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2 14:46
早 醒 的 人 是 幸 福 的
作者:马亚伟 朗诵:史丽娟
我一直觉得,早醒的人有着最灵敏的听觉、嗅觉和触觉。
他们与大自然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能够感知到新的一天里最新鲜的气息,也能够捕捉到新的一天最灵动的那抹晨光。
有的人习惯深夜写作,觉得夜深人静之时更能与心灵对话。而习惯清晨写作的人,应该是跟万物一同醒来的,所以他们除了与心灵对话,还会与世界对话,与万物对话。
人的心灵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延展,获得开阔而清朗的境界。
世界初醒时的美妙,是习惯睡懒觉的人无法领略的。
启明星微光隐隐,天幕呈现出黎明前特有的青蓝色,隐约之光正在蹑足前来,一切都是安宁的。
这种安宁仅仅是表面的,如同破壳而出之前的悄然巨变,所有的生灵都在做着醒来之前的准备。
忽然之间,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力量远远地冲撞而来。黑夜与黎明交接的那一刻,仿佛听到了一声呐喊,顷刻间唤醒了睡着的一切。
那一刻,人也跟着醒来了——早醒的人是有福气的!
睁开眼睛,打开窗子,心灵的窗子也敞开了。一夜酣眠,换来的是神清气爽。
黎明之美,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动态的。如果说黑夜是一潭湖水,黎明就是溪流的清唱,婉转,清丽,悠扬,轻快。
时间久了,人与自然就达成了一种默契——到了某一时刻,人一定会醒来,即所谓的生物钟。
生物钟,多么生动的说法,大自然的闹铃声唤醒了人,这种醒来的状态最自然最轻松。
梭罗说: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
早醒的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去拥抱第一缕晨光。很多人有看日出的习惯,福楼拜就是这样,每天都坚持看日出。
看日出是保持生命健康旺盛的一种方式,拥抱第一缕晨光,感受那亲密而意味深长的吻,心灵就像被洗涤过一样,清澈,舒畅。
蹲下身来,与一棵青草对话,与一滴露珠对视。
你瞧那草尖上的露珠,莹透透的,清亮亮的,就像是在为清晨在吟唱一首婉约美丽的小令。
走在路上,与一棵道旁树招手,朝花圃里的花朵微笑。黎明的晨光中,树叶绿得青葱,花朵艳得明丽,仿佛都在感激清晨的恩赐。
我常常想,如果我能像梭罗一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一定每天做一个早醒的人。
早醒的人,心灵也会跟着醒来。
做一个心灵醒着的人,清醒而畅达地活着,淡泊而诗意地活着!
作者:马亚伟,河北保定人。期刊、副刊作者,写作至今已发表900余万字。笔名王纯,文心等。作品风格清新淳朴,细腻雅致,以情动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5 14:27
这些名家字号,一个比一个有趣
2019
09/23
19:59
飞鸟孤独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正文字数2939
在姓名之外,还有字号
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书画领域
倪瓒《墨竹图》册页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古代文人,大多有字有号
如
宋代的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元代的倪瓒
(字元镇,号云林)
明代的沈周
(字启南,号石田)
清代的画僧八大
(朱耷,别号雪个)
等等...
这一传统直至近现代
乃至当代仍被书画家所继承
书画家在作品上签署名款时
有的把姓名字号均署在作品上
有的则往往仅以别号为署
因此在鉴看书画作品时
对作者的名字、别号的了解和掌握
是十分有必要的
王墨
王墨,唐代画家。
他的真名叫王洽,墨是他的号。
由于他经常饮酒,每当喝得有几分酒意时,才将墨泼于绢素之上,开始作画。
依据墨迹流溅扩散的形状,脚踩手抹一通,使其疏密相间,自成浓淡。
在绘画史上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号称“泼墨”。因此,“王墨”成了他闻名于世的别号。
丁野梅
丁野梅,宋朝道士,居庐山清虚道观,擅画梅。
他的真实姓名为丁野堂,宋理宗赵昀召见时问:“你所画的恐怕不是‘官梅’吧?”
他回答说:“臣所见的只是些‘江湖野梅’(沿江路上野生的梅花)。”
因此自称“丁野梅”。
苏东坡
苏轼,北宋大文豪、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们因其号而称之为苏东坡。至于东坡居士的来历,还要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起。
苏轼《寒食帖》
白居易因上表请求通缉刺杀丞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东山再起升忠州刺史,后又升中书舍人。
忠州城东有一片坡地,闲暇之时,白居易经常至此栽花种树,并写下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作,其中多有“东坡”二字。
如《东坡种花》二首:
其一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其二有“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之句。
又有《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种树。”
苏轼《枯木怪石图》
苏轼虽然恃才傲物,但对于白居易的诗可以说是仰慕至极。
在其《赠写真李道士》中有“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赠善相程杰》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苏轼的仕途命运与白居易也颇有相似之处。他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一,后因作诗讽刺王安石及其所推行的新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苏轼深感自己与白居易有着相同的遭遇。因白居易自忠州升任中书舍人,而苏轼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便一方面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一方面从白居易的忠州诗作中撷取“东坡”二字为已号。
果不其然,宋哲宗即位不久,苏轼便经由常州也升任了中书舍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倪瓒
元张雨题《倪瓒像》
倪瓒,元代画家、诗人。字元镇,号云林。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
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画像
八大山人,朱耷的“耷”,据考,实“驴”之俗字,有大耳朵驴的意思。
除了有禅宗思想“骑驴觅驴”喻其在现象之外找真实,应当还有恨自己当了和尚无力对抗清政府的自嘲和讽喻之意。
八大山人 芭蕉竹石图
因为和尚被世俗骂为“秃驴”,而他做了多年和尚,于国无补,是一种驴子般的愚蠢行为。
“八大山人”真迹署款曾署“驴”、“屋驴”,未有署“朱耷”的。
作画史传记者因嫌驴名不雅,所以写作“耷”。
朱耷的书画多署名“八大山人”,他把“八大山人”重缀起来写,既像“哭之”,又像“笑之”,其间寄寓着国破之痛、家亡之恨、哭笑不得的心情。
吴昌硕
吴昌硕,号“老缶(fǒu)”。
他名号的来历是这样的,1882年,他的朋友金俯将在古圹得一古缶,赠给了他。
吴昌硕 《篆书三言联》
他十分爱好,有诗云:“以缶为庐庐即缶,庐中岁月缶为寿。俯将特赠情独厚,时维壬年四月九。”因榜其画室为“缶庐”,自号“老缶”。
又因擅篆刻,且篆刻早于书画,当时求之者众,他疲于奏刀,因之号“苦铁”。
晚年时,双耳失聪,因此自号“大聋”,并把“大聋”二字手刻腰圆朱文印。
徐悲鸿
徐悲鸿 照片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
从小家里没有钱,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是从小就喜欢画画。
为在社会上立足,想在洋学堂学习,可是家里没有钱,别人又不肯借钱给他,对此深感世坛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于是把名改成了“徐悲鸿”。
齐白石
齐白石 照片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名璜,字濒生,号白石。
齐纯芝27岁时,教他画画的胡沁园老师说:“离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
白石铺虽无名山大川,可田园风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就以‘白石山人’为号吧!”
后来,齐纯芝题画时,常只写“白石”二字,久而久之,他便以“齐白石”为名,成为驰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张大千
张大千 画像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
1919年,他到松江禅定寺为僧五个月,逸琳法师取《长阿舍经》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为他取法号“大千”。
张大千《嘉耦图》
“大千”的含义是指“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
出自古印度的一个传说,谓广大范围的世界,以日月环绕出没的须弥山为中心,同一个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张正权从法师为自己取的法号中悟出,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可包含在一个人精诚专一、锲而不舍的一念之间,从此以张大千为名字,别号“大千居士”。
关山月
关山月 照片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
191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父亲擅画梅、兰、竹、菊,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绘画。
关山月《梅清图》
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师。同时在中山大学旁听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讲课,后进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学习。
在此期间他请老师给自己起个名字。高剑父想了想说:那就叫关山月吧!
