俊 摄)
1954年10月1日,海军学员方队气势如虹地通过天安门广场。(高帆 摄)
1956年阅兵前夕,突然下起大雨,大连舰艇学院的学员一动不动。(陆文俊 摄)
1957年国庆大阅兵,吴振东作为一名优秀大学本科毕业学员,担任旗手走在海军方队的第一排面。(孟昭瑞 摄)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阅兵,毛主席满脸笑容地对肖劲光司令说:“这一次,还是海军方队走得好!”(孟昭瑞 摄)
1984年大阅兵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方队接受检阅。如今,记录当时情景的那张照片就挂在大连舰艇学院院史馆里。(刘志斌 摄)
4月23日,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海上阅兵举行。同一天,大连舰艇学院也将举行校园内阅兵,这是专属于我们大连的城市荣耀,也是大连城市精神的另一种表达。
要知道,大连从来就不是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他与挺立于民族之林的众多兄弟姐妹们一样,跨过昂首振鬣萧萧长鸣的战马,趟过硝烟四起满目疮痍的炮阵,用北方人根生于血脉的力量铸起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温润如玉又刚傲若松,卑以自牧又棱角分明。
大连人喜欢说“向海而生”,海对于大连来说,是门户,它锤炼着大连的胸怀与气度,让北方明珠在碧波摇曳中更加熠熠生辉,同样也是考验与责任,就如同成长的B面必定写满风吹雨打一样——这让我们心怀敬畏,埋头苦干,不敢稍有松懈。
清朝乔有年曾写诗《旅顺怀古》,“矗立金山海气横,唐家曾此驻雄兵。铭功千载鸿胪井,酣战三军牧底城。地接辽金留胜迹,波连齐鲁渡五京。而今日幕散风雨,犹似当年击柝声。”
昨夜的风雨给今日的早晨戴上了金色的和平,我们珍惜和平,但不畏挑战,大连的“亮剑精神”,远胜当年!文/掌柜
揭秘
为什么选址大连?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沿海而建向海图强
本报记者 毕庆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人民海军强军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70年前,人民海军第一所正规高等学府——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在我市沿海而建,70年来,这所为海军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军事院校在我市向海图强。
千挑万选,选址大连
1949年11月22日,由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人民海军第一所正规高等学府在黄海之滨的大连老虎滩畔成立。至此,新生的中国海军有了自己培养人才的基地。
创建人民海军,毛泽东十分重视现代海军人才培养,要周恩来遴选一位良将来创办海军学校,周恩来首先考虑到了张学思,张学思就成为了大连舰艇学院的创办人。张学思是张学良的弟弟,他原本就是个“海军迷”,家里摆满各种军舰模型。他曾陪同张学良视察了环航“三大洋”、载誉中外的“海圻”号巡洋舰,曾登上起义归来的“重庆”号巡洋舰,对海军及其重要性有深刻理解。
张学思掂量着要建设一所为培养海军将领夯实基础的历史名校。既要满足海军学校的特点,又要具备拓展的潜力,还必须有良好文化氛围的知名度,选择校址成为办校的首要任务。张学思带领专家和苏联顾问几乎走遍辽宁、山东沿海各地,重点考察了威海、青岛、丹东、大连、秦皇岛、营口等处,最终决定把海军学校校址选定在大连老虎滩畔。这里依山傍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原址曾经是一所中学,有数百幢日式房屋建筑,也有可供教学用的大楼,还有码头和许多空地,是个非常理想的校址。更为重要的是面向大海,可以培养学员亲海意识,在老虎滩渔港建有一个木质栈桥码头,便于进行舢板、小艇等海上训练。因此,在老虎滩建立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往往称为“老虎滩海校”。
他们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荣耀
学院成立伊始,寄托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结束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建设强大人民海军的殷切厚望。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建校命令;周恩来总理对学院创建作出具体指示;共和国6位元帅、6位大将亲临学院视察。70年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5万余名军政指挥军官,成为闻名中外的“海军军官摇篮”。
大连舰院建设发展的70年,是英模辈出、将星闪烁,时代先锋不断涌现的70年。从该院的人才方阵中,走出了近200位共和国将军;走出了荣获毛泽东勋章的孤胆英雄卜凤刚、西沙海战一等功臣张云卿、南沙海战一等功臣杨志亮等战斗英雄;走出了全国优秀青年荣剑、海军十杰青年苏银荣、“舍己救人的模范战士”刘志艳等军中骄子;走出了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勋章的方永刚等时代先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海战中,都留下了该院代代学员当先锋、打头阵的闪光足迹;在祖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都洒下了该院历届毕业学员守卫海疆、建功立业的热血和汗水;在第一次南极考察、舰艇编队出访、海上联合军演、多国海上活动以及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等各项重大军事任务中,都活跃着“一海校人”奋勇拼搏、牺牲奉献的身影。
荣耀!
