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1:57

意外是你想不到的必然2017年06月20日 09:47溯源佛教网我有话说(4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70620/aOwk-fyhfxph4288612.jpg意外,是你想不到的必然
  生活中,总有很多意外不期而至,我们往往将之归咎于各种外界因素。然而,意外,真的是意外吗?
  八万四千个疾病,  皆有前因后果。  甚至蚊子咬你一口,  蜜蜂螫你一下,  及其他所遭遇的一切,  都是因果互为经纬。  ——宣化上人  [人生没有意外,只有必然]
  妙祥法师:
  有的人会说,啊,我要不遇着他,我很幸福,遇他以后我很痛苦。实际上这个“道理”,也没有多大道理。幸福和不幸福不存在某个人身上,也不存在某个事物上,存在哪呢?是你心里所留下的种子识是什么。
  比如说一个人,上街突然被车碰了,不是车要碰他,而是他自己有那种业力,必然要被车撞,要相撞。而他埋怨什么呢,埋怨车,司机开的不好,而来撞我。那只是一个外因。实际上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有这种业力,他必然要有这种结果。
  因为我们有时候不细心观察,(而不能发现这种因果)。就是说,我们如果散乱心,我们走路上摔跟头的时候,这个跟头并不是土地平不平,来决定我们摔和不摔,是由我们种子识所决定的,他必然到这个地方,这个脚步就会乱了。
  本来是一步接一步地这么走,最后两个脚步突然并在一块儿去了,你想能不摔吗?他说我脚怎么突然不好使了,不是突然不好使,他的种子识就像电脑似的,必然做这种程序出来,必然顺着这种程序去做,所以就必然要摔。
  我们通过这个事情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有果的事情。
  [前因后果,自心造作]
  虚云禅师: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宣化上人:
  人只知道灾难来了,心生恐怖,就不知道追寻这个根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天灾,其实不是天有灾,天并没有灾,是我们人类受的劫。
  人祸是我们自己自作自受。地震也就是因为人类好战争,脾气大、杀人无数。既然你愿意死嘛!愿意杀人嘛!好!那么大家同归于尽,所以就有地震。
  虽然有这种种恶现象,但我们人都不研究研究根本出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你们,这些的天灾人祸或地震,种种的意外——飞机失事、火车出轨、轮船沉海、汽车撞车,种种的问题都是人心造成的。人心不古,道德沦亡,所以就有这些怪现象。
  妙祥法师:
  像那个印尼的海啸,你看那个人哪,拼命地往海边跑,跑到海边海啸了,一下死了多少万人。那些人的灾难是哪儿来的?就是过去杀生太重。你比如说在海边打鱼的人,杀生过重的人,来偿还命债,最后都到那块集合去了。因果一成熟,灾难就起来了。
  这里的因果,不是海有海啸,海不能自己产生海啸,是什么产生海啸呢?是人们那个心,就是说人们造那个业坏了,所起的作用。
  并不是外面的物质有什么能变化,而是人们那个心坏了以后,所引起的变化。就像汽车似的,汽车在那儿放着,自己不会肇事,是开车的人给开的肇事了。
  [外力改变不了内因]
  妙祥法师:
  过去佛在世时有位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名叫善光公主,因为她长相端庄又聪明伶俐,所以皇宫上下的人都非常敬爱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就问公主:“你能博得宫中大众的敬爱,是靠我的力量还是靠你自己的因缘呢?”
  善光公主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是我自己的业力所感,而不是因为父王您的力量。”波斯匿王听到这个回答非常不高兴,连续再问了几次,不料公主都是同样的回答。
  波斯匿王一气之下,就把善光公主嫁给一个年轻的乞丐,并告诉她说:“你现在就试试你自己的业力吧!”善光公主就嫁给这位乞丐了。
  嫁给乞丐以后,她并不灰心,有一天,她问丈夫说:“你的父母呢?”她丈夫回答说:“我父母曾是舍卫城里最有钱、最有名望的人,但一场无名大火,夺走我的双亲,并烧毁了一切家当,以前的亲朋好友都离我而去,我只好流落街头行乞。”
  善光公主就和丈夫回到他父母住过的宅院,没想到在地下挖到大批的宝藏。夫妻两人把宝藏变卖之后,又成为大富人家。没过多久,他们把旧宅重建成有许多亭台楼阁的庄严宅院,这消息被密探得知,汇报给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感到很惊讶,于是就请教佛陀,这是什么原因?佛陀告诉他说:“在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妇女想设斋供养迦叶佛,却遭到丈夫的阻止。
  那位妇人恳求说:‘我已经发愿了,请你不要阻止我的发心!’她丈夫看妻子意志这么坚定,只好勉强答应。那位妇人因此顺利地供养了迦叶佛。
  当时的妇人就是现在的善光公主。当时的丈夫就是现在的乞丐,他因为过去阻止妻子的善念,所以受贫困之苦。因为他后来还是答应太太布施供养圣者的请求,因此也因为妻子而得到富贵。”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2:14

佛教禅宗“五家七宗”指哪些2017年06月21日 15:00新浪佛学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70620/Sw1_-fyhfxph4803598.jpg慧能之后的禅宗发展分为多个门派
  文/禅风网
  慧能之后的禅宗发展分为多个门派,由最初的菏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三大系统最终演化成“五家七宗”。菏泽宗的弟子有无名、法如等人。华严宗的宗密一度弘传这一系佛学思想,中唐以后,菏泽宗盛极一时,但犹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衰落了。
  三大大系统中,真正获得后世推进的宗派是南岳、青原二宗,也正是这两宗生化出了所谓的“五家七宗”。南岳一系自怀让出,由怀让传给弟子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至百丈怀海门下又分为两支,一支是沩山灵祐创沩仰宗,另一支是再传弟子临济义玄创临济宗。临济宗到了宋代又分成了黄龙、杨岐两派。而青原宗由青原行思传出,尔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三宗,即云门、曹洞、法眼三宗。云门宗由云门文偃创立,曹洞宗由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形成,法眼宗以清凉文益为代表。
  至此,由慧能为创始人物的禅宗南宗发展至唐末五代,最后便形成了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家,加上宋代临济宗下分的黄龙、杨岐两派,又称七宗,合称五家七宗。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2:19

