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0 11:32
《老中医》:医者仁心 悬壶济世
腾讯儒学
2019-03-19
图片
近期,讲述中医国粹传承的传奇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黄金档热播。随着电视剧情节的不断展开,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传奇而又坚忍的一生如古典画卷般铺陈展开。
图片
他在事业上终其一生对中医的传承与坚守,生活中与独立坚韧的葆秀和细腻浪漫的岳小婉有着欲说还休的情感纠葛。他用至深之情诠释医者仁心,用悠远韵味畅叙浪漫情怀。
古书有云,“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医者,笃于情,一心赴救,视人犹己。”孟泉海正是如此。他坚守本心救人,婴儿胎死腹中,翁泉海一剂金方,助产妇排出死胎;温先生以世俗之物诱惑翁泉海为其就诊,他以回春圣手为其就诊,黄白之物却分文未取。
翁泉海于院中讲授中医中药之理,不求治好天下之病,但求无愧自己的初心,将中医发扬光大。所谓“医者仁心”,医生修行医术之时,也是在修习个人,翁泉海以其修医修心的行为展现了医者的风骨与仁心。
图片
《黄帝内经》中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者与世道的关系正是如此。护苍生黎民、救黎民百姓、治疑难杂症本就一脉相承。赵闵堂为了民族大义篡改药方被杀害、葆秀为了保护古方不惜牺牲自己等等,这一个个角色,都“不枉为医一场”。
翁泉海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仅塑造了中医风骨,更是当时乱世中千千万万个想要救国的有志之士的缩影,可谓“侠之大者”。
说起悬壶济世,还有个有趣的典故。《诗·豳风·七月》有这样的诗句,“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里的壶,就是所谓药葫芦。
图片
《后汉书·方术列传》有记载,一位老翁在市场卖药,将一个壶挂在街头,等到散市之后,就跳到壶里,人们就没见到他了。
费长房在楼上看到了这一幕,感叹奇异,就带着好酒好菜多次拜访。老翁知道费长房是看到了他的变化,就跟他说“你明天再来吧”了,后来费长房又去看老翁的时候,就带着他一同进入壶中。
长房进去看到里面富丽堂皇,佳肴美酒。老翁招待长房一同饮酒,并告知他自己是仙人,因为过错受到责罚,来到此处,今日事情已了,问长房是否跟自己一起走?长房当真跟老翁一起走了,入深山学医,学成回来治病救人。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谪仙人,就在药铺门口挂上葫芦,也逐渐成为行医者的标识。再后来,即使中医堂已经不再挂葫芦,也流传了这样的传说。
图片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一根银针,通筋脉之阻塞。三根手指,辨疾病之浅深。六味草药,补气血之亏虚。杏林一脉传承千古,中医中药贯通古今。中医既要救个人,还要抚众生,既要疗百姓,更要医家国。
中医的魂就是中华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智慧,更是华夏之“道”。闲来无事,不妨感受一下中医文化,也未尝不是趣事一件。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0 13:47
《道德经》20句至理名言,富含人生哲理,足以影响一生!
2019
03/20
10:21
素儒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道德经》20句至理名言,富含人生哲理,足以影响一生。
1.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天神地气交合一处,相互作用,以至于降下甘露。
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自然法则的天网,是广阔宽松的,但是却不会有任何遗漏。
3.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简单的开始。天下大事,也一定要从细小的开始。
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5.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合乎于道,便没有战争,战马只会去耕田种地。天下不合乎于道,便会频繁战争,连那怀胎的母马都被用于作战。
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最坚硬的东西中奔流。
7.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自然的规律是有利而无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有所作为,却不去与别人争夺。
8.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用自身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用不生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用无味的态度当做有味。
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求学,知识就会一天天增多,而求道,情欲就会一天天减少。
1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们的听觉不灵敏。美味的事物,使人味觉迟钝。
11.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高和下相互对立而存在,声音相互对立而和谐动听,前和后是相互对立而出现。
12.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持重是轻快事情的基础,冷静是躁动的主宰。
13. 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情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有规律可信的,而不是信口开河。
14.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
尽力使得心灵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牢牢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15. 治人事天,莫若啬。——《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理人,处置事情,没有比节俭、爱惜、吝啬更好的了。
16.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一样。比喻治理大国应当无为,能轻而易举地治理国家。
17. 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知道满足这样的满足,就会永远满足。
18.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会胡乱说话,胡乱说话的不是有智慧的人。
19.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停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20.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第二章》
有和五相互生产。难和易相互对立,长河短相互体现。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0 13:54
道医养生:一针,二灸,三用药
2019
03/20
09:51
道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01
《黄帝内经》说:“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又说:“一剂药,七服,病好或病不好,不再服。再服则伤气伤血伤脏……”还说:“善治者,治皮毛,内务大病,病在皮毛,首选外治,慎言内调。”
意思是说,用药治病如同用兵器退敌,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兵器。用药得当,药能治病,用药不当,药能杀人,是药物都是有毒性的,有利就有弊端……用药物治病,七服药,无论见效不见效不要再服用。多服则伤人身心。真正高明的医生,是从外在的皮毛治病的,所有的重大疾病,在外在的皮毛上都能找到治疗疾病突破口,治疗应该首先从外部治疗内部大病,不要动不动就吃药内调。
《中国药典》说:“目前,造成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即所谓‘医药公害’。这就是“为什么医院越来越多,疾病越治越多,医院的大楼越盖越高”的原因之一。
02
因此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灸法、针法、推经点穴法、刺血法、刮法、罐法…)成为无药治病之术的根本大法。”
扁鹊说:“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意思是:“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使用艾灸疗法,如同煮饭要用火。现在的医疗手段对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难以奏效,完全是由于医家不了解艾灸疗法,不会用艾灸疗法的原因。世间有太多太多的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不懂艾灸,不会使用艾灸疗法,怎么解除病痛,怎么能救人性命?”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意思是说:许多大病,旧病,慢性病、要命的病等如果不及时艾灸,等到元气虚脱耗尽之时,再来艾灸也没有效果了,来不及了;如果能早点艾灸,自然能给身体补充到阳气,可以保命了。世人使用艾灸三五十壮,就急着要求疗效,要痊愈,要健康,三五十壮只能痊愈轻微疾病,治疗大病、要命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意思是说:治疗危机生命的大病,要施灸五百次才能补足元气,才能见效,才能保命。
03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意思是说:以救治自己的心情救别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患者,言语是真诚的,用真诚救人的心情救助别人,这个道理是千古不灭的真理,不怕天下人不相信。
《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从以上可以看出,艾灸疗法既能治疗又能调理还能保健;既能适宜老人又能适宜婴幼儿;既能适宜病人又能适宜健康人。所以古大医大德说:“治病之要术,无过艾灸”……
针灸比较专业,而艾灸安全有效,可定位家用!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0 14:01
道医养生:什么叫“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2019
03/20
09:41
道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每天坚持走路锻炼,才能健康舒心。
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
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抽烟的人,气管炎,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营养过剩一样中毒
营养过剩了一样中毒,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
那八杯茶行吗?茶不行,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
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
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
孤独比贫穷更可怕,夫妻恩爱的长寿,夫妻健在的长寿,孤独的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短寿,这是普遍规律。但怎么样让家庭和睦,这是一门学问。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1、要尊敬老人。
2、要教育好子女。
3、要处理好婆媳关系。
4、这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这是核心。
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
人都有个性,都有毛病,要经常提醒自己:算了,让着她(他)吧,她(他)只要高兴就行了。
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个方面
1、一定要吃好3顿饭。
2、一定要睡好8个小时觉。
3、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
4、每天要笑,身心健康。
5、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大便。
6、一定要家庭和睦。
7、不吸烟,不酗酒,每天健走。
健康要从每一天开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记住,吃植物性的东西,一定要占80%
动物性的东西只能占20%。我们现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来了,肥胖也来了,糖尿病也来了,痛风也来了。
很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大家记住,一天两到四种水果,三到五种蔬菜,综合抗癌,保护心脏,这是21世纪营养新战略。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0 14:10
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10句精华
2019
03/20
10:08
道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像水一样柔中带刚,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不要妄加人为的因素。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实际上是在强调因循自然。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有和无可以互相转化,难和易是互相形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显现的,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5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无非两个过程,知道别人,了解自己,前者能让你取长补短,而做到后者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8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宏达的声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却没有形迹。
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创造了东西却不占有,做出了功绩却不自恃功劳,养育了东西却不主宰它的命运,这才是深妙的德。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福祸总是相依, 所以一定不要因为一时得失而迷失自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0 14:22
从《易传》来谈儒学的真诚性,就是《易传》里的这句话: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卦文言传》)。这个“修辞立其诚”很重要,因为真诚性要表达为我们的语言——辞。那么什么是真诚?语言本身为什么被认为是“修辞”呢?因为语言本身要表达智的看法,所以“辞”要合乎天地的道理,表达人们认识到天地的道理。所以儒学强调“修辞立其诚”。
其实,《易传》中还有一句话曰“闲邪存其诚”(《乾卦文言传》)。看到真实的世界,观察世界,反思自我,去其虚妄与偏倚,在我看到的世界里面来掌握自我表达世界的能力和愿望,观其所感,感其所观,这就是真诚。这是一个哲学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观其所感,也不能感其所观,就不是真诚,因为自我和世界不一致,用《中庸》的话说就是“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也”。
这就是真诚。“真”字很重要,是实际具有。《中庸》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系辞传》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真诚是要维护的。“立其诚”,也“修其诚”,要回归到反身思诚。诚是在性之中,若无反身思考真诚,就不能把诚表达出来,否则随波逐流、随意表达,不正的偏邪之气就出来。
正如《易传·系辞传》所言:“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段话说明什么?第一,我们的存在与语言有密切关联。第二,说话必然反映我们内心与世界是否一致,我们必须把握真实,人的真实是宇宙的真实的一部分,但有时人跟宇宙脱离,自然就显示出话说中的弱点与漏洞。
根据这个原理,人发明了说谎机,检查人的话语同真实情况是否配合。所以,反身求其诚。有诚之后,就可以发挥自己真实的生命力量,所谓“至诚如神”“不诚无物”。“至诚”就是真实的掌握了生命本体,神就是创造力,“至诚如神”就意味着生命本身很大的创造力。掌握真实的自我,才能创造出新的天地和宇宙。若没有“诚”,就什么都没有,“不诚无物”。不诚,是个空白、空洞,不能带动宇宙的发展。真诚性带动创发性,创发性才能开拓更多的真诚性。
从儒学的历史来看,一旦儒学失掉真诚性,就失掉创发性,就失掉生命力,就不能面对现代性。创发性与真诚性有密切关系。儒学不能在现代发展主要是因为它丧失了真诚性。
现代性不是不好。在西方,现代性现在发展得不好了,主要是因为不全与偏倚,丧失了真诚性与正当性,失去了创发性,完全变成了工具理性,失掉了道德主体性。对中国而言,若两者能兼得的话,就能促进儒学的新发展。现代性,本来在经典儒学中是存在的。所以,今天我们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必须回归儒学的本体,掌握真诚性,掌握创发性。真诚性与创发性不可分离。我们必须做这些基本的功夫,认识自我,认识宇宙,认识天地所包含的创发性真诚。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0 17:23
梵华日报|活佛转世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鸠山由纪夫访福州万佛寺
2019-03-20 | 文/李芳 | 来自:梵华网分享:
我们每天整理佛教界、文艺界的一些重要新闻,让您一览佛教文化艺术相关资讯。
【不能错过的重要新闻】
中方:包括达赖喇嘛在内的活佛转世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3月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称,包括达赖喇嘛在内的活佛转世,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有记者提问,据报道,十四世达赖接受采访称,他去世后,下一世达赖可能会在印度产生,其他由中国认定的下一世达赖都不会得到认可。中方对此有何评论?耿爽表示,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有固定的仪轨和制度。中国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颁布有《宗教事务条例》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等,尊重和保护藏传佛教这一传承方式。
敦煌召开数字文化遗产发展研讨会|3月17日,由敦煌研究院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数字文化遗产发展研讨会在敦煌召开,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武汉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近140名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学者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研究员,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祖勋分别做了题为“数字时代下敦煌石窟的保护和利用”、“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与利用”、“基于旋翼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的古建筑精细化重建”的学术报告。研讨会聚焦当前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利用中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引起了与会学者和专家的热烈反响和深入关注。
律师公告:有人将包装箱从南怀瑾故居内搬出装车|继发布《关于追回南怀瑾先生遗物的紧急呼吁》后,微信公众号“南怀瑾文教基金会”3月18日再次发布《关于南怀瑾先生遗物去向不明的【律师受权公告】》。上海友禾律师事务所律师邬铁军在律师受权公告中公布“3月10日、11日有一辆印有搬家字样的小汽车停在南怀瑾先生故居的停车场”、“有人将标准包装箱从南怀瑾先生故居内搬出装车”等信息。公告同时指出:“根据以上事实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南怀瑾先生的遗物在苏州中院通知原、被告准备清点后,突然去向不明。”
上海奉贤区佛协举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寺院活动|3月16日,奉贤区佛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寺院活动在东海观音寺举行。奉贤区佛协班子成员、各佛教场所全体教职人员及居士代表共300多人出席活动。活动现场,东海观音寺住持慧之法师的梵呗唱赞、著名国际钢琴家孔祥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虞山派传人朱晞等艺术家们的禅乐演绎,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加拿大湛山精舍第十七期铜瓦抄心经活动圆满|3月17日,加拿大多伦多湛山精舍举行第十七期,也是最后一次铜瓦抄心经活动。这预示着加拿大五台山大雄宝殿落成在即,开光大典即将举行。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率领各位法师举行了洒净仪式,然后带领大家诵经祈福。一百多位信众参加了最后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铜瓦抄心经活动。
宁波海山寺举行首届讲经祈福书画展|3月16日至17日,宁波象山县海山寺为迎接国家两会的召开、积极提升海山寺的居士的修学,特举行“海山寺首届讲经祈福书画展”活动。此次展出,篆书金刚经、吉祥经、六祖坛经文句,行书、隶书心经等最受僧众欢迎。
云南耿马勐撒那召佛寺举行九龙大金塔落成开光庆典法会|3月18日,云南耿马勐萨那召佛寺举行九龙大金塔落成开光庆典法会。临沧市佛教协会长召祜巴提卡达希、召祜巴国旺、临沧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召细米国旺等法师出席法会。法会道场清净庄严,殊胜无比,与会千余人同沾法喜。据悉,勐撒那召大金塔于2017年11月1日发心修建,于2018年5月17日建成圆满。
【这些人的那些事儿】
鸠山由纪夫一行到福州旗山万佛寺访问交流|3月19日,日本第九十三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一行8人到访福州旗山万佛寺访问交流,一行抵达后举行祈福法会,福州旗山万佛寺方丈广霖法师主法,绕场遍洒清凉甘露。随后在山门前共同为中日和平友好而立的“圆融无碍”石碑揭幕。座谈会上,鸠山由纪夫表示将会把广霖法师对中日友好及中日关系发展的心愿传递给日本,希望通过佛教,建立起一个窗口、平台,与日本政界、外事部门建立更多、更广泛的交流,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澳中佛教总会代表团一行访问中佛协|3月18日,澳中佛教总会会长般若法师一行13人拜访中国佛教协会,中佛协副会长演觉法师、秘书长刘威在广济寺怀远堂会见并宴请澳大利亚来宾一行。般若法师介绍了澳大利亚佛教简况以及汉传佛教近年来在澳大利亚传播发展情况,提议为推动并促进中、澳、新三国佛教友好交流的发展,今年年底在悉尼举办三国佛教论坛交流与佛教文化演出。
【数字】
100|3月21日是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天童禅寺方丈诚信法师发起组织“百僧行脚阿育王寺,瞻礼佛陀真身舍利”的活动,计划将于3月21日率领僧俗百人从天童禅寺行脚前往临峰鄮山阿育王寺瞻仰礼拜佛陀真身舍利,以此酬报佛陀教化之恩,展现僧团清净和合的精神面貌,引领佛教四众弟子爱国爱教,正信正行。
责任编辑:李芳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09:09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31+18+21=80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精进持净戒!精勤勿放逸!
