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0-30 13:02
如果轮回真实存在 为何我们对前世一无所知?腾讯佛学星云大师2017-10-30 10:17
分享
2评论收藏
[摘要]正信的佛教徒都坚信轮回的存在,但为什么世人都不承认轮回或看不见轮回?既然我们都有前世,对于前世之事为何没有一点记忆?看完这篇开示,或许就能明白答案。文 / 星云大师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经上说:“人生真是苦,孙子娶祖母”。什么使我们忘却过去,愚痴颠倒,甚至将过去世的祖母纳娶为妻子呢?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48/56/2247/146125603.jpg轮回(图源自网络)根据中国民间流传的玉历宝钞一书的记载,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西哲柏拉图则认为灵魂投胎前要经过酷热的沙漠,口渴难忍,饮用“莫愁河”的清凉河水,再去转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对于过去生中的点点滴滴将遗忘尽净。罗马人则相信人在投胎时所经过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对于前生往事奈何再也思忆不起来了。佛教主张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隔阴之迷”。阴指的是“中阴身”,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人死了之后,下一期再投生前的精灵称为“中阴身”。“中阴身”,六根具足,状如三尺小儿,具有神通,能够穿越铜墙铁壁,去来迅速,无所障碍,唯有母亲的子宫以及佛陀的金刚座不能穿过。“中阴身”有生死的现象,七日为期,死而后生,长寿者也不过七七四十九天,短暂者仅仅二七日或三七日,便去受生轮回。由于这个“中阴身”的隔离,使我们忘记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众生。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71/56/2247/146125626.jpg轮回(图源自网络)有人也许会很遗憾地说:多可惜!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没有隔阴之迷,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人生不是很惬意自在吗?人类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乐吗?譬如我们能够测知过去,当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堕为牛羊猪马的畜生道,那时将情何以堪呢?当我们预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还能悠游度日、逍遥生活吗?有了他心通,看到对方美丽的笑容里面却包藏祸心、口蜜腹剑,能不痛心疾首、觳觫愤恨吗?没有神通,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处,多么洒脱自在!因此宇宙人生的发展,有它自然的轨则,各安其位,遵循它的变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众生由于隔阴之迷,换了个好身体,忘记了不好的过去,何尝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0-31 12:06
【广而告之】
(一)【每日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20171030课堂笔记170张。
【纪录】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评分】合格120 良好150 优良180 优秀2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93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截止20170930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84,624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
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20170906计500篇)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热线公告】鱼象鱼说
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关于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为道日损】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天天纯素】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清爽,白发变黑。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0-31 12:06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0-31 13:00
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墨宝真迹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元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并被选为首届名誉会长。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现今中国禅门的半壁江山皆出自虚老座下。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0-31 13:02
金刚乘中三根本指的是什么2017年10月30日 15:02昌列寺我有话说(8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mobileh5/transform/20171030/80c8-fynfvar5184644.jpg内相的皈依,三根本为所皈依之处。
文/嘎玛仁波切 在金刚乘中,内相的皈依,三根本为所皈依之处。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中,修行加持的根本是上师,修行成就的根本是本尊,修行事业的根本是空行。上师、本尊、空行实为加持、成就、事业的三根本。 一、上师 上师,是指善知识。上师有两种,一是外上师,一是内上师;即善知识有二种,一是外善知识,一是内善知识。凡是教导我们如何行善去恶,认识因果业报,明心见性,出离生死轮回,让生命得到究竟解脱的人和法,都是善知识。 1、外善知识——传授正法的上师 凡是弘扬正法,宣说善恶因果,引导众生进入出世间法的人,是外善知识。如佛菩萨及许多成就者,教导我们如何皈依,发菩提心,修持六度般若与善巧双运的种种道理和方法。让我们心中产生内善知识,生命得到真正依归,于轮回与涅槃间,获得究竟解脱。对我们而言,他们是外上师,外善知识。 2、内善知识——真正的上师 外善知识传授的一切正法,包括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产生世俗菩提心的方法,统称为善巧的法门。关于如何生起胜义菩提心,破除四边(有、无、有无皆是、有无皆不是等四边)的中观,称为般若,也就是智慧。世俗的善巧与胜义的智慧,两者双运,属于内善知识。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依靠外善知识传授的内善知识,修学善巧方便与般若智慧。才能从漫长的修行道上,进入成佛的快捷方式。 如果能长时间摄持这些法门,时时加以体悟运用。直到由自己心中,自然产生出大智慧和大悲菩提心的时候。这种内发性的大智与大悲,才是我们真正的上师。 3、皈依上师,是四皈依之首 金刚乘将上师放在四皈依之首,甚至弟子要将具德上师视之为佛。因为上师的本质是三世诸佛的总集体性,集佛法僧三宝于一体,总摄法报化三身。上师是过去佛的幻化,未来佛的根源,现在佛的摄政,所以上师总摄三世诸佛。 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能在现实五浊恶世中,普度有情的,只有上师。如果今生没有上师,我们就没办法亲耳听闻佛陀言教,难以实修证悟,上师的恩德胜过世间的一切,胜过佛陀。上师是带领我们走向究竟解脱成佛之路最重要的人。 二、本尊 作为一位金刚乘的行者,需要了解本尊的意义。藏文称本尊为“e dung”,“e”是指我们的心、意;“dung”是指将本尊和我们的心,以誓约坚定不渝地结合在一起。 本尊是从法身佛中,为利益众生,以报身的形象所显现的佛,包括寂静尊和忿怒尊。其中以慈悲、寂静、祥和的状态显现的本尊,是寂静尊;以比较凶猛、忿怒、恐怖的状态,显现出来的是“忿怒尊”。比如中阴百尊中就有42位寂静尊和58位忿怒尊。 每一种法门的主尊,是为本尊。修法的时候,必须要依赖本尊才能获得成就。如果主修一个法门,每天不间断,时时刻刻观想这最主要的一尊佛,即是修持本尊的意义。“修千百万尊佛,难成就一佛;修一佛却能成就千百万尊佛”,这是修法的诀窍。这并非说你不能再观想其他佛,而是不断提醒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要一门深入,专一修行。 修持哪一本尊,不是由别人去帮你寻找,而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如果你受了某个本尊的灌顶,表示你和此本尊有因缘。至于你是不是修这个本尊,还要看你有没有决心和时间修行而定。 如果我们将信心全放在某一尊佛的身上,透过自己专一的观想,让自己的心意完全和这尊佛合而为一。就像奶和水融合成奶水,最后分不出来哪一部分是奶,哪一部分是水。练习将你的心和这尊佛合为一体,就是所谓的“修本尊”。 三、空行 以慈悲力,在法界中幻化出许多形象来利益众生,消除众生以及修行者障碍的菩萨们,是修行人利益广大无边的众生,获得更高成就的来源,称为空行,有的称为勇父。我们虽然看不见他(她)们,但只要如法修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不但设法保护我们不受外力的影响,还会帮助我们修行,更能成就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事业。 与此同时,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护法们的陪伴。他们保护所有佛弟子成就,护佑坛城,帮助修行者排除干扰,消除障碍。 因为在修行的过程中,特别是修行人将要成就的时候,常会有很多不喜欢看到修行人成就的天子魔等,专门会设障碍来阻挠。比如,以前佛陀在清晨,睹明星即将成道时,就有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来扰乱。 但是,只要能如法地修行,总有龙天护法会眷顾左右。一个虔诚修行人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护法于无形中尽职尽责地帮助行者消除障碍,一直到我们成佛为止。 由此可知,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本尊,是一切成就的来源;空行,是一切事业的来源,而护法,则能护佑行者消除所有一切的障碍。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0-31 13:39
本源法师:菩萨戒是成佛的因腾讯佛学本源法师2017-10-30 12:07
分享
2评论收藏
[摘要]菩萨是因,那也就是我们要想成佛,首先就要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我们做菩萨所应该执行的规范,就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文:本源法师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很多戒律,我们讲把这些戒律分为两大类:一个就是声闻戒,一个就是菩萨戒。声闻戒,前面和大众讲过了,就是管好我们自己的身口不去造作恶业就可以了。但是声闻戒是方便戒,什么叫方便戒呢?就是你通过受持声闻戒,再慢慢地进入菩萨戒。所以我们在坐的各位都是顿根的种性,一下子就发大心受菩萨戒,菩萨才是成佛的因。就是说,菩萨是成佛的因,佛是果。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49/72/2247/146129684.jpg菩萨戒(图源:网络)菩萨是因,那也就是我们要想成佛,首先就要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我们做菩萨所应该执行的规范,就是我们的行为规范。菩萨戒,它最主要就是从心地上让我们不要有恶念,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了,心是罪恶的根源。那我们的心就要像一个菩萨的心。那菩萨戒,我们讲有好几种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瑜伽师地论菩萨戒》、还有《优婆塞菩萨戒》等等。我们要知道,这些那么多菩萨戒的核心,如果把它分类的话分三大类,哪三大类呢?一个是誓断一切恶、第二是誓修一切善、第三是誓度一切众生。那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就是我们接下来作为一名菩萨,衡量你的一大标准就是什么啊?什么事情首先要为别人考虑,不要为自己考虑,你不是说为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念头去考虑。因为你做菩萨,你首先具备慈悲心,你要考虑别人。你在做的过程当中,就是要按照这个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三大类去做。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62/72/2247/146129697.jpg菩萨戒(图源:网络)首先你作为一名菩萨,你嘴巴不能讲脏话,乃至于不能说花言巧语的话、说假话、挑破离间的话,这些话不能说。但是你的嘴巴不能停止在那个地方,你也要去讲赞叹别人的话,布施你的爱语,乃至于去劝导别人修学佛法、念佛,这个就是度众生的话。赞叹别人,让别人生起欢喜心,这种话要去讲,对吧?所以,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一个是要每个月诵两次戒,如果说你条件具足天天诵也可以。诵的目的是什么?菩萨戒就是一面镜子,每天去照镜子,发现自己跟菩萨还有多少差距。大家要好好地去做啊,不对的地方要加以改正,然后按照具体的戒条去做。但是我们因为这次时间的关系,菩萨戒其实要细讲一遍才可以,但是也不要着急,我们都这么长的世间轮回下来了,这一次我在准备《梵网经菩萨戒》菩萨戒心地品,希望够做成视频,到时候与大众来共同分享。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0-31 15:03
