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09:43
『安乐死』不安乐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7-19 06:00:00)转载▼
标签: 东林寺 大安法师 安乐死 南无阿弥佗佛 杂谈 分类: 净土百问
信众:世间很多人都认为安乐死没有痛苦,只是在伦理上去讨论该不该安乐死。安乐死在佛教看来,实际上也属于杀人与自杀行为。弟子很想知道,安乐死真的没有痛苦吗?接受安乐死的人,肉体和精神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安乐死之后,是否基本可以判断会堕到三恶道中去呢?
『安乐死』不安乐
法师:“安乐死”现在是生命伦理学所讨论的一个问题。在海外,宗教团体基本都会反对“安乐死”。据说有的国家对“安乐死”也开始在法律上高抬贵手,这也是众生的共业。
“安乐死”虽然用了“安乐”两个字,但死得真的“安乐”吗?我们认为,本质上一点都不安乐。
这是由于现在众生的业障重,生病之后,忍受不了肉体的痛苦,就想采取一种方法麻痹自己,让肉体舒服一些。但是他的心里(神识)实际上都是一些毒素。注射吗啡,剂量重了就是毒素,人的神识就会完全处在一种颠倒的状态。
唯物主义者可能会觉得“安乐死”很正常,因为他们认为人死灯灭,就只关心自己这一世的身体是不是舒服;但如果他们知道有轮回、有神识的话,就会关心所谓的“安乐死”,注射镇定剂、吗啡这些让人麻痹、致死的东西对神识的危害。只要认真考量一下,他们就会害怕了,因为这些毒剂会让神识颠倒。
『安乐死』不安乐
神识颠倒本来是下要三恶道的。如果有神识清醒,还能够选择走哪条道路好。如果神识颠倒,处在昏迷状态,因为没有判断、选择能力了,就会认为三恶道很好,从而直接堕落了。这就属于非正常死亡。
选择非正常死亡,说明在痛苦面前你没有勇气承担自己造作的业力所带来的痛苦,因为害怕而做了一个逃兵。
我们多生多劫以来所造作的恶业实在无法形容,用《华严经》的话来说,就是“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地藏经》也说,阎浮提众生“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因此要知道,我们生病了,尤其是生重病,得绝症,很难忍受,甚至感到痛不欲生,生不如死,这其实是在消业障。我们的身体越痛苦,消业障就越多,我们的神识才越清明。
肉体和精神之间的苦和乐,形成了一种镜像关系,你越注重肉体,就越禁锢、昏迷了自己的精神;越对这个肉体有一种痛苦感,你的精神就越超越,业障就消得越多。
我们是相信轮回的,所以非常注重神识的清明,注重命终之时要到哪里去。要想去得好,就要注重临终阶段生命的自主权。要想临终有自主权,就必须保持神识的清明。
如果打这些让你能“安乐死”的东西,你选择的权利没有了,也没有办法去选择了,基本上是处在一个无作为的状态,昏迷了,颠倒了,睡着了,酣睡了。就好像一个人酣睡在那里,叫都叫不醒,那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古德所说的“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了。
你如果“安乐死”了,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昏睡了,这时候冤家对头过来了,爱怎么摆布你就怎么摆布你,想怎么宰割你就怎么宰割你。如果这时候你是清醒的,那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对抗啊,可以找出很多解救的方法。如果你曾听说有一句阿弥陀佛,至少能赶紧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些冤家对头都跑掉了啊!
所以,从生命的真实利益来看,要知道“安乐死”并不“安乐”,反而恰好是引导我们到三恶道里面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乐死”也确实代表着你的一种胆怯、逃避,是不能面对自己业力的一种怯弱行为,那就是自杀。自杀想要投生都很困难啊!按民间传统的说法,自杀的人得找个替身才能再去投胎,否则连轮回都很难。
人是万物之灵,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真实生命负责,也一定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业力所导致的种种痛苦,然后在痛苦当中得到真实的解脱。
你真是生病受不了的时候,就赶紧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名号是一副最好的镇痛剂。就是痛得“哎哟哎哟”,你在“哎哟”里面也要赶紧补一句阿弥陀佛,就叫“哎哟,阿弥陀佛…… 哎哟,阿弥陀佛……”,绝对有效果。
『安乐死』不安乐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0:11
人过五十,心闲、心静、心安,是最大的福气
2019
07/20
09:34
自在飞花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过了五十岁,人便不再年轻了。
不再年轻,不再有冲动,不再想打拼,身体条件呢,也不如年轻时候那样威猛有力,心思呢,也开始趋于平稳。此时,如果能做到三点,就是最大的福气。
哪三点呢?
心闲、心静、心安!
如何能做到心闲?
心闲,意思是指放下。
人嘛,活到简单了,就是活到极致了。当你简单从容了,你的心,自然就闲下来了,不去花费过多心思,想一些没必要的东西,人就不会有压力,不会有负担。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人的心,一定要闲下来,空下来,不要让欲望填满了,搞得自己成天为了争多论少而焦虑。当你心闲了,你便放下了。当你放下了,你便快乐了!
如何能做到心静?
心静,意思是指不争。
无论外界如何烦躁,当你自己心静了,世界,也就安静了。怎样才能心静,那就是不去争。
不再争个人能力的高下,不再争房子的大小车子的品牌,不再争另一半是否漂亮,不再争孩子是否争气,总之,与人不争,与自己不争,心,就静了。心一静,看什么,就都是美好的了。
花,也好看。景,也好看。心静下来,就能安静地品味生活中的一切,让自己享受一切,而不是为一切服务。
如何能做到心安?
心安,意思是指活得坦然。
有的人,进入了中晚年,仍然无法活得心安。
因为,他拿了不该拿的东西,他占有了不该占有的东西,他的手,伸得太长了!
这种人,晚上时常会被噩梦惊醒!
人这一辈子,你就是想尽办法,弄了个金山银山,但是,如果心里不安,心里不坦然,那么,即使是山珍海味,到你嘴里,也只是味同嚼蜡!即使是宝马奥迪,你坐着,也会心惊肉跳!
所以啊,人,一定要活得心安,活得坦然,这样,才能静心体会人世的乐趣。
朋友们,您说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0:14
中国式父子,无数人泪崩: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2019
07/20
06:44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作者:我是小妃
来源:爱家有道(ID: trgfajyd)
不要让陪伴,成为遗憾。
视频来源:北京卫视 | 我是演说家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么一个男人,严谨认真,不苟言笑,可能你与他话不投机,沟通也很少。
心上嘴上你时常和他斗,无数次想要脱离他的管教,想要和他抵抗一切。
这,就是中国父亲。
马丁在视频里对父子关系的描述,代表了很多中国家庭,他们不陪伴、不沟通、不了解,终此一生,最后才发现如此深爱着对方,却空留遗憾。
父爱无言,却如山。
不要等这座大山轰然倒塌的时候,才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
01
父亲80岁,得了老年痴呆。
有一天,窗外飞来一只麻雀,他问:那是什么。儿子说:麻雀。
过了一会又问是什么,儿子不耐烦地说:麻雀啊。
没多久,父亲又问:这是什么。儿子恼火了:说了是麻雀,你有完没完?