(一)【石门素疏】
【读书卡片】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课堂笔记】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最新统计】 20140218-20190228共204,755 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石门素疏》:《课堂笔记》&《读书卡片》
【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228
共有: 204,57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0:10
中国新一代8.6毫米狙击步枪即将亮相 88狙或被淘汰
中国新一代8.6毫米狙击步枪即将亮相 88狙或被淘汰
64
国产QBU-88狙击步枪,可以看到它用于分队直接支持,定位已经转变为一支精确射手步枪
中国兵装建设集团前不久透露,国产新一代模块化步枪包括精确射手步枪,这是国产步枪首次出现精确射手步枪这个改进型,也表明国产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将有可能装备步兵班,替代现在使用的QBU-88狙击步枪。
QBU-88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狙击步枪,不过海外资料并没有将它划入狙击步枪(sniper rifle)范畴,而是称它为精确射手步枪(DMR designated marksman rifle ),依据主要是QUB-88采用5.8毫米口径,5.8毫米枪弹重量轻,动能小,远射能力有限,外界普遍认为QBU-88有效射程应该不会超过600米,这个距离正好是DMR交战距离,相比较之下狙击步枪交战距离一般在800-1000米左右,另外QBU-88也被配备给步兵班,用于直接支持步兵分队,这个也是DMR用途。
海军陆战队狙击手训练,狙击手已经用LR4替代了QBU-88
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军应该也认可了QBU-88精确射手步枪这个定位,此前曾经有报道海军陆战队某旅开展狙击手训练,正在训练的狙击手主要配备国产LR4型7.62毫米狙击步枪,从一个侧面说明合成营狙击排已经用LR-4型7.62毫米狙击步枪替代了QBU-88,QBU-88现在主要下放给步兵班用于分队直接支持任务。当然LR-4也只是部队一种过渡性装备,未来8.6毫米狙击步枪才是合成营狙击排主力武器。
QBU-88作为精确射手步枪实际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它的精度比较有限,QBU-88直接将支架安装在枪管上面,外力容易传递到枪管上面,从而产生射击偏差,另外它也没有采用专用高精度狙击枪弹,采用5.8毫米机枪弹,这些都降低了QBU-88狙击步枪的射击精度,一般认为QBU-88射击精度大约在4MOA左右,这个指标与国外精确射手步枪可以说差距较大,国外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美国的M38精确射手步枪射击精度已经达到了1MOA,SIG716 GW DMR更是优于这个指标,近年来部队和相关单位对QBU-88进行了改进和提高,例如将支架安装在护木上面,减少对枪管的干扰,开发高精度狙击弹等等,射击精度有所提高,但是与国外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QBU-88与M38这样的精确射手步枪相比,差距可以说相当明显
此外QUB-88作为班组直接支援武器还存在其他一些缺点,例如部件与班用枪族不通用,而M38、SIG716G2 DMR这些精确射手步枪就是在同型号突击步枪发展而来,许多部件都是通用的,降低了步兵分队后勤保障难度,另外QBU-88只有10发弹匣,火力持续性较差,M38、SIG716G2等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可以使用20、30发弹匣,火力持续性好,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于远程压制任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部队的确需要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QBU-88也的确到了激流勇退的时候了。
QBU-88支架直接放在枪管上面,不利于远程射击
有些部队已经把它挪到护木下面
从建设集团透露情况来看,国产新一代步枪专门研制了精确射手型号,它与SIG716G2 DMR这些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一样,采用了加长枪管,同时更换了更大倍率瞄准镜,以提高射击距离,这一点国内也是深有体会,在国际比赛之中我军参赛队员就曾经用95-1班机改装的步枪参赛,按照西方观点,我军班用步枪应该也属于重枪管步枪,例如M27 IAR,由于采用了更长枪管,它的射击精度明显高于普遍95步枪,甚至达到了QBU-88狙击步枪的水平,考虑到国内新一代步枪应该实现了模块化,设计了不同口径,因此国产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可能也包括5.8毫米和7.62毫米两个型号,后者用于山地野外作战环境,以提高我军步枪分队远程交战能力。
我军选手在95班机基础上改装的竞赛步枪为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研制积累了经验
未来我军步兵班可能都会配备一支精确射手步枪
新一代精确射手步枪列装部队之后,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可能会在每一个步兵班之中增加一支精确射手步枪,现在QBU-88只下放到每个步兵排第1个步兵班,精确射手增加势必会对部队狙击手训练提出更高要求,此前有关专家一直呼吁建立我军狙击手培训与训练体系,通过不同层次训练培训不同级别狙击手,前面说过海军陆战队某旅进行狙击手培训应该是部队最为初级狙击手培训,它负责培养各步兵班精确射手、狙击排狙击手,然后在军或者更高一级培训更高等级狙击手,另外在相关军校也要建立狙击专业,为我军狙击战术技术水平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署名:小飞猪观察)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0:23
佛陀在涅槃前有何教诲
2019年03月20日 15:35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24人参与) 收藏本文
大英博物馆二世纪犍陀罗浮雕佛陀涅槃像。(图:慧日佛艺)大英博物馆二世纪犍陀罗浮雕佛陀涅槃像。(图:慧日佛艺)
在萨罗国的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作了最后一次教诲。佛说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
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们都污秽不净。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想一想,世上一切都是无常。只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都会解脱。我的教诲值得你们永远记取,它们是永恒的财富,如果依循我的教诲,你们永远快乐。
我的教诲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的心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想,你们便可以远离贪欲、烦恼,你们可以远离不善。
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自己降服自己。你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贪欲之魔,经常在寻找机会欺骗你们的心。如果有一条毒蛇,住在你的屋子里,你想得到安宁,你必须首先把它驱逐出去。你必须驱逐你生命里的贪欲毒蛇,你必须善自护持你的心。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成佛。心迷成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己的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你们要依循我的教诲,不要彼此争辩,要互相敬重,你们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们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你们要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你们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们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虚耗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为乐,这是法乐。
我的一切教诲,都是由我亲证而来。你们要好好地依循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们疏忽了它,即使站在我身边,也看不见我。如果你们依循我的教诲,即使远离我,实际上就在我的身边。
我的弟子们,我最后的时候已经来到,我们分别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来就是无常,没有人能避免。我也一样。我的形躯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辆腐朽的车辆总要毁坏。
不要作无益的悲泣,要记住生命是短暂的,是无常。你们要由此证悟“空”理,由“无常”证悟“真常”。
我的弟子们,你们不要忘记,死亡只是形躯生命的消逝。形躯生命由父母而来,由粮食而养育。它们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会消逝,但真常的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你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在我入灭之后,我的教诲就是你们的老师。依循我的教诲而行,你们一定会见到我。
在最近的四十五年来,我已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教给了你们。我的教诲没有秘密,没有隐藏,一点一滴地、全部地、公开地、清楚地教给了你们。我亲爱的弟子们,我的教诲至此结束,在短时间内,我就要入涅槃。以上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后教诲。(来源:佛弟子文库)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0:45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2013年03月01日 13:38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2人参与)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许多世以来一直在追求真理的人,来到北印度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他发誓如果不发现真理就不起来。传说,到了傍晚,他征服了愚痴的力量;第二天清晨,在金星划破天空时,他长久以来的坚忍、修行和圆满禅定,终于成就了人类存在的最终目标——觉醒。在那神圣的时刻,大地振动,好象“乐得醉醺醺”;经典上说:“任何地方都没有人动怒、生病或忧伤;没有人做坏事,没有人傲慢,世界变得十分宁静,犹如已达到圆满的境界。”这个人被尊称为佛陀。以下是越南籍一行禅师对佛陀觉醒的美丽描述:
乔达摩觉得拘禁他百世千生的监狱已经打破了,愚痴一直是监狱的看守人。由于愚痴,他的心被蒙蔽了,就好象月亮星辰被乌云遮住一般。心受到无尽的妄想波浪蒙蔽,错将现实世界分为:主和客、自和他、存在和不存在、生和死;这些分别并进一步产生邪见——感觉、贪欲、执取和生存变化的牢狱。生老病死的苦,只是加厚牢狱的墙壁而已。唯一的工作就是把狱卒抓来,看清他的真面目。狱卒就是愚痴……狱卒一旦走了,监狱将会消失,再也不会重建。
佛陀所看到的是我们对于真性的愚痴,是一切轮回苦的根源;愚痴本身的根源则是心易于散乱的习气。结束了心的散乱,将可结束轮回;他体悟到其中关键就是透过禅修,把心带回家,带回它的真实本性。
佛陀安详而庄严的禅坐着,天空就在他的四周上方,好象在告诉我们:坐禅时,你的心要像天空一般开放,却稳固在大地。天空就是我们绝对的本性,没有藩篱,无边无际;大地则是我们相对的现实,我们的相对心和凡夫心。我们坐禅时的姿势,象征我们正在连接绝对与相对、天空与大地、天堂与人间,就像鸟的双翼,融合了我们如天空般的无死心性,和虚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唯有透过禅修,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因而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必须的定力和信心。禅修是通往觉悟之路。
修心
说明禅修的方法有很多,我也讲过上千次了,但每次都不同,每次都是直接而清新的。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有许多人认识禅修的时代里。禅修越来越被认为是超越文化、宗教藩篱的法门,可以让禅修者直接触及他们的生命真理,可以当下就超越宗教教条,更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大体来说,我们都远离了真正的自我,在无歇止的活动中浪费生命;而禅坐可以带我们回到真我,超越我们的习气,让我们真正体悟和品尝我们的整体生命。我们的生命都消耗在紧张焦虑的奋斗上,消耗在讲求速度和打拼的漩涡中,消耗在竞争、执取、拥有和成就上,永远以身外的活动和先入为主的偏见让自己喘不过气来。禅坐刚好相反,它完全改变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因为禅坐就是无牵无挂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想要去拥有或执取的欲望,没有紧张焦虑的奋斗,没有成就的渴望:这是一种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慢慢纾解束缚的气氛,把一切情绪和观念,化为自然素朴的虚空。
佛教禅师知道心是多么的有弹性和可塑的。如果我们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事实上,我们早已经训练有素;由于轮回,我们被训练去嫉妒、执取、焦虑、忧伤、绝望和贪婪,被训练得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其实,我们已经被训练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我们不必努力去激发,这些负面的情绪就会自动生起。因此,一切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如果我们坦白,我们很清楚,把心投入混淆的状况中,我们很容易就成为混淆阴郁的专家,耽于沉溺,容易养成奴性。在禅坐中,把心致力于解脱愚痴,我们将发现,时间一久,只要有耐心、纪律和正确的训练,我们的心将开始解开它自己的结,并认识它自己本有的喜悦和清明。
“训练”心绝不是强迫把心压制下来或加以洗脑。首先要直接而具体地看清楚心的运作方式,你可以从灵修的教法或个人的禅修经验里得到这种知识。然后你可以开始驯服你的心,并娴熟地磨练它,让它变得越来越柔软;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成为你自心的主人,把心发挥到最圆满、最有利的地步。
第八世纪的佛教上师寂天(Shantideva)说:
如果心这头大象被正念的绳子从各方面绑住,
那么一切恐惧就会消失,
完全的快乐就会来临,
一切敌人:我们情绪的虎、狮、象、熊、蛇,
以及地狱的守护者;魔鬼和恐怖,
全部都会因为你控制了心和驯服了心,
而被绑住,而被降服,
因为一切恐惧和无数的烦恼都来自心。
就好象作家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辛苦钻研,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也好象舞者必须花费相当大的心血和耐心苦练,才能翩翩起舞,因此,一旦你开始了解禅坐的效果,你将尽全力去学习,这需要你最大的毅力、热忱、智慧和训练。
禅坐的心要
禅坐是为了唤醒我们自己像天空般的心性,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真面目——不变的、构成整体生死根本的纯净觉性。
由于忙碌和散乱的心,长久以来我们就已经看不见内心深处的自性了,然而在禅坐的寂静中,我们却可以瞥见它,而且回归自性。我们的心,竟然无法保持片刻的宁静;我们心,竟是如此焦虑不安,充满成见,以致于有时候,我会认为自己活在现代世界的城市中,就像死后的中阴身似的颠沛流离,备受煎熬。根据一些资料说,多达百分之十三的美国人心理不正常,这个数字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说明了些什么呢?