血管“清道夫” 这10种食物帮血管排毒2017年10月31日 07:00:3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2人参与 2评论
血液是生命的根本,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承担着为全身60万亿个细胞输送氧、葡萄糖、胆固醇、脂肪等营养的重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为代表,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管不清洁,血液粘稠,流动不畅,而一旦血管处于不健康状态,就容易形成血栓,最终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现在很多中青年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依然精力充沛,连感冒都少得,其实身体里的血管已经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弹性,其中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过了30岁,我们就应该关注血管健康。血管“垃圾”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不均、吸烟喝酒、压力过大、运动不足以及水分不足等。净化血液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调理,如青椒、绿茶等,都是餐桌上的“血管清道夫”,经常吃这些食物,会让血液流动更加通畅。http://p0.ifengimg.com/a/2017_44/0273a7401672859_size22_w410_h258.jpg青椒1、青椒防止血液凝固我们来细数青椒含有的营养元素——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可以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另外还有叶绿素,可有效清除血液中含有的毒素。青椒与其他蔬菜不同,它只有与油结合,才能让维生素C,以及胡萝卜素更容易被人体内吸收。最佳的吃法是:用牛蹄筋、花椒、姜片与青椒爆炒,依照自己的口味调料就行了,这样青椒的营养成分会保存更完好。2、酵母加强胰岛素酵母含有丰富的铬,可加强胰岛素的功能,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早餐喝一杯果汁加上半茶匙酵母,还可清除多余的脂肪和胆固醇。3、绿茶血压、血糖的最佳调节剂绿茶,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另外,绿茶中还含有特效成分儿茶酚,具有防止血液氧化,预防血压、血糖的升高,让血液循环更加顺畅。除了喝茶以外,还可以“以茶入菜”。将绿茶叶研磨成碎末,然后揉在面食表面,比如面包、馒头等。蒸透入味,可达到良好的吸收作用,口感也非常棒,不妨一试。4、黑豆血液循环催化剂很多人都知道,黑豆可以让人头发变黑,其实黑豆也可以生血。黑豆是一种神奇的食物,可以帮助血液循环、调节肠胃功能、使代谢能力加强,并积极输送到全身。这都要归功于黑豆中所含有的花青素,这是一种多酚类物质,对于血液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而且极其容易被人体吸收,效果不可小视。黑色食品历来是补身健体的,而黑豆更是补肾强肾、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虚黑发的佳品。5、猕猴桃血管柔韧利器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相当丰富。每100克猕猴桃中,含有69毫克维生素C,是合成骨胶原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猕猴桃可以帮助我们打造柔韧性强的血管,并且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猕猴桃还可以治疗食欲不振,改善睡眠品质以及黄疸、疝气、痔疮等症,将猕猴桃榨成果汁,在其中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食用。需要注意的是,榨猕猴桃汁的时候,最好保留果皮,因为猕猴桃皮中同样含有清血的营养素,还能增强果汁的口感。6、海带促进血液有害物质排出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经常食用可以防治人体缺碘。海带中的一些成分还可以和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相结合,从而促进这些物质的排出。另外,经常食用海带还具有减肥的作用。7、荞麦面强韧血管荞麦的营养相当地均衡,特有的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都是血液健康所必需的氨基酸,被称为不折不扣的“完美食品”。除此之外,荞麦中还含有血液循环所必需的维生素B1,促进代谢的维生素B2、胆碱,以及烟碱酸等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可以改善高血脂,净化血液,强健血管,不可错过。8、卷心菜血管也要弹卷心菜对于血液健康,可说得上是大功臣。其除了有维生素C、钾、钙、膳食纤维之外,还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异硫氰酸盐,以及稀有的维生素U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可以保护血管黏膜,加速血液循环,让血管更加坚固、有弹性。此外,卷心菜还具有保护黏膜细胞的作用,对胃炎及胃溃疡的防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9、蜂胶提高血液免疫力蜂胶真的是一件好东西——它由蜂脂制成,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与此同时,蜂胶还是一种天然的高效免疫增强剂,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活力。蜂胶中的黄烷酮、黄酮、异黄酮、维生素P等营养元素,以及丰富的矿物质,有助于提升人体免疫力,有效防止血管被氧化,保证血管的年轻态,让血液黏稠度保持在刚刚好的状态。10、裙带菜血液排毒好帮手很多人还不知道,裙带菜含有神奇的褐藻糖胶,不但能增强肝功能,还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2:13
【广而告之】
(一)【每日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20171031课堂笔记253张。
【纪录】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评分】合格120 良好150 优良180 优秀2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93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截止201710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90,809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
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20170906计500篇)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热线公告】鱼象鱼说
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关于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为道日损】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天天纯素】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清爽,白发变黑。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2:16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3:00
虚云老和尚: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2017年10月31日 14:45新浪佛学我有话说(36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71030/ff0z-fynhhay8807633.jpg云居山方便开示 四月二十二日(1955年6月12日)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这心是怎样的呢?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儱侗。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 拿北京来作比喻,若从地图看北京,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宫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看到能背得出,终不如亲到北京一次,随你提起那里,他不用看图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只看图而未曾到过北京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空就能摆得开,无罣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罣碍,所说和所作就不一样。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罣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他们找喝的找吃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罣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是无补于实际的。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3:07
星云大师:增加人生的幸福感2017年10月30日 11:20新浪佛学我有话说(9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71029/_3sU-fynfvar4981790.jpg星云大师:增加人生的幸福感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 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钱的富有的穷人,他们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因为不会使用金钱,金钱只会徒然增加他们的烦恼而已! 有的人认为有了爱情,人生就无憾了,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爱情固然令人陶醉神往,但不可否认的,爱情也是让人断肠碎心的东西。还有的人认为权力在握,吆三喝四,是人生最得意的事,但是权力容易腐蚀人性,使我们的人格堕落。另外有人以为能够如彭祖一般的长寿不老,就是幸福,殊不知长寿也有它的悲哀!纵然我们能够活到百岁以上,但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手脚失去了往日的灵活,感官也逐渐退化,生活没有趣味。更伤感的是,假如我们的孩子、孙子死了,还要忍受“白发送黑发”的凄苦,长寿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既然金钱、爱情、权力、长寿都不是究竟的幸福,那么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增进我们的幸福呢?我把它归纳成六点,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不比较、不计较 在日常生活上,有时候感到不如意,主要的原因是喜欢和人比较。看到别人平步青云、事业亨通,心中起了不如人的想法,因此自我痛苦、自我烦恼,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争取待遇上的公平,甚至为了争一口气,而要计较到底,一有计较,双方就起了冲突,不愉快的事于是产生。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们自以为自己家财万贯,是世间上的富豪,但是尚有更富有的人在;自以为自己地位显赫,是社会上的权贵,但是还有更高位的人在,如果永远的和人比较、同人计较的话,永远无法感到满足,又怎么能够得到幸福呢? 有一首通俗的古诗说得很好:“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当我们看到别人驾驶着豪华轿车,风驰电掣地奔跑而过时,而返观自己只有ㄅㄨㄅㄨ作响的摩托车,心里觉得不如人,很不是滋味。但是如果回头看一看,还有人骑脚踏车,或者安步当车,甚至还有推拉车子上山坡的人,比上虽然不足,但是比下还有余越之处。如果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羡慕、不比较,幸福自然会常伴在左右。我希望大家在家庭中、社会上,能建立一种观念,不与人比较,甚至希望别人比我们更好;不和人计较,而希望对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先要学习吃亏,培养忍辱的精神。 我常常对一些信徒说:佛法能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但是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佛教总是教人吃亏、忍辱,佛教告诉人们要奉献、牺牲、和有些宗教获取、要求的思想大异其趣,因此见弃于浅见之徒。实际上吃亏就是占便宜,在忍让之中有奥妙的道理。譬如我们常抱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因此爱护别人,其实是爱护自己;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胡适之说:“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你种下恭敬、忍耐、服务他人的种子,自然能收到受人爱戴、敬重的果实。 综观社会上的大家,其待人接物恰好背道而驰,在一般人的心里,总以为我是好人,别人是坏人,我怀才不遇,怪天下的人都要辜负了我;我很伟大,别人微不足道。我所做的事都是对的,别人则一无是处;快乐我来享受,痛苦由你承担;只要我富足,别人贫穷无隔宿之粮、无立锥之地也无动于衷。