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 发表于 2007-8-15 08:4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珍妃玉殒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b2bd5><BR><STRONG><FONT siz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150002.jpg" align=left><BR>  1900年8月15日晨,慈禧出逃前,率众匆匆将被囚禁在宁寿宫的珍妃提出,说自己与皇上就要离京了,本想带珍妃,但兵荒马乱,万一出了什么事,丢了皇家的体面,对不住祖宗,让她快点自尽。?<BR><BR>  珍妃说:“皇上应留在北京。”慈禧冷笑道:“你死在眼前,还胡主张什么!”?<BR><BR>  珍妃登时跪在慈禧面前哀叫:“皇爸爸,皇爸爸,饶恕奴才吧,以后不再做错事了!”慈禧喝道:“你死去吧!”太监崔玉贵上前将珍妃连挟带提丢在井内,临死前珍妃挣扎着呼唤要李莲英救命。在场的光绪和瑾妃泪眼汪汪,却一言不发。?<BR><BR>  珍妃1888年被选为珍嫔,得光绪宠爱。因年轻貌美,性格活泼,穿帝服扮光绪在宫中行走,也穿太监服玩闹,常陪光绪在养心殿办公,颇出宫廷内规,并支持光绪亲掌政权,遭慈禧忌恨。戊戌事变后,慈禧即将珍妃打入冷宫。至8月15日死时,珍妃仅24岁。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5 08:41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雷锋牺牲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b2bd5><BR><STRONG><FONT size=6></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62年8月15日,解放军战士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1940年生)。雷锋7岁成孤儿。建国后由党和人民送入学校读书。高小毕业后参加土改和建设国家的工作。1960年参加人民解放军,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几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1月入党。次年任班长,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5 08:4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c3cc4 size=6><STRONG>巴拿马运河开始通航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STRONG><BR><FONT color=#3c3cc4 size=6></FONT></STRONG></DIV><P><STRONG><FONT color=#3c3cc4 size=6></FONT></STRONG></P><STRONG><FONT color=#3c3cc4 size=6>  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8月15日开始通航。从16世纪有关在中美洲开凿运河主张的提出,到1914年美国把运河凿成通航,前后经过了300多年。由于巴拿马运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帝国主义都曾企图占有对运河的控制权。1878年,法国人捷足先登,从哥伦比亚取得了运河的开凿权,并于1883年开始动工。工程虽然先后进行了10多年,但到1889年因财政和技术困难而停工。1902年,美国收买了法国巴拿马运河公司的全部权利。美国从1904年继续施工,到1914年完成。? <BR><BR>  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纽约和旧金山之间缩短了7800多海里,给美国的军事侵略和对外贸易,特别是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和扩张,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经济上,美国通过这条运河取得巨额利润。从1960—1970年十年中,所得的通航费就达7.57亿美元,这还不算美国船只由于通过运河缩短航程而节约的50多亿美元,以及美国从运河其他方面得到的巨大好处。而美国付给巴拿马的运河租金却很少,由于巴拿马人民的斗争,虽经几次增加,然而每年只不过193万美元。与此同时,在运河的修凿过程中,巴拿马人民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约有7万多工人死在工程中。因此,当时有人曾把巴拿马运河的河岸称之为“死亡的河岸”。</FONT></STRONG>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5 08:44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鲁迅痛斥节烈观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3333cc><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1918年8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上发表题为《我之节烈观》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那些烈女的故事,实质不过是一个女子突然遇着男性暴徒,父兄丈夫力不能救,左邻右舍也不帮忙,于是他就死了;或者竟受了辱,仍然死了;或者终于没有死。久而久之,父兄丈夫邻舍,夹着文人学士以及道德家,便渐渐聚集,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于是造出了许多光荣的烈女,和许多被人口诛笔伐的不烈女。他指出,节烈男女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男子虽然引诱了女人,却不负责任。