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6 15:29
厉害!禅师用简单一招让他祛除病魔
2018
07/05
21:13
三亚南山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一位渔夫自小受到父辈的溺爱而好逸恶劳,导致他一直以来体质虚弱,后来因家道中落,他更是一蹶不振,身体日渐衰败,并且许多疾病缠绕,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了。
一次,他偶然听人提及,十里之外的竹林内住着一位智慧非凡的禅师,能解世人困惑,能消百病疾苦。于是他慕名前去拜谒。林中有石,石上有屋,屋内果然住着一位仙风道骨的禅师。渔夫喜极而泣,将一生的波折与目前的困境都告诉了禅师,请禅师帮忙解惑,并消除疾苦。
禅师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渔夫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身体强健,既不必遭受疾病缠身之苦,又能从此自力更生。”
禅师笑了,抬手指向竹林的东方:“千里之外有一高山,名日飘渺,直耸云霄。山顶有庙,庙中有名活菩萨,可实现你此时夙愿。你若能徒步而去,沿途又心存善念的话,他势必会答应你的一切请求。”
渔夫叩拜了禅师之后,迫不及待地上路了。从此,冬风雨雪、雷电都阻挡不了他向东行进的脚步。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他始终心存善念,始终想着高山上的神仙。他想只要能坚持到那儿,便可以获得焕然一新的人生了。
渔夫走了足足两年。行程中,为了生计,他先后换了十几份工作。农田中,铁锹将他的手掌磨破,仓库里,重物将他的脊背压垮;饭馆中,数千只碗使他洗到手脚发麻……他终于到达了山脚下。
抬头望去,那云霄中的山顶依稀可见。他费尽了气力爬到山顶,可奇怪的是,山顶上不但没有禅师所说的活菩萨,就连寺庙也没有,四下空空如也,脚下白云飘飘,远处是一层层的群山。
渔夫发现自己受骗后,怒火中烧,决定回到林中找禅师算账。回程只用了三个月。待他到达林中时,禅师早已立在门外等候多时。渔夫低头审视自己因跋涉而强健的身躯,终于彻悟。
他明白,曾经他坚持不懈地历尽艰辛到达山顶,寻找梦寐以求的寺庙,寻找心目的中的菩萨,原来他自己便是那心庙中的菩萨。
人世万般苦难,皆源于受难者本身。能导引其脱离苦海的明灯,唯有那颗始终不忘自救的心。(文/图:网络整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6 15:50
中国顶级富豪中,有哪些佛教徒?
2018
07/05
19:54
东台市观音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东台市观音禅寺
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佛教是一个引人向善、教人思考、为人树立信仰的一个教派。
2月24日,顺丰集团终于正式登陆A股市场,掌门人王卫的身家超过1300亿,引来极大的关注。
面对这一切,他说道“感恩佛法,感恩太太”。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这些年他成功的一个秘诀。
其实有很多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佛教的引导。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顶级富豪中佛教徒都有谁?
佛教是我的灵魂——曹德旺
曹德旺
曹德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佛教是我的灵魂。”曹德旺如是说。“佛祖不是帮着你做什么,而是教你怎么为人处世”。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
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登顶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
佛经讲六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学佛,就是曹德旺成功的原因所在。
佛法是他一生的事业——李连杰
李连杰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生于北京,身价20亿。华人新加坡籍电影演员、功夫明星、武术家、慈善家、企业家。
李连杰对宗教虔诚,从他近年来参与的活动中可以见端倪,记者每次与李连杰访问,他的话题永远离不开佛法。皈依佛教多年的李连杰,由于信佛,深信人生只不过是轮回过程。
他说:“我深信轮回,所以即使我知道大限将至也不会怕,也不会有任何后悔或遗憾,因为我已经做到好好照顾老婆、家庭并善待别人,绝对没有任何事放不下。”
因此他把佛法当成他一生的事业,积极投身公益,用自己的身份度化了越来越多的人。
传媒大亨的佛缘哲思——刘长乐
刘长乐
2013年,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以55亿身价荣列胡润百富榜335位,2012年位列518位。
1991年,刘长乐成立“乐天公司”(凤凰前身)之初,就与当时健在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合作建立了“中国佛教文化数据库”,用现代数码科技储存佛寺、菩萨等资料。
在他生命中,有两件物非同寻常,其中之一便是一尊布袋和尚的塑像,他说:“布袋,也是不带,说的就是放下。”刘长乐每见到佛像都要敬拜,往功德箱里捐点钱。每年还要到五台山礼佛。
2002年,凤凰卫视女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昏迷不醒,他带着凤凰卫视高层领导与刘海若的妹妹,赶往五台山为其祈福超度。
8天后,刘海若苏醒过来。“当然这里头包括医护人员和她的努力,但我相信冥冥中有佛力加持。”刘长乐这样说道。
白手起家,佛教给她力量—前女首富张茵
张茵
2006年10月,玖龙造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以270亿元资产位列胡润中国女富豪榜首位。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高速扩张的玖龙纸业以沉重打击,企业股价一泻千里。
这位中国曾经的女首富先后经历了“血汗门”、“破产门”。历经两次滋味完全不同的洗礼,张茵依旧从容淡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对佛教的信仰。
2013年胡润百富发布胡润珠三角百富榜,152名资产超过18亿元的富豪上榜,玖龙纸业张茵家族以290亿元的财富名列珠三角百富榜单第五位。
作为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张茵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她的管理心得是,“为了工作可以累在身体上,但不要累在心上”。
“创业多年,如何能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呢?因为我是一个佛教徒,相信以善为本。当然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完全以佛教来衡量具体的工作,但它在精神上给了我一个好的心态。”
“请菩萨站岗”的国企掌门——汪海
汪海
2012年年报显示,青岛双星董事长汪海年薪为75.69万元,而目前青岛双星的总市值为18.89亿。
青岛双星总部迎面矗立着的大弥勒佛像曾引发众多关注。佛像两边还写着一段话:“自己拿自己当骨干,自我感觉良好”。
有“中国鞋王”之称的汪海曾解释道,公司门前的佛像是提醒我们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为双星所吸纳。
他说:“佛教里蕴藏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如它提倡的道德、觉悟、敬业等精神就很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有共通之处。在双星内部,上班时间看佛教书籍不仅是容许的,而且还被鼓励,成为中国企业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手持佛珠的商界斗士——陈峰
陈峰
凡是见过海口海航总部大厦的人,都会觉得这栋建筑有点奇特。按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的解释,这是释迦牟尼佛盘腿而坐的造型。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佛文化的印迹在海南航空随处可见:集团大厦大堂正中,供奉着一尊高大的木雕佛像;员工胸牌都被高僧开过光,机长工牌背面也印有佛像;有段时间,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户之间见面,都施单手佛礼;而由于陈峰热爱“佛相”大脸庞,使得海航集团里几乎是“东北人一家人”。
陈峰喜欢阅读佛家经典,他办企业的宗旨“精进人生,造福众生”就是从佛典中演绎而来。佛法教义推崇“慈”和“悲”,主张“自利、利他”。他每天用蝇头小楷书写心得体会,起名《参禅随笔》。
