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17 10:26

学佛让我不再空耗晚年
转载2019-12-14 07:46:50
标签:衰老学佛精进修行
佛法里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绕过衰老,或至少让它看上去美妙一点?我的回答是,像莲师那样证得虹光身,可以永葆青春,否则,似乎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绕过衰老。——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达娃让措

年逾花甲了,余下的时间该如何打发?打麻将度日,没有兴趣;散步、爬山、郊游,也不喜欢。时常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在空耗中度过晚年、等待死亡?

终于有一天,我实在按捺不住,独自一人去了乌尤寺山上。看着周围的人们都在佛像前顶礼膜拜、供香,

我心头仍一片雾水,但却不由自主地跟在人后机械地模仿着,然而在向佛菩萨磕头三拜后,我跪在佛像前不知说什么好。

我想:我一个退休职工,每月有国家发的养老金,虽说不多,但已经够吃够用,目前又没病没灾,我求什么呀?忽然我一转念,既然我不懂佛法,那就求佛菩萨让我明白什么是佛法吧。我虔诚地跪在佛像前小声说道:“请佛帮助我,一定要让我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学佛?佛法是什么?怎样才算学佛?”之后,就带着这些疑问,惆怅地离开寺庙下山而去。

后来,我就皈依了希阿荣博堪布。从这天起我真正开始有序地进入佛法的学习与修行。首先是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萨埵吽”两百万遍,我依教奉行,当天回到家就开始了。念诵不到一个月,竟还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下我学佛的信心开始坚定了。我又动员了家住重庆的妹妹、弟媳、侄女等也皈依了希阿荣博堪布。皈依堪布之后不久,大概半年之后吧,在成都上师的住处见到了堪布。

目睹了希阿荣博堪布尊颜,不知怎么搞的,看第一眼时,泪水就夺眶而下,无法停止,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激动,高兴、兴奋交织在一起了,就像我妹妹说的:“堪布好伟大,我好渺小。”

虽然这是一次很短暂的拜见,然而在以后的几天里,一想起希阿荣博堪布,就感觉有一股暖流,心里热乎乎的,觉得:这下好了,解脱有了希望,修行上有了靠山,不会走冤枉路了。生活再也不会迷失方向,自己的晚年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空耗。

堪布说了,《普贤上师言教》至少读十遍,回乐山后我抓紧时间,每天做完功课后就是看书,每章每节反复地读、反复地看。读完一节就用铅笔做记号,画一个“正”字。有些章节都画了三个以上“正”。光读还不行,重在依教奉行,虽然第一个加行(五十万)已经完成,但回过头来看,只完成了数量,质量上却不尽人意,于是我又开始了第二遍加行的修行,从暇满难得开始,一步一步地按上师要求观修的要点做,把重点放在质量上。

都说“夕阳无限好”,一想起在有生之年幸遇希阿荣博堪布这件事,总会让我情不自尽地流下感激的热泪。

我年轻时原本性子很急,说话办事比较泼辣,难以服输。在家里更是喜欢以我为中心,做事从不与家人商量,我行我素。皈依三宝后,按《普贤上师言教》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后,内心发生了很大变化,连性情也由急慢慢变得“慢”了。以前对待老伴的某些习惯看不顺眼,动不动就叫他走,态度生硬,现在则柔和多了。感谢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和历代上师们的教言,尤其是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让我明白了好多好多的道理,也明白怎样做一个好人以及如何做一个好的修行人。上师在开示中说:人道完善,佛道成立。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书籍中,若没有上师传授窍诀,为我打开宝藏之门,我只能在门外走马观花,与学佛擦肩而过。《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大恩希阿荣博上师仁波切在一次开示中说:弟子要有厌世出离心;在此基础上要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如此修持才会非常圆满。

我把这三条学佛的精髓时刻牢记在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修行。学佛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要让内心调柔,与法相融,在自然、平静中减少烦恼。这样才不枉在人间走一回。

我以后的日子还会活多久很难说,因为无常随时会到来,毕竟我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但即使死神明天降临我也不会慌张,因为我有佛法,有上师。生生世世不离师,生生世世利益众生,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始终牢记了。