轮回是看不见的 应如何理解呢?佛学苑腾讯佛学济群法师2017-06-21 14:12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76评论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38/233/2218/144284903.jpg轮回是看不见的 (资料图)文/济群法师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很多人不相信有六道存在,因为那是看不见的。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无须向外寻求,人间已然有六道之别。饿鬼,其特征为渴求无度,不知餍足。生活中,很多人对地位、金钱、感情也存在一种病态渴求,即使拥有再多,仍无法满足,仍一味索取,这就是与饿鬼无异的心理特征。畜生,其特征为愚癡,这也是它和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具有理性思维,而动物只是凭着本能生存、享乐。事实上,很多人也处于类似的生存状态,一生都是为衣食、为改善生活条件奔忙。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对人生再无更多的思考和追求,那就与动物的生存状态相差无几了。地狱,其特征是身心时时处于极度痛苦中。世间有不少人,现世就遭遇了这种苦不堪言的处境,有些是被剧烈的病苦纠缠,有些是被无尽的烦恼折磨,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生活状态,正是通常所说的“人间地狱”。阿修罗,其特征是嗔心极重,并以争斗为乐。这样的人,现实中也比比皆是。他们热衷于各类争斗、挑衅,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似乎只有在争斗中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正是人们内心迷妄的显现。所以,六道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就会感得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2:23

一日禅:吃亏是福2017年06月22日 06:48:52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弘一大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85人参与 39评论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rdq


http://p2.ifengimg.com/cmpp/2017/06/21/13/fd26bafc-aeca-400a-ac40-9b934aa1f99a_size30_w413_h305.jpg吃亏是福(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2:37

厉害了!世界上公认的8大石窟群 有5个在中国2017年06月22日 07:16:2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8人参与 4评论



佛教石窟,从印度到印度外的西域和汉地,是从苦修之地变成崇拜之地,是从对死的冥想转为对生的沉思。


http://p2.ifengimg.com/a/2017_22/c4e810ff697dcad_size29_w410_h270.jpg大足石刻(图片来源:凤凰佛教)http://p1.ifengimg.com/a/2017_22/e3f77a281d108f4_size28_w322_h410.jpg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http://p3.ifengimg.com/a/2017_22/804c712627a6378_size29_w410_h296.jpg洛阳龙门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http://p3.ifengimg.com/a/2017_22/efacc79f84c44bb_size26_w410_h306.jpg天水麦积山石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林跃)http://p2.ifengimg.com/a/2017_22/75f0ad90d085f5c_size30_w410_h273.jpg大同云冈石窟飞天(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曹立君)佛教石窟,从印度到印度外的西域和汉地,是从苦修之地变成崇拜之地,是从对死的冥想转为对生的沉思。石窟的开凿可以营造出宗教的环境,而环境又可为石窟造像提供更加合适的场所。所以,石窟建造初期的选址就成为建造者颇费心思的事。这些伟大艺术的创造者们往往踏遍青山,跋山涉水,在寻觅中体悟宗教的真谛,在建造中奉献自己的虔诚。今在凤编为大家分享世界上公认八大石窟,看看哪座震撼到了您,一起来看看吧!
重庆大足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
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巴米扬石窟
位于阿富汗兴都库斯山中的佛教遗迹,石窟系就大岩壁雕凿而成,年代约在四~七世纪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个窟龛。有如敦煌在中国文化西传及西方艺术与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巴米扬是外来文化进入印度或印度文化传入西亚、中亚的门户。遗憾的是在2001年两座立佛被塔利班摧毁。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现在洞窟492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绘制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1年颁发“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柬埔寨吴哥窟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建造于12世纪,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2014年6月麦积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印度孟买象岛石窟
印度中世纪印度教石窟位于距孟买约10千米的海岛上。象岛石窟宽宏雄伟,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内开凿,形成了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题材多与印度教有关,表现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神的传说故事,也有表现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2:44

宣化上人:为何万事不顺?原来是这个原因2017年06月22日 06:46:15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宣化上人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1人参与 13评论



