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0 11:31
古诗词中十大人生境界
2019
03/10
08:00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1、
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
饮酒·结庐在人境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则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超脱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
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
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陈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他,竟悲怆地哭了。
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豪杰到哪里去了?那些各领风骚的历代帝王们到哪里去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夜,陈子昂就这样幽幽地坐着,让生命的利齿,一点一点咬啮自己孤寂的身躯。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性。而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
如勾的残月,颤颤巍巍向西滑落。独坐秋夜,陈子昂无拘地放肆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面对这无始无终的时间,环顾这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静寂的秋夜,他聆听着生命之壶倒计时的嘀嘀嗒嗒。茫茫的宇宙中,匆匆几十年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渺小的自我,又哪里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千百年来,多少志得意满的墨客骚人,在陈子昂的面前,在他永恒的悲怆面前,诗囊空空,一贫如洗……
3、
超脱境界:坐看云起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极富禅机禅意,他被称为“诗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4、宇宙境界:站在天问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是一个诗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
可是清朝人编《全唐诗》,提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更是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
当张若虚问到宇宙的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感觉到他这个时候有很大的孤独感,这一刻他面对自己,面对着宇宙。
如果当时旁边一大堆人,他写不出这首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里的孤独感,是因为诗人真的在孤独当中,他对孤独没有恐惧,甚至有一点自负。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
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也出现过,那就是屈原的《天问》,此后极少再出现。
5、
沧桑境界:尘归尘、土归土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其目者,独有汉家陵墓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
当此之际,乃觉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感,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之个人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
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八字,只写境界,容量极大,兴哀之感尽寓其中。它把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
6、
超我境界:人生百年一仓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行一步,叹一声,满目都是世间的苦乐,杜甫的双眼见证了唐王朝由兴而衰的巨大转变,用自己的笔墨铸就了一部“诗史”。
杜甫的人生是个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将自己的人生与整个唐王朝紧密相连,在叛军攻下洛阳后,抱着匡扶社稷振兴王朝的愿望北上,但终于愿违,这便是中年壮志难酬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将杜甫晚年的流离失所写尽了。
一个被称为“诗圣”的大诗人,晚年竟是这般的凄苦悲惨,但却仍写下了“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杜甫仍然在为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而忧患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无论是穷达与否,都在怀着兼济天下之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杜甫在他客死湘江的小舟上,所发出的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声。
7、
无常境界:岁月催人老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乍一看,会以为这首诗又是一个“人面桃花”的故事。其实,刘希夷所发出的,是对岁月催人老的感叹。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红颜易老;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世事无常。“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这不是最出名的句子,但却是最残酷的——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而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时。
这种悲情从《白头翁》一直到《葬花吟》。人只要活着,几时才能摆脱这种悲情?无解。
8、
深邃境界:岁月中皆过客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行宫》一绝,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行宫古旧,新发的花木照样媚人眼目,诗人想必惊讶于那濯濯的秾艳,宫花开得热闹,这份无声的热闹于是百倍的寂寞起来。红花映着白头,诗人没有写,却让人能感觉到阳光——有了阳光,那花如火如荼地开着,而那花畔宫女的白发,也愈发的刺眼了……
《行宫》展现的是“别人的世界”——那些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元稹的世界与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在这样一首绝句里相遇。我愿意这样理解,它表达的是一种因为时间造成的哀感。
这种哀感,比忧伤要轻缓,却是一种更为深邃的生命体验。
千年之后的今天,以现实生活的变化作为参照指标,我们的时间比元稹的时间,更快地流淌着,故而我们更容易遇到“别人的世界”。
我们也更容易变成“白头宫女”,毫不自知地讲着某些人某些事。但能有人说说话,总是好的,那感觉像握着一杯青花盖碗里的花茶,摩挲着温润的瓷釉,手指已经知道,那曾经馥郁滚烫的茶汤,正在渐渐冷去……
9、
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话写尽了人生的历程和结果。
回头看一看自己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
苏轼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也就是,已经超脱于那风雨阴晴之上了。
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写出了极为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
10、
通达境界:古今一付笑谈中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
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如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但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读诗成曲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0 12:01
看懂了阴阳五行,就领悟了中国人的天地人生!
2019
03/10
09:11
道教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五行,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概念。
无论皇帝、官员,乃至贩夫走卒,没有不知道阴阳五行的。
《周易》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道就是阴阳的变化。
这可以从《道德经》中得到呼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就是阴阳未分的气,二就是阴阳,三指的是阴气、阳气和阴阳二气的混合。
徒阴则不生,徒阳则不长。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而且必须同时具备阴气和阳气,所以叫负阴而抱阳。
四季的变化,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是阴阳二气消长的结果。
从阴阳的概念,古人又引发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不是五种类物质,而是五种能量及其运动方式。
五行:五种能量
阴阳二气分化出了金木水火土。
木的特性是“曲直”,木代表了生发,生长。所以具有生发生长、柔和舒畅性质的事物都归属于木。就像温柔而有生命力的春天一样。所以木又代表春天,代表颜色就是青色,象征万物生长的力量。
从人的角度看,木在五德“仁义礼智信”里主“仁”,所以属木的人,性情温和,身上充满了正能量。
火的特性是“炎上”,炎热向上,所以具有发光发热,蒸腾上升性质的事物都归属于火。
南方夏天最是炎热,所以火主南方,代表夏天。“红”是火的代表色,代表夏天的热情似火。
火属性如同太阳高悬天空,普照四方,所以命中属火之人得天阳之光热,必火气充足、热情外向、大方坦率、行走如飞,当然,也可能缺乏耐心,脾气火爆。
土的特性是“爰稼穑”,土不仅能化生万物,还能承载万物,所以具有承载、生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土。
土厚德载物,是最包容的,所以处于不偏不倚的中央。有人问:那土属于哪个季节?其实,土也处于季节的中央,即夏天过渡到秋天之间的18天,人们管它叫长夏,此时气候闷热潮湿,动植物都在孕育下一代,自然界相对平衡。所以土的代表色是“黄”,平实而不绚烂。
所以命中属土之人性格平和不偏激,亲和力强,跟谁都能处好关系,做起事来沉稳务实,并能像土一样承载化生万物,让身边的人都发挥长处。
金的特性是“从革”,即顺应天道变革,自带一股肃杀之气,所以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特性的事物都归属于金。
日落西方,洒落金黄,而金的肃杀收敛很容易让人想到秋天,所以金主西方,代表秋天,人们叫秋天为“金秋”,管秋风为“金风”,此时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一片金黄景象。
所以命中属金之人性格内敛,脾气强硬,很讲义气,但眉宇间有锋芒,像金属一样,密度大,将能量收敛内聚起来打造成兵器,准备变革杀伐、改天换地,从阳转阴。
水的特性是“润下”,滋润向下,所以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特性的事物都归属于水。
北方冬天最是寒冷,所以水主北方,代表冬天。此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本透明无色,可代表色偏偏是表示阴湿黑暗的“黑”。
黑色代充复杂,水就是多变的,复杂的,命中属水之人比较难懂,水有流动和静止之分,所以人也分两种:流动水型的人积极主动,甚至阴险厚黑;静止水型的人安宁无争,属于老子说的“上善若水”。
“行”代表运动。所以五行的关系又是相生相克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物生自于他物,同时也会生出另一物;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用老话说叫“一物降一物”。
五行相生相克,才有了生灭,有了寒冬后的春暖花开,才有了天地肃杀,木叶飘落这些美丽的风景和天地间的勃勃生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0 15:22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著名论断
吴荣生
2019年03月08日07:49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著名论断
核心阅读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大声疾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极大的战略魄力、丰富的政治智慧、艺术的大众话语向全国人民解答了“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什么是改革开放 ?怎样改革开放?”之惑,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彰显思想与话语的活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步入改革开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话语,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成为改革开放的经典“名言”。抚今追昔,我们从那些脍炙人口的改革开放话语中,可以领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和卓越贡献。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粉碎“四人帮”后,是实行改革开放还是固守僵化教条的体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一道生死攸关的选择题。此时的邓小平审时度势,以极大政治勇气冲破“两个凡是”,力主改革开放。面对思想上的禁锢,邓小平怒斥道:“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解开了许多人内心的困惑。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后,引发了全国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于这篇文章和这次大讨论,邓小平多次予以肯定和支持。在同胡耀邦谈话时他明确指出:真理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邓小平将这次大讨论上升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就这样,在邓小平支持和倡导下,全党陆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思想解放了,思维活跃了,还要把思想统一到改革开放上来。只有科学解答“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才能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从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又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口号。面对一些人担心的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又多次使用犀利而睿智的话语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和正确。他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以此,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起来,便于人们理解和重视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的巨大价值。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反复告诫人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什么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解答的第二个重大历史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话语艺术。中国人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用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广泛参与并亲身经历了革命。因此,中国的老百姓对革命是熟悉的,对革命的作用是肯定的。邓小平紧紧抓住人们对革命的积极关注,使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将改革开放与革命进行类比和联系,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1984年,邓小平提出了“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的论断,之后又提炼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表述,向人民群众说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
以革命为话语承载,邓小平详细阐述了改革开放的科学内涵,他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他通过与革命类比的方式,阐释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通过这种类比的方式和大白话式的叙述语言,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阐释了改革开放的内涵和价值,起到了极好的宣传动员效果,在短时期内有效提高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迅速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磅礴之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目标一旦确定,如何改革开放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邓小平结合生动活泼的日常实践,吸收人民群众的生活话语,陆续概括出了“不争论”“杀出一条血路来”“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把深刻的改革开放之道,浅显易懂地呈现出来,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怎样改革开放”的难题,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一是坚持“不争论”。改革如同革命,一开始持观望心态的人居多,甚至会出现不同意见和议论。对此,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邓小平用“不争论”表明了对于改革开放的基本态度,遇到争议可以暂时搁置,把时间留出来干事,避免了许多无谓的内部消耗,提高了效率。
二是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的改革开放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用“小脚女人”作比喻,批评了改革开放中的保守现象,将其畏首畏尾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他极力推崇“试”和“闯”,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决心和气势,鼓励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点燃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是主张“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是一句民间歇后语,为群众所首创,本意是过河时多去摸索才稳当。邓小平借用饱含民间话语智慧的歇后语,用来探索和表达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和话语表达。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08:22
给予对方最好的是成全2019年03月08日 11:26菩提书院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http://n.sinaimg.cn/fo/transform/115/w550h365/20190307/AU8U-htwhfzt0522955.jpg给予对方最好的是成全
文/常翀 空和幸福这两个很大的命题,看似毫无关联,但我感觉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先说说赶路时看的综艺节目。某期,一位男嘉宾说他与前女友相恋十年的情感经过。一位嘉宾咄咄逼人地质疑:女人十年的青春换来一个无疾而终,为什么整整十年你都不愿意给她一纸婚书、一份承诺?另一位嘉宾却说,从你长达十年的恋情里,我看到了你的专一和执著。 为什么在同样的事件中,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完全不同呢?这关乎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和积累。他对问题的立场,取决于他的人生态度。乐观者所见都是积极的,而悲观者所见即使不完全是消极的,但一定难以促成他的积极层面。 这说的是人生态度。另一点,关乎心态。 举个吃水果的例子:一箱水果中,有完美无瑕的,也有已经开始变质的。你会先吃哪一种?有人说,当然先吃坏的,这样就能越吃越好,感官和味觉享受会得到提升;有人说,先吃好的吧,万一水果接连腐坏,起码我能享受当下的美好。 那么,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通常,节俭的人会选择先吃坏的。比如我父亲,他有他坚守的原则,即便你跟他撕破脸,他也始终坚持,并坚定地认为这是种美德。而我总被他指责为浪费,属于道德败坏之列。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十多年前要接父母来深圳生活,他们以我尚未成家为由拒绝。四年前想送父母去新马泰旅游,父亲在我各种威逼利诱下黑着脸前往,心不甘情不愿。长年累月,看到好东西就想买给他们,但除了批评我乱花钱,换不来别的什么。 他们是心疼钱,而我是心疼他们。只是,我们都用错了方式,明明是爱,却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彼此伤害。这些强硬的表达方式,不仅拉远了彼此的距离,更生生刺痛了彼此的心。 想来多么愚蠢。 一年前的我,终于明白,他们想吃苹果,我不该非塞一颗梨,美其名曰是“为了你”。也不管你想不想要,需不需要,只是因为我想给,你必须要。 扯得有点儿远,但我想说的是,幸福呈现在每个人眼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幸福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富可敌国是幸福,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是幸福,有人认为山珍海味是幸福,有人认为咸菜白粥是幸福……而我亲爱的父母,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无条件地付出就是幸福,我却不断地否定他们,说他们傻。 渐渐地懂了,现在的我,不再给他们买昂贵的礼物,但会走很远的路去买他们爱吃的廉价食品。也不再无礼地打断他们的表达,学会在他们或许已经讲述了十遍的故事里,托着腮帮津津有味地听着,每个表情和反应都如从未听过一般。更不会强迫他们陪我们出国旅游,他们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就暂且放弃。 只要自己认为是幸福的,自己的心也是幸福的。我们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爱其实是成全,成全对方的幸福,哪怕是自己不认可的幸福,其实这就是在成全自己。 活了三十多年,终于明白“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这句话蕴含的深刻意义。 导师在“空”的智慧中讲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心量特别大,无边无际的世界都包括了,无量世界都在你心中了,还有什么事可以让我们生起烦恼呢?那样我们的生命中不就只剩下鲜花和清水了吗?可见,放下我执,放下自己,把自己看得越轻,越容易获取幸福。 佛法中最至高无上的真理,刚好可以解开生命最重中之重的命题。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08:22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31+28+11=70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精进持净戒!精勤勿放逸!
