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16:16

人们往往因为不能把握现在,便无法领会到佛就在心中
new.qq.com
一、佛与菩萨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也就是自利利他、无我无私、悲智无限、究竟圆熟的人。佛是充满智能功能和慈悲行为的人,他是无上的“大觉”者。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功德究竟圆满之时,自与他、内与外、善与恶、主观与客观等的分别心,都不存在,只有无我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之时,那便是成佛了。

菩萨是能够自利利他的人,并且是以利益他人来作为成就自己的人。菩萨是能够用佛法断除自己的烦恼,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能够用佛法来关怀他人,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人。菩萨又被称为“觉有情”,觉悟是智慧的来源,有情众生是悲心的来源,若将智慧和悲心运用得宜,相辅相成,便称为悲智双运的菩萨。菩萨道的完成者,便能成佛。

一个人,如果仅是为了个人的财富、权势、名位而努力奋斗,必会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嫉、觊觎,而来跟你明争暗夺,那就像是一群野犬争逐一块骨头,会给你带来忧虑、挫折的打击和困扰。

如果能以利他为目的而努力于自我的成长,则可经常保持坦荡的心胸。因此,自利者必须是以利他为出发点,才是具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此种人的心量,有如大海,可纳百川,也能滋养万物。在自利之前,已有利人之心,如此所得的利益,便是实至名归,才不会变成自己的包袱而带来烦恼。

世人汲汲营取,多为了自利,却在获得自利的同时也招惹了更多的烦恼,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增加了更多的问题;就像入宝山取宝,当在取得宝时,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看来极其愚蠢,犹自乐此不倦。类似的情况,岂可说是真正的自利。所以站在菩萨的立场,自利必须建立在对众生有益的基础上。

在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会里,小至一个家庭,大至整个世界,为了自利而自利的人很多,为了利他而自利的人很少,必然问题丛生;每一个人只顾自利而不愿利他的结果,是大家没有好环境住,大家没有好日子过。相反地,若能以利他为出发点而努力的人多,这个环境便能在平顺和谐中繁荣,每一个个人,自然也都是身在其中的受惠者。这样的生活体系,便是菩萨道模式的环境了。

依据大乘佛教的观点,凡是信佛学佛的人,均可称为“菩萨”,虽从一般初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到最高位的等觉菩萨,乃至成就正等正觉的佛,其间差异,有如天壤,但其修行的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止恶、修善、利益众生,合称为菩萨所持的三聚净戒。

凡夫持戒,必定犯戒,不过凡夫阶段的菩萨行者,就像是初生的婴儿,样样从头学起,也像婴儿学习走路,爬着走,滚着走,跌倒了站起来再走,反复不断地练习,便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了。

因此在《涅盘经》卷十,称学佛的人分有五种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婴儿行及病行,都是大菩萨们以圣示凡的范例,也是初发心菩萨们以劣向胜的范例。

修行菩萨道的动机,是为利益众生,透过利益众生的修行过程,最后则是利益菩萨自己,成就了菩萨的悲智,完成了佛的果位。

二、活在现在 · 佛在现在

佛在佛国净土,也在我们心中。佛是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人,如果我们念念活在现在,念念都与佛的智慧及慈悲相应,佛就念念与我们在一起。如果念念之中自心有佛,我们的自心也就是佛,所以佛是由人完成的。

当下的一念心中有佛,当下的一念即与佛同,念念心中如果都有佛,念念之间也都是佛。如你念念活在当下的智慧与慈悲之中,当下的现在,你就能够见佛成佛。

当然,凡夫不可能每一念都跟清净的智慧与慈悲相应,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练习着念念活在现在,把握住每一个念头的当下。便可体会到佛是无时不在、佛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了。这样的观念和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袪除自身的烦恼,虽你还是处身于尘世,却也能体验到超越尘世的自在。

当你心中充满了贪、瞋、痴等心垢之时,即是身处尘世;当你心中没有那些心障之时,那就是超越于尘世之外的人了。可见出世并非一定要离开现实的世间,而只要心念不受物欲的诱惑及逆境的刺激,便是解脱。因此,禅宗的《六祖坛经》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可是,一般的人往往因为不能把握现在,也不能念念活在当下,便无法领会到佛在心中。其实只要不是沉溺在过去和未来,就是认真地活在现在;若能不将过去及未来的人事物等种种境界,执为实有,便能活在现在而体会到佛在现在。

因此,学佛的人要时时提醒自己: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活在过去的回忆中,也不要老是活在未来的梦想中。沉缅于过去和迷惑于未来,都是徒然浪费掉宝贵的生命,于人于己,都是损失。但这并不表示对于工作和生活,不需要检讨和计划。检讨过去,计划未来,便是对现在的肯定,也是现在的延伸。

最好的方法,乃是时时刻刻都能努力于现在,体验着现在;展开现在,放下现在;念念清楚,事事分明。这就是活在现在,佛在现在的境界。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分享转发,自利利他。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16:23

说别人不好,其实并不是对方不好
new.qq.com

说别人不好,其实并不是对方不好

广钦老和尚|文

如果我们看到不对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够心理明白,而不表现出来,那才是真功夫。

某某师到客堂来,常常一坐就开始论人众是非,且往往耗去很多时间,今天又是如此,等某某师走后,老和尚就对传某师说:

别人来与你谈论是非,我们唯唯诺诺就好,不去参与,则对方自退,且自己亦不被度走,别人走错路,自己不要跟上去。

老和尚对佛学院男众开示:

出家,不是用六根行事,用六根行事,仍是生灭法。年轻出家人,要好好努力修行,要提起重振佛法的志气。

晚殿后,老和尚在大殿旁纳凉,某某师对老和尚说:

师父,我们在俗家时,父母兄弟六亲眷属朋友等,均以情份相牵系,而出家也有师父、师兄弟、十方僧众法侣等,若是起分别心,而有亲疏情份在,这是否也会形成生死因?

老和尚说:

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

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众人接触,就不能去分别对方,不论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对待,不起分别心,我们度众生,就是以这无分别的心在度众。

俗家人不晓得这道理,凡事论好论坏、分是非、别爱憎;而我们出家人,不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表面但唯唯诺诺,应付应付,不管是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别,不去执著它,这就是心出家。

出家人如果还一天到晚,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论是论非的,这就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

我们说别人不好,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并不是对方不好。

而是我们的眼睛看出去,耳朵听到,在分别好坏,而这种分别,直接通到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起烦恼。

说人的是非,本身就是一种恶念,如果我们不去分别,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

如果我们看到不对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够心理明白,而不表现出来,那才是真功夫。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分享转发,自利利他。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16:27

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就是迷信!
new.qq.com

人们提到梦参长老,总是会被他看似平淡、平常、平实,但又充满智慧的法语所感动。时常一语点醒梦中人,让人受用无穷。无怪乎他的开示,常被人称作“平常语·甘露味”。

本期“以和为尚”,禅风君将为大家继续介绍梦参长老的嘉言懿行,领略一代高僧,如何在平常语中,透出佛法甘露的法味。

深信因果,顺境逆境不碍心平

梦参长老以弘扬《华严经》以及地藏法门而著称。在《地藏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屡屡劝人修善去恶,深信因果,为的便是未来不堕落三恶趣中。

在梦参长老的清凉法语当中,也有不少内容是为了劝诫人们对因果生起净信来。


比如说,不少人难免轻视于小善小恶的积累,梦参长老便在讲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时提到:“我们有时候不善护你的身口意,认为这是小事;这不是小事,这是成佛的根本,一切善业的根本。”

而面对“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世间颠倒场景,梦参长老也婆心奉劝:


因果错综复杂,人生祸福,非是肉眼所能看清。要相信因果,存好心一定得善报。好心做善事得恶报又是为何?这是做善业的果报未成熟,而以前所做恶果已成熟,现在受过去就没有了。达观者看问题会多往好处想。

每当我们心中躁动,生起了恶念时,不妨在心里想一想梦参长老这些法语,心头顿时感到一片清凉。

学以致用,要在生活中用佛法


佛法的作用,是现法乐住的,当生就可以减轻乃至断除烦恼。因此梦参长老经常开导人们,如何在生活的日用平常中,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去对治烦恼。

梦参长老曾说:“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心变得纯善,使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这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减少你的烦恼,你也不去希求非份之想。”


梦参长老很清楚地知道,我们人生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修行,他特别做了一系列的开示。

他说:“别人冒犯你,你就忍受,当做修行的考验不跟他计较,你的烦恼能轻一点。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保护自己什么呢?保护自己真心的清明,不为外境所扰乱。”


他还说:“不受磨,不成佛。人我之間的事情,你不要管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只要用慈悲心待一切众生如佛,那就是大修行了。”

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在梦参长老的判断里,真正重要的,可能不是“争一口气”,而是“护一颗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蒙冤入狱33年,他的发心没有任何退转,反而将道心打磨得更加坚毅。

每当我们与人相处生起烦恼时,不妨在心中想一想梦参长老的这些话,心头顿时就能感到慈悲忍辱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平和。