14次,请“祖国检阅”
海军大连舰院是全军唯一参加过全部国庆阅兵的单位
本报记者毕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组成的白色方阵,以雄壮整齐的步伐第14次通过天安门广场。这支方阵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形象的标志,也是我市的荣耀。70年前的开国大典,走在受阅队伍最前面的就是大连舰艇学院组成的海军学员方阵。从此,学院官兵与阅兵结下了不解之缘,连续参加了历次国庆大阅兵,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也是全军唯一一个参加过历次国庆阅兵的单位,每次都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阅兵中形成了“马蜂蜇脸不皱眉、铁钉扎脚不停步”的阅兵精神。
“马蜂蜇脸不皱眉、铁钉扎脚不停步”
海军舰艇学院的这支“白色方阵”曾参加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首都阅兵,次次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这道亮丽的风景背后,是舰院学员的血性锤炼。国庆35周年的阅兵训练中,一只马蜂落在队员王军的脸上,毒刺往肉里叮,王军纹丝不动。如今,记录当时情景的那张照片就挂在大连舰院院史馆里。国庆50周年阅兵的一次合练中,鞋底的一颗铁钉突然松动冒了出来,扎进了第4排面队员李雷的脚掌.他咬紧牙关,硬是踩着铁钉踢完了128个正步!1999年,大连舰艇学院还创造出举世闻名的“千人大方队”,千余名学员编成一个方队,队形在行进中不断变化,让无数到该院参观的外宾叹为观止.,千人大方队集队列和歌咏于一体、培养学员团队精神以及严整军人形象的新型训练模式。
参加过国庆大阅兵的队员们说,天安门东西华表距离为96米,正步刚好是128步。为了走好这128步,队员们每天要走1.2万米的齐步,8000米的正步;每天在高温酷暑下练习军姿,要做到2小时不动,3小时不倒;队员们每个人平均踢坏了8双皮鞋。烈日下,汗水顺着脸颊流到嘴唇边,有的队员情不自禁地把它舔进嘴里,仔细品味,却像是在享受一道醇美的甘泉。在阅兵村训练的150多个日子里,队员们就是凭着“马蜂蜇脸不皱眉,铁钉扎脚不停步”的钢铁意志,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我军第一位队列“总教头”孙国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孙国桢担任了11次海军学员方队总教练和顾问。他是我军第一位队列教授。因为国庆阅兵,他荣立二等功;因为国庆阅兵,他找到心上人。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担任海军学员方队总顾问的他已经84岁了。
从24岁到84岁,孙国桢汗洒训练场60春秋,他亲手训练的学员、水兵,可以十万计。他训练的一支支“蓝色方阵”,曾代表共和国海军11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和邓小平的嘉奖。他堪称是国庆大阅兵的幕后英雄!从1950年开始,孙国桢便担任了历次国庆大阅兵海军方队的总教练。队列训练被人们视为直线加方块的重复。可孙国桢却给枯燥的训练形式注入了无限生动、丰富、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站在队列前,他不仅讲要领、作示范,而且还以现身说法,要学员记住:阅兵是国魂军魂、国威军威的高度体现,天安门前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共和国的神经,要把前进的脚步变成激发民族精神的战鼓,震撼世界的春雷!孙国桢说,士气就是这样燃起来的。苦、累、流汗、晕倒都已不在话下。孙国桢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示范、启发、诱导、苦练、严练”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使大连海校的队列阵容,迅速名扬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