父亲默默的坐在轮椅上,不再吭声。一年后,父亲去世了。
儿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父亲几十年前的一本日记上写着:儿子三岁了,窗外飞来一只麻雀,它指着小手问是什么,我说是麻雀。
儿子用稚嫩的声音一直问,我就一直答,儿子问了15次,我回答了15次,儿子真是太可爱了。
看到这里,儿子泪流满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多少儿女对家中老人的耐心,能像当年父母对待我们一样?
02
我一直因为父亲是环卫工人,抬不起头。
那年我考上重点高中,父亲激动的对我说,他以后改到我们学校那条路上班了。
我一下子就爆发了:你干嘛来这,还嫌不够丢人吗?然后摔门而出,只留下父亲愣在那里。
第二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又回到原来那条路了,让我不要生气。
那年的冬天真的很冷,我提前到学校门口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也发现了我,迅速的躲了起来。
我慢慢地走过去,竟然是我父亲。
他涨红了脸,不安地搓着双手,结结巴巴地说:我和你妈骗了你,我每天早早过来打扫,然后躲起来,就是想每天都能看见你,可今天被你发现了。
一阵寒风吹过,我猛然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我有一个这么爱我疼我的父亲,我竟然不知道。
平生第一次,像电影里那样,我紧紧抱住了他,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要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外人,却把最差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
03
大多数人的父亲都是平凡的,但他们对孩子的爱不分贵贱。
生活很苦,无数的父亲在默默地硬扛,因为他肩上是家的责任和对儿女的爱。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你永远不知道,你不在家的时候,他们的餐桌有多么的简单;
你也永远不知道,你回家的日子,被他们计算了多少次;
你随意的一句来日方长,对他们而言就是人走茶凉;
你随口一提哪道菜好吃,他们会一次一次的做,直到你厌烦为止。
他们的一生,都在拼命的对儿女好,不要因为习惯了接受,就忘记了感恩。
04
古代有个孝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父亲在孩子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
待他长大成人犯错时,父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父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父亲很惊讶, 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
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
他回答说:从小到大,父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
我能感受到,父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
但是今天父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
这说明父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父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父母为了抚育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华消逝,日渐衰老。
为人子者,更当孝养父母。
05
在亲情的世界里,较之温柔和爱唠叨的母爱,父爱是沉默的寂静的,甚至是责备和对你的不认同,但请不要怀疑这份爱的深沉。
2015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上海交通大学罗俊鹏的获奖作品,短短几句话看哭了无数人:
三岁时,你说让我等你五分钟;
二十三岁时,你却还没回来。
爸,我现在不要马路对面的冰糖葫芦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期。
往后余生,愿你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让陪伴,成为遗憾。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0:20
人生就是一个慢慢苏醒的过程
2019
07/20
06:44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人生,是一个苏醒的过程,生命就是一次历练,从鲜衣怒马,到银碗里盛雪,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人总是会在经历中成长,在经历中懂得,从而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修炼一颗波澜不惊的心。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变得平和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发了脾气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自己。
从前有人夸几句,总会兴奋好几天,而现在,微微一笑,只当鼓励;
从前有人批评,总会伤心难过,而现在,懂得面对,为的是做更好的自己;
从前有人讥讽,总会找人理论,而现在,不会再为别人犯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从前的自己,总是想拥有的更多,想得到的就拼命的去抓住不放,得不到的也不会轻易放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放手。
慢慢的才知道,有些东西你越抓得紧流失的越快,不如顺其自然,要学会睿智的去生活。
人生的四季,怎能永远都是春天,一季有一季的味道,都是岁月恩赐与馈赠,学会与时光相互包容,接纳,删繁就简的奔着自己的喜好而去,说明内心已变得成熟了。
从前的自己,总向往鲜衣怒马,现在才懂得热闹之外才是生活,无论何时,都要在心中为安静留一个位置。
开始学会放缓脚步,让慢下来的生活不急不缓,一杯暖茶,一本闲书,也能打发半天时光。
开始学会思考,孤独是生命的常态,静水深流方是人生,从而审视自己,让内在变得温润,让灵魂变得丰盈,保持着内心的清宁与干净,不卑不亢,温暖明媚,这世间的美好,来自你对生活的温柔以待。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选择和让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有阴暗,和心胸宽阔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有狭隘;和坚定的人在一起,内心就少有迷茫。
逐渐学会远离那些影响心情的人和事,开始学会善待自己,平和而温暖的生活,人海茫茫,总会有欣赏的目光,鼓励你,总会有人以雪中送炭的姿势,靠近你。
人活着,最大的本钱是一个好的心态,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让自己活的快乐。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真正的读懂幸福的涵义,有时候,幸福只是一杯茶的香,一顿普通的饭菜,一句问候的抵达,一盏晚归时为你亮着的灯。
开始学会删繁就简,去伪求真,越发懂得陪伴的重要性,与三两个知己携手同行,与亲人们温暖相依,那些一直在身边的才是最珍贵的。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会觉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痛苦是一种刁难,而是生活对你的一种雕刻。