自净其意,信佛应当深入佛法


不少人虽然信佛,却不学佛,只是单纯将自己的宗教感情寄托在佛菩萨身上,企图坐等保佑。对于这样的信佛方式,梦参长老也曾苦口婆心地开示人们。

他说:“不懂得什么叫佛法,神佛不分,认为自己常常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去供养,这就叫学佛,这个错了!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你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就是迷信。


佛教里头没有迷信,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决定得真实的利益。利益从哪里来?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修得的。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

梦参长老虽然经常劝人好好念佛,但同时也警惕人们念佛念成攀缘祈求,而不思自身的断恶修善,深入经藏。因此他也常奉劝到:


“一定要晓得,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经教!我们遵从经典上的教诲,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这就是佛菩萨保佑,这就是佛菩萨加持。”

每当我们心中感到懈怠懒惰,或急于求成,希望通过佛菩萨的加持来取得成就时,不妨想想梦参长老这些开示,心里顿时会充满力量。

这样一位将毕生心血用于弘法利生,说述嘉言写成文稿可以著作等身的大德,他的开示,又岂是禅风君这里所能含括完全的呢?甚至这里所摘选的,也不过是打动禅风君的无数开示中的一部分而已。

不过窥一斑则可知全豹,梦参长老对人们的开示,也确实如这里摘录的那样,平实朴素,却有一种禅味在话语中自然流露,让人受益良多。

梦参长老的开示总是能一语点醒梦中人,启迪人们寻找到学修实践的道路。每当禅风君想起梦参长老的嘉言懿行,都能感到心头恼苦的一时止息。相信小伙伴们,也能从中发现无数的宝藏。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18:02

试问什么东西能跳出心力的控制与操纵?
new.qq.com

佛 教 的 十 法 界 观

第三十课 佛教的十法界观

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称呼,法界是无限的称呼。因为眼所见的,有形的东西叫做法,意所缘的无形的东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为界,纵横含摄,大而无外,就不同那有形限畛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报”;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亦叫做“正报”。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现在说的法界,也就包括了这两种世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众生从性质状态之上区分为十类,而仍是以法为界,无有限量因的,每一类的众生,都是无量无边,不可算数。所谓“世界无边,众生无尽,佛法亦无边无尽。”正显出法界无限的意思。

十法界的名目

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

这是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次序排列。前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后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众生随他所做的善业,上下升沉,循环不定,所谓:“三恶报穷来善道,六天福尽下尘寰。”普通所说的六道轮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众生。四圣法界的众生,已断烦恼,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轮回,超凡拔俗,所以称之为圣。虽然佛、菩萨、缘觉、声闻,修证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们超出三界,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是相同,所以总名四圣法界。

这十法界的差别,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华严经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十法界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什么天神赐予的,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心力创出来的。说浅显一点:我们现在起了一念极恶的心,就是创造地狱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极悭吝的心,就是创造饿鬼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极愚痴的心,就是创造畜生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极嗔恚的心,就是创造阿修罗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修五戒的心,就是创造人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修十善的心,就是创造天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修四谛法的心,就是创造声闻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修十二因缘法的心,就是创造缘觉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修六度法的心,就是创造菩萨法界的动力;起了一念广大慈悲普遍平等的心,就是创造佛法界的动力。动力是现在所做的业因,法界是将来所感的业果。各人所造的业因不等,所以所得的业果亦不同,于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别。

乐世的人说“金钱万能”。尊祐的人说“上帝万能”。原子时代的人说“科学万能”。佛教则说“心力万能”。金钱上帝、科学的为善为恶,为福为祸,试问哪一样能跳出心力的控制与操纵?所以佛陀教人为圣为凡,关键全在修养自己的心力的控制和支配;这也是“擒贼先擒王”的意思。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18:20

娑婆与极乐的十个对比,了解一下!
new.qq.com

原文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第一句是反问句,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呢?可能很多人在念阿弥陀佛,别人就问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因为我们要求生净土。他说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因为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很多人最简单最直接的一个解释。

为什么我们要求生净土?因为这个娑婆世界发心修行的时候,违缘特别多,障道缘特别多,助道缘比较少,所以说入道也难,就是说往前走也很难。你呢可能今天修行走了三步,明天一个事情一犯,退了十步。在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子的,非常难行。

那么往生极乐世界,常得见佛,常闻佛法,成佛也易。为什么经常见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讲法。而且那个地方的菩萨都是有境界有功夫的。更重要的,《弥陀经》上讲,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为什么不退转?因为那个地方的所有人,所有菩萨,每天所去讨论的东西,所去讲的,所去做的事情,都是和修行有关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和修行没有关系的。

有一个法师叫慈云忏主,这个法师讲了“修行难易十种对比”。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求生西方,为什么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他做了十个对比:

第一个:此土(娑婆世界)有不值诸佛的苦,就是说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现在见不到佛的法身,经常的看不到佛;彼土花开见佛,有亲见阿弥陀佛很方便的,随时可以见到,常得清净。

第二个,此土有不闻佛陀讲法之苦;而极乐不仅佛陀经常讲法,而且水鸟树林时时宣扬妙法。

第三个,这个世界有恶友、种种怨家债主的障碍;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唯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个我们可能深有感触,我们身边亲戚朋友,或多或少,肯定有一些人出来,对学佛持反对意见。

第四,此土有群魔扰乱苦;而极乐世界没有魔王,唯有诸佛护念。

第五,这个世界轮回不息,但是极乐世界永脱轮回,它没有这里的六道、三恶趣之类的。在娑婆世界经常造业,经常堕落,动不动就犯“吉罗”,很麻烦。那到了极乐世界,阿鞞跋致永不退转,带业往生。那极乐世界没有让你造罪的条件和因果。所以那个地方,你只有每天做善事,每天念佛,每天修行,不停的把之前的罪过减少,越来越少。所以极乐世界肯定没有轮回,横断截流。

第六,这个世界有三恶趣无量的痛苦;极乐世界连恶趣之名都听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寿。

第七,这个世界有种种尘缘障道,修道非常难,障碍很多,比如为了谋生,就无法去修道,没有时间修道;而极乐世界一切受用自然,没有这些情况。

第八,这个世界寿命短促;而到了极乐世界,寿命是无穷的。

第九,这个世界修行容易退堕;而在极乐世界,永远都不会退,只有往上进的。

第十,这个世界修道尘劫难成;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因为寿命无穷的缘故。

所以通过这个对比,大家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去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地方就会有人问,有那么多的净土,有西方净土,有东方净土,还有弥勒净土……有好多净土,为什么单独只讲西方净土?有两个答案:第一,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一生都在精进念佛,临终往生西方,所以他劝人求生净土。第二,阿弥陀佛的本愿,和别的愿不一样,虽然说诸佛的净土相同,但是诸佛的愿力不同。比如西方阿弥陀佛和东方药师佛,这两尊佛的愿力是不一样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专门为娑婆世界的苦恼众生方便接引,所以这里只讲西方净土。

文字 | 义辉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节选

编辑 | 常锐

责编 | 妙空法师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18:26

“心诚则灵”这句话,你理解对了吗?
new.qq.com

虔敬心有两种,第一种是仅仅由信心而引发的虔敬心。比如说现在藏地全民信仰,藏地很多普通人的心中与生俱来、生下来之后受到全民信仰的环境、父母、家族的影响而生起的比较根深蒂固的一种信心,比如一看到佛像,一听到念珠、诵经的声音,一到寺庙,看到经幡、佛塔,听到法器、法螺,看到僧众在修法、跳金刚舞等等,没有任何理由而生起信心,这纯粹是信心而产生的虔敬心。这个虔敬心很难得。这个虔敬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过去世对三宝生起信心、种下了一个深厚的信心的种子,再加上他投生到一个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庭。这需要相当的福报,才会自身就有过去世的信心的相续,生下来就有信心,这个生下来就有的信心又依靠他缘,比如环境、家族、寺庙,慢慢地更加引发,让信心更加强大、增长。比如藏地很多女人心中,这种信心、虔敬心特别强。就像我们看到《冈仁波齐》的记录片当中,这样的信心非常强大,任何障碍也阻碍不了。

有些人虽然过去世有信心的种子,但是他投生这样一个环境,他看到的都与三宝无关,包括高楼大厦、很多商店、娱乐场所,他身边很多人、他的家庭都不信佛,这样即使过去世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的种子是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后天没有具备条件,没有他缘,所以他的信心发挥不出来,而且他曾经拥有的种子也会慢慢薄弱。但是在藏地就不一样,自身就有信心的种子,然后在这样的佛教环境当中、家庭之中,信心慢慢发挥出来。