陈峰自己说过,每到夜深人静,便参禅入定,遁入空灵。他说自己是“晚上出世、白天入世”。不过白天他也喜欢盘腿打坐,有海航人士透露,甚至在飞机上也不例外。
勇猛精进的体操王子—— 李宁
李宁
昔日的体操王子,如今的商业巨子。不论人生经历怎样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作为佛教徒的李宁始终外表柔和、内心强大,早已习惯了看淡风云。受到家庭影响,李宁很早就开始信佛。
与其他慈善家不一样的是,李宁默默地实行着佛家倡导的“广大布施”,并情有独钟地在体育界、教育界施行。早在2001年,他就和蔡振华、李永波、许海峰等世界冠军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
每年定期向基金会捐款,为举国体制下大量无学历、无技能的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提供教育培训,帮他们在社会上谋出路;同时,致力于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另外,他还在家乡成立了“广西李宁基金会”,多年累积捐资2.2亿,扶持发展地方体育事业,扶危助困,解救急难。
幸福的佛化家庭——郑家成
郑家成
郑家成,新世界集团的当家人,拥有1280亿港元的香港新世界地产。郑家成夫妇都是佛教徒,结婚十二载,他俩组织了幸福的佛化家庭,而佛法对他们的潜移默化,更是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小环节中。
他办公桌上的文件堆积如山。尽管如此,他不放过任何时间收听佛学录音带,他觉得做任何事情一切都从心开始,精进学佛,还对环保问题特别关注。
学佛让我成为华人首富——李嘉诚
李嘉诚
李嘉诚,华人首富。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李先生热心公益,在香港、内地及全球广种福田,常常捐助上亿元的巨资,用来做佛像、修寺庙、造桥铺路、兴办教育、支援医疗、赞助科研、弘扬文化、赈济灾民等等慈善布施。
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她的教导下,李嘉诚从小“崇佛尚儒,善心无量”。
李先生这种佛化家庭,在港台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贵的内在必然联系,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举止是佛菩萨的特色。
事实也证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业才能兴旺,社会才会祥和。“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对于李嘉诚,财富是一颗“善”的种子。李嘉诚先生,是佛教徒实践菩萨行、大布施、大成功的典范,是佛门弟子学习的榜样。
......
看了这么多顶尖商界精英背后的故事,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顶级富豪都是佛教徒?
其实早在《新京报》之前就这个问题就对学诚法师进行了采访。法师当时开示道“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其实佛教在中国传播、弘扬的数千年中,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欢迎的宗教。历史上,佛教虔诚地信仰者,不乏王公贵族,士大夫,乃至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企业家等,不胜枚举。”
佛教正是从人的心灵入手,建立起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和发展模式,让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这或许就是越来越多人学习佛法的原因之一。
THE END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6 16:08
90岁李嘉诚退休后首次内地演讲,坦言“我是学佛人”
2018
07/06
10:35
黄龙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9
外离相即禅 · 内不乱即定
欢迎关注江西黄龙禅寺
2018年6月29日,慈善家李嘉诚先生第17次如约站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上,这也是李嘉诚先生宣告退休后首次在内地发表演讲。
李嘉诚先生每年的演讲都备受瞩目,回看他每一年的演讲主题:“无心睡眠”、“柠檬汁人生观”、“我们都是‘80后’”、“打倒差不多先生”、“奉献的艺术”、“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内心的天空”……
每一篇演讲都深深打动人心,不仅有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也包含了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令人受益无穷。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今年,李嘉诚先生演讲的题目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这句话,刻在汕头大学科普厅上,每一位汕大学生都非常熟悉,但此中有真意,未必每个人都明白。
李嘉诚在他作为名誉主席的最后一次演讲中终于为这句话作了亲口解读。
2018年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演讲视频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黄宁生主席,各位领导、校董,各位嘉宾、老师,亲爱的同学、家长,各位同事、朋友:
很高兴在这特别的一天有缘分共聚,分享毕业同学们的兴奋,今天对我也是难忘的一天。
我年轻时经历贫病战争,令我悟出有感恩之心的价值。今天我们有数不尽感恩的原因,让我们以雷鸣掌声感谢老师,感谢父母。最重要希望大家为汕头大学鼓掌。她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毕业的同学带着汕大创意自强的信念走进世界,有越级打拼的勇气,冲破命运迷宫,把有限变无限击退蔓延处处的平庸傲慢,建设希望,重塑世界。
环境不是牢笼,在各行各业,你有实践力——把科技、现代化及工业化的优势,糅合成新。你有检视力,知道如何守常持变,厘清障碍;面临抉择,掌握进退,处变不惊。
你们是有追梦能力的幸运儿,你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模样的?汕头大学“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理念对你重要吗?在林林总总“做好人”、“做好事”的口号中,一个自我中心的人看世界,和真诚有本心的人看世界不同。
超级出众的人会常常问自己:我是 Prince charming或是 Prince Harming?你是魅力、功效之星,还是滔滔大论、制造问题的人?
现代环境的新挑战因循难立新,在平庸圈套的死胡同徘徊,徒然浪费资源事倍功半。要探求不一样的方法,才可寻找到有价值的量变。
建立自我,关键态度是“谦卑、谦恭、谦虚”。谦卑具有修复、激励功能,它是虚伪,自大和傲慢综合症的预防针。有思想,有智慧带谦虚修为的人,是有量度、能长期处理复杂压力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并非唯一有效可行的选择。谦恭的人常带好奇、开明,自胜者强是充实人生的灵丹妙方。
立志要改变世界的人,有实质良心和才华同样重要,你的领导能力能否服务好理想?你的深度与宽度决定你是解决问题的人,还是问题本身;区分你是启发别人的天使,还是把主观强加于别人的牛魔王。
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时间不再没有方向,时间就是当下。
晚上仰望星空,让我了解人的渺小,在漫漫长路上,很多时候也感到沮丧无力,但为了明天,我依然披上战衣,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永不言倦——继续公益求变,寻找更好。
亲爱的同学们、校友们,38年前,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田地,创办汕头大学,尽管被人嘲讽是愚公移山,但我坚信只有推动教育改革,初心的许诺才能实践。我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朋友,是你们令我这孤独激情路上不感孤独。每次来到汕大,同学们一张张笑脸和爱,是我永恒的鼓励。
今天之后,我会退下汕头大学名誉主席的职务,在这心爱的大地上推动教育改革的使命,将交由小儿泽楷和基金会同仁接力。同理心和慷慨良心,是一种选择。个中满足感,难以言传。大家同心,可实现更大的梦想。
过往一切深烙心上,向前眺望,我总是对大家能成就的未来带着期盼。同学们,ARE YOU READY?一生以理智、道德和诚信,致力为世界带来尊严和机遇,“建立自我 追求无我”,活出真正胜利的人生。
让我再次为同学们送上鼓励:“今天你以汕大为荣,明天汕大以你为荣。”
谢谢大家!
