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0 19:35

【石门素疏】感恩+221页。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水南禅堂】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今日业绩】20180830课堂笔记221张。【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最高纪录】20180723(大暑)课堂笔记337张。【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20 优良150 优秀180同步上传,欢迎指正!【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课堂笔记20180410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共有: 150,888个文件。海选精华,珍藏留念!【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感恩!(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感恩众生】鱼象鱼说阅历决定正见应用。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素食是心的修行。向阳花开,友情供斋。健康素食,结缘博爱!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养生歌谣】鱼象鱼说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2:47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2:48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4:13

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又译龙猛、龙胜,生于佛灭七八百年后的公元四世纪左右。在佛教由小乘向向大乘过渡时期,他继承了佛陀的缘起思想,开创性地发展出了中观学说,并且广造大乘经典注释,有力地推动大乘佛法发展,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其代表作《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4:13

莲池大师:七条戒杀文
2018年08月30日 10:17佛弟子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莲池大师:七条戒杀文莲池大师:七条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现在桩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一也。

  二曰生子不宜杀生。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二也。

  三曰祭先不宜杀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扫,俱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增业耳。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三也。

  四曰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四也。

  五曰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餍饫于林盘,宰割怨号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五也。

  六曰祈禳不宜杀生。世人有疾,杀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杀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杀业俱在,种种淫祀亦复类是。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六也。

  七曰营生不宜杀生。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或渔捕,或屠宰牛羊猪犬等,以资生计。而我观不作此业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冻馁而死也。杀生营生,神理所殛,以杀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莫斯为甚矣!何苦而不别求生计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七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4:30

何谓“世间食”与“出世间食”
2018年08月30日 15:10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此出世间五食之名,出自《华严经疏》卷二十八此出世间五食之名,出自《华严经疏》卷二十八
  世间食有四食,即:

  (1)段食,亦作揣食、抟食、见取食,即以香、味、触等色法为体之饮食,资益诸根。

  (2)触食,亦作更乐食、乐食、温食,即精神之主体透过感觉器官,由取外境(客体)时所起主客接触作用的心之作用,依此能长养感觉、意志,或资益肉体,故称为食。

  (3)思食,亦作意思食、念食、意食、业食,即意志之作用(思),期求自己所好者存在之状态;以其能延续生存状态,故称为食。

  (4)识食,指精神之主体。依前三食之势力能造作未来果报之主体,以其为保持身命之主体,故称为食。

  一切有漏法具有将存在者继续生存于世间之作用,其中特以此四食具此作用最为显者,故称为食。触、思、识等三食通于三界,然段食仅限于欲界。复次,依五趣、四生等有情之存在状态不同,其主食有异,又依四食生存者有凡圣之区别,分为:不净依止住食(欲界凡夫之四食)、净不净依止住食(色界、无色界众生之三食)、清净依止住食(声闻、缘觉之四食,但有学为净不净依止住食)与能显依止住食。能显依止住食又称示现(依止)住食,即诸佛菩萨之四食。

  出世间食分为:

  (1)禅悦食,即行者以禅法资益心神,得禅定乐。

  (2)法喜食,即行者闻法欢喜,增长善根,资益慧命。

  (3)愿食,即行者发弘誓愿,欲度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以愿持身,常修万行。

  (4)念食,即行者常忆持所得出世之善法,心存定意,护念不忘。

  (5)解脱食,即行者修出世圣道,断烦恼业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

  此出世间五食之名,出自《华严经疏》卷二十八;然于《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所说之名称则略异。禅悦等五食即依禅定之力、正愿、正思、离烦恼之自由、学佛法之喜悦,以此五者能养育悟种并保智慧之生命,故称为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4:57

清定上师:念佛九种胜
2018年08月31日 10:26佛弟子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清定上师:念佛九种胜清定上师:念佛九种胜
  我们念佛的时候,不是想一个人在念,应该想到法界众生同时在念阿弥陀佛,有佛堂清净的地方出声念,没有佛堂或在家里环境不清净就默念。默念的时候就想到法界一切众生和我在一起念,都是我的父亲母亲,都和我一起念佛,这样子念佛,一切众生心里都发光,光光相照,成平等法身光。譬如说我们现在三只电灯,三只电灯合在一起的光,不分别了,这就是光光相照,只要我们从菩提心出发,一心念佛,十方诸佛,十方众生,同我们成一个法身,同一个佛性,没有两样,这个就叫“真正安心净土”。自心念佛,一切众生念佛,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的时劫以来,同我们有怨业的,全部解脱,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对我这样子修行,都生大欢喜心,都希望我们快快成佛。

  念佛九种胜:

  1、 字少易念阿弥陀佛,不若经咒之难持;

  2、 随地可念阿弥陀佛,不必定在佛前;

  3、 随时可念阿弥陀佛,不论早晚闲忙;

  4、 随人可念阿弥陀佛,不分贵贱愚痴;

  5、 念阿弥陀佛,增长福德;

  6、 念阿弥陀佛,消灭重罪,经云:“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生死重罪”;

  7、 念阿弥陀佛,天神恭敬;