深深懂得,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财富,而是你是否快乐,不是要有多少人陪在你身边,而是是否有人懂你。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越活越明白,开始学会往回收了,尽量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开始学会照顾到自己的一颗心,不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多了一份简单岁月的纯朴,沧桑后的成熟,和荣辱不惊的坦然。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于是,学会在年长深远的路上,留住最初的那个自己,在光阴的暮色里,温良慈悲。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再感叹时光无情了,毕竟岁月未曾饶过我,我也未曾饶过岁月,认真的活着,优雅的老去,活到自己好看,别人才能把你当成风景。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0:24
有福之人,都懂得敬畏天道
2019
07/20
06:43
张其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张其成国学基金
国学改善生活
震卦是第五十一卦,上面是雷(震卦),下面也是雷(震卦),是一个纯卦,表示打雷。震卦的卦象是阳爻在最下面,上面两根阴爻,这是一个八卦。
我们都知道,如果三根爻都是阴爻就是大地,而震卦是大地的最下方有一根阳爻,也就是有一团阳气,古人说这团阳气春天的时候要从大地里冒出来,它冒出来的时候会发出“轰”的一声,这就是打雷,所以叫“阴阳合为雷”。
打雷是在什么时候呢?在阳历的三月六日左右,这个节气叫惊蛰,把冬眠的动物惊醒了,此时天气开始转暖,“春雷响,万物长”,万事万物开始生长,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的季节,惊蛰最早叫“启蛰”,意思是开始发动了、春耕了,冬眠的动物也开始发动了。
诗经里有一句叫“如雷如霆,徐方震惊”,像打雷一样,徐国就开始震惊了,所以“震”有两个意思:一是震动,万事万物发动了,预示欣欣向荣的,好的开端;另一个是震惊,因为打雷表示老天的惩罚,这时要警惕、戒惧,震卦卦辞说的主要是后面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卦辞: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卦是亨通的。惊雷滚滚而来,非常恐惧,但是后来会谈笑自如,这时惊雷响彻了一百里,表示范围极广,但是不要丢失祭祀用的食具和香酒。从卦辞我们可以看出震卦是讲我们面临惊险时,怎样保持警惕的心,度过惊险。
“震来虩虩”:雷一个接一个滚滚而来,因为上下卦都是震卦,表示打雷,所以万事万物是惊慌恐惧的;后来为什么“笑言哑哑”呢?因为已经转危为安了。
为什么能转危为安呢?因为“不丧匕鬯”:“匕”是祭祀的时候用来盛食物的像勺子一样的器具,“鬯”是指祭祀用香酒。
这里为什么要提到祭祀呢?因为古代君主叫天子,天子要按照老天的旨意行事,而打雷就是天的警示,所以君主一定要有敬畏心,通过祭祀表达自己的敬畏心和要按照天道来行事。
同时,它还比喻君王的号令也要像惊雷一样,让天下所有人都有畏惧感,做到令行禁止,这样才能使宗庙祭祀、江山社稷长盛不衰。
《彖传》解释: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卦为什么亨通呢?惊雷滚滚而来,是由于保持了恐惧、谨慎的心理,所以能带来福祉。后来为什么谈笑自如?是因为遵循了天的法则。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这是解释“震惊百里”和“不丧匕鬯”:“震惊百里”就是要使远近都惊惧,表示疏而不漏,上下一致,也就是指君王的号令像惊雷一样,所有人都必须听从而有畏惧感。
“不丧匕鬯”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即使君主外出,他也可以守住宗庙和社稷,成为祭典的主持人,震卦代表长子,君主外出,长子在家里,他也可以守住江山社稷。
前一句是从空间说的,后一句是从时间说的,这样无论远近、无论君主还是长子,只要世代保持警惧之心,也就是敬畏天道的心,就能千秋万代永固社稷江山。
《象传》解释: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再次打雷就是震卦之象,君子要用恐惧修身来醒悟、反省。
“洊”是再、接二连三的,震卦是一个纯卦,上下卦一样的卦就叫纯卦,在六十四卦中只有八个纯卦,上经有四个纯卦——乾坤离坎;下经也有四个纯卦——震艮巽兑,所以震卦是纯卦,表示一个接一个的惊雷,是一种恐惧之象,君子要按照这个卦象来戒惧、反省自己,保持诚惶诚恐、谨慎小心的心态,这样就能避免受到上天的惩罚,从而度过艰难。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0:29
学佛人要注意,莫把佛友混作朋友
2019
07/20
07:00
拜佛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若念佛者,当是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观无量寿经》
如果学佛了,大家都互称师兄,也称为道友。道友就是以道为友,大家在一起的目标,是为了学佛,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拉帮结派,也不是为了攀缘。大家心中有个共同成长的目标,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有的人把佛友混为朋友,并不赞叹,朋友总是世俗化。佛弟子之间,谈论得更多的,是佛法,而不是别人的婚姻、感情、事业,这些都要远之,可以给他建议,但不能插手。这样就夹杂了,不纯了,以后慢慢地就有烦恼。
有的人进入某些团体,就想着跟谁特别好。世俗上可以特别好,但在佛门中,应该平等相待,不要有特别。靠太近了,就会有怨,朋友好起来可以两肋插刀,如果有怨恨了就有烦恼了。有这个想法,就是染污。如果把佛友当成朋友,是很可惜的,最后连佛友都做不成了,要谨慎。
还有,不要以世俗的观念来看佛友。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不管你有钱没钱,都一样平等。佛陀是太子出家,历史上皇子出家的,实在很多。比如说达摩祖师,龙树菩萨,尤其是印度那里特别多。
中国也有,梁武帝也出家,还有唐朝的宰相裴休也送子出家,他儿子是翰林,出家后法名法海。这说明什么?进入佛门,就要放下世俗的成就,世俗事业再大,有佛陀大吗?当然,在世俗有成就,也是福报,也值得赞叹。但在修行的高度,是应该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生起对法的信心,而不是来佛门了,还在攀比。
佛友之间,不谈是非,不谈世间的事情。要知道,道友很难得,这个叫同行善知识。如果修行,只有你一个人,能修得下去吗?肯定不行。要有善知识,其中教授善知识,护持善知识,还有同行善知识。
学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丽、最尊贵的称呼。一个人一生能拥有一个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可谓幸福满足;如果我们被别人称作是莲花一样的朋友,可说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与赞美。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若有钱即是朋友,无钱不是朋友,则是被金钱所染。有权时高朋满座,无权时一个不来,则是被权位所染;顺我之情即是朋友,不顺我情即不是朋友,则是被情感所染;赞同我就是朋友,反对我就不是朋友,则是被知见所染;经常联系即亲密是朋友,长时不联系即淡漠非朋友,则是被时间所染……
《观经》说:“若念佛者,当是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芬陀利花是大白莲花,莲中极上。佛以念佛人为莲,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此莲之友,故称莲友。可知莲友第一称乃是观音、势至二大士。
真心普愿、恒愿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论其贫富贵贱、作恩作怨、逆我顺我,常做此想,是即莲花之德,南无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0:34
家教与门风决定孩子的一生
2019
07/20
06:00
明伦书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京博国学
老子《道德经》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好的家教与门风,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来主导孩子,这样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现得很没教养,别人在指责的时候绝对不会说是老师没教育好,也不会说小伙伴把他带坏了,只会说:
“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全家一个德行!”