不论你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


http://p1.ifengimg.com/cmpp/2017/05/17/11/06a5bc27-d09c-4ccf-a51d-e66aa45853f2_size34_w410_h281.jpg不生烦恼莫疑心,总要管己少管人。(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闫秀勇)不生烦恼莫疑心,总要管己少管人。
多认不是少争理,安然清净智慧生。
明心没有碍难事,见性岂有忧愁心。
佛光不是不普照,忧思恨怨心搅浑。
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
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生种种病,为什么生的?因为有脾气。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也是因为有脾气。所以人若能没有脾气,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快乐的,都是平安的。
可是,人都不注意这一点,以为随随便便发脾气,就对事情有帮助。实际上,什么好事,你一发脾气,也会坏了。所以我们最要紧的是──没有脾气、没有烦恼。
学佛法的人要有耐心,有人骂我们,我们要拿他当唱歌听,或当他们讲另一种语言。因为我不骂人,所以旁人骂我,我也不懂得,也不知道;尤其有人骂我们,那是给我们上肥料,令你这块地所长的一切能茂盛一点。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若能忍受,就是德行,能忍就是道;你若能忍,也就是修行。受不了也要受,才得了。若受不了,就有麻烦;能受得了,无论有什么境界来了,都能忍受,这就是懂得佛法。你若是不能忍、不能受,那就是不懂得佛法。
所以我们要:“不生烦恼莫疑心”,时时都不生烦恼、不生怀疑。“总要管己少管人”,常常只要管自己,不要管旁人。“多认不是少争理”,常要认自己的不是,不要尽那么狡辩。“安然清净智慧生”,你若能这样就很平安,会生出一种智慧。
“明心没有碍难事”,学佛人讲明心见性。明心即你心里明白了,什么事情都不难了,没有困难的事情。“见性岂有忧愁心”,见性的人就不知道忧愁了。
“佛光不是不普照”,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所以说佛光不是不照你,而是你心里若像浑水似的,月光就照不进去了;我们心里若是清了,就像水里现出月亮似的,佛性就现前了。“意定天无云”,你意有定力,就好像天上没有云彩似的。
为什么佛光不普照我们呢?因为“忧思恨怨心搅浑”,你又有忧愁、又有烦恼、又有恨、又有怨,在心里头有这么多东西,所以心里就浑了,就没有智慧。我们谁能没有烦恼,谁能没脾气,谁就生大智慧,开大智慧了。
学佛法不用学多,学得能不生气、没有脾气,那就是佛法。所以说:
事事都好去,脾气难化了。
真能不生气,就得无价宝。
再要不怨人,事事都能好。
烦恼永不生,冤孽从那找。
尽揪人不对,自己苦没了。
我们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就在这很简单、很现实的地方上,能明白了,就是明白佛法;不要到远的地方去找、高的地方去找,就在你每天所面对的现实中。这个境界你若能把它转过来,就不被境界所转,不要到这个境界一来,就不知道怎么样才好。时时都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你能这样,那就是明白佛法。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2:50

学习佛经时 可以在经书上画重点吗?2017年06月22日 06:41:4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果元法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9人参与 14评论



许多人读书时习惯用红笔画线标明重点,所以在读佛经时,也习惯性地在读到会心处,用红笔画线或加上自己的想法。


http://p0.ifengimg.com/a/2017_25/e477072bc860788_size24_w450_h247.jpg读经若有心得最好另备笔记本记下(图片来源:凤凰佛教)对许多刚接触佛教的人来说,第一个面对的,往往就是如何处理各种经书。例如请回家的佛书,可不可以摆进一般书柜?有没有特别的排法?可以将佛书放在地上、床头上吗?
原则上,为表示对佛法的恭敬心,除非特殊情况,不宜将佛书堆叠于地;如果家中方便,最好将佛经与世学书籍分开排列;如果能依“经、律、论、其它佛书”的顺序排列,不但方便查阅,也可以此为修学佛法的次第。
据《梁高僧传》所载,汉译《涅槃经》的昙无谶法师,曾因担心经典丢失,而将佛经放于枕头下入睡,结果连续三天佛经都自动被改置它处,并从空中传来一句:“这是如来的解脱经典,你怎可当做枕头呢?”因此昙无谶法师感到万分惭愧,恭敬地将经典改置于高处。除了不可将佛经当枕头,或是于经上放置杂物外,在阅读经书时,也不应如读闲书般横躺侧卧于床铺,或是在入厕时翻读。如此不但失却恭敬心,而且以散乱心读经,也难以深入体会妙湛难言的味。
若是需要去除经书灰尘,则应以干净的布帕来洁净经书,而不宜粗鲁地用嘴吹拂或随手一掸。假如经书不慎泡水毁损,无法修补;或因别人大量结缘赠送,而无处可放,可以选择一洁净处焚烧,切不可随意弃置在公共场合,如此可能会造成未学佛者对佛经的轻蔑态度。
以清净心读经如果想要读经,最好能让自己保持清净心以契入义理,不妨先洗手、焚香,然后将桌面收拾干净。要将经本放置平整,放经本时不要半悬于桌边,否则容易掉落;要端身正坐,若散漫地翘二郎腿或是托腮,不但在心理上很难维持恭敬心,一不留心难保不会昏沉入睡或妄想纷飞。
在读经本前,宜先合掌默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不但能收摄心念,也颇能感受到与佛同在的情境。
许多人读书时习惯用红笔画线标明重点,并且在空白处写上心得或补充相关资料,所以在读佛经时,也习惯性地在读到会心处,用红笔画线或加上自己的想法。但这些对读佛经来说并不是很恰当,应当保持经本的洁净,若有心得,最好另备笔记本书写。
而读经前虽然要先了解一些规矩,但更重要的是读懂经文。可是经文大多语体深奥,不少人会因为读不懂而着急或想放弃,或气自己资智驽钝。事实上以许多过来人的经验得知,刚开始不须担忧看不懂经文,也不必急于了解文义,只要反复多读几次,且在看到专有名相时,勤查字典;而且还可以将一段经文或一句经文,在生活中反复温习、体验,时机一到便能豁然贯通文义。
印光大师说:“佛法在恭敬中求。”要能体会到佛经的妙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所以不论持以行走或是取放经本,都不要忘失这份心意。在拿取经书时,应以双手捧持。如果走路时,不方便双手捧持,至少保持在腰部以上高度,以显出对法的恭敬,切勿随意将经书轻慢地夹于腋下。 
阅读佛经,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佛学知识,而且是能改变我们身心的智慧力量。不少人都有过因对经书态度不够恭敬,而受到他人指正的经验。当然,了解了这些相关规矩方法后,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珍惜闻法机缘,帮助我们收摄平常的散乱心,就不会疑惑为什么读经会比读一般书,要多上一道手续了!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2 12:50

学习佛经时 可以在经书上画重点吗?2017年06月22日 06:41:4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果元法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9人参与 14评论



