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复制链接]
3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48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在五位百法的心所有法中有根本烦恼,是指烦恼扰乱众生身心,使人迷惑,也使人苦恼。发生作用的烦恼称为“缠”,缠住人有六种:贪,贪欲、贪爱,非分而取,越分贪求;嗔,憎恨,仇恨逆境,损害他人的恶念;痴,愚痴,愚昧迷乱,事理颠倒;慢,傲慢,骄傲,有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等;疑,犹豫狐疑;不正见,知见不正,有身见(我见)、边见(有见、无有)、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一切烦恼都由此六种烦恼而生起。人被贪欲所迷、所嗔、所痴、所慢、所疑、所不正见,人就被物所牵累,而不能摆脱,被烦恼所纠缠,而丧失自我,人成非人,而为物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48 | 只看该作者
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49 | 只看该作者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骆驼在沙漠中行走,被一小块玻璃硌到了脚,便勃然大怒。它将玻璃狠狠踢走,不料反而被玻璃割伤鲜血直流。流出来的鲜血滴在沙漠中,最终血的味道引来了它的天敌。如果这只骆驼也会思考,想必它一定会后悔自己为何要跟这块小小的玻璃去置气。
人生其实也是如此。别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别因一时生气而毁掉自己。遇事能控制脾气,一生才能更多无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49 | 只看该作者
文艺创作者对“美”的追求要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础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0 | 只看该作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哲学家言性,皆以性为先天或天然如此。告子有“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之说。孟子亦认为“良知”“良能”为人“不学”“不虑”而先天所本具者②。《礼记•乐记》也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都表现了这一点。荀子亦如此。《性恶》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说的亦是这个意思。
  荀子人性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于天人之分的观念,特别强调人性中并无现成的、实质性的善恶之内容。
基督教,主人性恶说,其所谓性恶,亦以人性本有“实质之恶”,故在道德上主张他力的救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1 | 只看该作者
完美是美最大的敌人。美是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1 | 只看该作者
《齐物论》云:“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以道观之,丑陋的癞头与美丽的西施没有什么分别。《知北游》篇又说:“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这些都在提醒世人对万物作平等观照,不要刻意区分善恶美丑,正如《大宗师》篇所言:“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2 | 只看该作者
被树为标准者也许的确是美的、善的,但一经刻意提倡,以之为美、善的普遍标准,就不好了。仍以美为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就会竞相追逐这种作为标准的美,而不要本真的自己。这种舍己效人的做法在崇尚自然的老子看来是愚蠢的。《庄子•秋水》说,舍己效人如同邯郸学步,“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树立标准化的美,天下从此会变得纷纷扰扰,永无宁日,而且纷纷扰扰过后,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单调苍白、毫无特色,也没有多大意趣的世界。老子反对同质与做作的美,肯定异质与本色之美,有利于提醒个体自尊自立,发现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在自然的情况下,不同个体的价值标准是有差异的、多样化的,因此谈不上“天下皆知”。要做到“天下皆知”,必定是掌握话语权者通过刻意诱导乃至强制才能达成。但是,如果我们把某种美丑观立为标准来要求一切,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老子》第五十八章指出:“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这里所谓的“正”“善”,其实就是邪,祸害委实不浅。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是多元的,并非只有一种,审美判断也不存在绝对标准。我们需要的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而不是轻率地判定他者为“假恶丑”并取消它们的存在权利。
提醒我们不要一门心思地做善恶美丑等判分,不要把单一形态的美、善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体现出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敬意与关怀。“甚美必有甚恶”,对美的过分强调会逆转为恶。或许,一个人只有知“美”之恶,知“恶”之美,才能超越善恶美丑。当然,这不是说没有善恶美丑,而是说不要偏执于一,尽量保持价值中立,以此防止价值歧视,避免舍己效人或强人从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3 | 只看该作者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大的事。身上衣、口中食,所谓的温饱问题,可以说是生活的锦,凡事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言添花。食色,性也。无论何时,身处什么时代,一口吃的都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3 | 只看该作者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具有丰富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美好生活”,并将其实现作为全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美好生活”在广义上主要意指从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从狭义上讲,主要指人在不同阶段的现实生活中所渴望实现的一种未来理想生活状态,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即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生活样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主要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重要时期,目前正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从客体角度看,是人民在治国理政的宏观环境中努力追求其美好生活的过程;从主体角度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福祉的过程。“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历史实践中,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世界谋大同”,是在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过程中,为实现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5 | 只看该作者