甲男引&nbsp;诱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节;&nbsp;甲男也无恶名,可是世风被乙女败坏了!别的事情,也是如此。</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6 09:0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八国联军公开洗劫北京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222dd><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1900年8月16日,各国司令官“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北京陷于空前的痛苦之中,这是中国首都数百年来首次为外国占领军洗劫。 <BR><BR>  瓦德西给德皇报告称:“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BR><BR>  联军洗劫紫禁城、三海、颐和园等。天坛损失祭器1148件,社稷坛损失祭器168件,嵩祝寺丢失镀金佛13尊、磁瓶12对、镀金器物40件、银器7件、铜器4300余件、银器58堂件、幢幡70堂首、锦缎绣品1400余件、竹木器110余堂份、墨刻珍品1600余轴、乐器100余件。六部九卿等各衙署俱被各国军队占为营房,疯狂洗劫。銮驾库丢失辇乘21乘、銮驾1373件、车轿12件、玉宝2件、皇妃仪仗282件、皇嫔彩杖84件、新旧云盘伞各1件、锦缎旗面133件,象牙9只,象鞍2盘、战鼓2面、更钟2架、静鞭2件以及随什物若干。 <BR><BR>  翰林院丢失数万册经史典籍,《永乐大典》又丢失307册,钱法堂的数万串新铸铜钱、太堂寺的金银祭器、光禄寺的金银餐具,均被洗劫一空。 <BR><BR>  日军从户部银库抢走300万两银子和无数绫罗锦缎,从内务府抢走32万石仓料和全部银两。仅各处库款所失约计银6000万两,其它典章文物、国宝奇珍的价值难估算。 <BR><BR>  各王公府第也极为诱人。法军从礼王府抢走银子200余万两和无数古玩珍宝,又从立山家里抢走365串朝珠和约值300万两白银的古玩。日军从宝鋆府中抢走藏在井中的30万两白银。 <BR><BR>  据内务府奏:“皇宫失去宝物2000余件,内有碧玉弹24颗、四库藏书47506本、金时辰钟2具、李廷圭墨1台、琬廷大屏4扇、玉马1匹、《发逆玺印》1本、真墨晶珠1串、发逆林凤翔、洪宣娇牙齿1合。至于民居、商号、店铺受损无从估计。</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6 09:11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苏维埃大学成立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BR><STRONG><FONT color=#3333cc size=6></FONT></STRONG></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1933年8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举行的第48次会议上,通过了创办苏维埃大学的决定。毛泽东任校长,沙可夫任副校长,毛泽东、沙可夫、林伯渠为大学委员会委员。大学专门培养苏区急需的经济、政治和文教等方面的地方干部,学员须在机关团体或党团工作半年以上表现出色,具有革命经验。大学下设特别班和普通班,设有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农村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8个班,课程包括理论、实际问题研究和实习3部分,修业期限为半年。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6 09:1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新华社发表《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等评论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45年8月16日,新华社发表《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等评论后,朱德致电蒋介石,揭露其内战阴谋,提出中共制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的具体主张。要求蒋介石政府立即制止内战,废止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及承认解放区的民选政府和抗日军队等项。</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6 09:1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坦桑尼亚民族英雄姆克瓦瓦大败德国殖民军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222dd><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222dd size=6><STRONG>  姆克瓦瓦是坦桑尼亚的民族英雄,同他父亲穆尼古姆巴一起统一了赫赫族各酋长国,建立了政权。1891年8月16日,姆克瓦瓦大败德国殖民军。当时德国殖民军侵入非洲东部,并把侵略势力扩展坦桑尼亚。一天,姆克瓦瓦收到德国专员柴列夫斯基的通牒,要他带着一包泥土去见面,这意思是要他去向德国侵略者投降。可是姆克瓦瓦立即派人送去一支箭,表示他斗争到底的决心。1891年8月16日这一天,柴列夫斯基率领1000士兵来攻打赫赫族王国。姆克瓦瓦预先把队伍埋伏起来,等敌人进了伏击圈,一声令下,战士们立刻冲了出来,用长矛和弓箭把侵略军杀得大败,消灭了200多敌人。3年以后,德军用重兵攻下了王城卡伦加。姆克瓦瓦转入森林,坚持斗争。1898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德国巡逻兵闯进了姆克瓦瓦的隐蔽所。当时姆克瓦瓦正在生病,身边只有几个随从。但他宁死不当俘虏,开枪自杀了。残忍的敌人割下了姆克瓦瓦的头颅,送回柏林去请功。 <BR><BR>  1954年,英雄的头颅又回到了祖国,安放在姆克瓦瓦纪念馆内,坦桑尼亚人民经常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瞻仰。