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何处有 临水赊店镇
<P align=center><FONT size=7>酒香何处有 临水赊店镇</FONT></P><P align=left><FONT size=7><TABLE class=line5 height="9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biao_16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height=50></TD></TR><TR><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background=../../../../../wenhua_images/zhengwen_r2_c2.jpg height=28><SPAN class=black1></SPAN></TD></TR><TR><TD vAlign=center align=left height=400><BLOCKQUOTE class=black_14><BR><P><BR> </P><P> <FONT size=5> 名城古镇,皆临水而居。看看地图,长江两岸的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都是因水兴建的。 </FONT></P><P><FONT size=5> 同样临水而居的赊店,现在是河南社旗县城,曾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骚人墨客说它“依伏牛而襟汉江,临金盆而掬琼浆”;史志上说它“东连闽广,西接雍凉,南通荆楚,北达幽蓟”。它曾是豫南巨镇,南船北马,总集百货。 </FONT></P><P><FONT size=5> 赊店的兴起,像是一个谜,让人捉摸不定。因刘秀在此赊旗起兵是一说,“元分旗屯田,军主者佘”为一说,河南街的兴隆集碑为又一说。然而赊店兴盛在清代乾嘉间,是有史为证的。 </FONT></P><P><FONT size=5> 作为中原咽喉,作为水陆码头,赊店的辉煌就不再费解。史志上记载:“商业在清代最为兴盛,有72道街,13万人口,500家商号,名为48家过载行货栈,仅恒太货栈一家,日停船就有一百余只。”它曾是物流的聚散地、商贸的乐园,现在遗存下来的街道名称,有几道街都是以专业市场划分的,如南北瓷器街、东西山货街,还有铜器街、骡店街,遥想当年,盐茶马帮,铃声叮当,赊店美酒,香飘海内,那是一幅多么繁盛的景象! </FONT></P><P><FONT size=5> 所以有了“天下店,数赊店”的俗语,有了“赊店为中国四大名镇”的说法。 </FONT></P><P><FONT size=5> 而赊店的衰落,却势在难免。京汉铁路的滚滚车轮,遮掩了汴洛古道上的粼粼车马,潘赵河水位的下降,消歇了唐河岸边的帆影橹声。山陕商人的南下西还,抽去了支撑赊店繁荣的骨架。 </FONT></P><P><FONT size=5> 纵览赊店兴衰,便不难发现,赊店是和商业捆绑在一起的,商业兴,赊店兴;商业衰,赊店衰,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逝去繁华,靠的都是商业的支撑! </FONT></P><P><FONT size=5> 现在,除了窄窄的72道街,能印证赊店辉煌的,只有山陕会馆了。 </FONT></P><P><FONT size=5> 我通过余秋雨《山居笔记·抱愧山西》,依稀看见了有清一代秦晋商贾繁华的背影。山陕会馆正可为余文作另一佐证。 </FONT></P><P><FONT size=5> 如今,山陕会馆即将迎来250岁的华诞。250年的悠悠岁月,山陕会馆历尽沧桑。 </FONT></P><P><FONT size=5> 山陕会馆的创建目的,只是当年旅居赊店的秦晋富商为叙乡谊、通商情、拜关公所建造的同乡会馆。经过“运巨材于楚湘,访名匠于天下”,耗费数十万两白银,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历6帝136年,才大功告成。这座建筑群,金碧辉煌,气势雄浑,“数十里外犹望见之,诚赊旗之巨观也”,连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见了,也叹为观止,盛赞它是“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神州一绝”。 </FONT></P><P><FONT size=5> 然而山陕会馆所经劫难,却让人难以忘怀。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捻军曾经“被子醮桐油,火烧春秋楼”,使这座“雒雒巩固、回出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星”的名楼,连同会馆大殿、廊房,化为灰烬。后虽经山陕同乡商人,再次共捐资财,化缘布施,重建了大拜殿、药王殿、马王殿、东西廊房,但春秋楼那种“试置身其上,凭眺宇内,皆在远瞻旷览中。而翘首南向,又若可俯视焉。巍巍乎登临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的盛景,只有靠我们去想象了。春秋楼遗址前,留下了多少深沉的叹惋!1945年侵华日寇的狂轰滥炸,不仅毁掉了大厅,铁旗杆上的凤凰、基座上铁狮子的尾巴都被炸飞,缠绕铁旗杆的飞龙,也因此满身疮痍。 </FONT></P><P><FONT size=5> 这里,曾经荒草萋萋,门可罗雀,呈现出破败和荒凉;也曾经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抗战剧团的抗日义演,庆祝共和国成立的盛大集会,都在会馆举行;这里,曾经遭受军阀部队的损毁,遭受过“文革”破“四旧”的蹂躏;这里曾经摆满饥民的饿殍,也曾经作过浩然小学的校舍。只有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次拨款修葺,山陕会馆终于展现了昔日的风采。 </FONT></P><P><FONT size=5> 我对于两则传说,记忆忧新,都是在“文革”时期,一则是说有人为了保护相传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傅青主所书的“悬鉴楼”巨匾,将其蒙盖,并贴上最流行的标语,才使这块“堪称古今书法之绝”的巨匾免遭劫难。另一则是说在红卫兵抢砸之余,有人用锯末、石灰将精美的石雕“二龙戏珠”掩盖起来,才使得这精美的艺术品,能在今天 展现在游人面前。他们都没有留下姓名,是淳朴忠厚的赊店人,对于山陕商人留下来的这一份珍贵遗产,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暗中保护,前代山陕商人地下有知,也该颔首微笑了吧? </FONT></P><P><FONT size=5> 山陕会馆不仅仅有雄伟的建筑,精湛的工艺,它所蕴藏的丰厚商业文化内涵,还在继续启发着市场经济时代赊店人的心智。这颗“古镇名珠”,至今仍放射出璀灿的光芒。 </FONT></P><P><FONT size=5> 250岁了,山陕会馆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居于闹市,却静观世态变迁,默默无言。 </FONT></P><P><FONT size=5> 一阵轻风吹过,古建筑飞檐翘角上的铎铃丁丁地响了几声。 </FONT></P><P><FONT size=5> 这是一阵裹携着浓郁酒香的风,风,播散着赊店酒的荣光。 </FONT></P><P><FONT size=5> 使赊店闻名遐迩的,正是这浓郁的赊店酒香。 </FONT></P><P><FONT size=5> 传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访将兴兵之初,曾在潘赵河渡口的小酒馆小憩,正愁帅旗难觅,抬头见酒幌在风中飘摇,顿时计上心来,大呼“天助我也”,遂“赊旗”兴兵,驰骋天下,打败莽贼。稳坐江山之后,光武帝念昔日赊旗举动,赐赊店酒为“皇封御酒”。 </FONT></P><P><FONT size=5> 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为争取与另一义军领袖张献忠共图大业,派军医尚炯前往献忠大营,献忠与尚炯在酒席宴上谈到投机处,大呼“拿酒来,拿赊店好酒来”。山西盛产名酒,献忠是山西人而不喝家乡酒,竟指名要赊店酒,赊店酒的名贵,由此可见一斑。 </FONT></P><P><FONT size=5> 赊店兴盛之时,镇内酒楼林立,酿酒的名店就有6家,“永禄美”、“ 永隆统”最享盛誉。外地商号常年驻在两家酒店采购。赊店美酒随着南去的风帆,北往的车马,销往通都大邑、穷乡僻壤。倾倒了一代又一代官吏商贾,文人学士、黎民百姓的正是赊店酒锦软醇和的酒香。而“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乃是赊店酒的真实写照。 </FONT></P><P><FONT size=5> 乡野汉子扛锄头穿行于高梁棵间,玉米林中,吼唱着“喝了咱的酒,浑身是胆不咳嗽,喝了咱的酒,能活九千九百九十九”,你若上前问问,他喝的也一定是赊店酒。 </FONT></P><P><FONT size=5> 凭借深湛的酒文化内涵,依托“饮后不上头,不刺喉,不口渴”的实力。赊店酒的酿造者都清醒地认识到,铸就新时代的辉煌,要靠增加科技含量及招商引资的两轮驱动,更要借诚信之风来行大船。 </FONT></P><P><FONT size=5> 山陕会馆内收藏两通石碑格外引人注目。一曰《同行商贾公义戥秤定规概》,该碑立于雍正二年(1724年),以预防商家缺斤短两行为为主要内容;一曰《公义杂货行规碑记》,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规范同行经营行为,倡导公平竞争,惩治欺诈行为为主要内容。这两通石碑,是赊店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文化最有力的证明。</FONT></P></BLOCKQUOTE></TD></TR></TBODY></TABLE></FONT></P> 好地方,以后一定去! 以前只知道酒,还不知道这个地方怎么样。 <P><EM><FONT face=隶书 color=#d52bd5 size=5>酒香何处去?仰韶文化来!杜康更有情!!!</FONT></EM></P> 多喝难受,不喝也难受。 原文由 北方雪山 发表: <br><P><EM><FONT face=隶书 color=#d52bd5 size=5>酒香何处去?仰韶文化来!杜康更有情!!!</FONT></EM></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