当然,也不一定所有的藏人都是这样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有的藏人小时候在佛教环境中成长,有很天真、很纯净的虔敬心,但是十五、二十岁以后接受了各种教育,去了很多城市、国家、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民族、宗教,在成长过程中他就变了,对自己的信仰、民族、传统都不满,觉得自己的民族多么地落后啊,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民族这些人多么地傻啊。他认为自己接受了那么多的教育、学了那么多的文化知识,自己是很先进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他想的是对的。但是对于解脱和成就方面,他的想法完全是很大的魔障,这是特别可惜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比藏地很多人生活得更文明,生活条件比其他人好,他有很多的科学知识,讲究卫生,很多人觉得他是比较富裕、成熟、先进的。但是纯粹对解脱成就来说,他曾经有的天真、曾经有的虔敬心、曾经有的很单纯的思想,都已经彻底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第一种虔敬心是由信心而引发的,这种信心就像刚刚我们提到的例子,小时候那么天真、纯净、善良、单纯,那么有虔敬心,但是因为他这个虔敬心是由信心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长大之后随时都会动摇。因为他的虔敬心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因为他生在藏传佛教的环境当中,有这样一个传统,他的家族有信仰,所以他有信心,一旦他离开了这个环境,很多福报不够的人,慢慢会觉得自己家族、自己传统中的信仰是落后的,甚至认为这样的信心是迷信。这就是他福报不够的表现,非常容易动摇。但是不一定所有由信心而引发出来的虔敬心都是这样的,有些非常地成功,就像藏地偏僻地区的人,就像《冈仁波齐》里的朝圣者,因为这样一种信心的力量,才会不论遇到什么,无论日晒、暴雨,都坚持完成艰难的朝圣。密勒日巴尊者也是一样,密勒日巴尊者对因果的深信不疑,发自内心的忏悔,他必须要找一个具德的上师,终生地苦修,这都是他的信心之上产生的虔敬心的动力而引发的,后来才生起真正的虔敬心。

纯粹由信心而产生的虔敬心,需要特别大的福报,中等的福报不够。因为中等的福报,小时候有信心,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没有信心,这就是福报不够,不是说福报没有,福报不够,因为他的信心是半途而废了。虽然具备这样的虔敬心很难,需要特别大的福报,但也不是最可靠的虔敬心。最可靠的虔敬心,一定要通过佛法的闻思,在心中树立一个不动摇的见地,这就是真正的虔敬心。这个虔敬心,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受任何教育,无论你接触什么,无论你拥有什么,比如拥有权力、财产,你对三宝的虔敬心是永远不动摇的。

这样的信心,我们可以在第一世大宝法王的故事中看到。冈波巴大师是第一世大宝法王的根本上师,让他闭关修行。大宝法王在禅修过程中,是八百位禅修行者中最了不起、最有韧性、艰苦修行的行者。后来大宝法王把他禅修过程中的觉受汇报给冈波巴大师。冈波巴大师说:“我对你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很可惜,你修错了。你还继续修六个月。”实际上他没有错,冈波巴大师是故意考验他的。大宝法王自己很有信心,知道自己没有错,但是上师是这么说的,就接受上师的话,继续禅修。他闭关六个月之后又找上师。上师问他怎么样,他说:“虽然我没有错,即使我错了,我也还是这样修,也不会改变。”上师看到他的见地有这样的把握,就跟他说:“哦,徒儿啊,你已经斩断轮回的因素了。”然后上师把手放在他的头上,说:“以前我说对你抱着那么大的希望,但是很可惜你错了,这是考验你的见地,考验你的虔敬心。第一个是考验你的见地有没有把握,第二个是看你能不能接受我的指导。”大宝法王都做到了,这就是真正的虔敬心的表现。为什么?首先,虽然他知道自己没有错,但是上师教导他,告诉他还要继续禅修六个月的时候,他很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代表两种虔敬心里面第一种虔敬心---由信心产生的虔敬心。然后,他自己修再长久,他觉得他的见地也不会改变,即使他修错了,他也继续会修,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见地有很大的确信。


第一种虔敬心是在信心的基础上产生的。虔敬心和信心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在小乘修行者的相续中有信心,在大乘显教修行者的相续中也有信心,但是这些都不是虔敬心,只是纯粹的信心,只有在金刚乘修行者、尤其是无上密法修行者的相续中产生的是真正的虔敬心。信心是虔敬心的因,虔敬心是信心的果。相同的地方是:虔敬心是信心的一种升华。虔敬心没有强大的时候,是信心;信心特别强大、无上提升的时候,是虔敬心。

不用说虔敬心,连具备信心都要一定的福报才行。了解佛法的知识,不一定需要具备很大的福报,因为现在很多学者,对佛法的知识是不缺的,但是缺乏信心,所以他知道的佛法知识不能成为解脱和成佛的条件。信心是特别重要的。佛法当中说:任何一个人入佛门的时候,入口就是信心。我们说皈依的人是佛教徒,没有皈依的人不是佛教徒,但是,皈依不是佛门的入口,因为皈依的前提是信心。所以说,信心是入佛门的唯一的入口、唯一的条件。《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心是相当有福报的人才具备,虔敬心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人没有学佛之前有信心,学佛之后信心更加地强大;有些人没有学佛之前有信心,学佛之后没有信心,变成法油子。

真正具备福报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成为入佛门的基础;中间,信心加强闻思佛法的动力;最终,因为信心,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刚入佛门的时候,信心只是纯粹的信心而已;然后福报具备,因为信心的动力,所以不停地闻思佛法;因为闻思佛法,所以他的信心不仅仅停顿在信心的层面,信心和智慧汇聚在一起,信心变成了闻思的动力,闻思为信心提供智慧,它们两个相辅相成,最后把他送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刚开始的信心可能只是纯粹的信心,没有任何智慧的成分。如果我们一直念经、磕头、烧香拜佛,我们的信心永远是信心,没有智慧的成分。但是如果在有信心的同时,加强闻思,在闻思引发的实修上勇猛精进,我们的信心会拥有很多智慧的成分,这时候我们的信心越强大,我们的智慧越爆发;我们的智慧越爆发,我们的见地越稳固加深、越根深蒂固、越无上增长。

举个例子来说,刚开始的信心就像凌晨之前天空微弱的光,虽然不够明亮,越接近天亮的时候,越会引发日出、阳光普照。这样的信心当中有智慧的本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看书、闻思,停顿在信心的层面,这个信心有可能持之以恒,也有可能半途而废。所以古代的成就者说:要么你的信心里面有特别大的智慧成分,要么你有比较傻傻的信心就更好,这两者中间的特别不好,上也无法上升,下也下不来。打比喻的话,要么你拿一个空碗,很好带,要么一个碗装满了水,用盖子盖起来,也好带,但是一半水一半空的碗的不好带。要么你是特别有智慧的,要么你有特别傻傻的、单纯的、天真的信心,这样的人成就快。所以我经常说,我们学佛修行,不是得到我们所没有的东西,而是让我们的杂念、不好的东西,一直减少、减少、降低到变零的时候,不得了。所以我们现在是四十、五十岁的思想,慢慢通过修行变成三十岁的思想,再慢慢变成二十岁的思想,再慢慢变成十岁、八岁的思想,最后变成两岁、三岁的思想的时候,如此地天真、纯净、淳朴,已经离成就不是很远了。

具有真正的大智慧、通达经律论,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还不如变成一个小孩,对我们来说不太困难。我们只需要保持单纯一点,有时候观察自己:我是不是想得太多了。这样信心的一个特别要求是:思维上师三宝的优点,对上师三宝、金刚师兄,千万不要从缺点的角度分析研究。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所听闻到的很多缺点,不是对方有缺点,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心里不够清净、不够单纯,所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清净。我们用这个方式来训练,慢慢有一天才会真正变成一个天真、实在的人。现在很多实在的人,在社会上、工作上很可能没有特别大的前途,很可能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但是对于真正的佛法修行来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很难生起虔敬心。

有一个成语“心诚则灵”,意思是如果你的心足够虔诚,得到加持很快,“灵”就是加持。虽然这个成语我们常用,但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想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前提条件是我们的心要诚。我们可以想一想,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心诚的人有多少?我们的亲戚、朋友中,哪怕是一个小孩,多少是心诚的?现在很多小孩非常聪明,但是聪明小孩的心里面,诚心少。我不是特别喜欢聪明的人,因为聪明人的心里面缺少诚心。比如有人说,我这个珍贵的东西可以放在他那边,因为他很实在、老实、诚恳。没有人会说:这个东西一定要放在他那里,完全放心,因为他很聪明。聪明人的心中,诚恳不够,很重要的一个本质是缺乏的。所以我们要减少聪明的思想,发挥本来具有的、诚恳的思想。诚恳是信心和虔敬心的一部分。因为聪明人没有诚恳、实在、老实的基础,信心很难建立。比如说,上师给一个人讲一些道理,如果他很聪明,他不一定会相信,如果他很诚恳,上师说什么都会相信。在信心建立之前,这个人要足够地诚恳、老实、实在,这是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信心建立之后,虔敬心更有希望。虔敬心,从狭义的角度说,只是虔敬心而已;从广义的角度说,虔敬心包括一切法。宗萨仁波切在《人间是剧场》中说过:“理解什么是虔诚很容易,但要有虔诚心,则需要具备很大的福德。在有福德之前,你是不可能有虔诚心的。…… 当虔诚心增长时,就会转成智慧”。