我们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部分,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不知道应该认同或相信自己的哪一部分。这么多矛盾的声音、指挥和感觉争相控制我们的内心生活,让我们觉得自己散置各处,没有人留在家里。
而禅坐,就是要把心带会家。
在佛陀的教法里,认为有三件事情大大区分了你的禅坐,仅仅带来暂时的放松、安详和喜悦,可以成为你的觉悟以及别人觉悟的重大原因。这三件事情,我们称为“初善、中善、后善”。
初善来自于觉醒到我们和一切众生基本上都有佛性,为了体悟佛性,我们必须破除无明,最后则灭苦。因此,每次我们在开始禅修之前,都要以这种觉醒为动机,以下列过去一切诸佛祈祷文的精神,发愿将我们的修行和生命,致力奉献于一切众生的觉悟:
以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愿一切众生都懂得快乐和快乐的原因;
愿一切众生都脱离痛苦和痛苦的原因;
愿一切众生都不离无痛苦的神圣快乐;
愿一切众生心常平静,没有太多的执著和太多的怨恨,
相信一切众生平等不二。
中善是指我们进入修行核心的心态,它是由体悟心性所启发出来的,从这种心态产生不执著的态度,不受任何概念的拘束,觉醒到一切万事万物本质上是“空的”、虚幻的、如梦一般的。
后善是指我们禅修结束时,回向一切功德,并真诚发愿:“愿修行所获得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皆得觉悟;愿它如同一滴水,献给诸佛为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大海。”功德是从你的修行中所产生出来的力量和利益、安详和喜乐。你回向这种功德给众生长期、最终的利益,愿他们觉悟。在比较立即的层次上,你回向功德,祈求世界和平,祈求每个人都能完全免于匮乏和疾病,都能经验到整体的幸福和永恒的喜乐。然后,因为体悟到一切是虚幻如梦的,你也观照到,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正在回向功德的你,你所回向功德的对象,甚至回向功德这件事,其实都是性“空”虚幻的。在中阴教法中说,这是结束禅修的方式,可以确保你的修行功德绝不浪费。
这三个神圣的原则——善巧的动机、让修行成功的不执著的态度和修行结束时的回向——能够让你的禅修具启发性而又有力。伟大的西藏上师龙清巴(Longchenpa)赞叹它们是“真修行的心、眼和生命力”。纽舒堪布说:“成就完全的觉悟,有了这些就够了,但少了这些就不完全。”
正念的修习
禅定可以把心带回家,但首先要修习正念。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来到佛陀面前,请问禅坐的方法,佛陀告诉她在从井里汲水的时候,手的每一个动作要了了分明,做到这一点,她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处在清醒和旷达的宁静中,那就是禅定。
正念的修习,就是要把散乱心带回家,藉此可以把生命的不同层面集中起来,这称为安住(peacefullyremainingorcalmabiding)。安住可以完成三件事:第一,自己被撕裂成碎片的所有部分,过去一直都处在战争之中,现在则因安住而定下来,而溶化,而变成朋友。在那种安定之中,我们开始了解自己,有时候甚至还可瞥见自性的光芒。
第二,正念的修习,可以纾缓我们多生多世以来所累积的负面心态、侵略性和混乱情绪。这时候,不是压抑或沉入情绪之中,而是尽可能以开放旷达的宽容来观察情绪、念头和一切生起的东西。西藏上师说,这种睿智的宽容如同无边的虚空,它温暖而舒畅地包裹保护着你,仿佛是阳光的毯子。
渐渐的,因为你维持开放和正念,并利用后面我将说明的一种方法越来越集中你的心,你的负面心态将慢慢纾缓;你开始觉得全身通畅,或如同法国人所说的etrebiendanssapeau(在皮肤内感觉很舒畅),因而产生了解放和深广的安逸。我把这种修行看成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自我诊疗的方式。
第三,这种修行揭开并显露出你根本的善心,因为它消除了你心中的仇恨或伤害。唯有消除我们的伤害心,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藉着慢慢去除我们的仇恨心和伤害心,使我们自性中的基本善心和仁慈心发射出来,成为一个温暖的环境,让我们的真性得以绽放。
你现在会知道为何我说禅坐是真正和平的修行,它是真正非侵略性、非暴力的修行,是最真实、最重要的武装解除。
自然的大安详
当我在教禅坐的时候,我经常开头就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然后放松。”
整个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每句话重点都包含着许多层面的意义。
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透过正念的修习,把心带进安住的境界。其深义是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安息在心性之中。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禅定。
放下就是把心从执著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因为你认识到一切痛苦、恐惧和挫折都来自执著心的贪欲。在比较深的层次里,由于你越来越了解心性而产生的体悟和信心,可以启发深广而自然的宽容心,让你解脱心里的一切执著,让心自在无碍,在禅定的启发中溶化掉。
最后,所谓放松就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更深入一点来说,放松你自己,进入真正的心性,也就是本觉之中。这种启发的过程,在西藏文的意思是在本觉上放松。这就好象把一撮沙倒在平面上;每一粒沙都自动安顿下来。这就是你在真性中放松的方式,让一切思想和情绪自然地平息融入心性的状态中。
当我禅坐的时候,纽舒堪布的这首诗常常带给我很多灵感:
在自然的大安详中休息吧!
这个精疲力竭的心,
被业力和妄念打击得束手无策,
在惊涛骇浪的无情愤怒中,
在轮回的无边大海中,
在自然的大安详中休息吧!
最重要的是要轻松,尽可能保持自然和旷达。静静地从你习惯性的焦虑自我中溜出,放下一切执著,放松地进入你的真性里。把你平常的、情绪的、被思想驾驭的自我,想象成太阳底下的冰块或牛油。如果你正感到僵硬寒冷,就让这种侵扰在禅定的阳光下溶掉。让安详对你产生作用,以便将你的散乱心集中到安住的正念中,并在你的内心唤醒明见(clearseeing)的觉醒和观慧。你将发现你的一切负面心态全缴械了,你的侵扰溶解了,你的混乱慢慢蒸发了,如浓雾溶进你那广大无瑕、绝对自性的天空中一般。
静静坐着,躯干挺直不动,禁语,心情平静,让一切思想和情绪来了又走,什么都不要执著。
这种境界感觉起来像什么呢?敦珠仁波切经常说,就像一个人在野外做了一整天的苦工回到家,一骨碌坐到火炉前心爱的椅子里。他已经工作一整天,知道自己已经做完了想做的事;没有什么还要担忧的,也没有什么还未完成的,他可以完全放下一切牵挂,满足,自在。
因此,当你禅坐时,重要的是创造正确的内心环境。一切挣扎和奋斗都来自狭隘的心境,所以创造那种正确的环境,有助于你达到真正的禅定。当幽默和旷达呈现时,禅定不费吹灰之力就生起了。
有时候当我禅坐时,我并不使用任何特定的方法。我只是让心安定下来,尤其在受到启示时,我发现很快就能够把心带回家和放松。我静静坐着,歇息在心性中;我不去怀疑是否处在“正确的”境界中。一点也不用力,只有充分的了解、清醒和不可动摇的笃定。当我在心性之中时,凡夫心就消失了。没有必要去维系或肯定自己的存在;我只是当下的我。一种基本的信赖就呈现了,不必特别去做什么。
禅坐的方法
如果你的心可以自然地安定下来,你也发现可以安住在纯净的觉醒中,那么你就不需要采用任何禅修的方法。事实上,如果你已经在这种觉醒的境界中,却还采用这些禅修的方法,反而是弄巧成拙了。话虽然这么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当下就进入那种境界。我们不知道如何把心唤醒,我们的心又是如此狂野散乱,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善巧方便,一种唤醒心的方法。
我所谓的“善巧”,是要让你能够明了自己的心性及千变万化的情绪,并且透过修行产生智慧,知道在分分秒秒中,如何面对自己。有了这些功夫之后,你就学会了随机应变的艺术,能随时转化你的心境。
但请记住:方法只是方法,绝不是禅定本身。当你娴熟地练习禅修之后,才能达到那种完全圆满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禅定。
西藏有一句很有启示性的话:“禅定什么都不是,禅定只是熟习而已。”换句话说,禅定只不过学习去熟习禅定的修行而已。有句话说得好:“禅定不是苦求,而是自然融入。”当你持续练习某一种方法之后,禅定就慢慢生起。禅定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当我们练习到完美无缺时自发产生的。
不过,为了让禅定发生,还是要创造宁静而祥和的环境。在我们的心能够得自在之前,首先要把心的环境安静下来。平常,心就像蜡烛的火焰般,受到思想和情绪的强风所动,摇曳闪烁,经常改变。只有当我们把蜡烛四周的空气安定下来之后,火焰才能烧得稳定;同理,只有当我们把思想和情绪的纷乱状态安定下来之后,我们才能瞥见心性和安住于心性。另一方面,一旦我们在禅坐之中获得稳定,任何喧闹和骚扰将大为减少它的影响力。
西方人似乎很着迷我所谓的“禅坐技巧”。现代世界毕竟沉迷在机械作用和机器之中,对纯实用的事物容易上瘾。但是,禅坐最重要的特色不在技巧,而在精神:我们或许可以称“姿势”,是一种纯熟、有灵感、创造性的禅修方式。
姿势
上师们说:“如果你能在身体和环境之中创造祥和的条件,禅定和体悟将自然生起。”有关姿势的讨论,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迂腐之谈。采取正确姿势的重点是在创造更有启发性的环境,以便进入禅定,唤醒本觉。身体的姿势会影响到心的态度,心和身是互相关联的,一旦姿势和态度受到启发,禅定自然会生起。
如果你坐着的时候,心与身没有完全相应——例如,你在担心或想着某件事——你的身体就会感到不舒服,问题也比较容易产生。反之,如果你的心是宁静的,有启发性的状态,就会影响全身的姿势,你可以轻松自在地坐着。因此,重要的是,要让身体的姿势和体证心性所产生的信心结合在一起。
接下来要谈的姿势,可能与你习惯采用的姿势稍有不同。这来自古代大圆满(Dzogchen)传统的教法,也是上师教我的,我觉得它非常有用。
大圆满教法认为,你的见(vision)和你的姿势应该像座山一般。你的见,就是你对心性的了解。因此,你的见可以转换成姿势,并加以启发,从坐姿中表达出你整个存在的核心。
因此,你要坐如山,像山那么稳固、坚定与雄伟。不管狂风如何吹袭,不管乌云如何翻滚,山还是泰然自若。像山一般地坐下来,让你的心升起、飞跃、翱翔。
这个姿势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持背部挺直,挺如箭,稳若山。如此,气(prana)才可以轻易流过身上的脉,心也才能找到它真正的休息处所。什么都不要勉强。脊椎的下半部有一个自然的曲线,必须保持轻松,但不要歪曲。头必须舒服地平衡在颈上。两肩和上半身带出姿势的力量和美感,它们维持着姿态的平衡,但不要用力。
双腿交叉坐着。倒不必双盘,那是阿高级瑜伽课才比较强调的姿势。双腿交叉表示生与死、善与恶、方便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涅的统一;这是不二的心境。你也可以选择坐在椅子上,两腿放松,但背脊一定要维持挺直。
在我的禅坐传统中,两眼必须睁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开始学打坐时,如果你容易受外来的干扰,可以把眼睛闭一会儿,静静地往内看,将帮助你专心。
一旦你觉得心安静了,就要逐渐打开眼睛,你会发现你的视线变得比较安详宁静。现在请往下看,沿着鼻端以四十五度看着前面。这里有一个要领:每当你心乱时,最好降低视线;每当你昏昏欲睡时,就要把视线拉高。
一旦心静下来,内观也开始清明了,你就可以随意把视线拉高,眼睛仰望你前面的虚空。这是大圆满修行所推荐的方法。
大圆满教法强调你的禅定和视线必须像大海一般的广阔:遍一切处、开放和无边无际。正如你的“见”和姿势不可分一般,禅定可以启发视线,两者合而为一。
不要特别凝视哪一样东西;相反的,轻轻往内看自己,让你的视线扩张,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扩散。你将发现视线变得比较广阔了,也变得比较安详、慈悲、平静和轻安。
观世音菩萨的藏文音译是“千瑞吉”(Chenrezig)。Chen的意思是眼睛,re是眼角,zig是看。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以他的慈眼看一切众生的需要。因此,你要轻轻地把禅定所散发出来的慈悲,透过你的眼睛放射出来,让你的视线变成慈悲的视线,遍一切处,如海辽阔。
睁开眼睛的理由有好几个。第一、比较不会昏沉。其次,禅坐不是逃避世间的方法,也不是要脱离世间,遁入一种恍惚的意识状态;相反的,禅坐直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且与生命和外在世界产生关系。
因此,禅坐时,你要把眼睛睁开,不要闭上。你不是把生命排拒在外,而是维持开放的心态,随意而安。你让你的一切感官(听、看、感觉)自然开放,不做掩饰,不追逐它们的知觉。诚如敦珠仁波切所说的:“虽然你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实际上它们却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却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虽然你可以听到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却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却可以听到声音。你也有各种思想产生,这些思想都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却可以知道你有思想。”不管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去理会,不要去执著。让听去听,让看去看,而不要让你的执著进入知觉之中。
依据大圆满的特殊觉明(luminosity)法门,我们智慧能(wisdom-energy)的一切光都住在心轮,心轮则透过“智慧脉”(wisdomchannels)与眼睛相连接。眼睛是觉明的“门”,所以你要睁开眼睛,才不会阻塞这些智慧脉。
静坐时,要微微张开嘴巴,好象要发出低沉、放松的“阿——”声。微微张开嘴巴,并用口来呼吸,可以使制造散乱思想的“业风”(karmicwinds)不那么容易生起,进而障碍你的心和禅定。
将你的手舒服地盖在膝盖上。这种姿势称为“轻安自在心”式。
这种姿势让我们产生一线希望的火花,以及游戏的心情,因为我们隐隐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当你采取这种姿势时,你是在愉快地模仿一尊佛,承认你具有佛性,真正鼓舞你的佛性显现。事实上,你开始尊敬你自己有可能成佛。另一方面,你认识到自己仍在相对世界之中。但因你已经愉快地信任你的佛性,你受了启发,所以你比较能够接受你的缺点,比较能够以仁慈而幽默的心情处理它们。因此,当你禅坐时,让你自己感受到你就是佛的那种自尊、尊严和强烈谦卑感。我常常说,你只要让自己受到这种愉快的信心启发就可以了:禅定将自然从这种了解和信心中产生。
三种禅坐方法
佛陀教了八万四千法门,以驯服和舒缓负面的情绪;在佛教里,就有无数的禅坐方法。我发现有三种禅坐方法在现代世界中特别有效,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和受益。这三种方法就是“观”呼吸、使用一种对象、念咒。
1.“观”呼吸