关山月《梅雀图》
“关山月”本为乐府汉《横吹曲》名,多写伤愁离别之情。
但关泽霈很喜欢老师给起的这个名字:
一是“关山月”多为人知,可激励自己发愤成才;
二是“关”、“山”、“月”皆可入画,变幻无穷,妙不可言。
于是他便一反古曲本意,以“关山月”为名,热情描绘祖国壮丽山河。
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丰润。
他生下来后,由于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取小名“慈玉”。他在乡下读小学时,有一次,乡下要搞选举,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划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
丰子恺《长堤树老阅人多》
老师说,浙江读音这两个字差不多,而且“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
他以这个名字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经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
丰子恺《勤俭持家》
单不庵觉得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因此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颛”。后改为“子恺”(“恺”与“颛”同,均为安乐意)。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
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当时的子读作“TSU”。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6 14:42
为练书法曾几年不下楼,常十几天不洗脸,书艺终至大成
2019
09/26
09:04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绝,即登峰造极之意。唐太宗曾说过,一个人只要有其中一绝,就足可称为名臣,而唐太宗对虞世南的评价则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皇帝对自己的臣子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虞世南(558—638年),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世居慈溪北乡鸣鹤场。虞氏在慈溪为世家,祖、父、叔、兄俱有重名。叔父虞寄,为陈朝中书郎,因无子,以世南继后,故字曰“伯施”。
年轻时候的虞世南,身体文弱,但博闻强记,他小时,随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法师学习书法。智永和尚不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书法的传人,在当时的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地位。虞世南跟这样的名师学习,已是得天独厚,而他为了学成书法,其刻苦用功,也非常人所及:为了专心学习,数年之间竟不下楼一步,仅写废了的毛笔,就装了一大瓮。晚上上床睡了,学习仍不停止,一有心得,就用手指在被子上划,结果被子也被他划烂了好几床。经过这样刻苦的学习,他的书艺终至大成。
后来,他和哥哥虞世基一道又跟随顾野王学习了十多年。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人。此人博学多才,既是个大画家,又是个训诂学家,还是个大史学家,进入南朝陈朝后,任国史博士,主修梁史。虞世南跟随顾野王学习时,刻苦勤奋的精神比之学书丝毫不减。为了抓紧学习时间,他连洗脸梳头都顾不上,常常是十天半月的不洗脸不梳头。俗话说,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入。虞世南经过这样的刻苦学习,自然是收获颇丰。由此可见,唐太宗说他的五绝之中,至少“博学、文词、书翰”这三绝,是他靠着勤学苦练而达到的。尤其是“书翰”一绝,虞世南不仅在唐初公认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中占了一席之地,而且至少排名前两名。他和欧阳询谁为当代泰斗,后世史家和书家至今尚无定论。争论的焦点,就因他的书法,最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真传。
虞世南一生经历了南朝的陈、隋和初唐三个时代,一生仕途并不平坦。在南陈时,他当过参军。参军者,参谋军事也,属幕僚性职务。入隋后,七品小官10 年不变;隋灭,他被窦建德所获,在窦建德手下当了一阵子黄门侍郎。他最终能一展平生抱负,则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之后的事。所以,有时候天才还需要遇到伯乐!
虞世南到了李世民手下,可谓如鱼得水。一个是腹可行舟的有道明君,一个是学富五车的正直之臣。虞世南弱不胜衣,但为人却十分刚强正直。这一点得到唐太宗的赞许。
虞世南是历史上少有的高寿名臣,直活到81岁高龄才谢世。他死时,李世民非常悲痛,对自己的儿子说道:“世南于我犹为一体,拾遗补缺,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李世民对虞世南的这一评价,出自内心。虞世南过世几年之后,一夜,李世民梦见虞世南对自己直言相谏,就如生前一般。次日,李世民为此下命令道:我梦见了虞世南,想到他的种种好处,十分悲叹。应当做些功德,以表明我思念他的心情。可在他家设一场五百僧人的道场,再给他造一尊像。宋朝的大学者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记下此事。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9-28 15:28
苏轼:青年时看远,中年时看开,老年时看淡
2019
09/28
07:06
散文诗歌诗词悦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经典散文精选美文,我们一起品读。
本文来源于:诗词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观其一生,可以用三句话概括:青年时看远,中年时看开,老年时看淡。
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
青年时看远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散文《伤仲永》,故事如下。
有一个方仲永的小孩,不曾读过书,却在五岁时就能够写诗作赋,文采斐然。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方仲永的才能就慢慢消失了,等到他二十岁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因为方仲永父亲的短浅目光,就埋没了一位天赋异禀的孩子,这是何等的荒唐!
若是你觉得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古时,那就来看看另一件事。
前两年,人民日报在微信上发过一篇文章——《致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公然批判那些舒服地坐在象牙塔里,虚度光阴葬送自己前程的大学生们。
这些年,各大院校本硕博学生被劝退、被开除的事情屡见不鲜。
一些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彻底放松了自己,混学分,混文凭,对学习没有基本的敬畏感,每日醉生梦死。
说到底,就是这群年轻人看得不够远。在最该努力的年纪,却选择了享受。
回望古今,凡有大成就者,皆是青年时便心怀壮志,心系远方之人。
苏轼在年幼时,在书房门前写了一幅对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他从小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天废寝忘食的学习。
因此,才能够有后来的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的苏轼。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会逐渐形成两种人,一种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种因懒散而失败。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找到奋起的动力、前进的航标。
所以,青年人要脚踏实地,行得稳、看得远,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玩乐,而是要懂得沉下来学习知识,实现心中的抱负。
中年时看开
青年时一帆风顺的苏轼,中年时却尝遍了人生的苦辣甜酸。
公元1079年,苏轼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劫难,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42岁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一个毫无实权的低微官职,这对满腔抱负的苏轼而言,是何等大的打击。
可他面对那些苦难却能看得很开: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
他从不会因为命运的磨难而意志消沉,反而在此期间创造出了许多豪迈大气的不朽名作。
一如苏轼诗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命运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这大概就是苏轼的魅力吧。
人这一生,苦乐参半,肯定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没有谁会是一帆风顺的,凡事看开一点,保持一个好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将来才会过得更舒心洒脱,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痛苦时,学会把自己肩上的负担减轻,轻松前行;
难过时,学会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去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压力;
开心时,更要学会分享,把自己的快乐传播给他人。
正如作家白落梅所说:
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
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
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
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
凡事看开,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
老年时看淡
绍圣四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人生如登楼,一岁一台阶。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
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当人生到了老年,就应如同高楼观物,看淡烦恼,珍惜美好。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
没有豪华别墅,能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便是幸福;
没有万贯家财,家人健健康康团团圆圆便是幸福。
当你看淡了很多无谓的东西,才发现接下来还有更好的在等着你。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当你看淡了很多无谓的东西,才觉得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微笑面对生活,不焦躁、不抱怨,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苏轼的一生让我们明白:
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不可沉溺于玩乐,才能活得自在广博;
中年人要洞察世事,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活得豁然通达;
老年人要淡泊从容,不为物欲而牵绊,才能活得谈定从容。
人生的道路很长,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不如意事常八九。
漫漫人生,一时的风雨其实并不算什么。
如同潮涨潮汐,花开花落,人生的起起伏伏也是世间常态。
风雨人生,困难逆境无可避免,我们需要的是,在逆境中保持一颗淡然豁达的心。
不管世事沧桑,不论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无论风风雨雨,愿我们都能像苏轼那样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5 10:38
人若有这三个修养,就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无坚不摧
2019
10/05
09:50
荒原芨芨草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作者/芨芨草
【文图原创】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经说过一句关于“修养”的话。他说: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在西塞罗看来,人对于修养的重要,就如饥饿的人对于食物的重要一样。然而,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修养看得那么重要。我们这边有句俗话,叫“一样米粟养百样人”,意思就是说,人都是吃着五谷杂梁长大,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具有相同的品质和德行。
因为修养的不同,所以人的成就也不相同。清朝著名的皇帝康熙说过: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意思就是说,国家要任用一个人,应该以他的德行他的修养为首要的考虑,才能是放在末位的。因此,一个人能有多高的成就,最终取决的还是他的德行和修养。
而一个人修养越好,他的内心也就会越强大。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看到一个人的修养。
一,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性的动物。感性,就是因为人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理性的,另一种是比较感性的。
相对来说,理性的人比较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是因为,他的理性能够作为主导方,把感性的一面“压倒”。
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就是一个修养好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在你面前,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和一个温和平静的人,你会更喜欢哪一个? 你会觉得哪一个比较有修养?答案自然是明摆着的。
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从这话,我们也能看到,人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人的修养到哪一步。
有一句话,想必大家都熟悉,那就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你也许会说:“这样的人是傻子吧?”你认为是吗?可是,你必定也见过傻子打人吧?那就说明,傻子并不是没有情绪没有脾气的。
而真正能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人,其实是修养极好又有智慧的人。因为,能够骂人的人,能够打人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德行、没有修养的人,跟这样的人计较,难道不是让自己更加失德失修养么?
所以,不要再以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人是傻,如果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傻,就说明你比他更傻!
二,不随意迁怒于他人,不乱发脾气
绪儒斯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的命运。
辛尼也说:好脾气宛如晴天,到处流放着光亮。
狄更斯却说:脾气坏的人往往把天气和风向当作一个借口来掩饰他们那又暴躁又阴郁的脾气。
你看,这么多的名人都在说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脾气”。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是不会随意迁怒于其他的人,也不会随便乱发脾气。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脾气是性格的一部分,也是性格的一个体现。因而,一个脾气好的人,他的命运也必然是美好的。因为,脾气好的人,他的包容性更强。
来看一个被手下无礼对待的故事:诸葛亮死后,蒋琬当了宰相主持朝政。蒋琬有个叫杨戏的手下,性格孤僻,讷于言语。每次蒋琬和他说话,他都只听不答。在那个时代里,这样对于上司是被视为大不敬的。我一直想,如果杨戏到了曹操的手下,他还有活命吗?但蒋琬在这件事上展现了他的好脾气和大智慧。他包容了杨戏,对其他手下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这样的脾气和肚量有几个人能比呢?这就是有名的“宰相肚里好撑船”的故事。也许,蒋琬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和修养才能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而悉心培养,最终成为“蜀汉四相”之一。
三,始终温和待人
我们总说,做好事一时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其实,一个人的性格体现也一样,你说让一个人保持温和不发脾气,一时半会的应该是没有问题,但如果能一辈子坚持温和待人的,应该也不多吧?