我们要升华虔敬心,必须要加强闻思。但是加强闻思的时候,要特别特别谨慎。有些人佛法知识越通达,虔敬心越稳固加深。有些人,比如有些格西,越通达佛法、辩论无碍的时候,虔敬心越薄弱。虔敬心和闻思佛法就像鸟的两个翅膀一样,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学习佛法的理论知识,没有加强虔敬心,那么佛法知识通达得越深,虔敬心越薄弱。如果只是执著于虔敬心,没有闻思佛法的话,虔敬心就成为了流转轮回的因素,因为它缺乏了智慧的成分。有时候,想一想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为什么有两只手,为什么有两只脚,我觉得很有道理。一只脚走路的话,不能到达目的地,一定要两只脚配合。手和眼睛也是一样,一定要两只手、两只眼睛配合。这说明,佛法的理论知识为虔敬心的发展提供条件,虔敬心又成为了勇猛精进闻思佛法理论知识的动力,这才是非常健康的发展。我们付出一份代价,就得到一份证悟的力量。否则,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已经学佛很久了,为佛法付出了很大代价,其实没有任何进展,如果我们做的一切没有成为流转轮回的因素,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18:40

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回来哦!
new.qq.com
最近一只小青蛙火爆了朋友圈,他每日在外游荡,你不知道他在哪里,只是偶尔会收到一些明信片。不过这只青蛙也有回来的时候,在家里呆一整天,看书、写作、整理思绪,然后就又出去了。

像极了我们这些自称佛弟子的人,每天在凡俗中游来荡去,偶尔想着念念佛,却又立即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所感染。遇到周末或是佛菩萨的圣诞,就来到寺院安安静静地念佛、诵经、听课。待到满怀法喜的一天过去之后,走出寺院,又继续沉迷于花花世界。

我们每天都很累,却又不知道哪里累,于是想说出来,却又不知道所谁说。最后我们抓住寺院和佛教这棵救命稻草,在修行和痴行间来回穿梭。

我们每天照料着青蛙的日常,拔草、食物都一应俱全,青蛙却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偶尔回来一次;佛陀苦苦相劝,要我们念佛往生,弥陀世尊为我们准备了一个黄金为地、七宝琉璃的世界,可是我们也只在遇到障缘的时候才想着回向极乐。

将心比心,你若盼着青蛙回来,自己又怎么迟迟不肯回到佛法中来呢?其实,游戏和人一样,我们知道该去哪里,却又全身心地沉迷在不真实的世界里。很感谢这只小青蛙,他吊着我们的一颗小心脏,却也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该回到佛法中去安歇。

想来,若是世界真的那么美,小青蛙何必要回到房子里;若是山河大地、事业眷属真的属于你,你又何必总是求佛保佑呢?

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世间的虚幻不实,但我们不甘心,总想着寻求真实不变的倚靠。要知道,佛法才是真正治愈你的良药,佛陀等待已久,只是希望你行走于世间,出门再久,也有记得回家,回那个轻安、自在的心灵深处。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3 20:44

【感恩】石门素疏+325页2018年已过327天慎勿放逸!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一)【石门素疏】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今日业绩】20181123课堂笔记325页。【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评分标准】合格99良好199优秀299。同步上传,欢迎指正!【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课堂笔记20181013课堂笔记20180903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课堂笔记20180410【石门素疏】【最新统计】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共有: 165,144个文件。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共有: 157,776个文件。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共有: 150,888个文件。海选精华,珍藏留念!【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感恩!(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感恩众生】鱼象鱼说阅历决定正见应用。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素食是心的修行。向阳花开,友情供斋。健康素食,结缘博爱!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养生歌谣】鱼象鱼说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4:09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4:10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4:10

“阿弥陀佛”的甚深义
2018年11月23日 14:59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阿弥陀佛”的甚深义“阿弥陀佛”的甚深义
  文/大安法师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是一个梵音。最近总是听很多居士说,到底是念“a弥陀”还是念“e弥陀”。在“a”字和“e”字上搞得不亦乐乎。

  就本人的浅见,从梵文格式上来看,还是念“a弥陀佛”比较准一点,但这两种音都能念。念“a”也可以,念“e”也可以,反正你念“a”,念“e”,阿弥陀佛都知道你不是在念其他的人,如来悉知悉见,没有问题。

  念“a弥陀佛”也能往生,念“e弥陀佛”也能往生。

  这阿弥陀佛核心的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阿”是否定性的一个指称,就是“无”的意思,“空”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所以讲起来就是无量。

  现在有很多人他是有点习惯地称呼阿弥陀佛为“弥陀、弥陀、弥陀”,就只念“弥陀”、“弥陀佛”。这里面又有一个争执,是念“弥陀佛”好,还是念“阿弥陀佛”好?

  如果说你非要只念两个字的话,古德说过,念“阿弥”也比念“弥陀”要好。因为“弥陀”把无量变成有量了,跟这个名号的含义就有点冲突了。

  “阿”字有一个否定的意思在里面,念“阿弥”的时候,他就在他的想像空间中,顺带包含着“陀佛”在里面;但念“弥陀”的时候,不一定能包含这个“阿”字在里面。

  总之我们要了解这个梵音“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在这个无量当中,核心的功德一个是“无量寿”,代表我们自性的寂定:一个是“无量光”,代表着我们自性的照用。寂照不二,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一真法界。

  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整个实相,整个众生介尔一念的心性。所以我们在念阿弥陀佛时,为什么感到非常亲切?它就在念我们的心,一声佛号一声心。

  我们讲无量寿、无量光只是我们本具的性德,并未开显出来。但这位法藏菩萨通过他的发愿,通过他无量劫的积功累德,把这个“无量光寿”的性德完全显现出来了——就是一尊究竟圆满的佛。

  如果从天台的六即佛来看,我们具有的无量光寿,是我们的“理即佛”。但这位由转轮圣王出家成为法藏菩萨所发的愿,最后圆满的这尊阿弥陀佛,是第六“究竟即佛”。

  所以他所显现的一切都是无量了,他的庄严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无量、辩才无量,慈悲无量,等等都是无量。用无量这种广,攝在无量光寿的略里面,这也是广略相济。

  所以我们要思惟这句阿弥陀佛,无论是我们性具的无量光寿,还是究竟圆满的阿弥陀佛,他都是救度我们末法众生的一个救生圈,一个大慈航。

  我们只要紧紧地抓住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等于抓住了阿弥陀佛的愿心,抓住了阿弥陀佛全体救度我们的力量,所以他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命根子!大家要了解“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4:14

净界法师:把心带回家
2018年11月24日 11:00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你今生的心态改变,你来生就能够改变。你今生的心态改变,你来生就能够改变。
  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当然攀缘外境了,我们攀缘佛菩萨的圣像,所以我们皈依三宝,我们攀缘苦恼众生,所以我们生起慈悲心来布施放生。刚开始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初学者一定是攀缘外境,阿难尊者他的示现就是这样,先攀缘外境。但是攀缘外境产生的一个善良的心有什么缺点呢?本经讲到有两个缺点。第一个,它是不安稳性的。因为你的心向外攀缘,外境是变来变去的,而且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看我们一个初学者就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因为外境动得太厉害了,而且它要怎么变你也没办法控制。

  所以你要觉得心不安,那表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你开始在产生攀缘心,因为攀缘心的特点第一个是不安稳性。其次,攀缘心最大的过失是轮回性,它会启动你生死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缘的力量。什么叫轮回性呢?印光大师开示得很清楚,他说,我们依止善念来修习布施持戒,这种善业是夹杂恶念的。他说我们在造善的时候假设攀缘外面的人事,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我们心中是贪爱来生的果报。说你为什么愿意布施呢、你为什么愿意持戒呢?因为我希望透过布施持戒去创造来生的安乐。

  所以,我们隐隐约约在造善的过程当中对来生的果报是一种爱取的烦恼,所以我们造善的过程当中是夹杂恶念,这个在《楞严经》上说是善中有恶。

  那么这会有什么结果呢?因地是善中杂恶,到得果报时候,安乐果报现前的时候,因为你过去生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想法嘛,所以你安乐的果报现前的时候,大富贵的福报现前,你肯定放逸。

  因为你因地的时候就把这个因种种下去,你当初为什么布施持戒?你就是为了这个嘛。

  所以你的理想、抱负现前以后,你心中念念就是不忘这个大国王的果报、大富长者的果报,一现前,你就开始放逸。放逸的时候就会带动我们的烦恼跟罪业,第三世就堕落了。印光大师说叫作三世冤。

  第一生生起有漏的善念,第二生产生有漏的果报,第三生正式堕落到地狱去了。

  那么这个地狱的果报基本上来说,表面上是第二世的放逸造成的,但是从远上来推,其实你第一生的时候,你在造善的时候对人天安乐果报的的爱取,其实以印光大师的标准,你已经把第三生的地狱给种下去了,就是善中有恶。