如果每个人抱持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那么我们生存的社会,将充满纷争、烦恼,毫无幸福可言。 过去有二户人家紧邻而居,张家的人,和乐相融,天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李家的人,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搞得鸡犬不宁,无法过日子。有一天,李家的人跑来问张家的人说: “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不吵架,而能够和睦相处呢?” “因为我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了事的坏人,所以能够相互忍耐,相安无事。而你们一家人自以为自己是好人,因此争论不休,大打出手。”张家的人回答说。 “这是什么道理呢?” “譬如这里放着一个茶杯,一个人不小心把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肯认错,还理直气壮地大骂:“是谁把茶杯摆在这里的?”摆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驳:“是我摆的,你为什么不小心把它打破了?”两个人彼此不肯退让,自以为是好人,僵持不下,当然吵架了。反过来,打破杯子的人如果能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疏忽打坏了杯子。”对方一听也马上回答说:“这不应该怪你,是我不应该把茶杯放那里。”彼此肯坦白承认自己的过失,互相礼让,怎样会吵架呢?” 我们想增进幸福,要常常抱着:“对不起,我错了!”的心态,把自己当做坏人,学习水的就下,谦卑自躬,好处让别人享受,坏处自己承当,从让步吃亏之中,来冶链自己的心性,扩大自己的心量。我们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个世界,而大家拼命的往前面挤插,而不知道转身还有更宽广的半个世界。我们应该学习不比较、不计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找我们人生的幸福。 不比较、不计较的精神,若能运用于家庭之中,一定能够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人妻子的不计较丈夫薪俸少,量入为出,而把家务理好。为人丈夫的不同人比较,认为自己的妻子是最贤慧的人,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夫妻彼此能够互相敬重,互相体谅,世间上自然会增加佳侣,而减少怨偶。现在社会正在推行“爸爸回家吃晚饭”、“先生回家吃晚饭”的运动,固然也能增进家庭的快乐,但是要建立幸福的家庭,我以为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先生的要怕老婆。这里的怕是敬畏的意思。一个敬畏老婆的男人,就能够尊重女性,在外不拈花惹草,遵守道德。一个敬畏老婆的男人,在家庭中不计较权力的大小,一切以太太为大,自己为小、将治家的权力,付给太太负责。能够如此,则这个家庭必定井然有序,和乐融融。相反地,如果把大男人主义,抬得高高地,和太太计较权力,那么这个家庭必定乌烟瘴气,难以安宁。因此有名的学者胡适之先生,曾经极力提倡怕老婆运动,主张组织怕老婆俱乐部,以提高女性在社会的地位。 第二、做先生的荷包里不放钱,一切的钱财交给妻子全权处理。夫妻之间彼此不比较、不计较,认为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是最负责任、最善理家的人,减少家庭的纠纷,让做先生的从责任感之中建立自己的风格,从事业上树立自己的形象。 第三、夫妻彼此要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以你对我错、你好我坏的态度互相对待,家庭就能美满幸福。 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要有不比较、不计较的认识。没有钱,不与人计较,我有道德就好了,所谓“人穷志不穷”。人生不争一时的光耀,而是争永恒的灿烂!没有爱情,也不计较,对方不爱我们,没有关系,有一首歌说:“天上的星星千万颗,地上的人儿比星多。”我们可以去爱一切的众生,爱国家社会,爱更广大的人类!一个有力量的人,并不寄望别人能给予他什么,而只想奉献服务于大众。一个有力量的人,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肯定之上,没有自信心的人,才从外在的环境找寻自己的价值,当外境不如心意时,起了比较、计较的心,痛苦也随之而至。幸福的人,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献人群! 二。不怨天、不尤人 有一些人往往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吃了一点亏,马上就怨天尤人。譬如生病了,烧香求神明保佑身体健康,病情未见好,就责怪说:“我做人很好,为什么神明没有庇佑我,让我受苦受难呢?”有的人本来信佛虔诚,家人死了,埋怨佛菩萨没有垂护,佛菩萨也不拜了,改信其它的宗教,更有甚者,把佛菩萨的圣像烧毁。有的人持斋茹素多年,得不到灵感,就不满佛菩萨没有加被他,于是不再吃素,凡此种种,都是从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要求诸菩萨,而不是纯净的信仰。这种上怨天神的举动,益发显出其人识见之短浅,心性之贪婪。 有些人不但上怨天神,并且下尤人间。对于世间上的世世物物,总认为不顺眼、不公平,彷佛世界上的人都辜负了他,故意找他麻烦;认为自己时运不济,大家都对不起他而愤愤不平。下尤人间可粗略分为内怨眷属、外怨世人。所谓内怨眷属,就是在外面受到了一些委屈,回到家里,对妻子儿女发脾气,甚至拿东西为出气的对象,摔杯子、扔瓶子、打孩子、骂老婆,这种把气出在不相干的第三者的身上的行径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外怨世人,当事业不顺利,境遇不亨通的时候,就埋怨朋友没有帮助,师长没有提拔,世界上的人横加阻碍,一肚子的怨气,往别人的身上添加,而不知自我检讨。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手脚不干净,偷窃成性,终于自食其果,落入法网,被判处极刑。临死前,法官问他: “你还有什么希望或遗嘱吗?” “我希望处刑之前,能够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法官应允他,让他的母亲到法场来见他,年轻人看到赶得气喘如牛、伤心欲绝的母亲就说: “母亲!孩儿是个将要死的人了,临死之前,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您能成全我。” “孩子,你有什么愿望,尽管说吧!”母亲无限慈爱的说。 “我从小由您哺乳长大,孩儿希望临死之前能够再吃一口您的奶。”年轻人要求着。 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哀求着,做母亲的毫不思索满口答应,掀起衣衫,让孩子吸吮,但是年轻人吸着母亲的奶时,却把乳头咬断了下来,并且大骂说: “我年幼的时候,愚昧无知偷取了别人的东西,你不但不阻止我,反而说我能干,我抢夺了别人的钱财,你却帮我隐藏。你没有好好教导我是非观念,今天我之所以遭到处刑的下场,一切都是你的过错。”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做母亲溺爱孩子,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年轻人自己闯下了杀身之祸,非但没有懊悔之意,反而责怪他人,内怨眷属,埋怨母亲袒护他,使他犯下纲纪;外怨国家社会,加之以刑罚,而不知自我反省、自我忏悔,实在是顽劣已极,无可救药! 数天前,有一位毕业二、三年的大学女生,到佛光山找我,神情沮丧,我于是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哭哭啼啼,很伤心的回答我: “那一个人太坏了……”语未毕,泣不成声。我劝她先不要激动,有什么话慢慢说。她抽噎地说: “我在台南市政府机关里服务,有一个男同事很爱我,我们相爱有一段时间,后来终于被他的太太知道了,希望我和她的先生断绝来往,但是我不能缺少对方。我也曾经要求对方和我结婚,他又放弃不下妻子儿女,既然不能和我结婚,为什么又要玩弄我的感情呢?我觉得世间上不太公平了,人心太虚伪了!” 感情的发生,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事,但是感情如果造成伤害,总是遗憾的事。我们看看这个女孩子,只知道责怪男方欺骗了她,而没有反省一下,自己破坏了别人美满的家庭,伤害了更多的人。像这种只知道责怪他人、埋怨社会,而不知自我检讨的人生,怎么能幸福呢? 有一些青年,不满现实,觉得家庭对不起他,没有留给他显赫的家世,进身仕途,或者提供他庞大的家产,经营事业;觉得家庭辜负了他,使他不能施展抱负理想,局促一隅;国家忽视了他,使他怀才不遇,困顿草莽。而不知扪心自忖:父母茹苦含辛抚育我,我反哺回报了多少?社会供给我日用所需,我付出了几许?国家培育成就我,我尽了几分力量?这种只知要求别人,不知奉献的人,实在没有资格对家庭、社会、国家表示不满,这种人不但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并且为大众所背弃,不能获得幸福。 那么,人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不怨天、不尤人,必能为大众所爱戴,社会所接纳。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好比一座工厂,能够制造幸福和快乐的优良产品,也可能制造烦恼和痛苦的粗劣货物。我们希望出产精美的产品,就要提高技术、改良品质、增进工作效率;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快乐,就要努力地去耕耘,服务社会,贡献人群。我们想欣赏风景,如果脚力、毅力不够,无法攀登四千公尺的玉山顶上,当然无法浏览层峦叠翠、靉靆云涌的美景。因此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不操在别人的手里,而撑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是自己的幸福的决定者。我们若以爱心来看世间,那么这个世间到处充满了爱;我们若以怨怼、愤懑的眼光来看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个怒火焚烧的地狱,因此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要把自己这颗心照顾好,不怨不尤,自求多福。 三。不侵犯、不推诿 人生追求幸福,第三点要注意的是不侵犯,不推诿。不侵犯是不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财产乃至声誉;不推诿是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不掩饰自己的过失。前者是尊重他人,后者是尊重自己。假如我们天天想去侵犯别人,必见弃于人,不能得到幸福;如果遇到事情,不尽责任而加以推诿,必不获信于人,也不能得到幸福。因此对人不侵犯,责己不推诿,才是追求幸福的途径。 佛教对佛弟子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守五戒,五戒不仅是佛教徒应奉行的教诫,也是今日社会臻于幸福之道不可缺乏的良剂。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们试看看监狱之中作奸犯科的犯人,都触犯了五戒中的某一条,譬如杀人、伤害、杖打、毁容等等,伤害了别人的身体、生命,是冒犯了第一条的杀生罪;有的人抢劫、窃盗、诈欺、侵占、贪污、倒会,是对别人钱财上的掠夺,冒犯了第二条的盗窃罪;妨害家庭、妨害风化、重婚、骗婚、强暴、遗弃等,是对别人名节婚姻的破坏,冒犯了第三条的邪淫罪;教唆、诬告、中伤、毁谤、造谣惑众,是对他人名誉信用的玷辱,冒犯了第四条的妄语罪;吸卖鸦片等毒物、注射吗啡、私造烟酒等是侵害自己的智能,而危害及社会大众,冒犯了第五条的饮酒罪。冒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戒,种下伤害别人人身自由的恶因,必然要自食身系囹圄、失去自由的恶果,所以想要追求幸福,每个人必须遵守五戒,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占取别人的财富、不妨害他人家庭的和谐,不假造颠倒不实的语言,不贪嗜刺激的食品。能够如此,社会自然健全,幸福必定不求自来。 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当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有的人就推三阻四,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不愿意解决别人的困难。有时候我们到公家机关委托他们办一些事,有些公务人员,不但没有提供应有的服务,并且互相推诿,找些理由借口来百般刁难,这种打太极拳的官僚作风,使得行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阻碍了国家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会产生因循怠惰、推捼责任的现象呢?最主要是人人没有养成“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的认识。有的人虽然才华很高、能力很强,由于没有服务的观念,认为替人服务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被人利用。事实上,被人利用并不是坏事,能够被人利用,表示我们还有一些能力、还有存在的价值,对社会人类尚能提供微薄的力量。一个人到了连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时,生命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何况付出的人生,比获取的人生更富有、更充实。 佛教里有一则故事说:有甲乙两个小鬼,前世作人,阳寿享尽后,被鬼卒带至阎罗王的面前,阎王看了功过簿之后说: “你们两人前生并没有做过太大的恶事,仍然让你们投胎作人,出世为两兄弟,但一个必须过着付与的人生,而另一个过的是接受的人生。你们那一位要接受的人生?” 甲小鬼一听,心想,接受的人生一切不要辛苦,可以坐享其成,于是赶快抢先说: “阎王老爷,请让我过着接受的人生吧!” 乙小鬼看到甲小鬼抢先了一步,不但没有懊恼,并且心想,付给的人生,处处帮助别人,那是多有意义,因此就毫不犹豫的说:阎王老爷,我愿意选择付出的人生。 阎罗王听了两鬼的愿望之后,于是提起判笔定下两鬼的前途说: “乙小鬼既然你选择付出的人生,那么你下辈子当富翁,专门行布施,把钱财赈济给穷人;甲小鬼你希望接受的人生,下辈子你就当乞丐,一生接受别人的帮助。” 付出的人生,表示我们尚有余裕,可以帮助别人;而接受的人生,是贫乏的表征,因此西方有句谚语说:“施比受更多。”佛说:“施者是富贵也。”我们佛弟子应该本着佛菩萨救苦救难、慈悲利生的胸怀,以施为富,做众生的褓姆,解决众生的痛苦;发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不逃避责任,不推诿工作,随时予人以方便,把我们生存的社会塑造成幸福安乐的国土! 