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见面
本网记者 袁民耀 知青,并非是字面上所指的知识青年,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包括的是曾在学校受过教育,然后在“上山下乡”这个特殊的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组织的到农村或连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批年青人。在乐山,同样有一群这样的人,尽管他们下乡的时间跨度很大,现在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也大相径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乐山知青”。13日,120多名原市中区土主镇的知青从四处赶来,齐聚铁牛村。记者赶到了土主知青联谊会现场,和他们一起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村民迎接知青的队伍
旧照片留住青春岁月
“这个是张某某,这个是杨某某,他现在在农业部门,他下岗了在家当个体户……”原土主公社当年分管知青工作的副社长刘桂香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向记者介绍。那些人记者不可能认识,然而,从老社长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对过去那段岁月的留恋。
“那个时候,刘社长就是我们所有知情的妈!”一位老知青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她已经30多年没有见到刘桂香了。
“我家里还有一些老照片,那是我们当时劳动的照片,在开满菜籽花的地里我扛着锄头,挑大粪的镜头都有呢,下次再有机会一定带给大家看看。”知青李永长一边讲述一边回忆。
“那时候拍照可不容易啊,要有相机都很难,一部海鸥相机就要120多块钱,很多人想都不敢想……”这边话还没说完,那边马上有人接过话来:“是海鸥120吧,我家里都还有一部,但是要计划才能买上,否则有钱都不行。”
知青“专列”来了
“这照片上的人今天有来的吗?”
“有啊,来了好几个。”刘社长说道。
“他们都见过这张照片吗?”
“应该见过,这是我们参加知青代表大会时照的合影,那时候,能参加大会可是个光荣的事情呢。不过他们没有照片,只有我把这张照片保留了下来。”
知青们的言语中透露着对那段岁月的怀念,尽管岁月已经老去,尽管留不住时间,然而,照片留住的画面,同样也是种永远。
旧照片
老知青讲述真实历史
66岁的陈金凤和69岁的向志君是乐山最早的一批知青,1957年,14岁的陈金凤和16岁的向志君刚刚从学校出来,为了响应街道的号召,她们双双踏上了去土主的路,那个时候,她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来,就是一辈子。当时和陈金凤、向志君一起到土主的一共有42名知青。刚到土主的第二天,她们就开始了劳动,修水库、下水田,喂猪、煮饭啥都干。年轻的臂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力,到最后甚至支撑起了一个家庭。
陈金凤告诉记者:“57年9月5号,我记得很清楚,我来到了土主,第二年的9月5号,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我们又回到了城里,刚开始还在幻想,以为不用再来了,然而,命运捉弄吧,62年又回来了,而回来后就再也没有走过。”
向志君谈到:“64年的时候,我和她(陈金凤)一起到乐山县城(那时乐山为县)里面,参加全县的知青上山下乡动员大会,经过讲道理、讲政策,动员了100多人下乡,其中土主有几十个。后来也有机会离开,我们那一批知青大多数都回去了,因为我们来得早,在这里成了家,有了孩子,就不想走了。”
联谊会现场
此后,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乐山的知青队伍顺应全国的大趋势,开始迅速扩张。
对于当时的生活,一位老知青谈到:“那是一段大家用青春和汗水浸泡过的日子,数百上千个缺油少肉的日夜里,望着四面见光的土砖瓦房,每天艰苦的劳动和昏黄煤油灯,深深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而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当我们走在挂满金黄稻穗的田间和种满各种蔬菜的地头,追逐在水绿鱼肥的塘边和亲口品尝自己劳动果实时的那分喜悦和满足。”
新面貌展现无悔人生
“下面我们有请铁牛村老年表演队的乡亲们为我们带来小合唱《社员都是向阳花》……”在大家联欢表演节目的间隙,土主镇铁牛村村支书毛启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谈到:“如今的土主镇已经翻身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牛村更是成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知青当年为这里付出的点点滴滴,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我们都还是一家人,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现在村上变化很大,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啊。而且我很骄傲,因为这里曾经有我的足迹,有我的付出,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知青王元清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板了,看到曾经当过知青的地方现在变化这么大,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旧照片中人的新合影
“第二故乡”、“第二个家”村支书和老知青的话不谋而合,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深深印在两人心间的年轮,这份贴心和温暖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退,相反就像年轮一样,年岁月就,感情的圈就越多越大。
“联谊会是一个后知青时代的大舞台,可以为一切愿意投入的朋友提供机会。在这里,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敞开你的胸怀,宣泄你的烦恼,扬起你的风帆,亮出你的风采。”主持人话里充满了激情和喜悦。
这一边,知青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与兴奋,纷纷载歌载舞;而那一头,得知消息的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这些“亲人”。有的紧握着手久久不肯松开,有的抱在一起,诉说着彼此的挂念。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一个意思——我们曾经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抒写了无悔人生!
吃过午饭,记者特别让刘社长把那张黑白照片上的人今天到了场的叫到一起,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这一刻,离那张照片拍摄的日子整整过去了32年。
记者手记
活动完毕,要离开了,这一次的分别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乡亲们送别的眼神和泪水让人的久久就不能平静。看着村上贴满的标语和横幅:“青春作证,情谊长存”、“重温青春岁月,欢笑长伴人生”……回想起知青们见面时那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拥抱,我们可以肯定,这份感情在延续,这样的聚会将会很快来临。
向志君告诉记者她以前在城里的家是在高北门油炸街11组4号,很多年没有进城,现在应该早就变了。我告诉她现在也许那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但是在她记忆中对老房子的印象却永远不会变。就如同这些知青的面容已经发生了改变然而曾经他们心中的记忆和那段过去的岁月却会长存他们心间。这段少则两年、多则四年的难忘岁月,在他们的人生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它所积淀的甜酸苦辣、所浓缩的人生精华,却成为了让其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同等待下一次的聚会,到那时,再重温岁月,重拾记忆,重回青春,重燃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