(一)【石门素疏】
【读书卡片】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课堂笔记】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最新统计】 20140218-20190228共204,755 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石门素疏》:《课堂笔记》&《读书卡片》
【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228
共有: 204,57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08:31
与阿弥陀佛有关的五个故事,相信你看完后一定会泪流满面
2019
03/11
00:09
佛藏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导读
惟愿一切众生,持名成佛种,万劫为亲因,归投入释家,径登而不退!南无阿弥陀佛!
我等你很久了
相传在日本奈良的东大寺,住持永观和尚在寺院的藏宝库中见到了一尊77厘米高的阿弥陀佛圣像,生起了极大的信心。
就在这时,他听见佛像里传来了一个声音:“救济众生才是这尊佛的本愿,收在宝库里太可惜了!”便知道自己与阿弥陀佛的因缘深厚。
当他从东大寺退居,回到京都禅林寺时,就把这尊佛像背在肩上,东大寺的僧众想要讨回这尊佛像,一直从奈良追到了京都,可是怎样都没办法将它从永观和尚的肩上取下来,只好允许这尊佛像留在了禅林寺。
有一天,永观和尚在佛堂经行念佛,却看见这尊佛像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走到自己的前面引导自己经行。
惊愕的永观和尚愣在原地,没想到阿弥陀佛又回过头,满眼温暖地凝视着他,对他呼唤到:“永观,太慢了!”
就这样,这尊佛像一直保持着回头的姿态。
正如《楞严经》中所说:“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原来佛也会回头等我们,在他的眼中,满是我的身影啊!
勇敢向前走,我会守护你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故有厌离五浊、欣乐净土的信仰!
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有一个“二河白道”的比喻:
有个人往西而行,却见路中有两条深不见底的大河,一边是火河,一边是水河,而水火之间则有一个“白道”。
受到水火两河的波浪和火焰的侵扰,这个行者想向西而行,恰好又遇到恶兽的贼匪的追逐,他想,如今回头也是死、停在白道中央也是死、走到河里也是死,只得走上这条“白道”。
当他走上这条“白道”,就听见身后东岸有人高声大喊:“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
又听见西岸有人在呼唤他:“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行人受到鼓励,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善导大师说,东岸就比喻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火宅,西岸即是极乐宝国,而水火二河就是指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而白道就如同众生的善心,虽然微小却是解脱之道。而群贼追逐呼唤就是恶友妄说见解,迭相惑乱。
幸而有释迦如来在此方发遣,鼓励行人前进,而阿弥陀佛则在西方悲心招唤,若能信顺二位世尊之意,便能与佛相见,何其珍贵的大事因缘!
佛陀从我的心田走出来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万法全赅!不分利根、钝根,只要我们称念佛陀的圣号,不仅是随顺佛的本愿,踏上了净土的康庄大道,更是在每一句佛号之中,念念是佛,有佛陀的庄严化身从我们的口中涌出。
这尊塑像是京都六波罗蜜寺说收藏的空也上人立像。空也上人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念佛人,他念佛不辍,弘扬净土信仰,人们都尊称他作“阿弥陀圣”“市圣”“市上人”。
确实这尊塑像不仅仅是净土行人的想象而已,而是《观无量寿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的真实写照!
净土宗的五祖少康大师每次升座之时,高声念佛,他的弟子们就会见到这个奇异的景象——大师每念佛一声,口中就走出一尊佛,念十声出十佛,如同联珠之状。
这时后少康大师就会问大家:“汝等见佛否?若见佛者,决定生净土。”
虽然时丁末法,但我们虔心念佛,也就是在请佛住世,有无量化佛从我们的口中涌出,即使我们业障缠缚不能见到,但佛陀从未忘失他的本愿,时时刻刻都在护念摄受着念佛人。
我劝你放弃抵抗
正如《阿弥陀经》所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念佛的路上,总有那么一些插科打诨、偷懒放弃,每每这个时候,就是阿弥陀佛要重点“关照”的时候了。
在《阿弥陀佛钩召图》里,阿弥陀佛正牵着绳索拉着“我”,而观世音菩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撬着“我”那刚强难化的倔脾气,生怕我晚了一刻或是中途放弃。
而大势至菩萨则在阿弥陀佛的身旁苦口婆心大声呵斥:“你现在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念的每一句‘阿弥陀佛’都会让你成就,晚成就不如早成就,我劝你放弃抵抗……”
可见佛陀的悲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而是完全放下自我的无私情怀,一心站在我等凡夫的地位上,想尽一切办法,有时候也不禁捏一把汗呐。
游子归家啦
《观无量寿经》中说,“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阿弥陀佛的世界,是一个庄严的大学校,只要我们努力精进,就一定会“游子归家”,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作同修伴侣,亲聆听佛陀的说法音声,在安乐国中,安心地修学佛法。
这五张图,就如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五张“招生海报”,从他凝视着我们,呼唤着我们,到我们立志念佛、懈怠放逸时他的坚持守护我们,阿弥陀佛以慈母般的耐心与慈心等待着众生,走上念佛成佛的安乐大道。
惟愿一切众生,持名成佛种,万劫为亲因,归投入释家,径登而不退!南无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08:44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四大高僧谈福报
2019
03/10
11:11
佛教知识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4
佛教新
人间佛教
导读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
实际上,惜福并不只是某个高僧大德的个人主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强调“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讲得非常具体,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我们该如何惜福呢?我们来看看虚云、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宣化上人惜福事迹-
1、有三个台湾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
2、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台湾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莱,问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
3、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4、就餐巾纸的使用来说,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时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来,再使用时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
5、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又有一次师父曾见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劝说下喝过半玻璃杯麦片粥之后,两次用开水涮杯后喝了下去,最后又加上一点开水涮杯漱口后又咽了下去。当问上人为何将漱口水也要咽下时,上人说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不可以浪费,自己的口又不脏。
-弘一大师惜福事迹-
1、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2、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3、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4、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5、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6、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
7、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8、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虚云老和尚惜福事迹-
1、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2、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3、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4、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5、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6、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傅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7、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8、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9、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10、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
11、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12、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13、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14、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15、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16、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
17、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18、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19、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20、所以老和尚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21、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傅讲开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绍云法师讲述
-印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1、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2、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3、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4、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5、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11:37
每个负面情绪里面,都隐藏着改善生命的正面能量!
2019
03/10
10:00
五台山文殊道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里包含着非常多重要的信息。
打开这个信息,
真正的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有情绪。
情绪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有我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我们很容易因为对情绪的感受而进行评判:对于那些不愉快的、不喜欢的情绪,就称为负面情绪。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负面情绪”。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都是带着信息来与我们沟通的。
当我们带着觉知,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发现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负面情绪”。
情绪是送信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好好的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送信人就会走了。
相反,如果你关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他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就像一个送快递的:如果你没收到,他就得一趟趟的送。如果你关着门,他就得敲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接收,他晚上还会再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梦中梦见一些我们并不愿意看见和接受的画面。
越大的情绪,
包含着越大、越重要的信息,
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读,
它就会反复出现提醒我们看见。
因为这封信里,
包含着我们内心的重要需要。
所以,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感觉自己很情绪化,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谴责。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下面,让我们举例来说说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价值和好意:
压抑:让你获得安全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让自己觉得难捱的情况,我们时常会忍一忍,虽然我们觉得当时有压抑,但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时,压抑保护了你。
每一个压抑都避免了一次我们暂时不愿意去面对的冲突。至于我们现在还要不要压抑,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准备好应对一个可能的冲突,或准备好表达真实的自己。
老实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出现压抑的情绪。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压抑几乎是不可能的。压抑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空间内,让我们得以喘息和休憩。
压抑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确实委屈甚至扭曲了我们真实的自己,甚至有些人会形成了习惯性的压抑。
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如果我们有了压抑的习惯,我们很难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会变的特别的委屈和愤怒。
解除习惯性压抑的方法是:
努力的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那些“不得不”的压抑。然后你需要明白: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我真的还需要这样吗?现在我的力量与能力,比过去的自己大几十倍。我已经有能力去改变,有能力真实的表达自己了。
如果我们还愿意承受压抑,那也要接纳自己暂时就是这样的。不要自责和自我伤害。害怕、压抑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解除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时间与力量,不能一蹴而就。
愤怒:包含着自尊自重的力量
说到愤怒,很多人会觉得可怕、令人害怕和抗拒。实际上愤怒只是一个情绪而已,它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会让我们害怕的,是表达愤怒的这个人,所附带的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和能量。
比如,表达:我很生气,这是愤怒;摔东西、打人,也是愤怒。由于承载愤怒的个体是否学会了合理的表达愤怒,而造成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愤怒本身只是种情绪,它并不是一定要暴力或者极端表达。
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当你不断的退缩和被侵犯界限,你很难不愤怒。
力量是我们改变的动力:很多你平时无力干、懒得干、不敢干的事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类很多的作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来的。
但由于我们几乎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总是在压抑压抑再压抑之后,情绪无法控制了才被迫爆发。所以愤怒就成了暴力与发泄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决的,并不是愤怒本身,而是不再压抑愤怒。
要认识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容器,情绪压抑积攒到一定地步,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失控。学习在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候合理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而不是去压抑愤怒。压抑愤怒才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和令人害怕的状况。
愤怒中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对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争取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的选择,但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
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这太过分了!”