▲李嘉诚先生连续17年亲临现场。东方IC 图
用佛法解读什么叫“无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6 16:18
南怀瑾:《金刚经》中最经典的38句
2018
07/05
16:22
如是学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4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喜欢念金刚经;讲经者,喜欢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
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刚经》,为其进行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金刚经》更是结有深厚的因缘。
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才豁然大悟。
《金刚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其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为“佛门的智慧之母”。同时,不学佛的人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重要的人生启迪,所以通常意义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南怀瑾: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南怀瑾: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南怀瑾: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
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6 18:17
虚云老和尚:世人都被这三个字忙死
2018年07月06日 07:35:05
来源:凤凰网佛教综合
40人参与 3评论
编者按: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面对这样的人生,很多人都想:能抽身到另一个星球上歇几天假就好了。世寿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告诉我们:其实,修行就在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中,只要当下识得自心,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世人皆从忙里老,几人肯向死前修。(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
衣食住三事本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它转。佛初创教,要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减轻了衣食住之累,但还是离不了它。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要花时间,费工夫,劳心力,才有收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古人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样,光为这三个字忙,还要为道求出生死。因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这件事,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处、一切事,勿被境转。
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
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余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什么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拾得大士传的弥勒菩萨偈曰:“老拙穿袖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者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这是一切处都修道,并不限于蒲团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团上的道,那就要应了四料简的“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有时说好说歹的,打破此关,就无烦恼。说我好的生欢喜心,就被欢喜魔所惑,三个好,送到老;说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识,他使我知过必改,断恶行善。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
古人为道不虚弃光阴,睡觉以圆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误了办道。不独白日遇境随缘要作得主,而且夜间睡觉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弯成弓一样,右手作枕,左手作被,这就是吉祥卧。一睡醒就起来用功,不要滚过去滚过来,乱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连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则要做到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才脚踏实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纯熟。忙碌中,是非中,动静中,十字街头,婊子房里,都好参禅,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7 13:25
【般若禅堂】
(一)【早晚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新业绩】20180706课堂笔记278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623课堂笔记314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528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课堂笔记2018041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630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43,445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7 13:34
【般若禅堂】
(一)【早晚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新业绩】20180706课堂笔记278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623课堂笔记314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528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课堂笔记2018041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630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43,445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7 13:35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7 15:13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7 15:14
慈诚罗珠堪布: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2018年07月06日 15:35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有的机会,好好地修行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有的机会,好好地修行
文/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讲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叫《佛教徒的生活模式》。内容虽然简单,但对修行人来说还是很重要。作为一个佛教徒,究竟该怎么样生活,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我们制订了一个模式,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遵循这个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会很有意义,此生也不会很痛苦,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一、不堕两边
那是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呢?释迦牟尼佛在律藏里面对出家人说:生活不能堕两边,也就是陷入两个极端。
中观也提到两个边,是指常见和断见。生活的两个边,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足的两种生活方式。
太艰苦的生活,就是故意过非常贫穷、非常困窘的生活。当然,这是对一般人而言的,像米拉日巴那样的少数修行人,贫穷对他们来说不但不是修行的逆缘,反而是修行的顺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作为一般的人,如果过得太贫困,经常为了生活考虑太多,操心太多,就没有时间考虑出离心、菩提心、解脱等等,虽然艰苦生活也许对有些人的出离心生起有一些帮助,但仅仅因为生活艰苦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这种人也不一定会去寻求解脱。真正的出离心,是要寻求解脱。日子过得苦也不一定有出离心,只有精通佛法,并将其融入自心的人,才有可能具备出离心,所以,普通佛教徒的生活不必过得太艰苦,不能故意去过很苦的日子。
很多去过印度的人知道,印度有些外道的生活很艰苦—不穿衣服、不吃饭、不洗澡等等,有各种各样的戒律,他们认为这样苦行就会获得解脱;有些外道非常崇尚五火—四周燃起熊熊大火,再加上空中的烈日。他们认为,修行人应该跳到五火中被焚烧,在肉体烧坏之后,就有可能得到解脱。
“因明”里面也讲过一个外道宗派的观点,认为精神和肉体都是轮回的因,其中任何一个受到破坏,都有可能解脱,可以摆脱轮回。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
佛教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因不是身体,而是业力,如果业力存在,即使肉体一再地消失、完结也没有用!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了很多以前的习气,当这些习气成熟的时候,肉体随时都会产生。可以这么说,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到众生的肉体,都是阿赖耶识的产物,就像唯物主义所说的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一样,只要阿赖耶识上有业力,再怎么折磨肉体,也无济于事,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求佛教徒不要故意去过艰苦的日子。因为无论多么艰苦,也只是自己痛苦而已,不可能从中看到解脱的曙光。
不可否认,如果不是不想过好日子,而是因为福报不够,没有条件过好日子,那是另外一回事。释迦牟尼佛不是说学佛的人不能贫穷,必须富裕,不是说穷人不会解脱,或过苦日子的人不会解脱,只是说没有必要故意去做穷人,不要故意堕入一个边,故意过贫苦的日子。
假如有些人本来经济很宽裕,却误以为生活富裕就不会解脱,必须吃苦才会解脱。佛就不赞同这些观点,佛陀认为,哪怕一辈子不吃、不喝、不洗澡,也不能获得解脱。
顺便插一句,有的外道又认为,在恒河里面洗澡可以获得解脱。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说法。身体上的污垢,不会使我们流转轮回。如果心里的我执、贪、嗔、痴的烦恼洗不掉,那外表洗得再干净,都跟解脱没有关系;如果真正要洗,也是洗精神上,也即阿赖耶识上面的污垢,只有洗掉这些污垢,我们才会解脱。
不少人看过米拉日巴的传记,他在山洞里没有吃穿,更没有条件洗澡。还有很多以前藏地的修行人也像他一样,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得解脱的。很多人在知道他们的事迹后,就想当然地认为,想解脱就要过苦日子。
其实,真正的苦行,是要有耐心,有精进心,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畏艰险地认真修行,这才是苦行的意义。如果仅仅误以为不吃、不穿、不讲卫生就是苦行,就会解脱,那乞丐岂不是会率先成就了?
佛告诉我们,在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和不太在乎的前提下,也可以过很富裕或很优雅的生活。
第二个边,也即第二种极端,是通过付出很多的代价或依靠不正当的手段,不知满足地享受奢侈生活。
为什么这是一个边呢?因为,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必须为奢侈的物质享受付出巨大的代价—时间、体力、脑力,所以佛认为不值得,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这四个字,是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个生活法则和原则。这四个字的内容有很多的层次—对米拉日巴那样的修行人,对一般的出家人,对普通的在家人,都有不同的解释。
对一般人来说,少欲知足这四个字并不意味着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而是说不能太奢侈,应该过平常人的正常生活,该有的不能缺少,但不能欲望太强,以致超过一定的界线。
譬如,有些人认为,穿名牌衣服、开名车、住洋房等等是身份的象征,高层次的人物就应该如此,这样在社会上就会很有面子。其实这些都是不需要的,佛说的奢侈就是这些。作为普普通通的凡夫,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光是靠外面的物质来满足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欲望会没有尽头、无休止、无止境地无限膨胀,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任何人的身边,总是会有人超过自己。如果因为不甘落后而去奋斗,就会没完没了,一辈子都在物质追求当中虚度年华,直至生命结束。贪得无厌的下场,就是永远也不会幸福!
