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1 09:55

20180615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近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进修行,使天魔恐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务,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1 09:57

20180619无内、无外、无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觉。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1 10:01

南无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27

文学中的生命主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感”主题,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迷惘、迷惑、感伤;再一类是“超越”主题,它们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或社会现实,洞察到纷繁表象背后实相的永恒、自由与美好,从而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这样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说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28

南宋禅僧道济(1150—1209,民间所谓“济公活佛”)所作六言《辞世颂》:“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全宋诗》第50册)传说道济平生举止超乎寻常,给人疯疯癫癫的印象,似乎也不遵守佛门戒律,因此颇遭时人非议。这首偈可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写尽六十年来的生活状况。诗人明知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收拾归来”,接下来的“水连天碧”,意象美妙,显示着一种大彻大悟之境。一个人在临终之时,依旧如此清醒,保持着鸢飞鱼跃、海阔天空般的想象,不能不令人震惊。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29

13个最内涵汉字,洞穿中国文化,道尽人生真谛!汉字是伟大的,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而汉字除了是语言外,还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参悟汉字玄机,是学习为人处世,是体悟人生之道,也是读懂中国文化。   01,“   停”   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停”字——“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   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就是“停”字中的人生智慧。   02,“   劣”   差人一等,是因为比别人少出了力   人生的优劣,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汉字“劣”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   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   上帝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决定着你人生的优劣。   03,“   路”   就在各自的足下   “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足”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人生之路来,但要自己走,不能指望别人。   04,“   舒”   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就是舍得给予的意思。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05,“   福”   有衣穿有饭吃,就是福   “福”,左边是“衣”,右边是“一口田”。古人造字时,认为一个人有衣穿有饭吃,就是“福”。   与古人比较起来,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知要丰富多少,他们普遍有衣穿有饭吃,普遍实现了温饱;不少人还达到了小康,有的甚至大富大贵。而很多人却是整日愁眉苦脸,一脸的不快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满足已经不再停留在有衣穿有饭吃,不再是知足常乐。他们有更多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烦恼,甚至嫉妒仇视别人。   幸福,不是拥有了,而是满足了。   06,“   道”   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道”字,由一个“走”字底和一个首要的“首”字组成。这告诉我们,要走出一条人生之“道”来,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理想很重要,信念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坚持很重要,机会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迈开脚去走,不去行动,这一切都将等于零。   07,“   患”   心多,不是好事   “患”字,上面是一个“串”,下面是一个“心”,连起来就是一“串”的“心”,也就是心多的意思。   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得失的人,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这也怕失去、那也怕失去,怎么不会心生忧虑呢?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做事的人,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三心二意,怎么可能做成事呢?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别人的人,对别人总是多疑、猜忌,不做坦荡荡的君子,而做长戚戚的小人,怎么会是一个健康的人呢?   08,“   夸”   自大的人,最终要吃大亏   “夸”字,上面是个“大”,下面是个“亏”,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一个自大的人,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一个自大的人,必定是在用他的自大来掩盖他的无知和无能。一个不知道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而是用自大去掩盖的人,那只能永远无知无能下去,最终必定会在不断地膨胀和越来越莽撞中,吃大亏。   09,“   途”   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   “途”字由“走”和“余”构成,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有些人爱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因此把人际关系弄得很糟,做起事来就只能处处受挫和碰壁。   10,“   海”   大海,来自每一滴水   看看“海”字的写法:“海”,来自“每”一滴“水”。是一滴又一滴的水,汇聚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就人生的大海,也要从“一滴水”又“一滴水”般的小事开始,做好了那些小事,才能成就人生的伟大。   反过来说,大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可以包容含藏“每”一滴“水”。如果是一个小水洼,能容的水就有限。这就是“有容乃大”,告诉我们谦虚包容才能大成的道理。   11,“   怕”   恐惧,是因为内心空虚   “怕”字,由“心”和“白”构成。什么人才会“怕”和恐惧?就是那些内“心”一片空“白”的人,即内心空虚之人。   那么怎样才不会害怕、不会恐惧?当他懂得不断地用学习、工作、事业、理想、信念和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去驱走内心的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怕、不会恐惧了。   12,“   忙”   一忙,就把心给丢了   “忙“字,“心”“亡”为“忙”,指人一忙,“心”就丢了。一个行色匆匆忙着的人,往往是一个无“心”之人。   忙中出错、忙中出乱,就是因为忙着忙着就把“心”给丢了。一个不带着“心”、无“心”做事的人,如何不会犯错出乱?   焦虑、浮躁、不安、匆忙,最容易丢失一个人的“心”。静下来,让“心”回来,人才会安宁,事才会从容。   13,“   赢”   要成赢家,要有五种素质   “赢”字由亡、口、月、贝、凡五部分组成,这就是人生赢家必备的五种素质和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贝壳是最古老的货币之一);凡,平常心态。具备了这五种素质和能力,再加之努力奋斗,定会走向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30