美好生活的实现并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由美好生活的主体——人民——来赋予其现实意义的。自从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投身革命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以来,共产党人始终将解放全人类作为其革命事业的奋斗目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为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富有感召力、凝聚力的价值取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 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明确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其根本宗旨的生动阐释,也是推进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时期毛 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继邓 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河,经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聚成为与时俱进、科学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8:56 | 只看该作者
健康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元素。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健康、知识与技能等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对人的投资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具体投资形式有健康投资、教育投资、技能培养等。1962年, Selma J. Mushkin在“Health as aninvestment”一文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并将健康与教育作为孪生概念,进而提出健康是造成死亡、残疾与衰弱的3DDeath Disability Debility)架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多维的概念,它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精神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五类:生活方式(60%)、遗传因素(15%)、社会因素(10%)、医疗因素(8%)、气候因素(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9:38 | 只看该作者
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伴的是病痛老年化。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分别为2.54亿与1.7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跃升至18.1%12.6%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预计在今后若干年内,老年人口还将继续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
老年人生活质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老年人的主体性及其能力与责任。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老年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乡土社会中,老年人在生产生活上拥有丰富经验,是其它年龄群体的榜样。但在现代社会,老年人常常被描述为思想僵化、行动不便甚至疾病缠身,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智慧养老为破解社会养老服务的困境、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加强老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支撑体系已基本形成,政策、资本、技术和人才四要素融合,服务模式持续扩展,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如互联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9:39 | 只看该作者
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据中国健康与养老报告(CHARLS2019),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约有25%的老年人自报健康状况欠佳,自报经医生诊断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8.9%,自报身体有疼痛感的比率为30.6%,面临高抑郁风险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数的三分之一,患听力障碍的老年人口比为16.1%,有23.5%的老年人牙齿已脱光,42.6%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存在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9:39 | 只看该作者
在弘一法师看来,生活中的寒暑饥渴乃至病痛,都是极好的磨练意志的条件,所谓“种种恶劣境界,看作真实受益之处”。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生的痛苦一半来源于攀比。”这种人生的痛苦更多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9:41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哲学说“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生与死,为人的生存之临界状态。人之所欲,莫过于生;人之所恶,莫过于死。是人之大欲,莫过于欲生而恶死。然人有时却能够慷慨赴死,是人心之“所可”、“所是”使之然也。此即康德所说的人的“自由意志”。
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9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9:43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其《物理学步入禅境》的报告中也说到:“20世纪人类最大的失误,就是唯物主义哲学误导人们片面地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快乐。”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糟蹋我们的力量,违背我们的本质,放弃这一生(自然中阴)给我们认识和呈现觉性的殊胜机会。上师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愚弄自己:如果在死亡的那一刻,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那么我们学了些什么?
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绝无可能长生不老时,为之积攒钱财真的是没有意义。那么,如果你有多余的钱,或许就会知道可以花在哪里了。
只要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活着准备的。前面你问到过幼儿园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如果每个人在活着或死亡时,都能够跟着寂天和一切慈悲的上师来念这个祷词,整个世界和我们的生命,将不知会有多大的转化啊!