第一种方法很古老,在一切佛教宗派中都常用。那就是轻松而专注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呼吸就是生命,它是我们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在犹太教中,呼吸称为ruah,意思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之灵;在基督教中,圣灵和呼吸之间,也有很深的关系。在佛陀的教法中,呼吸(梵文称为prana)是“心的车乘”,因为呼吸驱动我们的心。所以,当你把呼吸调得很顺而使心静下来时,你同时也驯服和训练你的心了。在我们遇到焦虑时,如果能够独处几分钟,只要静静地做深呼吸,不就能感觉到多么轻松自在?即使是这么简单的练习,都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因此,当你在禅坐时,要像平常一样,自然地呼吸。把你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呼气上。每次呼气的时候,就是在放下和解除一切执著。想象你的气融入无所不在的真理里。每一次呼气之后,再吸气之前,你将发现由于执著消失了,就会有一个自然的间隙。
安住在那个间隙中,安住在那个开放的空间中。当你自然地吸气时,不要把注意力特别放在吸气上,而要继续把心安住在那个已经打开的间隙上。
当你在练习时,千万不要在心中做任何的说明、分析或自我闲话。不要把你心中持续不停的评论(“现在我正吸气,现在我正呼气”)误以为是正念分明;重要的是纯净的当下。
不要把注意力太放在呼吸上;只要把百分之廿五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够了,其余的百分之七十五是宁静而开阔的放松。当你对呼吸越来越了了分明时,将发现你越来越清醒,你已经把散乱心收摄回自身,成为一个整体。
这时候,不要再“观”呼吸,让自己逐渐与呼吸结合为一,就好象你正在变成呼吸一般。慢慢的,呼吸本身,呼吸者,和呼吸的动作合而为一;对立和隔离都消失了。
你将发现,这个非常简单的正念过程,会过滤你的思想和情绪。然后,就好象你在脱皮一般,某种东西被剥掉而自由了。
不过,有些人不能放松或自在地观呼吸;甚至觉得观呼吸几乎是幽闭恐怖。对这些人来说,下一个方法也许比较有帮助。
2.使用一个对象
第二个方法是把心轻轻地放在一个对象上,许多人发现这个方法很管用。任何能够让你产生特别灵感的自然物,譬如一朵花或一颗水晶都可以。然而,具体表现真理的东西,诸如佛像、基督像,特别是你上师的像,会更有威力。上师活生生地把你和真理连结在一起;由于你和上师的师徒关系,只要看着他的脸,就将你的自性与灵感、真理连结在一起。
许多人对于莲花生大士塑像(称为“如我一般”)的照片特别有感应。这尊塑像造于第八世纪的西藏,也经过他的加持。莲花生大士藉着他的神通力,把佛法引进西藏。西藏人把他当作“第二佛”,恭敬地尊称他“根本仁波切”(GuruRinpoche),意思是“珍贵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在圣地印度和雪乡西藏,出现过许多不可思议和无以伦比的大师。在他们当中,对现在这个艰苦时代的众生,最有慈悲心和最多加持的是莲花生大士,他拥有一切诸佛的慈悲和智慧。他有一项德性就是任何人祈求他,他就能够立刻给予加持;而且不论向他祈求什么,他都有能力当下就满足我们的愿望。”
因此,你可以把这尊塑像的照片放在你的眼前,轻轻地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莲花生大士的脸上,特别是他的眼神。他的眼神非常深邃宁静,几乎就要从照片迸出来,把你带进毫无执著的觉醒境界、禅定境界。然后,很安详地把你的心交给莲花生大士。
3.念咒
第三种方法是把心和咒声连结在一起,这在西藏佛教中很普遍(苏菲教、基督正教和印度教也常用)。咒的定义是“心的保护者”。凡是保护人心免于堕入负面心态,或不受凡夫心所控制的,都称为咒。
当你觉得紧张、无所适从或情感脆弱时,念咒可以完全改变你的心境,转化它的能量和气氛。这怎么可能呢?咒是声音的精华,以声音的形式来表现真理。每一个音都涵摄精神力,浓缩了真理,散发出诸佛的法语加持力。心乘坐在呼吸的微细能量上,经过全身,也净化了全身的脉轮。因此,当你在念咒时,你就是在以咒的能量加在你的呼吸和能量,等于是直接锻炼你的心和精密的身体。
我向学生推荐的咒是“OmAhHUmVAJRaGURuPADMaSIDDHiHUM”(西藏人念成OmAhHungBenzaGuruPemaSiddhiHung),这是莲花生大士的咒,是一切佛陀、大师和证悟者的咒。在这一个暴力、混乱的时代里,具有强大的安详、治疗、转化和保护的力量。安静而非常专注地念这个咒,让你的呼吸、咒和你的知觉慢慢合而为一。或者以特别的方式诵咒,然后把心安住在诵咒后的深度寂静中。
即使我已经熟练了这个法门一辈子,有时候我仍然会为咒的力量感到惊讶。几年前,我在法国里昂主持一个禅修营,共有三百人参加,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和心理治疗师。我已经教了一整天,但他们似乎要把大部分时间都跟我在一起,毫不留情地问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黄昏时,我整个人垮掉了,整个房间充满沉闷的气氛。因此,我就念了这个我刚刚提到的咒。我非常惊讶,念咒竟然有如此的力量;在几分钟之内,我感到精力充沛,周遭的气氛改变了,全体听众似乎又变得神采奕奕而迷人。这种经验一次又一次发生在我的身上,所以我知道它绝不是偶然的“奇迹”。
禅坐中的心
禅坐时我们该“抱持”怎么样的心呢?什么都不做,随其自然就行了。一位上师把禅坐形容为“把心悬挂在虚空中,毫无所着”。
有一句名言:“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好象水如果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我常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泥水:人们愈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愈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净本性也就会呈显出来。心的本性也是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变,它就可以找到喜悦和清明的真性。
因此,千万不要让心有任何的挂碍或负担。当你禅坐时,千万不要刻意去控制它,也不要勉强让心宁静。不要过度严肃或觉得你正在做某种特殊的仪式;甚至不要有你正在禅坐的观念。让你的身体保持自然,也让你的呼吸保持自然。把你想象成虚空,接纳着整个宇宙。
微妙的平衡
禅坐如同其他艺术,在放松和警觉之间必须维持微妙的平衡。从前有一位比丘名叫亿耳,跟随佛陀的一位最亲密弟子学习禅坐。他无法体会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心态,很努力想专注,却感到头痛。因此,他就放松心情,结果睡着了。最后他请求佛陀帮助。佛陀知道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出名的音乐家,就问他:“你在家时不是擅长拉琴吗?”
亿耳点头。
“你如何把琴拉出最好的声音呢?是在弦很紧或很松的时候呢?”
“都不是。必须适度,既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
“那就对了。你的心既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
在西藏伟大的女性上师中,有一位名叫玛姬拉度(MaChikLapDron),她说:“警觉,警觉;不过要放松,放松。这是禅坐时重要的‘见’。”维持你的警觉心,但同时要放松,事实上,要放松到连放松的念头都不执著。
思想与情绪:波浪与海洋
人们开始禅坐时,常常说他们的思想很狂乱,变得比从前乱。但我一再向他们保证说,这是一个好征象。这绝不是表示你的思想比从前乱,反而是因为你比从前安静,你终于察觉你的思想一向是多么杂乱。千万不要灰心或放弃。不管有什么念头出现,你所要做的只是保持清醒,即使是在一片混乱中,也要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
古代的禅坐教授法中记载:开始禅坐时,念头总是一个接一个出现,从未停止过,好象是峻峭的高山瀑布。渐渐地,禅坐功夫进步了,思想就像溪流穿过深而狭的峡谷,然后像一条大河缓缓地蜿蜒流向大海,最后,心变得像平静安详的海洋,只是偶然有涟漪或波浪出现。
有时候,人们会认为禅坐时,绝不可以有任何思想和情绪;当思想和情绪出现时,他们变得懊恼不已,认为自己失败了。事实绝非如此,有一句西藏话说:“只要肉不要骨,只要茶不要茶叶,这是过分的要求。”只要你还有心,必然会有思想和情绪。
就好象大海有波浪,或太阳有光线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有波浪,却不被波浪所干扰。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将生起,但它们会往哪里去?回到大海。波浪来自何方?大海。同理,思想和情绪是心性的光芒和表现,它们从心中生起,但消溶到哪里去?回到心。不论心中涌现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它看成特别的问题。如果你不强烈反应,如果你能够安忍,它还是会再回归它的本性。
如果你有这种了解,那么心中生起的思想只会加强你的修行。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本质是心性的光芒,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变成混乱的种子。因此请以旷达和慈悲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为你的思想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心的家人。在它们的面前,诚如敦珠仁波切经常说的:“要像一个年老的智者,看着小孩子玩耍。”
我们常常怀疑,对于负面的心态或某些扰人的情绪应该怎么处理才好。在禅定的旷达境界中,你可以完全没有偏见地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当你的态度改变时,心的整个气氛就会改变,甚至连思想和情绪的性质都会改变。当你变得越可亲时,它们也会变得越可爱;如果你不觉得它们有什么问题,它们也不会找你麻烦。
因此,无论生起怎样的思想和情绪,就让它们生起和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不管你发现你在想些什么,就让那个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不要紧抓它,喂养它,或纵容它;不要执著,不要让它具体化。不要随着思想跑,也不要迎请它们;要像大海看着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视飘过的云彩一般。
很快的,你会发现,思想就像风,来了又去。秘诀是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让它们流过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在凡夫心中,我们看到思想之流连续不断;但事实却非如此。你自己将会发现,每两个思想之间都有间隙。当过去的思想过去了,而未来的思想尚未生起时,你将发现当中有间隙,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因此,禅修就是要让思想缓慢下来,让间隙越来越明显。
我的上师有一位学生名叫阿帕·潘(ApaPant),他是出色的印度外交家和作家,担任过印度驻不少国家的大使,也曾是印度政府驻西藏拉萨的代表,也曾经出使锡金。他是禅修和瑜伽的修行人,每次见到我的上师,他总是会问“如何禅修”。他遵循东方传统,以学生的身分一次又一次地向上师问一个简单、基本的问题。
阿帕·潘告诉我这个故事。有一天,我们的上师蒋扬钦哲正在锡金首都刚德的皇宫寺前面观赏喇嘛舞,对于丑角的滑稽动作咯咯大笑。阿帕·潘不断烦他,一次又一次地问他如何禅修,这次上师决定对他做个一劳永逸的回答:“看,禅修就像这个;当过去的思想停止了,未来的思想还未生起时,当中不是有个间隙吗?”
“是的。”阿帕·潘说。
“那就对了,延长它:那就是禅修。”
经验
当你继续修行时,你也许会有各种各样的经验,包括好的和坏的。正如同有许多门窗的房间允许空气从四面八方吹进来,同样的,当你的心开放时,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经验进到心中来。你也许会经验到喜悦、清明或无思无念的境界。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经验,也是禅修进步的象征。因为当你经验到喜悦时,这是欲望暂时消解的表征;当你经验到真正的清明时,这是侵扰已经暂时停止的表征。当你经验到无思无念的境界时,这是无明已经暂时消失的表征。它们本身是好的经验,但如果你执著它们,就会变成障碍。经验还不是觉悟;但如果我们一直都不执著,它们就和真正发挥其功能,变成觉悟的材料。
负面的经验往往最容易误导人,因为我们总是把它们当作坏的象征。事实上,在我们修行中的负面经验,却是伪装的福报。试着不要去厌恶,反过来却要了解它们的真实面目,它们只是经验而已,如梦幻泡影。体悟经验的真实本质,可以让你免除经验本身造成的伤害或危险,这样一来,即使是负面的经验,也可以变成大福报和成就的来源。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大师,在负面的经验上用功,将它们转化为觉悟的催化剂。
传统上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带来障碍的不是负面的经验,反而是好的经验。当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的时候,你必须特别小心和正念分明,才不致于变得满足或过分自信。请记住敦珠仁波切在我经历一次非常强的经验时对我说的话:“不要太兴奋,毕竟,它既非好也非坏。”他知道我正在对经验产生执著,那种执著,就像其他执著一样,必须切除。在禅修和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习不执著好的经验,不嗔恨负面的经验。
敦珠仁波切警告我们另一个陷阱:“另一方面,在禅修中,你也许会经验到混浊、半意识、飘浮的境界,就像有一个盖子悬在你的头上一般:梦幻般的迟钝。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模糊和心不在焉的停滞而已。如何脱离这种境界呢?清醒你自己,挺直你的背部,呼出肺部的污浊空气,把你的觉醒力导向清朗的虚空,让你的心清新过来。如果你还是停留在这种停滞的状态,你将不会进步;因此,每当有这种退步情况时,必须一再清除。尽力保持警觉,正念分明,这是很重要的。”
不管使用那种禅修方法,当你发现已经自然到达清醒、辽阔和跃动的安详时,就放弃它,或让它自己消解。然后,继续宁静而不散乱地停留在那个境界上,不需要使用任何特殊的方法。那个方法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不过,如果你的心流失了或散乱了,就必须再度使用最能够让你静心的方法。
禅修真正的妙处,不在任何方法,而在它持续鲜活的当下经验,以及它的喜悦、清明、安详,最重要的是,在它的毫无执著之上。对自己执著的减少,是你自己变得更自由的征兆。当你愈经验到这种自由时,你会愈清楚我执,希望和恐惧将渐渐消失,而且你也将更接近无限丰富的“无我智慧”。当你生活在那个智慧之家时,你再也找不到“我”和“你”、“此”和“彼”、“内”和“外”的藩篱;最后你将回到你真正的家——不二的境界。
休息
人们常问:“什么时间禅坐较适当?每一次需要禅坐多久?早晚禅坐二十分钟效果很好,是吗?”是的,早晚禅坐二十分钟感受会很好,但也不全如此。我不曾在经典上发现禅坐二十分钟的说法;我想那是西方发展出来的说法,我称它为“西方禅坐标准时间”。重点不在时间长短,而在禅坐是否真正带给你正念分明和活在当下的境界。在那个境界中,你开放了一点,能够跟你的心性连接。五分钟的清醒禅坐,远胜过二十分钟的打瞌睡!