</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6 09:1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世界著名摇滚乐歌手“猫王”辞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160010.jpg" align=left><BR>  1977年8月16日,艾尔维斯.普莱斯利(即“猫王”)逝世。<BR><BR>  1935年1月8日,猫王出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村镇,叫图普洛。二次大战结束后,猫王随父母迁徙到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猫王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经常失业,一家人在生活中很少看到玫瑰色。16岁时,他就开始干活,或给有钱人修剪草坪,或开卡车,挣点钱贴补家用。孟菲斯市位于密西西比河畔。这是一座痛苦的城市,也是布鲁斯音乐(一种伤感的美国黑人民歌)的故乡。猫王从小喜欢音乐。夜晚,他听当地广播电台放的音乐节目,黑奴后裔们唱的福音赞美诗使他身心愉悦。后来,他得到一把吉他,就自己弹弄。<BR><BR>  有时候,他也去城里比勒街上去溜达,那条街上有很多家下等民歌厅。他也曾克服腼腆心理,斗胆上去唱一唱,人们只是发现他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唱完还是去当每周挣几十美元的卡车司机。有一次,在乐曲休止间,为了使乐队开心,他晃荡左腿,摇摆胯骨,随后,他的嗓音也同身体动作相配合,把黑人的心灵和热情溶入已被唱滥了的牛仔歌曲,结果竟唱出了奇迹。1955年,他的一曲《伤心旅馆》不仅倾倒黑人,而且也受到白人的喜爱。1958年,猫王去服兵役,又为摇滚音乐走向世界点了一把火。<BR><BR>  1956年,当猫王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美国一位红衣主教就发表讲话,提醒人们警惕在一部分美国青少年中正蔓延着一种新的信仰。他说,这种信仰崇尚粗鲁、无礼、非道德和堕落,还说猫王道德不良。但他的话没起什么作用,猫王的歌曲越来越火爆,猫王也成为美国青少年、特别是少女们崇拜的偶像。每次他在台上一开始动作,台下青少年的座椅就跟通了电一样,这些观众也如醉如痴地跟着摇滚起来。<BR><BR>  这一年,在美国20张最畅销唱片中,有14张是猫王的作品。他首次去好莱坞拍了电影《温柔地爱我》,电影拍成后仅放映4天就收回了成本。这个纪录保持了近20年,才被《星球大战》这部影片打破。这一年,他财源滚滚,一下子成为百万富翁:电视出场费10万美元,演唱会收入20万美元,唱片专利45万美元,签订的片约25万美元。而18个月以前,他还是个每周只挣35美元的卡车司机。<BR><BR>  但是,他大红大紫的时候,也是他悲哀的开始。这一年,他在全美国东奔西跑地演出,行程几万公里。由于缺少睡眠,他在神经上受到了损害,记忆力下降。他也是孤独、酒精和毒品的受害者。后来,他在佛罗里达住进医院,医生建议他休息,但他已身不由己。1977年6月,他最后一次在拉皮德城举行演唱会时,连《温柔地爱我》这首歌的词也记不起来了。8月16日,他去世了,当时他才42岁。他一生中共录制了各种歌曲720首,开了1600多场演唱会,平均每两天半就有一场。他太疲倦了。<BR><BR>  猫王离去了,但他把摇滚乐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战后美国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都痴迷于他。猫王的演唱确立了摇滚乐的楷模,后来所有摇滚歌手都步其后尘而行。他的唱片共卖出15亿张,连今天最红的歌星迈克·杰克逊也难望其项背。他在世时,就同玛丽莲·梦露、约翰·肯尼迪一样,成为传奇人物。他死后,人们对他就像对待一种宗教一样。今天,在美国可能有不知道总统姓甚名谁的人,但却找不到不知猫王的人。根据美国一家权威的民意测验机构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至今仍有17%的美国人相信猫王并没有死,他仍活在某个地方,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露面。</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7 08:48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2b2bd5><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中国代表团成员有:李富春、陈云、&nbsp;张闻天、粟裕等。代表团到莫斯科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等举行谈判。8月17日,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周恩来在莫斯科机场上发表了讲话。双方在谈判中讨论了有关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中的重要政治与经济问题。中苏两国政府就苏联帮助中国今后5年的经济建设广泛交换了意见。9月16日,发表了双方谈判的中苏公报,公布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告》及两国外长《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期限的换文》。《公告》规定:根据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关于中国长春铁路协定》,苏联政府将共同管理的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于1952年底移交完毕。12月31日,中苏关于苏联政府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议定书签字仪式在哈尔滨举行,并发表了公告。中国长春铁路的中苏共管历史宣告结束。中央铁道部把原来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改为哈尔滨铁路管理局。