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胡 发表于 2012-4-28 20:18

天津老照片

从今天开始陆续发一些天津老照片!
请欣赏!



南运河曾是一条主要的水道,南运河在天津北起三岔
河口,流经的主要码头有:北大关、杨柳青、独流镇
、静海县、唐官屯等。图为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静海
县境内一处水陆码头。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5-2 09:01


金华桥位于南运河上,连接着河北大街与北门外
大街。是由英国技师设计的一座可开启式铁桥,
原建于大胡同南口,南运河截弯取直后移建于此。
河面上停泊的木船为等待早晚各一次铁桥开启后
通过的货船。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2-5-2 09:51


大光明桥,原来是渡口;广场桥,原来也是渡口,此外还有很多渡口。渡口原来是轮渡的船,来回摆渡行人,后来海河改造后,水流缓了,就在河的两岸拉上钢缆,人在船上拉着钢缆,来回摆渡行人。在河北区一处渡口,因水少了,用两条船横在中间,行人来回穿过,当然也要收摆渡钱。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5-1 20:26


1900年,八国联军的沙俄军队为了镇压义和团,
攻击天津城,在河东北洋武备学堂附近架设了一
座通往英租界的浮桥,人称俄国桥。从图上可以
看到河岸上被焚毁的武备学堂的残垣及浮桥上的
俄国兵。俄租界建建立后,改浮桥为渡口,人称
俄国桥渡口。日寇侵占天津后停渡。抗战胜利后
更名为建国花园渡口。解放后,改为大光明渡口。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5-1 12:46


北大关桥的位置,是在明初燕王朱棣直沽渡河处;
清代这里有座北浮桥,沟通北门外大街与河北大街。
天津是开启桥最多的城市,北大官桥的开启,与别的
桥不同,是用人力摇摇把转动齿轮,齿轮传动开桥。
。此桥原在直隶总督行馆(大胡同)门外,因海河
裁弯取直,河被填平,原桥移到北大关,桥名未改。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4-30 21:24


大红桥是天津历史上的第一座单孔拱式铁桥,建于
1887年,架设于子牙河、北运河的汇合处。此桥长
40余米,因状似彩虹,而被称为“虹桥”,俗称
“大红桥”。1924年,桥身由于年久失修,被洪水
冲击断裂,钢架整体沉入河中。1933年,在原地动
工兴建新大红桥,又称西河桥,1937年竣工。1965
年改称大红桥,沿用至今。图为1905年的大红桥,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2-4-30 12:01


记得五十年代,在狮子林桥南海河东岸还有一个漕运码头,形成一个农产品集散市场。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2-4-30 12:05


在六十年代,海轮还可以到大光明桥附近,当时经常和同伴去看大轮船。当时还有边防战士站岗,很威武。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4-30 13:07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2-4-30 12: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记得五十年代,在狮子林桥南海河东岸还有一个漕运码头,形成一个农产品集散市场。

您说的非常正确!从狮子林桥至金汤桥全是买卖家!
土产杂品等商店一家挨着一家!金汤桥至电报局之间
是菜市场(东浮桥菜市)当时漕运繁忙!海河上遍布
都是大小船只!卸完货物后再装上天津卫的日用百货
等物品运回农村。一片繁忙景象!
在当时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海河漕运的功劳不可
磨灭!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4-29 20:47


1860年天津被开为通商口岸后,英法等国为了推进
贸易,选择了沿河紫竹林一带建立码头。英租界内
设立码头5处,总长度约为1100米。码头的建成可使
外轮直接停靠,改变了天津传统航运中心的位置。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4-29 13:57


海河曾是北方重要的水道。旧时,货船从大沽口进津
,通常是到海关验关后,再转头到紫竹林关下卸货。
为了船只转头方便,英租界的工部局在海关前修建了
一个转头船位。图为1903年7月重建后的海关前转头
船位。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4-29 08:57



该渡口位于今广场桥所在地,是连接意租界与法日
租界处的摆渡口,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因渡口建

在马家村附近,故称“马家口”。50年代末期在海
河北侧建起建起了中心广场,此渡口改称“广场渡
口。”1969年在此修建了“战备桥”,从此结束了
该渡口的历史。



青清剑圣 发表于 2012-4-28 21:57

   :)   新旧社会两重天········    长见识了!   谢谢!!!:handshake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4-28 21:15


南运河——民间成为御河岸边有瓦房与土房
此照片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9-4 21:53


上世纪20年代,天津画家相继组织遽庐画社、绿蕖
美术会、城西画会等专业性美术社团组织。城西画会
是张兆祥弟子陈恭甫(左五)和汇文中学美术教师
李珊岛(右四)倡办的,1929年3月3日开学,兼收
男女学员,教授国画。教室设在位于天津城西北角
文昌宫东的天津广智馆后楼。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9-13 20:57


1930年7月,辽宁西部霪雨连绵,洪水泛滥成灾,
处处汪洋,尽成泽国。各界人士成立辽西水灾协
赈会,并发行赈灾奖劵,广泛开展募捐活动。当
年10月,梅兰芳(右三)与尚小云等在天津为援
助辽西水灾,义演《南天门》、《降龙木》等剧
,掀起天津各界为辽西赈灾热潮。图为梅兰芳赈
灾义演期间在天津市社会局与时任天津市长臧启
芳(左3)等合影。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9-12 20:04


这幅照片拍摄于1929年。七位山西商人合影,保留
下来,成为晋商在津活动的史料——山西会馆、关
圣戏楼、门前石狮:影像之外,还有照片上端一行
印字“天津永信蔚号同人在山西会馆关圣戏楼摄影
,民国十八年夏历九月”。建戏楼,演戏酬神也娱
人。“永信蔚”是山西汾阳人蔚官年在天津估衣街
开设的一家颜料店。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9-3 22:07


这是一张天津近代书画家的雅集图。10位合影者
均为饱学之士,诗文、书画皆有造诣。前排左起
分别为于克勤(能书,擅兰竹)、李学曾、梅振
赢、刘陈(山水画家,工诗,精籇刻)、黄葆谦
(擅花卉、能山水)。后排后排左起分别为赵元
礼、严修、尹溎(擅兰竹,尤工墨兰)、徐世纲
(长山水、人物、亦擅花卉)、周学熙。拍摄时
间可界定在清末民初。

古月胡 发表于 2012-5-6 19:52


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津沽铁路通车,建成了
老龙头车站,地道外的人口聚集起来。但受铁路
阻隔,交通却不方便。到1923年,铁路当局迫于
当地居民的压力,建成地道。后来唐家口地道建
成,为了互相区别,这里称老地道。图为抗日战
争前的老地道,有卷烟广告,还有估衣街“敦庆
隆”的商品广告。

我心向佛 发表于 2012-5-6 11:00

:victory::victory::victory::lol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天津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