敦珠仁波切总是说,初学者的禅修时间应该要短,坐个四、五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在休息时,要放下禅坐的方法,但不要连你的正念分明也放下了。有时候,当你一直在努力禅坐时,很奇妙的是,休息的片刻,如果你还保持正念分明和活在当下,反而是禅定发生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在禅修中,休息和禅坐同样重要的原因。有时候我会劝禅修面临问题的学生,在休息时禅修,在禅修中休息。
小坐片刻;然后休息,大约三十秒或一分钟非常短暂的休息。但不管做什么,都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及其自然的轻安。然后让自己清醒,重新坐。如果你以这个样子做许多次的短暂禅修,你的休息将常常让你的禅修变得更为真实,更有启发性;它们将从你的禅修过程中,除去笨拙、令人心烦的僵硬感、严肃感和不自然,带给你愈来愈多的专注和轻安。渐渐地,透过这种休息和坐禅的交叉运用,禅修和日常生活的藩篱将崩溃,它们之间的对比将会消解,而你将发现自己愈来愈活在自然、纯净的当下,毫不心乱。然后,就像敦珠仁波切常说的:“即使禅修者也许要离开禅修,禅修绝不离开禅修者。”
结合:动中禅
我发现现代的禅修者缺乏如何把禅修与日常生活结合的知识。我要特别强调:把禅修结合在生活中,是禅修的整个根本、重点和目的。现代生活的暴力和焦虑、挑战和零乱,让这种结合变得更迫切需要。
有人对我抱怨:“我已经打坐了十二年,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我还是老样子。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修行和日常生活之间有一道鸿沟。他们把修行和日常生活放在两个隔离的世界里,一点也不相互启发。这让我想起在西藏读书时所认识的一位老师,他对藏文文法的规则可以解析得头头是道,却几乎写不出一句正确的句子。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结合?怎样才能让禅修的宁静喜悦和旷达自在渗入日常生活里?除了持续不断的修行之外,并无取代方法,因为唯有透过真正的修行,我们才能够开始持续尝到心性的宁静,因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这种经验。
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不要太快就跳出禅修,停留几分钟的时间,让禅修的安详渗入你的生活。如同我的上师敦珠仁波切所说:“不要跳起来就跑开,要将你的正念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要像一位头颅破裂的人,随时随地小心翼翼,唯恐别人碰到他一般。”
在禅修之后,不要回到我们易于将事物固化的习气。当你重新进入日常生活时,要让禅修所带给你的智慧、洞察力、慈悲、幽默、柔软、旷达和自在充满你每天的生活经验。禅修唤醒你体悟一切事物的本性是如何虚幻如梦;甚至要在生死苦海中维持那种觉醒。一位大师曾说过:“在禅修之后,修行人必须变成幻化之子一般。”
敦珠仁波切劝大家:“万事万物固然都如梦幻泡影,即使如此,你还是要幽默地继续做事。譬如,当你走路时,不要有无谓的严肃感或自我意识。反之,你要轻松地走向真理的开放虚空。当你坐下来时,你要作真理的堡垒。当你吃东西时,要把你的负面身口意业和幻想吃进空性的肚子,消解它们遍及虚空法界。当你大小便时,观想一切障碍正在被清洗净除。”
因此,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练习如何禅坐,而是禅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心境。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将这种宁静和专注的心境延伸。我很喜欢一则禅宗公案,弟子问师父:
“师父,你如何将觉悟表现于行动之中?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饿的时候就吃,困的时候就睡。”师父回答。
“但是,师父,每个人都在睡,每个人都在吃啊!”
“但是,当他们在吃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吃啊!当他们在睡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睡啊!”
从这则公案中,衍生出禅宗名言:“当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吃饭;当我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完全了了分明,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这就是结合。如果你确实希望达到这个目的,你所需要做的,不只是把修行当作偶尔服用的药物或治疗,而是把它当作每天的食粮。这就是为什么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在闭关的环境中修行,是发展这种结合力量的殊胜方法。
常常有人参加禅修,总是希望获得异常的结果,比如看到某种景象、发光或神通。当这些神异现象没有发生时,他们就觉得失望。但禅修的真正奇迹是比这些现象还要平常而有用的,那是一种细微的转化,这种转化不只发生在你的心灵和情绪之中,还实际发生在你的身体上。它具有很大的治疗功能。科学家和医师已经发现,当你的心情很好时,你身上的细胞也比较愉快;反之,当你的心情不好时,你的细胞也变得有毒。你整个人的健康情况,跟你的心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灵感
我说过禅坐是通往觉悟之路,是此生最大的努力。每当我对学生谈到禅坐时,我总是强调禅修必须严谨修行和虔诚恭敬;同时,我也总是告诉他们,禅修必须尽可能富有灵感和原创性。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禅修是一种艺术,你必须把艺术家的心情和丰富的创造力带进禅修。
就好象你在日常生活中,常带点神经质和竞争意识一般,你应该灵巧地全力启发你自己进入祥和之中。使禅修变得非常喜悦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找些能够令你神采飞扬的音乐,用来开放你的心情和心智。你可以汇集过去曾经感动你的诗、箴言或教法,把它们放在身边,随时用来提升你的精神。我一直都很喜欢西藏的唐卡画,从它们的美感中获得力量。你也可以找些能够激起神圣感的复制画,悬挂在房间的墙壁上。你可以倾听一位大师的开示录音带,或听听神圣的唱诵。你可以在你禅坐的地方,摆上一朵花,点上一炷香、一根蜡烛,供奉上师的照片或护法神、佛像,简单而庄严。你可以把最寻常的房间,变成温馨神圣的地方,让你像会晤老朋友一般,喜悦而快乐地接触你的真我。
如果你发现位居于闹市的家中,不容易禅修,你要有创意,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永远是灵感的泉源。为了让你的心静下来,你可以在破晓时分到公园散步,或观赏园中玫瑰花上的露珠。你可以躺在地上,仰望天空,让你的心扩展到浩瀚的太虚,让外界的天空在你的心里唤醒另一片天空。你可以站在溪边,让你的心与溪水的奔流融合在一起,与潺潺水声合而为一。你可以站在瀑布边,让它具有疗效的笑声净化你的心灵。你可以在沙滩上散步,让海风甜蜜地吹拂你的脸。你可以赞叹,并利用月光之美安静你的心。你可以坐在湖边或花园中,静静地呼吸,当月亮在无云的夜空庄严而缓缓升起时,让你的心静谧下来。
一切都可以用来成就禅修。一个微笑,地下道的一张脸,从水泥步道裂缝中开出的一朵小花,一块悬挂在商店橱窗的美丽布料,阳光映照窗台花盆的样子。随时发现美或优雅的足迹。随时保持清醒,对“默然所发出的消息”献上每一个喜悦。
慢慢的,你将能够掌握你自己的喜悦,调酌你自己的欢乐,拥有各种方法,可以提升、鼓舞、照耀和启发你的每个呼吸和动作。如何才是个伟大的修行人?一位活在当下,随时面对自己真我的人,一位发现并持续流露灵感泉源的人。诚如当代英国作家路易士·汤姆逊(LewisThompson)所说的:“基督,最伟大的诗人,如此热切地生活在真理之中,他的每个姿势,当下就是清净的动作和圆满的符号,体现着超越的真理。”
我们在这里,就是要体现超越的真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4:16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2019
03/21
10:46
蜀中净土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根据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损毁、伤害、虐待自己的肉体,均非佛所允许。至于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种种自虐方式,使自己的肉体受苦,作为修行的方法,目的是为自己赎罪而求得神的宽恕。其起源可能跟用动物乃至生人祭神有关,神类喜欢血食,以生肉供养是表示最高的虔诚。然而,即使用苦行能达到某些目的,却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比丘戒规定,凡四肢残缺五官不全者,不得受比丘戒。
可是,在大乘经典中,就有燃顶、燃臂、燃指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轻垢戒第十六条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又在《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有燃身供佛的记载,其中说:“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于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森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大乘的苦行,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因地修行的方式而来,他在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曾做种种的舍身供养及救生供养。比如他曾经为了向罗刹恶鬼求得一偈,而不惜投身相喂;又曾在雪地见到饿虎,因缺食物,几只幼虎也将饿死,所以投身饲虎。这是基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精神而倡导苦行。
苦行的本身跟神教所修的苦行不同,也和以生人血食祭神的意义不同,在中国的《高僧传》中,有《忘身篇》及《遗身篇》,专门收集舍身修行的高僧事例。千古艰难唯一死,人无不爱惜自己的身命,若能以身相舍或用火烧身,那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忍苦耐心的。
但是,正常的修行法是以人的行为为标准,以人间的伦理思想为基础,若有违背常情常理的行为,便不是常人所能用而当用的,否则会使自己产生更大的烦恼,并且招致他人的物议。修行应根据原始佛教的精神,以人间身修行,佛法应是普遍大众都能接受的修行方法;如果强调特殊的菩萨行,而忽略了人间性、人类的共同性以及社会的普遍性,那就很难产生普化世间的功能,至多只让人评为奇行和异行而已。如此即使能够博取若干人的尊敬,也不能达到佛法普及化的效果。
燃指焚身的例子,在近代有八指头陀敬安禅师燃掉两指;在越南有广德焚身;在台湾也有某法师燃去一指,其目的都是为了某一桩心愿。这些行为者的存心和勇气值得赞叹,但是我们不应效法,否则就偏离了佛法住世的正途。
至于燃顶虽有根据,出家人受戒烧戒疤则没有出典可察,而且也为时不久。在佛教流行地区,不论南传北传,除了中国之外,没有一个国家有此习俗。在明末清初之前的中国,也没有这样的风气。而在“文革”之后,恢复传授三坛大戒,也废止了这项规定。只有台湾省还在新戒头顶烧香疤,然而这大概也烧不了多久了,所以我们不必提它。至于头上烫十二个、九个、六个、三个,乃至一个香疤,都没有多大意义,只能说,烫得越多,表示发心越诚;如果是出于戒师们的硬性规定,那跟发心者本人的愿心无关。所以,我极不赞成戒师规定烧戒疤。
摘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5:57
你知道吗?写好楷书的十条法则
2019
03/21
09:46
书法理想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覃茂老师作品
1
写字要端庄平静而重心准立
覃茂老师作品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说:“凡是写字贵在平正安稳,首先是用笔的巧妙。有向下的笔势,也有向上的笔势。有倾向一边的笔画,也有歪而不正的笔画;还有斜着的;从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长)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覃茂老师作品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初学书法,字体的笔画与字体章法的分布,但求既平安而又方正。”
明代书法家项穆说:“书法有三个要注意的地方:初学写字时要注意防止不均匀和倾斜,继续学下去后知道了写字的规矩,就要防止笔画与字体的不灵活或者出现呆滞现象。最终学的熟练后,要防止任意的狂涂乱造的怪现象和不守规矩的俗气。
覃茂老师作品
2
字体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稳
王羲之说:“写字的形象与气势不能上面宽而下面窄,如果这样重与轻显得不相配。字画和字间的空白布置应该远近均称,上下合适。自然就会平稳起来。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说:“字的结构有上下两部分的,大多是(惟上重下)就是以上面为中心,而重在下面。上面轻的如头上顶戴着装饰物,如:叠、警、声之类的字就是代表。书论《八决》里所说的如:人体长得均称,上下比例协调。又不那么头轻尾重,头小尾大的。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说:“想写字先要预先心里想好字的形象,布置的笔画让它们平正稳妥,或者有意外生出的体势。令其有异样的美感才是巧妙的书法。”
覃茂老师作品
3
字的轻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称
欧阳询说:“开始学写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体形象,横评竖直的安排。对于笔画之间的空白安 排,务必均匀整齐。”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说:“所有字的偏旁,都要让它们狭窄而长,这样右边就有余地了。在右边的也是这样。观察它们的轻重,使它们相符合而又相当为最好。就是说大小轻重很平衡美观。”
4
布置空白要均匀合体显得字画清爽
王羲之说:“分配笔画的间隔距离,布置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于行之间的空白,远近要均匀。”
清代书法家蒋和说:“布置空白有三点:一是字中的布置空白,二是逐字之间的安排空白;三是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开始学习写字的分布,都必须停止在均匀的地方。知道了停止在均匀的地方,就要求有点变化。倾斜于平正,疏远与密切;参差着落在其间。”
欧阳询说:“字有彼此互相对着的,也有互相背着的。各有各的姿态,不能出现差错。”
覃茂老师作品
5
疏密符合,瘦硬得体
欧阳询说:“四面安排均匀,八遍都具备所需。短的长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当)粗的细的字画要折中适度。”
王羲之说“要分配均匀点画,远近互相需要。象耕种时播种一样的有条不紊。研究其精细,然后再调和笔墨,让笔的细锋往来于纸上,疏密比较相符合。”
明代书法家项穆说:“人在写字时在于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是说性情中正和谐。还有肥一点,瘦一点而已。如写字要高矮合度,轻重协调匀衡。露在外边的笔画和藏在里面的笔画都安排的合适。刚劲或者柔美互相配合好,就像人世间的看相一样,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才算是端庄美丽的人形啊!”