四。不贪求、不瞋怒 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餍,认为钱财我越多越好,名位我愈高愈得意,物质享受愈丰富愈舒适。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而误蹈法网。虽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慾是很困难的事,但是追求快乐,取之有道,要以合理的方法去追求,才不会自己灭亡。 传说道教的吕洞宾,有一次到人世间来游化,看到一个小孩子站立在路旁哭泣,吕仙祖于是上前问他说: “小朋友,你在哭什么呀?” 小孩子伤心地回答说: “老公公,我母亲生病了,我没有钱替他买药,因此心里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吕洞宾一听,心想:这人间我几十年不曾来了,想不到这里的民风变得如此的敦厚纯朴,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懂得要孝顺父母,要替母亲治病。于是非常感动地对小孩子说: “让我来成全你的孝心吧!”说毕,立刻竖起手指头,点着路旁的一块石头。说也奇怪,那块石头,经吕洞宾一指,马上变成闪亮发光的黄金。吕洞宾拿起黄金送给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却摇头说: “我不要。” 吕洞宾听了,更加的惊呀,心想:这世间的人们实在太善良了,我给他黄金,竟然不要。于是无限怜爱地问说: “小朋友,黄金你不要,那么,你究竟要什么呢?” “我要你那一根手指头。”小孩子坚定地回答。 “你要手指头作什么用呢?”吕洞宾奇怪地反问。 “你送我一块黄金,虽然价值很高,但是总是有用完的时候,如果你把手指头送给我,没有钱时,我可以随时点石成金,花用无尽。” 吕洞宾一听,大失所望,觉得众生的贪心实在太大了,连稚童的纯洁心灵,都被财利薰染了。贪欲牵引我们堕落的力量之大、缠盖我们清净本性之强,可见一斑。 有一位腰缠万贯的佛教徒,悭吝贪婪。有一天请来一位师父,为他诵经消灾,以求得更多的钱财。这位师父拿起铃子摇一摇,敲一敲引磬,便说: “南无远方菩萨摩诃萨,请你保佑他发财吧!” 信徒一听,怎么是远方的菩萨,就问师父说: “师父!你念错了!” “我哪里里念错了?”师父迷惑地回答。 “你为什么不找近处的菩萨,而要找远方的菩萨呢?” 师父终于坦白的说了: “我坦白告诉你吧!因为像你这种为富不仁,吝啬不舍的人,近处的菩萨早已看得清楚,即使请求他们来帮助你,也不肯降临坛场,所以只好求远方的菩萨,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你的为人呀!” 当然这只是一则警世的笑话,在哈哈一笑之余,不可忽视它所包含的深意,这则故事警策我们不可过份贪求,贪求越多,反而失去越多,连慈悲的诸佛菩萨也爱莫能助。 人生在世,有许多痛苦烦恼,信仰佛教,乃是为了解脱痛苦,求得大安乐。但是有些人信仰了佛教之后,痛苦仍然有加无减,原因是无法将佛法的妙谛运用于生活之中,佛法和生活分开。更有些人以为信奉了佛教,就可以免除一切的苦厄,超脱生老病死的折磨,当佛教无法满足他对于人生不合理的要求时,甚至对佛教的信仰产生动摇。这种建立于贪求之上的宗教信仰,是经不起考验的廉价信仰。有的人本来是虔诚的佛教徒,茹素奉佛,精进不已,但是一旦亲人骨肉罹病去世,反而怪佛菩萨没有加被保佑,别的人家没有宗教信仰,一家幸福美满。而我一家信佛虔诚,却倍尝悲欢离合的苦汁,这样的宗教还值得信仰吗?因此而生起怨恨心,转而毁谤佛教。这种人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大意、三法印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觉知诸行本来无常的圣谛,彻悟有生必有灭的缘起法,生死对我们而言,就不再是烦恼了。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老妇人死了可爱的儿子,每天悲伤难过,以泪洗面。当她伤心欲绝的时候,忽然想起世上唯一可以帮助他救活孩子的是佛陀,老妇人如获一线光明,满怀希望地去拜访佛陀。老妇人见了慈悲的佛陀,彷佛溺水的人找到舟筏一样,长跪哀求地说: “佛陀!听说你是人世间神通广大的慈父,能够帮助众生解决一切困难。我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不幸死了,请求您救活他。如果您救活了我的孩子,我将成为您的弟子,护持佛教。如果您救不活我的孩子,我就不信仰您的教义!” 佛陀听了老妇人无理的要求之后,不但不以为忤,并且慈祥地对她说: “世间上有一种药草,叫做吉祥草,如果你能找到一棵,给你的孩子食用,一定能够起死回生。” 老妇人听说世上还有奇异的灵草,可以救活自己的孩子,迫不急待地追问说: “请问佛陀,那里有吉祥草呢?” “这种吉祥草,生长在没有死过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找吧!”佛陀指示她。 老妇人于是昼夜奔忙,挨家挨户叩求吉祥草,但走遍邻里异国,没有一户人家不曾死过人,老妇人陷入绝望痛苦的深渊之中,蓦地觉悟到:死亡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害怕死亡,并不因此而能免于死亡。吾人面对死亡时,重要的是如何从无常的事相之中,积极地去把握现在的每一刻,而追求永恒的生命! 从上面种种的例子,可以知道过份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除了贪心之外,瞋恚也是障碍幸福的绊脚石。遗憾的是,在今日的社会里,一般人总是责人严、待己宽,别人对待他,有九十九分的好处,而有一分不能满足他的希求,就生起怨恨心,而忘却九十九分的恩泽。一个瞋恨心重的人,容易迁怒于人,和别人起冲突。佛经上说:“瞋火能烧一切功德林”,瞋恚就像烈火一样,能把过去种种的功绩,焚燃怠尽。有时候多年友谊深厚的至交好友,往往为了一些芝麻事引起冲突,反目成仇,而断绝了来往。有的人由于爱情不如意,妒火中烧,甚至杀害自己曾经深爱的人。愤怒的火把,小则燃灼自己,大可毁灭整个世界。有时候两个人争吵起来,有的人以为声势大、凶狠的是胜利者,其实刚好相反。怒气愈大的人,胸中的怒火尚未烧到对方之前,已经先把自己烧得遍身鳞伤,因此四十二章经上有段美妙的譬喻说:“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一个人仰着头向天空吐痰,污秽的痰不但不会染污洁净的蓝天,只有堕落于自己的脸上;又好比逆着风播撒灰尘,结果尘土撒不到对方,反而飞集至自己的身上来,害人反而害己。 普通的百货公司,总是以时常面带笑容,为训练工作人员的第一要务。世间上最难看的脸孔是生气的脸孔。愤怒的脸孔,如同严霜之覆盖大地,生长不出佳禾。因此我们要经常保持内心的平和,带着亲切的微笑,以柔软的言语接待他人,不瞋恨、不牵怒,把慈悲欢喜布施给他们,化暴戾为祥和,解纷争为友好。所谓“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中无瞋是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我们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呢?不要在物慾的贪求上,做无理的要求,应该从知足中去感恩、从喜舍奉献上去获得。我们怎样建立快乐的生活?不轻易乱发脾气、瞋恨别人,要长养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下。如此社会才能富足进步,人生才能幸福快乐。 五。不自卑、不懊丧 有一些人,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能力上的平庸,或者社会地位的低劣,甚至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不能如意,遭到挫折,因此产生害羞、退缩、忧郁的自卑感,离群索居,把自己封闭于自建的象牙塔里,孤僻颓丧,毫无快乐。事实上,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崇高,并不在容貌的俊丑、名位的高下,而在此人对社会人类的爱心有多少?悲愿有多深?况且以貌取人,难免有失之交臂的遗憾,古时丑僧也大有俊道者在,如东晋的道安法师,虽然身躯短小粗黑,其貌不扬,但是影响中国佛教至深至巨。因此因为外在条件的下劣,而自卑沮丧,徒然显示这个人对自己的信心不够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不自卑、不颓丧呢?首先我们要在精神上建立以下几点观念: (一)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我明明很痛苦,如何快乐得起来呢?其实,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乃在于执着想不开,如果我们对事事物物,能够提得起放得下,洒脱不执着,何处不能安身?快乐必然常随左右。 佛陀未出家前的一位兄弟,名叫跋提,受到佛陀的感化之后,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出家修行,有一天,跋提在深山的岩洞中修习禅定,突然发出欢喜赞歎声说:“好快乐啊!好快乐啊!” 旁边同参的人,好奇地问他: “你说快乐,究竟快乐些什么呀!” “过去我贵为王子之尊,娇生惯养在皇宫中,每天吃的是珍肴美味,但是没有今天托钵来的一碗粗食香甜;穿的是绫罗绸缎,但是比不上一件袈裟的尊贵。过去虽然有成群的护卫,朝夕以刀枪守卫着我,但是我仍然惧怕怨贼歹徒来行刺伤害。现在我独自一人,在空寂的林野中禅坐,没有人保护我,但是我心中对生命一点也不觉得恐慌和忧虑,感到无比的快乐与轻安!” 真正的快乐是内发而不是外铄的,一个人能从内心激发快乐的泉源,纵然住的不是华厦高屋,吃的不是琼浆玉液,穿的不是锦衣狐裘,但是处处感到知足无缺,快乐无比。这种发诸于内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要认为自己是最健全的人 有的人身体健康无病,四肢健全发达,但是精神上充满了苦恼。随着文明科技的发展,物质需求的充斥,社会上这种精神侏儒、不残而废的人,日益增多。其实,我们如果冷静反省一下,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父母生养我们,有两眼可以看缤纷绚丽的世界,双腿可以到处行走,二手可以做事自如,还有什么感到不足呢?世界上有一些不幸的人,终年躺卧在床榻,全身瘫痪,要使出九牛二虎的力气,才能将头稍微从右边侧转到左边;有的人没有了双手,仍然勤奋向上,以口衔笔,写下苍劲有力的书法。有的人两眼失明,为读书,比我们常人要花费数倍以上的时间,请人念诵,自己再点成盲字,种种不便。如果我们和这些人比较起来,实在没有资格再自我烦恼、自暴自弃。有人说:健康就是财富。我们往往拥有了宝贵的财富,而不知珍惜,以这份财富再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类的性灵增添一些光辉,实在是令人惋惜的憾事! 台湾文坛上的作者郑丰喜先生,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无法行走,以手代足,爬行多年,遭受许多同学无知的欺负,忍耐社会上人们怪异奚落的眼光,终于以坚强的意志,完成高等教育,组织美满的家庭,并且把他一生坎坷的遭遇著作成“汪洋中的一条船”一书,给残障的人莫大的鼓舞与激助,引起社会上的人士,去关怀残障者的幸福。美国的海伦凯勒小姐,一生下来就又聋又哑又瞎,毫无感官方面的声色之乐可言,但是她克服了困难,努力地求知,完成良好的教育,并且周行于世界各地,把伟大的事迹公诸于大众,唤起社会注重盲聋者幽暗已久的心灯,为世间带来了崇高的希望之光! 日本有一位大石顺教比丘尼,在一次灾难之中,牺牲了双手,但是他以坚定的信心、不挫挠的意志力,用自己的脖子,工整地写了一部心经,日本人把它称为“无手的心经”,并且视为国宝,倍受珍重! 由上面感人的事例,启示我们肉体上的不健全,并不表示人生已经绝望,不可改变,只要有坚忍的毅力,仍然可以冲破难关,活得很尊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身体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全,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身体健康,心理无疾的人! (三)要认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我们往往拥有无限的至宝,而却不自知,反而贪心不足,羡慕别人的良田美眷。我们的居住,虽然没有冷暖气的设备,但是热情的太阳,曝晒着我;清凉的和风,吹拂着我;天上的明月、地下的繁花,任我欣赏,峻峭的崖壁、幽静的溪谷,随我遨游,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粒砂尘,都蕴藏我全生命的喜悦,世间上还有什么比拥抱全宇宙更富有的事呢? 有的人看到别人有几百万,欣羡不已,假如我也有,那该多好!看到别人有漂亮的衣服、名贵的家俱、豪华的轿车、奢侈的生活享受,升起贪爱的心,想办法去攫取。事实上,这些物质方面的享受,并不是长久不灭的东西,对物质过度的贪求,心灵的束缚则更大。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甚至出卖自己人格、陷害朋友的人,历史上比比皆是,因此一个人决心奉献给真理时,首先培养“无欲则刚”的气度,不被外在的欲望所诱惑,而玷辱自己的人格。 春秋时代的齐国隐士黔卢,穷得去世时,布不足以蔽其身,但是先生一生高风亮节,坚决不仕。宋朝的林逋放旷山林,独居西湖孤山,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佛教的大德,更多俊逸之士,唐朝大梅法常禅师,以荷叶为衣,杉花为食,自得其乐。近代的弘一大师,洗尽铅华,归投佛教,一生以弘扬律宗为业,一条毛巾使用十数年,破烂不堪,仍然爱惜有加,不以为苦。古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能把握住内心无限的宝藏,并且充分地将它发挥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千金难换的无尽宝藏,这座宝藏是盗贼不能抢、贪官不能取,等虚空无量沙界的如来藏,如果我们能将自己这座宝藏的能源,完全开发出来,我们将是宇宙中最富有的人。 (四)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 所谓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也就是要建立知足感恩、敝帚自珍的人生观。 有的人也许会怀疑地问:我既没有金钱,也没有名位,样样不如人,怎么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的人呢?其实只要稍微转念一想,我们将会发现自己拥有太多世界上的第一头衔。做子女的,要抱持我的父母是天下第一慈祥的人,父母亲是全世界最爱我的人;做父母的,要认为我的孩子是乖巧可爱的孩子。父母慈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父慈子孝,家庭自然幸福!做先生要认为自己的太太,是世界上最贤慧美丽的女人,对家庭负起责任,让太太过着幸福的生活;做太太的要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世界上最勤劳尽责的男人,把家庭调理得当,使先生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力发展事业。