  8、 念阿弥陀佛,恶鬼远离;

  9、 临终往生念阿弥陀佛,必定蒙佛接引上品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5:05

普庵神咒


南无佛陀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百万火首金刚王菩萨 南无普庵禅师菩萨摩诃萨

唵 迦迦迦妍界 遮遮遮神惹 咤咤咤怛那 哆哆哆檀那 波波波梵摩 摩梵波波波 那檀哆哆哆 那怛咤咤咤 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 迦迦鸡鸡俱俱鸡 俱鸡俱 兼乔鸡 乔鸡兼 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妍界 遮遮支支朱朱支 朱支朱 占昭支 昭支占 惹神遮遮遮 遮遮遮神惹 咤咤知知都都知 都知都 担多知 多知担 那担咤咤咤 咤咤咤檀那 哆哆谛谛多多谛 多谛多 担都谛 都谛担 那檀多多多 多多多檀那 波波悲悲波波悲 波悲波 梵波悲 波悲梵 摩梵波波波 波波波梵摩 摩梵波波波 那檀多多多 那怛咤咤咤 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 迦迦鸡鸡俱俱鸡乔兼 兼兼兼兼兼 验尧倪 尧倪验界妍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 遮遮支支朱朱支昭占占占 占占占 验尧倪 尧倪验 惹神遮遮遮 遮遮遮神遮 咤咤知知都都知多担 担担 担担担 喃哪呢 哪呢喃 那怛 咤咤咤 咤咤咤怛哪 哆哆谛谛哆哆谛 都谈 谈谈 谈谈谈 喃哪倪 哪倪喃 哪檀哆哆哆 哆哆哆怛哪 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梵 梵梵 梵梵梵 梵摩迷 摩迷梵 摩梵波波波 波波波梵摩 摩梵波 波波 那擅多多多 那怛咤咤咤 惹神遮遮遮 界妍 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 迦迦鸡鸡俱俱耶 喻喻 喻喻 喻喻喻喻喻 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妍界 遮遮支支朱 朱耶 喻喻 喻喻喻喻喻喻喻 惹神遮遮遮 遮遮遮神惹 咤咤知知都都耶 奴奴 奴奴奴奴奴奴奴 那 怛咤咤咤 咤咤咤怛那 多多谛谛多多耶 哪哪 哪哪哪哪哪哪哪 哪檀多多多 多多多擅那 波波悲悲波波耶 母母 母母母母母母母 摩梵波波波 波波波梵摩 摩梵波波波 那檀多多多 那怛咤咤咤惹神遮遮遮 界妍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 (佛尾) 唵 波多咤 遮伽耶 夜兰阿 阿瑟咤 萨海咤 呼嚧呼嚧咤 遮伽耶 娑婆诃

无数天龙八部 百万火首金刚 昨日方隅 今朝佛地 普庵到此 百无禁忌 南无普庵祖师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5:10

这个法门收摄的根机最普遍,得到的利益最深广
2018
08/31
10:11
东台弥陀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原文

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弥陀圣典序

白话

这四种念佛方法中,唯有实相念佛,谛理最深,但是却非常不容易修。因为只依仗自己的戒定慧,以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来补充帮助。如果不是宿根成熟,那么开悟尚且还不容易,何况真实证得呢。唯有持名念佛,下手最容易,成功最快速。倘若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定能在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然根机陋劣,没有证得三昧,但因为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间,无间断,等到临命终时,能够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只有依赖这个法门了。否则,只是种下未来得度之因,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果真能够专心持念佛号,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又双泯的时候,那么实相妙理,当体显露,西方极乐的依报、正报庄严,彻底圆彰。就是不离持名念佛而深达实相谛理,不作般若观照而亲见西方净土。这个法门收摄的根机最为普遍,得到的利益最为深广,最利于末法时代的钝根之人,大畅如来出世的本怀。所以古往今来的善知识,大多都注重在持名念佛这一法门,这是专念他佛的大致情形。

教遵天台 行归净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5:17

1愿: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2愿: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於佛,养护一切。

3愿: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4愿: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5愿: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瞭伎非实。

6愿: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於圣地,永除秽欲。

7愿: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8愿: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9愿: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碍著。

10愿: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11愿: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12愿: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13愿: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14愿: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15愿:请求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16愿: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17愿: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18愿: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19愿: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20愿:自归於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21愿: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22愿:自归於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23愿: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做众恶。

24愿: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25愿: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26愿: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27愿: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28愿: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29愿: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30愿: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31愿:修行於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32愿:若修於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33愿: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34愿: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35愿: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36愿: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37愿: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38愿: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39愿:著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40愿: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41愿: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42愿: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43愿: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4愿: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45愿: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46愿: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47愿: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48愿: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9愿: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50愿:若在於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51愿: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52愿: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53愿: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54愿: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55愿: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56愿: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57愿: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58愿: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59愿: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60愿: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61愿: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礼敬。

62愿: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63愿: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64愿: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65愿:若见花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花开敷。

66愿:若见树花,当愿众生,众相如花,具三十二。

67愿: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68愿: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69愿: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70愿: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71愿: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72愿: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73愿: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74愿: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75愿: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76愿: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77愿: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诸修行,趣佛菩提。