所以,能够坚持“始终温和待人”的人,他的修养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他就是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了。
有一个成语叫“握发吐哺”。它的典故来自姬旦,世称“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周公虽同为王子,但孝顺,仁爱,一生温和待人。他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功绩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反而一心为臣子,全心辅助武王大业,并礼贤下士,为武王拢集天下贤士。
比如说,周公在洗头的时候,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去接见和招待贤士;在吃饭时,亦曾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装装样子,而是一生奉行这样的德行和修养,终于让自己成为一代名臣,为后世所敬仰。
所以你看,人如果有了这些修养,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他的内心必然是强大到无坚不摧的。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6 09:24
她出道33年零绯闻,55岁却仍不未婚,只因亲生哥哥的一句承诺
前不久的热播剧《都挺好》大家肯定都非常耳熟了,苏大强一家子成为了网红,而其中有一个角色戏份不是很多,但却贯穿了整个剧情,如果没有这个角色,这部剧就没法演下去,这个角色就是苏明玉三兄妹的妈妈,一个重男轻女又很强势的妈妈。
苏母的扮演者是国家一级演员陈瑾,曾经演过非常非常多的电视剧和电影,出道31年曾获得无数奖项,比如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等等,在事业上陈瑾可以说是十分成功了
但是在感情上,陈瑾出道的这33年来可以说是完全空白,一个绯闻都没有,而且今年陈瑾已经55岁了,却一直没有结婚,很多人好奇到底为什么不结婚,直到有粉丝扒出了原因,陈瑾不结婚的理由,只是因为她的亲生哥哥。
陈瑾的哥哥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是个不婚主义者,大概是收到了哥哥的影响,所以陈瑾本人对结婚也没有太大的欲望,再加上哥哥曾经给过她承诺,表示希望自己可以活的比陈瑾更长,这样就可以一直照顾自己的妹妹了。
这一对兄妹的感情可能常人无法理解,但又何尝不让人羡慕呢?小编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一辈子不结婚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10 12:39
“临帖之神”祝允明:我写到1500年前了,可惜没几人懂
2019
10/10
09:26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总第一六四七期;欢迎关注。
祝允明晚年草书作品《手卷曹植诗四首》,又名《箜篌引》。其自题卷后云:
冬日烈风下写此,
神在千五百年前,
不知知者谁也?!
观此书,有几点感受:
1、祝允明娴熟的运笔,可谓笔笔精彩,这与他终其一生临遍古今名帖是分不开的。今人没有谁能下此等功夫,再难超越也。那些妄谈自己已经书法多么厉害的人,其实下笔就暴露出自己的浅薄。
2、祝允明草书的成就,博采众长方出此神作。今人沉迷于一门一派,如《书谱》俨然成为草书唯一教材,是危险的。太多的技术小动作,适合当代比赛式的风气,可一旦成为习气,一是不可能出脱藩篱,二是难出狂草大家了。
3、祝允明神妙的运笔,一旦与今人的书作相比较,就很容易看出,草书的“使转”,现在人已经没有几个能完成好了。这不是不下功夫的问题,而是整个当代书坛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使转”的基本功了。只要拿“当代草圣”等人的作品来,一比较就知道差得太远了。
4、祝允明此作,笔法具有标本意义。它再一次显示出,古人用笔,以侧为主,方可刷写痛快,线质出神。现代人所强调的“中锋”、“调锋”,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坑。一味的中锋,是再也写不出古人的神采的。
此作点画狼藉,纵横烂漫,是祝允明草书成就的最杰出代表,为晚年狂草登峰造极之作。让我们静静欣赏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30 10:11
今天,让我们一起怀念金庸
2019
10/30
07:20
工人日报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75
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像金庸一样在华人圈子内产生如此大的当量,上至社会名流,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对金庸小说推崇备至、击节叫好。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今天,金大侠逝世一周年。其影响了几代人的皇皇巨著,在未来必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像金庸一样在华人圈子内产生如此大的当量,上至社会名流,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对金庸小说推崇备至、击节叫好。
上世纪80年代初,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大陆“解禁”,一纸风行。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红楼梦》哀婉凄绝,《三国演义》奇谋叠出,《水浒传》豪气干云,《西游记》舍生取义。而金庸的十几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经典,每一部都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脍炙人口的几部小说,在长篇小说领域被奉为圭皋。
而金庸的影响力,又何止在文学方面?如同蜘蛛侠、钢铁侠之于美国人一样,金庸的小说就是华人文化圈的超级大IP,带动了影视、歌曲、游戏等多个领域的繁荣兴盛。
金庸的小说创造了影视剧中的初代偶像。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射雕英雄传》,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都带来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尤其是在彼时娱乐业不发达的情况下,黄日华版的郭靖、翁美玲版的黄蓉,更是成了万千少年的偶像。那个时候的学生,有谁没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贴过那些剧照的贴纸呢?
随着《射雕英雄传》的大获成功,更多经典的金庸剧被创造出来。而古天乐、李若彤等一大批港台演员,至今被奉为剧迷们的心头好。
金庸的小说一再被改编,就是因为其故事讲得好,而主人公的形象更是在长篇巨著中被摹画得栩栩如生,几乎要从书页中飞跃而出。在中国导演普遍被诟病不会讲故事的情况下,直接改编金庸的小说自然成了影视界的“保命秘籍”。
随着影视剧一起诞生的,还有剧中的主题曲。龚先生记得,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午后,一个男生在宿舍用收录机放着《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随着高亢激昂的音乐响起,奔腾的马蹄声犹如撞击在心间,罗文的男中音和甄妮的女高音,瞬间点燃了一个宿舍楼的激情——“嚯!”“哈!”几乎一整栋楼的男生都在随着音乐嘶吼。那样美好的午后,那样昂扬的青春,都在音乐声中肆意挥洒在了大学校园里——而这一切,都拜金庸的小说所赐。
不管是影视、歌曲,还是游戏,带上“金庸”两个字就能火,这最终都要归结到金庸小说的超级魔力中来。
金庸的小说,不激烈、不过火,主人公身上从来都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侠义、坚贞、善良等美好品质。而在武侠之外,金庸小说更是将爱情刻画得荡气回肠、令人神往。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令狐冲和任盈盈,无不是经历千般险阻,最终得以结成神仙眷侣。
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人压力山大的当下,金庸的小说不啻是提供了一个快意恩仇的精神高地——在那里,“江湖事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哪还管得三五斗米的烦人琐事?
点一炷香,执一本书。今天,让我们一起怀念金庸……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0-31 09:52
进入初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感受一下?
2019
10/31
08:02
念念观自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皆仁法师
《法华经》的《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曾经提及二食,一是禅悦食,二是法喜食。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中说:“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那什么是禅悦食呢?