夫妻之间,能够彼此尊重体谅,自然能享受快乐的婚姻生活。做上司的要认为自己的部下,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极力给予体恤爱护,自然能获得下属的尊敬;做下属的要认为自己的上司,是世界上最贤明的长者,诚心接受指导,上谦下恭,自然能把事务办好。 我们人人如果都能抱着这种:“我是全世界第一的人”的心理,以宽容、赞歎的眼光来看世间,将会发现这世界是多么的美丽!一集小小的蝼蚁,我们也会被它的勤勉所心折;一棵生长于壁缝的小草,我们也会被它的坚毅而感歎不已!能够怀抱欣赏而不挑剔的心,来对待万事万物的人,粗茶淡饭不失其甘美,茆茨村舍不减其安适,败衣弊履不损其欣悦。能够以我是全世界第一幸福的心态,来看世界的人,纵然遭到残酷的迫害,仍然能够泰然处之,毫不动心,因为这是为了降大任于斯人,所给予的磨链而已。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培养我是全世界第一快乐、第一健全、第一富有的人生观,不自卑、不懊丧,幸福就不远了! 六。不邪见、不妄心 宗教信仰层次有种种的不同,上者取其提升人类性灵的高深思想,中者着重繁文缛节的礼拜仪式,下者则流于巫术占卜的神秘色彩。宇宙人生的问题,尚有许多科学无法开发的神秘领域,有一些愚痴的人,缺乏正见,以怪异乱离为珍贵,以迷信的卜筮来满足自己的疑惑。 宗教本来是追求人类心灵自由的东西,但是有的人却反而以宗教来束缚自己。烦恼、金钱、爱情会束缚我们的自由,有时不正的信仰所给我们的枷锁,其束缚力更大、更深。譬如有的人要盖房子,就请地理师来勘察风水、方向,地理师比比划划一番后,信口*黄地说: “你的房子兴盖的时候,方向不要太正,太正了对后代子孙不利,要这样子斜斜地比较好。” 为了盖房子,将来遗祸子孙,事态严重,只好听从地理师的话,把房子盖得斜斜的。 有的人亲族逝世了,要入土安葬,为了避色凶煞,也要请地理师来看时辰。地理师于是选了一个良道吉辰说:“埋葬的时间最好是晚上八点入土,如果这个时辰不入土,恐怕对子孙有害,并且属猴的,最好避开,以免惹煞上身。” 为了听从地理师的话,属猴的儿子,只好退避三舍,连为人子女最后的哀伤之礼,也没有办法尽到。为了接纳地理师的意见,超荐诵经的师父和遗族,天色阴暗的黑夜,还要在荒烟蔓草的累塚中,看闪灭不定的磷火,回家之后,久久挥不去胸中的幢幢鬼影。 有的人生下了孩子,请个算命先生来给孩子算个八字。算命先生算出小孩子命带煞气,长大以后会克父害母,结果还没有享受到弄璋弄瓦的喜悦,这个孩子从此成为父母的眼中盯,家庭陷入愁云惨雾之中。 我们的人生,不一定有神明鬼怪会惩罚我们,其实鬼神也没有必要降灾赐福给我们,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缺乏正见,以自己的愚痴束缚了自己,使自己不得自由。人世间的祸福,决定在自己的手里,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把自己交给鬼神、甚至愚昧的巫术之流去主宰。我希望佛教要率先负起净化大家宗教信仰的责任,把社会带离邪信、邪见的圈子,让大家都有正确的见解、高超的思想。 有许多的信徒,到佛光山来朝拜,常常异口同声赞歎佛光山山明水秀,我告诉各位,我建设佛光山,从来不看地理,也不选黄道吉日,天天可以举行法会,处处可以建盖殿堂,只要大家欢喜,大众方便,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我们对时空产生了执着,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必然寸步难行;此时不佳、彼时不妙,当然事事难办。我们唯有挣脱邪信、邪见的桎梏,确立自己的立场,具备正知正见的情操,人生才能幸福,烦恼才得解脱。 所谓不妄心,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守护好,不要被六尘的盗贼,攻入雷池一步。我们的心识,容易受到外境的诱惑,眼睛喜欢看美丽的东西,耳朵喜欢听美妙的音声,口喜欢吃美味的食物,身体迷惑于舒适的感受,并且容易见异思迁,无法控制。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对自己生命的永无止境的战争。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我们能擒服心中的贼王,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就是个胜利者。又有人说:“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我们的妄心,彷佛脱缰的野马一样,稍一放纵,就无法驾驭,因此昼夜六时,我们要好好地看顾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盲目乱闯,胡作非为,种下祸根。 普通的人兴起妄心恶念,甚至做出坏事,还不知警惧,等到尝到应受的苦果时,才后悔害怕,已经来不及了。而有智能的菩萨圣贤,事情尚未做的时候,就能洞察前因后果,防患于未然,不敢鲁莽乱做,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想尝到幸福的果实,就要播种幸福的种子,以勤劳精进的耒耜,除去贪瞋痴的杂草,灌溉以布施忍辱的法水,施加结缘禅定的肥料,自然能够品尝到般若的美果。 追求人生的幸福,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认识,我们个人有了幸福之后,扩而大之,我们的家庭、社会大众、民族国家、乃至十方法界,也要使它笼罩在安和乐利之中。幸福的追求,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刻不容缓必须去从事的要务。如何增进我们人生的幸福,我粗浅地提出六点意见,给各位做个参考: 一、不比较、不计较 二、不怨天、不尤人 三、不侵犯、不推诿 四、不贪求、不瞋怒 五、不自卑、不懊丧 六、不邪见、不妄心 最后,我祝福大家,很快地能够找到你们自己的幸福!谢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4:33
佛是大医王 以法为药 医治心灵腾讯佛学莫天2017-10-31 11:25
分享
114评论收藏
[摘要]佛教治的就是未病,而且治的是心病,就是治心。因为佛教认为“境由心生”。而心病没有表现出来时,人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有病。文 / 莫天传说,有人问扁鹊,你家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高?扁鹊回答,大哥医术最高,但没有名声。不但没有名声,别人还很讨厌他。因为,良医治未病。人们的病还没有表现出来他就已经诊断出来,并且为人医治好了,而被医治的人根本就认为自己没有病。一个医生总是对一个看上去很健康的人说你有病,还能不被人讨厌吗?二兄医术次之,他治疗的是已经表现出来的病症,这叫次医治已病。虽然已经发病,但是病症初发,还不太严重,他就及时地为病人医治了。病家就认为他的医术比大哥高,他的名声就比大哥显著,而且受人欢迎。但人们还是认为他的医术不够高明,因为人们认为他治的都是小病。我的医术最低,是下医治重病。病人的病症还没有显露出来时,我诊断不出来,初病时我又认为不重要。只有等到病入膏肓,人们在生命垂危时求助于我。我为人们治好了病,人们就认为我可以起死回生,不认为我的医术低,反而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所以我的名声最大。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58/128/2247/146143873.jpg病由心生(图源:网络)佛教治的就是未病,而且治的是心病,就是治心。因为佛教认为“境由心生”。而心病没有表现出来时,人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有病。就是有病了,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认为心有病。心病才是要人命的。佛教是从根本上——人性——治疗人的疾病。因为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病,对宗教就表现得非常蔑视,认为没有用,而且往往认为那是愚弄人的东西。只有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才想起来去庙里烧香拜佛。或者,有了难过的坎,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才去拜佛,仍然不认为自己是病人,只是有求于神仙佛祖和老天爷。给他老人家许一个大大的愿,保佑我度过灾难和不幸,消灾免祸,将来挣到大钱,当上大官,再来还愿等等。法律约束的是人的行为,是治疗已表现出来的疾病,是治疗严重的病人,如杀人,放火,抢劫,强奸,贪污受贿等等。所以人们认为法律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医生。没有法律的社会,人们就没有了约束,社会就没有了秩序。其实法律是治标,而不治本。因为,法律治疗的仅仅是表现出来的行为,人们的心病,法律无法诊治。为什么法律越是健全,犯罪率越是高呢?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佛教约束的是人的心灵,是从根本上治疗人的疾病,是治本。法律可以约束人惩罚人,但是很难改变人。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67/128/2247/146143882.jpg病由心生(图源:网络)比如,我可以在家里幻想去抢银行,去贪赃枉法,甚至去抢美女。想想就想想,只要没有行动,就不犯法,法律也不会惩罚心里想的。但是,现在不但想想,还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了,法律就会严惩不贷。但是,佛法不这样认为。我在家里幻想发财,抢银行,贪赃枉法,幻想去抢美女,即便没有行动,只是想想,佛法认为我已经犯了戒律。我的心里有了,心被污染了,或者说我的心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佛法就要惩戒我,为我治病。因为,佛法认为,有了这样的心,就可能有这样的行为。境由心生。实际上,人是使用肉体的灵魂。贪赃枉法,抢银行,抢美女的是身体,但身体只是工具,指使身体去干非法事情的是心,是灵魂。佛教治的就是人的心。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72/128/2247/146143887.jpg病由心生(图源:网络)所以,佛教是良医。没有法律的社会是不幸的,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怕是更加不幸。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4:39
愚者调境 智者调心腾讯佛学本源法师2017-10-31 14:22
分享
2评论收藏
[摘要]我之前说过有一句话叫“愚者调境,智者调心”。愚蠢的人始终在换环境,他认为换个环境就可以改变。文 / 本源法师我之前说过有一句话叫“愚者调境,智者调心”。愚蠢的人始终在换环境,他认为换个环境就可以改变。我们上海有一位居士,家里面有点钱,老公呢也挺会赚钱。她说她要移民,移民移到国外去。她很高兴,马上成为美国人了对吧,觉得很好。然后过去住了一年的时间,慢慢在那个地方没人说话,人很少,刚刚过去也没有这个人脉关系。隔了一段神经紊乱,后来她回来了。回来了以后,她自己再也不提去美国了。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08/137/2247/146146218.jpg修心(图源:网络)我到国外去也听他们讲,很多华人都有这种共识,叫好山好水好寂寞,在国外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不要觉得国外好啊,都往国外去,没人的。虽然地大物博,你看到加拿大这个地方,比中国这个地方还要大,但它的人口只有北京的人口。在那个地方没有人,中国遍地都是人,走到那些景点里面,遍地都是中国人。所以你到那个地方去造个庙,平时都关门。它要做活动都是有预约的,你平时到那个地方,拿个砖头往天上一扔,结果掉下来一个人也没打到。那在中国这个地方遍地都是人,你说这庙能关门吗?不能关门。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17/137/2247/146146227.jpg修心(图源:网络)所以说我们不要觉得,好像哪里好哪里好,安住当下就是最好。所以说智者要调心,要把你的心调好,不是说你过来要换环境,哪里都一样的。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走到哪里都在棺材里,都在娑婆世界。你真的要移民,移民到哪里去?移民到极乐世界去。我们这个地方是大使馆,快来签证,早点签证到极乐世界去,要发心念佛。所以我们要精进不能懈怠,懈怠的反义词就是精进,要常行精进,就是让我们有一个恒常心。精进是什么意思呢?精进那就是在六度法门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法门,就是对治懈怠的。精就是要专一,做任何事情要专一,进就是不退。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4:43
有禅心的人 不计人间毁誉腾讯佛学佚名2017-10-31 17:00
分享
0评论收藏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54/148/2247/146149169.jpg禅师作画文 / 佚名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这种作风,给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批评。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士就对宴桌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月船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很多人怀疑,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志愿。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钱,是丑陋的;心,是清净的。有禅心的人,不计人间毁誉,像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救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了。因为他不是贪财,他是舍财,可是世间人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4:50
念佛窍诀仅一个字 你掌握了吗?腾讯佛学仁禅法师2017-11-01 09:44
分享
0评论收藏