《换文》规定:根据两国外交部长协议,将苏联军队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的期限,延长至中国与日本,苏联与日本之间的和约获致缔结为止。</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7 08:4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左宗棠奏请在新疆设行省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4d2bd5><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  1877年8月17日,左宗棠奏请在新疆设行省。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不仅十分重视整饬吏治、发展生产,而且提出了取消原来的军府制度,在新疆建省,实行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的主张。8月17日他正式向朝廷提出此议,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收复南路后,1878年2月他再次提出上述建议。1880年5月,他提出了新疆建省的第一个具体方案:拟设总督驻乌鲁木齐,巡抚驻阿克苏,伊犁将军仍旧,塔尔巴哈台改设都统;将全疆划分为五道,道以下各设府、厅、州通县。时清政府以&nbsp;“伊犁尚未收复”,留中待议。次年收回伊犁时,已调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特地提交了一个《新疆行省急宜议设,关外防军难以遂裁折》,强调新疆建省的重要,充分表露了他关怀祖国边疆的爱国激情。清政府于1884年11月17日决定在新疆建立行省。左宗棠提出的新疆长治久安之策终被采纳,这对巩固祖国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促进新疆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7 08:5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清理三角债基本结束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4d2bd5><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4d2bd5 size=6><STRONG>  1992年8月17日,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我国清理三角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据报道,截至7月末,除少部分不符合贷款条件及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外,全国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建设在1991年底以前形成的拖欠已基本清理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两年来国家共注入510亿元资金清理三角债。并采取从固定资产拖欠源头入手进行清理的科学方法,共解开企业债务链2000多亿元,获得投入1元资金清欠4元拖欠的良好效果。这一进展为大中型企业缓解了债务链负担,从而为国民经济合理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仍有部分省市带有资金缺口上项目,造成新的拖欠;还有些企业不看市场需要盲目生产,造成产品积压。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新上项&nbsp;目时资金不能留缺口,防止新欠,&nbsp;并重申国家将不再组织清理1992年后发生的拖欠。</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7 08:51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南美独立战争领袖圣马丁逝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BR><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DIV><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3333cc size=6><STRONG>  圣马丁(1778~1850),南美南部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出身于阿根廷殖民官吏家庭。1808~1811年参加西班牙反对拿破仑入侵的解放战争。1812年返阿根廷,参加反对西班牙殖民&nbsp;统治的斗争。1814年任阿根廷拉普塔联邦爱国军队北路总司令。1817年初,从西部驻地率&nbsp;军越过高达1万英尺的安第斯山,出其不意地攻进智利。通过查卡布科战役和1818年迈波战&nbsp;役打败西军,智利随即宣布独立。1820年率军从智利由海路出征秘鲁,次年7月攻占利马,宣布秘鲁独立,膺“护国主”称号。1822年7月到瓜亚基尔(厄瓜多尔)会晤玻利瓦尔,意见分歧,自行引退。1824年赴欧,侨居终老。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17 08:5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哈克总统因专机爆炸不幸逝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1a1ae6><B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1a1ae6 size=6><STRONG>  1988年8月17日上午,天气晴朗。哈克总统从伊斯兰堡机场乘坐一架C—130专机前往巴基斯坦东部靠近印度的巴哈瓦尔普尔,此行目的是视察驻守在那里的部队并观看一次军事演习。随行者中有巴基斯坦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赫塔尔·阿布杜尔·拉赫曼上将等将级军官10人和总统新闻秘书沙利克等高级官员。