许多人读书时习惯用红笔画线标明重点,所以在读佛经时,也习惯性地在读到会心处,用红笔画线或加上自己的想法。


http://p0.ifengimg.com/a/2017_25/e477072bc860788_size24_w450_h247.jpg读经若有心得最好另备笔记本记下(图片来源:凤凰佛教)对许多刚接触佛教的人来说,第一个面对的,往往就是如何处理各种经书。例如请回家的佛书,可不可以摆进一般书柜?有没有特别的排法?可以将佛书放在地上、床头上吗?
原则上,为表示对佛法的恭敬心,除非特殊情况,不宜将佛书堆叠于地;如果家中方便,最好将佛经与世学书籍分开排列;如果能依“经、律、论、其它佛书”的顺序排列,不但方便查阅,也可以此为修学佛法的次第。
据《梁高僧传》所载,汉译《涅槃经》的昙无谶法师,曾因担心经典丢失,而将佛经放于枕头下入睡,结果连续三天佛经都自动被改置它处,并从空中传来一句:“这是如来的解脱经典,你怎可当做枕头呢?”因此昙无谶法师感到万分惭愧,恭敬地将经典改置于高处。除了不可将佛经当枕头,或是于经上放置杂物外,在阅读经书时,也不应如读闲书般横躺侧卧于床铺,或是在入厕时翻读。如此不但失却恭敬心,而且以散乱心读经,也难以深入体会妙湛难言的味。
若是需要去除经书灰尘,则应以干净的布帕来洁净经书,而不宜粗鲁地用嘴吹拂或随手一掸。假如经书不慎泡水毁损,无法修补;或因别人大量结缘赠送,而无处可放,可以选择一洁净处焚烧,切不可随意弃置在公共场合,如此可能会造成未学佛者对佛经的轻蔑态度。
以清净心读经如果想要读经,最好能让自己保持清净心以契入义理,不妨先洗手、焚香,然后将桌面收拾干净。要将经本放置平整,放经本时不要半悬于桌边,否则容易掉落;要端身正坐,若散漫地翘二郎腿或是托腮,不但在心理上很难维持恭敬心,一不留心难保不会昏沉入睡或妄想纷飞。
在读经本前,宜先合掌默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不但能收摄心念,也颇能感受到与佛同在的情境。
许多人读书时习惯用红笔画线标明重点,并且在空白处写上心得或补充相关资料,所以在读佛经时,也习惯性地在读到会心处,用红笔画线或加上自己的想法。但这些对读佛经来说并不是很恰当,应当保持经本的洁净,若有心得,最好另备笔记本书写。
而读经前虽然要先了解一些规矩,但更重要的是读懂经文。可是经文大多语体深奥,不少人会因为读不懂而着急或想放弃,或气自己资智驽钝。事实上以许多过来人的经验得知,刚开始不须担忧看不懂经文,也不必急于了解文义,只要反复多读几次,且在看到专有名相时,勤查字典;而且还可以将一段经文或一句经文,在生活中反复温习、体验,时机一到便能豁然贯通文义。
印光大师说:“佛法在恭敬中求。”要能体会到佛经的妙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所以不论持以行走或是取放经本,都不要忘失这份心意。在拿取经书时,应以双手捧持。如果走路时,不方便双手捧持,至少保持在腰部以上高度,以显出对法的恭敬,切勿随意将经书轻慢地夹于腋下。 
阅读佛经,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佛学知识,而且是能改变我们身心的智慧力量。不少人都有过因对经书态度不够恭敬,而受到他人指正的经验。当然,了解了这些相关规矩方法后,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珍惜闻法机缘,帮助我们收摄平常的散乱心,就不会疑惑为什么读经会比读一般书,要多上一道手续了!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1:20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622课堂笔记122张。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524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ptsig=0bZgWetreXw7cAQZJYn8ws9HzCEQeQtu7W0k1g1gqrs_
截止201705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65805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565&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为道日损】【为学日增】【看破,少欲】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634&extra=&page=1
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1:21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1:22

弘一大师对佛法的十疑及释义2017年01月22日 10:26菩萨在线我有话说(24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70122/j6xJ-fxzusws0034182.jpg弘一大师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一、佛法非迷信
  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弘一大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象,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墙。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探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义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苦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此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等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从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做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异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法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做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做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消除种种之误会。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2:12

弘一法师五十年做人心得2016年03月23日 10:17中国佛教网我有话说(50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20160323/ZJeD-fxqnskh1149159.jpg弘一法师做人心得之吃亏是福
  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1)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 孔子曰: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 “夫子何为?”对曰: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古人云: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 “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 “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古人云: “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注: 不狡辩弯曲己过。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文,掩饰。)
  (8)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古人云: “何以息谤?曰: 无辩。”又云: “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 “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 “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2:17

佛说忏悔重要 那么我们究竟要忏悔些什么?佛学苑腾讯佛学达真堪布2017-06-22 16:08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48评论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89/59/2219/144305709.jpg忏悔 (资料图)文/达真堪布罪障这个词,指的不仅仅是业障,它是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所有障碍的总称。第一个是业障。我们所做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贪心、害心、邪见这十种恶业和五无间罪,都是业障。我们经常犯戒,犯居士五戒,犯菩萨戒,犯密乘戒,这些也都属于是业障。如果我们把握不住自己,无法用正知正见来护持三门,那么我们时刻都会造业,时刻都在犯戒。身三种不善业不容易犯,但是口四种不善业随时随地都会犯。贪心、害心、邪见,更是容易,如果你把握不住,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犯戒,都在造业。我们的业障犹如大山,比大山还高;我们的业障犹如大海,比大海还深。业障主要障碍转生上三道。如果业障没有清净,它就会牵引我们进入三恶趣,让我们感受三恶趣的痛苦,连人天福报都得不到。第二个是烦恼障。烦恼是造业、犯戒的根本原因。我们为什么时刻都在造业,时刻都在犯戒呢?因为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种,总结起来就是贪嗔痴慢疑五毒。再总结起来,就是贪嗔痴三毒。这些都是烦恼障,它主要障碍解脱,让我们连声闻缘觉的果位都得不到,让我们超不出三界,沉迷在轮回中感受各种痛苦。第三个是所知障。所知障也有很多种,主要是分别执着三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三轮。比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一个轮,所吃的饭是一个轮,吃饭的过程又是一个轮,这是三轮。再比如说我们做布施,布施者自己,所布施的东西以及过程,做布施的对境,这是三轮。我们把这三轮都执为实有,视为真有,不知道都是空性的,不知道是如幻如梦的,然后去执着,这就是所知障。我执有两种,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法我执是所知障的根本。第四个是习气障。习气障是非常微小的所知障。比如蒜,放在碾蒜的臼里,然后把蒜都倒出来,但是里面还有蒜味儿。没有这些粗大的烦恼和所知障,但是有习气,也可以说是特别微小的所知障成为习气障。所知障和习气障主要障碍断证圆满,障碍成佛。我们要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必须要开悟正悟,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开悟证悟以后,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自然而然就会消灭。要开悟证悟,首先就要消除业障。业障主要障碍人天福报。罗汉声闻和缘觉都已经断除了烦恼障,但他们还没断所知障和习气障。一地菩萨断除了大部分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没有彻底断除。八地菩萨彻底断掉了烦恼障,但是还没有彻底断掉所知障。到十地菩萨的时候,所知障彻底断掉了,但是习气障还有。最后通过禅定,断除微小的习气障,成佛了。修行的过程就是忏悔的过程,忏悔就是要忏除这些障碍;忏除这些障碍就要学修金刚萨埵除障法。我们业障消了,智慧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本具的光明,本具的智慧,无漏的功德都会立刻显现。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2:29