一个孩子,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成功,虽然他们的父母嘴上说着“没有刻意教育,顺其自然而已”,但是人家在孩子习惯、性格、人品上的默默努力,别人是看不到的。
一个孩子也不会无缘无故就变得没出息,找来找去,肯定能从他的家庭、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说到底,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多远,跟成绩无关,跟父母金钱能力家境无关,重要的是家教与门风。
一、拼爹拼的不是权势地位,而是言传身教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很多人拼爹只是为了“钱途”着想,拼的是家庭财力,拼的是权势地位,所以,“拼爹”听上去并不是个好词。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教育也是拼爹拼妈,不过它拼的不是财势地位,而是爹妈的言传身教。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对两个人物的不同家教颇有感慨,一个是反贪局局长陈海,另一个是省委书记的儿子赵瑞龙。
陈海出于生老革命家庭,父亲陈岩石是一位老革命家,当过兵上过前线,为了抢背炸药包而虚报两岁,结果又因为这两岁而失去副部级待遇,但他从没有向谁抱怨过。
退休后,陈老卖掉了国家分的房子,把钱捐出去,然后自费住进养老院。
虽然退休依然发挥余热,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陈老言传身教,对儿子陈海的教诲是,爱党爱人民,做人要正直。陈海大学毕业进入反贪局,成为反贪战线一名正直的局长。
好的家教与门风,让陈海有正确的人生观,走的是人间正道,前途一片光明。
而赵瑞龙的父亲是省委书记,资深老党员,在他当政时,为儿子谋取私利,处处有照顾,步步走捷径。即使在他退居二线时,还动辄打电话给下属,给予特殊照顾,他希望儿子有个好前途。
他为儿子的贪婪一路开绿灯,而绿灯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越陷越深。
不同的家教与门风,让两人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陈海虽然意外躺在医院里,但却有口皆碑。而赵瑞龙虽然身家上亿,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好的家教与门风,会引导孩子走向美好的前途,无论坎坷还是曲折,方向是正确的。而错误的导向则会将孩子引入歧途,甚至是不归路。
《增广贤文》里有句谚语:“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笋是因为掉下一层层皮才成为竹子,鱼正因为有了奔波经历才有了成龙的机会。
而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好的家教和门风,决定着孩子的前途
有人说,家教与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
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潜力股,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里,畅意人生。树立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纵观古今中外,家教与门风,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晚清名臣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
但他却教育子女,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是曾国藩却穷养子女,意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
结果,曾家的孩子都成材了。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有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
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
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
三、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对孩子大胆说出爱
梁启超,他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不仅如此,梁启超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他的儿女个个事业有成,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近代以来难以复制的家教传奇。堪称“中国家教第一人”。
梁启超共9个子女后来都成为杰出人才:
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航天学家梁思礼,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炮兵上校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社会活动家梁思懿,革命军人梁思宁。
在中国人传统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沉默寡言,默默奉献的人,如同风雨中的老牛拉车,或者是墙角蹲着的孤独人。
但是梁先生不一样,他对孩子的爱,出于心间,形诸笔墨,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浓浓的父爱。
在家书中,梁启超将他的儿女们称作“我的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大孩子小孩子们”等。
他曾在给孩子们信中如此表白: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他可不是只说说就算了的父亲,他是行动派父亲。
长女梁思顺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学校,便由他亲自教授读书,有时甚至为女儿批改作文到凌晨。经济状况稍好之后,为了培养女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还在家里辟出一座实验室。
长子梁思成好学不倦,梁启超尤其担心他的身体,每次写信都要询问。还对思成说:
你生来体气不如弟妹们强壮,自己便当格外撙节补救,若用力过猛,把将来一身健康的幸福削减去,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另外,先生还给九个孩子都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名:
梁启超要确保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他给大女儿思顺取爱称“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三女儿思懿被他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的代号则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
对次女梁思庄,他在信中肉麻地写道: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这么温情的梁启超,我们肯定想不到,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写信,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这份感情。
好的家教与门风,教孩子忠厚留余
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然而,河南巩县的康氏家族却延续了400余年,确切地说,康氏家族自第六代康绍敬于16世纪嘉靖年间,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改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
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
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此家训意在告诫康氏子孙,在经商结交过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要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于人,以保持商业关系的持续稳定;日常交际中要懂得谦恭退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家族子孙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哪怕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让其处处提防自己的巧诈,立身行事。
“巧诈”固然可以欺人一时,谋一时之利益,但不会长久;“拙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取信于人,涵养操守,立稳人生与事业的根基。
短短70余字中,蕴藏的却是康百万家族留余忌尽、忠厚传家的大智慧。
中华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中写道: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174字的“留余”匾是在教育子孙后代,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而应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懂得适可而止。
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和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影响一生。
明伦书院近期课程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0:52
小楷、隶书、行书、草书临摹要点都在这了
2019
07/20
09:40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小楷临摹要点
1、小楷总体属于帖学,如能参以汉魏笔意体势及敦煌写经之率意,会增加蕴藉隽永之笔致。
2、小楷的用笔尤以能见锋颖为高妙,这就要求处理好“清”与“腴”的矛盾统一。“清”是指墨无散漫而锋颖秀发;“腴”是指笔姿含蓄而字势丰妍。亦清亦腴,则骨血温润,醇雅冲和,可入古人堂奥。欲小字有大气象,必重墨气,既要笔致沉重,又要点画分明,写出新意。
《诫子书》
3、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态、古雅朴茂的点画和清和简远的气韵等艺术特点,用笔轻落轻收,结体横向取势。关键是要掌握小楷“疏朗停匀、宽绰有余”的总体特点。
《宣示表》
4、要做到“小字当如大字”,除要写得疏朗停匀、宽绰有余外,还要象高二适先生说的小字要多墨气,要笔迹使转分明,如见毫发,要四面八方俱着墨力。
5、小楷与大楷迥异,大楷先从点画要求入手,小楷则以结字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笔的走向、笔画与笔画之间距,有的间不容发,要求每笔都具姿态确非易事。若要笔画多变化,运腕为紧要。高二适先生曰;“小楷亦纯乎运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临习时应致力提高运腕功力,使起伏顿挫分明,极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与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视为放大或缩小。大字本身易于恣肆纵放,若过分或曰一味纵放,则会流于轻率松散,而无深刻沉着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敛;小字本身收敛,若一味收敛则形拘笔滞,也会失于轻糜,故小字宜敛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质的不同,写时应仔细斟酌。
隶书临摹要点
1、“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曹全碑》