文章选自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17 10:32

困难与痛苦,是我们连接正见的好途径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16 10:46:11)转载▼
标签: 昌列寺 嘎玛仁波切 痛苦 教言 调伏自心        分类: 每日开示
困难与痛苦,是我们连接正见的好途径

对很多人来讲,积德行善似乎很遥远,但造恶却很习惯。有很多弟子,我认识他们都不是几天几个月,而是好多年了。之前跟他们讲佛法,或教他们要做什么事情,才是有利益的,他们都觉得这些虽然很好,但和自己没关系,不重要。后来,遇到困难或痛苦解不开的时候,就会来找我,为什么?因为那时就觉得有用,和自己有关系了,不仅佛法听得进去,能做的也愿意去做了。



当然,这些有用的道理都是佛陀的教言,并不是哪个上师自创的见解。我们所宣讲的妙法,也是从伟大的佛陀那里“剽窃”、“借过来”的。先是上师传授我们佛法,我们依循教导实修,感受到佛法对自己的帮助,尤其经历挫折困难、生离死别的痛苦时,帮助更为显著。所以,当有人迷茫疑惑时,就把佛法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也能从中获益。



真正的修行成果,主要是自己内在的改善,而不是往外追求。这也必须看我们是否调伏了自心?内在是否有所转变?通过修行,自己的心态改善得有多快,那么恶业痛苦就会消失得多快,善业福报的成熟也会多迅速。外在的名利、财富、健康等世间福报,都会因为我们的内在改善,而在善业成熟时,自然就会得到。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18 12:03

佛教说的六时吉祥是什么意思
2019年12月17日 13:58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初夜、中夜、后夜。(图片来源:南普陀寺)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初夜、中夜、后夜。(图片来源:南普陀寺)
  六时: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昼夜六时勤行,为印度以来所行,我国东晋庐山慧远作水时计(又称莲华漏),在六时行道。

  隋代信行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作往生礼赞(六时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又六时之中,初三时称三时,而有三时念佛、三时坐禅之说。

  (二)指一年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

  (三)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

  (来源:南普陀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18 12:07

【极乐庄严】阿弥陀佛的身相与慈悲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16 06:00:15)转载▼
标签: 东林寺 大安法师 省庵大师 《劝修净土诗》 杂谈        分类: 极乐庄严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我佛慈悲相好身,随机应现不同伦。

尽虚空界元同体,极一微尘总是真。

叠叠髻螺山顶绿,弯弯眉相月钩新。

七重树下金莲上,处处追陪二大人。

【极乐庄严】阿弥陀佛的身相与慈悲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这首净土诗描述的是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正报庄严,有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以及极乐诸往生的声闻、天人等。

      诗中的“我佛”就是指阿弥陀佛。观正报的时候,先观察依报庄严——第八观“华座观”,观完莲华座,再观阿弥陀佛真身。



【极乐庄严】阿弥陀佛的身相与慈悲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真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其紫磨真金色,就像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的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是我们很难想象的一个身高。眉间的白毫向右旋转,像五座须弥山那样地广大。

      佛的眼睛如澄清的四大海水那般深广。

      佛的圆光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化佛,化佛又有无量无数的化菩萨以为侍者。这是阿弥陀佛总的真身观。

      具体观察阿弥陀佛的别相,就观他的八万四千相。这八万四千相,就是转八万四千的尘劳烦恼所显现的庄严之相。

      实际上从阿弥陀佛的报身来看,就像法身佛毗卢遮那的报身佛卢舍那:显现的是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的相,一一相有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的好。那我们就更是很难观想到了。



【极乐庄严】阿弥陀佛的身相与慈悲

      这里讲到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又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非常重要!

      相好就有光明,光明是摄受众生的能量。

      所以当我们在信愿称名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把我们紧紧地摄受不舍,我们就跟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产生了非常亲近的关联,于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就以增上缘的方式来加被我们。

      慈悲、相好身放在一起是有深刻意义的,我们观阿弥陀佛的相好身,就能见到阿弥陀佛的心。

       佛心无形无相,但它要找一种有相的东西来表达这种无形无相。我们的真诚心想要感通佛心,可以通过观佛相得见。

      佛教造像,不像其它宗教的信众所讲,是偶像崇拜,是多神教。佛教造像完全不是,它是透过佛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来显发佛的法身。