一日禅:与人无诤 是大修养2017年06月23日 07:25:15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星云大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70人参与 27评论



做人最大的修养,就是无诤。有的人好与人辩,凡事总要争个高低,辩个输赢。其实有理不在高声,理不是狡辩得来的,如果无理的话,尽管你再怎么能言善道,唇枪舌剑,理也不会站在你这一边,反不如与人无诤,更让人觉得


http://p0.ifengimg.com/cmpp/2017/06/21/13/927597ba-4b83-4ebb-8397-393bc529d5e8_size27_w413_h305.jpg与人无诤(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做人最大的修养,就是无诤。有的人好与人辩,凡事总要争个高低,辩个输赢。其实有理不在高声,理不是狡辩得来的,如果无理的话,尽管你再怎么能言善道,唇枪舌剑,理也不会站在你这一边,反不如与人无诤,更让人觉得他通情达理。 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2:31

莲池大师:出家人不能贪图财富 不然后果很严重2017年06月23日 07:26:47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莲池大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89人参与 8评论



真正不爱财的恐怕全宇宙都寻不到几人,爱财本身不是错误,但是要时刻记住凡事要有度,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http://y0.ifengimg.com/83155e0c5dd9e658/2014/0708/rdn_53bbd5c346ae8.jpg莲池大师说出家人不能贪图财富(图片来源:资料图片)编者按:钱财是好东西,有了它可以衣食无忧,可以游山玩水,可以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也有视金钱为粪土的“高人”,但那毕竟是个例。真正不爱财的恐怕全宇宙都寻不到几人,爱财本身不是错误,但是要时刻记住凡事要有度,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不可少,但它也不是无所不能;有钱可以改善生活,但不能换取生命;有钱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抗拒衰老,但不能买回年纪;有钱可能“招蜂引蝶”,但却买不回真感情。
好积财帛,悭吝不施,置产收息,放债取利:皆名贪财。广造房屋,丰富饮食,华丽衣服,多置产业,精制器用,轻贱五谷,恣意佚游,蓄养奴仆,贿厚狂朋,不知惭愧,皆名侈费。——《莲池大师全集》
【注释】喜爱积累财富金帛,为人悭吝不愿布施,置办产业谋取利益,甚至放债给人收取利息,这些行为都叫贪财。广泛建造房屋,酷爱华丽衣服,四处置办产业,爱用精致器皿,轻贱五谷粮食,肆无忌惮随处游玩,乃至蓄养奴仆,又以财富贿赠轻狂之人,对于这些行为,丝毫不知惭愧,都叫奢侈浪费,不是出家人为费。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2:37

星云大师:命运并非定型 有四种方法可以改变2017年06月23日 07:23:1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星云大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人参与 3评论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


http://p0.ifengimg.com/cmpp/2017/05/27/13/bc662209-6e79-40c5-80f4-3c0677d0b7e3_size29_w410_h273.jpg观念可以改变命运(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
1、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佛陀成道之后,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减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正见建立了,其它的七正道有了准则依据,才不致于出差错。所谓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我们个人修身立业、社会繁荣进步、世界和平安乐,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譬如希特勒虽然有超人的聪明,但是缺乏正知正见,妄想征服世界人类,并且建筑许多集中营,以虐待无辜的战俘为乐事。他个人的邪知邪见,不仅改变了欧洲历史,带来了惨绝人寰的浩劫,并且影响德国的命运。因此佛教认为一个人行为上有了瑕疵,还有挽救的机会;但是如果观念偏邪不正,则遗害人类的祸患将更大,解救之道就更难了。
2、信仰可以改变命运
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信仰的力量是不待言的,而信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宗教。像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视艺术的完成为他的信仰,因此甘愿呕心沥血的从事艺术创造。翻开文化史,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一生为了人类共同理念的完成,奔波于道路上──如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如最近来俄国的诺贝尔奖文学家索忍尼辛先生;又如宋朝的岳飞,毕生以“精忠报国”为他的信念,最后终于求仁得仁,竭尽了忠诚,献出了生命。他对国家“尽忠”的信仰,改变了他自己命运,并且也为中国历史树立一种坚毅凛然的形象,至今仍然影响社会民心,成为万民膜拜的英雄。可望了。
在各种信仰中,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对宗教一但产生了信仰,对于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对宗教的虔信,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世的不平,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3、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人为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我们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大众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我们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赖社会各阶层的分工合作,搬有运无,才能日用无缺。入学校求知识,由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才能免于愚疑。甚至将来进入社会,服务于乡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帮助,上司的提掳,才能发挥一己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如果想事事顺心,运道亨通,就必须和他人保持和谐的来往。佛教所谓的“结缘”,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思。
经上说:未学佛法,先结人缘。我们要广结人缘,给人以方便,结缘越广,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虽然我们不断的付出,帮助别人,其实我们帮助的是自己,因为自他不是对待,而是一体,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广施慈悲,从对众生结菩提法缘之中,而成就佛道。结缘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且是进趋佛法的重要门径。日常生活中,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赞美、举手之劳的服务、真诚的慰问关怀,都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快乐,增进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润、命运更平坦,何乐而不为呢?
4、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观念、信仰、结缘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持戒也能移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可以转短暂的寿命为长寿;持不偷盗戒,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人人都有命运,而命运又受到种种力量的控制,我们如何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呢?那就要人人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广结良善的人缘,严持清净的戒律。能够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控制,并且能够自由自在调御命运。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2:44