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则摇摆、轻浮。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 ,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 ,有的用“停驻”。
《史晨碑》
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留一笔,其余写成平横。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留一个捺笔。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留撇捺。包围结构的笔画不应有挑势,不要随意挑出。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张迁碑》
4、“重浊轻清,斩钉截铁”。隶书派生出了8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他们的笔画变化多端,粗细不一,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隶书用笔时,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但须写出方劲有力的效果。
《乙瑛碑》
行书临摹要点
1、学习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
《圣教序》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兰亭序》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帖是临书者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闲者帖》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笔中有物”的内涵之美,或曰“气韵”相胜。
《松风阁诗卷》
5、学行书选择米芾《蜀素贴》起步还是比较高的。要临好此帖,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然后对其用笔、结构、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细研究,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掌握、记熟、会用,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对字型要背下来,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切忌只临个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笔锋诡异,笔致滋润华丽,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力倚势所生,势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笔势酣畅。
《蜀素贴》
草书临摹要点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
2、王羲之的《十七帖》是以真书笔法写草书,作草如真,故其笔致遒媚,结构精严,看似简单,下笔后方知其难。认真学习有关此帖艺术特色的介绍文章和资料等,使自己对此帖用笔、结字、章法、情趣等技术和艺术特点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把握,察之尚精,拟之贵似。
《十七帖》
3、《书谱》字数多成草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临习《书谱》应将俊逸潇洒,峻拔钢断的用笔,纵横畅达、遒婉坚劲的笔势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用笔上的中侧并用、提按分明、顿挫有度所产生的质感和节奏的“蛀虫效果”,尤为精妙。可以选择有代表性、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从笔形笔势、字型字势等分析透、理解深,并能用自己的笔将所认识到的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此时不要担心个性不强,只要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有目的地选择其它经典,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
《书谱》
4、临习怀素《自叙帖》,对该帖清健的笔姿、瘦劲的笔调表现出的圆转矫健的线条,以及奔放流畅的体势和恣意放纵的布局等都要有所体现。此帖自始至终以中锋出之,力贯始终,滞流失度、提按有致所产生的笃实、遒健的线条力感,也都要表现出来。
《自叙帖》
5、草书创作要有一定的气势,字法准确,用笔大胆,敢于放开写,并注意墨色变化,过渡得自然,有节奏感。注意防止用笔潦草不沉实、笔画交待不清、送笔“过”或不到位、出现滞笔等,特别是转折处的提笔。要加强对经典法帖的临摹,强化字法和技法训练,在大气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复归于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6、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2:07
二王笔法的极端:“一笔书”和“八面出锋”
2019
07/20
10:39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总第一五八一期;欢迎关注。
编者按:前文我们分析了在一些具体笔法上——如藏锋、裹锋、逆锋、提锋上,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的同于不同(链接)。本文继续讲解,在一笔书、八面出锋等笔法上,王献之是如何传承王氏家法的?——“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1
一笔书
“一笔书”本是草书之一法,相传草创自东汉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张怀瓘《书断》)。“一笔书”的要旨在于字势连贯性和速度感对点画间架形态的绝对统摄性,势通为一,形乃浑化。王献之引草入行,其行书“一笔书”亦一如张芝草法,得易简流速之极。
《鹅还帖》“差秀已还”四字(图9—1),一道漫长的曲线逶迤蜿蜒,流转而下,几乎没有起伏波荡,每一次回旋全都是一律的轻盈平滑。
“篆尚婉而通”(孙过庭《书谱》)——秦代的“玉篆”匀圆悠长,纵向曲引,自然生发出婉通意趣。“小王”“一笔书”是“玉篆”的行草变体,表象上化静为动,究其实质,其动态仍是纯粹的婉通篆意。
通过“一笔书”,“小王”为行书带来了极端凸显连贯性和速度感的全新书写快感,不过,“玉篆”型单一圆转笔法的先天局限性也使得其线质的内在构成较为空洞单调,潜藏着“千字一面”的危机(图9— 2至图9—5)。
在羊欣而下的南朝“小王”书派中,“小王”“一笔书”的这一缺陷被进一步放大,“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论》),浮靡疲软,筋骨尽丧(图9—6至图9—7)。
唐代的怀素和柳公权成为“小王”“一笔书”的伟大救赎者,前者的《藏真帖》(图9—8)和后者的《蒙诏帖》(图9—9)皆在保持“一笔书”连贯性和速度感优势的前提下强势注入了“大王”“骨法用笔”的刚性元素,收刚柔相济之效,改变了“小王”“一笔书”一味柔婉的旧有格局。
#2
八面出锋
“变脸”是川剧的绝活儿,刹那间,演员的一张假面就变幻成另一张假面,而这张假面旋即又被一张新的假面所取代......一张张假面飞速闪过,令人应接不暇。王献之作书能“八面出锋”,这是笔法的“变脸”魔术。
图10—1
图10—2
《鄱阳书帖》与《鄱阳归乡帖》中的 “八面出锋”(图10—1、图10—2):
入笔时多有一个迅疾之至而又相当隐蔽的“点”的动作,蓄势借力,弹出笔锋,笔锋高速地跃动飞舞起来,乍起乍落,层层转身,倏尔轻提,倏尔重按,四面八方皆备锋势。
“小王”的“八面出锋”同“一笔书”代表了行书笔法的两个极端:“一笔书”是平缓的流水潺湲,“八面出锋”是激烈的起伏波荡;“一笔书”的节奏一以贯之,“八面出锋”的节奏迷离错综;“一笔书”简之又简,乃至于无锋,“八面出锋”繁之又 繁,花枝招展,“乱花渐欲迷人眼”,锋势炫丽得过了头。
通过“八面出锋”,“小王”突出了局部的机变,却付出牺牲全局笔阵内在整一性的沉重代价。
图10—3
唐太宗的《温泉铭》(图10—3)和米芾的《蜀素帖》(图10—4)都是“八面出锋” 的杰作,彩丽竟繁,满眼精彩的局部,至于整体呢,你说有没有?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2:17
老祖宗四句经典名言,字字珠玑,认真读一遍,人生少走许多弯路
2019
07/20
08:00
国学精粹文摘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老人家的话看似过于现实,但大多是他们的人生经历总结,蕴含着无穷的人生智慧。
经历千百年还能流传至今,足以说明他们的经典。
今天带来老祖宗四句传世名言,静下心来,仔细读一遍。
如果能有所收获,人生会少走许多弯路。
01
穷不走亲,富不还乡。
贫困的时候不到处走亲戚,这是做人的骨气。当你失意时,多的是落井下石的人,你去求他们帮助,只会让他们看笑话。
与其低三下四求人,不如做好自己,让他们刮目相看。
富贵的时候回乡,前来攀附巴结的人势必络绎不绝,这些人大多是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
此时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令你左右为难。因此,富不还乡,更多是一种无奈。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性的现实,往往令人心寒。
02
天不语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地从来不说话,却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而有的人终日夸夸其谈,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殊不知在别人眼里就是笑话。
一个人越炫耀什么,说明他越缺少什么。整天卖弄自己那点才识,恰恰说明他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
真正大智慧的人,向来惜字如金,但说出的话掷地有声。
是金子总会发光,不必急着表现自己。少说话多做事,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更能令人信服。
03
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古人云,难得糊涂。如果凡事都太过聪明,对别人而言未必是好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副小算盘,只要无关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凡事打破砂锅问到底,很难有人能长久相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生在世,学会包容他人,看透不说透,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04
人不得全,瓜不得圆。
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所有人都看到了黑点,却很少人看到其余白色的部分。
明明白色占据了大部分,为什么每个人都只看到了黑点?答案就是,我们总是过于在意缺憾。
人生亦是如此,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你总是盯着自己的缺憾,那么你永远得不到快乐。
人生在世,学会包容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才能让遗憾释然。
以上四句老祖宗经典名言,字字珠玑,认真读一遍,少走许多弯路!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2:34
十几位百岁书画家的书画人生
2019
07/20
05:43
中国美术家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本期导读: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有什么是齐白石不会画的?连蟑螂蚂蚁苍蝇蚯蚓蝌蚪火烈鸟都能画,没什么能难倒这位木匠出身的绘画奇人,恐怕只有没见过的外星人是他不能画的了。也有人不服气,说他老人家画倒是能画,但也有画不好的东西,比如说他画牛就不会画脸,所以你看他那幅牛画了个完整的牛头出来?那幅画的牛卖上千万了?哎,你还真别说,他还真有幅牛卖了7700万,你说他不会画牛脸,没关系呀,他叫学生李可染画好了自己再添几笔,照样卖上天!