原来,当修行者进入禅定之后,身心会感到愉悦,以此能够长养肉体,资益法身慧命,就像食物能够长养肉体、存续精神一样。所以称之为禅悦食。
那么禅悦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进入初禅后,生起禅悦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律典中对初禅体验的描述。
《四分律》中曾说:“彼以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如人巧浴器盛细末药,以水渍之和合相得,其水润渍无有不润而无零落。比丘得入初禅亦复如是,喜乐遍身无有空处,此是最初现身得乐。”
详细地说来,当修行者进入初禅之后,喜乐就会遍满全身。这种喜乐不是世俗间那种间因为某件事情悦意,由此感到高兴的快乐,而是一种就像从内心中喷发出来的喜悦。
这种喜乐是从身体中突然涌出,遍布全身,而且源源不绝的,没有中断的。勉强要做比喻的话,就像有人拿了一个器皿,在里面装了可溶于水的粉末,然后在其中加水搅拌使之均匀。
就像这些粉末完全融化入水中,没有一处漏过一样。修行者在得到初禅的时候,那种无以名状的喜乐会遍满全身,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例外。
那种禅悦可以说是直接喷发出来,满溢全身。喜悦之盛,连他周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这份喜悦,甚至有些感觉敏锐的人也会受其感染而随之喜悦不已。
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初禅体验的描述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曾经说道:“行者于未到地中,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若行者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
这其中大意是说:
如果修行者进入到未到地定中,然后证得十六触的成就,就是初禅的发相。
而修行者在未到地定中,随着入定的渐渐深入,身心就会进入一种虚寂的状态,不再有身心内外之别,感觉十方一切都消融殆尽了。
这样经过了一天或者七天,又或者是一个月或一年,如果修行者的定心不坏不退的话,能够渐渐守护正念,使定力不断地增长。那慢慢地从上座到进入未到地定的时间间隔就会越来越短,心境也会越来越纯熟。
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修行者就会感觉自己的身心就像凝住了一样,慢慢地似乎有东西在其中萌发,渐渐地活动,心对身体的感知又会恢复,但又不同于出定之后对身体所说感知的那种感受。而是仿佛身体在云中、在影中,仿佛身在梦幻之中的感觉。虽然修行者能够感知身体,却又觉得身体不知真实存在。
这种发动的感觉,通常又分为三种,一种是从上而发,一种是从下而发,还有一种是从腰际而发动的。慢慢地,这种感觉会漫延到全身。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从上而发的,通常很容易会退失,如果是从下而发的,则证明修行稳固,更由主要有修行进步。
而当感受生起的时候,要切记不要执着于感受,只要保持一份清明的心,保持观照就好。
关于初禅的体验和感受,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修行是漫长的旅途,需要细心和耐心,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不容易看到修行途中的美丽风景。愿与大家共勉。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5 14:29
2019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浙江奉化开幕 共探弥勒文化时代力量
2019
11/05
13:31
中国新闻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图为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蒋孝严出席开幕式。 丁继敏 摄
中新网宁波11月5日电(林波 李典)11月5日,以“慈行天下 和乐人间”为主题的2019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雪窦山正式开幕,来自海内外的2000多名嘉宾和佛教爱好者齐聚于此,共探弥勒文化当代价值与内涵。
佛教,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楼炳文表示,中国既是佛教的承受地,同时也是传播地,中国佛教文化包含了众多鲜明而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
宁波奉化是中国化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出生、出家、弘法、圆寂和归葬之地,弥勒文化渊源深厚,被誉为“中华弥勒文化之乡”。雪窦山作为“弥勒根本道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对外交流交往活跃。“弥勒文化作为宁波地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楼炳文说。
“慈悲、包容、欢喜、和乐”的弥勒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自2008年起,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以“慈行天下 和乐人间”为主题,已成功举办11届,成为一年一度奉化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十余年间,该地与亚、欧、美三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弥勒文化互访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自今年以来,弥勒文化使团远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访问、交流、讲座、展览等系列活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了弥勒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据悉,今年的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分为开幕式、论坛、佛事、展览和群众性活动5大版块、8项主题活动。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弥勒文化节组委会规格提升,首度升级为宁波市级节庆活动,活动规格更高、影响更加深远、群众参与度更广。佛教讲经交流会、雪窦山全国摄影展、“四海同心”弥勒文化海外慈行活动、举办禅智慧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民众尽享佛教文化大餐。
图为开幕式现场。 丁继敏 摄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雪窦山筹划名山建设以来,成果颇丰。目前,当地首个佛学院项目已经启用,弥勒文化园初具规模,相关项目投资累计达到17.86亿元。同时,《弥勒文化与布袋和尚》《弥勒文化与和谐社会》等研究文集相继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基地、佛教研究中心弥勒文化研究基地挂牌落户,宁波弥勒文化研究院成立,“雪窦模式”“太虚大师的弥勒信仰”等课题研究,使得弥勒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
“接下去,我们将继续推进雪窦名山建设,传承和弘扬慈行天下、和乐人间思想,让雪窦名山和弥勒文化成为宁波的一张金字招牌,从而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发展。”宁波市副市长卞吉安说。(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8 16:08
50个易混繁体字
(仅供参考)
1、“後”与“后”,“后”在古代确实有两种写法:“後”和“后”,但“後”表示方位,例如“後面”、“後来”等,“后”则是一种特定称谓,例如“皇后”、“后土”等。
2、“干”的繁体有三种写法:“乾”、“幹”和“干”。当表示“湿”的反义词时写作“乾”,例如“乾燥”、“乾脆”;当表示事物的主体和重要部分,或者表示动词“做”时,写作“幹”,例如“主幹”、“幹部”、“幹活”;其余都写作“干”,例如“天干地支”、“干戈”、“干将莫邪”、“干宝”。
3、“尽”的繁体有两种写法:“儘”和“盡”,前者用于“儘管”(现在读第三声),后者用于“盡頭”、“前功盡棄”(现在读第四声)。
4、“历”的繁体有两种写法:“歷”和“曆”,前者用于“經歷”、“歷史”、“歷代”;后者用于“日曆”、“曆法”。
5、“范”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用作姓氏时写作“范”,其余写作“範”。
6、“钟”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鐘”和“鍾”,前者用于“鐘錶”、“時鐘”、“敲鐘”,后者用于“鍾情”、“鍾愛”、“鍾靈毓秀”。
7、“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丑”和“醜”,表示“丑陋”之意用“醜”,例如“醜八怪”;表示天干地支或戏剧角色时用“丑”,例如“丑時”、“生旦淨末丑”。
8、“里”的繁体有三种写法:“裡”、“裏”和“里”,表示长度单位、居所之时用“里”,如“千里”、“邻里”;表示与“外”相反时用“裡”或“裏”,例如“心裡”、“裏面”。注意,“裡”和“裏”是异体字,读音意义都相同。
9、“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雲”和“云”,前者用于“雲雨”、“白雲”;后者用于“人云亦云”、“詩云”、“古人云”。
10、“制”表示“制造”之意时写作“製”,其余写作“制”。例如“製作”、“監製”、“制止”、“限制”、“制度”。
11、“于”用作姓氏时写作“于”,其余写作“於”。
12、“面”繁体有“面”和“麵”两种,前者用于“表面”、“裏面”,后者用于“麵粉”、“麵條”。
13、“准”表示批准、允许时写作“准”,例如“准许”、“不准”、“准奏”;其余写作“準”,例如“精準”、“準则”。
14、“脏”作形容词时写作“髒”,例如“骯髒”;作名词时写作“臟”,例如“心臟”。
15、“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發”和“髮”,前者用于“發出”、“發送”、“發財”;后者用于“頭髮”、“千鈞一髮”。曾经有人说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押韵时重复了,押了两次“发”,其人家原来写的是“雄姿英發”和“早生華髮”啊!
16、“台”的繁体有“台”、“臺”、“檯”和“颱”四个,第一个用于“兄台”、“台鑒”;第二个用于“舞臺”、“高臺”、“平臺”、“臺灣”;第三个用于“檯面”、“燈檯”;第四个用于“颱風”。注意:“臺”一般是站人的,而“檯”则是放物品用的。
17、“斗”表示争斗之意时写作“鬥”,如“战鬥”、“鬥争”;其余仍写作“斗”,如“北斗”、“刁斗”。
18、“复”的繁体有两个:複和復。前者用于“複雜”、“複習”;后者用于“光復”、“復出”、“復興”。
19、“欲”用作动词时写作“欲”,例如“魚我所欲也”、“己所不欲”;用作名词时写作“慾”,例如“慾望”、“貪慾”、“清心寡慾”。
20、“秋”用于“秋千”时写作“鞦韆”,其余都写作“秋”或“秌”。
21、“游”用在与水有关的词汇中写作“游”,例如“游泳”、“上游”;其余都写作“遊”,例如“漫遊”、“旅遊”、“遊歷”。南宋诗人“陆游”应写作“陸遊”。
22、“征”的繁体有两个:“征”和“徵”,前者用于“長征”、“征程”;后者用于“特徵”、“徵求”、“徵詢”。
23、“吊”在表示凭吊之时写作“弔”,例如“弔唁”、“憑弔”;其余都写作“吊”。
24、“系”的繁体有三个:“系”、“係”和“繫”。注意组词:“系統”、“中文系”、“干係”、“關係”、“聯繫”、“維繫”、“繫鞋帶”。
25、“郁”的繁体有两个,“鬱”和“郁”。注意组词:“憂鬱”、“鬱鬱寡歡”、“蔥鬱”、“文采郁郁”、“濃郁”、“馥郁”、“郁达夫”。
26、“几”在表示小桌子时写作“几”,例如“茶几”、“條几”;其余都写作“幾”。
27、“借”在表示凭借、依靠之意时写作“藉”,例如“藉口”、“藉著”;表示借出之意时仍写作“借”,例如“借錢”、“借用”。
28、“咸”在跟“淡”相对时写作“鹹”,例如“鹹菜”、“鹹魚”;在表示“全,都”时仍写作“咸”,例如“老少咸宜”、“少長咸集”。用作地名或年号等专有名词时也写作“咸”,例如“咸陽”、“咸豐”。
29、“松”用作树名和人名时写作“松”,例如“松樹”、“松柏”、“李如松”。其余都写作“鬆”,例如“鬆緊”、“鬆懈”、“放鬆”。
30、“谷”表示山谷及姓氏时仍写作“谷”,表示谷物时写作“穀”,例如“五穀豐登”。
31、“岳”在表示山时写作“嶽”,例如“五嶽獨尊”;用于姓氏时仍写作“岳”,例如“岳飛”。
32、“奸”在某些词中写作“姦”,例如“姦淫”;其余仍写作“奸”,例如“漢奸”、“奸細”、“奸雄”。
33、“御”在表示抵挡之意时写作“禦”,例如“防禦”、“禦敵”、“禦寒”;其余写作“御”,例如“御駕親征”、“御花園”。
34、“出”在表示量词时写作“齣”,例如“一齣戲”;其余均写作“出”。
35、“布”用作名词时仍写作“布”,用作动词时写作“佈”,例如“布匹”、“抹布”、“發佈”、“佈局”。
36、“姜”的繁体有两种写法:“薑”和“姜”,前者表示植物“生薑”;后者用于姓氏,例如“姜尚”。
37、“党”在表示政党时写作“黨”,例如“黨员”;表示姓氏或民族时写作“党”,例如“党项”。
38、“汇”的繁体有两种写法:“匯”和“彙”,前者用于“匯合”、“匯款”、“匯集”;后者用于“詞彙”、“彙編”。
39、“苏”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甦”和“蘇”,前者用于“甦醒”;后者用于“江蘇”、“蘇軾”。
40、“须”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須”和“鬚”,前者用于“必須”;后者用于“鬍鬚”。
41、“获”在表示收成时写作“穫”,例如“收穫”;其余写作“獲”,例如“獲取”、“捕獲”。
42、“才”在表示副词时写作“纔”,例如“剛纔”、“现在纔來”;其余写作“才”,如“人才”、“天才”。
43、“冲”用在与水有关的词汇中写作“沖”,例如“沖洗”、“沖走”、“沖刷”;其余写作“衝”,如“要衝”、“衝擊”、“衝突”。
44、“舍”作为动词时写作“捨”(现在读第三声),例如“捨棄”、“施捨”;作为名词时写作“舍”(现在读第四声),例如“宿舍”、“寒舍”。