“怎么可以这样?!”
“这太不应该了!”
我们内心一直在追求公平与合理的被对待。这就是自尊与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尽管每个具体的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合理表达愤怒的人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嫉妒:告诉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多么想要。
若你能够稳住神,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不去急着诋毁、诽谤、发泄不满,而是能够对自己进行细细的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很多的饥饿,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
嫉妒来源于我们想要却暂时还没有的东西,或者自己觉得不屑、但有没能获得的东西。简而言之:嫉妒就是我们没能看见、回避和逃避的内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种饥饿感,它不来源于肉体,而来源于精神。填补精神饥饿最好的方法是:先接纳自己这里是饥饿的,然后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去努力,如果自己不想要,那就彻底的把它放下。
虽然自我检查内在需求并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提醒我们看见需要的信号灯。
悲伤:包含着疗愈与安慰
通常我们在经历着悲伤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疗伤、独处、与自己待在一起、求助或者自怜、整个人没有力量,也没空思考其他的。
很多人都不喜欢悲伤。但细细回忆一下,每一次悲伤之后,我们的内在都会进行一次蜕变和升级。我们会经由经验悲伤,变得越来越强韧,越来越接纳,越来越成熟。
不要去劝说一个正在悲伤中的人尽快走出悲伤。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如果你难过就尽情的哭出来。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相信他在充分的悲伤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并开始新的生活。
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和时机来整理、面对自己的内在。悲伤的尽头是接纳与转化。一个人若能明白悲伤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礼物,那悲伤的使命就完成了,他也会越来越不容易产生悲伤了。
无聊:孕育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无聊甚至是珍贵的,如果你不急着把它赶走的话。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无聊的,此前太小不能够,此后麻木习惯。
所以青春期时的无聊感,
是一个被包裹的灯笼。
如果他不急着跑出屋外,
他会发现包裹中的光,
而那是他接触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机。
年轻的时候总会感慨人生很无聊,我们在百无聊赖中用很多方法打发和消磨人生。然后人就长大了,高考大学毕业挣钱结婚养家,人变得匆忙没有空闲的机会,也习惯了用各种声色来消遣无聊。
当我们三十四十五十岁的时候,生命中似乎已经忘记了“无聊”的概念。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事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开始问自己:“我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生命的意义何在?”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动起来,动起来和忙起来很容易;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静下来:如果我们能够在无聊出现的时候,不回避、不逃避,不急于摆脱这种感觉,与自己内在的感觉见个面,那么你就会在里面探寻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
无聊或者感觉没劲,
那都证明自己现在的生活、
或者自己的现状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或者不是自己适合的。
那么什么才是呢?
你可以在“无聊”中寻找,
如果你能够在无聊中安静下来,
那你一定会找到!
焦虑:调整你头脑的刻度
现在很多人都很焦虑,焦虑让我们备受煎熬,甚至觉得很可怕。但它本身包含着极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觉得焦虑让我们觉得难受,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在焦虑中,认真的去看看焦虑到底想要带给我们什么讯息。如果我们能在焦虑中安静下来,看看焦虑本身,焦虑会告诉你哪里做错了,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哪里该停下来,整理整理,不要一个劲的向前冲。
最常见的产生焦虑的原因是欲望和内在的空虚。你不顾现实而过高的期望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或者强迫性观念。
比如你不顾事情的节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倘若你能深入的察觉你的焦虑,你会看到自己头脑里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这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你此后很多的挫败、无望、自责、慌乱和失眠。
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
身体和内在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的:比如情绪、比如疾病——身体说话的方式是生病,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所以,请停下来,看看内在真正的声音。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11:54
最好的生活:身体无病,心里无事
2019
03/11
09:43
诗词天地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总有人说,生活有很多种活法。
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迹天涯。可以足不出户,也可以云游四海。可以高朋满座,也可以一人独处。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喜好,但在我心里,最好的生活就是,身体无病,心里无事,如此甚好。
01
一个人,首先要身体健康,才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才有能力,去爱想爱的人,才有余力,去追求想要的一切东西。
如果拥有健康,你哪怕跌落谷底,哪怕陷入绝境,哪怕失去所有,都还有逆袭的可能。
但如果失去健康,你哪怕腰缠万贯,哪怕富得流油,哪怕得到了一切名和利,到最后终将化为泡影。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我们依旧会为了忙不完的合同,处理不完的业务,张罗不完的事情,把健康抛之脑后,置之不顾,视若无睹。
但当你发现身体亮红灯时,轻者,姑且可以进行补救和医治。重者,就完全没有了挽回的机会。
那时即便你有千金万银,请得起最专业的医生,住得起最好的医院,给得起最贵的医药费,也是枉然。
记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
谁都喜欢自己健健康康的,而不是病病殃殃的。谁都希望能活得更久一点,更有质量一点,而不是让过早的结束生命,或者成为一个随时需要别人照顾的病人。
所以请从现在开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注意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不熬夜,少生气,多运动。
只有身体好,一切才会好起来。反之,再好的生活条件,也无法弥补身体抱恙的缺陷和遗憾。
02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我们都渴望获得幸福。
而幸福,更多时刻,是在基本温饱以外的,一种感受,一种体会,一种领悟。
在现实社会中,你会发现,有的人虽然富可敌国,却活得无比压抑,而有的人一贫如洗,却也可以过得自得其乐。
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心中是否装着事。
比如总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活得很累。
其实让他们真正累的,不是一切困难和挫折,而是他们总在为鸡毛蒜皮,不值一提,无法重来的过往,斤斤计较,其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错了就错了,过了就过了,与其耿耿于怀,不如一笑而过。
比如总有人,觉得自己活得很苦。
其实真正让他们感到苦的,并不是现实有多么不如意,而是他们总是太固执。
生活中的机和运,有则有,没有则没有,感情中的缘和份,该是你的,就会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强求不来。
比如总有人,觉得自己活得很难。
其实真正让他们感到难的,并不是前途渺茫,而是他们太过忧虑。
谁也无法预测命运,谁也无法预知未来,谁也不知道,明天将会是什么样子。
与其过度担心,不如怀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坦然心态。毕竟这个世上,没有走不出的胡同,只有不会拐弯的人。
有一首诗写到:“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请记得,从现在开始,不要为了已经发生的事后悔,也不要为了未发生的事焦虑。
当你做到“心中无事”时,专注于当下,无牵,无挂,亦无碍,生活就会变得明朗,清透和自在。
03
身体无病,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
因为健康是1,其余的事业,家庭,地位和钱财是0。
如果你健康,后面的0越多越富有。而如果你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心里无事,是一个人快乐生活的必要因素。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过往不念,未来不迎,才能将自己随时清零,去悦纳,更多有趣的人,更加美好的事,以及更有意义的人生。
只有两者兼顾,无论最后,你身归何处,心向何方,都能感到真正的踏实,满足和心安!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12:08
注意!道教与科学结合并非无限制
2019
03/11
08:00
腾讯道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相较于唐宋元时代的辉煌,清中期以来的道教无疑是陷入了发展的低谷。近现代西学东来后,科学与理性成为社会主旋律。
人类不再用神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来看,道教充斥着巫鬼迷信和荒诞不经,如画符捉鬼、扶乩跳神、烧炼丹药等。
正因为如此,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几乎无不对道教深恶痛绝,如那句著名的“中国文化的根坻全在道教”,出于以批判国民性著称的鲁迅先生之口,显然并不是赞美之辞。
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完整看这段文字,“根坻”说的真实意涵,不言而喻。
进一步发掘道教医学的历史传统和当代价值,从而推动道教教义的全新建构。(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人们逐渐开始重新认识传统的一切,以往那种偏激否定为宽容理解所取代。
且由于宗教学、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众也更多认识到道教的真正内涵并非迷信二字可以囊括。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系道教命运的教内人士和知识专家,无不期望道教能找到与现代社会相沟通、调适的发展方向。
如不久前,知名道教学者盖建民教授发表《科学化浪潮下如何进行道教教义的新诠释与新建构》的文章,认为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道教应当努力与科学精神相调适,要注意扬弃巫鬼迷信之类,而发扬合乎科学、理性的内容,如道教重生爱生传统下积累的丰富的养生学资源。
“在当代科学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下,对道教教义的全新建构应回归到‘神仙之道’对人的重视这一核心内涵上来,复归道教悠久的重生爱生传统。
结合我国当下重点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从仙到医,将道教医学作为突破口,以医学、养生学视角诠释‘神仙信仰’为关键途径,进一步发掘道教医学的历史传统和当代价值,从而推动道教教义的全新建构。”
所谓道教与科学的结合、调和不是无边界的、随意的、可以无限放大的。(资料图)
盖教授此文提出了一个对教界颇有启发的思路,而具体如何操作则有待于教内外有识之士的努力。
另外,由于英国学者李约瑟及国内道教学研究的成果影响,现在教内外大多了解到道教与古代科学技术存在许多亲缘关系,因此教内也长久存在一种试图用科学论证道教信仰尤其是道教修炼的呼声。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道教与科学的结合、调和不是无边界的、随意的、可以无限放大的。
在这里,不想展开去讨论何谓科学,只需要指出最简单的一点:即现代科学要求任何问题、学说、观点可以通过实验、实践加以证实,或者理论上的逻辑推演加以论证,并且这种验证、论证是可以重复、可逆的。
所以,有的人认为道教追求肉身不死,而肉身不死可以通过生命科学加以实现,因此道教可以与科学结合。这就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从科学的逻辑来看,肉身不死违背基本的自然规律。
其二,如果科学进步真的解决了肉身不死的问题,那结果绝不是有助于道教发展,而是道教被科学技术所取代。
这就像古代人由于医疗条件不足,可能遭遇头疼脑热会弄个符水当药喝。然而时至今日,无论符水是否有效,几乎所有人在生病时首先的选择都是看病吃药。
若谁得个感冒类的小病还去求符,恐怕全社会都当笑话看。这就是道术为科技取代。
就此而言,近代陈撄宁先生的仙学之说,也属于一种不成功的探索。因为陈先生虽然想引入科学、理性精神,
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证成肉身的长存,“他的新仙学实际上就是人体科学和医学的结合。他的仙学包括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实际上讲的就是人体科学。”
但如果人体科学真的实现了肉身长存,那么道教、仙学对于“肉身长存”这一结果而言也纯属多余。
科学探索自然,宗教讨论人面对生活的态度。(资料图)
另一方面,道教的身体修炼如内丹术,是以人身为实验对象,确实可以划为人体科学的一个部分。
可是这种身体修炼也存在难以量化检测、重复试验的困难。盖内丹道、导引术、内家拳等这一系列道教中可供调节身体机能的道术,其践行的结果如何,与每个个体的身心状态紧密相连,
不同个体在实践这些道术时,其效验、感受可能存在巨大差别,难以形成量化检测和严密数据标准,也就较难论证其科学性。
更不必说道教内修理论中大量的阴阳五行、坎离水火等说,在物质、肉体层面所指为何,也没有明确的交代。
同时,即使这一系列道术的确达到了养生之效,如研究表明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确乎有极好的养生保健效果,这种道术的推广也同样无助于道教的发展。
因为当道术为养生服务,这一技巧性的内容就脱离了道教信仰,正如太极拳在全球扩散,练习者多达数亿,但和多少人信奉道教无甚关系。
道教并不因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而获得发展。
因此,在道教史上保留下来的丰厚的医学、养生学遗产,对于今日道教如何利益社会人群的确是巨大的有待挖掘的资源财富。
从这一角度来说,道教依然存在可以与科学共融、交汇的地方。如果能够加以合理利用,对道教的发展确乎有所助益。但正如盖教授指出的,更重要的是道教的“神仙”观念也需要作出新的调适和解读。
然而,如果今日依然保守“肉身不死”的观念,试图以各种养生方术和科学对接,那无疑要么会被科学抛弃,要么会被科学取代。
再比如,道教信仰天地万物间存在大量的神灵,烧香诵经,拜忏超度等各种宗教仪轨,都建立在有神论的基础之上。而科学无法证明神灵的存在,甚至否定鬼神世界存在,试问这又如何融通呢?