齐白石画牛
要问中国画牛哪家强?江苏徐州李可染!正是术业有专攻人各有所长,你画虾来她画虫,他画马来我画牛,大家各自分工搞细分市场,才能人人吃得饱,要是都学师傅画小虾,大家就真会两眼一抹瞎了全都找不着北。所以,李可染画牛,和山东蓝翔挖掘机一样强悍,不过,徒弟终归是徒弟,画得再厉害,有时候还是得仰仗师傅出手才能一往无敌,但有时候呢,学生牛掰了师傅也可以顺势沾点光,比如在画牛这件事情上,他们师生两就合作得挺默契挺成功的。
李可染与齐白石
当然,李可染也毫无疑问是货真价实的一代宗师了,但他的宗师之名,是离不开他的老师齐老木匠先生的培养的。其实李可染在拜老先生为师的时候已经40岁,而且已经是非常有名的画家了,当时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个人的绘画技艺已经几乎达到了巅峰,因此李可染当时尽管已经成名但在老先生面前还是显得很嫩,而李可染又是一个非常虚心好学的人,所以在接触齐老先生不久之后就萌生了拜入其门下的念头,便找了个介绍人帮忙
李可染作品
这个介绍人也不简单,就是徐悲鸿。徐悲鸿领着李可染去见齐老先生,老先生第一件事就是看李可染带去的画,看完就觉得这小伙子不错,李可染主动开口说希望能给您老当徒儿伺候左右,老先生当场就点了头。不过,那时候要成为师徒,在传统习俗里边是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你等于又找了个爸爸,不能没礼数,那是要正正式式磕头敬茶办酒席的,但当时李可染穷,见老先生答应了,回去就忙着攒钱。过了一段时间,齐老先生急了,竟然叫自己的儿子催李可染:你咋回事?还拜不拜师?李可染只得无可奈何地如实相告:银子还没攒够。
李可染作品
有人说齐老先生像个老财主眼睛里只有钱,其实是错的,他听李可染这么一说反而不高兴了:你磨蹭个锤子,赶紧过来磕个头完事就行了。于是,李可染就这样成了齐老先生的便宜徒弟,就磕了个头。但其实这也能看出,齐老先生是的确欣赏李可染的才华,爱才心切才全然不顾那些繁琐的礼数了。这段便宜的师生缘,其实真的是值得,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其实完全是相互映衬各自都受益匪浅,这样的师生在艺术界也真再难寻第二对了。
李可染作品
比如说齐老先生一生画的事物不少,画牛也不少,但他画牛的确是几乎没有画过正脸,绝大部分是屁股对着你独自往前优哉游哉地走,要么就全身泡在水里只露出一点点儿影来,又或者就是个大概的侧身,所以别人才说他画的牛没脸见人,以为他真正是不会画牛头牛脸。这个咱们就不争论他到底会不会画了,但是他的学生李可染就是画牛中的牛人,在画画这个市场里边他就是画牛这细分领域的南波王,所以你非要说齐老先生不会画牛也没关系,他会教学生画就行了。
李可染作品
而且在画牛这件事情上,就更能体现出这对师生的默契以及相互辉衬的一面来了。上图一那幅牛屁股(局部),是齐老先生独自画的一幅牛,大概是他最贵的一只牛,2015苏富比秋拍这只没脸见人的牛拍出了584万,这在齐老先生的画中一点儿也不算高价,也证明了他画牛还真不是强项;再看图三,这是学生李可染独自画的4头牛,也大概是国内市场上李可染画的最贵的牛之一了,在2015保利秋拍以977.5万成交,虽然比老师是强点,但相对来说也只能算成绩平平。
李可染作品
于是呢,师生两人联手玩一玩试试。大概在1952年左右,齐老先生就和李可染合作画了幅牛,这大概是他们唯一的一次合作画牛,至少是能留下来的作品当中应该是这样的。齐老先生不太会画,于是画牛的任务就全部交给了学生,李可染刷刷刷就画了两头牛,背上还各自坐了个小伙伴,大概意思就是寓意小齐同学和小李同学在牛背山玩得开心那种意思,主要任务学生来完成,第一署名权当然留给老师,这和如今很多大学里边导师带学生搞学术论文一样,都是学生干最主要的力气活,老师挂个第一署名就联合发表了,一样一样的意思。最终老齐先生就添了几笔,不过齐老先生厚道,为了不抢学生的风头,他特地写明白了是“可染弟画”。这幅画,在2011江苏万达秋拍以7751万成交!
您瞧,齐老先生自己画的牛最高也就卖个五六百万,李可染这样牛的画牛大家也最多拍不过九百多万,但是师生一合作,还是画牛,直接就飙升到了七八千万,翻了七八上十倍,所以说,老师画不好牛没关系学生来画好,然后自己署个名就成,学生画的牛卖不起价格也没关系拉上老师添几笔价格就蹭蹭蹭往上飙,真是师徒如父子,上阵还得父子兵呐!由此也可以证明,齐老先生和李可染大师之间的师徒关系之所以能传为佳话,不光是两人的成就,更多的是他们其实是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最佳师生关系,因为彼此而成就了更好的各自。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2:50
古诗中的花草柳树,你最钟情哪幅风景?
2019
07/20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2:55
白居易千古名言名句,你知道多少?
2019
07/20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词·《忆江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琵琶行》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
★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2:59
屈原《离骚》中的“离骚”是啥意思?