[摘要]“念佛诀”,就是念佛的窍诀,这个窍诀是就是“念死”,以“死”字来念佛。如果你不懂这个窍诀,则念佛很难相应。文 / 仁禅法师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19/169/2247/146154489.jpg念佛(图源:网络)宋朝的草庵禅师是一位禅宗的大德,同时也是弘扬净土的。在草庵禅师《念佛诀》一文中,把念佛跟念死的关系解释得非常透彻。“念佛诀”,就是念佛的窍诀,这个窍诀是就是“念死”,以“死”字来念佛。如果你不懂这个窍诀,则念佛很难相应。草庵禅师在《念佛诀》中这样说:“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难念”。这是个普遍现象,老太婆、三岁小孩都能念,但为什么很难坚持下去?“西方极乐,谁不愿生,而罕得生者,盖念佛之人未得诀耳。”西方极乐世界谁不愿生?但是很少有人能往生的。为什么?因为念佛的人没有找到窍诀。“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如何才能做到真信切愿地念佛呢?唯一的就是这个“死”字,这就念佛窍诀。下面解释为什么“死”字是念佛的窍诀?“死之一字在念头上,境缘自然冷淡,情爱亦自轻微”。如果你把这个死字一直挂在心中,想到我现在马上要死。如果能够经常这样忆念死的话,自然就不会太热衷于外境,对于世间的贪恋、情爱自然也就最大程度地减低了。“名利势豪,向此处俱用不得,见闻知解,到此时却使不行”。无论什么人都是要死的,在死字面前,是不留任何情面的,人人平等的,没有一个人特殊的。我们执著不放的世间名利、富贵之类,到这个地方都用不上了。即使你有佛法的知见,精通经论,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些对你来说也都没有用。“四大各离,将何所靠,孤魂无主,安得自由”。临终四大分离的时候,要靠什么呢?这个时候就由不得你了,只有随业力而堕落了。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4/170/2247/146154549.jpg念佛(图源:网络)“此时不见弥陀,恐逢罗刹,不生净土,恐入驴胎”。所以这个时候,只有求阿弥陀佛,只有求生净土,否则的话你只有见阎罗王,或者堕畜生道、地狱当中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不见弥陀,恐逢罗刹”,你只能是跟罗刹鬼相逢了。“莫视此事为缓,明日之事,今日不知”。明天的事今天不知道的。“莫将此事为轻,错过此生,沉沦永劫”。想到死的话,就靠现在了。现在如果错过了的话,万劫不复了,所以赶快修行。一想到死的话,就绝对不能错过今生了,或者错过今天了,现在马上就要修行了。“视一切事,无如生死大事,则事事皆不切之事”。想到要死了,我现在死了怎么办?赶快修行!一想到生死大事,那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所以说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时,总做临命终时,即时时皆念佛之时”。如果我们一切时当中都想:“我现在是临命终,我马上要死了”。或者想:“我现在已经死了,怎么办?”你如果时时能这样想的话,就像我们现在修的念死无常法门,你如果随时能提起来的话,即时时皆念佛之时。你只要一提这个死字,你肯定马上就想念佛了,噢!赶快求生吧!“如是念佛,斯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净土”。这样念佛才真正的切心!才会真正的相应。这样念佛,才能生净土。这样念佛可以说是决定生净土的。能不能生净土,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想不想去。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已经满足了,这是没有任何差错怀疑的。生不了净土,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想去。佛陀早就讲过,只要你去,决定来接引你,就是因为你自己不想去,贪恋这个世间。“须下死功夫,方成净业”。一般世俗人讲的死功夫,指这个人用尽了全力,这个叫死功夫。这里的“死功夫”,并不是这一层意思。这里的死功夫,就是修念死法门的这个功夫。另外从反面讲,你如果不下死功夫,就不可能成净业。也就是说,你如果不修念死法门,不在这个地方下死功夫的话,你想要往生也是不可能的。“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经常去想我要死了,这样念佛才会切心,念佛才会真正地相应,真正一句一句地从自己内心发出来,真正的是真信切愿地在念佛。正如蕅益大师常说的“要真信切愿地念佛”。但是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切愿?古德已经给我们指出来了,必须下死功夫,常念死时节,这样才会真信切愿,这样念佛才能真正地相应。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42/170/2247/146154567.jpg念佛(图源:网络)“此乃成佛之阶梯,是诚念佛之妙诀也!”念死法门是成佛不可缺的台阶。少了这个阶梯,你能成佛吗?你能往生吗?所以“是诚念佛之妙诀也!”本人以前看到草庵禅师这一篇《念佛诀》的时候,觉得太殊胜、太透彻了。极为精辟、透彻地解释了念佛跟念死法门的关系。了知这些道理以后,就能知道念死无常的重要性。刚才是把念死法门跟念佛法门结合起来。不管你参禅也好、持咒也好,或者修其他的一切法门,其实都离不开念死。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舍弃了念死法门,可以说任何修法都不得成就,这个是决定的规律,毋庸置疑。——摘自仁禅法师随堂开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1 14:59
他是国际知名导演 也是一个禅修的诗人腾讯佛学白木2017-10-25 10:07
分享
6评论收藏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19/111/2246/146074674.jpg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文:白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曾这么评价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日本导演黑泽明称阿巴斯的作品“无与伦比”。作为导演的阿巴斯众所周知,不过很多人不知道阿巴斯其实也是一个诗人。在我看来,阿巴斯的诗不亚于任何一个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他的诗是禅宗参悟式的,虽然短小,却都是对自然与生命的通感,无一不是生命体验,实证实修,耐人寻味,处处折射出佛理禅机。伟大诗歌应当是自然,纯粹,如泉水自涌。是天人借世间某个人的手示现而已。阿巴斯自己也说“好诗总是诚实与敏感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曾道:“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这段话,有个最关键之处,就是“悟第一义”,这是古人论诗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佛理。如何是第一义?《楞严经》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禅宗讲究的是第一义谛,远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山河大地皆如来。诗也是如此,从字面意义理解,诗,寺院语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非是在语言与修辞上下功夫。我始终认为,诗歌是一种法器,写诗是一种修行。而事实上现在大部分诗人本末倒置,一直在语言上下功夫,始终不见心性。不知道什么叫诗,也不知道怎么写诗。迷迷茫茫,却始终找不到诗歌的根本。更如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样,无论你在海拉尔,还是在三亚,无论你是在呼伦贝尔,还是拉萨,反正都是高楼大厦,都是朝九晚五。我们连风花雪月都无法看见,哪还有什么诗意可谈。星空尽头,月亮是什么颜色?我们来看看阿巴斯眼里的月亮:秋天第一道月光射在创上震颤玻璃白菊花望着满月对于月亮,问题是下面那些人跟一千年那些是一样吗?这首诗初看没有什么玄机,细细深入,却有无限禅机,契同宋代《嘉泰普灯录卷十八》那句偈子“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只不过是语境不一样而已,从千江有水千江月这类偈子似的古语变成“对于月亮/问题是下面那些人/跟一千人那些人/是一样吗?”这种现代结构的短语。但是恰恰是这种语言的转换,让诗歌变得无限可能性。诸如禅修,一再追问。刨根问底“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今天我卖掉果园果树知道吗?破瓶盈满了春天的雨水阿巴斯把诗性立在纸面上,栩栩如生地冲击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仔细寻去却是无声无痕,一月印千江,你说什么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阿巴斯简洁有效的诗性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月——雨——雪——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诸如祖师大德们说言:戒定慧。多好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他这种对月亮追问的模式,俨然进入参禅状态,我们可以想象他似乎进入眼观鼻,鼻观心的状态,他自己说“想以某种方式让那些热情或者痛苦的时刻变成永恒。”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南怀瑾先生讲过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痛苦从哪里来?因为有我,你又是生命东西?肉体?肉体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里?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今夜无月海一片漆黑岸也漆黑我该等太阳还是月亮?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马祖道一生病了,当家和尚前来问候:您最近身体怎么样了,马祖回答“日面佛,月面佛”,没病是这样,有病是这样,有病没病都一样。据佛名经卷七所载,日面佛寿长一千八百岁,月面佛寿仅一日夜,一千八百岁是佛,一昼夜也是佛。马祖借以此二佛道破无明之见,打消众人之分别妄想,还至本来面目。对于某些人来说山顶是一个用来征服的地方对那座山来说那是下雪的地方。阿巴斯自己认为“诗歌是一种心灵状态。”我觉得他说提及的“心灵状态”就是禅修,念即是心,观即是心,察即是心,觉即是心。观世音菩萨“反闻自性”即是心,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即是心。写诗是心,拍电影是心,对文化的理解是心,眼睛是心,鼻子是心,耳朵是心,生活是心,工作是心,坐卧行立是心,参禅是心,念佛是心,持咒是心……在在处处都是心。虚云老和尚曾开示:“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阿巴斯简介: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出生于德黑兰,导演、剧作家、制作人、剪辑师。1989年,凭借《何处是我朋友家》获洛加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赢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9年,《随风而逝》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3年,《如沐爱河》获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被誉为“他那一代,或者那个世纪中最激进的伊朗诗人”,国内诗集译本有《随风而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诗集》、《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两种。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2 11:59
【广而告之】
(一)【每日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20171101课堂笔记264张。
【纪录】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评分】合格120 良好150 优良180 优秀2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93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截止201710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90,809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
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20170906计500篇)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热线公告】鱼象鱼说
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关于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为道日损】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天天纯素】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清爽,白发变黑。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2 12:00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2 12:41
净慧长老:大小乘与生活禅2017年11月01日 14:56新浪佛学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71031/1duY-fynhhay9829542.jpg在生活中如何落实佛法;如何修行;如何体现佛法的精神?