20180321对于欲界人类意欲的发展或制止,中外圣杰贤豪,主张不同。一、纵欲说:西洋的近代文化,对于意欲,纵任其流行,不加阻止。尽量的发展意欲,满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创造出物质文明。二、节欲说:中国儒家及各国贤哲,多有不主纵欲者。要在相当的限度内,施以节制,不令泛滥。三、绝欲说:中国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与印度数论派等,修禅定求解脱,认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宁的东西;对于意欲,主张断绝超脱。根本否认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无色定、到无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声闻、独觉二乘法,超出三界,断绝意欲,证无生,入涅槃,亦属绝欲说。大乘佛法,对于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断除;纵劣欲则为患不浅,故除恶务尽。无漏的清净胜欲,同是意欲,如节胜欲又妨碍向上发展,故应导引扩充。惟大乘佛法,伏断劣欲,发达胜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愿。经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如何修持?即于闻中入流亡所,逆闻流使返入闻中,亡脱所闻,能亦不得。反闻以闻如来藏妙真如性,融化闻根,入人空境界;见、闻、觉、知六根,融化成一体圆明妙觉,证生空真如涅槃法。进到觉所觉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灭,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灭对待悉皆超脱,寂灭现前,超越世出世间;法法悉成解脱,尘尘俱证菩提。此谓从耳根反闻入三摩地,故经云:“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首楞严”,此译“健行”。古今解此经者,则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即行,究竟坚固即健。此经简称“楞严”,具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什么叫咒王?以总持的意义说,任何一咒,持之得力,都是咒王;除了邪法、邪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都可以持诵。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31

20180623“亭亭净植”莲花是一根茎上开一朵花,“植”在这里是通假字,不是刚刚去种的意思,是很直,很远看上去很高贵的样子。“亭亭”是它独立的样子。“净直”是不依不傍的样子。这个大家就明白了,一个人在世间做人,亭亭玉立,不依傍任何人,不依傍任何权贵。那样的人格在爱莲说里就是描写的完美的人格,   那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我们在社会上要依靠政治生活,要靠经济生活,靠制度生活,要靠人情世故,我们能不能做到亭亭净植?都值得我们思考。 9、不要依靠别人,因为生活沉重,谁都想活得轻松。   10、不要伤害别人,因果迟早都会来。   11、做人不要解释,是智者的选择。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佛法的正见,首先阐明人生的因果关系,在于苦、集、灭、道的四种真理:现在人生所得的苦果,是由过去招集的业因,现在修习出世的道因,将来可获得涅槃的乐果。信因果是信正理,并非迷信,世间不论什事物,它的生长与坏灭,都是含有因果性的。我们从浅的方面看,因果的道理很浅显,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也明白。但从深的地方看,那就非常地玄微,不论好因坏因,只要你种了下去,永久不会失去的,那就因我们生命本体的“阿赖耶识”中,保藏着善恶熏习的种子,虽经转世多生多劫,亦不会失坏的。故《因果经》谓:“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33

20180624任何情况下,永远不可以向上违抗。就要随顺,也可以说是依教奉行。哪怕是父母错了,过后再说。当时我们一定要说“是是是,好好好”,特别是晚辈。这样我们就进入良性循环。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时候需要熬。熬,看似很苦逼、很窘迫,实际上是在充电、是在进取。竹子熬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熬,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竹子熬不过那3厘米,哪能6周就长15米。 人生的必修课是理解无常,人生的选修课是放下执著。当性命陷落的时候请记得,你务必跌到你从未经历过的谷底,才能站上你从未到达过的高峰。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35

