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20-12-3 20:09 编辑
游泳的目的是锻炼身体,而不是送死 陈丞不推荐任何人去开放水域乘风破浪。 陌生的开放水域——江河湖海无一例外,情况比游泳馆要复杂得多:水下到底什么情况,你通常一无所知。水流流速怎样,是沙地还是礁石,是淤泥还是滩涂……一切都是未知,未知意味着高风险。 在任何海滩上,向前走一步有可能就是一个深坑,人们完全不知道下一步的水深有多深。一步踩空,慌张之下喝几口水,没人施救几分钟人也就没了。 而在游泳场馆里,水温你都知道,PH值多少你知道,水质是否达标你也了解,每个区域都标注着具体水深,一米二还是一米五,你心里完全有数。 救生员坐在泳池的什么方位,你也知道。同时,一旦发生溺水意外,开放水域救生设施通常不如游泳馆更完备。 江河水域风险同样高。 人们除了能分清上下游的方向,对一条河流的水下情况还能有多少了解?河水流速根本看不出,水深看不出,杂草、蛇、漩涡、石头都看不出……水里的石头有两种,一种看得到,一种看不到。一个猛子扎进去,如果一头撞到看不到的石头上,人可能直接就晕了。 野塘和河流相比,不同之处只是没有水流,但人们也完全不知道哪里有管涌,哪里有涵洞。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一处江河湖泊和水库,都会树立一块“严禁下水游泳”的免责招牌。 如果一定要在开放水域游泳,至少要对所在水域做一定了解。 比如,在海边游泳,最好选择政府部门划定的海滨浴场内游泳。海滨浴场通常都有浮标划定的一块海域,游泳的人最好都在划定区域内锻炼,至少划定海域内的水下环境,是相对安全的。 同时,海滨浴场在固定时间内都有值守的救生员,随时进行溺水救援。公开水域对救生员的要求也更高:考中国的海浪救生员证,必须先拥有游泳池救生员证才有考试资格。人们一旦发生溺水意外,被救的可能性会高一点。但是和游泳馆相比,在海滨浴场游泳的风险还是更高。 救人的时候,施救人员一般会优先选择岸上施救,救生员如果选择下水施救,通常会携带救生浮标下水施救。能多人配合都会尽量多人配合,以提高救援效率,降低风险。他们会从背后靠近溺水人员,以免被溺水者缠抱影响救援。 在海滨浴场游泳,尽量横向游动,而不要纵向游向深海。同时,下海人员必须随身配备救生器材。比如“跟屁虫”气球、浮力背心等。游泳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不是以送死为目的。安全是第一位的,穿上浮力背心游泳,一点不丢人。 厦门和金门每年都做海峡横渡,奥运会也有公开水域的比赛项目,这些参赛者无一例外,都需要绑一个“跟屁虫”气球。 没有救生员的地方,不是政府划出来的正规浴场,都千万不要下水去游泳,这是防溺水的关键。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游泳馆,连让人们到深水区游泳,都需要在救生员的考核下,考一张深水证。不然就只能在浅水区游泳。 如果在开放水域发生溺水,只能期待四分钟内有人救你。或者你命好,抓到岸边的树枝能爬上岸。除此之外,几乎没办法存活。 陈丞说,“有人救,那真是你命太好。假定你溺水,碰巧有一个人他水性不错,碰巧他掌握救生技能,碰巧他还看到了你的溺水……你这不是命好,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