关于这些,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找到很多事例,无论是观察自己,还是观察其他人都一样,所以,少欲知足是很重要的。
二、理应遵循的原则
远离这两个边以后,真正的生活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佛认为,佛教徒应以自己所处时代的普通生活水平为准绳,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佛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正常生活。
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挣钱了呢?可以挣钱,但要掌握好如何看待钱财的问题。无论是自己挣的钱,或者是修学菩萨道的出家人接受别人供养所得的钱,都要知道这些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众生,自己只是帮众生把这些钱管理和分配而已,哪里需要做善事,就把钱送到哪里。
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则即使是在家的修行人,也可以去挣超过正常生活水准以外的钱;如果缺乏了这种态度,则无论是出家人接受别人的供养,还是在家人去挣超出标准生活之外的钱,都违背了少欲知足的原则,故而永远都不会幸福。
三、金钱不是万能的
按照佛说的去做,生活、金钱都不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违缘;否则,假如不会协调解脱和生活之间的冲突,很多人就会迷惑困扰,掌控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金钱与幸福,哪个更重要?”
大家想想,如果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会怎么回答。
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多年前就回答了: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金钱并不重要,仅靠金钱是不可能让人类满足并从中获得幸福和自由的。但大多数人却认为,没有金钱,就不会有幸福,金钱是决定幸福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极少数人以外,一文不名的人当然不会觉得幸福,但是否很有钱就很幸福了呢?不是,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
在一些贫困地区,物质极端匮乏,贫穷的人们与发达的物质生活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人人都想摆脱穷光蛋的生活,都认为如果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人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但只是为了在走之前自己过得幸福一点,大家都会拼命地为之奋斗不息,力图拉近自己与优裕的物质生活之间的距离。
然而,当真正有一天距离缩短之后,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会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增长。比如说,在北欧等很多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国民福利非常好,人们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但这些国家的自杀率却异乎寻常地高—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公布的自杀率得知,芬兰、瑞士、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自杀率均位于世界前十位。对他们来说,金钱、物质等等就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重要了。虽然大家都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很多西方人却并不快乐幸福。这一切表明,物质财富与幸福快乐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以美国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做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数字,1代表“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但是,在过去多年的调查中专家们还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此外,肯尼亚的马赛人—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一群游牧民族,他们的快乐指数同样为5.8。
美国密歇根州或兰市或普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G•迈尔斯(David G.Myers)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证实,“财富与幸福之间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矛盾。迈尔斯发现,自1950年以来,美国人均购买力增长了两倍。难道由此推算,美国人在2000年时的幸福感就应该是1950年时的3倍吗?……尽管现在这代人的经济条件比上一代人好了很多,他们却没有感到幸福。事实上,美国年轻一代比他们的长辈更加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琼。M。图文齐(Jean M。 Twenge)对1953-1993年间所作的269项研究指标进行了大规模分析,以测定当时儿童和大学生的焦虑程度。2000年公布的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的平均焦虑程度高于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精神病患者。
英国未来基金会的迈克尔•威尔莫特和威廉•纳尔逊在《复杂的生活》一书中指出:“在过去50年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们增加多少快乐。这是进步的悖论。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更压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经过研究得出:在最近40年间,自认“非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呈下降趋势。一项最新统计还显示: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欧美发达国家,最近十几年间,精神抑郁的人数却在与年俱增。对此莱恩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
佛陀早就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现在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证实了。上述的数据很明确地显示,人类幸福感的来源不是物资生活。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又似乎都在经历不幸。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使拥有更多的物质与金钱,并不能保证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幸福。这些道理在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但西方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才发现。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面讲过一个比喻:“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麻风病人的皮肤下面有一种小虫,病发作的时候奇痒无比而且也很痛,很多病人为了减轻痛苦,就去烤火,不料小虫在受到刺激后,反映非常强烈,结果使病人更加痛苦。这个比喻,就是暗指人的贪欲。我们一直都认为,金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然后拼命去挣钱,结果有了钱反而更不幸福。
另外,《亲友书》及其它论典当中也讲:“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物欲及物质享受就像盐水一样,人越喝口越渴,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无限膨胀的欲望就会使人越来越痛苦。
事到如今,很多现代人心里都划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以前认为,经济发达以后,人就会幸福,但如今的事实怎么并非如此呢?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的啊!这是不是说明,当有一天我们像西方人那么富裕的时候,会不会也一样不幸福呢?