我们用钱帮助他人,养活自己,无可厚非。我们一方面要走中道,用中立的态度对待它;我们要尽量让它发挥价值,用它帮助他人和更多众生。 在以肉食菜系为基础的意大利,却有着惊人的10%的素食人群比例。作为运动员的因扎吉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透露说,自己的生活哲学就是吃素,吃素才能永远保持灵敏状态。   央视著名足球解说员评论他说,球员时代的因扎吉在超人林立的现代足球中是个异类,他没有强壮的身体,爆发力谈不上出众,速度也不快,传球很普通,技术也就停球加射门,但因扎吉就是当时绿茵场上无法破解的方程式。他的特色就是进球方式无比单一,绝无其它射手那般多姿多彩,曲线、凌空、挑射的射门技巧,他的进球不是反越位便是门前轻推,然而在因扎吉驰骋绿茵场的时代,还没有任何对手能破解他这道难题。   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话语放在热衷灵修的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但作为职业运动员的选择,未免让人怀疑。然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恰恰是因为他幽灵般敏锐的进球天赋:这个无论从身体、技术、速度哪方面看,都容易被后卫轻视的球员,总能在最关键时刻出其不意“劫”球射门。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2 09:35

我们了解什么是“走火”、什么是“入魔”之后,就知道这些与“禅”是毫无关系的。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   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   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3 09:36

“我们保持我们的德行并不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力量,而是由于两种相反罪恶的平衡,就像我们在两股相反的飓风中维持着直立那样。取消这两种罪恶中的一种,我们就会陷入另一种”。帕斯卡尔这一思想是受蒙田“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而只是人”这句话的启发,也就是他所说的两种相反的罪恶。因此,他认为,正是这样矛盾的人性,就有人混淆了正义与强力。他充分赞同蒙田的思想,即“正是在不能发现正义的地方,我们就发现了强力”。于是,他区分了正义与强力——遵循正义的东西,这是正当的;遵循最强力的东西,则是必要的。他论证二者的关系,即“正义而没有强力就无能为力;强力而没有正义就暴虐专横。因而,必须把正义与强力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主张,“绝不可让人相信自己等于禽兽,也不可等于天使,也不可让他对这两者都忽视;而是应该让他同时知道这两者”。他指出,正是人的这种两重性、对立性是如此之显著,以至于我们人类同时具有了卑贱和伟大。然而所有的这些对立足以把人引向真正宗教的东西。于是,他强调,“人没有信仰就不能认识真正的美好,也就不能认识正义”。在他看来,正义不仅是自然法原则,也是宗教原则,人们就应该无条件地遵守。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3 09:36

1934年,陈鹤琴邀请陶行知为中华儿童教育社创作歌曲,名为《教师歌》,歌词中提到的“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成为“活教育”的经典诠释。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3 09:37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3 09:39

怎么读书,见仁见智。我个人比较欣赏四种读书方法:一是开卷有得式的读书,以钱锺书为代表。他主张从基本典籍读起,纵横比较,探寻文艺心理的精微变化。二是探本求源式的读书,以陈垣为代表。他特别强调史源式的研究,搜集资料要竭泽而渔,做到无征不信,实事求是。三是含而不露式的读书,以陈寅恪为代表。他的研究把人生体验带进来,问题大多很具体乃至细小,所得结论却有很大的辐射性,给人启发。四是集腋成裘式读书,以严耕望为代表。他在从事某项课题研究之前,总是先做好资料长编工作。不管采用怎样的读书方法,前提是要有兴趣。对学术缺乏兴趣,只是为做论文而做论文,这种学术研究极为乏味,没有意义。 我们在强调学术研究专门化的同时,依然不能忘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使命,那就是,社会科学要解决社会问题,人文学科要具有人文情怀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3 09:42

中国文化在从原始向理性的演进中,不像西方那样,定型为一个实体性的物质宇宙,而是定型为虚体性的气的宇宙。茫茫宇宙本质为气,气化流行而成物,物亡又回归宇宙之气。宋儒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对气的宇宙如是描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中国的理性化而又虚体化的气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呢?学人从甲骨文中寻找气的初源,与气相关重要之字有三:一为于省吾、郭沫若等指出的,释为云气;二为晁福林、唐兰等指出的,乃食物的香气;三为,《说文》讲是地上的旗帜,黄鸿春认为,是《周礼•春官》“保章氏”“眡祲”讲的有征兆性的云物。 从理性化之后的气的宇宙回望过去,气,以一种非常复杂的方式在远古起源和演进:在虚体之灵阶段,与灵一体,作为灵的功能之一呈现出来;在实体之神阶段,神既是虚体灵气,又与实体形象紧密相连,成为形神合一之。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3 09:44