78愿: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79愿: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80愿: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81愿: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82愿: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83愿: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84愿: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85愿: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86愿:见端正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常生净信。

87愿:见丑陋人,当愿众生,於不善事,不生乐著。

88愿:见报恩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能知恩德。

89愿:见背恩人,当愿众生,於有恶人,不加其报。

90愿: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91愿: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92愿: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於苦行,至究竟处。

93愿: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94愿: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95愿:见无铠杖,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96愿:见论议人,当愿众生,於诸异论,悉能摧伏。

97愿: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98愿:若见於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99愿: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100愿: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101愿: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102愿: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103愿: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104愿: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105愿: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106愿: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门。

107愿: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8愿: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109愿: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110愿: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111愿: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112愿: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3愿: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4愿:见惭耻人,当愿众生,据惭耻行,藏护诸根。

115愿: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116愿: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117愿: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118愿: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119愿: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120愿: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121愿: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122愿: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123愿: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124愿: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5愿: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6愿: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127愿: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128愿: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129愿: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130愿: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131愿: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132愿: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3愿: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4愿:顶礼於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135愿: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136愿: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137愿: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138愿: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139愿: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140愿: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141愿: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5:37

在家修行必读的十部经典
2018
08/31
07:57
祖道影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书,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

但所有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基础佛典汇本读物。

1988年以来,本人先后为京、津、冀、豫、鲁等地的数千在家信徒传授三皈五戒。通过这些活动,尤其感到选编一部适合在家佛教徒阅读诵持的经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根据起信、发心、皈依、守戒、自利利他,般若为先导,禅定为根本的修学次第,在汪洋无际的教海中我们选了十种经典,以适应在家教徒读诵受持的需要。这十种经典,除了《随念三宝经》、《吉祥经》是当代人翻译的以外,其余八种都是古德翻译和著述的。

《随念三宝经》

《随念三宝经》是著名译经大师法尊法师1962年4月22日从藏文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序言》中说:“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序言中还说到此经在藏传佛教中是僧众每天进食前必诵的经典。可见此经重要性的一斑。我们把这部经列在十经之首,其用意即在提醒佛弟子随时忆念三宝的功德,策励自己不断地增强信心,为上求下化而精进修学。

《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一,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吉祥经》

《吉祥经》是著名佛教学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居士从南传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附言中写道:巴利文《吉祥经》“系南传佛教各国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诵经文之一。”经文列举的十一种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依之而行,便无往不胜,无处不安,无时不顺。


《善生经》

《善生经》是一部宣示学佛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佛法约可分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

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假使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在家信徒。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共有7卷28品,是本书所集十经中文字最多的一部。从本经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以弘扬优婆塞戒为中心的经典。梵语优婆塞,译为清信男,相对还有优婆夷,译为清信女,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在家学佛修行的男居士和女居士。佛教的经典从其性质来分,有经、律、论三藏,本经属于律藏。前面提到的佛教五乘教法,又可约为三大类:一、五乘共法,二、三乘共法,三、大乘不共法。在五乘共法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的。本经弘扬以优婆塞戒为基础的人天善法,所以它在三类法中属五乘共法;但它又鼓励在家学佛者要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本经又属于大乘不共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金刚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心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心经》,是在家教徒应当经常诵读的四种经典。前二种经以广修福德资粮、成就慈悲观为中心,后二种经以断惑证真、成就般若观为中心。我们能够经常诵习这些经典,日久功深,自然悲心增长,善根纯熟,智慧开朗,烦恼淡化,广修善行,得大轻安。这四种经典均属大乘不共法。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示、门人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圣经。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宣示大众,令各开悟。此经特别强调:若俗修行,在家亦得。六祖修行悟道、说法度生、立教开宗的功德,极为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只有同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起来,佛法才真正有生命力,佛法的慧命才有延续的希望。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虽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语系、不同层次的佛家典籍,但它有完整的系统要求和思想架构。它将在家教徒从初发心,忆念三宝,以戒为师,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到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不迷生死,不住涅槃,任运教化众生,大作梦中佛事,比较系统地提示了佛教的修学次第。我们每位在家教友,能按此十经信受奉行,则学佛之能事毕矣。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31 19:49

【石门素疏】感恩+210页。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水南禅堂】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今日业绩】20180831课堂笔记210张。【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最高纪录】20180723(大暑)课堂笔记337张。【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20 优良150 优秀180同步上传,欢迎指正!【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课堂笔记20180410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共有: 150,888个文件。海选精华,珍藏留念!【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感恩!(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感恩众生】鱼象鱼说阅历决定正见应用。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素食是心的修行。向阳花开,友情供斋。健康素食,结缘博爱!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养生歌谣】鱼象鱼说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2:43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2:45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3:36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福和祸
2018年09月01日 08:31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明白佛法的人知道,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灾难。明白佛法的人知道,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灾难。
  文/清心

  世间人不了解因果,往往都是迷的。明白佛法的人知道,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灾难。世间人说飞来横祸,有飞来横祸吗?没有的。是因为你不懂,你为什么会突然遭到这个灾难?你过去还是有这个因。你不要以为这天公不长眼睛,我这么好一个人怎么会有飞来横祸?你想错了,世间没有什么偶然的事,没有什么飞来横祸,你懂因果就会明白。

  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些人说,我怎么这么倒霉,运气不好。运气怎么不好?是你过去种了恶因,不是无缘无故降临到你身上来的。所以学佛的人要坦然,没有什么好恐惧的,无有恐惧,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为什么没有恐惧?你没有造这个恐惧的因,不管怎么样你都没有问题,不用担心,怕什么!