过去西方的一部分哲学家也认为:金钱或物质生活是幸福的来源。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开始,就有人这么说。比如,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就扬言道:“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启蒙运动的时候,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个一直高喊“人是机器”的拉美特利也认为: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肉体器官通过感觉而得到的,他说:“幸福是不能依靠思想方式或感觉的方式的……如果在自己的思想中寻找幸福,如果想靠研究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真理来寻找幸福,那就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寻找”伏尔泰也认为:生理器官的满足,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根源和动力。他们竭力反对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认为感官享受是追求幸福的动力,无论是法律或者宗教,都不应该阻碍人的欲望。
在这些思想的带动下,西方人拼命地挣钱,在奋斗了几百年以后,却发现有钱了还是不幸福,尽管有了名车、别墅,有些人还有了游轮、飞机,但精神上却异常空虚、颓丧、痛苦,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在《幸福》(Happiness)一书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翻了两番,我们拥有更多的食物、衣服和汽车,房子更大,中央空调更普及,有更多
的时间和机会去海外度假,一周的工作时间更短、工作待遇更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了,但人们没有因此而感到幸福。”
美国博士达林•麦克马洪(Darrin M.McMahon)花了六年的时间来研究幸福,他应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参考,写了一本书,叫做《幸福的历史》,其中指出:美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在1900年为46.3岁与48.3岁,到了2000年已升至74.1岁与79.5岁……然而,如果从这样的资料就推论西方人因为物质与科学进展而愈来愈幸福,却是错误的想法。自1950年以来在美国从事的详细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数比例一直维持在60%上下,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比例却从7.5%下降到6%。此外,单极型忧郁症比例也似乎大幅升高。
书的结论中写到:“过去数千年来驱策着西方文化的那种渴望与追寻,那种崇高的不安,显示了人类只要维持着凡俗的身份,就永远无法知道某些事情,永远无法回答某些迷题。极致幸福的圣杯就是其中之一。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圣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一个救赎的圣物,一只装盛我们痛苦的容器。”
所有这些结论,都是人类历史活生生的数据和经验告诉我们的。
佛教不排除轮回里存在相对而暂时的幸福,但不认为有绝对的幸福,总的来说痛苦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这个观点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接受了。但肯定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没钱的人痛苦,而有钱人不会痛苦,但上述事实已经说明,金钱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的想法是错误的!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就表明,只要我们按照释迦牟尼佛规定的生活方式去做,就能过上比较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如果温饱不能解决,那也不会幸福,但是,当生活水准达到一个标准以后,就一定要少欲知足,假如那时候还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西方人经过了几百年,才发现以前追寻幸福的方法是错的。我觉得,也许再过一百年左右,全世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最后都会不自觉地走到佛制定的这条道路上来,因为只有这条路才行得通,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幸福。原来那种只有物质才能让人幸福的想法与说法,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个死胡同了。一方面人类自己不会幸福,另一方面,大自然也不允许我们过这样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能源,地球供养不起,人类别无选择,都要走这样的路!所以,只有懂得怎样生活,才会在轮回当中获得相对的幸福。
四、信仰—幸福的来源
另外,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在其它生活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幸福感是不一样的,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感会远远超出没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感。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有信仰的人可以在混乱的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身份,在精神上有一个依处,明确了生存的目标;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有信仰的人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的物欲,多多少少地知道物质不可能给人类带来最终的幸福,他们的欲望相对来说不是那么严重,因而相对比较幸福。
五、幸福的途径
我以前也说过,释迦牟尼佛不但在空性、无我、光明这方面是超凡绝伦的,仅仅在追求世间的暂时幸福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只有佛陀的思想,才是跨世纪的伟大思想。
以后我们要尽量地过这样的生活,只要有车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车;只要有表带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表;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牌……少欲知足当然不是叫你不要穿衣服,不要吃饭,那是不可能的。
戒律有一个不能逾越的原则,就是不能要求凡夫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佛陀非常透彻地了解凡夫的心态,凡夫什么可以做到,什么做不到,他很清楚,所以佛不会有过分的要求。他不会说,所有人一定要过艰苦的日子,而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把时间节约下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做,首先我们永远也不会幸福,其次我们永远也做不出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大家务必要三思!
《亲友书》中有个偈颂是这样说的:“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佛陀谆谆告诫后人:在所有的财产中,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的,所以应该恒常知足少欲。知足的人即使没有财产,也是真正的富翁,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究竟的大安乐。
《环球科学》杂志2007年第4期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变得幸福》,文中指出:“1不要专注于目标; 2抽空当当志愿者; 3习惯适度; 4争取满足; 5练习活在当下。”其中也没有说要挣很多钱、穿名牌、开名车……可见我们以前的观念都陷入了误区。
释迦牟尼佛非常了解物质、金钱与人的欲望之间的关系,没有钱的时候,人是什么样;如果有了钱,人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他才给我们量身定制了这样的生活模式。
凡夫却不知道自己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的趋势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只认为物质生活会带来幸福,因为我们今生没有很多钱,没有当过超级富翁,虽然前世当过,但早就忘了,所以对物质没有一个真正确定的定义。当物质生活跟我们有一定距离的时候,多数人会想往物质财富,认为只有金钱才是消灭一切苦难的万能解药。
真正有意义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只有到佛教里面去找答案。其他诸如哲学等世间学科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往往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他们的人生意义,就是及时行乐,趁着活蹦乱跳的时候,要抓住当下,尽情享受,然而,尽管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浪费了自己的生命,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破坏了生存的环境,结果还是不幸福。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们寻找幸福的方法出了问题。
对多数人来说,了知这些是有很大必要的。继续追求物质生活?还是换一种更有意义的活法,这对我们的人生去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得到这样的人身,听到殊胜的佛法,还有一定的时间去修行,这是我们极为难得的一次机会。除此之外,世间的任何其它东西都不会如此难得,不要说世间人很羡慕的名利、财富等等,哪怕是珍贵无比的如意宝,我们前世都曾经拥有过,将来也一样会拥有,但这些东西并没有给我们今天留下任何好的结果。
我们一定要知道,就像汽车的用途不是燃烧燃料而是运输,燃烧燃料只是汽车的“生存方式”,在消耗燃料的同时,汽车也要管运输一样,人的用途也不是吃喝玩乐,吃喝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但不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
什么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呢?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这个答案永远也找不到;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有的机会,好好地修行,更好地服务一切众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7 15:40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2018年05月01日 10:00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47人参与) 收藏本文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文/圣严法师
