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09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把中庸之道看作最重要的原则,而且只有较少的人能够把握。冯友兰也把中庸之道看作中国哲学的精髓,常用《中庸》里的一句话表示之,即“极高明而道中庸”。这里的“极高明”是指形而上学的高明,“道中庸”是指日常语言或日常行为的适中或恰当;全句断言,极高明者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起来的中庸之道。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09

简言之,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即在担水砍柴的日常事务中体验极高明之妙道。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11

孟子所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按照孟子的意思,没有权衡的执中不是中庸之道,而是简单化或单一化,执中而有权衡才是中庸之道。执中有权就是在相反的两极之间把握平衡,因而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执一”。中庸之道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主张。需强调,中庸之道不是简单地寻找中点或走中间道路,而是根据“反者道之动”或“物极必反”的道律把握某种动态的平衡;借用辩证法的术语,就是“对立之统一”。 中庸之道的核心内容是对立之统一。中庸之道或对立统一在作为道体的语言实践中体现为天人合一。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11

大全和自我是同一个东西即道律的两种呈现,它们是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者。从中庸之道或道用的角度看,大全是天(宇宙),自我是人,大全和自我的对立统一就是“天人合一”。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12

发现无我智慧的自由,其方法是透过闻、思、修的过程。要完全放下自己,放下满脑子所装的一切资讯、概念、想法和偏见。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13

铃木禅师(Suzuki-roshi)的话经常对我产生启示作用。他说:“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就可以随时准备接受一切;它是开放的。在初学者的心里,存在着许多可能性;但在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初学者的心,是开放的心,是空的心,是准备接受的心,如果我们真正以初学者的心来听,我们就可以确实开始听到。因为如果我们以宁静的心来听,尽可能不受预存观念的影响,天地的真理就可能贯穿我们,生死的意义也可能变得越来越清晰。 不过,我们的心却充满疑问和迷惑。有时候我认为,比起贪念和执著,怀疑更会阻碍人类的进化。我们的社会提倡机伶而非智慧,颂扬我们的聪明才智中最为肤浅、粗糙和最没有用的层面。我们已经变得假“精明”和神经质,以致于把怀疑本身当作真理:怀疑只不过是自我拼命抗拒智慧的企图,却被神化为真实知识的目标和结果。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14

现代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却是要颂扬怀疑,事实上,已经创造了“怀疑的宗教或神学”,我们对什么都怀疑,好让别人把我们当成有智慧的人,随时指出什么是错的,而不去问什么是对的或好的,而且还嘲讽地污蔑传统的精神理念和哲学,或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所完成的事情。 怀疑需要有真正的善巧方便才能对治,我发现很少有人知道如何研究或利用怀疑。现代文明如此崇拜贬损和怀疑的力量,但几乎没有人有勇气贬损怀疑本身,或者像一位印度教上师所说的:把怀疑的狗转向怀疑本身,揭开嘲讽的面具,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恐惧、失望、无助感和烦人的状况引发了这些怀疑。如果能这样做,怀疑就不再是一种障碍,而是证悟之门,每当心中有所怀疑时,修行人就会迎接它,视为深入真理的方法。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6 09:14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0

朱子主张心有“心体”义,即朱子对于心有“心本自高明广大,万理毕具”的规定。 象山云:“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阳明完全继承了孟子的说法: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表示知善知恶、趋善避恶的良知不是从教导、学习、经验和环境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 阳明心学中有一簇否定性的表达: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等。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1

荀子所谓“天”,就是自然。列星、日月、四时、阴阳、万物都是自然现象。它们的生成变化完全是一种无意识、无意志、无所为而为的活动。“天”的运行及万物的生成,是“无求”、“无为”、“无形”,即完全自然的。同时,荀子认为,天道运行,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与人事无关。《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即天道。天道运行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亦不为人的道德高下而变其常。同样,社会的治乱也与自然现象无关。《天论》论证说,日月、星辰、瑞历,“禹桀之所同”;万物春夏生长,秋冬收藏,亦“禹桀之所同”,但“禹以治,桀以乱”。这说明,“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在于人为,与天道无关。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1

世间的事物,无论让你满意的、还是不满意的,都是心外之物 。无论你是接受满意的,或抱怨不满的,心都被外在的尘相左右了。 心者,性也!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事上磨练,性上收获。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3

《太上老君内观经》将道与生提到相当的高度:“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3

研究过社会基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有追溯到自然状态的必要。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4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5

阳明本为朱熹信徒,按朱子方法格物穷理不得,遂疑之,终弃之,创良知之学。和朱熹相比,如果不考虑其行的一面,则其致知的路径是由外转内,由物转心。 按阳明,未见天理,实因此心为不恰当的物欲遮蔽,犹如明镜蒙尘不能照物。扫却灰尘,镜子即能照物。人心似明镜,祛除不恰当的、过度的人欲,天理自显。 心学和理学是圣贤之学,在个人修养方面其最高鹄的是成就圣贤人格。在阳明看来,圣贤之学的内容乃是德性知识: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253。人伦的原理和法则便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259阳明并以精金喻圣:“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金。”27又由于良知即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因此,良知即是天理,这样,圣贤之学即为良知之学。 在阳明看来,外索之路既然不通,所剩下的唯有转向自身。良知本有,吾性自足,天理只在心上求。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7

卢梭是主张人类具有天生良知的哲学家,他承认,“需要、贪婪、压迫、欲望和骄傲”是“社会里得来的观念”,但他将人类的怜悯心视为“先于一切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人类具有的“唯一自然美德”,并把它当成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7

去俗、去杂、去情、去形、去艳,与道家道教的精神境界高度吻合的特点。在创作中悟道,在悟道中创作,努力实现一种天地人三才的和合与共、与道合真的大境界。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8

正如杜威所说:“风俗总是并且处处为个人的活动提供标准,是个体活动必定把它自身融入其中的模式。”46“一个个体由于继承了其所处的社会群体之言语,所以通常会获得道德。”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8

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不论从事哪一行专业,如果有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就会增进人生的动力和人生的意义。一个社会中如果有适当的一部分人达到这样的境地,就能把社会建设成比较理想的状态。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7 09:38

今天,世界上存在着差异极大的各种社会。从不知道穿衣服的部落到口袋里装着移动电话的人群,并立于同一个地球上。报纸刊登亚马逊雨林中的裸体部落照片和印度洋安达曼群岛上的裸体部落照片,提醒我们还有不少一向没有往来的邻居。人群之间的“文化时差”有一万年。只有历史能说,我们站在时间的什么地方,应当向什么方向前进。历史进退,匹夫有责。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查看完整版本: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