      佛法身的功德透过相显发出来,佛心透过相传达它的信息。

      那么佛心是什么样的心?佛心是以慈悲作为体性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平等的大慈悲心才能够普摄九法界一切众生。

      所以见到佛心,就能够领略到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接通了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我们就得到了拯救。

       在末法时期,众生越来越苦,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就更加恳切,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拯救。

      既然有拯救,众生在历经种种苦难、感到非常无助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要寻找一种庇护的力量。

       阿弥陀佛就是末法时代给予众生拯救、给予众生庇护的一种力量。



【极乐庄严】阿弥陀佛的身相与慈悲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我们把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做得庄严的目的,是要向苦难的众生传达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的。

      这种大慈悲心就能令众生得到拯救,它融含在光明庄严的身相中,在凡尘俗世中为众生开辟一方净土。



【极乐庄严】阿弥陀佛的身相与慈悲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19 10:59

佛最想看你与家人高高兴兴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18 07:50:51)转载▼
分类: 随机说法
佛最想看你与家人高高兴兴


佛说一个人若能经常恭敬佛,恭敬众生,这个人就能到达解脱的彼岸,就能圆满。



若是要消业积福,既要靠众生,也要靠佛;若是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既要靠佛,也要靠众生,佛和众生都起到了一样的作用,都成了殊胜的所缘,完全是等同的。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敬佛不敬众生呢?哪有这样的道理?



很多人都是敬佛不敬众,不顾家里身边的可怜众生,“他烦恼就烦恼,他痛苦就痛苦,我不管了……”觉得佛有功德,一个人恭敬佛去了。这是没有道理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其实,你留在家里伺候家人,让他高高兴兴,这才是既敬众又敬佛,佛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这个情景,这样做才是对佛最大的恭敬。你拜佛、供佛、恭敬佛,不就是为了让佛高兴,让佛满意吗?不恼害众生、饶益众生这是佛最大的愿望,也是佛最希望看到的情景。如果你自私贪婪地去拜佛供佛,佛不一定生欢喜心,也不一定满意。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是修行,什么叫学佛。



也许又有人有这样的疑惑:众生和佛能同等吗?佛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样样功德都是圆满的,你怎么敢说众生和佛同等呢?



我没有说众生的智慧、慈悲和佛同等,这些怎么能跟佛同等呢?众生哪有无伪的慈悲、广大的智慧和圆满的功德啊?这里并不是从自心功德的角度安立为同等的,而是从依靠二者成就佛果这一点而安立平等的。



众生和佛都一样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殊胜所依和对境,是我们解脱成佛的助缘,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而言,众生和佛都是同等的,都值得我们感恩和恭敬。所以既要感恩佛,也要感恩众生;既要恭敬佛,也要恭敬众生。





——摘自《入菩萨行论》讲记(55)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19 11:30

虚云禅师:古人修道重三业清净
2019年12月18日 14:43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3人参与) 收藏本文   
虚云老和尚1944年五月二十七日云门寺开示。虚云老和尚1944年五月二十七日云门寺开示。
  古人修道,首重三业清净。三业者,身、口、意也。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不犯贪、嗔、痴,是为三业清净。三业净则障消智朗,德高福崇,胸中磊落,举止光明,入道自然易。

  所以古之圣贤,必重戒律。戒律者,所以对治不良习气也。人若无不良习气,戒律将焉用之?释迦佛于往劫因中为比丘,见鹿被猎人追逐过去,猎人来问“鹿何往”,比丘自思:实言则鹿死,不实言则妄语,以故不言,致被猎人割耳截舌、刳体以死。其护持禁戒为何如?到今成佛,为三界师,岂偶然哉?

  吾人今日去圣日遥,修道者固不多,而成道者亦无闻。将堕三恶途,受苦无量,彼时方悔,已是无及。应趁此良机,努力参学!