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所以,原始时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的是沿门托钵,所谓“一钵千家饭”的饮食生活;他们不选择托钵的对象,也没有所谓洁净或不洁净,神圣或不神圣的饮食禁忌,为的是一律平等、广结善缘。相沿迄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上座部的佛教区域,还保留着当时的古风,也就是供养者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没有选择、挑剔的余地,只要不是特为某一些托钵者而杀,纵然鱼肉等食物,也不拒绝,这就是为什么小乘佛教不规定必须素食的原因。
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既伤慈悲,也的确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
至于荤腥,应有分别,所谓“荤菜”,是指具有恶臭味的蔬类,例如:大蒜、葱、菲菜、小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瞋,熟食助淫。在比丘戒律里面则规定:吃了荤菜要单独住,或者距离他人数步以外,并位于他人下风而坐,或者必须漱口至没有恶臭为止。这主要是为了不扰乱大众,所以,不得食荤。并且在诵经之前,为了不使听经的鬼神发瞋和起贪,最好不吃荤菜。所谓“腥”就是指肉食。辣椒、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荤菜,不在戒律所限。
至于不得饮酒,在印度乃是佛教徒的特色,其他宗教不仅不戒酒,甚至认为酒能通神。本来酿酒不需杀生,并且可以成为药物之一种,不应列为宗教的禁忌;但因为佛教重视智慧,若多饮酒容易乱性,而饮酒之后还能够自制而不致昏乱的人不多,所以,为了保持经常清醒,利于精进的修行,特别是为了达成修定的目的,必须戒酒。至于一般大众,若据孔子所说的“饮不及乱”,无伤大雅。所以若受五戒而不能戒酒,也可以舍掉酒戒或不受此一酒戒,还不失为三宝弟子。
若将酒当做菜的佐料,如已没有酒味,失去醉人的力量,应该不在酒戒之限。故在中国的新兴宗教──所谓理教也戒酒;当在必须用酒的场合,以醋代理,例如以醋代替烹饪的佐料,因为此时的醋已无酒性。
如果进入荤菜馆或居家时家人之中有人吃素,也有人吃荤,能够使用荤素两种不同炊具和餐具,是最为理想。因为荤素的气味不同,对于饮食者的感受也不一样,为了习惯上的理由,保持清净是必要的。可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传法之后,隐于猎人队伍之时,仅吃肉边菜,而避菜边肉。不吃肉是为了慈悲众生,还吃菜是为必须生存,因此在生活条件不许可强求的情况下,用肉食的炊具来煮素食,那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对于烟、麻醉品的观念,在佛制的戒律,可因病而由医生处方使用;不仅是烟,乃至于酒,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不算犯戒。当然,不能假借治病而贪口腹之欲去吸饮烟酒和麻醉品。抽烟是为防止瘴气,在瘴疠发生和弥漫的地区,出家人可以适量的吸烟;否则,为了威仪,应该戒除。若是为了刺激、嗜好、无聊等原因而抽烟,那就不为佛戒所许。在南方热带地区,嚼槟榔也是为了防止呼吸器官感染疾病;但是在不为治病的情况下,那就成了有失威仪和损伤形象的一种恶习。
烟、槟榔都非饮食中的必需品,对人体少用是为了治病,多用则有害无益。例如:酒精过量者中毒;烟的尼古丁则伤肺损气并为致癌的原因;槟榔的液汁,有损牙齿的健康,令珐琅质受到腐蚀,佛教徒能够不用最好不用。
至于蛋类,应该是属于腥类,因为它可以孵成为雏,而且它的味道,就是腥味,如果持素清净的人,最好不吃。虽然现在养鸡场所产的鸡蛋,是无性的,在消费市场所买到的都是属于无生命的;但它很显然地并非植物,若从杀生的立场,吃无性卵,不算犯戒,也无损于慈悲,若以素食的习惯而言,便应当避免了。
关于乳制品,不属于肉食,也不属于腥食,因为牛羊吃草及五谷,所产的乳汁也不含腥味。饮乳既未杀生,也不妨碍牛犊、羔羊的饲育,而且是由人来饲养、控制乳量的生产,不会影响雏儿的生长与发育,所以,在佛的时代,普遍饮用牛乳,而且将乳制品分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级类,是日常的食品,也是必需的营养品,不在禁戒之列。而目前由于对乳量需求大,遂产生畜牧业密集式生产采乳,忽略动物本身的生理条件,有不少保护动物的团体抗议饮用乳制品,所以基于佛教护生的慈悲立场,在购买乳制品时,应当考虑乳品来源及其畜牧方式是否合乎自然方式畜养。(摘自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7 15:50
自我剖析:将法纳于心
2018年07月05日 11:18福建佛学院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自我剖析:将法纳于心自我剖析:将法纳于心
文/释耀祺
你是否也曾这样,新学期里,你备好一份份计划,可到最后,却发现居然完成不到一半;你是否也曾这样,发愿将此经书拜完,可到最后,你一直将它供着,未再翻起;你是否也曾这样,过堂时遇上一道喜欢的菜,刚想伸出钵时,行堂者早已走远;你是否也曾这样,在无意间踩到他人的鞋,刚想道歉时,而你的歉意对方都懂,于是你们宛然一笑……
所有的经历,或许大同小异,或许千差万别,区别的,只是我们的心态。有的人,对于自己所走的道路了了分别,有的人还一直迷惑不断。大德法师们总在告诉我们,应学修并进。生活中的实践远比书中的知识来得更为重要,一定要时刻开发脑动去思考,况且众生本来心性都同样清净明朗,无有差别。
曾看过索达吉堪布所著之书《没有什么放不下》,里面大都是讲述五明佛学院中每个出家人的出家道路。他们大多都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出家因缘要么是所思考的问题在其他宗教中无法解决透彻,要么是听到或看到某句经文,内心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喜悦。随着这份感觉在这条道上越来越深入……
我想,他们应该都是具大善根之人,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以及法义的法喜。反观自身,自己在法义上所得到过的喜悦微乎其微。到底是福报浅薄,还是业障深重,我亦无法得知,只是倍感惭愧。有的时候,我们对法的麻木,追根究底,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天天上殿过堂,上课下课,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的套路,我们感到厌倦的原因,是我们始终都没有用心在做这每一件事。我们只是强迫拖着身体,去做规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还很爱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一定是先从外在找原因,很少先自我反观,都是因为外在的因素限制,而为自身没有毛病而沾沾自喜。我们还很习惯地去观看他人的过失,见到法师所显示的不威仪时,内心一定会出现轻蔑的心理,在领受到法师自身智慧流露之后,才会了知又是这颗凡夫心理在作祟。
我们的生活,的确太过养尊处优,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一点点苦难就会觉得是天大的事,伤不起。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真心去培福,去吃亏,去给自己找苦吃。我们不敢,我们躲都来不及,又如何甘愿这样去做?要放下我们根深蒂固的成见,真的很难,纵使明知道有错,也愿将错进行到底。有的时候,内心一直是空洞的,那种看似很自由洒脱的表面,内心呈现的,是漂浮不定的孤独感,是游子找不到家的无助感,亦是看向大海一望无际的迷茫感……
这终究,还是因为我们不善于思考,不自我剖析,不对三宝生起真正的依赖感和归宿感。三宝在我们心中没有什么地位,故而对于我们整个学佛的过程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乃至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
愿我们在日后的修学里,能够多给予一些时间来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让我们的生命从自我的、固有的惯性当中走出来,才能一直不断将法纳于心。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2:52
【般若禅堂】
(一)【早晚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新业绩】20180707课堂笔记264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623课堂笔记314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528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课堂笔记2018041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630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43,445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2:53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3:28
星云大师:从自我出发
2018年07月06日 10:09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星云大师:从自我出发(摄影:惜缘法师)星云大师:从自我出发(摄影:惜缘法师)
有一位年轻的学生,和同伴到远方旅行,长途路遥不堪疲困而停止向前。同伴催促他:‘我们可以帮你做一切事,但只有吃饭、睡觉无法帮忙。’年轻学生说:‘吃饭、睡觉我会,不用你们协助。’同伴说:‘走路也是一样,我们无法帮助!’
信徒问禅师如何开悟?禅师起身离去,走数步回头道:‘我要去小便,你能代替我去吗?’
以上二则故事,虽甚简单,却饶富哲理,因为一切只有靠自己,‘从自我出发’,才有办法!
失去丈夫的寡妇必须擦干眼泪,才有力量扶养子女;没有双亲的孩子唯有奋斗自强,才有勇气面对现实。近人杏林子小姐著书不断,日本青年乙武洋匡不为‘四肢短少’而烦恼。他们热心投入社会公益,乐观拥抱世间大众,为‘靠自己’立下最佳典范。
小鸟学飞后,母鸟就不再让它返巢;西方社会,子女一到法定年龄,便要他自力更生,学习独立。老师善诱引导,学生也要靠自己勤奋,才能寻得学问之门的锁钥。出外虽有朋友,不靠自己广结善缘,别人如何给你帮助?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如果不‘从自己出发’,一味冀求外力协助,纵有强亲贵戚,也只能提供一时的帮助。如果自己不肯振作,即使有贵人如诸葛亮辅佐,也只能作一名扶不起来的阿斗。
许多人总是祈求神明赐予所有,但是,自己不肯播种,那里会有收获呢?光是祈求,不明因果是无用的。《阿含经》里说,石头,会沉到水底,而你祈求:‘神明,神明!请让石头浮起来吧!’油,是浮在水面,你却祈求:‘神明,神明!请让油沉下去吧!’这都是不合理。所以,只是祈求,没有因缘,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他人是缘,自己为因,观世音菩萨手拿念珠念观音,告诉我们求人不如求己;禅宗‘啐啄教育’,也要行者师弟同时用功,才能豁然开悟。黄檗禅师也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唯有从自我出发,踏实耕耘,成功的果实才会真正甜美。(来源:佛光山 摘自《人间福报》)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3:45
只要能时常读诵《地藏经》 这些因果病都能治好!