文/《禅刊》 大乘与小乘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首先就这个问题的性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大家能对佛教的几个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不管是大乘也好,还是小乘也好,都是佛法。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小乘佛教适应不同时空环境,在特定时空环境、特定文化环境、历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是建立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之上的。从佛教的本意来讲,并没有什么大乘、小乘,只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五乘佛教。严格说小乘佛教应该称为南传佛教,或者称为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这样称呼才不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我们的大乘佛教则应称为汉语系佛教或者是汉传佛教、北传佛教。 小乘佛教在历史概念上来讲,应该是包括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原始佛教包括佛陀时代到佛灭一百年左右佛教没有分裂前的佛教。在佛陀涅槃后一百年左右由于戒律上的问题而产生了部派佛教。部派佛教开始只有两派,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由于大众部的发展,就逐渐产生了象大乘佛教这样的思想。我们从现在的佛像上就可以看出,佛陀时代,佛教中就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佛陀的僧团中,佛陀的亲属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阿难尊者、难陀尊者、罗 睺罗尊者。而另外一部分人是由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外道的长者加入佛教而组成的,如大迦叶尊者等。所以当时在一些问题上多少就有一点不同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就在佛教的教义、组织、戒律等方面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一般认为大乘佛教是由大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南传佛教就是接受了原来的上座部佛教的原貌。上座部与大众部由戒律上的分歧逐步发展到思想上的分歧,才有了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根据太虚大师的判摄,在原始部派佛教时期,是大隐小显,大乘佛教在一个比较隐蔽的情况下传播。而到了部派佛教后期,大乘佛教才很公开地出来传播。这样判摄说明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同时传播,是同时从佛陀那里延续下来的。现在在南传佛教国家以及台湾、日本的一些佛教学者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佛教的经典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当时印度的罗汉、菩萨的传播,逐渐地结集起来的,这个结集的根据就是他们在师师相承中记诵了佛陀言教。在部派佛教结束以后,才正式产生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两派的佛教一个向南传播,一个向北传播。向南传到了斯里兰卡,向北传入了西域各国,最后传到中国。 那么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根本区别不外乎三点:第一就是行愿的不同。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普贤菩萨代众生受苦;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三十二应等,无不显示了大乘佛教的拯救精神、奉献精神。我们每天在做功课的时候都要发四弘誓愿,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愿力,也是大乘佛教最具特色的宏大的愿力。佛教里有一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雷锋精神多少有一些相通之处。《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讲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愿力的体现,奉献精神的体现。在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这些大乘佛教传播的地区这种精神都非常完整地体现出来。中国佛教传播了近两千年,翻开中国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在这将近两千多年中,佛教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种种的曲折,但也到处体现了佛教救人救世的光辉事迹。不说别的,就说现在保存下来的风景名胜,全国将近百分之七十是佛教的,是佛教徒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努力,才能保存这么多的名胜古迹,名寺古刹。这是我国一千多年来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财富,至今还在发生作用。这些都是佛教的愿力的结晶,是佛教四众弟子节衣缩食奉献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上座部佛教里也有种种利他的教导,种种具体的实践。他们以证阿罗汉果为最终目标。南传佛教国家当然也有一些辉煌的建筑,如缅甸的大金塔。但大多数的寺庙都比较简陋。从这些地方也能体现出愿力的大小,修行的重点不同。南传佛教重视的是每个人个体的修行,个人的宁静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中国的大乘佛教同样是要追求自身的安宁、安祥、完善。但是这种完善、安宁、安祥是要在奉献当中来实践,在利生当中来实行,在行菩萨道的同时来实现。它的先后次第是有一些不同。声闻乘或者说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行愿不同。 第二是见地不同。大乘佛教认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它这个即并不是说不需要有一个净化的过程,而是在超越的过程当中就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平等。从四阿含乃至一切的大乘经典里到处都充满这样的观点。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见贤思齐”,还有一个成语说“比及丈夫我亦尔”,中国古代人以尧舜作为做人的最高榜样,所以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正是在这样一些思想的铺垫之下,佛教的人人皆可成佛,当下就是佛,即身即可成佛的思想在中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见地的问题,有这种见地才有这样的追求。在禅宗里面特别强调见地,强调见地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什么呢?就是要当机立断地承认自己是佛,你才能有断烦恼破无明的勇气,才能有去掉一切习气毛病的勇气。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离佛很远,我们没有成佛的希望,那么他在修行上的上进心一定会受到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告诉我们要立志高远,所谓见地就是立志的问题,就是一个直下承当的问题。虽然在教下的理论中没有很明显地提出直下承当,但是有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思,在许多大乘经典和其它各宗的经典里也都体现得非常充分。 第三就是归宿的问题。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南传佛教徒认为证得涅槃后,关于法身常住还是不常住的问题不加讨论。佛涅槃了以后就是断了生死之流,也可以说是断了生命之流。大乘佛教则认为,佛的法身是常住的。小乘佛教是证无余涅槃,再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大乘佛教是要证无住涅槃。证了涅槃并不住在涅 槃里。涅槃是常乐我净。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么不住涅槃住什么呢?佛有千百亿化身,化身是为了度众生,所以大乘佛教处处都以众生为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他证得涅槃后还可能到众生中去,甚至到饿鬼中去。如面燃大士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现饿鬼相,肚子很大,喉咙很小,想吃东西永远咽不下去。饿鬼象征着众生的贪欲很难满足,欲壑难填,永远都是处于饥饿状态。所以佛菩萨随类化身,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归宿问题上就存在这样大的差别。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最发达的地区,经过历代祖师的弘扬,创宗立说,发展到体系非常完备,非常充实,实践内容非常丰富。不管是按哪个宗派修行,都可以从境、行、果这样的一个次第逐步深入。而今天的大乘佛教之所以非常笼统,是因为各宗各派都没有能把大乘佛教的教义真正弘扬出来。如天台宗的观法,可以说是各宗里最完备的一家,《摩诃止观》厚厚的一本,几十万字,就讲我们应该如何断惑证真,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著作。还有一本小止观,一般人如果能根据小止观修行,是非常有次第的,现在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张声作先生说: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的名山大寺都要有专门研究本宗经典、教义的人员,才能真正把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我觉得,大乘佛教里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太圆融了,各个宗派之间的界限都抹杀了。圆融固然有它好的一面,大家你好我也好,禅净可以双修,净密可以双修,禅密可以双修,结果是一样都成就不了。各宗的教义大家都只能浅尝辄止,没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的领会,深入的实践修证。这样下去势必各宗都不可能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来弘扬。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呢?那就要靠我们的修行,靠我们的修证,靠我们的实践取胜。我们在道风上、在自身建设上倘能够真正着力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大乘佛教有它极其丰富的东西,各宗都有完备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次第,这些都要靠我们来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当然在台湾也好,在大陆也好都有一股要回归原始佛教时期、阿含时期的潮流,这个想法一点不错,但是要把中国佛教拉回二千五百多年前似乎是不太现实的,佛教在中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二千多年的历程,如果再拉回去的话,这两千年的历程就白走了。这两天,王雷泉先生,于晓非先生都讲到佛教中国化的问题,大乘佛教在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现实基础,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该也有责任把这些优良的东西发扬出来。 悲与智 现在有不少人学佛都是从功利的目的来求神拜佛。如果从功利的目的学佛,他的心量是很小的。为了暂时的目的学佛,如求财、 求子、求好运、求升官、求免其病等等。这些求对不对呢?我觉得这些求都是是对的,也是有效的。有不少人都说学佛后身体好了,家庭平安了,事业顺利了,这很对。假使信佛不能带来好处也就没人来学佛了。信佛是能健康,平安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信息的反映。大乘佛教说,佛菩萨的法身遍一切处,就象收音机一样,只要把频率拨对了,就能产生作用。佛的感应也是这样,只要我们信佛菩萨的愿力,我们乞求、呼喊就会有感应。有人说到某寺院去身体就好了,这是因为寺庙里都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场。我们称寺庙为道场,是修道之场。有这么多带有好的信息的人到这个道场来,也就给这里留下了很多好的信息。但是,是否有感应,也跟每个人当时的心态有关。如果你自己的心态与这个道场没有产生共振、共鸣的话,那也是不会有效应的。假使我们仅仅是为了一己的平安、幸福来信佛、拜佛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不能提高层次。我们应该把佛菩萨的悲智双运的精神贯彻到我们信佛学佛的实践当中去。悲智双运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应该是希望能代众生受苦。有人说,我信佛真有感应,有一次我上五台山,前面的车子翻了,我一路念文殊菩萨,所以能幸免于难,这种心量是不够大的。慈悲,慈能与乐,给众生安乐;悲能拨苦,解救众生的苦难。如果不能拔苦与乐,慈悲何在呢?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慈,没有智慧的慈悲也可能是感情用事,有智慧的慈悲才能从感情里升华出来。我们一定要具有大慈悲心,具足大智慧,有这两样,就象车子有两轮,鸟有两翼,才能飞高至远。飞高是上求佛道,至远是下化众生,所以作为佛教徒是永远没有休息的,永远都应为众生勤恳地奉献。 宗与教 宗教最早是佛教的一个词,现在是对所有宗教的一个通称。有佛教里它有特定的含义,宗是指宗门,教是指教下,也有叫宗说的。就是说实践与理论两方面。说就是理论。它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的判断。宗不能离开教。宗教在《六祖坛经》中说:宗通及说通,如日处虚空,当来作佛种,现世破邪宗。禅宗把它广大的实践、高深的见地建立在佛教经典的基础上,尽管六祖是个不识字的人,但是坛经中引用的经典也有十一种之多,其中有一些是很重要的经典。禅宗的产生实际上是在教理的佛教也就是象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产生了危机的时候出现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因为这些宗派只注重理论研究,没有很好地继承本宗的实践和观法,就没有了灵魂,成了一种学问。所以禅宗起来弘扬以实践、修证为中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它是不是就不要教理呢?