  ——摘录自《虚云和尚全集》

  (来源:禅林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0 14:35

广钦老和尚:逆境中修行
2019年12月20日 14:16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广钦老和尚:把别人的不好拿来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广钦老和尚:把别人的不好拿来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是要顺别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固执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不平,起了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来,心里安然无事,这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得师父曾说过的,要忍!要忍!心安无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着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

  别人不好是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人,比较不能成长,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炼成大人的气魄。

  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人家侮 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智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业障、开启智慧。凡事都要忍辱,忍辱即是智慧。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照这样去做,到那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见生欢喜,也可感化人。

  修忍辱波罗密——不是说我要忍辱,也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我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

  法师简介:

  广钦老和尚,近代高僧。1892年生,因入山苦行时山中猛虎皈依调伏而被称为“伏虎和尚”。7岁时,随养母素食终身,11岁养父母去世后长期在寺院生活。1927年于泉州承天寺出家,专志苦修,常坐不卧,一心念佛,夜不倒单。老和尚受比丘戒后入山修行13年,禅定功夫极深,曾入定数月不食不动,甚至鼻息全无,被樵夫误认圆寂,后经弘一大师来寻乃出定,震动一方。后至台弘法,创建承天寺等多个道场,95岁于念佛时安详圆寂。

  (来源:佛教导航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0 14:40

【临终助念】如何为亲人善巧助念?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19 06:00:00)转载▼
标签: 东林寺 大安法师 助念 善巧 杂谈        分类: 修学导航
【临终助念】如何为亲人善巧助念?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信众:若人濒死或已命终,当地没有助念团或居士,如果长途开车把病人或亡者送过去恐有不妥,         但家属又希望临终者得到助念,请问可以立牌位助念或者以其它方法善巧助念吗?

法师:如果家属希望助念,他自己就可以念,这不是什么很复杂的事情啊!只要具足真诚的信愿,         以真诚的心去帮这个病人或亡者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嘛!

         如果非要用车将濒死的病人或亡者送到哪个地方去,路上颠颠簸簸的,病人很受折腾,亡者          若神识没有离开,也将遭受痛苦,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家属就地助念,是最好的选择。这说明,平时就要让家属养成念佛的习惯,如果家属平时就            念佛,病人临终的时候自然就念得起来。



【临终助念】如何为亲人善巧助念?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所以一个学佛人,或者年近暮年的人,一个重要的责任是让家里人都念佛。然后告诉他们:“我临命终时乃至死亡之后,你们不要搞其它的,给我念佛号就可以了。”这是要事先准备好的。

      如果实在没有助念的人,也可以善巧方便放个念佛机,总比没有要好。

      完成了这些之后,最好到有缘的寺院,为亡者做超度或立个牌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家亲眷属在亲人死亡四十九天内,吃素、念佛,回向给他。这些都做到了,也算是对故去的人尽了一点心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0 14:43

来果禅师:真切工夫才有悟处
2019年12月19日 14:13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摄影:惜缘法师)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摄影:惜缘法师)
  十一月二十四日开示(六七第四日)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几句话,是说用功人一天到晚心行上的事。见得要你们动、静一如,不分昼、夜,用功是要这样的。

  为甚么要这样?不可以歇歇吗?要晓得:你有这样真切的工夫,将来才有真切的悟处,如果你有一处没做到,将来的悟处就有一处不到,真悟是一悟一切悟;若有一点未悟,就不能说真悟。所以要你们现在的行真,将来的悟一定会真。但是,这个悟,并不是求悟,亦不是想悟,也不是信口说悟。要得真悟,必要真行;行到,它自己会悟。

  可是,要你们抱定一个“念佛是谁”,行也参,坐也参,工夫恰当也参,不恰当也参,有妄想也参,有昏沉也参;你有这样耐苦亲切的参,真实不虚的工夫,还要开悟做甚么?我说不悟也可以。何以呢?你有这样耐苦亲切的参,真实不虚的做,怕甚么三灾、八难?怕甚么四生、六道,生死轮回?一切都不怕!这样不是不开悟也可以吗?你的工夫用到了家,那有不悟的理?

  譬如:到镇江瓜州一条路,出山门一直向南跑,把眼一闭,放开脚来跑;路上有人我也不问,到与不到,也不问,跑了一天就会到了。既到瓜州,还能说不是瓜州吗?

  或者,教你一直向南跑,你跑就是了;但,你才上了路,东张一下子,西望一下子,找一个人说说、谈谈,坐下来吃杯茶,问问:“到没有到?还有多远?”你们这样,还能到吗?