  当然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福报,你看人家中彩票,哎呀,很羡慕:怎么他那么运气好,手气好啊?我就没有,我买了一千块钱也没有中一分钱。你迷了。他那个福报不是无缘无故跑下来的,上天眷顾他,不眷顾你,是人家前生种了一个福,而你没有种。但是佛弟子不要去买彩票,这种财不要去求,你越执着其中,你命中的财富越离你遥远。

  你慢慢观察,如果是一个人不懂因果的人,他说的话就很奇怪,中国人有句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话一点道理都没有。这横财怎么来的?你以为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的,你遇到的,还是你的福报,你没种福报还是得不到的。

  有个公案,一个乞丐,他很苦了,他就去求法,求财神法。我这么苦,我哪天发笔财就好了,后面这个法师也很慈悲,真的就把财神法传给他了。他就天天很勤奋地修,念财神咒,“嗡藏巴拉乍冷乍拉耶梭哈”,天天念,一边讨饭一边念。然后他修了好几年也没什么感应,也没看到发财。

  他就跑到黄财神那里抱怨说:哎呀,黄财神,您老人家怎么不灵啊,都不关照我,我念了你几年了。黄财神托梦给他:你这个胡涂虫,你自己没有福报。我已经帮你了,你看,某月某日你们几个一起讨饭,其他几个乞丐就一点干饭,你那里面还有一点肉菜,这个是我帮你的了。

  所以跟大家说,最大的护法是什么?业果。你看《地藏经》上说的,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你自己赶快修善因,很微小的善都不要错过机会,赶快培福,很微小的恶你都不要造。

  广东人过年老是喜欢贴一个红色的纸条,就是祈福的意思了。纸条上面写四个字——横财就手。哪里有什么横财啊?哪里会无缘无故掉下一个财到你手里来呢?你手伸出去这个财掉到你手里来了,不可能。还是你自己有福报,自己过去种了福你才会就手。所以我们深信因果,了解业果之后,很坦然了,畏因不畏果。果,用报冤行、随缘行、称法行、无所求行,这个四行坦然面对。

  (来源:佛教导航社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3:44

佛教从不反对追求快乐,但反对这件事
转载 2018-08-29 10:36:02
标签:太桥旦曾堪布原创菩提心

文:太桥旦曾堪布


佛教不是禁欲主义,它从来都不反对我们追求世间的快乐。佛教不仅鼓励我们如理如法地追求个人快乐,更激励我们要为自己和众生去谋求究竟、永恒的快乐。但是有一件事是佛教反对的,那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在人们追求世间钱财、名气、职位、眷属的过程中,也包括在我们争取出世间的修行进步等各个方面,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亲人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以及佛弟子之间,随时随地比比皆是。


​我们在电视栏目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家庭纠纷:一位老人长年被疾病所折磨,亲戚们都对他漠不关心,老人孤苦凄凉、无依无靠,在他临终之际,亲戚们忽然得知他有房产,于是老人身边会冒出一大堆沾亲带故的人,争先恐后前来照顾他。实际上亲戚们并不是真关心老人,反而都暗暗盼着他早点咽气,自己好争到一份遗产。



再例如,在职场上,一位身居要职的负责人患病了,很多职员表面上面色沉重,心里却在偷着乐,认为自己有了升职的机会;在两家餐厅的竞争中,一家餐厅派人在对方餐厅的饭菜里偷偷放进很多虫子,导致对方被投诉;在歌唱比赛中,最有实力的歌手忽然嗓子发炎了,排在他后面的歌手就会暗自庆幸;在选美比赛中,最有竞争力的选手在台上摔倒了,其他选手就会幸灾乐祸;如果一个人的宿敌忽然倒霉了,他就会兴奋得大吃一顿;如果某一位金刚师兄犯戒了,被上师修理,有的师兄就会暗自高兴。等等这些现象都属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我们不妨反观自身:有没有这种现象?如果有,那就根本不能算一个好人,当然更不是一位合格的佛弟子。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个无私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所以这种现象的根源一定是自私之心。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而自私正是生起菩提心最直接的障碍。如果我们的内心被自私所占据,就不可能再有生起菩提心的空间。为了生起菩提心,我们必须消灭自私。然而,自私之心很狡猾,它有种种巧妙的伪装,我们常常会被其操纵而难以察觉。如果我们在自己高兴时能反省一下:“现在的快乐是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自私之心就会露出马脚。因此,时常检视自己快乐的来源,这是消除自私的一个妙招。



更进一步说,佛弟子不仅要做到“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更要加以升级和扩展,要努力做到:为了他人获得快乐,自己甘愿承受种种痛苦。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如《修心八颂》所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叫作“自他交换”,这是大乘行者的必修课,也是生起菩提心的殊胜窍诀。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3:54

《心经》,到底厉害在哪里?
2018
09/01
07:45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4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心经》说什么?