  愿我是亟需保护者的保护人,
  愿我是旅行者的向导,
  愿我是寻找靠岸者的船只、桥梁和通路。
  愿一切众生的痛苦可以完全消除。
  愿一切众生的痛苦都能完全解除,
  愿我是医生和药物,
  愿我是世上一切病患众生的护士,
  到每个人都痊愈为止。
  如同虚空和地、水、火、风四大,
  愿我永远支持一切无边众生的生命。
  直到他们都解脱痛苦为止,
  愿我也是无边无际一切众生界的生命泉源。
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别人建立无忧无虑而真心的沟通,其中又以与临终者的沟通最为重要。
末期病人或临终者正处于生命最脆弱的阶段,你需要发挥你的技巧、敏感、温暖和慈悲,让他把心思完全透露出来。学习倾听,学习静静地接受:一种开放、安详的宁静,让他感到已经被接受。尽量保持放松自在,陪着你临终的朋友或亲戚坐下来。把这件事当作是最重要或最可爱的事情。
我也常常发现,病得很严重的人,期待被别人触摸,期待被看成活人而非病人。
我们常常忘记临终者正在丧失他的一切:他的房子,他的工作,他的亲情,他的身体,他的心。我们在生命里可能经验到的一切损失,当我们死亡时,全都集合成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临终者怎么可能不会有时悲伤,有时痛苦,有时愤怒呢?
英国临终关怀先驱西斯里•桑德斯(CicelySaunders)说:“我曾经问过一位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的人,他最想从照顾他的人身上得到什么,他说‘希望他们看起来像了解我的样子。’的确,完全了解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从未忘记他并不要求成功,只希望有人愿意试着了解他。”
在比较深的精神层次里,不论临终者是否晓得,记得他们也有佛性和完全觉悟的潜能,这种想法对我的帮助很大。当临终者更接近死亡时,从许多方面来说,开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他们值得更多的关怀和尊敬。
要对临终者表达明确、积极、温馨的关怀,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死后。
  我寄望于这本书的是,让全世界的医师能够非常认真地允许临终者在宁静和安详中去世。我要呼吁医界人士以他们的善意,设法让非常艰苦的死亡过程尽可能变得容易、无痛苦、安详。安详的去世,确实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可能还比投票权或公平权来得重要;所有宗教传统都告诉我们,临终者的精神未来和福祉大大地倚赖这种权利。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亡。
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了自己正在迈向死亡。当我们终于知道自己正在迈向死亡,其他众生也跟着我们一起迈向死亡时,我们开始产生一种燃烧的、几乎心碎的脆弱感,感受到每一个时刻、每一个众生都是那么珍贵,从而对一切众生产生深刻、清晰与无限的慈悲。我听说,汤姆斯•摩尔爵士(SirThomasMore)就在他被斩首之前写下这一句话:“我们都在同一辆车上,即将被处死,我怎么可以怨恨任何人或希望任何人受到伤害呢?”把你的心完全开放,感觉生命无常的威力,会让你发起包容一切而无忧无惧的慈悲心,这个慈悲心能够让那些诚心帮助人者的生命充满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9:0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一直在期待快乐,但我们的行动和感觉几乎都在把我们带到相反的方向,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这不就是代表我们对于真正的快乐和获得快乐的方法,认知上可能有严重的错误吗?
  究竟什么能够让我们快乐?精明的自我追寻、千方百计的自私行为、自我保护,诚如大家都知道的,有些时候会让我们变得非常残暴。但事实上正好相反,当你真正看清我执(self-grasping)和我爱(self-cherishing),就会发现它们是伤害别人,更是伤害自己的根源。
在对抗你最大的敌人(我执和我爱)的战争中,最强大的盟友莫过慈悲行。慈悲(奉献自己给别人,承受别人的苦难而不自我爱惜)加上无我的智慧,可以有效摧毁虚假自我的古老执著,灭度无尽的轮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9:06 | 只看该作者
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
把一切的损失和失败由你自己承担。
这两行字蕴含广大和不可思议的慈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2 11:42 , Processed in 0.05062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