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1冬至概述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我国长江流域更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至这一天,阴气达到极致, 阳气开始生发。此时最宜养生,食补“一马当先”。冬至意味着最寒冷的时节到了,天地间一派阴霾之气,所以冬至前鼓励吃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对抗阴气。这个时节阳气也已经开始逐渐生发。
。
2冬至养生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故曰"冬至"。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极致, 阳气在这个时节开始逐渐生发。在《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即是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在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此时最宜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春夏为阳,气候温热;秋冬为阴,气候寒冷。人也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冬季的三个月份,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非常寒冷,应重视该保护身体的阳气,不要使阳气过度耗散。如果冬天过度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次年春天容易发生四肢无力,头晕欲厥之类的现象,对养生不利。
冬至要坚持"冬令"进补的原则,因春、夏两季是人体生理活动发挥效率最高的季节。夏季气候炎热,伤气耗精,机体代谢亢进。进入"冬至"后,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新陈代谢减慢。根据"冬主藏闭",冬藏精的自然规律,冬令进补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滋养五脏。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三九"。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多饮豆浆,多吃萝卜、胡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荸荠、藕、白菜等。
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冬季养生要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卧室向东。冬日冬脑,宜温暖衣,宜食热以养于阴,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药宜沉,以顺"封芷"宜用热及养肾之方,填补精血以为来春发生之本,以培阳气。
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3冬至多发性疾病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4冬至调治
① 芡实红豆养生粥
组成:芡实3克、红小豆6克,桂圆肉6克,枸杞子3克,小米75克;
用法:上药及米共煮粥,每日早餐服用。
功效:固肾培元,清心解郁。
② 冬至养生药茶
组成:白参2克、熟地3克、洛神花1克、桂圆肉1克、甘草1克、竹叶1克;
功效:补气养血、固本扶正
使用方法:代茶饮。
③ 牛黄清心丸每日晨起1丸,连用3天;
功效:清上除烦,温下固元,沟通心肾。
④ 冬至养生操
晨起平坐床上,伸直双腿,双手从大腿推向脚踝,再从脚踝推至大腿,反复18次;再用双手按住双膝,用力下压9次,并叩齿36次,徐徐咽津。
功效:强筋健骨,补肾纳气;通利筋脉,祛除关节湿寒。
⑤ 冬至为数九的开始,可以开始进行“三九贴”治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