  但是到了地狱以后呢,你遇到了痛苦,你就起惭愧心,惭愧心慢慢增长了,痛苦到极限的时候,恶中有善,我们在起放逸的时候有惭愧心,所以得果报、痛苦果报、刀山油锅出现的时候,又刺激我们的惭愧心,我们又开始起善念,所以三恶道果报结束以后,又报到人天去了。

  所以,这个轮回性就是说,当我们是以攀缘心在起善念的时候夹杂着恶念,把安乐果报享完以后,变成地狱的果报出来,从地狱果报痛苦结束以后,因为惭愧心的力量增长了,又变成人天,就构成我们生命的轮回性。善中有恶,然后善到极限,善极生恶,然后恶极生善,就构成我们生命的一种上下的轮回。

  所以假设我们不修《楞严经》,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这样子,安乐、安乐、安乐,然后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惭愧心,又开始安乐、安乐、安乐,安乐久了又起放逸,又开始痛苦、痛苦、痛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好人转成道人的原因。因为你是一个好人,你离不开轮回的力量,你所起的每一个善念就夹杂着爱取的恶念,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怎么办呢?关键就是你向外攀缘。 善业没有错,我们今天讲,布施没有错,持戒也没有错,这都是佛陀所制定的法门,错在我们错用心了,我们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修布施,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持戒。是心态有问题,不是法门有问题。所以,《楞严经》希望我们一个修学人从一个善良的心要提升到一个清净心。就是怎么做呢?

  把心带回家

  你不要在外面攀缘,你要能够向一念的清净心安住,以一念清净心的角度、以不生灭心的角度来行布施、来持戒、忍辱,你所造的善业就不是轮回的安乐,而是一个出世间的功德,而是一个净土的庄严。

  所以当我们心态改变的时候,我们来生的生命也就改变了。你本来来生是做一个大国王的,诶,转成净土的庄严。因为什么?因为你生命的因缘改变了嘛。我们由于过去的因缘创造了今生,我们也就认命了,事到如今后悔无益。

  但是我们不希望来生继续如此,所以我们今生必须做一些改变。

  你今生的心态改变,你来生就能够改变。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4:26

地藏经威力极大,一诵经所有天龙鬼神都来护法……
new.qq.com
我们读诵《地藏经》,在第一品里边,我们就把所有的佛、菩萨、天、天主、地主、这些鬼王等等,我们都念了一遍,这些都来护法。

从佛到菩萨,到天主、地主、鬼王等等一切,都来护法。我们念什么,什么就来,这是《地藏经》特别的、殊胜的威德。其他的经典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成就,可见《地藏经》威力极大!

为什么我们提倡大家念《地藏经》呢?是因为我们不需要专门有什么病跑某个佛呀,菩萨呀,天主呀,鬼王呀,跑他们那去治疗,不需要,为什么?

我们只要一念《地藏经》,所有的好医生全来。我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病,这些老师啊,医生啊,他们主动就给我们治疗了,你看多好,这就是《地藏经》不可思议的威神力!


因为《地藏经》是释迦牟尼佛在临涅槃前三个月,为他的母亲说的法,说的经,是度母之经。而所说的内容所以我们读诵《地藏经》,它是一个基础,没有母哪有子呢? 它是一个根本,没有地如何能出生万物呢?所以《地藏经》它是个根儿。我们知道,一切都离不开根,没有根就不会长发、发芽,长出枝干,就不会结果呀。

我们看《普贤行愿品》里边,普贤菩萨讲的很好,所有的佛出生于哪呢?出生于众生,众生就是这个根,诸佛以大悲心救度众生而得佛果,离不开众生,离不开这个根。这个根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父,就是我们的母。

在目前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代的、特定的父母。但是我们推而广之,我们就知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呀。可以说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这个地,离不开这个母,我们修行就离不开这个《地藏经》,离不开,离开了《地藏经》就没有依靠。

我们平时小孩子依靠谁呢?依靠的就是妈妈,母亲是最温暖的,离不开。那是全心全意地爱护,全心全意地保护,没有一点点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好,怎么好都行,自己付出什么代价都可以。所以说啊,我们修行是离不开《地藏经》,离不开。离开了《地藏经》呀,就离开了诸佛呀,离开了天龙,离开了鬼王,离开了一切这些大成就者,大能力的这些天神,地神等等。


可以说我们念《地藏经》,是已经走了极大的捷径了。你不需要一一去拜访,为什么?我们一念《地藏经》,这些大能力者、大成就者自然自己来了,省了多少的时间,省了多少的事儿,成就速度是多快!

我们有任何的难题、考题,或者说有了困难,这些佛、菩萨、护法一定会千方百计地给我们帮助,千方百计地帮助。这样的话,你想这比修其他的法啊好多少倍!其他的法,我们一个一个地修,一个一个地来,那得多少的岁月呀!怎么可能说我们一一学完了都明白呢?就难,特别的难!而现在呢,我们学习《地藏经》了,就好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来保护我们,爱护我们呀!缺什么你根本不需要管,佛菩萨就会帮助你解决,你想想这样的好事儿到哪去找。

《地藏经》,地藏菩萨的功德、好处,你说上一万天一万年都说不完,太好了!太好了!我们读诵《地藏经》,就好像回到妈妈的怀抱一样,绝不会有任何的伤害。所说的主角是地藏菩萨,同样也是度母。

所有的佛、菩萨、天主、地主、鬼王都有母亲,在六道中轮回的时候,谁没有过母亲呢,谁没有过父亲呢,都有。所以说佛讲《地藏经》是为自己的母亲讲,讲的主角对象是地藏菩萨,所以一切佛、菩萨、天主、鬼王,一切有能力者,有大能力者全部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都有过母亲,为了自己的母亲,为了将来所有众生的母亲,他们自觉自愿地来护持这个法。

所以我们读诵《地藏经》,这些佛菩萨,这些有能力者,他们自动就来了。为什么?我们读这部经目的是什么?首要就是度母,历代宗亲里边就包含了一切的母亲啊,我们累生累世的母亲都包含。为了这个母亲——这是共同拥有的,所以呢,所有的佛菩萨,当然地藏菩萨更是毫无怨言主动来护持,所有的佛、菩萨、天主、地主都来护持。没有任何的条件,没有条件。为什么呢?就这一点,我们都有母亲啊!


问题《地藏经》对治贪嗔痴方面效果怎么样?

解答:效果最佳,效果最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知道,地藏菩萨发了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专门在地狱度人,他并不是说其他地方不度,就是说像地狱这个地方,尤其是重点。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佛菩萨对于地狱往往没有好办法,没招。因为地狱的人不听劝,恶贯满盈,无法和佛菩萨接触。只有地藏菩萨愿力深,学到的各种的法特别的强,力量,大威神力啊特别的厉害,所以地藏菩萨才能度。

在《地藏十轮经》里边,佛专门讲,其他的菩萨,就像我们熟悉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相比都远远不如。我们知道这个杀业是最难治的,最难超拔,最难对治的。为什么呢?杀业是把众生的灵魂都伤害了,特别的困难,特别难以解决。只有《地藏经》、地藏菩萨这个大威神力才能解决,也就是说,别的佛菩萨可能没有办法了,地藏菩萨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何况其他的?因为杀业是最重的、最难办的,何况其他的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等,相对来说比这个杀业都好办多了,危害程度少多了,处理的难度小多了。

我们通过修学《地藏经》,最难的问题都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很容易,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地藏经》对于消除贪嗔痴的恶业,对于解决负面的各种毒素,那是一绝。为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因为《地藏经》是集合了所有宇宙的力量,是集合了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的天主、地主、鬼王等等一切的力量的总和,来解决这个问题。

你说这个力量大不大,不可思议!所以《地藏经》对治贪嗔痴最有效,为什么呢?他就是专门对治地狱的,地狱是什么地方呢?那是贪嗔痴、恶贯满盈,贪嗔痴做到极点的地方。所以说《地藏经》的威力那是无法形容的,威力太大了,所以对《地藏经》千万不要小看,不要把它和其他的佛法相提并论,没有办法相比较,没有办法相比较。

所以大家对《地藏经》深刻地理解,而且深刻地感悟,从修行中要体会。我们对《地藏经》慢慢理解了,就会对《地藏经》有感情,对《地藏经》的依恋,就好像对母亲的依恋,它是绝对可以把一切业障全部消除的。这和我们自己修行程度,用心程度是相关的。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4:35

点亮自己,照亮前方将要相遇之人!
new.qq.com

2018年的讲经交流会刚刚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僧才汇聚杭州宣说佛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信众为旨归;纷呈无碍辩才,尽现无穷智慧。

虽然心向往之,可惜身不能至,无缘聆听诸位法师宣流法音。

在五个宣讲题目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益众生,今天就狗尾续貂,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在谈“如何利益众生”之前,我们先厘清一下何谓“利益”、何谓“众生”。这样阅读体验会更好。

何谓利益?