清代学者包世臣也说:“古代碑贴上的字体,大小很有相(径庭)象狭窄的小路和宽广的庭院同时存在。就像老头用手携着幼小的孙子同行,高矮不齐却是情意真挚,心痛的关爱着。”
覃茂老师作品
6
写字连续不同而有所变化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在有很多笔画同时使用时,其形状各有不同的地方。很多点画齐放在一起,体势互相冲突违背。(如蒸字下面的四点水的体势就是这样)”
隋代书法家智果说:“重复的笔画就靠紧一些,就象吕、昌、爻、枣(异体字)絲、羽等字应该左面紧窄一些,右边宽一些。而森、磊、淼等字则应以同等道理兼用安排。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仰面倒下的仰着相同向的或者是相背着的,就是两字并为一字的。必须要求点画上下倒而仰着的,有离开或合并的体势。就象鱼身上的鳞羽一样,互相连接又编排有次序,而又看上去不整齐。就是说象鱼物的鳞羽有参差而又整齐的状态。”
王羲之说:“两个字合为一体的,重复的不要太长,单形的不要太小,有夹裹形体的不要太大。虽然笔画很密,安排好了,看起来确胜过笔画稀蔬的。矮短的字胜过高长的字。如果是写一张的书法,须要字字有意境上的区别,避免有雷同的迹象。
覃茂老师作品
7
以奇形的体势表现出方正的结果
还要内外相称
明代书法理论家赵宧光说:“想写好用以题额(署书)的书法,要先想好一个字,根据文词的程序所需要,(体裁)然后拿起笔(拈笔)。落中间笔画时,即完成全体布局的构思。落左笔时要考虑到右边的空余,落右边笔画时要注意左边的布局。上下都一样。”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写字须要有出奇的放荡潇洒,常出新鲜的字体景色。以新奇的手法完成正统的字体表现,不主张用旧的墨守陈规。”
覃茂老师作品
8
象形自然中的形态,广取它们的神采
覃茂老师作品
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谈论书法时说:“点画就象高峰顶上的墜石,与山石相击后,逼真的象是要崩落似的。横画就象天空很长的一道云彩,隐约的存在着形态。竖画就象万年的枯藤直而垂下。撇画就象断开的犀牛角而离开了犀牛一样。捺画就象崩开的浪水一样,击打着向前奔跑。斜钩画就象用三百斤的力量拉开了射箭的强弓,比如将要发箭而有簧力的弓。高厥画就象强力的射箭弓转折相接处(筋节)。所以,每写一个字都各象其形体,才是巧妙的。这样的写字才算书法的结构。”
覃茂老师作品
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说:“作为书法的体韵,应该各象其形态。如坐立。如行走。如飞起来。如动态中。如远去了。如回来了。如躺在那里。如起立。如愁的表情。如欢喜的样子。如虫子在吃木叶。如长剑和锋利的戈式兵器。如强弓和坚硬的箭。如柔水一样。如火燃一样。如天空的云如阴天的雾。如太阳和月亮。每个地方都横竖有象形的体势,才算是书法啊!”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深切了解书法的人,只看它的神采,忽略也不需要重视字形。”
9
字体有挺拔险劲的风度而气宇轩昂
南宋时期书法理论家姜夔说:“要创作高超容色(风采)的书法,一是须要书法作者本人的品德高。二是须要学习古代优秀的神品法规。三是须要纸和笔的质量好。四是须要字体结构险而有劲。五是须要(高明)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知识。六是须要墨色浓淡合适而又写出的字很滋润。七是须要把相对向的或者是相背着的笔画安排得当。八是须要字的结构与章法常出现新的意态。这样,自然高个的字,相是秀美整重的人。矮个的字,象是精明而勇敢的人。瘦的字,象是山沟积水处样的瘦弱样子(瘠)。肥的字,象是富贵而快乐的人。有劲的字,象是习武的人。有娇艳姿色的字,象是美女。歪倒倾斜的字象是喝醉酒的仙人。端庄秀丽的字,象是有礼仪修养的人。”
比如北宋时期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评论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文字体时说:“取细的与浓粗的中间体势,刚强有劲力而不屈从。就象有正义的官员执法一样,当面纠正缺点(面折),敢于在朝廷面前据理力争而直谏错对的风范。至于其点画工整妙美而又意态精确,没有可增加或减少的地方!”
覃茂老师作品
10
书法格调统一,章法奇观
清代学者张绅说:“古代人写字,就象作文,有(字法)字的体势,有(章法)所有字组合的书法结构。有(篇法)全篇文字形成的方法。全篇字的结构必须首尾相接应。”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一个字的点画是决定着一个字的规矩。一个字的写出,是决定全篇书法的基本调子。”
覃茂老师作品
当代文学家(剧作家)马少波先生说:“书法不仅要有写字的笔画形象美观,还要具备作品思想内容的高尚。”
书法理论学者华云说:“书法的章法就象战争中布置用兵的阵法,阵容严谨,有雷厉风行之势。有着集体观念出兵必胜之态。用书法的理论说就是有通篇一体的韵味!全体结构象是法律一样,而书法点画之美,就象治理国家的法律条款,字字有力,句句有理。藏着威仪和表率作用,令人有肃然起敬的风度。所以有了楷书模范的说法了。而其书法的内涵和字形的结合,它的韵美就象是悦耳音乐一样,拨动着欣赏者的心弦。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动人的感染力。通篇字的笔画力度象武术者的功夫,功底深厚而又扎实。而她的柔性美,就象太极拳一样藏着精气一体的内力,外柔而且内刚。最关键的是楷书的方正透露着光明,不含瑕疵,就象肩负正义的豪杰,胸怀的远大而精神永远不会衰竭!其作品清新,就象春天的巍峨山峰,出现初绿的景色而奇妙壮观!浩空辽阔无边无际,有令人欣赏而受启发的奇特美好,这才是有端庄如楷模之艺术天地啊!”
以上所编辑的古代楷书名言理论,述说了要上下贯气,通篇有着韵律。用庄重的意态,刚直的性格去表现书法的整齐灵性美。
本文书法作品选自覃茂
个人简历
覃茂,自幼酷爱书法,尤喜欧体楷书,初学欧阳询《九成宫》和《皇甫君碑》,之后学习《化度寺》和王羲之《圣教序》及其手札。也曾不远千里到天津北京向当代欧楷大家田蕴章和田英章求学,并得到两位老师的厚爱及悉心指导,致使书艺大进,书写的作品也渐渐形成了点画细腻精到,结构严谨端庄,整体清雅挺秀的书风。深受大众喜爱。实为收藏和馈赠的佳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6:06
明日春分: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
2019
03/21
09:53
腾讯儒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上面四句诗节选自苏轼的《癸丑春分后雪》。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春分前后,杭州那时还会有雪的。今天,这种美景已经很少见了,我们就只能通过诗人的眼睛,在字里行间中想象春分之雪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众所周知,从冬至开始,北半球各地白昼越来越长;但白昼真正比黑夜长,正是从春分开始的。
《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分之后,太阳出来得越来越早,落得也越来越晚;相对应的,我们“作”的时间也延长了。当然,这个“作”,不仅是指工作——因为除了学校,企业的时间很少会分春夏秋冬——而是指我们醒着的时间。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如此说来,可以好好干活的时间就剩冬天了。而冬天呢,不仅日出晚、日落早,又冷得伸不出手、迈不动脚。得,一年一年地就这么过去了。
人的早起晚睡与太阳东升西落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联系。一般来说,太阳升得早,我们醒得也会早——那要是有装睡的就没办法了。所以春分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也就相对多了。
也许以前,还没下班天就黑了。回到家中,甚至在路上就想洗洗睡了。而现在呢,闹钟还没响,太阳就开始了一天的行走,我们怎么还好意思继续停留。
工作只是工作,生活还是生活。如今很多上班族,昨天晚上为了上班而睡觉,今天早上又为了上班而起床。
其实,我们大可以提高效率,将两个小时的事情完结在一个小时之内。这样,我们也许就不用总为加班而苦恼,总为没有时间而抱怨。将上班前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做些想做的事情。不要把生活完全让给工作,也不要把闲暇误当做无聊。
因为有了法定假日,所以我们对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都会特别敏感;可一说起春分,却没什么概念。但在古代,春分可厉害了。
《礼记·祭义》记载:“祭日于坛。”唐孔颖达解释说:“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可见,春分祭日的传统存在了几千年,可谓是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两件,祭祀便是其中之一,春分作为祭祀的日子,你说厉不厉害?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对于我们来说,春分更是耕耘的时节,山不问结果,仍然傲然挺立,高耸入云;河不问结果,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昼夜。曾国藩曾说过:“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此时不“问”,更待何时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6:21
常言道:“近搬穷三天,远搬穷三年”,原来搬家有这么多门道
2019
03/21
12:00
老子道德经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相信大家都搬过家吧,在外工作的人免不了要搬家,房租到期了就得寻找另一个合适的地方居住。不过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多少都会有感情,要搬家的时候会很舍不得。生活中有些人喜欢不定时的搬家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而有的人却喜欢长期待在某一处,他们想在此落地生根。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俗语就是关于搬家的,常言道:"近搬穷三天,远搬穷三年",原来搬家有这么多门道!
事实上,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今社会发展很快,即使搬到远的地方了,大家还能打电话联络,节假日乘坐交通工具回来一起聚一聚。但是古代如此落后,他们要是搬个家,近一点也得好几天,远的更不用说了。若是他们搬的太远,那就跟以前的生活圈脱离了,没了人脉的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很难,穷困落败的时候没人能帮一把,所以古人才说出这句俗语。
除此之外,古人经商的比较多,一旦他们搬离老地方,那就意味着失去了老顾客,社会不够发达,使得他们只能再重新开始,赢得新的顾客,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经营。更何况大家还是愿意买老牌子的东西,觉得有保障,你刚开的新店不太容易生存。
一切都是新的,新环境新朋友新圈子,再加上零零碎碎置办的商品货物又得花一笔开销,还没赚钱就开始花钱,这样造成他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因此古时候人们不轻易搬家,除非是家中有人升迁,否则绝不离开自己长期生存的地方。搬了家会穷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如果在搬家的路上生病或者遇到什么事的话,之前赚的钱估计都不够用了。
站在古人的角度考虑之后才发现他们说的句句在理,也足以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贫穷落后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7:19
佛教故事: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2019年03月21日 08:23:33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4人参与2评论
编者按:参禅一定要去深山老林里吗?必须与世隔绝才能开悟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与他人。只要有一颗不断追求禅理的心,在哪里修行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禅机本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富含着深刻的道理,从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是最好的方法。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勘破红尘时,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静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地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勘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了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红尘俗世的潮流冲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因此,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使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的正确态度。”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道:“禅师您这一席话,真叫我茅塞顿开啊!”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1 17:22
要有正确的心态做功课
2019-03-21 11:22:26 来源:达真堪布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Lofter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导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
我们现在积累资粮,很多时候都只修福德资粮,没有修智慧资粮。大圆满有基道果,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都不离双运。何谓二资双运,不但要积累福德资粮还要积累智慧资粮。即做任何善事、好事时,都要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这样二资是同时积累的。
我们念经、念咒的时候,只是嘴上在念,内心没有见解,没有以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做善事、供养、布施,也都没有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做。三轮体空即无缘的状态,有大空性的智慧。
在凡夫地,只有相似的空性智慧,而没有真实的。依靠相似的也可以,但是不能没有,不可缺少。
现在我们上早课、晚课,口头上念的都很流利,表面上看很如法,但是内心没有见解,没有正确的心态,没有从三轮体空的角度修行,不具备正行无缘殊胜,所以我们得不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改变不了相续。
我们学佛十年、二十年,相续没有变化,境界、素质没有提高。有些人学佛了,素质还不如以前,这样最终不会成佛,只会成魔。希望大家不要这样,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这才能证得现空双运的境界。
——摘自《现观庄严论》讲记4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2 09:59
禅诗赏析:金屑眼中翳
2019年03月19日 11:04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诗赏析:金屑眼中翳(摄影:悟澎)禅诗赏析:金屑眼中翳(摄影:悟澎)
金屑眼中翳
唐·文偃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
[作者简介]
文偃(864—949),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云门宗开创者。幼怀出尘之志,参道明禅师得道,谒雪峰义存契证。后于韶州(今广东韶关)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创立云门宗,世称云门文偃。道风愈显,四海僧俗云集。以“函盖乾坤、截断从流、随波逐浪”三句话概括云门宗要,又以一字猛然截断学人妄识,谓为“云门一字关”。赐匡真禅师。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赏析]
这是一首喻法诗,昭示学人在悟道后,须破除法执,方得彻悟。
“金屑”与“衣珠”,均喻示学人已开始悟道。但是如果执着于此,则成执障。就好像金屑虽贵重入眼则成病,就是华珠在求道者眼中亦不过如尘土一般。这些金屑、衣珠跟自己的灵性比起来都无足轻重。佛祖指示求道者的,就是要珍重自己的灵性。宗门有言“直饶亲见释迦来,智者咸言不是佛”,即是此理。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2 10:06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2013年03月01日 13:39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
在佛陀证悟的那个重要晚上,据说他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觉醒阶段。首先,他的心“镇定清净,没有瑕疵,净除烦恼,变得柔软、随适、专注和不可动摇。”他把注意力转向前世的回忆,以下是他对于那个经验的描述:
我忆起许多、许多前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五十世、一百世……十万世,出生在各种的时空。我知道这些世的每一件事情:它们发生在什么地方、我的名字叫什么、我出生在哪个家庭、我做过哪些事。我经历过每一世的好运和恶运,以及每一世的死亡,然后再度受生。我以这种方式忆起无穷尽的前世,及其特质和环境。这是我在初夜时分所得的知识。
自有历史以来,相信死后有生命及轮回的信仰,几乎在所有世界宗教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早期的基督教历史中,基督徒相信轮回再生,这种看法一直到中世纪都还以各种形式出现。一位最具有影响力的教会神父,名叫欧里根(Origen),相信“灵魂在人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在第三世纪时他这么写道:“每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因其前世的胜利而加强,也因其前世的失败而削弱。”虽然基督教最后拒绝相信轮回,但其痕迹仍可见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浪漫诗人布莱克和雪莱(Shelley)的作品,甚至小说家巴尔札克(Balzac)的著作中。自从十九世纪末西方开始对东方宗教发生兴趣以来,相当多的西方人已经接受印度教和佛教的轮回知识。其中,美国的大工业家和慈善家亨利·福特(HenryFord)写道:
二十六岁的时候,我接受了轮回的理论,(西方)宗教完全不提供这方面的看法。甚至连工作都无法令我完全满足。如果我们不能把某一世所得到的经验在下一世运用,那么工作就是白费的。当我发现到轮回时,……时间就不再是有限的。我不再是钟摆的奴隶,……我愿意把长远生命观所给予的宁静与别人分享。
一九八二年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几乎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轮回。如果考虑到唯物论和科学几乎主宰着我们生命的每个层面,这就是个令人吃惊的统计数字。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于死后的生命仍然只有非常模糊的观念,不知道轮回到底是什么东西。人们常常告诉我,他们无法相信没有证据的东西。但没有证据就能证明它不存在吗?诚如伏尔泰(Voltaire)所说的:“总之,出生两次并不比出生一次令人惊奇。”
常有人问我:“如果有前世的话,为什么我们都不记得?”但是为什么不记得前世就表示我们以前没有活过呢?小时候或昨天的经验,或甚至是一个小时前所想的事,当时尽管都那么鲜活,但记忆几乎都完全消失,就好象未曾发生过一般。如果连上个星期所做所想的事我们都不记得,要想记得前世所做的事,哪有这么容易?