不是。从达摩大师到六祖慧能,这一阶段的禅师都是把自己的言教建立在佛经的基础上的。达摩大师明确说要“藉教悟宗”,六祖在坛经里也曾明确表示不赞成不立文字,他说:只此不立二字也是文字。不立文字并不是不用文字。他说,你自己不肯看经,不要误了众生,误了众生是有罪过的。尽管六祖是个不识字的人,他开悟后弘扬佛法还是教育他的弟子要很好地通达经教。后来由于历史的发展,禅教形成对立的局面,才有一些禅师反对看经,认为看经就会增长知见,知见多了烦恼就多。但也并不是一下手就让学人这样做。过去佛教的修学次第还是很明确的。学过沙弥律的都知道,出家人要求五夏之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可听教参禅。这个学习的次第非常好,我们知道禅宗的很多祖师,他们都有很好的教理基础。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更应该如此。要力戒狂禅,同时也要避免文字禅、葛藤禅。如果是狂禅,那就会是空中楼阁,没有理论基础,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禅;如果是文字禅,那就把这个修行的殊胜法门变成了一种知识,变成了口头禅,那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希望所有学禅的一定要以经典为基础,不能离开教来谈禅。所谓: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生活的迷失与生活的觉醒 我们说的生活禅,如果就生活本身来说,应该是从迷失的生活到觉醒的生活,这个过程是生活禅,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从生活的觉醒到生活的超越是生活禅。在生活中如何落实佛法;如何修行;如何体现佛法的精神?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运用佛法,佛法与生活脱节,那不仅不是生活禅,也不是一个修行者应有的学佛的目的。学佛的最终目的,也可以说学佛的起步就是要跟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能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生活归生活,信仰归信仰,把生活与信仰打成两节,那我们学佛永远都不会有收获,不会有真正的体验。只有把佛法的精神,也就是戒定慧的精神、利他的精神、慈悲的精神、智慧的精神具体地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运用到做人的分分秒秒当中,这样才能得到信佛的效果。要时时处处照管好自己,要用佛法的精神占据我们生活的分分秒秒,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法的化身,成为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者。学佛不能如此,那就会是一个说食数宝的人,我们真正把佛法的精神食粮吃到肚子里去,把佛法的珍宝真正拥有,我们才是一个拥有佛法的人,体现佛法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学习生活禅的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社会,也是一个挑战、引诱特别强烈的时空环境。我们举目时刻都可以见到利欲在引诱我们,在向我们挑战,我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净化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一个自利利他的人,那就要用佛法的精神经常地、时时刻刻地来薰陶自己,使我们迷失的生活向觉醒的生活、净化的生活转向。?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学者已经给大家讲得很多,这里我就仅以此四点供养各位,也可以算作是给大家的临别赠言。谢谢! ——摘录自《禅刊》1993年度第四期 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上的讲演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2 13:14
净慧长老:修习生活禅基本次第2017年08月31日 15:16新浪佛学我有话说(20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70830/eKyr-fykiuaz1955773.jpg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 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这一段话来修。或者说,按照这一十六字来修“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法门。 那我们怎么修呢?首先,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自己当下就要融入到菩萨的行列。融入到菩萨的行列是什么意思呢?观自在菩萨就是我自己。每个人自己就是观自在菩萨。能观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萨。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萨的境界、菩萨的要求,修行就容易进步。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自己在修行上一点办法都没有,妄想很多,杂念很多,自己对自己在修养这一块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希望,那就很难。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自己在修行上有希望,也有要求,那就很容易进入角色,进入境界。我们拿三分钟的时间来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够暂时有一分钟,或者半分钟,进入到观自在菩萨的状态。 观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内外自在。怎么样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记得平常讲的六字口头禅:“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的口头禅,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但是一百个人讲,可能就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为什么说一百个人讲会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呢?因为有的人讲得太多,他一个人就要顶两个。这六个字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观自在菩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后所得到的结果;或者说,要想成为观自在菩萨,你就必须时时刻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从果说到因,也可以从因说到果。因果不二,因果同时。 一、安住当下 安住当下的要领,就是要做到身在何处,心也在何处。 我们每一个人很客观地观察一下:我们现在坐在双峰山下,四祖禅寺的藏经楼上,身体在此,心在哪里?很客观地反省自己,看我们的身和心是不是同在一个地方?这是修行很关键的一点,也可以说是做一切事情很关键的一点。这个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叫做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统一。 不管怎么讲,安住当下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一个高难度的法门。但是,又必须做到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说真正找到了安心的法门,找到了使我们身心健康、身心净化的法门。 这个法门,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这个法门,不是因为你具备什么信仰就可以用,不具备什么信仰就不可以用。这是一个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它抛开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大家一定听过《六祖坛经》,知道六祖的故事。六祖在老家广东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觉得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就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一定要了解这句话是从哪里来,这句话是谁说的,还有谁在传授这个法门。他当时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那当下一念,他就心开意解了。你说他当时他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又没有归依三宝,他又没有受持五戒。心地法门不受外在一切形式的影响,时节因缘成熟了,当下就可以契入。佛教的所谓四圣,其中有一圣叫做独觉,又叫缘觉,他出在无佛之世,没有听到佛说法,就是偶尔听到一句经文,他就能够悟道,他没有别人的指引。 真正要修行,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解决人生的迷惑与烦恼,解决人生的种种不安定,一定要从安住当下着手。 安住当下有什么要求?就是要放下,放松。《心经》上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毕竟是菩萨修的法门,难度很大,要求很高,我们这些平时完全没有受过心理训练的人,一下子就想掌握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门,那确实很难。所以根据我们修生活禅的要求,是由息道观,来进入生活禅。那么我现在所讲的安住当下,是要你把当下的这一念心,安住在呼吸上。 别的东西都离得我们很遥远,好像都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只有呼吸,我们最容易感受,最容易把握,最现实。我们就把身心全部安住在这一呼一吸上。大家试试看,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使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整个过程。在修止观的专业书上,这个方法是叫做“随息”。我们平常是说“呼吸”两个字,止观书是说“息”这一个字。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谓随息,就是随着息的入和出,让心就安住在息的出入上。在吸的时候,我们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现在在吸气;当出息的时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呼气。所谓随,就是意念随着呼吸的出入,安住在呼吸上。止观书上的专业术语是:“知息出入,知息长短。”这是属于六妙门中的一个法门:随息。 二、守一不移 安住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当下之时,为了使我们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师提出来,让我们运用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守一,在佛经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处。翻译佛经的大德们,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把制心一处的内容表述出来,就是“守一”。这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文字的表述,都是由来已久。 守一是一个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类要修练,就一定要有一个调整身心的根本方法。经过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复试验以后,觉得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让这个心能够专一了,一切妄想杂念才能慢慢停止下来,内心的智慧才能逐步开发出来。 不管讲什么么法门,都离不开怎么样使心能够专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为心猿意马难以调伏。社会有种种问题,人生有种种迷茫,原因是什么?心不专一,东想西想。比如:年轻小伙子谈恋爱,心不专一,今天想着这个,明天想着那个,就会走很多弯路,造成很多误区,产生很多苦恼。所以专一,是调整我们这个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对治的就是我们这个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禅师就说,要让“心田不长无明草,意地常开智慧花”。能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一了,我们的这块心地就干干净净。 要安住当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让我们当下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依托在呼吸上。 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有四个要求。首先要放下一切妄想和杂念;第二,专注;第三,清明;第四,绵密。 三、一念不生 是不是我们要永远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这种方法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达到能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三个阶段:一念不生。能够做到能所双亡了,就可以达到一念不生。 四、灵光独耀 突破了之后,接下来就是第四个阶段灵光独耀,开悟了。心地朗然,灵光独耀,那就是开悟了。 今天特别把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来,贡献给大家。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