在佛教中利益与功德同义。

若分别之,则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

利益一般分为三种:现前利益(现益)、当来利益(后益)、及究竟利益(真益)。

治病、延寿、得金钱等利益为现世利益;积累福报、资粮、熏习正法为当来利益;而拯拔其出烦恼深渊至菩提彼岸则为究竟利益。

那么何谓众生呢?

众生有“众缘和合而生”、“六道轮回受众多生死”两重含义。前一重含义含摄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后一重含义则专指有情众生。


我们挂在嘴上的利益众生是特指利益“有情众生”,而三种利益之中又以“究竟利益”为最殊胜。

所以利益众生最好的解释就是:“为有情众生作究竟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语境中的利益,即是名词的界定,也是动词的践行。


说清楚了何为利益众生,我们来谈谈为何要利益众生?

其实答案很简单,大家一定听过,那就是中国佛学院的校训——知恩报恩。

“知恩报恩者,始于知恩,终于报恩”,知恩的意念最后一定要落实到直接的报恩行动中去,才算是圆满。

而为佛弟子,应当常思报答四恩:父母、国王、师长、众生。

其实前三种恩都大致可以含摄在众生恩之中,报了众生恩,就是报了其余三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由此可见:佛教报恩观不同于世俗之处,正在于“众生恩”的理解。


提到众生恩,我就想起六祖惠能大师的出家因缘。

读过《六祖坛经》的都知道,六祖大师的父亲卢行瑫就是被流放的官员,他在定居下来以后,娶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李氏女为妻。

大师三岁的时候,卢行瑫不幸亡故。大师的童年是在贫穷孤苦中度过的。母亲没有钱供他上学读书,稍长之后,大师就开始到附近的山上砍柴,靠卖柴所得的钱奉养母亲。

公元662年,玄奘大师圆寂的前一年,大师刚刚二十四岁。有一天,大师也和往常一样,背着刚刚砍下的柴火到集市上售卖。当他路过一间客店时,被里面的诵经声吸引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师听到这一句经文的时候,因宿具慧根,顿时如醍醐灌顶、有所开悟。

大师寻得诵经声去,恭敬问道:“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此经从何处来?”

客答:“从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处得。”

大师不禁油然神往,当下便想到黄梅寺求法。但愁无钱养母,关山千里,也无路费。

客人洞察其出家学佛之念,资助了六祖大师十两银子,大师回到家后,将卖柴所得一样和十两银子交与母亲后便毅然决然的北上黄梅求法,后来成为光耀千古的六祖。


站在儒家的立场,“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六祖大师的行为是称不上孝的。

但在佛家立场,首先爱欲为生死根本,修行人应当割爱辞亲,离欲修道,方能志求解脱。

再者无使劫以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真正的孝心,就是“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的菩提心。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云:

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其实就是说:正因为菩萨认知到众生对自己所具有的恩德,所以才能发起菩提心了脱生死,证大涅盘。而菩萨最圆满的报恩方式,莫过于开导一切“如母有情”,令他们也能生发菩提心,求证究竟涅盘,这才算是“为有情众生作究竟利益”。

从这个角度讲,就不难理解为何六祖大师和历代大师为何要要辞亲割爱舍俗出家了。


我们要明白的是:

虽然发菩提心是利益众生的“最上乘法门”,但是这些对于初学佛的善信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更别提具体的实行,那么初学佛者又要如何利益众生呢?

我从六祖坛经中得到的启示是:欲渡人,先渡己;初学发利他之心时,先要作自利之行。

原因有二:一来自利是利他之基;二来是自利即是利他,自他不二。


(1)自利是利他之基

出家多年,我对于利益众生最大的感触就是:在自己知见凌乱断证稀缺的情况下,急于“为一切众生做不请之友”是很危险的。会导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一盲引众盲,相牵入沟渠。

再者要利益众生就要引导他们趋向解脱和菩提,令一切众生开始悟入佛之知见才是最好的利益众生。

只在人天善法和世俗法中打转,与不利实在也没啥区别,甚至说不好究竟是在利他,还是在害他。

这倒不是说不究竟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作为薄地凡夫,我们求究竟利益时仍需现前利益与当来利益作为方便与资粮,

但要注意:切莫将达成目的的方法错认为目的本身。

读过《六祖坛经》的都知道:六祖大师初见五祖时就已经发了“唯求作佛不求余物”的大菩提心,但却被五祖发配劳役,他做的不是扭头走开去吹大法螺挚大法鼓,而是老老实实的在五祖坐下舂米、提水,磨砺身心,使自己堪为法器,方得登堂入室听受大法,寻得本地风光,见了本来面目。

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则是灵山亲承黄梅妙悟之后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弘扬佛法就是利益众生,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弘扬的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只有自己遵循着佛法的教义、法随法行,证得佛法的真谛,才能真的树立幢相,利益众生。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知见和修证都一塌糊涂,就急吼吼的去“利益众生”,到底是在利益众生,还是假借利益众生之名的“自我满足”?这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毕竟人会为自己最卑鄙的行为寻找最光明的借口。


(2)自利即是利他

近年来在各种职场秘籍厚黑术的扭曲下,说起自利利他这个词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利他”就变成了一种处事小伎俩,很多人眼中的利他就是就是牺牲自己的小利益,通过给别人小恩小惠去换取别人的大利益,把别人当成一种工具,当成一颗棋子。

这其实是对“利他”二字的矮化和俗化。

因为这些对自利利他的误读,导致一谈到“自利利他”,大家的观点就呈现两极分化。

如一些人认为所有人的行为动机都是自利的,以此为规则看待世界、分析社会,美其名曰“理性人”,实则满眼皆是阴谋与欺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敢接受他人的善意,只能去过一种孤家寡人的凄惨生活。

其实即便是世俗谛意义的利他,也并不是就只有这种低级水平的。


忘了在哪里听过一个故事:有一老头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非常明亮的灯笼。别人的灯笼里面放一根小蜡烛,他的灯笼里面往往放一根大蜡烛。

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一根小蜡烛就足以照亮脚下的路了,何必这么浪费点大蜡烛?”

老头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仅是为自己照亮道路,更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

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就是说人不能够循环自证,不是孤立的个体,人必须与人连接在一起才能生存,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利己即是利他。

但这个“利他”在佛教看来是染污的、有漏的、不究竟的,用亚当斯密的话说:这种利他是:每个人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但是通过利他的手段去达到利己的目的。


又有一些人认为一个人对私利的追求会一条胡同奔到黑,私恒于私,我们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这在凡夫位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教认为自利与利他,从静止、孤立的角度来看似乎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但从全方位、立体化的更高维度来看,两者就变成了辩证统一、一体两面的关系。

二者体上无二无别,用上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一种动态平衡。

换而言之,佛教利他的出发点不像俗人以为的那样“因为相互依存,所以抱团取暖”,而是“自他不二,所以心无分别”。

这也就是贯穿《六祖坛经》的“不二”思想。如《坛经》宣诏品中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这里说的“无二”也就是“不二”,领悟到“不二”,那么客观现象界一切光怪陆离的“差别相”和我们主观心识中的“分别心”也就皆归于虚幻了。

在所有“差别相”与“分别心”中,以自他的差别和分别为最坚固难破;分别“自他”,也是一切“差别相”的来源。

如果了解了“不二”智慧,泯除这种“分别”,顿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自利和利他就会从一道困难的选择题变成一道简单的操作题。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菩萨之自利行与利他行皆是相待而成的因缘所生法在,在世俗谛下自他宛然可分别,第一义谛下,自他是没有分别的,自利即是利他。


说来也巧,本次交流会的主旨:“圆融、宏博、慈悲”正好可以为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

何为慈悲?即是以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心为出发去利益众生。

何谓圆融?即是以自他不二的平等心为导向去利益众生。

何为宏博?即是以皆共成佛道的菩提心为旨归去利益众生。

祈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而在这之前,请大家先像那位老人一样先点亮自己,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照亮前方将要相遇之人!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5:36

你结交的是君子?还是小人?星云大师教你交友之道
new.qq.com
君子与小人


人有多种,有好人坏人,有善人恶人,有士农工商、军警政经,甚至有智愚贤不肖之各种人等,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君子与小人。

何以名为君子?何以名为小人?君子有成人之美,小人有助人为恶;君子坦荡荡,无所不可告人,小人长戚戚,凡事不愿与人知。

《佛光菜根谭》说:“君子从不伤害别人,小人从不谴责自己。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合。”

所谓君子,大都光明正大,所谓小人,大都偷鸡摸狗;君子诚而有信,小人伪而不真,此皆君子与小人之别也!做君子或做小人,就在于每一个人的发心与愿力。


世间上,有时候有一些人看似君子,其实是乃小人;有些人看似粗俗,实际上是正人君子。朋友中如果都是君子,他不但能和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他还会雪中送炭;朋友中如果都是一些小人,他会吹捧逢迎,势利伪装,当你有了苦难的时候,他甚至会对你落井下石。人都希望和君子来往,与小人远离;当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其实也不难从这些方面去认识君子或小人。

