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荷花
发表于 2011-3-4 22:35
我闻到花香、原来这里有个花园。
人不学、不知礼!我喜欢这个氛围、天地、与主题,培养大家的性情与学养。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1:49
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1:51
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1:55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1:58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译文】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2:00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2:06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赏析】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28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赏析】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30
“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能够识别贤良的叫做明,能够辅助贤良的叫做能,在这方面勤奋努力,他的幸福一定长久。”这就是不被蒙蔽的福气。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31
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篇》【赏析】只看到远处能成为蔽,只看到近处能成为蔽,博学能成为蔽,浅薄能成为蔽,泥古不化是蔽,知今不知古也是蔽。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差异,有差异就会互相形成蔽塞,这是人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33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荀子·解蔽篇》 【赏析】大凡人的通病,是被片面的认识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正确的道路。纠正了片面的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二意则必然产生疑惑。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35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篇》 【赏析】礼乐的关键是能约束人心。源于人心,极尽情感之变化,是乐的本质;表达诚心,去掉虚伪,是礼的原则。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37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篇》【赏析】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喜乐而不悖乱;欲望过分而忘记了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39
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赏析】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41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赏析】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42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赏析】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45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赏析】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先王憎恶这种乱,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47
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赏析】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双鱼
发表于 2011-3-25 13:49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赏析】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文苑
发表于 2011-3-28 00:30
本帖最后由 文苑 于 2011-3-28 08:13 编辑
礼记 经解第二十六
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未完》
国学对于我的文化来说理解很难。看了双鱼版主的国学天地很受启发,在四十多年前朋友送了我一本线装本的礼记经解二十六经常学习,不知所以。但对第一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有点意思。
所以对双鱼版主的帖子深有感触!谢谢双鱼版主!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