2019
07/20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告诉人们磨难可以促人奋进的道理,同时也简略地揭示了屈原的命运。作为诗赋的开创者,屈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印证了“国之不幸诗家幸”的至理名言。
屈原(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曾官至左徒,三闾大夫,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强盛,主张联齐抗秦,却屡遭谗言与排挤。
周赧王二年(前313),屈原被流放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流放期间,写下《离骚》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楚怀王二十六年(前303),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昏庸的楚怀王这时才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但为时已晚。周赧王十六年(前299),秦又攻楚,取楚八城,秦昭王趁机“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这是典型的“鸿门宴”,屈原和昭雎等力劝怀王不要赴会,怀王不听劝阻,执意入秦被扣,最终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更是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逐屈原于沅湘一带,从此楚国内乱频仍,国无宁日。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楚亡。白起被称为“杀神”,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将赵国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白起的暴行印证了泰戈尔的名言:“当人是兽时比兽还坏。”
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划船救人,投粽子喂鱼,防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逐渐形成仪典,每到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吃粽子、划龙船,以纪念屈原,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2017年5月29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三位分别是: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屈原创立了“楚辞”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传统。( “香草美人”是指用香草和美人比喻美好事物和忠贞思想。)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抒发了自己遭遇谗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及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关于“离骚”二字的涵义,古今说法不一。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从其说,用今天的话说,“离骚”就是作者遭遇离别、感到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离骚》全诗文采斐然,荡气回肠,但又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即使文化不低的人也需借助词典解释方可略懂一二。其经典诗句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屈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以后的文人雅士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西汉文学家贾谊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直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唐李白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则声言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在《戏为六绝句》中说: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赋诗言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自己决不屈膝投降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1961年秋,毛泽东写了一首《七绝·屈原》,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及以诗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申椒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作者:贤闻)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3:11
杜甫此诗,律法精细,细读可学到写诗的“秘诀”
2019
07/19
15:51
谢小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引言】
今天小楼要精读的是杜甫的《登楼》。
明人胡应麟在其《诗薮·内编》中说:“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紫宸殿》、《退朝》……《登楼》、《阁夜》……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就是说,杜甫的《登楼》等诗,气象雄浑,律法精细,可以当作学习七言律诗的典范。
下面小楼就仔细分析此诗。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傅儒行书杜甫《登楼》诗
【背景】
杜甫的这首《登楼》,大约写于广德二年(764)春季,此时,杜甫已客居四川五年。
广德元年,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乱,杜甫有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他当时的欣喜欢快之情。然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濒临崩溃,吐蕃趁势兴起,多次侵扰唐边境,甚至侵入内地。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致使代宗狼狈出逃陕州(今河南陕县)。
十二月,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还朝才转危为安,故诗中有“朝廷终不改”句。
年底,吐蕃又破四川北部松、维、保等州,后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
【解析】
东汉未年王粲有伤乱离之作《登楼赋》,诗题即取意于此。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客,客居他乡之人,这里指杜甫自己。
万方多难,指到处都是战乱。
首句突然而起,繁花盛开,本是乐景,却反“伤客心”,因为国家多难,到处都是战乱,此时登上高楼,本就满怀忧思,所以繁花不但不会使人开心,相反会让人更伤心。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人倍觉其哀。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锦江,即濯锦江,传言用此江水濯锦,色泽尤为鲜丽,故名。锦江在成都南,杜甫的草堂就在它旁边。
玉垒,玉垒山,在今汶川北、灌县西,是吐蕃往来侵扰的必经之地。
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这两句意境阔大,不可语译。
锦江是一个视点,诗人的视点由锦江扩散到整个天地,天地之间,都被春色充满,句中以“来”了联接,仿佛春色天地八方而来,汇聚锦江,气势雄浑。“来”字也有寒冬已去,春色归来之意。
后一句同样语兼多意,玉垒山上,浮云从古至今变幻无定,古今世事,也如浮云变幻不定。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北极,北辰,北极星,喻指朝廷。《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还朝,这一句是说朝廷如北极星一样不可动摇。
这一联议论时势。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又经吐蕃侵扰,但唐王朝最终挺住了,说明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因而告诫吐蕃,莫再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后主还祠庙,后主指刘禅。后主庙在成都南先主庙东侧,西侧为武侯祠。
梁甫吟,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载,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喜欢吟《梁父吟》。今传《梁父吟》,题为诸葛亮所作,但文采不足,内容也不符合诸葛亮隐居南阳的情境,所以不足信。这里杜甫是借指自己的《登楼》诗。
最后这两句的句意很是含糊,历来解释为:“可笑那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仍然还有自己的祠庙,日色将暮,且让我仿效诸葛亮来作一首《梁父吟》吧!”这样的解释认为,杜甫用刘禅来影射唐代宗,以刘禅因为任用宦官黄皓导致亡国,来指斥代宗爱宦官程元振的蒙蔽,才导至吐蕃入侵。
针对这种解释,王景略先生认为不对,他在《唐诗三百首全解》中提出了两点反驳:首先,“可怜”并没有可笑的意思,“可怜”有值得同情的意思,所以杜甫这里没有讥讽刘禅的意思;其次,单独一个“还”字,是不能解作还有、仍然有的意思,如果“还”作“仍然”解,是不能直接接宾语的,必须要有“有”字作接续,这里的“还”只能作归来讲。
按照王景略先生的分析,这两句的意思应为:可怜后主刘禅,他丢掉了江山,当他魂归故国祠庙,看到故国江山时,会有什么感想呢?意即代宗还朝,看到被吐蕃侵扰的长安,当作何想?而诗人自已客居蜀地,不能为国分忧,只能仿效诸葛亮,写一首《梁父吟》。
小楼觉得,王景略先生的分析甚是。
【赏析】
杜甫的这首《登楼》,历来为评家赞赏,赞赏之处有二:一是气象雄浑;二是律法精细。
一、气象雄浑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评:“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气象雄伟者,体现在诗的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一联,上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下句在时间上驰骋遐思,天地之间,春色归来,古今之际,浮云变幻,营造出一个阔大悠远、笼盖宇宙的意境,暗含着杜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思。
同时,这一联在写景中含有对现实的隐喻,春色归来,隐喻唐代宗还朝,唐王朝回归正统。玉垒山是吐蕃进犯的必经之地,玉垒浮云,象征着吐蕃侵扰。
景中寓情,还隐喻着现实,使得这一联不仅在意境上阔大悠远,在意蕴上也丰富深沉。阔大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形成了这一联雄浑的气象。
二、律法精细
诗的律法,包括格律与行文用笔。
1)格律
杜甫的七言律诗,格律上自然精严无比,此诗尤为出彩的地方,在中间两联的对仗。
颔联“锦江”“玉垒”,地名对本无更多要求,然“锦”与“玉”,“江”与“垒”,字面亦对,这种地名天然成对,读起来非常美。
颈联是流水对,不刻意对而对,诗意上下顺承,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
杜甫行吟图
2)行文用笔
行文用笔上,须一联一联分析。
首联运用倒装,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错愕。
清人施朴华《岘佣说诗》中说:《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
先写伤心再写伤心的原因,使文情跌宕,如果倒过来,先写万方多难,再写花伤客心,诗便变得平淡无味了。
此诗次句“万方多难此登临”总领全诗,后面的内容都从这一句中来。
颔联承“登临”二字,写登临之景。颈联转而写时事,“西山寇盗”呼应首联“万方多难”。
最妙的是,中间两联一写景一写事,但意脉潜通。
明王嗣奭《杜臆》中说:“锦江玉垒二句,俯视弘阔,气笼宇宙,人竟赏之,而佳不在是,止作过脉语耳。北极朝廷,如锦江春色,万古常新,而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倏起倏灭。”
也就是说,颔联虽是千古名句,但在诗中,它并不是诗是核心,而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在写景中,便暗含对现实时事的隐喻(如上所分析),与颈联所写时事暗中相连。
“锦江春色”句,与“北极朝廷”句意脉暗通,朝廷不改,如锦江春色,万古常新。
“玉垒浮云”句,与“西山寇盗”句意脉暗通,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倏起倏灭。
最后,诗人将登楼远望的目光落在后主庙上,借后主而忧代宗,但自己客居蜀地,不能有所作为,只好仿效诸葛亮写诗遣怀,至此收束全诗。
清人胡本渊《唐诗近体》中说:“律法甚细,隐衷极厚,不独以雄浑高阔陵轹千古。”
以上分析,可见此诗律法之细。
【总结】
今天,读诗的人多,写诗的人少,但若有想学写诗者,可于杜甫的这首《登楼》中学到一些写诗的“秘诀”。
比如,怎样利用倒装,制造突兀之感?诗句之间怎样承转呼应?怎样将写景与叙事联结起来?等等。
胡应麟言其为“七律全篇可法者”,诚不我欺也。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4:杜甫《登楼》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5:41
缘起的法则,佛教的根本教理
2019
07/19
15:18
人间福报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8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这种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为「缘起」。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缘起法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法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为人生带来希望无穷。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爱欲、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节录自《佛光教科书2佛教的真理》〈缘起〉
图/取自网路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5:44
星云大师:如何体证宇宙的奥妙呢?