  用功亦如跑路一样,教你“念佛是谁”一直参去,得力也参,不得力也参;开悟,我也不问;不开悟,我也不问;终归我行到那里,不要开悟也不由我;你的工夫没有行到,想开悟也不由你。

  犹如跑路一样,到了瓜州,你说不是瓜州,不由你!未到瓜州,你说是瓜州,也不由你!你们有好多人,教你一直用功,你是不肯用;就如那跑路的人一样,东张张、西望望,这就是妄想、昏沉;问问此地是瓜州不是,差不多是的!你用功也是这样:“我已经悟了吗?”见神,见鬼,妄自穿凿,空自卜度、思量、分别,自己误自己,怪那个?你以为骗骗人就罢了,骗人可以;骗自己,到了那受报的时候,你叫苦也是无用!因为你的因地不真,当然要受报。所以教你们不要求悟,你把求悟的心拿来用功多么好呢!

  “念佛是谁”这一句话,你不用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的地方,要想有点受用,是靠不住的。不是三天、五天,三月、五月,就能到家的;要你不问日、月,把一个“念佛是谁”一直参下去,二、三十年还没有悟,我要教你歇下来。我问你:“念佛是谁?”念佛是那一个?你们没有一个有口开。天下人都被这一关关住,你们那一个说:“天下人关在里头,可以;我不被它关在里头!”还有吗?那么,你三十年的工夫用下来,我问到你“念佛是谁”,你必有话了;我一问,你随时就有得答。你们想想看:天下人都被它关住,不能出口气,就因为念佛是那个,不能答话。到了那个时候,我问你,你就有得答。还有,你们的工夫还没有用上,禅又不会参,开起口来要假面子:“我悟了,我知道了,我领会了!”你这样子做光影门头的门外汉!徒托空言的掠虚汉!有甚么好处?你骗人家可以,你骗你自己,可是苦恼之甚!

  从今天起,向后请开示,无论到我那里,或班首师傅寮房,不许讲别的话;一去就道“念佛是谁”。从前请开示,是你问我;今天我要改规矩,不许你开口;你一到,我就问你:念佛是那个?你就道;道不出,我就是一顿香板。或者,你不敢开口,心想不去;我查到了那一个人不去,我就进堂催香,起码三、五块香板。因为工夫非逼不可,不逼,不能进步。但是,我问你,你如果一定要答,假若答错了,不是的,我告诉你:我的香板打下来你吃不消;倘若自己没有把握,不开口,吃两个香板还好;开口乱道,我不答应你的。

  各人发起心来──参!

  ——摘录自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来源:禅林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1 12:19

作茧自缚表达的佛教观点
2019年12月21日 08:08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作茧自缚,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其中。(图片来源:玉佛寺)作茧自缚,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其中。(图片来源:玉佛寺)
  文/释小白小和尚

  作茧自缚,表达了怎样的佛教观点?

  作茧自缚,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其中。比喻一个人固执观念以困扰自己,有如蚕之自作茧,自缚己身,弄巧成拙,自作自受。

  此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所载(大五一·四五一上)“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一语。

  此句也表达了佛教的“自因自果”的观点,正如《楞严经》卷八所说:“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造成的,不必怨天尤人。

  (来源:玉佛禅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4 11:29

石头希迁禅师:治心妙药
2019年12月24日 08:07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石头希迁禅师。(资料图片)石头希迁禅师。(资料图片)
  石头希迁禅师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他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阴德)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愈!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

  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

  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

  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

  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石头希迁禅师简介:

  石头希迁禅师(公元700-790),唐朝端州(广东)高要人也,姓陈氏,其母初怀妊时便不喜欢食荤。师虽在孩提却不劳烦保母,少时就沉毅果断,自信力强,他坚决反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活动,每逢祀期,就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出家后直造曹溪,六祖慧能大师度为弟子,未具戒属祖师圆寂,禀六祖遗命谒于庐陵青原山行思禅师,行思禅师又命他往南岳参怀让禅师,终悟道体,获师印证。后至湖南衡山南台寺,结庵于寺东大石上,人称“石头和尚”。后来学者云集,与马祖道一平分禅宗天下。卒后谥“无际大师”,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嗣法弟子有药山惟严、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潮州大颠等二十一人。经三传创曹洞宗,五传创云门宗,七传创法眼宗,后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至今未衰。其肉身尚在日本国珍藏。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4 11:33

菩提心,为谁发?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22 08:00:25)转载▼
标签: 菩提心 自利 利他        分类: 堪布开示
菩提心,为谁发?