实际上,道教经典中并没有将“肉身不死”等同于“神仙”信仰,道教的“神仙”观念在剥离各种怪力乱神的内容之后,依然可以作为人格圆满和超越的代称。
这是早在六朝至唐代的道教教义教理就已经确立的信念。(具体可参考相关道教心性论、重玄学的研究成果)如《玄门晚课经》就明确言道:“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
此外,正如盖建民教授文章所说的:“‘道教之道’有‘理’有‘义’,且教理、教义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修道之人因言教也即教义而悟教明理,明乎教理、达于大道为本,言教之义则为末。……
教理即是说明信仰之理由的语言文字,教义则是根据宗教经典,概括性提出的与‘教理’相契合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
应当更多关注对社会心灵的疏导和滋养。(资料图)
科学探索自然,宗教讨论人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二者虽然存在交集,但在核心主题上存在差别。
因而,即使是道教这样一个与古代科学技术有着许多交集的宗教,也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科学化,更不可能取代科学。
教内人士对此宜有清醒认知。宗教关心的不是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人的生死问题、价值问题,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通俗来说,宗教要教导信徒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痛苦是非得失,进而推导出一套生活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习俗禁忌等。
道教欲在今日社会有发展,一方面要努力褪去巫鬼之风,另一方面宜更好利用养生学资源,而最重要的还是应当更多关注对社会心灵的疏导和滋养。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12:28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2019-03-06 14:05:06 来源:达真堪布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Lofter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导语:愿望和行为不能背道而驰。
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高尚的行为,一种是卑劣的行为。若是你行持高尚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安乐;若是你行持卑劣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会遭受痛苦。
其实,一个智者,通过断恶行善,通过正确的取舍,完全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一个愚者则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现在,很多人的所想和所行都是背道而驰的,所希求的和所得到的都是相反的。
世人都想获得安乐,但行为却不是安乐的因,都是痛苦的因,这叫愚痴!所想和所行不能相反啊!若是想获得安乐,就要行持善法,就要学习这些高尚的行为,这样才可以获得安乐。高尚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属于世间的,另一种是属于出世间的。
尽管你现在还做不到出世间的行为,但是你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人规是做人的标准,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果你没有按这个标准去做,你就不算是人。你好好地遵守这些人规,就可以获得安乐。虽然这个安乐是暂时的,但也是安乐啊!
在此基础上,如果你能够行持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做人是学佛修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去修持出世间的这些善法、这些功德,你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
你这样做,才叫对自己负责,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愿望和行为不能背道而驰,否则叫愚痴;按世间的角度来讲,叫没有用的人——废物。
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往往相去甚远,这都是自己造成的。佛讲,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大家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现在不要说那些世间人,连我们这些学佛人都漂浮不定的,不知道怎样去左右自己的命运。虽然都已经学佛修行了,还是迷茫的,尤其遇到对境的时候,更是手忙脚乱。其实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由自己来主宰的。
——摘自《二规教言论》讲记(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15:20
【印度】斯瓦兰•辛格:两会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品牌
2019-03-11 00:37 环球时报
【印度】
拥有5137名代表和委员的中国两会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代表机构。虽然中国和印度都以各自民主的“理想模式”为傲,但他们也意识到自身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在初春时节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期两周,是代表委员们反映民意、建言献策的年度盛会。他们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印度选民每五年选举一次国家政府,而中国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也必须每五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
更为重要的是,两会是对过去一年中国成就的一次年度大审计,并为中国未来一年的发展目标提供支持。多年来,中国空前的崛起速度也使得两会备受世界媒体瞩目。事实上,社交媒体的运用使两会更加积极主动和散发魅力。媒体用直播、AR、微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代表委员与民众进一步联系到一起,并向社会介绍女性代表委员占比、代表平均年龄等等。
这些转变使宣传焦点从曾经的“内向”变得越来越“外向”。有一点经常被外界忽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其他8个民主党派一道,广泛吸纳最优秀的人才,使国家在过去40年中实现前所未有的崛起,构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主品牌,呈现出一个强有力的民主案例。
两会是中国与世界进行广泛交流的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大政方针及政策走向最可靠的渠道。例如,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等等,旨在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力和热情。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确保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同时2019年的国防预算计划增长7.5%,低于去年的8.1%。国防预算连续4年降至两位数以下也表现出中国领导层的一种战略清醒。中国和印度未来的重点已经转向消除特困人口,通过“厕所革命”“养老” “环境保护”等倡议,创建一个个“美丽乡村”,使其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水准,缓解流动人口给城市中心带造成的压力。
中国专注于在各种科技前沿探索中保持领先地位。我们已见证了嫦娥四号降落在月球的背面,载人登月计划以及发射天宫空间站的计划也在推进中。这些与科技相关的雄心也体现在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以及高品质生活空间当中。当然,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建议如无条件为非婚生育孩子上户口、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分子的量刑力度加大等也都是外界观察中国社会的侧面。
以上所有的案例都体现出两会的积极氛围,回应了经常被外媒诟病的走形式风气。这些年来,两会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当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不断向前推进的民主也必须保持其活力,并继续努力突破,以提高其国内外的声誉。(作者是尼赫鲁大学教授,本文由冯国川翻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15:29
毛泽东:“党委要抓军事”
李明
2019年03月11日08:11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毛泽东:﹃党委要抓军事﹄
编者按
2019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作出了做好备战打仗工作的指示。备战打仗不仅是军队的事,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温毛泽东当年“党委要抓军事”的思想,对激发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搞好国防建设的责任意识、做好新时代人民战争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作了名为《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总结讲话,这是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领导工作方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文献。在其中的第30条方法里,他明确指出:“党委要抓军事。军队必须放在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之下”,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在和平建设时期对党指挥枪原则的一贯重视和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发展。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并发展了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党委抓军事工作的优良传统,逐步建立起了地方军事工作由地方党委系统和军事系统共同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20世纪50年代初设立各级人民武装部时就规定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区委书记兼任区人民武装部政委。1958年党中央进一步规定,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人民武装部这三级军事机关,除了保持军事系统的垂直领导和隶属关系外,同时还是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受同级地方党委领导,并由地方党委书记兼任同级军事机关的第一政治委员,为地方党委抓军事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和机制保证。
党委抓军事工作,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遇到了新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斗争成为革命的主要形式,我们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最主要的体现为对军队的领导权,全党都必须抓军事工作,主要精力用于抓军事工作,“一句话,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全党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家建设,军事工作的关注度下降。对此,周恩来1957年底曾说:“这几年来,我们党更多地注意了建设工作,注意了阶级斗争,对军队工作管得少了些,这是个缺点。”
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一直高度关注,认为即使在革命战争已经结束、党的主要工作是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情况下,也不能放松领导军事工作的职责,要主动把它抓起来。1953年5月,毛泽东给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去信说:“在中央会议中,每月或每两月,应有一次军委的议程。”要求把中央会议定期讨论军事工作问题,作为一项制度加以确立和坚持,强调了党中央对军事工作的领导。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毛泽东指出:“党委要抓军事。军队必须放在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之下,现在基本上也正是这样做的,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做军事工作的同志是要求中央和地方党委抓这项工作的。只是因为忙于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近几年来我们抓得少了一些。现在应当改善这种情况。办法也是一年抓几次。”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全部军事工作都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都要重视军事工作,发挥好国防建设以及人民战争的领导核心作用。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恶化,毛泽东更加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在战备工作中的重要领导作用。他认为,中国这么大,战线这么长,只靠中央指挥几百万解放军来应付帝国主义的大规模入侵根本不行,需要各级地方党委广泛发动群众,才能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各级地方党委抓军事工作,承担起领导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的责任,是把全体人民组织调动起来支持国防建设的根本保证,对于落实人民国防人民建的方针,完善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在是搞好战备的关键环节。1963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汇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时,提醒在座的领导同志“总是要注意军事,只搞文,不搞武,那个危险。各大区的同志,省委的同志,中央的同志,你们要准备打仗”。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部署全国战备工作时,再次明确要求“地方党委要搞军事”,地方党委书记不能做空头政治委员,要切实承担起抓军事工作的责任,并批评说:“现在省、地、县委都不讲武了,只讲文了”,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手忙脚乱。直到1971年八九月间,毛泽东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人谈话时还强调“你们要过问军事,不能只当文官,还要当武官”,体现了毛泽东对地方党委抓军事的高度重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1 15:34
梵华日报|罗布林卡文献普查成果丰硕,敦煌文化艺术展走进台东
2019-03-11 | 文/李芳 | 来自:梵华网分享:
我们每天整理佛教界、文艺界的一些重要新闻,让您一览佛教文化艺术相关资讯。
【不能错过的重要新闻】
西藏罗布林卡已普查鉴定国家一级文物古籍57函|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近日透露,全国古籍重点收藏单位——罗布林卡古籍文献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普查鉴定国家一级文物57函、二级文物132函、三级文物214函。罗布林卡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西藏著名古建园林,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普查工作由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与罗布林卡管理处联合开展。自2018年9月项目启动至今,普查组已完成对罗布林卡四处收藏点584函古籍、620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工作。