2019
07/19
15:18
人间福报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问:有人说,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中国文化更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请问大师,我们如何才能体证宇宙的奥妙呢?
答:谈到宇宙的奥妙,平常生活里,只要经常想一想「为什么」,奥妙就出来了。例如,为什么要吃饭?肚子饿啊!肚子为什么会饿?饿了为什么要吃饭?吃了饭为什么肚子就会饱?总之,只要连续提出二、三个「为什么」,就知道所以然了。
图说:谈到宇宙的奥妙,平常生活里,只要经常想一想「为什么」,奥妙就出来了。例如,为什么要吃饭?肚子饿啊!肚子为什么会饿?饿了为什么要吃饭?吃了饭为什么肚子就会饱?总之,只要连续提出二、三个「为什么」,就知道所以然了。图/丰一吟绘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国订立《马关条约》。当他要出发时,不幸女儿染病在身,他嘱咐家人,没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正当和约签订到紧要关头时,家书来了,说女儿病况严重,希望见父亲最后一面。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说:「你放心回去好了,这里的一切由我来负责处理。」
披星戴月的赶回家里,奄奄一息的女儿见到盼望已久的父亲回来,很高兴的说:「父亲!我就要和你永别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梗在心中,等着您回来替我解答。」
「什么问题,你说好了。」
「我要死了,我死了以后要到哪儿去呢?」
身为政治家的陆奥宗光,虽然博学多闻,但是对于女儿临终前的问题,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过他毕竟才智过人,于是安慰女儿说:「死后去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经常看你母亲在念佛,我想佛陀会带你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去。」
女儿听到此话,带着安详的笑容离开了人间。陆奥宗光因为没有办法解答女儿的疑团,于是开始研究佛教,终于选择了佛教的信仰,并且出家当了和尚。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归。佛法不但能解答生命的疑惑,还能帮助我们探究宇宙的奥秘。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在探索宇宙存在的奥秘,从远古的神话到太阳系、银河系的渐次发现;现在由于科技日新月异,更使人类了解到宇宙的时空、有情、物质都是浩瀚无尽,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人类所能了解的范围。
图/取自网路
但是尽管如此,关于宇宙的奥妙,其实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对于广大的时空已经有精辟的见解,这在佛经里随处可以找到明证。甚至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分别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因此佛教的「宇宙论」内容丰富,学派林立,然而一切都不出「缘起法」的范畴,这也正是佛陀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所证悟的「缘起」道理,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间万物,情与无情,都在因缘和合下生灭变化,因此宇宙的产生、消长是缘起的,如同圆环,无始无终,并无所谓宇宙的起源与创造之说。
至于宇宙的缘起,尽管各宗各派各有主张,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但是这些理论无不系于心的造作,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心能生万法,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识所现。
人的心力之大、心念之迅速,无可比拟,心的世界较物质世界更为无边无际,所谓「一念三千」,心念一动,三界六道、宇宙之间,任意遨游。如《正法念处经》说:「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故有一切果。」又说:「心为一切巧画师,能于三界起众行。」由此可知,我们的「心」是一个微妙不可思议的宇宙世界,众生流转六道,或是成佛作祖,取证圣境,都是由心的作为而定。
了解了「心」的功用之大以后,我们实在不必在心外追寻,只要此心觉悟,不妄自造作,则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尽纳于胸中,当下一念即是法界,娑婆世界转瞬而成净土,宇宙万象、心识的起灭,无不豁朗明了,这就是「悟」。
图/取自网路
追求开悟证果是一般人学佛的最高目标!悟的那一刻,整个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风光;悟的时候,久远过去的事情会重新浮现在眼前;悟的时候,遥远以前的人和事,也都会慢慢向我们集中而来。悟的境界很难言说,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的那一刻,忽然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一切都是当然如是,本来如是,所以修道者追求「悟」,是一种无上的体会。
我们平常看世间,看人生,都只是在浮面上打转,不能深透到里面,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悟了以后,不但看东西不再是光看表面;悟了以后,宇宙的奥妙自然了然于胸,一切不言而明。(待续)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5:49
憨山大师: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玄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
2019
07/19
15:23
五台山文殊道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来源:《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
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祇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宗门直指一心,不属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了不可得,岂二法耶。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
今参禅人从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今弃教参禅者,果能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玄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证,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玄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襍知见,当作妙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5:52
虚云老和尚: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也不奈你何
2019
07/19
15:22
五台山文殊道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云居山方便开示 闰三月十三日(1955年5月4日)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此心体虽然妙明,但被种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
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畜生三途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嗔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饿鬼,下品十恶堕畜生。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
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
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着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它好饮食,它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
古来有一则公案,说明古人怎样直截断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茅住静。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古来祖师做为,如何直截了当,无非都是教人断除妄想。
现在你我出家,行脚参学,都是因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觉,觉即是道,道即妙心。当知此心本来具足圆满,无稍欠缺,今须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发心。如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时中,莫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虽说修行一世,终是劳而无功。腊月三十日到来,临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说的虽是陈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体会这陈言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7-20 16:12
时间有限的在家居士如何做早晚功课?
2019
07/19
14:19
上海玉佛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8
民国年间,普陀山藏经楼内,老和尚借着昏黄的烛火写下一封封真切回信。
三十年来,他潜修苦行、与世罕通,但声名却遍传四海,请求他开示的善信或航海梯山,或鸿来雁往。后有护法愿为更多佛弟子指引学佛的前路,汇集书信,编为《印光法师文钞》数卷。
有感于法师的雪亮智光与冰清梵行,上海玉佛禅寺特设“大德开示:印光法师专栏”,让我们一起重温文钞,聆听良言。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第三期)
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与陈锡周书
事务繁忙,可用早晚十念法代替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全集》
与陈锡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