菩提心,为谁发?

作为凡夫,尽心尽力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修慈悲菩提心。如果能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并且不失坏,则不会堕三恶趣,即使业障深重,不幸堕入,时间也短如弹指。

一位居士曾问仲敦巴:“若不舍离菩提心,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因吗?”仲敦巴回答说:“这是利益众生最好的因。若不舍离菩提心,则不会堕三恶趣,并成为不退转者。若因前世业力深厚等特殊原因而转生恶趣,也会因一刹那忆念菩提心的威力立即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

某些自诩为大乘佛子的人,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一些利益众生的事,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不堕三恶趣,或仅仅考虑自己的成就。虽然他在修法之前也发所谓的菩提心,最后也将善根回向菩提,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法;如果不回向,一旦生起嗔心,善根就会失坏,自己的功德就浪费了。这样自己就不能成佛,就不能消除痛苦。这样的发心,只是表面上的大乘法,实际与声缘无异。

我们不能妄图利用菩提心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无始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考虑自己太多,才会生生世世流转轮回。而诸佛菩萨却将个人得失弃置于不顾,反而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由此可见,所谓的二利是相辅相成的,仅仅考虑自利,不但不能利他,连自利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在做任何善事之前,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菩提心?是否能做到问心无愧?自己相续中是否真正具有菩萨戒?

——《旅途脚印》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5 10:13

本文专治“拖延症”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21 07:18:40)转载▼
分类: 随机说法
本文专治“拖延症”

我们精进不起来是有原因的,要找到问题的所在,其实就是懒惰懈怠!懈怠懒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同恶懒惰。



解脱成佛的事、行善积德的事都往后拖延,这就是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



虽然我们今生得到了人身,也得到了学佛修行的机会,但是这个人身和这个机会都是无常的,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也许你心里会这样想:“没有事,明天可能有时间,明天我的身体可能会好些,明天我的心情可能会好些……”今天拖到明天,明天又拖到后天,无限期地拖下去。若是你这样找借口和理由,肯定每天都有。打坐、观修、闻法、修法等这些学佛修行的事情就会被一拖再拖。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没弄明白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些道理所致。人身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学佛修行的机会也不是谁都有的,今生获得了如此难得的人身与学佛的机缘,这都是自己宿世修来的福报,也是伟大的佛陀赐予我们的加持!



今生是自己唯一解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随时都会失去。如果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佛修行、消业积福的事还会拖到明年吗?还会拖到退休以后吗?还会拖到儿子结婚、孙子上学后吗?在照顾孙子的同时你也可以修行,为什么非要拖到孙子上学或毕业之后呢?这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明白这些道理。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你也可以发心,这就是在了缘了债、尽职尽责,这就是在消业积福。



你可以工作,可以生活,也可以做家务,在做这些的同时不放弃学修佛法,不离开修行就行了。也就是说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心,要转念,要时时保持正念与善念。若能这样你的内心就不会散乱,所谓的懈怠懒惰也就不存在了。



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吃喝拉撒等任何时候,若是能保持正念,令这种正念的力量得以延续而不间断,这就是修行。行住坐卧都是修行,你把正能量融入到脚步上,融入到躺卧的姿态上,都是在积累善根消除业障。



人身是我们种福德种善根的良田,是我们了缘了债的平台,而死魔随时都会来把这个平台收走。我们现在就要跟死魔争时间,在它没有到来之前利用好这个平台,利用好这块良田,把自己该种的善根和福德都种上。



人生就是一场戏。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把该演的角色都演了,把该了的缘都了了,把该还的债都还上,即使死主阎罗王来收走这个舞台也没关系。为什么那些有修行有成就的人内心是那么安逸和稳重呢?因为该种的福田都种完了,该演的角色都已经演完了,结束了!



在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我们可不能放逸松懈啊!