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拉菲尔先生和美国驻巴国防代表沃森·麦克准将也同机前往。 <BR><BR>  巴哈瓦尔普尔地处沙漠地带。哈克总统此次要观看的是最近美国提供的新式坦克在沙漠中的作战演习。哈克总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场军事演习,并对参加演习的将士发表了讲话。 <BR><BR>  下午3时30分,哈克总统一行登上那架C—130专机,准备飞返伊斯兰堡。3时47分,飞机从巴哈瓦尔普尔机场起飞,同时起飞的还有两架护航飞机。机队起飞后4分钟,护航机上的飞行员突然报告地面说,总统座机冒出烟雾和火花。这次报告话音刚落,紧接着又传来护航机飞行员惊慌失措的呼叫:“总统专机起火爆炸!”悲剧发生了。 <BR><BR>  这架C—130飞机在距离巴哈瓦尔普尔7公里处的高空爆炸,飞机残骸散落圈的直径达10公里。哈克总统以及陪同他的巴基斯坦三军参联会主席杜勒·拉赫曼上将等20多名高级官员和美国驻巴大使同机遇难。13名机组人员也无一生还。 <BR><BR>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1924年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转战缅甸、马来亚及印尼等地。1945年和1955年先后毕业于印度台拉登军事学院和巴基斯坦基达参谋学院。1966年起任装甲团团长,后升为师长。1975年任陆军第二军军长。1976年升为上将,任陆军参谋长1977年7月5日,巴基斯坦武装部队接管政权,齐亚·哈克出任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1978年9月16日起任巴基斯坦总统至今。 <BR><BR>  1988年10月17日,巴基斯坦前总统哈克座机空难事件,已由巴基斯坦空军调查委员会和美国专家联合起草调查报告,并正式送交巴基斯坦政府公诸于众。这份长达350页的调查报告的结论说,运用高技术而又精心策划的破坏行为导致这场空难事件。 <BR><BR>  调查报告指出,出事地点当天的气候条件良好,机组人员状态正常, <BR>出事的C—130飞机起飞前,机械状态良好。起飞后,机上未发生开火或搏斗事件,全体机上人员在飞机触地后燃起的大火中丧生。从飞机残骸中,未发现地对空导弹或空对空导弹袭击的迹象。 <BR><BR>  关于飞机失事的真正原因,这份报告分析说,由于在货舱后门处发现了超常量的磷、锑和硫,经美国的实验室测定,还有一种新型的中高度爆炸品的痕迹,所以,在机舱内发生过低强度爆炸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由于飞机残骸中发现了异乎寻常的磷和钾,在残留的一个芒果核中含有过量的钾,一个芒果皮上含有不应有的锑和氯,破坏者有可能使用了毒气爆炸装置,这些装置很可能混迹于装上飞机的芒果筐中或是包装饮料中,然后通过自动或遥控手段引爆这些毒气装置,使机组人员在几分钟内不知不觉中毒,最后导致飞机失控而出事。</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BR>

天空 发表于 2007-8-20 09:1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百团大战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IMG src="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jintian/200108/200108200001.jpg" align=left><BR>  1940年8月20日晚8时,日寇在华北所有的重要交通线同时遭到猛烈袭击。在纵横数千里的敌后战线上,到处是枪炮的轰鸣声。这次巨大的攻势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发动的。<BR><BR>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建立起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华中、华南等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的积极抗战,引起了日寇的极大恐慌,他们将侵华的86万侵略军中的54万军队压向解放区战场。日寇在解放区周围建立了许多碉堡,封锁、分割各解放区,对解放区实行“囚笼政策”。为了砸碎敌人的“囚笼”,八路军主力部队集中了100多个团约30万兵力,经过充分准备,打响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BR><BR>  纵横交错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线,是日寇“囚笼”的柱子和链子,敌人利用这些交通线把抗日根据地割裂成一个个小块,并凭借这些交通线对根据地进行“蚕食”和“扫荡”。因此,百团大战的重点是对敌人交通线的总进攻,并在破坏敌人交通线的同时,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8月20日到9月10日,是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八路军拔除了敌人在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上的无数大小据点,提出“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战斗口号,他们把路基一段一段挖掉,把枕木烧毁,使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网完全陷于瘫痪。<BR><BR>  在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八路军继续扫除了交通线两侧和深入革命根据地内部的敌人据点,并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报复“扫荡”。