20180629中国四大名著,揭示四种修行,道尽人生!  四大名著的内涵,是博大而丰盛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体悟。   但无论如何,它们写的是人,进一步是人生,更进一步便是中国人的人生。人生是需要去完成的,那四大名著正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   红楼的主题是情,三国的主题是争,水浒的主题是义,西游的主题是悟。   要抵达或者超越它们,就构成了修行中所要突破和跨越的四道关卡。   过不去,就是平庸;过得去,便是超然。   读红楼,过情关   问世间情为何物?《红楼梦》一开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了此书的主旨:大旨谈情。   人之为人,本是有情。情,有时是最美好的事,有时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莫不如此。   因为情字的内涵太过丰蕴,它是爱情亲情友情、也是纵情痴情、还是人情世情。而这些,正是红楼一梦中的情天恨海。   红楼一书最为动人的,毫无疑问是爱情。这是一个最为永恒却又平常的主题,曹公却写出了无尽的意味。   宝黛的爱情无疑是最为拨人心弦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烦恼;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离的心,却避不开生离死别的命。   况且还有宝黛有缘无份之外,宝钗与宝玉的有份无缘,宝玉与妙玉、袭人等女子的无缘无份,以及红楼一梦中其他人的爱恨纠葛。   多少酸甜苦辣,如秋水般流之不尽。红楼是一场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情入手,以情为重,曹公写尽了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终归是“好似一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回头看怎会不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公经历了这一切,领悟到最深处,那么我们呢?   因为是一梦,所以须看破、放下,这或者才是红楼的真正主题。   但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或许太高了。但至少,我们还可以学着像红楼这场大梦中的情种们,学着深情一些,如今这个时代人心恰恰不够暖,情意恰恰不够浓。   这样,至少人生还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与乏味。这就像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所说的: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读三国,过争关   人到底争个什么?歌曲《曹操》中唱到: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写的真是好,写得更好也更为人知的是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那首《临江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被用于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最是恰当。   这一首歌一阙词,说出了太多。告诉我们三国是一部英雄之书,它的关键词,是阴谋阳谋、尔虞我诈、乱世、寂寞……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争”。   而多少英雄豪情、横刀立马,在当世却总是寂寞,在后世却只是转头成空,最终不过落得一场谈资。那么我们便不禁要问,人,到底争个什么?   曹操一世枭雄,一世功业在身后也终被老谋深算、隐忍等待的司马懿家族窃取。   刘备从草莽之中崛起,争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诸侯,最终也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中,抱着巨大的遗憾悲怆离世。   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一力孤擎蜀汉,七次北上伐魏,终究也不过一场秋风五丈原的凄凉。   关羽张飞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最终也都落得兵败身死、身首两处的下场……   是啊,人到底争个什么?   如果人人觉悟,天下也就没有争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争,也就天下太平了。   只可惜,每个人不争一争,不看够了、历遍了世间争斗及背后的成亡祸福,是不会觉悟的。人生就是这样,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却非要在经历后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国的故事对我们也不是没用,这用也不是看一场你争我夺的热闹,人们还可以从中学到些权谋之术,激荡起一腔豪情。   如今人们都爱争,那就由着他们争去吧。这样人们即使去争,然后便能更早地觉悟。   读水浒,过利关   我们的仗义去哪了?水浒中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会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处,便是仗义。   有些人不屑地以为,水浒108人只是一群流氓无赖,却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义这东西,已经越来越稀缺了。   品德没了是可以培养的,品格没了,就只能是一种退化。   什么是仗义?仗义就是鲁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负,怒而拳打镇关西;看到朋友林冲被冤枉落难,便义无反顾地大闹野猪林。   仗义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后,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即使早有退隐之心,也要为了兄弟情义而坚持到征方腊的最后,哪怕因此断掉一臂。   仗义就是黑旋风李逵为救宋江,只身江州劫法场;以为是宋江抢了酒家的女儿,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闹梁山忠义堂……他们看不得不平,肠子直得厉害,热得烫人。   他们做得到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心因为纯粹而坦荡,因为坦荡而磊落,因为磊落而光明,因为光明而嫉恶如仇,于是才有了发之于外的那一场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所有这些,背后其实只是两个字:情义;而反面也同样是两个字:利益。   当下社会与水浒梁山、我们与梁山好汉们的距离,也许正是“情义”和“利益”之间的距离。   利益二字,底下还藏着两个字——自私,上面还顶着两个字——现实,合起来又是两个字——冷漠。而这些,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说白了,缺了人情味儿。   是的,人们称梁山之人叫好汉,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也叫《好汉歌》。这种人不该绝种,这首歌也不该成为绝唱。   佛家有言:《楞严》不灭,佛法不灭。   我们也只能期待,只要水浒还在,仗义的种子就可以一代代播种、生根、发芽。   读西游,过欲关   觉悟还是执迷不悟?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说:《西游记》是一部“悟书”。   是的,这本是一个佛家的故事,出自一个取经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这一悟,就过去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只猴子,谱写的却是人之生。   西游里是一条取经之路,我们的人生,则是一场觉悟之旅。很少人会去想,人生从何处开始,又要到哪里去?西游却已经说了。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的弟子,而“斜月三星洞”五个字合起来,恰是一个“心”字。心,正是人生开始的地方。   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取经的师徒五人,恰如人的这五种心魔。   总是误会孙悟空的唐三藏,自然就是“疑”;   骄傲不羁的孙猴子,当然就是傲慢的“慢”;   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的猪八戒,毫无疑问就是“贪”;   曾在流沙河吃人、脖子上挂骷髅项链的沙和尚,难保心底没有一份“嗔”;   默默无闻、执著向前的白龙马,多么像是“痴”。   而破除与圆满之路,就在八十一难的历练里,人生正是如此。西游中的人生滋味,又何止这些!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这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现实,也是人生中那些逃不开的宿命。   七十二变是一种本事,而人活世间也不得不有各种的身份和面孔。   老君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烧出了火眼金睛,人的世事洞明,也从来离不开时间里的锻造锤炼。   真假美猴王最耐人寻味——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最该用心的也是自己……   懂了这些,心中的不甘就可以少一些,心底的清明就可以多一些。   孙猴子脑袋上有一只金箍,那是他虚妄之心的隐喻,正是因为不能自我收敛,才惹得这外来的约束。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同样是心中的执念和涌动的欲望。正是这些困住了我们,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   欲望因执念而生,执念因欲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觉醒;有人看不到,于是执迷不悟。   当今时代,前者太少,后者太多。   而到灵山的距离,恰好是十万八千里,本是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到的,正如迷与悟,就在一念之间。   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个完整路径。   它告诉我们,过得去情天恨海,参得透世间争斗,斩得断利欲熏心,越得过欲望执念,才抵达得了人生光明通达、自在宁静的终处。   这个地方,佛家称之为彼岸。   了解这些,是为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世界,我们既要看懂世界,又得看清未来!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4 09:22