所谓与君子交,其淡如水,因淡而久;与小人交,其甜如蜜,但因蜜而不长久。《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因为和君子之交,开始很难,但善于后;与小人交,最初容易,但难于终。

吾人在社会上,做人处事,各种利害得失,如果对方是君子,则后果不会有危险,但对方如果是小人,则后果难以逆料。

跟小人做朋友,如一把秤,你有名位权势,他则俯首低头的奉承你;你如果没有名位权势,他则昂昂乎,目中无人;与小人交,又如鲜花,你美丽鲜艳的时候,他把你插在头上,如果你萎谢雕零,他就把你弃之于地,视你如无物。


现在我们如何择君子而交往?这就要看他的人格、道德、慈悲、诚信;我们要如何防患与小人交往?小人往往无品、少德、悭吝、虚伪。所以,君子与小人,不难知也!有道、无道,有法、无法,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之别也。

摘录自《迷悟之间 生命的密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5:43

为什么要在寺院里写牌位?
new.qq.com
东台市观音禅寺

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来寺院参加法会的信众,都想解决各种问题:病苦、灾难、家庭不安、事业不顺等等。写牌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途径。

牌位犹如登机票 大小舱等看福报

善缘共业同船渡 法会终点一起到

有关牌位大小,功德福报有无差别的问题?

简单地说,可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功德无差,福报有别”。

因为牌位就如同门票一样,它是入场参加法会及领受功德的依据,对于没有门票(牌位)却要硬闯的众生,这时警务人员(龙天护法)就会将他绳之以法,或趋离现场。


冥阳各界,本有该界应有或要遵循的规范,不可能随意让任何冥界众生,想入法会现场就可进入的!纵使你超度的是十方法界众生,这些十方法界众生也绝对与超度者有关联,他才可能得入会场,而非所有的冥界众生都可同入会场。

了解了这个道理,大家就知道“牌位”对于冥界众生,是多么地重要了!然而牌位的大小,对他们有差别吗?

其实只要有牌位,他们就能入会场,只是每个人的座位大小不同而已!

这如同拿登机票登机一样,有的福报大的,可坐头等舱、商务舱,但一般人都是坐经济舱,牌位大小也是这样,你的家人舍心够大,愿意帮你立大牌,就如同让你坐头等舱或商务舱一样,这纯粹是福报大小的问题,并没有功德优劣的差别,所以说:“牌位犹如登机票,大小舱等看福报”。

然而不管是头等舱、商务舱或经济舱的乘客(冥界众生),他们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架飞机上一起搭乘,这必是多世累劫的善缘所致,故说“善缘共业同船渡”;而不管是何等舱,这架飞机的终点(净土),一定是大家一起抵达的,所以说「法会终点一起到」!

总结地说,法会牌位的大小,如同飞机舱等的现世福报不同,但目的都是去净土或去做提升。尤其每个牌位如同一张门票,有了门票,才有入门得度的因缘,所以牌位的大小,功德是一样的。

故说“功德无差,福报有别”,就是这个意思。

答疑

一、有人常问“是否只要有写牌位,就有功德,不需罣碍牌位写的对或错”?这要分为两部份来谈:

1、对于生者(或书写人、阳上),在书写功德芳名的当下,只要清净心及恭敬心具足时,功德即体现!

2、对于亡者,应端赖牌位的正确、法会的如仪及亡者本身接受与否而定。因为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执着,冥界众生,便是执着于他的名字,才能如实地到法会现场的,如同登机证上的名字与护照上的名字不同,航警人员也不会让你登机的!

二、有人问:“我父亲往生多年,也已经合炉了,是否超度牌位就一并写历代祖先即可?还是要单独出来写较圆满”?

这个问题全端赖家属的诚心及亡者的福报,所谓“功德无差,福报有别”,只要你一立上父系的历代祖先牌位,你的父亲自然有一席之地,只是差别在这个位子是一般的位子?还是较舒适的位子?

或许一般的位子,好比经济舱,就如同只立一支历代祖先牌位一样,亡者自有他的一席之地,而较舒适的位子,好比商务舱,就如同你单独为父亲立一支牌位一样,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牌位,相对的位子也较舒适!


牌位前点灯的作用

能在牌位前点灯,这样做当然是更圆满的,牌位前点灯的作用,若要细论,一盏灯就如同光明,灯就是代表光明,那么光明它就具足了所有的一切,也就是说它既可以去加强亡者的能量场,包括生者也是一样。

它也可以引路,它也是福德资粮,它也可以有照亮昏暗的作用,所以它(灯)本来就具足所有的一切,不然为何说“供灯的功德”如此之大!


是否法会牌位一立,冥界众生就会来此接受超度?

每个人的灵识都是唯一的,如果你要超度的众生,他已经投胎为人,你现在再立一个他的牌位,这个人的灵识(除非大修行人),不然他的灵识就是在他的肉体上,不可能会有另外一个灵识来到牌位接受超度。但并不代表这样就可以不用立牌位!

如果想要超度的众生,他已在畜生道,同样的道理,他也不会来此牌位领受功德!

如果想要超度的众生,他身在极恶的地狱道,或许狱情未决,或许未逢地狱大赦,他也不会被放出来,来此法会领受功德!

如有人问,那焰口及水陆不是无遮法会吗?纵使无遮也是功德具足者才可外放的(总统大赦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出狱的),在水陆文中秦庄襄王,包括白起张仪等秦臣,也是领受了多次的水陆功德才超生的!

但重点是,纵使投胎到这人道、畜生道、地狱道的众生,虽然他们的灵识无法来到法会现场,但并不代表不用立牌位,因为立了牌位,可以让他们有种种投生善道的增上缘!

冤亲债主的牌位

一个“冤亲债主”的牌位,是否就包括一切?

立个牌位,就佛教徒而言,是很天经地义、稀松平常的事情,当然你经济允许可以再立地基主、历代祖先、或十方法界等牌位!不过就一个「冤亲债主」的牌位而言,当牌位一立上时,基本上,所属道场的龙天护法,会将此人的冤亲债主,依其因缘、时空而召请灵识来此牌位暂住。

现在很多学佛的妇女,一写牌位,总想帮丈夫或子女立牌位,但不会帮自己立牌位,这是有其不圆满的!您试想,当自己的冤亲债主尚在受苦,却眼睁睁看着你为别人做功德,而却未超度他们,他们会做何感想?

又如你自己只有五十公斤,却要您扛一百公斤的家务,这样长此以往,您受的了吗?

如前面所说的,你只要有立牌位,不管大牌小牌或随喜牌,只要牌位一立上去,这些冤亲债主自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这样的做法才能符合,佛教所谓“自受用、他受用”的圆满度!

写牌位的重要性

牌位是一张定位书,定位每个人冥阳两界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牌位又是通行证、入场券和座位号,让众生能进道场、能有位置坐。

我们为历代祖先、有缘众生、过世亲友等敬立牌位,目的是希望蒙诸佛菩萨的慈悲加被,使他们同来参加法会,听经闻法、念佛修行,发愿求生净土,早日离苦得乐。

写牌位的时候一定要恭恭敬敬,他们才欢喜来,你对他们很尊重,他们不来会不好意思。跟九法界众生往来,跟人间的做法一样,态度诚恳,礼貌到位,对方才欢欢喜喜接受。

我们常说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不是说说而已,他们确实曾经是我们的父母。鬼神是我们的父母,所有的亡者也都是我们的父母,三途八难一切苦难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恭敬啊!书写每一个牌位,就是我们面对每一个亡者,如同面对自己的父母要来一样,须有真诚心、恭敬心。

立牌位受供的意义

立位与受供之间实际上是真诚恭敬心的互动过程,立位者的心愿、心量与日常言行的功夫直接决定受供者获得功德利益的多少。

1.当我们面对先祖之位时,应提起敬孝之心,怀忆先祖在世的德行,提醒自我应效仿力行,并让后人传承祖德。

2.当面对一切冤亲债主之位时,应提醒自己断一切恶业之因(杀、盗、淫、妄,贪、嗔、痴、慢),以表对其造成伤害的诚意忏悔。

3.讲到化解自然灾害时,应提起对山河大地、草木沙石、稻麻竹苇等无情生命的感恩之心。

4.面对尽虚空遍法界众生的供养立位时,应深切体会我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平等一体,我的起心动念应克己复礼,绝不能因私欲的心念伤害、破坏整个虚空法界的纯净。以这种礼敬作用面对不同立位的自我提醒,供养者与被供养众生才能各获其利,达到自他不二的殊胜效果。

牌位的分类

按照所立牌位的对象是否在世,分成两大类。一类红色牌位,是为在世的阳上人所立;二类黄色牌位(包括“冤亲债主”、“往生莲位”两种),是为已经过世的亡灵所立。

(一)长生禄位(即消灾延寿红色牌位)。立此牌位目的是使其长寿,健康,增福,添禄,消灾等等,称为长生禄位。用红色牌位纸书写。

(二)为已经过世的人(称冥界的亡灵或正魂)所立的牌位。立这种牌位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阳上人的问题,如生病,灾难,家庭不和,事业不顺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与自己相关的冥界问题没解决好,所以立这类黄色的牌位。

供奉超荐度亡牌的功德利益

为已故先人在佛寺做超荐牌位,是为亡者祈求冥福,帮助他们清除业障、超生净土。同时给自己带来尽孝后的快乐、亡者往生后对自己的暗中庇护!福寿无疆、永无病苦!具体如下:

1.引导亡者种下菩提种子,往生善处。

2.慰藉眷属心灵,使生者安心,籍由超度仪式使亡者与眷属得到心灵的感通!