12月5日,百团大战以我军取得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在这次战役中,我军一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BR><BR>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20 09:2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573cc4 size=6><STRONG>两伊战争结束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573cc4><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573cc4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573cc4 size=6><STRONG>  两伊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伊拉克与伊朗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 <BR><BR>  长期以来,伊拉克与伊朗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第一是边界争端。阿拉伯河全长204公里,是两国的边界线,伊拉克和伊朗都称对阿拉伯河拥有主权。第二是民族矛盾。伊拉克的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和伊朗的主要民族波斯人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积怨很深。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三岛阿布穆萨、大通布、小通布的归属问题上,两个民族争执不休,伊朗在1971年占领了三岛。伊朗的胡齐斯坦省99%的居民是阿拉伯人,伊拉克长期支持该地区阿拉伯人争取自治的运动。两国还都支持对方的库尔德人与本国政府对立。第三是宗教分歧。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在伊拉克掌权,而什叶派则掌握着伊朗政权。 <BR><BR>  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两伊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的中心线定为两国水上边界,伊朗则答应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武装。但在1979年2月之后,两伊矛盾又趋于激化。1980年4月起两伊边境冲突频起。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9月22日伊拉克飞机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STRONG></FONT> <BR></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20 09:2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1111ee size=6><STRONG>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1111ee><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1111ee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1111ee size=6><STRONG>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身亡。廖仲恺是中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廖仲恺一生最光辉的光绩是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和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R><BR>  国民党改组以后,其内部分化为左中右三派。国民党右派反对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打击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与共产党人真诚合作,认为“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积极赞助工农群众运动,亲自做发动农民的工作,全力支持反对帝国主义的省港大罢工。 <BR><BR>  为了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廖仲恺不怕任何威胁,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廖仲恺担任政府委员兼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此外,他还兼黄埔军校党代表,成为孙中山去世以后左派的核心,革命政权的中流砥柱。因此,他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国民党右派仇恨和集中打击的目标。从1925年7月起,一些右派分子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多次召开会议密谋反对和暗杀廖仲恺。8月20日早饭后,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驱车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参加例会,在惠州会馆门前下汽车时&nbsp;,突然遭到埋伏在附近的反革命分子的枪击,身中数弹,当场牺牲。 <BR><BR>  中国共产党在唁电中指出:反革命刺杀廖仲恺的目的,是企图“推翻国民政府,颠覆为民族民众利益而奋斗的政府”。是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及军事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议:特派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织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及警察全权负责处理廖案。 <BR><BR>  8月25日,国民政府命令设立审理廖案特别法庭。