从不同的视角对伦理提出不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都丰富和扩大了伦理学。人和世界整体上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可以为伦理解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甚至可以称为“关系伦理学”)。这是因为,一般所说的伦理规范和价值,既是人类为了适应世界各种关系和建立良好关系而演化出来的,同时又在变化着的关系世界中而变迁;伦理规范整体上具有互予、互惠、互利等各种各样的交互性和相互性特征,伦理上的互爱、互尊、互信、互让等就是它的一些具体表现;伦理上的赞赏和称誉是人们对人的良好言行的报答,而谴责、惩罚则是人们让一个人为他的不好言行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 从关系世界的眼光看伦理,我们可以说伦理的实质是人类各种良好关系、良好秩序的建立和持续。这就意味着,只有在良好关系存在的地方,才会有良好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个人的身心一如和人类良好关系之外设想良好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想一想,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一个充满着摩擦和冲突的社会,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这个人的生活是良好的,这个社会的生活是良好的。良好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说到底是基于自我的身心和谐和人类的各种良好关系。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一直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和谐的生活。伦理和道德整体上既是这种追求的产物,同时又在实现这种追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个别情况下人们单方面的付出、自我牺牲行为是高尚的,但它不是伦理的常态。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要求人有牺牲精神,那它一定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幸的。 伦理上的赞赏和称誉是人们对人的良好言行的报答,而谴责、惩罚则是人们让一个人为他的不好言行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   人们一直强调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就是他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由各种原因产生的人的差异性中,其中的一个差异是大部分人更容易合群,一小部分人则有离群索居的孤独倾向⑤。这种孤独倾向往好处说是远离社会以求更高的生活,往坏处说就是对他人缺乏共情的反社会行为。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离群的观念,也有不同类型的隐士、遁身和避世者;即使是人世的儒家也有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主张。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离群倾向的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 人类不分彼此和厚薄的一视同仁的爱,如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和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因为非常崇高和理想,在现实中只有非常有限的表现,历史上的圣者也寥若晨星。 达尔文指出:“当部落成员的推理能力和料事能力逐渐有所增进之际,每一个人会认识到,如果他帮助别人,他一般也会受到旁人的帮助,有投桃,就有报李。从这样一个不太崇高的动机出发,他有可能养成一个帮助旁人的习惯;而这种助人为乐的习惯肯定会加强同情的感觉,因为仁爱的行为的第一个冲动或动力是由这种感觉提供的。还须看到一点,连续履行了许多世代的一些习惯大概是倾向于遗传的。” 爱之所以比恨好,是因为它能够使有关人士的欲望变得协调一致,而不是冲突对立。在相爱的两人中,成败与共;而在相恨的两人中,一方的成功即为另一方的失败。 我们将继续存在着日渐恶化的生态危机,除非我们拒绝‘自然存在的原因只为服务于人类’的基督教义。培根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说法,又引用拉丁成语的“一座大城市就是一片大荒野”,说在大城市中朋友散居各处不像在小城镇中交情较深,说世上没有友谊就是一片荒野,一个人没有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 现在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地知道,其实在人类之外的许多动物都是群居性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群性,有的群居性和合作性非常强,只是人类的合群方式非常复杂。 亚里士多德指出,男女的结合是出于生理的自然:“最初,互相依存的两个生物必须结合,雌雄(男女)不能单独延续其种类,这就得先成为配偶,——人类和一般动物以及植物相同,都要使自己遗留形性相肖的后嗣,所以配偶出于生理的自然,并不由于意志(思虑)的结合。” 老子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老子》第79章)隐含着规劝人们不要结怨的意思。 金岳霖说:“慈善事业是某些人成名的唯一途径。”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4 09:23