“千年万象•敦煌文化艺术展”2019年首站走进台东|10日,“千年万象•敦煌文化艺术展”2019年巡展首站在台东生活美学馆开幕,为当地民众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本次展览分为“丝路漫行”、“庄严佛宫”、“净土乐舞”、“薪火相传”等八大主题,展出100余件作品,包括高仿壁画与雕塑、乐器与建筑模型、壁画颜料制作过程的影像记录、历年勘探敦煌石窟的珍贵写真等。其中,《金刚力士》、《乘象入胎》、《弥勒净土》等作品是首次对外展出。
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168号窟将启动抢险加固|大足石刻研究院透露,该院日前对国家文物局重大风险项目——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168号窟完成前期病害勘查,预计将于2021年底完成抢险加固。近年来,168号窟出现严重结构稳定性问题。2017年,北山摩崖造像168号窟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重大风险项目,由国家文物局全额拨款实施抢险加固工程。经过一年多前期病害勘查,专家发现168号窟主要病害为渗水、风化、裂隙等。尤其洞窟的顶部裂隙纵横交错,导致了洞窟顶部围岩的稳定性变差,面临失稳坍塌的危险。根据前期勘查成果,大足石刻研究院在不破坏文物原貌的前提下,编制两套抢险加固方案,并召集专家学者对方案进行论证。按计划,168号窟抢险加固工作将于2020年3月启动,2021年12月完成。
成都文殊院将举办“玄奘大师舍利瞻仰法会”|为纪念唐代高僧玄奘大师,成都文殊院于玄奘大师圆寂日,即农历二月初五(3月11日)举办2019年“玄奘大师舍利瞻仰法会”。届时还将全天开放玄奘大师舍利塔供大众瞻仰。
“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开始招募学员|“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主办方6日宣布,今年将再次推出为期6星期的实习活动,即日起开始招募学员。今年实习计划将于6月16日至7月27日进行,开放16个岗位供香港大学生参与,实习范畴包括敦煌人文地理研习、讲解训练和实习、专题学习及参与推广敦煌的小组创作等。实习学员将有机会参观了解敦煌的保育工作,包括石窟、壁画及环境保护,与当地学者交流,更可在专职导赏员的指导下为游客讲解,成为敦煌莫高窟的导赏员。
“无锡市普明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3月8日,“无锡市普明慈善基金”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一次理事会在无锡举行。无锡市民宗局副局长张慧东、无锡市民政局副调研员刘长风等共21人参加本次大会。“无锡市普明慈善基金会”的宗旨为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扶贫济困、爱老敬老、提升道德、人人公益、祥和社会。业务范围和未来发展方向是通过普明慈善基金这个平台传播慈善文化,资助老年公益服务项目以及贫困学生、救济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
世界之最天宝原石雕刻启动仪式在宁波举行|3月8日,“天宝”原石雕刻启动仪式在宁波梁祝文化产业园举行。负责为“天宝”原石雕刻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赵敏在与会嘉宾见证下雕刻了第一刀。“天宝”原石重达19.7 吨,高3.3 米,内径2.45 米,平均周长5.5米,由汪少莲夫妇从缅甸龙肯坑口发掘开采的翡翠原石,从缅甸龙肯坑口穿越国境,历经艰难,终至宁波“天水阁”,并于2018年12月18日正式发起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申请。本次雕刻主题为“好未来 未来佛”,既蕴含着对即将幻化成型、广泽世人的众弥勒的美好祈愿,也深藏着对将与天宝弥勒结缘的诸德主的真挚祝福。
鸡鸣寺举行南京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哲学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3月9日,南京大学2019级成人高等教育哲学专业本科(鸡鸣寺合作)班开学典礼,在南京鸡鸣寺佛学讲堂举行。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人事教育处副调研员赵华;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与管理部主任张彤;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鸡鸣寺住持莲华法师等参加此次典礼。陈意好在讲话中表示同学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提出“学修并重、学有所长、注重自身修养”三点希望。
上海洪福寺举行华严法会熏坛洒净仪式|3月8日,上海洪福寺举行华严法会熏坛洒净仪式。上海洪福寺住持圣怀法师主法,为华严坛场洒净结界。十方善信共同参加法会,现场殊胜庄严。圣怀法师拈香礼佛,诵偈观想。与会法师一同诵大悲咒,加持杨枝净水,并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随后在圣怀法师引领下,僧俗大众列队绕行坛场。圣怀法师以杨枝净水,遍洒道场,涤除尘垢,令坛场清净无染,大众三障蠲除。
【这些人的那些事儿】
圣辉代表:严格监管食品防腐剂 给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防腐剂是各类食品添加剂中备受争议的一类,媒体的频繁曝光和部分专家的言论让人们对防腐剂的使用情况担心不已。对此,来自湖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南长沙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建议,国家应严格监管流向学校的食品,为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饮食保驾护航。圣辉法师表示,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健康,也是对他们的身体健康负责。严格监管食品防腐剂对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害,是保证他们的饮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全社会都予以关注,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日本、阿根廷文化团体参访福州开元寺|3月7日,日本一般社团法人黄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文清,阿根廷阿中体育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南美洲黄檗文化促进会分会长念彬,阿根廷福清同乡会驻福清联络处代表、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郑松波一行拜访福州芝山开元寺,受到开元寺方丈本性禅师等欢迎,双方进行友好座谈交流。林文清表示,“空海文化”与“黄檗文化”都是连接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不管是“空海入唐”还是“隐元东渡”,中国都向日本传播了中华文化,成为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子民一行前往黄石调研|3月7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子民一行前往黄石调研。在弘化禅寺,一行在监院智维法师陪同下参观了弘化禅寺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处。随后,东方山佛教协会会长正慈法师、慈光精舍监院智传法师等陪同杨子民一行,到慈光精舍参观浮世净园、耕福园、湖北省图书馆东方山分馆、琉璃时光、佛教文化展览馆、万佛宝殿等处。
浙江省组副书记、副主任李卫宁赴温州市护国寺调研|3月7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卫宁一行九人莅临温州市护国寺调研,并召开宗教界人士座谈会,广泛听取温州宗教界人士关于修订《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各位代表人士畅所欲言,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其中。与会人员紧紧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各自宗教工作实际,就如何夯实宗教工作基层基础,规范和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宗教事务管理中的职责;如何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发挥宗教团体职能;如何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如何明确宗教财产权属,加强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管;如何强化行政执法以及法制建设、核心价值、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数字】
12|3月8日,慈济大学为2018学年大体解剖学12位无语良师举办入殓、送灵、感恩追思、火化、入龛典礼。经过上学期的课程,大体老师已经被同学一刀一刀的解剖,但在学期最后,由同学一针一线的缝合,并亲自为老师著衣。在典礼举办前一天解剖学科主任和老师们还亲自带领医学系和后中医学系学生上火葬场打扫。
责任编辑:李芳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2 08:44
禅诗赏析:勇死寻常事
2019年03月11日 11:37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诗赏析:勇死寻常事(摄影:悟澎)禅诗赏析:勇死寻常事(摄影:悟澎)
剑客
唐·齐己
拔剑绕残尊,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作者简介]
齐己(864—9377),湖南益阳人。晚唐诗僧、棋手。少时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寺,自号衡岳沙门。他性格放逸,爱乐山水,“骨瘦神清风一襟”。与贯休、方干、郑谷、徐仲雅等诗人常相交往酬唱。其诗多以诗寓禅,或为登临题咏、送别答赠之作。时人徐仲雅谓之“格古、意新、调雅、语奇”。门徒采辑其诗800佘篇,《全唐诗》存诗10卷,并着有诗论著作《风骚旨格》。
[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荆轲的故事,激发着多少伟男子的壮志。一代诗僧齐已借剑客以抒怀,其大义大勇、超脱生死更与俗诗不同。
诗的首联便开头开得大气磅礴:壮士酒酣,击剑作歌,歌罢出门,扬长而去。将一个大义报恩、超然赴死的勇者形象通过寥寥数字全然烘托。颔联描写肃杀的气氛,从另一个角度衬托壮士的凛然正气。颈联是全诗的诗眼:“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原来他慷慨赴难,并非为了轻仇小怨,而是为了大义、正义、真理,表现了勇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凛然大义面前,那击筑悲歌、细泣碎语,也显得太小儿女气了。
剑客在禅诗中,多用来表现探索真理的大义者的形象,其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也正是禅者凛然风标的写照。在此,我们不妨将另外三首唐人描写剑客的名诗相照一读: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
明代高僧道衍(1335-1481)作有《壮士吟》二首,或表达未遇知己之苦闷,或写既遇知己之激昂,均是悲烈之辞,热血之诗,可相照一阅。其一为:“宝剑直千金,曾将托生死。不知燕赵间,何人是知己。”其二为:“相见各知心,时闻击筑吟。怀恩在一饭,不用酒杯深。”
明末志士陈子龙(1608-1647)的《渡易水》一诗,伤时怀古,自有一股沉痛、慷慨之气:“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2 12:08
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有何而来?
2019
03/12
08:02
密法智光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1
观音菩萨随类化身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如鱼篮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足踏鳌头观音、八臂观音、十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于中,千手千眼观音,有很多人不大理解,普通人所了解的,一个人只有两手两眼,假使一个人很能干,很有本领,我们就说他了不起,好像具有三头六臂似的。听说具有三头六臂的人,我们已经把他看成很了不起,而观音菩萨具有千手千眼这么多,其力量当然是更大。所以有人问:观音菩萨为什么会有千手千眼?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这有略微解释的必要,不然,不只会被人问到将无辞以答,就是自己对这亦将具有很大的怀疑,不能如法的虔诚的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传说说起,然后再作合理的解释。据汝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过去有楚庄王的第三女叫做妙善,是个非常孝顺的孝女,当楚庄王病得很危急的时候,医生说要病好,必须亲人手眼。妙善公主听了,毫无难色的割下手眼,救父亲的重病,使父亲的病愈。等到父亲病好,公主也就坐化,医生说她是大悲菩萨,而说这话的医生,亦立刻不见。于是楚庄王即封公主为大悲菩萨,且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像。有人说:庄王命塑全手全眼,但宦者误为千手千眼,致有千手千眼观音。但汝州志所说,为感通录不载,这当然是不可靠的传说。又据向来俗传,谓大士为楚庄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因舍手眼愈父恶疾,乃显现千手千眼像。编年通论中,说这是天神为南山道宣律师所说,这自然亦是传说而已。
如依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音菩萨过去在千光王静住如来时,静住如来曾经为他说一“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并且要他持此咒心,于未来恶世中,普为一切众生作大利乐。观音菩萨当时听了这个咒后,立即发出弘大的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分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这个大愿一发,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无边世界,是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得名的由来,但这可说是象征性的表示,现在略微说明如下:
所谓千手,是象征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伟大力量。如平时帮助人家做一件事,以一只手做,拖也拖不动,拉也拉不走,别人就会对你说,你用两只手出力就可拖走,这证明了多一只手就多一股力量。又如常听人说:一个人感觉很忙时,就常表示现在忙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假定多几个手脚,或多几个帮手,事情分开来做,那就轻松得多。这亦足证明人手多力量就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将这与观音菩萨的千手配合来讲,其意是:观音菩萨所教化的众生多,而随菩萨修学佛法的人亦多。到了修学能力相当高时,就可派到这里那里去教化众生。而分化在各方所发生的力量,就等于菩萨力量的分散。所以千手的意义,完全是表示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伟大力量,不必呆板的视为菩萨真正长有千手。
所谓千眼,是象征观音菩萨深邃不可思议的智慧。如各人平时看东西时,一只眼睛看不清楚,两只眼睛打开来看,不论前面是什么东西,就可看得清楚明白了。两只眼看东西,尚且较为清楚,千只眼看东西,当然更为清楚。可是观音菩萨观察事物,不如普通人光以眼看,而是以智慧之眼,深刻的观察,透彻的分析,所以观音菩萨的智慧是极深妙的。用此深妙智慧之眼,能够了解宇宙万有诸法的真实相,能够观察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和要求。随顺众生的根性和要求,作种种不同的化导与调伏。假定智慧不够,虽有心于化度众生,但对一切众生,只能说一种法不能予以普利。观音菩萨因为智慧深妙,能对各种不同的众生,说各种不同的教法,所以千眼是象征菩萨的智慧。
如上配合来讲,可见千手千眼,是代表观音的大力大智。而这大力量大智慧,不是普通人所有,唯有大菩萨具有,所以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2 12:13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利益有哪些?
