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投入做一件事时,往往会显得笨笨的。不投机取巧,只埋头下笨功夫。 王世襄先生常把一句北京老话挂在嘴边,“不冤不乐”。 大概的意思是,人为了自己的爱好,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没罪找罪受。他自己也曾对这句话做过一番解释: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乐。历尽艰辛,人人笑其冤之过程,亦即心花怒放,欢喜无状,感受最高享乐之过程。 上世纪50年代,年近九旬的白石老人,受《人民画报》的邀请画和平鸽,应允后却迟迟未曾下笔。弟子娄师白问先生何故,先生回答,“我以往只画过斑鸠,没画过鸽子,也没有养过鸽子,不好下笔啊!”随后便专门买来鸽子养在院中,反复揣摩鸽子的一举一动,又到养鸽子的弟子家观察交流,边看边对身边的弟子说,“要记清楚,鸽子的尾巴有十二根羽毛。” 白石老人这种近乎“痴愚”的较真,在外人看来,大约就是走了十万八千里的冤枉路,差不多都是鸟,就是照着照片图片画又如何呢。 但先生就是凭着下笨功夫、细致入微的观察,了解“虾背从第几节弯起”,知道“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熟知“牡丹花蕊和菊花花蕊的区别”……才得以描绘出花草虫鸟的天真与灵动。 正如严北溟先生曾经在《列子译注》里,评价愚公移山,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 愚公之“愚”,或在于,山那么大,却想着用人力去移动它,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愚公之“乐”,却恰恰在,暂时忘掉规则惯例,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的眼界,享受在一点一点为自己、为子孙后代而努力的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