——摘自《入菩萨行论》讲记(58)


分享:
10

喜欢

2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364)┊ 评论 (3)┊ 收藏(2) ┊转载(1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真正的精进如鱼得水
后一篇:何必搞得自己这么痛苦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发评论]
曹盛华1993

弟子曹盛华忏悔懈怠懒惰罪业
12月21日 08:29回复(0)

曹盛华1993

顶礼供养皈依尊敬的大恩上师达真堪布仁波切,感恩上师慈悲开示,随喜上师法布施功德,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脱离轮回,获得佛果,弟子发誓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弟子发誓精进认真闻思修行。弟子发愿今生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上师六时吉祥,法体安康,长久住世,法☸常转,喇嘛牵,喇嘛牵,喇嘛牵。
12月21日 08:29回复(0)

噶玛希热拉姆

喇嘛千諾!
12月21日 08:37回复(0)

欧热措

至诚顶礼大恩根本上师仁波切!!!
12月21日 08:54回复(0)

发评论
正阳斋随笔 :

小新小浪炮炮兵张富贵旺狗悠嘻猴酷巴熊更多>>
就不买你股市发霉陈水边裁员音乐贴你抢车位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新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
真正的精进如鱼得水
后一篇 >
何必搞得自己这么痛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0066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6 09:41

心猿意马为何是入定修道障碍
2019年12月25日 14:13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心猿意马,比喻人心神散乱,把握不定的状态。(图片来源:释小白小和尚)心猿意马,比喻人心神散乱,把握不定的状态。(图片来源:释小白小和尚)
  文/释小白小和尚

  心猿意马,比喻人心神散乱,把握不定的状态。

  《大日经 · 住心品》分析六十种心相,其中之一为“猿猴心”,谓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缘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故称“意马”。

  佛经上关于“心”和“意”的论述很多,简言之,“心 ”是精神现象的总称,能变现物质现象。“心”在佛学上有真妄之别。

  “心猿意马”之“心”显然是指“妄心”。就“心”的生灭流变而言,称为“意”。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入定修道的障碍。

  如唐代玄奘法师上唐太宗表文谓:“愿托虑于禅门,澄想于定心,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最早把 “心猿”和“意马”连用的例子是唐代《维摩诘经变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来源:玉佛禅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7 16:51

界诠法师:如何才能心净
2019年12月27日 11:21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解脱从大而言,证三身四智,断除无明烦恼,得大自在。解脱从大而言,证三身四智,断除无明烦恼,得大自在。
  文/界诠法师

  经中云:“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心净由智慧故,有智慧能使心净,心清净则一切所作功德圆满清净。

  如何才能心净呢?随事调伏,渐近违生死业,顺涅槃法是也!

  解脱有多远

  解脱从大而言,证三身四智,断除无明烦恼,得大自在。

  我等凡夫,今生学佛又如何才能获得解脱?

  首先听闻佛法,要有佛法的知见,不为境迷,不为境转。更重要的应活在现前当下。

  出家者自庆有胜因缘故,有信仰,诸根具,闻佛法,思维修,不为现实之缺陷而生退堕,不为理想有差距而失信心。我们已经

  在做,在努力,活着充实,快乐就很好了。

  也不能因为企盼不高,实践太难而生困惑。依自己的能力做多少都是无边功德。更不能要求别人太高。

  不浪费时间,不做无义事,内心欢喜,依法修行——当下就是少分解脱。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8 13:23

禅修:即景观心听溪禅
2019年12月28日 08:50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即景观心听溪禅即景观心听溪禅
  即景观心听溪禅

  练习的时候,可以十五分钟为一单位。不分别声音的旋律、大小、远近,以平等心、平常心来听。开始的时候只知道是水声,但是渐渐地,不再在意那是水声,而是有一种声音在耳朵里不断、不断地持续下去……这个时候,心会愈来愈安定,进而达到身心统一、内外统一。CR:法鼓山

  来源:法鼓山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8 13:28

禅茶一味:禅茶即心茶
2017年03月21日 15:00中国佛教禅宗网收藏本文   
禅茶即心茶禅茶即心茶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12-28 13:28

禅茶一味:禅茶即心茶
2017年03月21日 15:00中国佛教禅宗网收藏本文   
禅茶即心茶禅茶即心茶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1-1 13:25