2019
03/12
07:30
百家名寺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8
药师佛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燃。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缧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持诵药师咒的利益:
一、利他
亲人好友生病难过,可为他持咒,每次持咒108遍,加持在病人的药物、食物或煮开的水里给病人服用,可以帮助病人脱离病苦恢复健康。为病人持咒治病,最好能够先洗澡漱口,保持身口的清净。
二、自利
自己生病依前面方法为自己解除疾病。多念药师咒可以无病延年,常保健康。
三、往生药师佛净土
念药师咒命终可以往生美丽的药师如来净土,不会有堕落三恶道的恐怖,也不必再来人间受冷暖之苦。
THE END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2 12:19
为什么现代人要学传统文化?这几个理由说服你!
2019
03/12
10:04
天雨妙华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学传统文化,不疑不悟
妙华法师:讲到“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讲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和勇者不惧”的时候,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头包含着人格教育。但是有一个大前提,我们大家不把它想清楚的话,会从心里逆反。
现在距孔子时代已经有两千多年,我们现在学“三纲五常”,这是不是麻醉人、束缚人的一种工具?我们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惑。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除了刚才朱教授做的详尽对“仁”和“礼”的阐释之外,有一个大前提大家要知道。在孔子之前,周王室内乱,官学失守了,下移民间。像《道德经》、《阴符经》、《黄帝内经》,当时这些在国家图书馆的文本,流落到民间了,才有了孔子的民间教育办学思想。
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一段?是要让大家知道,那时候的教育是以“道”为核心的。道德的“道”是中华文化的大本大源,或者可以解释为儒和道当时在那个地方是一个根。因为失道以后,在民间办教育的时候,就把它不断地分化成为“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它内涵的核心含义就是“道”。
比如说今天讲的“孝道”,如果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孔夫子的“孝道”,到孟子的“孝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文意发生了一些变化。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孝敬是“道”的一种表现,是道在人身上的呈现。既然有人道,有天道,如何表现天道?作为人的子女,你对父母就要孝敬。刚才你也谈到了一个微言大义的地方,我光给父母买房子,光给你酒肉,但是我从心里不敬爱你,我好像就尽孝了。孔子说“非也”,那是不对的。首先要从心里头对你的父母要敬爱,然后辅助于物质和照料,这才是真正的孝敬,这是孝道。
到了“孝顺”以后,大家就开始迷乱了。你这个皇上,你是个昏君,我还要对你忠孝吗?如果我的父母是个赌徒,我如何对你孝顺?现在有很多老百姓经常会问我,“我的父母不咋的,我上学他也不管,我结婚他也不管,五马六道很痴迷,那我怎么来孝敬他”?
实际上这个前面又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在没有讲这个仁之前,先要尽到人的本位。先要把人的本位定好了,君像君,父像父,夫像夫,每个位置定好以后,再来讲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位置都没有定准,然后去讲关系,那不是越讲越乱吗?所以说大家在学儒学的时候,心里充满了疑惑。疑惑就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把这个位置定准才可以。
郑佳明:刚才两位都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彼此的关系,是有义务的,有责任的。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夫要爱,妻要顺。这套东西靠什么维系?靠“礼”。刚才汉民教授反复讲到“礼”,它是一个外在的规范。
为什么人需要规范,需要整齐划一?而且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规律,好的人格要从小养成。有了“礼”以后,他从小按照这些“礼”去做。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懂,为什么到别人家拜访要敲门,见到大人要喊尊称,吃饭的时候要大人先动筷子,这些东西他都不懂。这个时候,从小把这个“礼”教给他,他长大了,慢慢地就理解了。
这套礼仪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的礼治,有几千年的传承。我们湖南大学有一位陈戍国老师,专门写了一套书,很厚,有六本,叫《中国礼治史》。所以说,“礼”是一种外在行为对内在修养的养成和约束。
“礼” 的第二个含义是人际关系。人和人怎么样能够相处得好?要有“礼”。“礼”的内在的修养是敬,人要尊敬别人,要敬天为民。“礼”实际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要的品德。
“温良恭俭让”,就是礼。我们现在见到一些台湾地区的、新加坡的年轻人,彬彬有礼,而我们现在大陆的年轻人不太懂礼,很粗鲁,没有礼貌。有的人给我发短信,不留名字,也没有抬头,我说你是谁?他说我没必要告诉你。我也这么大岁数了,还是个老师,你跟我说话,你总得说,郑老师你好,我有个什么事麻烦你一下。不懂礼,这就是人际关系处不好,长大要吃亏的。
从有礼到法治
郑佳明:“礼”和“法”到底有什么不同?刚才妙华法师提到了这个话题,我们也有人提出礼治和法治的关系。
礼治和法治有些层面是通的,它都是从行为上来规范人和约束人,这个比光从心里头要求人规范人好一些,它有一个抓手,而且易于操作。心里头的东西,你是吃不准的,他心里在想别人的媳妇,你怎么知道呢?就是他不做就算了。
所以礼和法律都是从外界来规范人,但是从外界来规范人的话,有三点不同。
第一点,法讲的是平等,礼讲的是等级;
第二点,法律在社会层面研究的方面很宽泛,包括经济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礼”的落脚点,着重是道德,礼不讲经济,不讲土地纠纷,其它各种各样社会形态都不讲;
再一点,法律是强制性的,是暴力的。你不守法的话,法院法警可以把你捉到牢里关起来。礼一般是通过社会的道德舆论来进行批评。但是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有的家族里实行封建礼教,可以把一些人沉塘,可以把一些人吊起来打,那些都是不规范的,是违法的。所以礼治最终要走向法治,礼和法律的共同点是对人的约束,但是都是对治心、治德的补充。
妙华法师:通过刚才对“仁”和“礼”的阐述,我想“仁和礼”这样一个核心,它所暗含的人格教育已经非常清楚了。
刚才我们还有一个话题没有谈透,就是孔子教育思想当中的“仁、智、勇”,我们把“仁”已经谈得很透了,那么两位教授,如果把儒家教育当中的“智”能够跟大家阐述一下,我想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认识天地,会有很大的帮助。儒家讲的“智”,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哪些内容,请给大家再做一下阐释。
朱汉民:作为君子之德,在儒家的人格教育里面,“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其实智慧的“智”在古希腊哲学中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德教育。就是在不同的文明中间,既然是文明,都要包含着智,智慧、知识和自慧。
孔子讲的“智”,智者不惑,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作为一个有着良好人格的人,必须有德性。
讲人格通常从德性方面讲得多。但是这种德性不是麻木的,一定是建立在知识、理性的基础上,不像过去有一个所谓民粹主义。民粹主义认为读书读得越多,想法越多,越不可靠,品德可能会越出问题。但是,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君子,必须是一个智者。
这个“智”要通过什么获得?是要通过学习。大家注意这个“学”,“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就是“教”,“学和教”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是不分的。现在的教育管理部门叫教育部,在古代就叫学部,比如在清朝时就叫学部。因为“学”在《学记》里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也叫做“学学半”,就是一个人的学的过程,同时是老师教的过程,教的过程同时是学的过程,这是中国一个非常高的智慧,关于人格培养的智慧。就是你做老师,不能老是抱怨这个学生太笨了,总是学不会。可能你教的方法或者某个方面有一些问题。当然学生可能有时抱怨老师,这个老师不行,那个老师不行,他可能不一定能掌握每个老师的教学的特点。所以教和学,是密切相关联的。
在“智德”里面,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是把学习看得非常重要。大家知道刚才讲的“三纲八目”出自《大学》。《大学》不是我们今天说的你考上的那个大学,实际上是大人之学。
清朝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的精英,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话,一定要学习,一定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这样一些步骤,要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非常强调开始要博学。
后来王阳明心学的发展,就特别强调体悟,特别强调良知,对自身的良知体悟,认为只要用自己的良知来主宰我的日用常行,我就可以成为君子,就可以成为圣贤。换句话说,读书不太重要。
其实在阳明心学之前,从孔子以来早期的教育中,一直把智德培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品德,而且这种智德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所以叫“博学之”。
古希腊有一个传统文化叫“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现在翻译成“素质教育”。其实“博雅”的“博”就是知识的全面性,强调知识的全面性。
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或者中学教育,分科非常早,然后不太注重人格的教育。太注重知识教育的话,现在的状况,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生非常忙碌,但是他的学问并不是“博”,他是围绕着老师出的题目,围绕着那个专业。
当然围绕专业也没有错,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作为一个现代的文明人,现代的文化人,必须要具有一些通识,大家共同的知识的标准,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必须要学,所以叫“博雅教育”。
当然这个“雅”就是人格。博和雅有相关性。我们经常批评现代教育有一些问题,就是中学太注重分数教育,到大学注重专业教育,就完全偏离了“学以成人”的初心,所以就容易出现问题。
现在在国际教育界,特别大学教育界,都非常重视博雅教育,重视通识教育。在世界教育学大会上,还把“学会关心”列入未来教育的主题。就是人和人相处要学会关心你身边的人,关心公共事务,关心大自然。其实“学会关心”就是一种博雅教育的基本态度。
回到我们讲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智德实质上包括博和雅。换句话说,作为一个仁者,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是有非常广泛的社会知识的人。所以一定要把“智德”作为一个君子、一个人必备的品德。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2 12:38
楼宇烈:离开“道”,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2019
03/12
09:00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作者:楼宇烈,1934年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文化离开了道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扬,也主要是要从道的层面来发扬。
中国文化是一种“道”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层面,或者说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
《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具”的“器”,就是具体可见、可操作的“艺”。在中国文化中,这两者统一而不可分,并且着重强调要“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把“求道”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旨归。
“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将之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
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各种技艺也都以“载道”为内涵,以达到这种“道”作为它的最终究竟。
中国文化中“道”和“艺”这两个层次也可称为“本”和“末”。人们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要“知本”,然后“求本”,以“本”为最终归宿。
“道”是形而上之学,“艺”是形而下之学,所以“道”这个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艺”这个层面的东西是可见、可操作的。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地方描述“道”。道家自不必说,《管子》里也有很多对“道”的描述,如“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道”只能心领神会,不能通过语言、形象、声音来传达。
儒家非常强调学习要“下学”和“上达”,这也相当于“艺”与“道”的关系。“下学”者,学人伦日用、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等等;上达者,达天道、性命等抽象道理。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
现代教育把下学和上达割裂,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专门研究上达,走上极端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空空洞洞的学问。