2018
07/08
11:29
黄龙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0
外离相即禅 · 内不乱即定
欢迎关注江西黄龙禅寺
文:清心
修学的人要明白一个道理,烦恼怨恨怒,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你有贪瞋痴慢疑就会勾引起烦恼怨恨怒,造作诸恶业。恶业就会障碍你的智慧,使你迟迟不能觉醒,严重的还叫你生一身的怪病。《地藏经》不仅指出了众生的病因,还给出了治病的方法。
烦伤肾,恼伤肺,怨伤脾,恨伤心,怒伤肝。这都是贪瞋痴三毒烦恼带来的疾病。佛陀教人一入佛门要持五戒,是有道理的,因为五戒能治病。你看,佛陀在《地藏经》上给四天王的开示,其中说的都是与五戒有关的果报,不受那些果报,就要守好五戒。
你不轻易杀生,心地就温软慈悲,慈悲心养肝,不得肝病;不淫欲,养心;不妄语,养脾;不偷盗,养肺;不饮酒,养肾。所以,佛陀在《地藏经》上给众生开出了治病、防病的万能药方,可我们很多念《地藏经》想治病的人,却迟迟得不到菩萨的感应,病也不见有好转,关键是没有按《地藏经》上佛开的药方去治。
如果你或者家人身体不好,想通过诵《地藏经》忏除业障,首先求忏悔的心要真诚,不覆不藏。你起心动念,首先想到有没有愧对父母,有没有愧对祖宗,这都是属于孝道。愧对祖宗、愧对父母,就得不到祖先的蒙荫,祖先不高兴,就会让您反省。
还有要时常反省,自己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情是不是干过,如果有,就要求忏悔,要知道掩藏这些过失,藏久了身体就得病。病是花报,花报是现世报,果报在三途,将来变畜生变饿鬼堕地狱,所以因果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念《地藏经》就是把清净心念出来,决不能记别人的过失。不然你的色身越来越肮脏,就感召更多的阴性众生附着在身上,让你生命的漏洞越来越大,磁场越来越差,继而健康的色身也就被病患缠身。真正要通过诵经治病,就需要清理色身内的垃圾,让内心充满法喜,充满光明,不在身心处留一丝的阴暗死角,自然病就好了。
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境随心转。自己心要善,言行善,身体就好,什么病都没有。心不善,行为不善,毛病就很多。你要想身体永远不生病,你就永远不要生恶念,你就会永远不生病。现在身体的病很多,要把恶的念头、不善的念头放下,善的念头激发出来,病就好了。身体与我们的念头有密切关系,我们居住的环境与念头也有关系。
大家诵《地藏经》,时常要有忏悔的心念,如果你只是口念而不知道忏悔,把自己的过失掩饰起来,尽量不要让人知道,不但你自己会受良心的责备,非常痛苦,而且这种恶习越积越久,就会变成病毒,这种病毒也会让你丧失生命。
如果生时没有积攒多少善因,死后必定堕三恶道,后悔莫及!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发露忏悔,利益无量无边!
助建寺庙 功德无量
期待您的支持与参与
三宝门中福好求,一文付出万文收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3:51
几位高僧大德的经典语录 哪一句触动了你?
2018
07/07
21:07
广行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妙于放生。放生一法,唯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焉。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
——蕅益大师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虚云老和尚
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是让我们从小养成惜福的好习惯。
——弘一律师
弟子请示印光祖师:“我一劝母亲吃素,她就发脾气,怎么办呢?”印祖说:“你好好地代母亲忏悔业障、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加被,母子天性嘛!你只要至诚念,她决定会改变的,你不用急。”一个月后,他母亲说:“从今以后,你们不要烧什么海鲜给我吃,最好烧点素菜给我吃!”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4:27
折磨我们的不是外在的人或事,其实是我们自己
2018
07/07
08:00
济群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从表面看,我们似乎活在共同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是活在各自的心灵世界。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决定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你觉得所有人都不是好人,这个念头生起时,看每个人都会带有敌意,都会制造对立,那是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感觉。因为你是与天下人为敌,在这种草木皆兵的情绪中,怎么可能开心起来?
不必说所有人,即使觉得某个人不好,也会在内心打下一个心结。下次再想起此人,心结就会随之出现,继续纠缠着你,折磨着你。或许对方还不知道你在讨厌他,可你已被自己的嗔恨折磨得心力交瘁了。
嗔恨如此,贪婪、愚痴、嫉妒莫不如此。所以说,任何负面情绪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活动,时而开心,时而难过;时而兴奋,时而沮丧;时而宽宏大量,时而斤斤计较;时而充满爱心,时而冷漠无情。
对有些人来说,各种心理的活动机会基本均等,由此呈现出多样化的性格。而对有些人来说,某种心理会得到特别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使其明显倾向于善或不善。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心灵舞台上,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我们却从来搞不清,这些心究竟如何产生,如何活动,如何过渡,因为我们从未管理过自己的心。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顺其自然不也是好,不也同样精彩?
但我们要知道,就像生活中随时会制造垃圾一样,我们的言行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产生心灵垃圾。如果不加处理,这些贪嗔痴的垃圾非但不会自行降解,还会继续滋生新的问题。
所以说,了解心理的形成规律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是活在现实中,而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已经过情绪的投射,经过想法的处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4:32
在现在的这一刹那,为什么要让过去烦恼自己?
2018
07/04
15:39
师子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斗转星移,春夏秋冬,从古至今,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老,每天的生活,好象都在时间的洪流里旋转,时间在脸上爬满了皱纹,时间在心田刻满着苍桑。时间是什么,从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上来看,我们能不能不被时间束缚住?
过去在哪里,过去都在现在。我们讲的过去,多是意识形态中指的过去,就已经在现在了。为什么一直不放过它,尤其是那些烦恼的事,痛苦的事,为什么不把它布施掉呢?在现在的这一刹那中,为什么要让它来干扰自己?