根据调查与审讯,证明刺杀廖仲恺的主使是朱卓文、胡毅生、魏邦平、梁鸿楷、林直勉等人,胡汉民、许崇智涉嫌。 <BR><BR>  9月18日,蒋介石奉军事委员会命令,以广州卫戍司令名义全权处置粤局,逼胡汉民、许崇智离粤。蒋介石在处理廖仲恺被刺案中夺取了广东政府的军政实权,乘机扩大了自己的权力。</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20 09:2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STRONG><FONT color=#2b2bd5></FONT></STRONG></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1968年8月20日的夜间,数十万备有现代化武装的苏联和华沙条约其他成员国的军队,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从此,苏联武装占领的漫漫长夜,降临到了这个欧洲小国的土地上。 <BR><BR>  这一侵略行动为什么会如此“神速”呢?原来在袭击之前,苏联出动飞机,在天空撒了好多一条一条的金属箔。这种金属箔蒙蔽了雷达的眼睛,使它无法“看”到入境的飞机。从军事防卫上讲,人们可以通过雷达观测到千里之外的飞机,这是因为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在碰到金属做的飞机的时候,就会反射出来,在雷达的荧光屏上显示出一个光点。如果无线电波在空中遇上了其他用金属做的东西,也同样能反射回来。苏联在空中撒下大量金属箔,就是利用它来欺骗雷达的。由于天上飘着大量的金属箔,荧光屏上就出现了像烟幕一样的光斑。这时候如果有飞机出现,在荧光屏上显示的信号就看不出来了。这样,捷克斯洛伐克的雷达就很难发现苏联飞机的入侵。正是在这种“烟幕”的掩护下,苏联出动了大批的飞机,在一夜之间,把成师成师的侵略军运进捷克斯洛伐克。 <BR><BR>  苏军占领布拉格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公然把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领导人,包括党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总理切尔尼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等,一古脑儿绑架到莫斯科。据报道,当时的经过是:“三辆苏联装甲车开到布拉格党中央大厦外面”,苏联侵略军“叫那几个遭难者(指杜布切克等)挨着墙壁站了很久,然后推进装甲车,直送(布拉格)鲁津飞机场”,接着就被赶上一架巨型的安东诺夫式运输机,飞往莫斯科。这个杜布切克,同当年的哈查相仿,也“昏了过去”,把头撞破了。在押到克里姆林宫后,勃列日涅夫学着当年希特勒的腔调,咆哮说:在捷克斯洛伐克,除了苏军司令部和苏联军队以外,已经不存在任何合法的权威。说完,勒令杜布切克等在事先拟就的同意苏军“留驻”捷克斯洛伐克的所谓会谈公报上签字。斯姆尔科夫斯基事后追述说:“当我们拿到苏联最初的草案并要每个人来读它的俄文本时,我们一个个都气昏了。”最后,刺刀下的签字仪式还是完成了,时间是1968年8月26日午夜,地点在克里姆林宫。 <BR><BR>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BR><BR>  捷克斯洛伐克人清楚地记得,自己祖国和民族经历的这种悲惨遭遇:1939年3月15日凌晨1点15分,希特勒在柏林的总理府接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和外交部长契瓦尔科夫斯基。这位大独裁者尖声咆哮:德军进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命令已经下达,现在离出兵不过只有几个小时了,“到六点钟,德国军队就要开进去了”,为了“避免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你们最好在投降文件上签字。说完,就把这两个捷克斯洛伐克头面人物赶到隔壁房间,由戈林和里宾特洛甫这两个法西斯德国的部长“一次又一次地把放在桌上要他们投降的文件扔到他们面前,把笔塞到他们手里,不断地重复说,要是他们继续拒绝的话,两小时之内,布拉格就有一半会被炸成废墟……成百架轰炸机正在等待起飞的命令……”。当时,那位龙钟老迈、心脏衰弱的总统“哈查昏过去了”。但是最后,他还是在他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时间是清晨3点15分。在逼降书签字后两个多小时,即清晨6点钟,希特勒的军队长驱直入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存在了。 <BR><BR>  从1939年到1968年,在总共不到30年的历史一瞬间,这个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国家,两次遭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异族武装入侵和军事占领。 <BR><BR>  动用的兵力差不多:希特勒是24个师,苏修是25万人。 <BR><BR>  选择的入侵时刻差不多:都是从深夜到凌晨这段万籁俱寂的月黑风高夜。 <BR><BR>  使用的战术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 <BR><BR>  完成军事占领的时间差不多:不到24个小时。 <BR><BR>  但是,“惊人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为了完成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和主权“寿终正寝”仪式的最后一幕,他们都上演了一出最厚颜无耻的戏:用明晃晃的刺刀逼迫布拉格的两任官方首领在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画押。</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20 09:24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逝世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2b2bd5><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2b2bd5 size=6><STRONG>  在19世纪末时,有一种疾病叫梅毒,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着。