而下学只朝向所学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下学必须要上达,上达也必须落实到下学,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还是上达。
“读书学习所为何,通晓人道明事理,开启智慧增艺能,变化气质美其身。”变化气质、使人完美,这才是读书学习的目的。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有句话完全被误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通常理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谋私利,老天爷也要诛灭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老天爷难道如此护私?天地是最大公无私的。
人向天地学习,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天地的大公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这是天地最根本的品德。
它能够包容,天生地养,天地养育万物完全是奉献,从来不求回报,也不去主宰。老子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天地让万物自由、茁壮生长,而不是占有甚至主宰它们。
如果不为私利奋斗就受诛灭,这样的天地还要敬畏它干嘛?所以人们常常形容圣人“德配天地”、“德侔天地”。
那么“人不为己”的“为己”是什么意思?《论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国历来就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荀子解释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为己之学是完美自身,为人之学是将之作为财富的象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以为禽犊”实际上是一个贩卖,“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因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是人如果不为己则枉为人也。作为一个人,一定要不断完美自己、提升自己,否则天地也要诛灭他。
一切探讨和研究都是围绕“天、地、人”来做,研究“天、地”最终也是为了人,让人能够更好参与天地变化,与天地达到最和谐状态,让人的生命能够生生不息。为了人类并不是让人类凌驾于天地之上,不是去支配、改造、控制天地。
孔门“君子之学”
人们常说“以人为本”,提倡人本主义、人本精神。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是西方、尤其是西方近代史上的一个理念,这完全是错误的。
人本主义、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西方近代所提倡的人本主义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而提出来的。
西方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的神本主义占统治地位,排斥一切其它文化,因为它是一神信仰,人们对于造物主应该绝对服从,不允许其它文化思想去干预,否则一律被定性为异端而受排斥和否定。
一直到十四、五世纪西方人才发现自己在这样一种僵化的神本文化(意识)统治下落后了,需要改变。
于是第一个行动就是回归自己的传统,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去寻找能够来批判、冲破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基督教文化,这是第一个高潮。
第二个高潮是宗教内部改革。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出现了一批新教徒,打破了原来基督教一统的保守情况。
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讲到新教诞生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建立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宗教改革过程中一批传统的天主教传教士在欧洲失去了领地,于是来到中国、来到东方,他们发现中国文化与他们中世纪的神本文化完全不同,中国依靠礼乐教化、提倡个人道德自觉自律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道德自觉与自律,他们把这种文化传回了欧洲。
不听从造物主的命令而靠道德自觉自律,这样一种“异端”在中国居然延续了几千年,因此传到欧洲以后引起了一批思想家的关注,他们就是十七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思想家。
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魁奈等人都把中国的这种人本精神视做典范,作为能够冲破西方神本文化的一种力量和资源。他们都把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看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文化,写了很多作品来赞扬。
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的开始,他们以这样一种人本主义结合古希腊罗马自由开放的思想来冲破中世纪的独断的宗教文化。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在他们那种传统文化环境下慢慢发生了变化。
之前的人匍匐在神的脚下,现在站立起来,于是他们觉得人应该做主人了,于是提出人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征服改造自然,要天地万物听人的指挥和摆布。
一下子人变成了神,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和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征服一切。
其实现在很多人所接受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的人本主义。
人要征服一切、改造一切,结果反而被所要改造、征服的对象把人给束缚住了。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达到对资源和财富的控制,谁知又被所改造的资源和物质牵着鼻子走了。
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和资源,就要用更先进的科技去征服它。在西方、在欧洲人们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科学万能,就是这个原因。人自以为变成了神,变得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反而成为物的奴隶。
这个问题西方人其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开始总结了,因为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死亡那么多人,目的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在于夺取资源和财富。人刚从上帝的脚下爬起来,又变成了匍匐在物质财富脚下的奴隶。所以二战之后,西方许多思想家重新提出返回人本主义,人要做回自己,既不要做神的奴隶,又不要做物的奴隶。
我们现在要警惕,要返本还原,要学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人必须要向天地万物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有周鉴于夏商两代,得出一个结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的自我德行的提升,而不是天命。
重要的是“疾敬德”,赶快提升每个人的品德,尤其是统治者。
二是“以天为则”。“则”是原则、法则的意思,中国人从来不主张人去做天地的主人、去支配天地。
《论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论语》里还赞扬道:“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是维持人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自我自律的精神,而不是去支配。
何为“六艺”?
在中国文化里“艺”这个概念非常宽泛。
《礼记》记载孔子经常讲要以六艺来教育青少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属于基本的文艺,指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包括唱歌、跳舞,相当于“文艺”。射、御属于体育运动,也可称为“武艺”。
至于书、数,传统的解释指“书”为“六书”,即中国文字起源的六个方面: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书”也常被指为写字、书法。“数”,古代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和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即算术,后来发展为术数,包括天文地理等等,可以称为“技艺”。
六艺之中包含文艺、武艺、技艺,范围非常之广,涵盖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
“艺”过去都是小学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个“小学”跟我们现在的小学概念不同。《礼记》有一篇文章被单独抽出来成为《四书》里的一本,叫《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相对于大人之学的就叫小人之学,即小学,后来小学又专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说古代儿童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之前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洒扫是整理内务,应对即待人接物,进退即礼节,《孟子》里说的“徐行后长”,慢慢跟在长辈后面走,这是礼节,从进退中何时在前、何时在后等方面体悟出大人做事的进退。
除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之外小学还学礼乐书数御射之文,习惯成自然,长大以后遵守规范行为也是自然而然。如果长大之后再学这些就有点别扭不自然了。(开玩笑说,文艺中的琴棋书画,再加上茶道、香道,或者花道与香道组成一个新六艺也是可以的。)
“射”这项体育活动从古到今从来没有断过,只不过形式变了。古代射箭时对面摆一个靶子,后来变成投壶,即对面摆一个花瓶,拿一把箭往里面投,现在变成套圈。古人非常重视“射”,因为这可以提升自身修养。
《礼记》里讲,若要射中靶心,首先要端正身体。其次要专心一致,心无旁骛,就像弈棋。再次,万一射不中,不能去埋怨靶不对,而是反求诸己、反躬自问。在“射”这一武艺中培养心性和技艺。
现在社会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怨气冲天,大家你怨我、我怨你,怨天怨地、怨人怨事。怨气是一股很厉害的戾气。如果每个人能够反省一下自己,这个社会就会和谐得多。技艺的内涵也很丰富,包括中医。
《汉书·艺文志》将各种典籍分类,其中“方技”类都跟现在所讲的中医有关,它包括四方面:
一是医经,即人体生命理论;
二是经方,即医药;
三是房中,即男女阴阳关系;
四是神仙,即养生。方技者,生生之具也,即各种各样维护生命的方法。
技艺还包括制造器物。
艺术应该是正情的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有象的所有的方面都属于“艺”,我们在生活层面享受“艺”的成果。
但艺既能够提供享受,亦能够为害于人。
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比如食物越来越丰富,人们吃得越来越精细,用各种食品、调料来满足口腹之欲,可究竟是好是坏?
人们也许只看到当时的好吃,看不到之后对身体的损害!《吕氏春秋》讲养生之要是去害,太咸、太甜、太辣、太酸都是害;若是去掉这些,生命就能够健康、能够保持和谐。
生命是因和而生,任何的过都不对。艺的过同样是引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会给我们带来反面作用。所以中国文化强调艺一定要在道的统摄下面,否则它就会走偏。
艺,尤其是文艺对人的影响极其之大,因为人都有感官的欲望,文艺作品实际上就在影响人们的情绪。其中声音对人的影响最大。
文艺演出里最疯狂的是就是音乐会,观众动辄上万人。它是深入人心的,能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
先王制乐是用来制内情,防止内部情感没有方向地过分发展。艺术应该是正情的,而不是重情的,所以艺术对社会的引导非常重要。它比理论的影响要大得多、快得多、深入得多。
古代教育远没有现在普遍,老百姓从说唱、戏曲里学习做人的道理。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脸谱化,白脸是坏人,红脸是好人,让人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这就叫高台教化。所以说艺要有道来统摄,要有一个指导思想或者价值观念,看戏也不能光停留在热闹上,要从中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艺都是用来陶冶性情的。
欧阳修论述琴艺时说,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琴曲最重要的不是悦耳,而是移人情。弹以无邪之音,听以清白之心。弹者、听者,一同移情归正,这才是传统古琴美学的精华与追求。
艺的根本目的在于导情归正,把人们的情引导到正,而非邪恶的方向。其它艺术如绘画、书法等等方面莫不呈现出类似的情形。
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
《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了求道,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
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
如何由艺臻道?
宋代欧阳修在重刊唐代无仙子所注《黄庭经》时在前言中说:
世上无仙而人人求仙,世上有道而人人不修道。道不远人,道就在事物变化之中,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也就是道。
养生之道即以自然之道来养自然之身,不能停留在一个具体的、操作的层面。气功是自古就有的养生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庄子》已提到导引,马王堆汉墓发现《导引图》,从艺的层面讲都是养生,人们容易落到艺层面而上升不到道层面。
如何上升到道的层面?在先秦道家著作里面,包括《管子》都提到“心正”。《汉书·艺文志》:“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也。”
真性也可以说是先天之性,即天地之和气也。天出其阳、地出其阴,阴阳和合就有了万物。生命因阴阳之气的和谐而诞生,又因阴阳之气的和谐才能维持。但是人一生下来这个性命之真就变成后天之性了,后天各种干扰和诱惑一来就失去了先天之真性,所以要有求于外者也。
如何来求?
