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可能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捧着一颗真心上赶着追求一个东西,始终爱而不得。可当你受尽伤害,心如死灰地放弃追逐之时,它却跑到了你的身边。
这件沈志华缺失了半辈子,名为「运气」的东西,终于来到了他身边。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结识了做黄金的朋友,便加入其中。
没头脑的商人走不远,可沈志华有学识,有远见,同时又愿意努力。这样的人,自然可以走得长远。
黄金买卖一直是被严格管制的,很多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走私。而根红苗正的沈志华万万不会这么做。
凭借才华和毅力,他在北京打开了渠道,拿到了合法批文,一跃成为中国头一号黄金贩,而他的大名更是远传海外。 “我从不走什么歪道,我也干不来这个。就是人家管事的人认可我。我每月几次飞北京进货,每次背个三几块,一块25公斤,那一年我一人就做了半吨黄金。那个时候中国黄金界都知道沈志华,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每天在飞机上来回背黄金。”
否极泰来,这一次他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赚得钱可供他几辈子衣食无忧。可这时候,他又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告别商海,回国学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经过无数次折磨和摧残,所有人都以为沈志华不会再去做学术了,至少也不会放着眼前的金山不顾,可他却真的这样做了。
他在风云变幻的商海,夜不合眼地奋斗了多年,竟只是为了有足够实力去追逐自己的学术梦想。
1991年,他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同时发行白话《资治通鉴》,一举轰动学术界。
进不了编制,他就做学术界的个体户,自费出席会议、自费进行研究,同时资助他人研究,掏钱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甚至还为文学人士召开洽谈会,并承包一切费用。
就这样,虽然没有人承认他,但他却甘愿为之奉上一切。
而他最大的贡献莫属于,复印回苏联的部分档案。
90年代,俄罗斯时局正是混乱之际,苏联档案的被解禁了,可以开放给外国人复印。可是,诺大的资料复印起来实在太昂贵,文人骚客自古穷酸,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材料去复印这难能可贵的资料。
而这时,沈志华出手了。 “社科院拿不出钱没关系,我今天来找你,只是向你求个名分,请你在社科院内部立个项,以社科院的名义组成一个赴莫斯科购买档案的专家小组,我要人,你给我人,我要去莫斯科,你给我办护照,开介绍信。至于买这批档案,以及买回来后组织力量翻译,编辑出书等所需的资金,全部由我个人来承担。”
利用商人的狡猾,他在酒足饭饱后说服相关人员,复印好档案给自己,而与此同时,他还复印了美国的部分档案。
他带回来总共1.5万份俄罗斯档案,组织13个翻译组翻译,出版,修正了史学界一些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
毫不夸张的说,他几乎凭一己之力,修缮了整个中苏关系史。
为此,他花费了尽140万人民币,在当时,相当于如今几千万的资产了。然而比起,他对学术的整个投入和花销,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而后,他将档案副本赠给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府,但唯一的前提是,允许所有人自由查阅。
直到后来,他为学术花光了钱,偶尔还要向弟弟借钱进行研究,可他却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
令人寒心的是,他近乎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学术界,却一直游离在学界之外。中国人向来讲求名分,讲究被专业界认可,可没有学校和机构,愿意给他一个名分。
直到2005年,他已是55岁的年纪,两鬓斑白,白发婆娑。华东师范大学才首先出来聘请他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该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他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被官方认可,却历经了大半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