《心经》说什么?有四项内容:

一、大智慧。《心经》就是讲的大智慧。

二、破执著。《心经》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破除干净,连破除干净的这种意念也不要存在。

三、到彼岸。破除了执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为《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

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落实这些修行的理念。


一、大智慧

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释,智与慧是有区别的。所谓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鉴别之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这就是佛家讲的大智慧的含义。

《心经》就是一部讲大智慧的的经典。《心经》是读诵最广的一部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部经,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

古代的佛教大师说,《心经》是万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经》的意义高远,无人能到。只有菩萨以大智慧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才能够获得《心经》所说的大智慧,到达彼岸。

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经中所说的“般若”精义,将佛教的理论核心揭示无遗,究竟圆满。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通过甚深的般若观照,勘破万法的假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突破重重障碍,扫清万里乌云,现出晴朗的天空。

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们的心地,然后般若慧日高悬,大地繁华似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这才是我们自心一片安详的佛国净土。

智慧有如此功效,我们学习《心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见。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导下所修习的一切善法才是无为、无漏的善法。

《大智度论》说:

所谓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论》卷一百)

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见般若,就是见佛,就是见法。般若为佛母,更是我们众生断惑证真的根本所依。所以说“得见般若,即为见佛”。

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是我们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种无漏慧,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所谓离过绝非,正常真实,纯净无染,唯正无邪,应用无穷,指导人们离苦得乐,超越生死,同登彼岸。

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们佛法中具有首要的地位。我们所说的见地,就是指般若见。因为般若能了解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能破除我执、法执,扫除内心的一切执著、一切障碍。

所以“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佛母,是我们一切众生的祖母,所以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有般若就有佛,因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宝,佛以法为师,佛从法出生。所以说佛法以般若为根本,般若在世即为有佛。

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出生诸佛的经典。

《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之称。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没有佛,法从何来呢?因此说般若为佛母,般若为成佛之本。


二、破执著

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我们的生命有种种的局限,这些局限有的是从无始以来自己的善恶业报所感,有的是我们在现世生中,由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而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执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执著和障碍。

《心经》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破除执著。因为执著的根源是生命,执著的土壤是生活。从什么地方倒下的就从什么地方起来。不但凡夫染污的五蕴皆空,圣贤清净的五蕴亦空。

五蕴即是生命的总相,是内根身、外器界的总相,也即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所谓生命活动,即是身、口、意三业和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表现形态,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活。

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的活动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存。离开了这五个要素,我们所谓的生命、生活就无从谈起。

而五蕴又是迁流不息、无常无我的,时时处在变化之中,无常之中。所以说五蕴是生命,五蕴是生存,五蕴是生活,但又不能够执著这些。

生存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与生活的表达方式。是故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生活。

《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提示我们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活动,也就是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实相。

《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照见”,就是般若的观照力,般若的功能。

“五蕴”是我们的生活内容,“皆空”是通过观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种烦恼)所显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内涵即是涅槃。

这“照见五蕴皆空”六个字浓缩了佛法的所有内容,既有功夫,即“照见”二字;也有见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转化的对象也非常具体,即“五蕴”二字,也即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本身,或者说生活的当下、生命的当下。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因为离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经万论、历代祖师都强调要在当下这一念心中来落实修行的要求。

这种观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达到“五蕴”与“空”不二的境界,即经上所揭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种精神与物质、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圣者的境界。

只有禅与五蕴,空与五蕴,照见与五蕴,处于高度统一状态,才能够真正促进身心的净化,转变身心的烦恼。所以,《心经》说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破执著。破执著很具体,不是空洞的,一定要从当下一念做起。


三、到彼岸

破除了执著,所显示的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并非遥不可及,会心当处即是。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有八万四千里之遥,非也!此岸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顿悟,众生即佛。

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显示的真理,是无为无漏的,是破除一切执著,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脱,涅槃的证得。

《大智度论》讲:

云何名为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十八)

了知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要从照见五蕴皆空的实践中体证而来。

佛法所说的波罗蜜一共有六种,也就是有六种到彼岸的法门。这六种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先导,其余五种波罗蜜为辅助。所谓“五度如盲,智慧为眼目”。所谓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菩萨到彼岸的法门。

刚才讲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样,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为到达彼岸的法门。

佛典中在强调般若的重要性时指出:

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宗镜录》卷九十)

由此可见,修一切法门,都要以般若为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禅的正见时,反复强调我们信仰佛法,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我们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导下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成为有漏的因。

一般的讲,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大家一定要体会这个意思,只有在当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时时刻刻有证量,时时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托在死亡以后,那你永远不会有受用,永远不会有证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来。

怎样才能勘破烦恼,超越生死呢?必须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在缘起性空法则的观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消融一切对立面。