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地问别人:“到底是什么令你这么坚信没有生命轮回?你有生命证据呢?万一你死后发现果然有轮回,你怎么办呢?你要怎么处理这个状况呢?难道你不是在以否定的信念限制自己吗?即使没有你所谓的‘具体证据’在,相信轮回可能存在或至少不反对它,难道不是比较合理吗?什么才算是轮回的具体证据呢?”
因此,我喜欢请人们问自己:为什么一些主要宗教都相信有来世?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有几十亿人,包括亚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圣人和天才都相信轮回,而且把它当作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呢?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
让我们回到具体的证据上。只因为我们没有听过西藏,或只因为我们没有去过西藏,并不代表西藏不存在。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有那个欧洲人相信美洲的存在呢?即使在它被发现之后,人们还是在争论它是否存在。我相信,这是由于我们非常狭隘的生命观,使我们不能接受,也无法开始严肃思考轮回的可能性。
幸好,这不是故事的结尾。从事精神修行的我们——譬如说,禅修的人――终于发现许多关于心的事实,这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因为当我们的心越来越开放,接触到非比寻常、浩瀚和不容置疑的心性时,我们瞥见一个完全不同的面向,一切我们以为很了解的自我和世界的观念就开始消解了,因而除掉这一世,还有其他世的存在就变得有可能了。我们开始了解上师所开示的生死和轮回教法都是真的。
轮回的若干可能“证据”:
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讨论那些自称能记忆前世者的证词。我建议如果你确实想要了解轮回的真相,就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探讨这个问题,但要尽可能严谨的分辨清楚。
在可以提到的几百个轮回故事中,有一个特别令我着迷。这是英国诺福克一位老人的故事,他名叫亚瑟·福楼多(ArthurFlowerdew),从十二岁开始,他常有神秘却鲜明的心像――一个被沙漠围绕的大城市。在他心中最常出现的影像中,有一个显然是从悬崖雕凿而成的寺庙。尤其是当他在家附近的海滩上玩弄粉红色和橘色的鹅卵石时,这些神奇的影像不断浮现在他的脑际。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所看到的城市越来越清晰,他看到更多的建筑物、街道图、士兵及经由狭谷进入城市的通路。
亚瑟·福楼多在他的晚年,非常偶然地看到一支有关约旦古城佩特拉(Petra)的电视纪录片。第一次他惊讶地发现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他脑际的影像。他后来声称,从未读过有关佩特拉的书籍。然而,他的故事变得遐迩皆知,他也上了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访问节目。这件事引起约旦政府的注意,便将他和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位节目制作人接到约旦,拍摄他对佩特拉的反应。在此之前,他只出国一次,是一趟短暂的法国海岸之旅。
启程之前,一位研究佩特拉并且出过专书的世界权威学者访问了亚瑟·福楼多,经过详细的访谈后,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亚瑟·福楼多对佩特拉的认识那么精确,有些甚至只有专精这一区域的考古学者才会知道。英国广播公司将亚瑟·福楼多在出发前对佩特拉的描述录下来,以便对照将在约旦所看到的情形。福楼多特别挑出了三个心中的景象:市郊一块奇形怪状的火山形岩石,一座他说他在公元前一世纪在那儿被杀害的小庙,还有城里一栋考古学家们非常熟悉,却不知道做什么用的奇特建筑物。佩特拉专家想不起来有他说的这么一块岩石,不太相信它存在。可是当他拿出一张那所寺庙附近的照片给福楼多看的时候,很惊奇地发现福楼多竟然指出岩石的正确位置。然后,这位老人从容地解释前述建筑物的功能,这是过去从来没有人想过的,原来那是二千年前他当兵时的哨兵房。
他的预测,后来大都证明是对的。在前往佩特拉的途中,亚瑟·福楼多指认出那块神秘的岩石;进城之后他连地图都不必看就直接走到哨兵房,并表演哨兵进入时的特殊报到方式。最后前往他说他在公元前一世纪被敌人的矛所刺杀的地方。他也指出了当地其他尚未出土的建筑物,并且说明它们的位置和功能。
陪伴亚瑟·福楼多的佩特拉考古专家,无法解释这位再平凡不过的英国人为什么对该城市有那么惊人的知识。他说:
他对于细节说明得很清楚,很多都与考古和史实非常吻合,如果说他要从记忆中编造一套故事,那是需要相当大的心思的。我不认为他是一个骗子。我不认为他有能力设下如此大规模的骗局。
除了轮回之外,还有什么能够说明亚瑟·福楼多非比寻常的知识呢?你可以说,他也许读过有关佩特拉的书,或者他也许曾经以精神感应收到一些知识;但事实摆在眼前,他所能够提供的讯息,有些甚至连专家都不知道。
此外,还有一些小孩的案例也很特别,他们能够很自然地回忆起前世的细节。维吉尼亚大学的伊安·史蒂文生博士(Dr.IanStevenson),就汇集了很多这类的案例。其中有一个小孩回忆前世的惊人叙述,引起Guru喇嘛的注意,他还派遣一位特使去访问她,并且验证了她叙述。
她的名字叫噶玛吉·库尔(KamaljitKour),父亲是印度旁遮普省锡克族的学校教师。有一天,她和父亲前往当地村落的市集,途中她突然要求父亲带她去另一个村落,两地相隔一段距离。她的父亲有点讶异,问她为什么要改变目的地。“在这里我一无所有。”她说:“这里不是我的家,请带我到那个村落。我和一位同学骑着脚踏车时,突然被一辆巴士撞倒。我的朋友当场死亡,我的头部、耳朵和鼻子则受了伤。我被带离现场,躺在附近一家小宅院前的长板凳上。然后,我被送到那个村落的医院去。我的伤口流血不止,我的父母亲和亲戚都跑来陪我。因为当地医院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他们决定送我去安巴拉。因为医生说无法治好,我就请亲戚带我回家。”她的父亲听过之后,吓了一跳,但当她坚持要去那个村落时,他终于答应带她去,虽然他想这只不过是小孩的幻想而已。
他们就一起前往那个村落,当他们快抵达时,她就认出来了,并且指出巴士撞到她的地点。她并要求坐上一辆人力车,指挥车夫行走的方向。她叫车夫停在她声称是前世住过的一簇房子前。这个小女孩和她满腹疑惑的父亲,就走向她前世的住宅。她的父亲还是不相信她的话,就问邻居是否有这么一家人就像噶玛吉所描述的一样,曾经死过一位女儿。邻居证实了这个故事,并且告诉这位吃惊的父亲,那家的女儿名叫里斯玛(Rishma),车祸丧生时才十六岁;她死在从医院回家的车上。
父亲乍听之下,简直吓坏了,就告诉噶玛吉该回家了。但她却一直走到她前世的家去,要来她的学校照片,高兴地凝视。当里斯玛的祖父和伯叔父来到时,她认得他们,而且叫出他们的名字。她指出她自己的房间,并向父亲介绍家中的其他房间。然后,她要来她的学校书籍、两个银质手镯和咖啡色新洋装。她的婶婶说明这些都是里斯玛的东西。然后,她又带路走向叔父的房子,在那儿她也指出其他东西。第二天,她会见了前世的所有亲戚,当他们必须搭车回家时,她拒绝离开,她告诉父亲她想留下来。最后,父亲才说服她一起离开。
家人开始将整个故事串连起来。噶玛吉出生于里斯玛去世后十个月。虽然这个小女孩还没有上学,她却时常装成看书的样子,她记得里斯玛学校照片中所有同学的名字。噶玛吉·库尔也一直要求咖啡色的衣服。她的父母亲发现,里斯玛曾经收到一套她非常喜欢却没有机会穿的咖啡色新洋装。噶玛吉所记得的前世最后一件东西是:从医院回家途中,车子所照射出来的灯光;那一定是她去世的那一刻。
我可以想象出人们怀疑这个故事的几个方式。你也许会说,这位小女孩的家人,可能为了自己的某种原因,而唆使她声称是里斯玛的再生。里斯玛的家庭是富农,但噶玛吉·库尔的家庭却也不穷,拥有村落中较好的房子,有中庭和花园。关于这个故事,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事实上,她这一世的家人对于这件事感到十分不自在,担心“邻居会怎么想”。反而,我认为最有力的证据是:里斯玛的家人,虽然对于自己的宗教懂得不多,或甚至不知道锡克人是否能接受轮回的观念,但他们却确信噶玛吉·库尔就是他们的里斯玛。
任何人如果想认真研究轮回的可能性,我建议他们应该看看非常动人的濒死经验的见证。有过这种经验而后活下来的人,绝大多数都确信死后还继续有生命。他们过去大都没有宗教信仰或任何精神经验:
现在,我历经了整个生命过程,我彻底相信死后还有生命。我不怕死,一点也不。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有些人是如此害怕,如此恐惧。每当我听到人们怀疑有来生,或者说:“当你去世时,你就走了”时,我心里总是暗想着:“他们实在是不知道。”
当时我经历了最不寻常的经验,让我了解到死后还有生命。
我知道死后还有生命!没有人可以动摇我的信念。我没有任何怀疑――它是安详的,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它解答了每一个人在这一生迟早都会疑惑的问题。是的,是有来生的!这比我们所能想象的任何事都要美!一旦了解这点,就会觉得它是那么独特。你会了解的。
有关这个主题的研究也显示,濒死经验会使人变得更开放,更能接受轮回的观念。
还有,某些天才儿童惊人的音乐或数学天赋,不就可能是在其他世所发展出来的吗?例如莫扎特,他在五岁时就编了舞曲,到了八岁就出版了奏鸣曲。
如果死后确实有生命存在,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么难记得呢?在《伊尔的神话》(MythofEr)一书中,柏拉图“说明”了为什么没有记忆。伊尔是一位士兵,他被认为已经战死沙场,他似乎经验了死而复生。当他“死去”时,他看到许多景象,同时被训令复苏过来,以便把死后的情况告诉别人。就在他要回来之前,他看到那些正准备出生的生命,在恐怖、烟雾弥漫的热气中移动,通过“遗忘的平原”(PlainofOblivion),这是寸草不生的荒凉沙漠。“当夜幕低垂时,”柏拉图告诉我们:“他们就扎营在‘失念河’(RiverUnmindfulness)边,失念河的河水无法用任何器皿来装。他们每个人都被要求喝这种水,有些人还糊里糊涂的喝了很多。每一个人在喝水的时候,就忘掉了一切。”伊尔本人被禁止喝水,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就在火葬场的柴堆上,还记得他所听所见到的一切。
是否有什么共通的法则,使得我们几乎无法记得前世曾经住过的地方或做过的事呢?或者,那只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太多、太广,因此洗掉了前世的任何记忆?我有时候会怀疑,如果我们记得前世,又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帮助呢?难道不会更加困扰我们吗?
心的连续: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建立”轮回的主要论点,是以深刻了解心的连续为基础。意识来自何方?它不可能没有来处。瞬间的意识,如果没有它立即之前的瞬间意识是不可能产生的。Guru喇嘛如此说明这个复杂的过程:
佛教徒接受的轮回观念,主要是以意识的连续为基础。就以物质世界为例: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即使是小到极微的程度,我们相信,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在这个起点,物质世界的一切元素都被凝缩成所谓的“宇宙粒子”。这些粒子则是前一个宇宙分解的结果。因此,这就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圈子,宇宙成住坏空,然后又生成。心也是非常类似。我们拥有某种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时,我们又可以从经验得知,我们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当它遇到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时,是会改变的。这告诉我们它分分秒秒的性质,它会改变的必然性。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粗略的层次上,“心或意识”与身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事实上还会受后者的影响。但是在心与物质粒子互动时,如果要产生具有意识的生命,必然有某种基础、能量或来源。
就像物质面一样,现在心一定是过去心的连续。所以,如果你追溯自己的现在心或现在意识,一定会发现你在探讨心如何连续时,必然可以追溯其根源到无穷尽的层面,就像物质宇宙的根源一般,是无始的。
因此,一定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那个心连续地存在。
佛教相信普遍性的因缘法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会改变,都有其因缘。因此不相信有一个神圣的造物主,也不相信有生命可以自我创造;相反的,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以,心或意识也是由前面时刻的结果而产生。
当我们谈到因和缘时,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主因和助缘,主因是产生某种事物的材料,助缘是促成因缘作用的因素。就心和身来说,虽然可以彼此影响,却无法变成对方的内涵……心和物虽然彼此倚赖,却无法当作对方的主因。
这是佛教接受轮回的理论基础。
大多数人以为“轮回”这个名词隐含着有某种“东西”在轮回,它从一生旅行到另一生。但在佛教里,我们不相信有一个独立和不变的实体,譬如说灵魂或自我,它可以在肉体死后还存在。我们相信,让生命和生命之间相连系的,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最微细层面的意识。Guru喇嘛解释道:
根据佛教的解释,最终极的创造元是意识。意识有不同的层面。我们称为最内部的微细意识总是在那儿。那个意识的连系作用几乎是永恒不变的,就像宇宙粒子。在物质的领域里,那是宇宙粒子,在意识的领域里,那是“明光”(ClearLight)……“明光”,以其特殊的能量,能够和意识连接。
轮回发生的正确过程,可以从下例获得很好的说明:
在轮回过程中,相续的存在,并不像珍珠项链的珍珠,由一根线(灵魂)串连而成,线穿过所有的珍珠;相反的,它们像堆成一落的骰子。每一个骰子都是分开的,却支撑着它上面的骰子,因此在功能上是相连接的。在骰子之间并没有实体,只有因缘作用。
在佛教经典中,对于这个因缘作用的过程,有非常清晰的描述。佛教圣者那先比丘(Nagasena),针对米邻陀王(KingMilinda)所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就曾经做过说明。
米邻陀王问那先比丘:“当某人重新出生时,他跟刚才去世的人相同呢?还是不同?”