过去怎样怎样,讲的是过去,而我们所看的是现在的痛苦。如对过去现在未来,能够这样看得清楚,已经解脱了。
三世智、明了智、无边智、世界智、住持智、诸法智、无边智,十住的七个智慧,只要具足其中一个,一个真正有智慧,就已经解脱了。第一个智慧,一切见者三世智,好汉不提当年勇,再讲没用,都过去了,再提回来也不增光彩。
对过去现在,要是真的能了解;再反过来,从现在看未来。将来我要如何如何,那不是未来,还是你的现在。因为现在很痛苦,就幻想未来的一个憧憬,这是痛苦的一种表现。
过去、现在、未来,通通是现在显现的。修行就是在修,要放下,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为何放不下呢?我们一开口就讲布施,讲六度第一个讲布施,讲四摄法第一个也讲布施。先把时间给布施了,过去布施了,未来布施了。布施吧,看看活在当下怎么样!
当能够这样开始整理,这只是一种整理而已。整理好,真的想要活在当下的时候,心会很快就会静下来。妄想很快就会止住,如想要进入心念的轨迹,那种微细智的运作上面,就很快,马上就可以上道。这叫三世智。现在这些葛藤一直缠绕着我们,就是放不下。
当具备了这样大的胸襟,具备了这样的心量,就叫一切见者。见一切万法,森罗万象如梦幻泡影,就过了,就能够活在当下。十住地方这种智慧,很殊胜。
当这种智慧越明利,对过去就放得愈干净,对未来也会放得愈干净。这两个能力是同时的,对过去放多少,对未来也就放多少;对过去放不下,对未来也放不下。当放得一干二净的时候,那么对于过去世无量无边劫,就会清清楚楚。放不下,它就现不前。
对未来也一样,随着对过去的放下,对未来也放下了。对过去放下多少,对未来就会放下多少;对过去了解多少,对未来你就了解多少。阿罗汉对过去八万劫、未来八万劫,他都放得下,所以看得到;超过八万劫,他放不下,所以就看不到。
我们修行也一样,当从这个地方看,一切一切都放下的时候,一切一切就都见到了。所以叫一切见者。不是显现什么天眼通看到什么,三世智完全是慧眼、是法眼!(海云继梦师讲演华严,圆明心要笔记Ⅱ53-2)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7-8 14:38
神明是什么意思?看看佛教大德们如何看待神明
2018
07/04
00:34
文殊菩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03
神明是什么意思?
神明,指神仙,民间信仰,认为宇宙间的任何现象,都有各类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沟有小沟的神,厨房、厕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这些神和神之间,没有领袖,彼此各不相属。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们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间祸福,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
佛教如何看待神明?
佛教对神明的看法(学诚法师)
佛教承认有比人生命层次更高的生命体,也称之为“天人”、“神”等,但不认为这些更高层次的生命体能够创造、主宰人的命运,所以佛教是“无神论”。天人或神明,与人一样,都是六道中轮回的众生,受业力支配,一旦福报享尽,仍会堕落受苦,故不是究竟之处。
佛教对神明的看法(星云大师)
世间上好多人信仰神明,中国也有一句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说,人不可以自欺欺人,你欺人,到了最后,神明会知道,会对你不利。受了这些观念的影响,神明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全世界各个国家,几乎都有千千万万的神明,但那许多的神明,我觉得他们并不是来创造人类的,而是我们人类创造了神明。
例如:被警察、公安人员欺负了,得不到公道,我可以设立一间土地公庙,我相信土地公会为人间带来公平,土地公庙就等于一间派出所。我打官司,法官、县太爷不公平,我不服气,那我就创造一个城隍爷,祂会给我公道。或者是读书的人,相信文昌帝君;要求发财的人,相信财神爷;有了苦难需要帮助的人,他就相信妈祖、观世音;希望将来找到一个好对象结婚,他就要相信月下老人;他想要求儿求女,就创造出一个注生娘娘。总之,会有神明的存在,是因为人在世间得不到好的对待,他就想出另外一个比人更好的神明,来作为依靠。
另外,人称恩主公的关云长,我们信祂的忠孝仁爱;太子爷,我们相信祂能发挥神威,给我帮助;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孔子等忠君爱国,所谓的文庙、武庙,里面供奉了多少的神明,这大地多少的王爷、娘娘,这些可以说都是人创造来信仰的。
在我觉得,即便是迷信神明,也比不信的人还要好得多。就是迷信吧,只要是对的、是好的,迷信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但是如果你一直在迷信里面,无法脱困出来,不能正信宗教,这也非常可惜;因为神明虽然在一般人之上,但毕竟还是没有得道,没有修炼成功。
假如我们来问,那许多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你知道祂住在哪里吗?你信仰祂,祂和你能建立关系吗?祂有什么样的教化,能让你增上吗?因此,神明可以尊重祂,等于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尊重,但不是要学习祂,不是能依靠祂,我们学习、依靠的对象,要找一个有大智慧、大道德、大能力的人,就如佛陀。
佛陀是有历史存在的,他是人,不是神,他是人来修行,而在觉悟到宇宙人生究竟的一个道理后,再来告诉我们,教我们怎样在真理之前学习,能让自己安身立命,能让自己解脱自在,让自己离苦得乐。佛不会赏赐我们什么,也不会惩罚我们什么,他不是神明,他只是一个教育家一样的老师,他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
所以讲到神明,我们可以信仰,但是那等于是初级中学,你读完了以后,要能升学到高中,到大学里面去深造,不要老是停滞在中学的阶段。信仰也是有层次的,从初级的信仰到究竟的信仰,有一个很长的距离,要在这个阶段性的过程里面,不断的升华你的信仰,从崇信神明,能进步到信仰圣贤,比圣贤再更上的,信仰诸佛菩萨,那么将来就有机会能够解脱,能够超越,能够获得身心的自在、安乐,那才是我们信仰的目标,也是信仰的希望所在。
佛教对神明的看法(圣严法师)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论。佛教主张众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因为是由生到这世界来的那些众生,过去所造种种业,而感受到的结果,这叫做“业果”,或称“业报体”。共同的环境是由共业所感;各人的环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别业所感。是由众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创造,所以是无神论的宗教。但是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只是佛教所讲的神鬼是众生的类别,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们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间祸福,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不因犯过而不升天国,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狱,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彻底。信者升天国,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狱。这一类的人,如果信心坚定的话,虽跟佛教的理论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养,但难免有点类似澳洲的驼鸟。另有一种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练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说以他们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练成佛。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据之时向地下钱庄告贷一样。一时之间钱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补疮,虽然解决一时的问题,跟著衍生的问题,终究无法解决。
至于“俗化”的信仰,则是以贿赂神明来祈求神明,赐给世俗之间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财神求发财、拜注生娘娘求子息、拜妈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问卜命运求黄石公,乃至为了彩券中奖求土地公,过节祭祖、吉庆祭神希望保佑子孙平安。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间信仰和神化的各级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净化的佛教,则对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宝化导世间,又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等五戒来净化人间的身口行为,再以禅定的功夫净化我们心理的行为,更主张以理性的智慧处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对自己则身心健康,对他人则家庭和乐、社会安宁。佛教的净化人间,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确不会由于神化、俗化的偏颇而造成个人的困扰及社会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