45、“筑”在表示古代乐器时写作“筑”,例如“擊筑”;其余写作“築”,例如“建築”、“築造”。
46、“采”作为动词时写作“採”,例如“採花”、“採摘”;作为名词时写作“采”,例如“神采奕奕”、“文采”。
47、“丰”在表示丰富、丰盛之意时作写“豐”,例如“豐富”、“豐年”;其余写作“丰”,例如“丰韻”、“丰采”。
48、“只”作为量词时写作“隻”,例如“一隻雞”、“形單影隻”;其余写作“衹”和“只”均可,用“衹”更为正式,例如“衹是”、“衹有”。
49、“表”在表示计时工具时写作“錶”,例如“手錶”、“鐘錶”;其余写作“表”,例如“表面”,“表現”。
50、“注”的繁体有两种写法:“註”和“注”,前者用于“註冊”、“批註”、“註解”;后者用于“注射”、“注意”、“全神貫注”。
希望各位书友
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
谨慎对待“错别字问题”
避免硬伤!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12 12:56
为什么弘一法师这么有魅力?鲁迅都成了他的迷弟
2019
11/12
08:13
好书天天伴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一个人有了魅力,自然就会有人崇敬。
不仅是普通人,一些名人大咖也有自己的偶像。鲁迅先生是很多人的偶像,而鲁迅也有一个崇敬的人,那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说起弘一法师,大家对他写的这首《送别》耳熟能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弘一法师
1931年3月1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上午赠长尾景和君 《仿徨》一 本,午后往内山书店,赠内山夫人油浸曹白一合,从内山君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
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那里,鲁迅得到了一件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注意他在日记中用了一个“乞”字,就像现在的粉丝得到明星签名一样,可以想象他当时那种欣喜的心情。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鲁迅与李叔同有直接来往,但是他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比如夏丐尊、丰子恺、叶圣陶,鲁迅对李叔同自然不会陌生。
李叔同年轻时的照片
为什么世人对弘一法师如此景仰?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多才多艺,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戏剧,他最早将西洋画引进到中国,他创作了很多广泛流传的歌曲,他的书法作品更是被人们推崇备至,他还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是中国第一家话剧“春柳社”的创办人......这样博学的艺术家,在历史上也再难找到第二个人。
李叔同水彩画《扬帆》
其次,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也是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出生于富贵之家,早年是潇洒倜傥的翩翩公子,在中年时却突然来了一个180度大大转弯——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出家为僧,从此后半生以青灯古佛为伴,潜心研究和弘扬佛法,并为我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叔同书法作品
最后,也就是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比如,在抗战期间,李叔同虽然身在佛门,但他认为爱国与爱教并不矛盾,救国热情一点没减。他告诉佛门弟子,念佛者也不应忘记国家,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他还写下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这样的对联。
1937年5月13日,厦门《华侨日报》刊登了李叔同所写的《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
禾山苍苍,鹭水汤汤,国旗遍飘扬!健儿身手,各现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切勿再彷徨,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弘一法师出家时,最初是修净土宗,后来改修律宗。律宗是戒律十分森严的,对修行者要求非常严格。
弘一法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常对弟子说一句话:“律己,宜带秋气;律人,须待春风。”他从不说人是非长短,一言一行都十分认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如果哪天看到他吃不下饭,一定是他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在独自反省。
夏丏尊回忆说,他有一次见到弘一法师时,他住在一个破旧的小旅馆里,但他说的是旅馆主人待他十分友善;他吃到了一碗十分咸苦的白菜,但他却说是一顿盛宴。
1942年,弘一法师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眼中盈满了泪水,这是他对众生的悲悯之情。
李叔同遗墨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立德、 立公、立言的一生。他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是将自己的热情全部倾注其中,他对待朋友、同事、学生,都用尽自己全部的真心,他的高尚人格永远值得后人尊崇。
赵朴初先生对他评价说:“无尽奇珍供世人,一轮明月耀天心。”
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是文艺界的大佬,是宗教界的宗师,又是社会的担当 。
他抛却荣华富贵,以苦为乐,以戒为师,绚烂之后归于平静,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传奇的人生之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13 09:48
青田清真禅寺(图)
2012年12月26日 15:31新浪佛学 微博
清真禅寺清真禅寺
清真禅寺位于浙江省丽水地区青田县西南23公里的阜山乡眠牛山麓,原称“清真堂”,1984年易名。寺院占地面积五千九百多平米,建筑面积三千二百多平方米,该寺始建于宋末元初,寺院建筑三进:元大德年间(1297——1367年)扩建右殿;明嘉靖八年(1529年)增建右前殿平房;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正殿;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扩建左厢客房;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建造钟楼和彭楼。
“文革”期间该寺佛像被毁,1000公斤的铜钟被砸,殿宇被乡政府和乡农具厂占用。1980年春当地群众自行重塑佛像,恢复佛事活动。1984年5月,青田县政府批准该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并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请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手书“清真禅寺”寺名。1985年寺院向南扩大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建造山门、放生池,修建钟楼和鼓楼,筑造寺庙前围墙。1987年重铸铜钟,重1915公斤,高2.25米,直径1.34米,厚4厘米,上刻捐款人姓名。1987年请乐清老艺人陈鹤亭塑造2.5米高观音菩萨、弥勒佛、地藏菩萨等像五尊。1988年请浦江县金书评塑造3米高释迦牟尼佛像和四大天王像,以上新塑诸像,用料均为玻璃脱纱。另塑千手观音像,是年10月开光,1995年,又塑五百罗汉像。
经修缮后的清真禅寺,已焕然一新,成为清静庄严的佛门圣地。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17 13:36
钱学森交通大学的试卷曝光,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堪称“印刷体”
2019
11/16
15:56
书法小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3
钱学森这个名字,是让国人为之自豪的名字,也是让美国人最有恐惧感的名字,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他排除万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其实在大学期间的钱学森就已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霸了,他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门门功课优秀,有一份试卷就印证了他学霸的身份,虽然这张力学考卷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从这张试卷上可以看出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很多网友看到这份试卷后无不感慨,简直是“印刷体”一般,学霸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流露出不一样的表现。
从钱学森这份力学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当年的字迹,工整有致,清楚大方,卷面整洁,虽然上面都是一些关于力学的符合,但是其书写的字迹依然让人为之震撼,书写如此流畅,没有丝毫的停顿和改动之处,清新一片,这份答卷原本是一百分,后来钱学森先生经过认真仔细地查看,发现漏掉了一个字母,因此主动申请为96分,这一举动不仅仅感动了他的导师,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学习是一丝不苟的,正是这种认真的劲,他才在后期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这份试卷恐怕放在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仅书写上工整,就连上面的版面设计都非常之规范,整体布局也是有所谋划的,连画图都是十分精准的,这样的试卷倘若放在今天,也会让很多老师为之感叹的,我们知道力学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也是非常难懂的,但是在他的卷面中却表现出一种自然流畅的内容,一气呵成,这样的试卷即使是放在当今,连当今的学霸们也要顶礼膜拜了。
从这份力学试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是十分明确的,也是非常自然的,让后人感叹的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你说是不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20 15:46
对话汤国华:不要用现代化的审美“保护”古建筑
2019
11/20
14:31
时代财经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今年4月,法国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大教堂标志性尖塔被烧毁,举世震惊;10月31日,日本冲绳世界文化遗产首里城发生大火,几乎全被烧毁,损失惨重。每一处文化遗产的灭失,都意味着其所承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的消失。这些事故令人扼腕痛惜之余,也将建筑遗产保护的课题摆到了人们面前。
作为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岭南建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汤国华不仅是教学者——现任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还是实践者。在与岭南建筑结缘的三十多年里,他身体力行,从事岭南建筑物理环境和岭南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设计和施工督导,主持完成赤岗塔、圣心大教堂、沙面红楼、城隍庙等众多文物单位的修缮工程,并曾在2012年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一级骑士勋位。
如今已经71岁的汤国华,仍然奔走在古建筑保护的第一线,日常行程安排得很满。11月12日,在广州沙面文物建筑修缮工作的间隙,汤国华教授接受了时代财经的专访。
汤国华认为,古建筑的商业化发展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以故宫为代表的商业化也很红火,对文物建筑里的一些空地和非文物本体的商业化开发程度把握较为合理。但汤国华认为,对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应该要比利用古建筑获取的收益多。而要实现这一局面,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有钱人”,一种是“有心人”。
谈到古建筑的保护,汤国华表示,虽然目前社会越来越重视这一话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现在强调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到底活化的程度、标准怎么样,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过犹不及。
对话汤国华
时代财经:你主持修缮的古建筑工程中最满意的作品是?有什么遗憾吗?