皈依三宝之后就要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就是洗除以前的罪业,相当于给自己洗个澡,把原来的尘垢去掉,才能接受善法,等于水缸一样,水缸要洗干净才能装新水,所以要忏悔。 接下来就要发愿,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在苦恼中,我要发愿度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度众生首先自己要断烦恼,不能以盲引盲;“法门无量誓愿学”:要断烦恼度众生,必须要学法,要有个目标,学法的目标是度众生;“佛道无上誓愿成”: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就要发菩提心,要求我自己必须要成佛,成佛就是要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能成佛。所以四宏誓愿很伟大,宏就是很伟大。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啊,有愿必成,这个愿就等于一种觉悟、悲心,要有悲智,有悲有智来发愿,那就不是世间上的什么愿,世间上的愿夹有名利、功名利禄在里面。 佛弟子要守五戒,明因识果 皈依后就要守五戒,基本要行持五戒,这是行动上的指南。哪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最基本的。这个基本的戒呀,出家在家都是共同的,要注意到不是在家才有五戒,出家人的根本戒就包括在里面,不过出家人不淫,与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一夫一妻可以,但不要乱来,不要乱搞关系。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4 09:25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天天走向死亡。任何一项事业在达到顶峰之时,便会开始走下坡路。当你连连获胜的时候,等待着你的可能是挫折。当你陶醉于幸福之中的时候,等待你的可能是不幸。老子说:“自知曰明,自胜曰强。”隋代思想家王通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过十年,人就会迎来一生的一次巨变,这种变化既内在,又深刻,但也未必就是真正的自我实现,因此,也就不能称之为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世界上最可怕的绊脚石,最大的敌人便是我们自己。从古至今,功名显赫的名人激起了多少羡慕和钦佩,当这些人站在人们面前时,使人感到浑身上下都有一种人格魅力,可他们并非都是丰功伟绩的幸运儿。翻开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几乎都有过"丑小鸭"的坎坷经历。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缺陷当作人格完善大厦的铺垫,从而铸就了不屈奋斗的个性。因此,只要敢于突破自己那颗脆弱的心,付诸行动,就能超越自我。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具活力、最有价值的人,拥有非凡的人生!
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查看完整版本: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