但是也不能执著有我无我、非断非常这些观点。如果执著这些观点,又会成为障碍,即所谓法执。我执是障碍,法执也是障碍。

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涅槃即是寂灭,寂灭就是烦恼永灭。

涅槃的境界本来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因为有烦恼的障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显示不出来。

为什么我们不能执著涅槃呢?因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从外得,所以涅槃显示出来只是本有的东西,好像镜面的光明一样。我们心地的这面镜子被尘垢所盖覆,通过修行使这面镜子垢尽光现。所以我们不要有执著,有执著就是障碍。

我们能够观诸法实相,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言思路绝,则烦恼性空,生死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不二。

到此也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当下不生不灭,当下就能了生脱死,当下无住,当下应缘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无度,无度亦无,是名真度。此时万里晴空,一物也无,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称圆满究竟。


四、大自在

《心经》还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

《心经》的第一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为一位具体的菩萨的名号,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修般若法门的人。

我们人生有种种局限,种种追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经》告诉我们只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获得大自在、大解脱。人生的真自由、真潇洒至此可言矣。

关于自在有种种解说,根据《法华经》的意思,要“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有结”就是有为有漏的烦恼,尽即断尽,只有断尽烦恼,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

我们学佛,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枷锁,放下一切负担,使我们的身心真正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种自由、自在,表现在五个方面:


1、寿自在

凡夫的寿命长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烦恼、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萨能够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死,可以在寿命的长短上、生死的来去上获得自由,所谓“言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非短”。

像我们通常称念的阿弥陀佛就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大彻大悟,大觉圆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够获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我们的人身不自由不自在,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许多的追求,追求达不到就有烦恼有障碍,表现在具体的事相上就是时间的和空间的障碍。

遇到一件好事,希望这件好事能够长久不变,可是没有不谢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好事往往是昙花一现。

许多不如意的事,我们希望永远不要碰上。事实上不如意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期而遇。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处无二三”。

怎样突破时空的障碍,获得寿命的无量、光明的无量?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


2、生自在

生是受生,菩萨能够随类化生而得自在,众生随业迁流六道轮回不得自在。菩萨随处而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备这种自在,所以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逐步获得受生的自在。

3、色自在

色即物质,菩萨能于物质转变自在,非凡人所能为也。

物质也可以理解为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许多财富,但是真正有财富的人,一万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而已。大多数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质的渴望,但是,不可能。

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执著,消除不正当的追求。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色自在,也是为了满众生愿,不是迷恋于个人的物质追求。如果我们为了个人的追求,你永远得不到色自在。


4、心自在

心即心识,我们能随意指挥心识。能够让我们的心随顺法的规律,顺菩提心而发展,顺着净化的方向发展,就可以获得心的自在。

可是我们凡夫连心在哪里、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指挥这颗心呢?一定要学习佛法,一定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了解这颗心,才能指挥这颗心。

5、智自在

凡夫没有无漏智,不但无智,更谈不上自在。菩萨证得空慧,可以任运发挥无漏智慧,说法度生,自他两利。这种自在都是菩萨的境界,是菩萨的生活,菩萨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们能观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获得某种相对的自在,并不是大自在。“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获得寿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4:3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那善恶功过能否抵消?
2018
09/01
12:52
百家名寺路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法光


善恶功过能否抵消?

功过是不能抵销的!

我们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做比喻,瓜的因不好,代表“恶”,豆代表“善”。

我的瓜种下去了,现在知道错了,我现在豆种得很多,瓜会不会变成豆?不会!

瓜还是结瓜,豆还是结豆。这就说明功过不能抵消。

决不是我豆种多了,瓜就不结瓜,它还是一样结瓜。

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善恶业因绝对不能抵销,但是“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缘,所以佛讲“缘生”。

我的恶因很多,我不想结恶的果报,我就把恶的缘断掉。

譬如种瓜,我不想让它结瓜,我把瓜的种子放在茶杯里面盖起来,它没有土壤、空气、水分,经过一百年,它也不会结瓜,这是缘没有了。

如果你把瓜种在肥沃的土地,它有水分、肥料、日光的缘,它一定生长得很好。

所以,我们要想善成就,一定要修善缘;要想断恶,将恶缘断除,恶的种子就不会结果。

未信佛前所造的罪业,及信佛之后所做的功德能不能相抵?这应该从三方面谈起:

1


善恶功过能否抵消?

未信佛之前所造的过失,必定恶因已种下八识田中,将后随机缘成熟,必感召恶果,造作何因,将得何果!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若信佛学佛之后,善根大展流露,懂得广造一切善因,亦将感召一切善果。

这话如何说呢?

因为种善因必得善报故!