汤国华:首先,对“古建筑”的概念要有一个认识,从广义说是建筑文化遗产,包括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法定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从狭义说是建于清代及以前的建筑。在此我们提及的“古建筑”是广义的。
我主持修缮的古建筑工程很多,其中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是广州圣心大教堂。我们研究和施工一共用了13年,1994年初开始研究,2004年开始施工,直到2007年初完全修好。
但这个满意没有达到一百分,一般来说,修缮工程能有90分就算不错了。因为在修缮的过程中不光有许多技术难题,还有业主、施工队、专家、文物建筑的行政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沟通问题,有时很难达成共识,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出一些妥协。
还是以圣心大教堂为例,现在的神父都是年轻人,他们认为教堂里应该布置得金碧辉煌。圣心大教堂正门有三道大门,中间大门后的一道挡中门恰恰遮挡了水晶灯。业主提出把这道挡中门拆掉,尽管我们并不愿意,但最后在对方坚持下也只好做出让步,拆掉门扇,保留门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其中一个遗憾。
时代财经:跟江浙等地的古建筑相比,岭南的古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在全国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汤国华:其实岭南的古建筑就是从江浙,或者说古代的中原地区延伸过来的。但是由于岭南的气候跟江浙不同,所以在房屋建筑的功能性上就会有些不同的做法。他们比较强调保温,我们比较强调隔热和散热,所以岭南建筑很讲究通风和遮阳。另外广东一带的台风很厉害,房屋比较注重防台风的功能。
岭南建筑在历史上发展比较迟,所以有些人对其不太了解。但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岭南人在近代民主革命和现代改革开放中都起先锋作用。在建筑领域也是如此,民国初期最早引进骑楼、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现代建筑上的创新等都引起国内建筑界的关注。当时,广派建筑、海派建筑和京派建筑共同带领全国建筑的新潮流。虽然上世纪60年代后三派逐渐式微,但是,80年代初,白天鹅宾馆等建筑又举起岭南新建筑的旗帜。今后,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文化,必然继续产生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岭南新建筑。
时代财经:岭南古建筑保护的发展现状如何?主要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
汤国华:岭南古建筑的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今年7月31日,广东省公布了包括北京路古道遗址在内的17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把很多市级文物、县级文物提升到省级保护的级别,说明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是不断加强的。
还有对于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的保护也重视了。以前都是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现在很多搞房地产设计的设计院也加入保护行列。随着研究深度越来越深,我认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可喜的,但另一方面也令人担忧。因为现在越来越多人加入保护古建筑的行列,部分人的思想、知识可能跟不上,经验也达不到,所以有可能把一些好东西修坏了,改坏了。特别现在很强调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到底活化的程度、标准怎么样,现在还没有统一认识,很容易过犹不及。
值得注意的是,文物建筑跟历史建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就连我们的媒体都经常把两者混为一谈,把文物建筑当成历史建筑。其实,两者的保护级别是不同的,文物建筑的级别比历史建筑高,保护力度更强。如果把一个文物建筑当成历史建筑去修缮和活化的话,它会损坏文物建筑的真实性。这方面只能通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专家和民众不断地交流学习,还有媒体正确的宣传才能够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
时代财经:在古建筑保护的工程项目中,偶有出现个别以现代化的审美对古建筑翻新变色等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汤国华: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现代化的审美观去看待古建筑,但是文物之所以称之为文物,就是保留了真实的原状,包括原来的审美观和哲学思维,可能在今天我们不一定认为是美,甚至还会觉得它很落后、很丑陋,但是我相信美是永恒的。
现在很多街区的翻新工程会涉及历史建筑的翻新。对于历史建筑,是可以做一定程度的“活化”,因为历史建筑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是允许和鼓励人们继续使用的建筑。但假如其中有重要的文物要素,一定注意保持原状,这就是我本人一直强调的“历史建筑中的文物要素”。不要把现代的审美硬加上去。例如北京路口的“歌莉娅概念店”,那幢建筑的文物要素本来保护得很好,但业主却把建筑的外立面全部涂成大片红色,完全改变了建筑的历史外貌,也破坏了历史街区的风貌,这就是把现代审美观强加在古建筑上面的典型例子。
时代财经: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商业化操作可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但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作为古建筑保护的专家,你是怎么看待古建筑保护的商业化?
汤国华: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商业化,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以前一般不主张商业化的,特别是国有的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有文物法规定的。但是近年来在商业化方面,故宫开了个头,商业搞得很红火,甚至有人说是过火了。
我亲自到故宫考察后发现,尽管它的商业化搞得很红火,但基本上只是在文物环境里面的一些空地和非文物本体里,比如说餐饮和文创产品商店等,从这一点来说,故宫对商业化的把握程度还是合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化会不会破坏了文物古迹的肃穆庄严的氛围,降低了人们对古代宫殿的崇敬心理?我去过很多外国的王宫,它们都是比较严肃的,并没有搞得很商业化,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
文物建筑包含有好几种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还有经济价值。假如我们过多地挖掘文物建筑的经济价值的话,估计对其他几个价值会有所影响,关键在于怎么控制这个度。
现在很多人提出用商业运作活化建筑遗产,要把建筑遗产变为建筑资产,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容易。古建筑就像一个老人,不能要求他干重活,赚大钱,只能保养好他的身体,要是让老人脱胎换骨,变成机器人,钱是赚到了,但也不是原来那位老人了。这个比喻说明我们想靠文物的商业化操作产生资金来保护文物,是很困难的。对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应该要比利用古建筑获取的收益多。
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有钱人”,一种是“有心人”。“有钱人”不一定是开发商,在国外,一些大财团、慈善机构就在扮演这一角色。中国能不能引进一些公益组织、机构和基金对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这值得进行探索。
时代财经:近日日本“琉球故宫”的大火,给中国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你认为在修复古建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消防安全的措施呢?
汤国华:其实不只是日本琉球的大火,还有之前的巴黎圣母院的大火,都对我们的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被火灾损毁严重的古建筑有很大一部分是木质结构的,但是从统计数据来说,被意外引起的火灾焚毁的木结构古建筑并不算多,其被破坏的原因大多是战争和人为破坏。而巴黎圣母院和日本琉球“故宫”的大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天灾还是人祸,现在还没有个定论。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古人的建筑防火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消防安全措施和人们的防火意识。
古代是没有电器的,但现在电器设备使用得比较多,除了空调和照明,监督系统、通信系统等都需要用电,在修缮工程中也会使用电焊、电钻等电器,电线一旦短路就容易引起油漆等易燃物起火,所以电器是古建筑保护的一大安全隐患。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提高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在施工现场有些工作人员会吸烟,如果不及时把烟头熄灭,很有可能就会引起火灾。这些都是人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缺陷,所以这方面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时代财经: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你有什么期望?
汤国华:首先我希望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最好是从娃娃抓起,从上小学时就给孩子们灌输这种意识。我到沙面小学了解过,现在他们从三年级开始就加入建筑遗产保护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古建筑保护的意识。
其次,我认为大学里相关学院的专业设置都应该加入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课程,这一方面是被人们忽略的,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设这门课程的。导致学生们缺乏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基本知识,若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要处理与古建筑保护有关的问题时,往往会想当然地、很主观地去做,很可能对建筑遗产从保护变成破坏,好心办坏事。
最后我认为还要向广大市民普及建筑遗产的相关知识:它的构成、保护的意义、保护的内容和保护的方法等等,让大众对这方面有更正确的认知,也消除一些过往的误解。希望人们能更多地关心和支持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1-25 10:40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019
11/25
08:00
楚尘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今年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文是北大1938级外文系的许渊冲先生的回忆,细致描述了八十年前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唐诗的课堂。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闻一多《红烛》里的句子,也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他是造诣极高的诗人、学者、画家,也是英勇无畏的斗士。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确信——他的耕耘硕果累累。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
汪曾祺说过:“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听闻先生讲唐诗是八十年前的往事,我那时在西南联大就读,闻先生是我们的老师。当时没有做笔记,现在恐怕记得不准确了,仿佛是闻先生说的: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20个字就是20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的。看看《登鹳雀楼》,就可以知道此言不假,到了今天,如果要用自由诗来表现唐诗的宏伟气魄,那就要找特技演员来做替身了。
《登鹳雀楼》是一首以天地为画布的名诗,第一句“白日依山尽”,五个字写出了画家很难再现的图景:一个“依”字使人看到的是一轮光辉灿烂的太阳沿着高耸入云的山峰缓慢地落下去了。这是一个动态,只有凭借想象才能看到这样的落日斜阳,而画家描绘的,却只能是一个静态的镜头,画不出落日的全过程。第二句“黄河入海流”,画布从天上转移到了地面,主体由西下的夕阳转换成了长河大海。如果说第一句写出了画中看不到的动景,那第二句又写出了画中听不到的江声。第三句“欲穷千里目”,再由天地转到了人,但是什么人呢?“千里”二字不但写出了具体的眼界,而且会使人想到抽象的广大胸怀,以上三句写天地人都是远景,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才是近景,在天地山河的衬托之下,更加显得危楼高耸,看尽天下风光了。如果译成自由诗:
夕阳无限美好,
沿着弯弯的山腰
落到遥远的天外。
黄河奔腾咆哮,
浩浩荡荡,
流入汪洋大海。
如果你要看得更远,
看到千里外的世界,
那你就要登上,
登上一层更高,
更高的楼台!