如瑞法师:巧把尘劳为佛事
2019年12月31日 14:12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修行就在于你能够用心地发起来成佛利益众生的心,来做每一件事情。修行就在于你能够用心地发起来成佛利益众生的心,来做每一件事情。
  文/如瑞法师

  修行就在于你能够用心地发起来成佛利益众生的心,来做每一件事情,在做每一件事情的当下,你以欢喜心来接受它。由此我们就知道,如果因为做事情生烦恼了,这和修道不相应;如果因为做事情彼此之间起摩擦了,这和修道也不相应。

  怎么样能修得这颗心和修道的心相应?就在于我们用文殊菩萨的善用其心来向内里面来看,学会来观照自己。希望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认真地来对待,很好地来珍惜,帮助自己来进步。

  晚上有几位女居士来到寺院,其中一位说她很烦恼,不愿意在家待。我呵斥几句,言其太没智慧、太自私了。有家就得顾家,连自己的家都料理不好,最亲近的人都不度,还能去度其它人?

  要知道逃避不是解脱,不管你逃到哪里,烦恼还会跟着你。应该观照烦恼是从哪里生的,是谁让你烦恼。想通了就要去面对,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又不被角色所转,“巧把尘劳为佛事。”

鱼象鱼 发表于 2020-1-1 13:29

宏海法师:比丘的三种含义
2020年01月01日 08:10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比丘有三个意思。(摄影:惜缘法师)比丘有三个意思。(摄影:惜缘法师)
  文/宏海法师

  比丘有三个意思。

  一个是乞士,乞食来滋养这个色身,乞法来长养他的慧命;一个是叫破恶,就是破我们贪嗔痴的烦恼之恶;一个是叫怖魔,因为六欲天最高一层“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执着于整个欲界为他所掌控,他认为这是真实不虚属于他的东西,他住在有的这种执著中。

  可是比丘是修空法,无为法,出世法的,特别是在一个比丘受戒的时候,跟空性,心性相应的时候,空有之间会产生碰撞,碰撞的时候对于有的撼动,显现在现象中,魔宫就会震动,魔就会生恐怖心,所以叫做怖魔。

  一个出家人,受了具足戒才能称之为比丘。另外还有两条意思,一个叫做净戒,一个叫做净命。净戒就是持戒清净的意思,净命就是以正当的方式乞食来活命。

  大家可能会觉得净命,难道还有脏命吗?不干净的命吗?有,叫做邪命。什么叫做邪命?

  邪命第一种叫做什么呢?诈现异相。就是在人多的地方,他给你显现这个怪相异相。

  我有一次在五台山拜山的时候,不知道哪儿来一和尚,也不知道是不是和尚,盘腿坐在台阶上,就这么手一挥,就跟登基了,君临天下似的说,汝等下界凡夫怎么怎么样儿,就开始在那儿念叨。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人很有本事,了不起,有的真把他当作神人去供,这就叫诈现异相,狡诈的诈。这是一种邪命活。

  再一个就是自说功德,自己天天说我每天磕了多少头,拜了多少,做了多少功德等等这些,不断地说,加强别人的印象。

  还有一个就是占相吉凶,就是掐盘算命看相,以这种过日子。

  再有一种就是高声现威,诈现威仪,人多的时候他就表现出特别的威仪。现在不是有的时候弄个百纳衣穿着嘛,要知道那个百纳衣有的时候比我们现在这个衣服还贵,因为他要裁剪呀,这些都是属于高声现威,就是大喊一声,出点儿怪音等等这一些。

  再一个就是“说所得利以动人心”。比如有一个同修今天给我供养了一套短褂,我就到处去说,谁谁给我供养了短褂,那别的居士听到就说,师父那您需要长褂吗?我也供养您一件。这就叫做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真正的这种邪命,像在戒律严格讲的话,什么仰口食,维口食,方口食,就是巧言攀缘,交结权贵,左右逢缘,仰观星象,看天吃饭,包括给人看病等等这些全属于邪命过活,比丘唯一的正命就是托钵乞食。

  到了咱们汉传佛教,现在也没有“托钵乞食”的环境资粮了,可以说比丘终日就是持戒修道,只为了修法弘法,你一切的世间法都属于置身产业,对一个修道人来讲全部属于邪命,所以这才叫比丘的资格。

  (来源:佛弟子文库)
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20190722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