3.使亡者离苦得乐!

4.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利于生命之安顿!

5.表达真正的孝思,使亡者得到真正的饶益功德!

6.可以安顿社会人心 ,冥阳两利!

7.以生死为师,而有助于行者修道!

8.经由种种瑞相,可以令人当下验证佛法的不可思议功德!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5:56

放生怎可随意?怎样放生才如法?
new.qq.com

放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不预订

不预订:在不预先告知的情况下突然去采买物类放生,以避免渔夫猎人商家藉此捕猎兜售。

不固定

不固定时间地点采买,不固定时间地点放生,总之避免有心人士藉此伺机敛财捕抓而祸及放生物类。

多少不拘

随个人发心,十元不嫌少,千万不嫌多,物命一条不嫌少,物命万千不嫌多,但求慈悲至上,心诚为要。甚至没钱也可以出力,随喜放生,赞叹放生,也是功德无量。

授三皈依

放生前一定要授三皈依并念佛。今朝有缘放其性命,吾人更当发菩提心,愿物类众生永不再堕三恶道中,并得于今生报尽,来世为人,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是放生中最重要最究竟的意义!


放生的简单仪轨

1.放生地点宜选择人烟稀少,地广水深,适合物类生存之地域为原则,放生是救命的行为,把众生当作是自己的父母手足子女看待,尽量做到周全完备,庶几乎问心无愧才可以!首先要念诵大悲咒三至七遍加持一杯大悲咒水(可以预先加持准备好),洒在被放众生的身上。一边洒一边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

2.念忏悔文:“往昔所作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念三遍。

3.念三皈依。再为它(们)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念三遍。

4.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宝髻如来,南无宝胜如来”三遍,因为“宝髻如来”、“宝胜如来”曾经发愿保护被放的众生,不再受到伤害。

5.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108遍,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可以使被放的众生,免去再次被捉的灾难。然后,全部放生。

6.念“南无阿弥陀佛”数量不限,边念边放生。

7.回向:放生功德殊胜行,无边福慧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6:01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new.qq.com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士来信,知其夫人病重。大师回信开示说“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手。当此时机,正好用万病总持之阿伽陀药。”并将《陈了常佛性助念发隐》,附函寄去。

“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念佛的作用在于,祈愿寿未终则速愈,寿已终则速生。念佛与其他佛事相比,易行而有实效。


《陈了常佛性助念发隐》是大师为弟子陈锡周居士的夫人往生后所撰写,叙述了陈了常居士临终得如法助念顺利往生的经过,指出:“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六月初六日,黄涵之居士夫人西逝,大师又先后给黄涵之居士去信三封,开示念佛保病荐亡法则。

六月初九日,大师给黄涵之居士回信说:昨由契西来函方知其夫人已去世,“光过蒙青盼,亦不能不尽我心。但光向与时人异道,虽挚友亲丧,绝不行挽诔等仪。但于朝暮课诵时,于佛前回向一二七,以尽友谊。已于昨晚,为尊夫人回向。拟以二七为度。”“书尚未封,适邮差持阁下初五日书至。因知夫人病体虽重,正念尚自昭彰。既能常见大士,兼有信愿,其往生也,可以决断。”大师应请于这天晚上为黄涵之夫人亡灵说皈戒。

六月十三日,大师给黄涵之居士回信阐述往生条件,根据黄夫人临终情况判断确得往生。“初九之书,谅已收到。昨得初十手书,知尊夫人确得往生,了无疑虑。”开示“既嘱儿媳女辈早晚灵前多念佛,阁下当开示彼等,祈以妥亲之神识,为孝之极致。即真实往生,亦须志诚念佛,以祈莲品高升,无生速证,以各尽孝思。此虽为利亡者,实则令儿女媳辈同种善根也。”又开示:“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之后,大师考虑到黄居士母亲高寿,发明一种在生助念法介绍给黄涵之居士。大师在信中说:“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当常劝谕,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镇守使王悦山,奉母来山,见其眷属甚多,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之。亦与彼说,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阁下眷属,儿辈则各有职业,固难常时依行。若媳辈,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按钟点日在太夫人旁,高声念佛半点钟。过时换班,一日不断佛声。太夫人能随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随,但令摄心谛听。则一日之中,常不离佛。在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过当一回值,或至两回,亦隔许久时候。彼等一无事事,借此令尽孝思,令种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离生死之缘。从此以往,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过期颐,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阁下政务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则儿媳女使等,当更踊跃欢喜也。光意谓如此而行,实为利便。当以此法述为一文,以附于排印《文钞》之后。俾欲报父母之恩者,不至徒咏昊天罔极也。”

从大师在黄夫人往生前后的开示看,大师对于临终关怀极为重视,因为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的关键时刻,应该护持行人顺利往生。不仅如此,大师还善巧方便,还发明了针对老年人的在生助念法,既给念佛眷属增长了善根,又对临终助念是一种训练。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6:07

把生病当成一场修行,就没那么痛苦了!
new.qq.com

文 / 深圳印顺法师

有一天,阿难尊者顶礼佛后,觉察到佛身体有恙。阿难尊者说:“佛啊,您是天尊之体,为什么皮肉也会松弛老化,不如从前?”

佛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为死亡所恼。我现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这是自然现象,不足为奇啊。”阿难尊者听到这样的话,一时悲从中来,泪流哽噎,难过地说:“唉!衰老的来临,为何竟至于此!”

接下来,佛开示大众说:“世间人所爱敬的,是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命与恩爱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与恩爱别离。然而在世间,这四件事是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与诸佛都无法避免的。不觉悟圣贤的戒定慧与解脱之道,便会在生死中轮回。因此,大家应当追求涅槃这种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法,恩爱别离这些事情应当常念为无常。”

——《增一阿含经》

佛陀也会生病,更何况凡夫。生病是对人的一种警示,让我们知道人生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病苦灾难便会来临,提醒我们要珍惜光阴,把握自己。

都说人生是场修行,修身修心。生活中需要修行的方方面面太多,有没有想过,我们最讨厌的生病,也是一种修行。

借病修行,借痛觉心。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种恩赐,而不是惩罚。

在生病时,欲望会降到最低,贪嗔痴会被最大程度降伏,过去的攀比心、嫉妒心、造作心、嗔恨心也都一定程度上减轻。而此时,生病所带来的痛楚是一种觉性的显现,修行人可以借着疼痛的感觉观察自心,洞悉自我的虚妄和佛性的真知。

遇到一种障碍,能增加一种智慧;遇到一种违缘,能提升一个层次。

如果没有过去种的因,今天不可能生这种病。这些病本来就在身上存在的,今天缘分成熟了,病显现了,也可以说是业力现前了,所以生病的过程也可视为去病。如果这样转换心境,生病即是消业还债,亦是去病去魔,是好事。

病魔来了,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修自轻他重、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希望自己能承担众生的病痛。通过这样的修法,能消业积福,还能提高自己的修行层次,也是好事。

另外,人在病中,最能体察到亲情的可贵。在你病得身不由己时,伴侣是不是在给你喂饭、擦身;儿女是不是在那段时间特别听话,推着轮椅陪你散步,为你端茶递水。

感受了这些暖暖的细节,生活中那些对家人的小抱怨,是不是可以放下?病重难受时,多想想家人的不离不弃,除了缓解苦痛之外,是不是懂得了何为感恩?

所以说生病啊,真是场修行,调身之前必先养心。心养得平静安详了,身才会有希望。

最后,赠大家一首苏轼的《病中游祖塔院》:

紫李黄瓜村路香,

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

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

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

借与匏樽自在尝。


编辑 / 慧嫣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24 16:29

沉默是最后的清高, 也是最后的自由
new.qq.com


沉默,让心变得清澈

沉默可以让混乱的心变得清澈,

不用告诉别人你有多愚蠢多天真,

多善良多无奈,

多幸运多倒霉多痛苦。

学会用沉默去掩饰自己的情感,

也许有人说你洒脱,

但洒脱有时候只是一种假象。

我们需要一个理由,

抚慰浮躁不安的身体和心灵。

沉默是城府;是睿智是内涵;

沉默是最后的清高,

也是最后的自由。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页: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查看完整版本: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