如何用现代诗来写出这种诗情画意呢?关于唐诗英译,闻先生写过一篇《英译李太白诗》。他在文中说:“读了日本人英译的李白诗,我得到无限的乐趣,我也发生了许多的疑窦。”“浑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处太玄妙了,太精微了,是经不起翻译的……美是碰不得的,一粘手它就毁了。太白的五律是这样的,太白的绝句也是这样的。”“这种诗意的美,完全是靠句法表现出来的。你读这种诗仿佛是在月光底下看山水似的:一切的都溟在一层银雾里面,只有隐约的形体,没有鲜明的轮廓:你的眼睛看不准一件什么东西,但是你的想象可以告诉你无数的形体。”闻先生并举日本人英译的《峨眉山月歌》为例,说“这首诗译得太对不起原作了”。
《蛾眉山月歌》第一句“蛾眉山月半轮秋”的确很不好译,因为秋没有形体,半轮却有鲜明的轮廓,两者结合在一起,你的眼睛看得出什么东西来呢?只好运用各人的想象了。日本人没有想象力,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简单地译成half round(半圆形的),结果诗意全没有了。无怪乎美国诗人Frost说: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在闻先生的启发下,我想象了一下李白当时看到的景色:峨眉山连绵起伏,像巨人的浓眉横亘在大地上(王观的词说:“山是眉峰聚。”),半轮明月像金黄的眉毛,高挂在秋天无边无际的夜空中。天上的金眉毛和地上的银眉毛遥遥相对,这不就是一千五百年前李白看到的“峨眉山月”吗?于是我就把这个名句译成英文如下:
The moon shines on Mount Brows like
Autumn’s golden brow.
我觉得这就是闻先生评郭沫若译《鲁拜集》时说的:“译者仿佛是用自己的喉舌唱着自己的歌儿似的。”我认为这是再创作的翻译法,再创可以使诗在翻译中失而复得,所以也可以说是“以创补失”法。
《峨眉山月歌》后三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平羌、青溪、渝州都是地名,加上峨眉山名,每句一个专门名词,如何能入诗呢?我认为译者这时又应该“仿佛是用自己的喉舌唱着自己的歌儿似的”,要把专门名词诗化,也就是普通化。最后一句的“君”字有两种解释:一说君指友人,一说君指明月,因为三峡两岸悬崖峭壁太高,在船上看不见月亮了。如果说是友人,未免显得突兀,而且和诗题无关;如果说是明月,则是借“思君”写三峡之景,又突出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真是情景交融之作。所以即使原作是指友人,译者认为友人不如月亮美,还是可以译成明月,因为这不是个真的问题,而是美的问题。在译诗时,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才是高标准。翻译要求真,诗词要求美。译诗如能既真又美,那自然再好没有,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就只好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音美包括韵律,钱锺书先生说过:“我译诗是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闻先生却说:“带着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才是真好。”并且批评所谓忠实的翻译:“忠实到这地步便成笨拙了。”
闻先生在评论郭沫若的《鲁拜集》第十九首时说:这首诗“严格地译起来或当如此——
我怕最红的红不过
生在帝王嗓血处的蔷薇;
园中朵朵的玉簪儿怕是
从当年美人头上坠下来的。
郭君译作——
帝王流血处的蔷薇花
颜色怕更殷红;
花园中的玉簪儿
怕是植根在美女尸中。
这里的末行与原文尤其大相径庭,但我们不妨让它通过,因为这样的意译不但能保存原诗的要旨,而且词意更加醒豁,色彩更加浓丽,可说这一译把原诗译好了。”由此可见,闻先生认为译诗是可以胜过原诗的。
1945年, 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从左至右)在昆明
但是闻先生在《英译李太白诗》中又说:“《静夜思》《玉阶怨》《秋浦歌》《赠汪伦》……实在什么人译完了,都短不了要道歉的。”我却觉得是不是可以用郭沫若译《鲁拜集》的方法来译李白的绝句呢?
闻先生又说:“形式上的浓丽许是可以译的,气势上的浑朴可没法子译了。但是去掉了气势,又等于去掉了李太白。”李白最有气势的绝句可能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号称“诗仙”,这首诗可以说是“谪仙之歌”。第一句说:早晨告辞彩云间的白帝城。如果把白帝理解为天上的玉帝,那就是谪仙告辞天庭下凡了。第二句的“千里”之长和“一日”之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的鲜明对比,一日千里这不是神速么?第三句中的猿啼什么呢?猿鹤都是仙家的伴侣,那不是舍不得谪仙下凡吗?第四句中的“轻舟”和“重山”又有轻重对比,更是飞流直下,气势不凡了。
这首诗是759年写的。那时永王争夺皇位,封了李白的官,但是起兵失败,李白也被流放到夜郎去。在坐船西去夜郎的途中经过白帝城,李白得到赦免,又改乘船东下,心情非常愉快,加上下水船快,就写下了这首快上加快的快诗。其实这首诗是根据《水经注》和三峡民谣写成的。《水经注》中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似疾也。”李诗第一句中只有“彩云间”三字是他自己的,但这三个字加得好,使人不但看到了居高临下的白帝城,还看出了李白喜不自胜的心情。1951年我经过三峡,看见白帝城在半山腰,并没有彩云缭绕。可见李白写的不是客观之景,而是主观之情。三峡有个民谣:“长江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人断肠。”因为三峡水急滩险,翻船的事故从前屡见不鲜,所以猿啼也成了哀鸣,仿佛是在哀悼失事的舟子似的,使人听了胆战心惊。但是李白却用哀景来衬托愉快的心情,使人更感到流放遇赦的难得。据说美国总统布什游三峡时还问猿猴到哪里去了,可见这首诗的影响之大。
翁显良1957年被错误地打成了“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后来拨乱反正,才得到平反。他翻译这首诗时,思想感情和李白非常接近,所以才能译出诗人的气势。他的译文不拘小节,不译“江陵”而说三峡,气势反而显得更大;不译“一日还”而重复今日出峡,气势反而显得更急;不译“两岸”而说船行,使主体更加得到强调。
1980年,布什总统回忆1977年的三峡之行时说:他认为李白《早发白帝城》的意境有点像当时的中美关系:两方面都有反对改善关系的声音,就像“两岸猿声啼不住”一样。但他相信,中美关系这艘航船,还会克服困难,越过险滩,冲过“万重山”的。这就是说,他当时对中美关系还抱乐观态度,这也可以算是古为今用了。
1945年5月4日昆明大中学生举行大游行时,忽然下起雨来,有些学生正要散开,闻先生却走上讲台,大声说道:“武王伐纣誓师时也下了大雨,武王说这是‘天洗兵’,是上天给我们洗兵器。今天,我们也是‘天洗兵’。”于是游行照常举行。闻先生谈到的武王誓师的事,记载在《诗经·大明》中:
殷商之旅,(殷商派出军队来)
其会如林。(军旗密密树林样)
誓于牧野:(武王誓师在牧野)
维予侯兴。(我周兴起军心壮)
武王伐纣是三千年前的往事,闻先生把它和三千年后的反独裁斗争联系了起来,可见他善于古为今用。
西南联大旧址的闻一多雕像
闻先生在《红烛》中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他耕耘的成果累累,收获还是不小的。如他在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得意门生汪曾祺,后来写出了《芦荡火种》,对革命做出了贡献。历史系的学生程应镠,外文系的学生彭国涛,继承了他的政治事业,分别成了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和昆明的委员。不幸的是,他们三人都曾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幸运的是,历史系学生许寿谔和李晓等加入了共产党,许寿谔后来成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接班人,并且写了一篇《闻一多和吴晗》;李晓现在是西南联大校友会的秘书长,也写过怀念闻先生的诗句:
每逢故人忆逝川,
最难忘处是南滇。
吴闻壮语惊四座,(指吴晗、闻一多两先生)
一二支部聚群贤。
我在西南联大和汪曾祺一样不问政治,余生有年,总算把闻先生讲过的《诗经》和《唐诗》译成了英文和法文,也可以告慰闻先生在天之灵了。
文字丨选摘自《档案春秋》2018年03期,许渊冲 文。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5 12:54
amtf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5 12:54
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1 13:10
李翔宁谈自然建造奖:真正从本质层面回应中国建造传统
2019
12/20
08:57
澎湃新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由知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的“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近日在上海发布,并将于明年2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颁奖仪式。该奖项评委会成员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及了奖项设计的初衷和意义,以及“自然建造”在当下中国所包含的价值。
“我们需要从一种更本质的层面上去回应中国的建造传统。”李翔宁认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基于自然,从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的联系中生发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创造,而自然建造奖鼓励中国当代的建筑师们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也对于近二三十年来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所以现在建筑师在做的就是把文化带回乡村,寻找失去的文化。”
李翔宁
“自然建造”源自2016年王澍担任自然建造·中国建筑传媒奖评委会主席时提出的评奖理念。2019年始,这一评奖理念将在由英文建筑期刊Architecture China主办的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简称“自然建造奖”)中延续。该奖项基于对当下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本土现实的思考,主张传播自然建造的理念,试图通过寻找建造的诗意来重返自然之道,并探寻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或相关理念。
据悉,自然建造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分设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评委会特别奖四类奖项,关注已经建成的作品所体现的“自然”理念,并鼓励技术创新与跨专业的探索。
2016年自然建造奖获奖作品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李兴钢)
澎湃新闻:能否谈一下设立“自然建造”奖的初衷?
