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送礼——点心盒子
点心盒子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间事,原物多时却再归。旧时的北京点心铺,多挂有两块牌子,一块写着“官礼茶食”;一块写有“嘉湖细点”。这两块招牌,是否点明京都小吃面点的渊源和特点,很值得分析一番。北京的点心,首先是用于官礼。官礼中,最大的官礼就是宫廷用礼。按宫廷食制,清御膳房专有一个点心局伺候点心,每餐,要进呈蒸点心4盘,烙点心4盘,还要油炸糕、炸粟子不等。逢初一、十五,帝、后吃素食,要增送“孙牛额附”,即用发面制的圆形、直径约2寸的点心,用面、糖、黄油制作,经先炸后蒸而成;比“孙牛额附”略小有“池子饽饽”。还有加糖和不加糖的两种小窝头,以及素馅包子、杈子火烧、烧饼、烙蝴蝶、油炸果子、炸糕等。炸活,要待太监高喊:“碗盖啦!”即菜肴碗荒打开之后,炸锅才开始制作,否则,货凉了就有挨棍打伺候。每逢年节、祭祀之日,更要大量点心进呈。点心局照顾不暇,就由市面点心铺承担,特别是祭祀日,糕点行业要大量制作“饽饽桌子”。齐如山老先生曾写《饽饽桌子》云:“余幼时见其祭陵即系此制。由该管人员将各式饽饽做好摆于桌上,约十几层。摆好之后,用黄布裹好扎固,四人于祭祀之前一日抬人,将布解开再稍整理,名曰进桌子。其他祭品则临时现陈宫廷。如此,旗人家私祭皆相沿旧俗。日久,汉人亦多效之。于是各点心铺(北京名日饽饽铺)亦皆能仿制矣。其制法:下面用一长约三尺左右、宽约二尺左右、高约尺余之木桌,上摆铜盘十个。每盘饽饽二十块分四罗(此种饽饽之名日点子,亦满洲语之名词),共二百块为一层,摆好上压以红漆木板。板上再照样摆铜盘及饽饽,如此摆至三层即妥。再高则五层、七层可至二十层,然九层亦算很讲究矣。无论几层,顶上须单摆纸花或鲜花或水果一层方算完备。从前九层之桌合价不过十余元,饽饽之味颇甘美。近则几需五千余元,而饽饽则几不可食矣。闻各王圆寂祭祀所用之饽饽,皆系木质所作。每次用时取出摆好,事完即又藏之,也算省事。”除宫廷用大量点心外,还有“官礼”帑“私礼”。逢年过节,同事往来,宠络上司,都要送点心匣子,此风古已有之。宋人笔记《豹隐记谈》中云:“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日肥冬瘦年,互送礼物。寓官颜侍郎度有诗日: 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 脚钱尽处浑间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看来,送点心匣子这类“炸药包”在官场开路,已有千年以上历史。从这…个侧面,亦可反映社会腐化的程度。官场尚简俭时,官礼恐怕也仅点到为止;若官场奢靡腐败成风,区区几个“炸药包”又岂能炸开。
还有那大量“私礼”,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节日应酬,送点,心匣子亦不可免。唐时,据宇文懋《昭金志》云:“婿先期拜门,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日茶食。”齐如山的《八盒礼》一文云:“过年节生辰,一切吉庆日期,亲友特送礼物表示感情。此种举动,大概无论何种民族,皆所难免。但西洋各社会,送礼极微,多不过值一二元,少则数角,图以见意而已。吾国则竟尚奢侈,民国以后之官场财阀,动辄数百元数千元更不必论矣。在前清时代,除对贪污上司外,尚无此种情形。小家则送两色四包,大家则六色八包。水果点心等物,均用蒲包匣子盛之,名曰水礼。所值多不过四五元,少亦只一二元。北京旗门中,则用彩画之木盒,即石作所售者,盒质极粗,价亦不贵,故送礼者皆连盒送,少者两盒,多者八盒,至亲至友,皆要全数留下。逢三节,谁家也要收到十几份或几十份,收到之礼便可转送他人,亦省现买。若蒲包木匣,则可用数家之礼,重新支配,而八盒之礼,因盒子尺寸花样之关系,不便分开,遂多以整份送他家。他家又用以转送,转来转去,转来本买主之时很多。以之再送他家,且有回来两三次者,社会上每每引为笑话。”从这里,我们似乎找到北京盛行小吃面点的社会根源。 本文转自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27f410100nzjj.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