依因果律而言,因果(梵语hetu-phala)是有规律的,不会脱离轨道的,因果是平等的,迟早总会受报的,甚至不会错乱的,因果受报轻重丝毫不差的。

因果之存在,不论有信佛无信佛,因果总是存在的,若有人深信因果,因果之存在,不是因信因果之后,因果才开始有;

更不是不信因果,因果从此就没有了,若有人不信因果,因果还是宛然存在的,不会因你的不信而因果就自然不存在了。

是故佛陀告诉弟子说:

因果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是信有因果就有因果,信无因果就没有因果的,不是强辩来肯定的;

因果不是佛陀的产物与申请专利品,因果是来自每个人心目中的造作。

有造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无造作则无因果,如是正见,是名因果之义,因果不离心,心不离因果,因果由心造作所得,心能造作诸因果,心与因果正等无异。

2


善恶功过能否抵消?

过失与功德能否相抵呢?若以定业不定业,轻业与重业而言,就有差别了。

◎若轻业或不定业,所造的恶因不很强烈,又能加上自己努力精进用功——

广造诸善,大行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如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恶因久而无因缘促成,必得干枯焦芽,因而不复造成恶果。

譬如一颗种子置于无水分及泥土的石头上,久而久之,被太阳晒干水分,又无泥土滋润,必将枯死无疑。

轻业与不定业亦复如是。

◎若造下重业与定业,因果则另当别论了,重业与定业在八识田中,已构成明显的因果条件,迟早总是必报的。

虽勤修佛道,已证成佛果,圣位亦有果报,圣凡不出因果,只是圣者受果报之际,心地如如不动,不恐慌,自在无动本尊,内心始终光明无惑,何以故?因为圣者明白造何因必感召何果啊!

3


善恶功过能否抵消?

化业力为愿力,以愿力净化业力。

如果修行者的愿力坚强,能勇猛精进,往往可以将业力转为愿力的,这要看行者的智慧与悲愿的造化来决定,这话如何说呢?

因为,有业力则无愿力,有愿力则无业力,业力与愿力不能同时存在;修行者就是将愿力抖擞图强起来,将业力加以净化而已!

若业力不能净化,不能清净圆满,那么,凡夫修行就休想成佛了,既然修行可以成佛,业力就可以转化为愿力了,何以故?

因为佛是由凡夫而得成就的,佛可以成佛,我们亦可以成佛,成佛是人人平等的,我们欲得成佛,必将业力净化为愿力,依愿力而净化业力。

念佛者实为恶因之减损缘,能将恶种子蚀腐,故曰消灭,理非矛盾。更应知此是以缘转变其成分,决不是善恶抵消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4:39

时间是绝对的虚幻 自我也是绝对的虚幻
2018
09/01
12:00
海云和上法语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为度众生于劫海,普贤胜行皆修习,演一切法如大云,其音广大靡不闻”。为了度众生,这劫海是很长的时间,“劫” 是一个时间很长的单位,“海”是很多,所以这个时间相当长。我们来讲,就是无始无终了,无始劫来,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这个叫尽未来际。

  其实佛经在谈这个东西,各位想想看,无始劫来有多远呢?然后尽未来际。各位这样看,你已经被文字的错觉把你错开了。“无始劫以来”,哦,过去好遥远,盘古开天以前。然后“尽未来际”,那就是世界末日以后,这还得了?你的时间已经变的纵深把它拉开了。其实,这个时间观念你把它一转,他是在一个点上,只有一个点而已。这个现在这样讲,你还感觉不到,因为你用的是意识形态。

  我们再用黑洞理论来讲讲看。我们宇宙最初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宇宙的最初,现在你感受不出来,好大的宇宙,所以动不动就讲天文数字。宇宙的最初是一个,我们讲一公分,一公分就这么长,我们应该来讲,一公分的负一百次方,一公分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一百次。一公分的十分之一刚好一毫米,一毫米的十分之一还感受的到,然后下面连续一百次下去,你看那个单位有多小,那是最小的原始单位。在一个机缘之下,它突然之间发生爆炸,整个扩散出来,扩散的时间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达到我们今天宇宙的这种范围。所以你以为,现在宇宙的空间那么大吗?其实那么大是从一点来的,而一点是那么小的一点。所以那个大跟小,我告诉你,宇宙的天文学理论,释迦摩尼佛早就证明过了。

  时间也一样,时间是不存在的,是我们的层次感把它造成时间的。我们说有两个虚妄,人类之所以变成凡夫,是从两个虚妄来的。一个是时间的虚妄,一个是自我的虚妄。什么都是真的,这两个是假的。这两个假的,那就是从意识上面来讲的。

  第六意识神通广大无所不缘,他不缘两个东西,第一个没有办法缘当下,当下是真如,所以时间是绝对虚妄,从意识不能缘当下的这一个立场可以看到。第二个,意识无法攀缘真如,在真如中没有自我,“我”的意识形态是假的,所以,第六意识能够攀缘,但他没有办法攀缘真如。换句话说,自我的存在是相对于那个真如而有的,所以,这个自我也是虚妄的。因为这两个是相对。一个当下,一个真如,第六意识没有办法缘这两个。所以时间是虚幻的,绝对的虚幻。自我也是绝对的虚幻。

  我们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你看看这时间你能不能破,时间就是从一开始,宇宙诞生的时候,那个爆炸的层次感一产生,时间就来了。因为我们一扩大起来以后,你会觉得从那个第一秒一直到大概三十分这个时候,世界就是从那么小的一点点的地方,膨胀到今天这种地步,那里面就产生很多问题来了,最主要是这两个。