李翔宁:“自然建造奖”以在纽约发行的第一本全英文介绍中国建筑的杂志Architecture China来命名,是希望这个名字能代表中国建筑奖的一个高度。设立这个奖项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我们觉得当代中国缺少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评审标准的建筑奖。第二,我们觉得这样一个奖项能够推动当代中国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度。我个人觉得,当代中国的建筑品质和设计质量和美国、欧洲相比绝对不差,甚至在很多方面,有很多好作品绝对是超过美国的。但是我们缺失一个话语,让它能够表述出来。我们做这些事情就是希望能够用国际上可以认知的一套话语体系去表达,同时也把国内这些最好的作品和最好的建筑师介绍出去。
蜃市山水 杨泳梁
澎湃新闻:自然建造奖和国内其他奖项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国外是否已有可以参考的类似奖项?
李翔宁:首先Architecture China·自然建造奖是一个完全公益的建筑奖项,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与国家话语权的建立。其次,自然建造奖的评委中有三位普里兹克奖的得主,一位原普利兹克奖评委,还有来自国内外重要建筑杂志的编辑、著名建筑摄影师、建筑评论家。奖项的设立与评审将始终保持国际视野。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以“自然建造”作为主题?
李翔宁:这个主题是王澍为当时的建筑传媒奖所设定的。在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建造中,拆除了很多历史建筑,也对资源造成了破坏,所以现在大家会从应对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角度去思考建筑。
2016年 “自然建造” 社区贡献奖: 大理沙溪复兴工程系列实践 黄印武
这些年反观这些传统建筑,我们发现传统建筑观非常讲究和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一种更本质的层面上去回应中国的建造传统,而不是从形式上或者用符号去做一些像是传统建筑的东西。传统思想当中的一些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应该在今天回归,在我们今天的实践中得到继承。所以“自然建造”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主题。实际上建造最本质的处理的关系就是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关系。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居住这个活动本身就是让人和世界、和自然建立联系。所以其实建筑师的建造过程就是建立这样一种联系的过程,而不是去破坏自然,这个也是基于对我们这二三十年的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弊端所进行的反思,并且试图找到一个再创造和往前拓展的源泉。
澎湃新闻:过去的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居住的功能,近几年开始转而向自然靠近,建筑的功能和它与自然的联系之间是如何调和的?
李翔宁:我觉得它们并不是矛盾的,不是说强调自然就一定不强调功能。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柯布西耶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他特别喜欢工业化的东西,包括飞机轮船。在人们的解读中,现代主义的一个重点就是它的功能主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极端化,被视为一种纯公民主义,除了功能之外,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不考虑。我觉得其实现在是要打破这样的一个神话。
2016年自然建造奖获奖作品《西村·贝森大院》 刘家琨
当然功能是必须的,如果只强调自然,那人就可以回到原始社会,茹毛饮血,裹着兽皮在树洞里面生存。而自然的建造,其实并不是把自然和纯粹功能的东西相对立,而是在实现功能同时处理好和自然的关系,在与自然融合的同时兼顾功能。实你去看看动物的建造,比如说蜜蜂的蜂巢或者蚂蚁的蚁穴,它是一个具有功能性的建造,但同时又是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我觉得人类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去建造既能满足功能,同时不破坏自然的一种建筑。
澎湃新闻:有没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
李翔宁:我觉得现在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很多。并非只有纯粹的非人工的材料就叫自然,而是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理解。比如王澍的建筑师对中国的传统工艺的一种呼应,它能够从建筑造型和形式上消隐在自然当中,所以他的建筑在环境中不会显得突兀。当然此外也有运用木、夯土这些天然的材料,和自然形成联系。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澍
宁波博物馆 王澍
我觉得中国传统的风水中也有许多与自然有关的内容,比如屋顶的形式是为了让雨水流下来,而不至于溅到墙角,不会使土墙受到水的侵蚀,这些其实都是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又运用在人们住宅的建造中。
现在还有很多用高科技来实现与自然的结合。比如全玻璃的建筑融合在自然景观之中,此外,它尽可能少地消耗能量,运用高科技在节约资源方面做拓展。像让·努维尔在法国所做的卡地亚艺术中心,所有的窗都像镜头一样,“光圈”会自动变大,可以看到更多的光线投射出来,可以把建筑看成与自然进行反应的有机体。此外,现在的玻璃材料上会尽量地减少能量的消耗,我认为这都是对自然的呼应。
澎湃新闻:过去中国古人强调自然,现在中国的建筑师对于自然的利用和过去是否有共同点?
李翔宁:我觉得将古人的智慧和今天的技术结合,可以建立和自然环境之间很好的关系。比如我们传统的窑洞,其实有冬暖夏凉的作用,能够减少能量的消耗,又比如刚才说到的风水,虽然最后被神秘化,但其中有一些特点,比如建筑的朝向、自然通风,其实有利于减少房间中的病菌传播,让居住环境更加健康,这都是今天值得学习的。 这些其实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而是可以通过你设计的手法来达到,有意识地在设计的过程中把这些问题处理好。
2016年 “自然建造” 技术探索奖:轻型建筑系统与可持续建造技术(朱竞翔)
澎湃新闻:在奖项的介绍里提到了学习乡村,能否具体谈一下乡村对于当代中国建筑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李翔宁:我觉得乡村还保留了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乡村的房子密度比较低,是造在自然的环境中,其次因为乡村的人的生活状态,人们需要劳作,所以房屋会在功能上呼应这一点,让人一出门就进入自然环境当中。
澎湃新闻:另一方面,建筑师能够给乡村带来怎样的变化?
李翔宁:建筑师的介入提高了整个乡村对于建筑的意识。其实乡村是文化所有的地方,但是由于这些年我们快速的建造,乡村的文化纽带被割裂,有文化的人都到城市去了。在原本传统社会中,乡贤退休都会回归乡村生活,但如今主要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中心都集中在城市,没有人愿意回到乡村,另外乡村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和品质都缺失了,所以现在建筑师在做的就是把文化带回乡村,寻找失去的文化。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7 20:05
韩国强行废除汉字40多年,现在他们后悔吗?这些细节让人发笑
2019
12/27
15:32
小妞说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就是汉字,它是中国人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留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汉字的美只有去学习它去了解它去使用它的人才懂。汉字之美,美在它的“音”、“形”、“意”,除了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熏陶,汉字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很强的受用价值。但是,尽管汉字那样完美,上个世纪越南和韩国却强制废除了使用了千年的汉字。
并不是因为汉字不好用,而是和政治上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对韩国而言,韩国在古代做了几千年的中国小弟,处处仰仗中国。是民族自尊心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促使韩国迫于斩断和过去的联系,包括文字,使用自己发明的文字会让他们觉得更符合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的形象。
那么,韩国强行废除汉字40多年,现在他们后悔吗?这些细节让人发笑。首先,有人曾如此犀利评价韩国人的文字,说韩文可谓是兼收了汉字和英文的短板,而且还把这两者的长处都搞丢了。其实韩国人自己也清楚没有汉字后的生活有多不方便。
他们还是离不开汉字,看细节就懂了,每位韩国人的身份证上,韩文姓名旁边必有一个汉字姓名,原来,没有了汉字后,韩国人的名字经常出现重名,为了解决认错人的问题,只好求助于拥有近10个字的汉字,毫不夸张地说,这么多汉字哪怕韩国人希望所有韩国人都不重名都可以。
除了身份证还有各种路标,为了避免同样的麻烦,傲娇的韩国人只好在一些路牌上同时标上繁体中文。但是比起这些,考古学家更觉得头疼,因为他们发掘的古代文物上都是中文,古代的书籍也都是中文书写,这一点半就很考验他们的学识水平了。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同样也无法和我们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了解自己国家的过去,和古代文明产生了割裂。这样一对比,日本人没有和韩国一样废除汉字,反而是很明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