第一,荡意平心,或曰荡平心意。
第二、同生死之域。即打破生死界限,不要贪生怕死,越是贪生怕死的人越死得早。
第三、无怵惕于胸中,不惊不怖,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做到这三条就是神仙。
育正气、养真气、化怨气
所修者何?气也。
道家的著名八仙之一吕洞宾所著《百字碑》,首句曰:“养气忘言守。”忘掉语言,忘掉守气。清代有人为之注说,气存丹田得下漏,守在上面得脑漏,守在中间则肚胀,所以不能拘泥停留在意上面而要去突破。
气不是一简单物质,亦不是一简单精神,也不是什么能量,它是不可言说之物。这个气跟具体可操作层面的气功没有关系。儒释道三家都讲气,各自所讲都不一样,但都有其特点,即都从最高层次上来讲。
儒家育正气、浩然之气。
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他在序中说道,元人把他俘虏以后希望他投降,但他坚强不屈,于是被关在一个简陋茅棚里两年多,边上厕所臭气熏天,外面煮饭地方米气很多,夏天热气,冬天寒气,雨季湿气、霉气,八种气干扰他,可是他没有得病,原因就是身上有正气。
儒家讲诚意正心,朱熹也讲,15岁之后进了大学,要穷物极理正心治人的道理。正心从诚意而来。诚意者,毋自欺也,要慎独,不欺暗室,要养一股浩然之气。这股气说不清道不明,不过每个人可以感受得到。
某人正气凛然,某人一身邪气,一眼就能看出。佛教讲相由心生,长期的一种思想与念头会表现在外貌上。所以儒家育天地之正气、育自身之正气。
道家养真气,要保住先天之气不被后天事物所干扰。
人们现在如果去西医院,可能都找不到自己的病究竟要挂哪一科,但在中国古代很简单,所有的病无非三大类:一是意外伤害,如跌打损伤。一类是外感伤寒。一类是内伤,即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
维护整个生命、治疗人的身体用两句话就能概括:去其所本无,复其所固有。这就是道家的葆性命之真,恢复其天然和谐。天和就是保真气,或曰保元气。
佛教化人怨气,人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三毒,其中最严重的大概应属嗔,嗔即怨恨,如果老是怨天怨地、怨人怨事,嫉妒比自己强的人,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其心情是不能宁静的,因此也得不了道。
所以一定要把怨气化成感恩心。
所以,真正的气功要练三气:育正气、养真气、化怨气。
得意忘言、得意忘象
上达之学必由心悟,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是智慧之学、是哲学,说出来了就成为知识技能、落到形而下的下学了。
我们最初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哲学”叫“形而上(物理学之上)”(philosophia),即“爱智慧之学”。尽管语言不可以传达,但还是需要语言来传达,那就需要人们能够超越语言,得意忘言,要学会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
中国所有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触摸的,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这些去领会它内中所包含的意,这就叫得意忘象、得意忘言。
一方面是低级层次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高级层次的智能,智能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国的学问强调智慧之学,一切的艺都是通过外在形象来达到对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或认同。
欧阳修有一次题画时说道:“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在题一幅画时言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欣赏一幅画不是看它是否形似,而是看其所体现的精神境界。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一个人的修养到家了就会体现在他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言及书法曰:“习字调心性,学书铸人格。”书法、绘画都寄托了作者的一种品格,它展示给人的也是这个东西,中国的艺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深度才算是真正的艺。
艺术的创造与再创造
一个艺术家不容易,很多所谓的艺术家恐怕都只能算是一种匠,匠人只会在技能上模仿,却没有灵魂和思想寄托。艺不能上升到道,不能让人回味,不能启发人,那只能算是复制品而不是创造。
同样,一件艺术作品在人们欣赏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让欣赏者进入再创造。中国的艺术就有这个特点。
如果仅仅停留在象上面,那就无法再创造。在中国画里,人们可以通过作品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之下体会出完全不同的意义来。
汉代董仲舒说“诗无达诂”,诗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可以这样体会,也可以那样体会,都能得到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中国文化完全允许欣赏者再创造,而不是将之定式化,甚至可以脱离其最原初描述的实景去领会它里面的意思。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如果只局限在字面,按场景来讲是很直白的一句话,但中国人不停留在写实上面,而是引申为人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此励人。
另一首诗: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这两句话很真切地描述了竹子,可如果只是看到这一点,那就不懂中国文化了。在这里要体悟到的是一个人,在没有出头之时、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要有大丈夫精神;及凌云处呢,飞黄腾达了也要虚心谦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大哲学系一群教授有次喝茶聊天,说的大丈夫的气节,大家说不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嘛。
这是时候,胡适坐在一边,说,还得加一句才行,“时髦不能赶”!我觉得加得很好,许多人丧失气节,问题还就在赶时髦。
艺不忘道
没有道的艺是没有意义的。学艺、欣赏艺,也必须从道的角度去欣赏、去学习。学艺是为求道,不是简单为了技能提升,仅仅沉迷于技艺,那就必然落到玩物丧志。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忘掉道。
忘掉了道就失去了艺的灵魂,我非常不赞成电视栏目常常举办各类竞技比赛,尤其是业余的,比什么呢!业余本来就是娱乐、丰富自己生活,一旦比赛就失掉通过艺术来修养、提升自己的初衷。
我们要回归中国文化中道艺的关系,要理解中国文化离开了道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扬,也主要是要从道的层面来发扬。
艺的层面随着时代发展有许多变化,在这一层面我们可以去恢复一些传统的东西,也可以随着时代变化以及欣赏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例如,恢复古代礼仪不一定要穿古代服装,可穿可不穿,不是一定要弄得跟现在的时代很远。当然服装也是属于艺的层面的东西,它这里面也必须体现出道的精神,服装是小事,但它体现了一种文化,体现了文化的认同,这个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在欧洲很多国家到了传统节日时都要恢复过去的传统穿戴,周边东南亚国家在传统节日里也是如此,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到了节日时候也会穿上民族服装,可是绝大部分汉族人却没有自己的传统服装可以穿。
服装是一种文化符号,汉服可以千变万化,但有几个特殊的因素不能变:
一、溜肩,崇尚自然。一上肩就变成平肩了。
二、不在衣服上挖窟窿去扣扣子。
三、背后是拼接的,不是一整块,这也许与裁剪有关系。
如果能保持这三个特点,纵使千变万化也是传统的。不能保持这三个特点,即使再像也不是传统。
就像诊断方法和治疗理念是中医的,即便开西药,那也是中医。如果治疗理念是西医的,哪怕开中药也不是中医。我们可以多一点传统服饰,多一份文化认同与标志,但我不主张一定要复古,一定要穿上某类服装。
道艺结合,这样才能将文化延续下来。
眼下热衷创新,去年“两会”时,有一个报道说出席的浙江女代表们会穿上旗袍,结果在开会前一个星期,有一家媒体展示了她们要穿的旗袍,我感觉到女代表们穿不成了,因为它是时装设计的旗袍。果不其然,代表们抵制穿她们的旗袍。它还是一个赶时髦的东西,而不是在传承传统。
如何弘扬中医之道?
传统道艺的结合,要以道为主,以道统率艺,由艺上升到道,下学上达。两者都不能孤立,离开了下学、离开了艺,道便空了;脱离了道、脱离了上达,艺就没有灵魂。
中国文化现在处于一种失魂落魄的境地,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也就是魂)。我们原本在世界上被称做“礼仪之邦”,可是现在人们一举手、一投足、一言谈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规矩。
从艺入手,通过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具体的艺,了解它,喜爱它,把它放到整体文化当中去,我们就可以领会艺所包含的道在什么地方。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来接触传统的艺,不管是琴棋书画还是气功、武术。
我们现在向全世界推广的武术叫健身气功,包括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经筋这样一些东西,目前在世界上相当火热。
这次国家体育总局办培训班一共有三十六个国家参加,有一百来位世界各地致力于推广气功的组织和教练参加,可见世界上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远远超过我们自己国家的百姓。
中医作为技艺的部分,它是在整体中华传统精神下面来治疗疾病,呼吁把“中医”改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对它的称呼——国医。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都加上一个“国”字,如“国画”、“国术”(指“武术”)、“国文”、“国史”等。
改回“国医”这一称呼才可让中医本来的含义得到彰显,西医是治疗医学,中医不是。中医是在中国整体文化下呈现道的一种技艺,它本来有很明确的几个概念,如“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是治人的,不是治病的,这个理念与上个世纪卫生组织提出的一个理念完全吻合。
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传统医学的合理性,承认其科学性,而且提出要从对病的重视转移到对人的重视上来,这符合传统中医的概念,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人所生的病,而是生病的人,这样,中医的精神才能彰显。
中医还有个概念:“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个世纪卫生组织也提出把预防放在重要位置。等到有病才去治就不是中医了。
第三个概念更厉害:“不服药为中医。”这句话为清代钱大昕在注《汉书·艺文志》时所提出。这强调了人体具有自主恢复和痊愈的组织及能力。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的理念之一。
曾国藩曾写信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以不药为药。中医的核心是“中和”,人体只有达到“中和”才能恢复和保持健康。
任何疾病的根源就在于身体的阴阳不调、五行失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生生不已。
中医改回“国医”称呼也许很难,尽管不少中医院的院长认同。但即使改不回来,我们也要了解到中医最核心的精神理念——致中和。
现在中医院里许多治疗手段也采纳了西医的拍片、验血,B超等,完全背离中医的含义,但没有办法,因为大家相信科学、数据比相信人多,把身体交给一堆机器去做各种测试;相信医生比相信自己的感觉更突出。
如果说我一眼看到你有这个病,他会不相信,而这恰恰是中医最关键的“望闻问切”。“望”的境界最高明,其次才是“闻、问”,最后才是“切”,而我们现在把切脉变成是中医最高的,错!
有人去看医生,对一看就知道其病的中医反而不相信,甚至怪罪,直到一大堆数据表明才开始相信。所以流传一句话:“西医明明白白治死人,中医糊里糊涂治好病。”
西医治死了人也是该死,无法打官司,而如果是中医也许就要耗上了。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癌症很多是死于过分治疗,但还是愿意去遭罪,开刀、化疗……观念问题害死人。
其实当年扁鹊也有很多明确的不治。我提出一个观念:要为自己的感觉活着,而非为数据活着。
中医作为具体的艺,如果离开了整个的文化理念,就必然会沦为技艺性的东西。不能把中医降低到艺的层面,然后在艺的层面与西医比拼。
应当在从理念上去弘扬中医之道,运用中国整体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的方式、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
去对比西医简单的对抗性的疗法,其实近年西方已经冲破了这种对抗性疗法的理念了,提倡自然疗法、情绪疗法、直觉疗法,强调自身修复能力的提升。
自然疗法的一个原则就是:将来的医生将不是开药方的医生,而是指导如何人们如何健康生活的教师,这个理念在变。
中国文化的优势就是它的道艺的结合,而且是在道的统摄下面,来指导这个艺,任何艺,也要把它提升到道的层次来认识它、体会它。
- END -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12 14:56
民俗参考:民间最有效的招财秘术
2019
03/11
10:28
道始自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引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记得有为数不少的善信想要找我请五鬼,用以招财,但是我都拒绝了,并非是我高尚,而是因为我明白其中的缘由以及可怕之处。今天我就与各位分享一些民间的招财秘术以及方法。
人体磁场的强弱会随运势高低而变化。财运不好的人,往往气场也不够,阳气低弱。不分男女,人气的流向都为左手进、右手出,这时不妨在手上佩带开运饰品,达到增强运势,招财进宝的目的。
左手咬钱
民间有着蟾蜍口衔金钱的说法,若是合适,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戒指,佩带在左手的小指上面。记得白天蟾蜍嘴巴要朝外面,代表咬住各路财富,到了晚上则将方向转向自己,象征将财富进府纳库。
右手守财
防止财富外漏,可以在右手无名指上,佩带一个方形的戒指,以黄金、黄水晶等金黄色材质最佳。因为右手代表人气流出,而无名指在五行中又代表“金”,也就是钱财,所以要用戒指锁住财气,达到守财的效果。
财库上摆聚宝盆 汇聚四方八路财
打开家中客厅大门,对角线四十五度的位置就是家中的财库,一般而言,财库上若是堆满杂物,或是脏乱不堪,那么本身的理财能力就会比较弱,而且花钱也会比较没节制,所以家中的财库除了要保持明亮洁净之外,最好还能在财库上放一个聚宝盆,那么透过聚宝盆的聚财能量,不仅可以为您带来源源不绝的财源,还能让您招财进宝、财运亨通顺畅。
方位招财法
在一些简单的招财风水中,房屋的朝向在东南方是最好的,因为东南方是财运最旺的方位,房屋朝向东南方,那么整个家庭的财运就会不断的上涨,除了财运,健康运势、事业等等都有很大的改善。因此,东南方的房屋朝向是招财风水中最好的,想要发财的人们,不妨在购买东南朝向的房屋试一试。
招偏财秘术
用新的毛笔在红色的纸片上,连续五天写上〔祖师招财〕四个字,之后将这五张纸放在供奉祖先的案桌上,五天之后再把这五张纸拿到离自己住家最近的十字路口烧掉,同时念自己的名字和地址,不出半个月,就可以得到一笔意外之财。
以上内容整理自民间某些笔记以及老人的口口传说,各位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操作,若是觉得不方便的,也可进行八字补财库等法事或是佩戴招财符等方式巩固财运。但是请记得注意防骗。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