初学打坐两腿痛难忍怎么办?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2017年06月23日 07:19:1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觉醒法师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99人参与 2评论



禅修初学者腿疼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克服腿疼需要循序渐进,初学者坐禅宜柔缓而密集不辍。


http://p2.ifengimg.com/a/2017_25/43d5b7274086203_size24_w410_h273.jpg克服腿疼需要循序渐进(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禅修初学者腿疼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打坐的过程,就是调整、调柔身心的过程,腿疼,反映出的问题是身体没有调柔顺。
克服腿疼需要循序渐进。初学者坐禅宜柔缓而密集不辍,每次坐禅不要一下就达到半个小时,但最少要有十分钟。第一周每次坚持十分钟,等树立了信心,找到了感觉,到了第二周的时候,再加五分钟,坐十五分钟。按此节奏逐步增加坐禅强度,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成就。
此外,提升盘腿功夫还需要在平时多加练习。这样的机会有很多,比如在家学习、看书、打电脑、看电视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练习盘腿。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2:54

邱环:“农禅”如何打破乞食戒禁?2017年06月23日 09:44:42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邱环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人参与 1评论



“农禅”思想适应了中国本有的文化习俗,打破了印度原有的乞食、游化方式和沙门不得耕作的戒禁。


http://p0.ifengimg.com/a/2017_25/6180602a433f114_size29_w410_h273.jpg柳江光明寺僧众插秧(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编者按:农禅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修禅方式和生存方式,它将禅僧生活、生产劳动与参禅修学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僧团生存自养问题,又不影响禅修与宗教生活,因而适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风俗习惯。那么农禅是怎样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浙江工商大学讲师邱环发表了论文《农禅方式与佛教戒律》,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编辑论文主要观点如下:
农禅与戒律的冲突
农禅要在中国推行,首先面临与佛教戒律相冲突的问题。在印度戒律里规定僧人应以乞食为生,不得垦土掘地,以免杀死地下的生命,也为了避免滋生烦恼,干扰修行。不但掘地耕种被禁止,连挖地、种树、种菜也不允许。而中国的文化价值以尚农为主,且国土广袤,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难以容忍一个群体可以与尘世脱离,不事生产,向人乞食,不尽生产义务,不受王权监管,故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出家僧众不事生产招致不少非难。直至唐代,这种指责还延续不断,如唐代道士李仲卿《十异九迷论》中说:“若一女不织,天下为之苦寒;一男不耕,天下为之少食。今释迦垂法,不织不耕。经无绝粒之法,田空耕稼之夫。教缺转炼之方,业废机纴之妇。是知持盂振锡,糊口谁凭?左衽偏衣,于何取托?故当一岁之中,饥寒总至,未闻利益,已见困穷。世不能知,其迷四也。”
为适应中国的风土民情,有些中国僧人以佛制的“随方毗尼”及随事制戒方式作为原则,调整僧伽的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僧团管理制度,称为“僧制”,其中包括沙弥耕作寺田和僧徒许蓄私财的内容。《大宋僧史略》卷中记载:“凿空开荒,则道安为僧制之始也。”而道安本人为沙弥时就有耕种寺田的经历:“释道安……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但当时寺院从事农业生产不是很普遍,是一种“诚非所宜,事不得已”而为之的暂时现象,没有成为维持僧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方式,寺院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信众或政府的财物、田园供养和赐赠,或通过做佛事获取,且没有从理论上对这些僧制进行佛教戒律上的检审与回应。
到禅宗祖师道信、弘忍时期,以“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的禅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坐作并重”的思想,提倡从事生产劳动,垦荒耕田,以解决山间僧众的生存问题,并认为劳作是坐禅的基本保障,是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正式将生产劳动以资养色身的方式列入了禅行当中,成为禅众修道首先要做的事情。“坐作并重”通过垦荒定居、自耕自养的方式,改变了以前禅宗游方修头陀行的修学方式,为持续扩大的流动僧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更为以后禅僧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经济保障。不过坐作并重并不等同于农禅,其中的“坐”与“农”的地位是不同的,对道信、弘忍来说,努力静坐才是根本,是重心,而农业生产则是获得“一口食”填塞饥病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得食之后,便不作,而闭门坐了,这体现了坐和作两者只是形式上的结合,而实质上两者还是处于两隔状态,这种行持方式没有将禅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也没有将劳作的活动与场景作为悟道因缘,没能体现出农即禅、在农中体悟禅的特征。
随着禅宗的发展,从马祖道一禅师以下,提倡的“平常心是道”、“一切言语动作皆为佛性妙用”禅学思想,使禅修走入了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开创了农禅方式,使农与禅完全结合起来。因当时马祖僧团已然成为江南的选佛场,影响很大,而弟子们继承或开创的丛林又遍布湘赣皖浙闽等地,农禅作为丛林中最基本修禅方式和经济制度,不得不引起整个佛教界的注意,所遭非议自然很多。且自达摩至百丈怀海的三百年间,禅僧通常居于律寺,禅宗的行仪修持不能全部遵守律寺的制度,遂使禅宗僧人于说法住持之间,不合规度之事常有发生。传统戒律与禅宗僧之间的不适宜处已经充分显露出来,戒律的束缚对禅宗及农禅的发展必然有很大影响。
早期禅宗对戒律的融通与回应
关于农禅与戒律的调适,应放置于整个禅宗创立过程中对戒律的融通与回应这个背景中来检视。禅宗在创立初期,就由于它在外在形式上存在悖于戒律的行为,特别是“运斤运刃,无避种生”的农耕而遭到非议,所以在禅宗内部,一直有着对戒律的融通与回应。禅宗融通的传统是将戒与禅结合起来,将戒融合于禅,并将之安置于心性。依禅宗的明心见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宗旨而言,其修行方式是无念、无住、不著于相,强调的是不历阶次的顿悟,由此立于心地的“无相戒”法是禅门独有的戒律观。无相戒法的经典依据和思想根源,是《梵网经菩萨戒本》“佛性戒”思想和大乘中观的般若智慧。
达摩虽没有专门论述过戒律,但从他的禅法思想中可以见其戒律观的端倪。他与梁武帝关于功德问题的对答中透露出他对善恶因果关系的认识。帝又问:“朕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大师答曰:“并无功德。”“此乃有为之善,非真功德。”达摩从大乘般若思想的观点出发,认为真正的功德,要从无相、无执着的行善中才能得到。二祖慧可的戒律观,可以从他与僧璨有关忏罪的公案中了知: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从中可以看到,在戒律的观点上,慧可和菩提达摩一致,都是以般若思想看待戒律之相的。同时他将戒律置于心法之上,强调心法不二,从心地法门这个角度来诠释戒相,体现了禅门的特色。不过在达摩、慧可时期,由于他们是游化为务,还没有作为宗教集体定居下来,修禅者的生活实践多是个体行为,因此,如果律学外在行持方面出现了与戒相相背之处,也只是将之解释为个人行为,不会引起很大关注,所以他们也没有过多在戒律方面阐述与解释。
