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今天是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又是北半球白天开始变长的一天,物极就这样开始反转了。
打车碰到一个特别爱说的师傅,自然就聊到了冬至的话题,他说冬至过后一日长三ken(用拼音是不知道是那个字)。估计是农谚或者土语。
什么叫一日长三ken?我问。
具体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一天比一天长点。
一ken是多长?ken是哪个字呢?
这我就更不知道了。
回家之后我上百度查了一下,想看看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还别说,还真有,不过不是“ken”而是“kei”,对应的汉字是“尅”。
一日长三尅。
尅有很多字意,并没有真正作为度量单位的字意,但是人们就这样用它。当然,也有人认为“尅”应该是“刻”,长三尅即是长三刻。这样的解释关键是行不通,因为一刻是十五分钟,即使是古代也已经是十四分钟多,一日长三刻,一天长出四十多分钟,怎么可能?一刻也不可能。
妻子的微信朋友圈也已经有人发一日长三肯,对,就是肯定的肯,就这样转发来转发去,至于三肯多长?肯又是哪个字没人管它。这是典型的微信生态,从来不问来源,从来不管出处,从来不进行思考,从来不进行辨析,一转了之,常常成为谣言的传播渠道,谬误的助推器。
微信生态非常具有典型性,就是我们国民的缺少独立思维精神,缺少科学思维精神,缺少简单的质疑精神,缺少用自己的大脑进行分析的意识,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跟风附众。他们太习惯于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让别人决定自己的行动,甚至让别人举起自己的手,我们太像太像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中的人,早已习惯于接受给予我们的真相,而不再去想寻找背后的真相。
模糊性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拒绝定量和定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自然就是缺少精确性,比如中国人烹饪放调料往往标注是盐少许,鸡精少许,糖少许,外国人总是一头雾水,“少许”是多少?中国人认为微妙就微妙在这里。
中国人的处事哲学是难得糊涂,怎样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这非常微妙,因此才会“难得”。
扯远了,面对这个“尅”,我想让思维明晰一次,想计算清楚我所在的城市从冬至到夏至一天到底长多长时间,也就是“一尅”是多少?
当然这需要准确的观察记录,我没有准确的数据,不过起码可以大致估算一下,我们这里夏至日比冬至日白天大约长三个小时,也就是一百八十多分钟,一万零八百多秒。冬至日到夏至日是一百八十二天多,这样就可以大致算出来,冬至日过后,每天大约长出不到一分钟,那么一尅大约二十秒,一日长三尅也就是冬至日过后一天大约长一分钟。
我无法精确计算,我离真正的科学还很远,科学必须建立在精确的数据上。我只是希望锻炼质疑的态度,培养质疑的精神。
如果都能质疑一下,不也挺好吗!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2 06:50 , Processed in 0.08028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