这种病在欧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染性极强,蔓延很快,成千上万的人被它夺去了生命,可是人们拿它没有办法。直到1910年4月,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发明了“六○六”,人类才从这种疾病的威胁下解救出来。 <BR><BR>  埃尔利希于1854年4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的斯特恩。父亲是一位犹太医生。他自幼便饱尝了种族歧视的痛苦,立志当一名良医,普济世人。那时候,肉眼无法看到病菌,正在欧洲和世界&nbsp;猖狂肆虐,传染病夺去千万人的生命。埃尔利希目睹这一悲惨现实,在他刚进军医学院大门时就立下宏愿:“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神奇的子弹,让它只射杀人体内的病菌,而不致伤害人体。” <BR><BR>  1878年,埃尔利希获得莱比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被推荐到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病理研究院,成为实验病理学创导者、柏林大学教授弗雷·里希斯的助手。他从染色分析法作试验入手,通过比色,区别出人体、动物体内的病菌和正常细胞组织,被称为“埃尔利希反应”。不久,他又创立了“侧链学说”,即有机体和周围化学物质(食物、药物等)结合的学说,进而又科学地导出免疫化学和化学疗法理论。 <BR><BR>  埃尔利希在医学理论上做出巨大贡献之后,就把晚年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化学药物的研制上,以便实现他年轻时的宏愿——用“神奇的子弹”射杀人体内的病菌。1904年,他终于找到了一种能杀死鼠体内锥虫的染料“阿托克西尔”,又叫“锥虫红”,即对氨基苯胂。但这种药虽能杀死病菌,治疗后果却很惨,病人虽不致死,却变成瞎子。他决定改变对氨基苯胂的化学结构,合成了数千种胂苯化合物,然后对其一一筛选,其中的“六○六”号的二氨基二氧偶胂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埃尔利希的宏愿实现。一些医药商把二氨基二氧偶胂苯习惯地叫作“六○六”,后来就成了人们常用的药名。 <BR><BR>  1908年,埃尔利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金。1915年,这位化学疗法的先驱于8月20日逝世于巴特霍姆堡。但是,他的名字和他发明的“六○六”却永载史册。</STRONG></FONT> </TD></TR></TBODY></TABLE>

天空 发表于 2007-8-21 10:18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vAlign=top><TD background=../../../../images/bg1.gif><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 align=middle><TD colSpan=2 height=30><FONT color=#4822dd size=6><STRONG>世界第一架望远镜展出 </STRONG></FONT></TD></TR><TR vAlign=top><TD class=p4 colSpan=2 height=379><DIV align=center><FONT size=6><BR><FONT color=#4822dd><STRONG></STRONG></FONT></FONT></DIV><P><FONT color=#4822dd size=6><STRONG></STRONG></FONT></P><FONT color=#4822dd size=6><STRONG>  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 <BR><BR>  最早发现望远镜秘密的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利波塞的荷兰眼镜商人。这人在制造镜片的时候,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合在一起往外看,远处的东西就变近了。 <BR><BR>  伽利略对这个发现很感兴趣,他用数学进行计算,研究用什么样的镜片、怎样组合在一起效果比较好。最后,伽利略做了两根管子,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凸透镜,另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凹透镜:其中一根稍微细一点,正好可以套住另一根管子里面,自由滑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来回调节,选择合适的距离。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研制和试验,终于在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 <BR><BR>  伽利略用这个工具进行天文观察,首先发现月球表面既不平滑、又不纯洁,并且有火山口的裂痕;其次又发现木星旁边有四个卫星,在围绕着木星运转。伽利略把他的天文发现编成《星体通报》向世界报道,立刻引起知识界的震惊。向伽利略购买望远镜的订货单源源而来,可是他不计任何报酬,把这个发明献给了威尼斯公爵。公爵下令聘请他为帕多亚终身教授。不久,他又被邀请到佛罗伦萨,担任宫廷数学教授。 </STRONG></FONT></TD></TR></TBODY></TABLE><BR></TD></TR><TR vAlign=top><TD><FONT color=#4822dd size=6><STRONG><IMG height=9 src="http://www.guxiang.com/images/kuang2.gif" width=660></STRONG></FONT></TD></TR></TBODY></TABLE>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