  生命一诞生,生命就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宇宙,然后时间的层次感加进去了。所以“劫海”这个问题产生了,是从我们俗谛的这个层面来讲的。从真如来讲没有,从真谛的立场来讲没有时间这个东西。但是为了让你了解,它才从俗谛点出这个部分来。我们从真谛的立场来看,“劫海”其实是一点。从俗谛的立场,“劫海”是好长的时间,这个是完全不同的理念。

  为了度众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普贤胜行皆修习”,你修习普贤胜行相当久了。同样的,你从真谛的立场来看“普贤胜行”是什么?就是“一念一切悉皆成”,《四十华严》最后,普贤十大愿王功德非常殊胜,一念一切悉皆成,那个一念。

  “普贤胜行”是属于一佛乘的修法,一佛乘的修法就在于一念不生这个地方。一念不生,一切殊胜功德就都成就了,那就很简单了,那你教我如何一念不生啦。没有办法教的,这是你自己要去训练的。

  龙裤国师在度宋仁宗的>他*的时候,一念不生,超生去吧!很简单,你有没有办法?龙裤国师在修行的时候,他衣服已经都烂了**来一匹布去,他坐在那个地方,十二年不动,那个布是棉布,一匹布全部都烂掉了,他还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在这种境界下来讲“一念不生”,大概才有可能。像我们“一念不生”?你是“万念俱生”啊,哪有一念不生?不可能的了。你看境界是很简单的了,看功夫不容易。而我们要的是功夫如何下手。他这里就不讲“一念不生”的问题了,他就讲“普贤胜行皆修习”就讲功夫的部分。不是讲境界了,要谈那一个很简单,但是这个功夫可是不容易培养的。《华严经》里面你可以看到,他一方面讲境界,一方面讲功夫,你要去训练。功夫就是成佛之道,整个过程,这样一步一步来的。

撷自《普贤三昧品》

赞赏、聆听、接纳

珍惜、尊重、感恩

圆融、广大、包容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 14:53

印光法师: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
2018
09/01
10:45
印光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南无阿弥陀佛


文钞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无谓之话说。汝家不充裕,兼有老亲①,何得云欲觅清净处所,而一心办道乎。且汝在电局,若看经参禅,人事繁剧,则诚难用功。若云念佛,但恐汝不发真心。

若真发了生死心,则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纵然打差(音岔),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讨厌,则固无甚障碍。汝心若生厌,则便一刻难过矣。不能舍家觅静处念佛,何得请我决断,岂非以此为戏乎。

汝果能劝老亲,劝妻子,同修净业。岂不如汝独住静处念佛乎。又人情应酬,汝果以修行从减从略,人必不至见怪。或迫不得已,略为应酬,可省即省,有何不可。

居尘学道,若修别种法门,则诚难得益。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但以汝之无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静处难得益,即得静处亦难得益。汝何苦以有用之精神,用之于无益之话说计较,而自扰扰人乎。当力戒此病,随分用功,详看文钞,自可一切处,皆自在安乐矣。(四月初八)

  ——复李慧实居士书一

白话译文:

你的性情,每每喜欢说些无谓的话。你家里不是很充裕,又有年老父母,怎么能说想要找一个清净的处所,一心办道呢?况且你在电局工作,如果看经参禅,因为人事繁杂,那么实在难以用功。如果说到念佛,只是恐怕你不发真心。

如果真实发了生死心,那么即使人多,也不会有妨碍。因为念佛只有一句,纵然是打差,(音岔)也打不掉。倘若你心中不讨厌,那么本来没有什么障碍。你心中如果生起厌烦,就会一刻时间都很难以熬过了。不能离家去找静处念佛,怎么能请我来决断,这是将这件事当作儿戏吗?

你果真能够劝导年老父母,劝导妻子,共同修持净业。哪会不如你独住在静处念佛呢?又者,人情应酬,你果真因为修行而作减少和省略,他人必定不至于见怪。或者迫不得已,略微应酬一下,能省略就省略,有什么不可以。

居红尘学修道法,如果修持其它法门,那么实在是很难得到利益。如果是修持念佛法门,就实在是稳当到极点。只是因为你无事生事的妄想太多。不要说没有找到静处,难以得到利益,即使找到静处,也很难得到利益。你何苦把有用的精神,用在无益的说话计较上,而自扰扰人呢?应当努力戒除这个毛病,随分随力用功,详看《文钞》,自然可以在一切处,都自在安乐啊!(四月初八)

①【老亲】? 谓年老的父母。? 单指母亲,犹慈母。? 累代或上代的亲戚。

戊戌年(2018)地藏菩萨圣诞

暨每日佛前一盏灯供灯法会共修

  2018年9月9日(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圣诞日。积福慧启建地藏菩萨圣诞暨每日佛前一盏灯供灯法会共修。祈愿地藏菩萨救拔一切罪苦如母众生,令脱轮回苦、渐趋涅槃路、究竟圆满无上佛果。
页: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查看完整版本: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