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山法门”的开创,使得禅宗僧团开始定居于黄梅,且人数众多,五祖时学众达七百多人,成为当时中国的禅学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有违律事情发生,就不能再简单地解释为个人行为,务必要在戒律方面作出阐述。由此道信作《菩萨戒本》,结合东山法门的禅学思想,实行守心即持戒的戒律观。道信遵循的戒本,是以心地为基础的梵网戒本。梵网戒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即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梵网经》卷二中说:“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由此可知,《梵网经》所开示的菩萨戒法,是以“自性清净心”、“佛性”为戒体的,正与东山法门的自性清净心的“守一”、“守心”禅法思想相合,守心即持戒的戒律观也由此而出。
禅宗发展到慧能时,更将般若思想彻底地运用于禅法思想与戒律理论中,在禅学思想上提出从自性出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于念而无念”的思想,并以此对戒定慧三学重新进行诠释:“无相为体者,尊大戒也。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无住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资也。以一妙心而统乎三法。”
慧能的这种摒弃拘守律仪、超越外在戒相的无相戒法对后世南宗的影响很大,随着马祖、石头时代的“触类是道”、“立处皆真”、“任运自在”的平常心是道禅法思想的提出,无相戒法的精神实质得到更充分体现,外在戒相对于自足自心的南宗门人来说已可有可无了,但需要说明的是,无相戒的提出,并不能直接得出禅师摒弃戒律、放任自流的结论。将无相戒安置于自性,则是将戒律从外在的戒相转而重视内在戒规。而戒律与自性的关系,慧能说道:“戒本源自性清净”,“吾戒定慧……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认为戒规本来是根源于自性,而自性本来清净,不染一物,所以从心地的体性来说,可以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这种无相戒的安置,可以给戒律的诠释以更多的灵活空间,而又不至于使禅修流于放任。农禅对佛教戒律的回应,也是从禅宗的自性无相戒的理路来进行的。
丈怀海禅师的“普请法”与戒律观
对农禅与戒律冲突作出合理合法的回应,是禅宗发展过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百丈怀海禅师对此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一方面锐意创建独立的禅寺——丛林,使之从律寺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又致力于禅寺戒律制度建设,并在戒律上对之进行解释和拣择,使禅宗农禅方式建立在如法的基础之上。
百丈怀海禅师以清规的形式把农禅方式确定为寺院普遍施行的规则,并命名为“普请法”。在定制之前,他必然首先需要在戒律的层面上着手解决农禅制度的合法性问题。百丈的禅学思想特色是他倡导的“三句语”:有——无——非有非无,是禅境的三个阶次的总结。对此三句语,百丈以“初善、中善、后善”的三乘深浅次序排列:初善,于清浊、凡圣、世间出世间等法,无丝毫爱取,依住不爱取,是声闻人,是二乘道;中善,既不爱取,亦不依住不爱取,是无色界,是禅那病,是菩萨缚;后善,既不依住不爱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免堕菩萨乘,见自己佛性,如佛地断二愚。再进一步透此三句,不被此三段管,才是最上乘、上上智。初善、中善、后善涵盖了三乘——小乘、菩萨乘、最上乘的不同的禅修境界。三句语给人的感觉是百丈站在禅宗的立场上对整个佛教的禅修心境次第的一次总结和判教,而不象道信、慧能、马祖禅师一样处在禅宗的立场上对禅法思想进行创立与建树。这是他们禅宗史上的使命不同使然,道信、慧能、马祖禅师完成的禅学思想建树的使命,将禅修与自性结合起来,并以般若思想的无相将禅宗的遣相与超脱逐步推向了高潮。在戒律观上,相应于这种大乘禅法,融禅于戒,直接提出了无相戒,立于大乘戒法,摒弃小乘戒法。而百丈则是在前辈的基础上以三句语的方式对禅修境界作出总结,这次总结是对整个佛教的总结,其论述则要涵盖三乘,而不能仅仅从大乘的角度直接论述。
在这种戒律观的指导下,百丈对农禅涉及的戒律问题第一次作出了理论上的回应: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为有罪报相否?”师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无罪。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又云:“罪若作了,道不见有罪,无有是处。若不作罪,道有罪,亦无有是处。如律中本迷煞人,及转相煞,尚不得煞罪。何况禅宗下相承,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亦无虚空相,将罪何处安著。亦云禅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对于垦田、掘地、伐木等违戒是否有罪、无罪的问题,百丈的解答是从禅者的心性角度论述,若心性透脱,与空、中道相应,自心无贪著、取舍,便无罪过。若不透脱,定言有罪。可见怀海是以“透过三句外”、“心不执着如虚空”的禅门宗旨来解释农耕时有否犯杀生戒的问题,将戒融入禅中,将戒置于内心,结果就是以超越戒相的无相戒法来使农禅方式建立在如法如理的基础上,百丈怀海从理论上为僧尼从事农耕扫除了障碍。
当然,超越戒相并非意味着可以胡作非为,全然弃戒。若透不过定言有罪的解说,则要求禅僧在具体行持上严格持戒。在具体行持上,百丈更是以身作则,并以行持严谨而得善称,这可从大安参百丈的公案看到:师(大安)即造于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大似骑牛觅牛”意思是说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万法皆具,但他们却到处往外求佛求法,这如同骑着牛,却认为牛丢了,到处寻找一样。在回归自性后,“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则表明在体认自心后,要时时警觉,远离贪著、取舍、染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违犯。
当农禅方式以禅门规式确定为普请后,百丈怀海更是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清规,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略而成为禅门守制的典范。有人劝止他时,怀海说:“我无德以劳人。”百丈怀海禅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更不肯假手他人。虽腊岁已高,但还是与弟子们一起耕作劳动。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但百丈禅师以“无德劳人”一语回绝,弟子们想方设法阻止他随众劳动。百丈禅师则以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无奈,只好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体现了他对清规一丝不苟的严格遵守,也显现了他“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戒律观的特色。
农禅是南宗禅在禅学思想、修持方式与生存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下应运而生,这种禅学思想和修持方法为指导,适应了中国本有的文化习俗,打破了印度原有的乞食、游化方式和沙门不得耕作的戒禁,在僧团中开始实行所有僧众通过农耕方式自作自食、自养自保的制度。农禅经济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基础,使禅宗走向了繁荣。农禅制度的创立进一步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使禅宗成为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宗派。然其中国化的结果必然与原有印度佛教戒律发生冲突,为使农禅与戒律得以调和与融通,历代僧人对之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回应。先有道安等人对之以佛制“随方毗尼”的方式制定符合中国本土的僧制,没有在理论上解决两者的冲突。后有禅宗历代僧人以般若思想与戒律的融合,并置于心地法门的无相戒法来融通农禅与戒律的隔阂,直至百丈怀海禅师遵循无相戒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直面的诠释与解答,全面解决了二者的冲突,使农禅方式建立在如理如法的基础上,并以清规的形式将农禅确立为天下丛林所循之僧制。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3 13:14

研究表明饭后吃一种水果可排光体内致癌物2017年06月23日 07:24:19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3人参与 4评论



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经常吃梨,不仅能预防便秘,还能促进人体内致癌物质的排出。


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经常吃梨,不仅能预防便秘,还能促进人体内致癌物质的排出。
http://p0.ifengimg.com/a/2017_25/47b1f747bc9d2cf_size22_w410_h273.jpg梨梨虽然很甜,但其热量和脂肪含量很低,中老年人多吃些梨,可以帮助人体净化器官,软化血管。吃梨还对厌食、消化不良、肠炎、慢性咽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不过,专家提醒,梨虽然是佳果,也不宜多食,风寒咳嗽、脘腹冷痛、脾虚便溏者以及产妇都要慎食。梨还有利尿作用,夜尿频者睡前要少吃梨。梨含果酸多,胃酸较多的人也不可多食。
饭后吃梨有益健康
梨是很多人喜爱的水果,它不但鲜嫩多汁,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经常吃梨,不仅能预防便秘,还能促进人体内致癌物质的排出。
饭后吃1种水果排光体内致癌物
研究员对吸烟者进行了试验,让他们在4天内连续每天吃750克梨,并测定吃梨前后尿液中多环芳香烃的代谢产物1-羟基芘含量。结果发现,吸烟6小时后吃梨,人体血液内1-羟基芘会经尿液大量排出;如果不吃梨,1-羟基芘排出很少。而加热的梨汁含有大量的抗癌物质多酚,给注射过致癌物质的小白鼠喝这样的梨汁,白鼠尿液中就能排出大量的1-羟基芘毒素,从而有效预防癌症。尤其是在吃过煎烤食品、快餐类食品后吃一个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梨虽然很甜,但其热量和脂肪含量很低,中老年人多吃些梨,可以帮助人体净化器官,软化血管。吃梨还对厌食、消化不良、肠炎、慢性咽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不过,专家提醒,梨虽然是佳果,也不宜多食,风寒咳嗽、脘腹冷痛、脾虚便溏者以及产妇都要慎食。梨还有利尿作用,夜尿频者睡前要少吃梨。梨含果酸多,胃酸较多的人,也不可多食。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鱼象鱼 发表于 2017-6-24 11:20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623课堂笔记126张。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524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ptsig=0bZgWetreXw7cAQZJYn8ws9HzCEQeQtu7W0k1g1gqrs_
截止201705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65805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565&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为道日损】【为学日增】【看破,少欲】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634&extra=&page=1
感恩!









页: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