那先比丘回答:“既非相同,也非不同……请告诉我,如果有一个人想点灯,它能提供整个晚上的光吗?”
“能。”
“初夜分的火焰与中夜分……或后夜分的火焰相同吗?”
“不。”
“那是说初夜分是一盏灯,中夜分是另一盏灯,后夜分又是另一盏灯?”
“不,那是因为同一盏灯的光照亮整个晚上。”
“轮回非常相似:一个现象生起,同时另一个现象停止。所以,在新存在之意识里的动作,既不与前一个存在之意识里的动作相同,也没有不相同。”
米邻陀王又请那先比丘举另一个例子,说明这种依存关系的正确性质,那先比丘就把它比做牛奶:凝乳、牛油或牛油炼都可以用牛奶制成,却和牛奶不同,只是要完全依赖牛奶才能制成。
米邻陀王于是问:“如果没有‘生命’(being)从一个身体传到另一个身体,那么我们不就可以不受过去世恶业的果报了?”
那先比丘举了这个例子: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芒果,他所偷的芒果,与另一个人原先拥有和种植的芒果并不完全相同,这么说来他还应该接受处罚吗?
那先比丘解释,这个偷儿必须受罚的理由是:被偷的芒果,因为它们的主人先播了种才生长出来。同理,因为我们在某一世做了善恶业,使得我们和另一世有所连接,所以我们逃不了善恶业的果报。
业:
在佛陀成道的中夜分,他获得另一种知识,补充了他的轮回知识:业(karma)、因果的自然律。
“我以清净和超越肉眼的天眼,看到生命如何消失和重新形成。我看到高等和低等、光彩耀眼和微不足道的生命,我也看到每一个生命如何依据他的业,而获得快乐或痛苦的轮回。”
轮回背后的真理和驱动力,就是所谓的“业”。业常常被西方人彻底误解为命运或宿命;我们最好把它视为是主宰宇宙的因果律。业的字面意思是“行动”,业既是潜藏于行动的力量,也是吾人行动所带来的结果。
业有很多种:国际的业、国家的业、一个城市的业、个人的业。一切业都是错综复杂彼此相关着,只有觉悟者才能充分了解它们的复杂性。
如果用简单的话来说明,业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不管我们以身、口、意做些什么,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每一个动作,即使是最细微的动作,都孕育着它的后果。上师们说过,就算是少量的毒药都可以致死,就算是小种子都可以长成大树。诚如佛陀所说的:“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都会烧掉像山那么高的干草堆。”他又说:“不要忽视小善,以为它们没有什么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可以注满大容器。”业不像外物那般会枯萎,或永远不起作用。它不会“被时间、火或水”毁灭。它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一直到它成熟为止。
虽然行动的后果可能还没有成熟,但只要有适合的条件,它们终将成熟。我们通常都会忘记自己做了些什么,往往在很久之后,我们才会受到果报。那时候我们无法将它们与原因联想在一起。吉梅·林巴(JikméLinpa)说,想象一只老鹰吧!它飞在高空上,并没有投下影子,没有任何征象显示它就在天空上。突然间,它发现了猎物俯冲而下,猝然扑到地面。当它降落时,恐怖的影子就出现了。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它的果报,甚至延到来世;我们无法指出是哪一个因造成某一个果,因为任何事件都是许多业成熟之后集合在一起的复杂结合体。因此,我们都会以为事情是“偶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如果每一件事都很顺利,我们就称为“好运”。
除了业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如此满意地解释我们每一个人之间的极大差异呢?即使我们是出生在同一个家庭或国家,或类似的环境里,我们还是有不同的性格,完全不同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有不同的天赋、倾向和命运。
诚如佛陀所说的:“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善心:
因此,下一世我们将会有什么样的出生,完全取决于这一世我们有什么样性质的行为。很重要的是我们千万不可以忘记:我们行为的结果,完全是看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定,绝非行为的大小程度。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年老的乞丐妇女,名叫“依赖喜悦”(RelyingonJoy)。她常常看着国王、王子和人们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她最希望的莫过于能够像他们一般去供养。所以,她就出外行乞,但一天下来仅要到一个小铜板。她拿着这个铜板,向油商购油。油商告诉她,这么少的钱,什么东西也买不到。当油商听说她要以油来供佛时,对她产生了怜悯心,把她所要的油给她。她拿着这些油到僧院去,点了灯。她把灯放在佛前,许愿说:“除了这盏灯,我没有什么好供养的。但透过这种供养,希望我将来能获得智慧之灯。愿我能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愿我能净化他们的一切业障,引导他们开悟。”
当天晚上,其他灯的油都烧光了。但是当佛陀的弟子目犍连(Maudgalyayana)前来汇集所有的灯时,那位乞丐妇女的灯仍然一直烧到破晓时分。当目犍连看到那盏灯还点燃着,油满满的,并且有新灯蕊时,他想:“这盏等为什么白天还点着,实在没有道理。”于是试着吹熄,但那盏灯仍然继续燃着。他试着以手指头掐掉烛花,但没有成功。他又试着以袈裟闷熄,但灯还是燃着。佛陀一直在看,就说:“目犍连,你要熄灭那盏灯吗?你是办不到的。你甚至无法移动它,何况熄灭!即使你把一切大海的水都浇到这盏灯上,它还是不会熄。世界上所有河流和湖泊的水都熄灭不了它。为什么呢?因为这盏灯是以诚心、清净心供养得来的,那种动机使得它拥有巨大的功德。”当佛陀说完这句话,那位乞丐妇女走向他,佛陀为她授记将来必定成佛,名曰:“灯光佛”(LightoftheLamp)。
因此,我们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完全看我们的动机好坏而定。寂天菩萨说: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
完全来自希望别人快乐;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
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因为业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和真实不虚的,所以每当我们伤害别人时,是在伤害自己;每当我们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乐。Guru喇嘛说:
如果你试着克服自私的动机――嗔怒等等――并发展对别人更多的慈悲,最后你将获得比本来还多的利益。所以,有时候我说聪明的自私人应该这么做。愚痴的自私人总是为自己着想,结果是负面的。聪明的自私人会想到别人、会尽力帮助别人,结果是他们也会得到利益。
轮回的信仰告诉我们,宇宙间是有某种最高的正义或善。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放的,便是那种善。每当行善时,我们就是往前靠近它;每当做恶时,我们就是在隐藏和抑制它。每当无法把它表现在生活和行动上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挫败。
因此,如果你想从轮回的事实获得一个重要讯息,那就是:发展这种善心,希望别人能找到永恒的快乐,并以行动去获得那种快乐,培育和修持善心。Guru喇嘛曾经说过:“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复杂的哲学。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创造力:
因此,业不是宿命的,业是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它是创造性的,因为我们可以决定行动方式和动机。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掌握在我们的心的手中。佛陀说:
业,创造一切,有如艺术家:
业,组成一切,有如舞蹈家。
由于一切都是无常、流动和互相倚赖的,我们的一切行动和思想都会改变未来。任何情境,即使再绝望或再可怕,譬如末期疾病,都可以用来进化。任何罪恶或坏事,都可以用真诚的忏悔和真实的修行来净化。
密勒日巴被认为是西藏最伟大的修行者、诗人和圣人。我还记得小时候读他的传记,以及凝视着我所模拟的小画像时,都会深受感动。年轻时代的密勒日巴,接受巫术的训练,报复心态驱使他以黑术杀死无数的人。但由于他的反悔,再加他的上师玛尔巴(Marpa)给他的严酷考验和折磨,使他得以净化一切坏的行为。他继续修行,终于开悟,成为多少世纪以来几百万人的明灯。
西藏人说:“坏行为有一项好处,那就是能够被净化。”因此,永远都有希望。即使是谋杀犯和最冷酷无情的犯人,都可以改变和克服导致他们犯罪的情境。如果能够纯熟而睿智地利用目前的情况,它们都可以启示我们解脱痛苦的束缚。
目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反应着过去的业。如果能认知这一点,那么每当我们遭遇痛苦和困难时,就不会把它们看成失败或巨祸,或把痛苦看成是任何形式的处罚,我们也不会责怪自己或自怨自艾,而是把正在经历的痛苦,看成是过去业报的完成。西藏人说:“痛苦是扫除一切恶业的扫把。”甚至还要感谢一个业正要结束了。我们知道:“好运”是善业的果报,如果不好好利用它很快就会过去了;“坏运”是恶业的果报,事实上它正在给我们净化的绝佳机会。
对西藏人来说,业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非常生动而实际的意义。他们活在业的真理和原则之中,这就是佛教伦理的基础。他们了解业是一种自然而公正的过程。因此,不管他们做什么,业都会激起他们个人的责任感。在我年轻的时候,家里有一位非常好的仆人名叫阿贝·多杰(ApéDorje),他很疼爱我。他真是一位善良的人,一生从未伤害过任何人。年幼时,每当我的所言所行伤害到别人,他就会很和气地说:“哦!那是不对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业的无所不在,一旦我有任何坏念头要生起时,他当下就会转化我的反应。
真的如此难以看到业在作用吗?我们不是只需回顾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为的后果吗?当恼怒或伤害到别人时,它不是反弹到我们自身吗?不就会留下痛苦而黑暗的记忆,以及自我厌恶的阴影吗?那个记忆和那些阴影就是业,我们的习惯和恐惧也是来自业,都是过去所行、所言或所思的结果。如果能够检讨自己的行为,同时能够了了分明,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有一个老是在重复的模式。每当做错了事,就会导至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
责任:
我非常感动地看到,濒死经验以相当精确和惊人的方式,肯定了业的真理。在濒死经验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共同现象是“全景式的生命回顾”(panoramiclifereview)。有这种经验的人,不仅会巨细靡遗地回顾一辈子的事件细节,还会看到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事实上,他们会经验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产生的全部影响,以及别人心中所生起的一切感觉,不管是多么的恼人或震撼。
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现,对于我所经验到的许多事情感到羞耻,因为那些似乎不是我做过的。……不但经验到我所做的事,还包括我如何影响到别人……即使是思想也没有丧失。
我的生命过程在我面前通过。……我在生命中曾经感觉过的每一种情绪,都再感受一次。眼睛显示让我知道情绪如何影响我的生命。我生命中的一切行为又如何影响到别人的生命……
我就是我伤害过的那些人,我就是我曾经带给他们快乐的那些人。
我曾经想过的每一个思想,曾经说过的每一句话,曾经做过的每一件行为,全都重新上演了;还加上每一个思想、每一句话、每一件行为对出现在我生命中或影响范围内的每一个人的影响,不管我是否认识他们……;再加上每一个思想、每一句话和每一件行为对天地、植物、动物、树木、水、空气的影响。
我觉得我们必须非常严肃地看待这些见证。它们将会帮助所有人体会自己的行动、语言和思想的全面意涵,并促使我们变得越加负责。我注意到许多人感受到业的威胁,因为他们开始了解逃脱不了业的自然律。有些人佯装全然藐视业,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又极度怀疑自己的否认态度。白天他们也许表现得满不在乎,完全不理会道德不道德,一种伪装、洒脱的信心,但晚间独处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却经常是黑暗、烦恼不堪的。
了解业之后,东西方都有逃避责任的特殊方式。东方人把业当作不帮助别人的藉口,他们会说,不管他们受到什么样的苦,那是“他们的业”。在“自由思考”的西方世界里,我们却正好相反。相信业的西方人,会“敏感”和“小心”得过分夸张,他们会说,实际上,帮助别人就是干预了他们必须“自寻出路”。这是多么逃避和违背人性呀!也许我们的业正好是应该来帮助他们的啊!我认识若干富人,如果只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和自私,他们的财富可能会毁灭他们;反之,他们也可以把握机会,用钱实际帮助别人,因而帮助了自己。
我们绝对不可以忘记,透过我们的行动、语言和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如果选择好的一面,就可以消除痛苦和苦因,帮助我们的潜能、佛性在心中苏醒。除非佛性能够完全苏醒过来,我们也解脱了愚痴,与不死的、觉悟的心相结合,否则生死轮回将永无尽期。因此,佛法告诉我们,如果不在这一世为自己负起一切责任,我们的痛苦将不只是持续几世而已,还将持续千千万万世。
就是这种令人清醒的知识,让佛教徒把未来世看得比这一世还重要,因为有更多的未来世正等待着我们。这种远程的观点,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知道,如果我们为了这一世而牺牲掉所有来世,那就好象把一辈子的储蓄统统花在一次豪饮上,疯狂地忽视其后果。
但如果我们能够观察业的法则,在心中唤起慈悲的善心,如果我们能够净化心灵,逐渐唤醒心性的智慧,那么我们将可以变成真正的人,最后证悟。
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说:
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的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是一种监狱,把我们限制在个人的欲望和身边几个人的感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扩大我们的慈悲心,去涵盖一切生物和整体自然的美,把自己从这个监狱释放出来。
西藏的转世:
通达业的法则和达到证悟的人,可以选择生生世世回到人间帮助别人。在西藏,认出这种转世者或土库(Tulku)的传统,开始于十三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一位证悟的上师圆寂时,他也许会留下正确的指出,说出他将转世的地方。他的一位入室弟子或道友,就会有景象或梦,预告他即将来到的转世。在某些例子中,他以前的弟子,也许会请教有能力认出土库而闻名的上师,这位上师也许会有梦或景象,让他能够指导土库的寻找。当这个孩子被找到时,就由这位上师来加以认可。
这个传统的真正目的,是要保障已经证悟的上师的智慧记忆不会丧失。转世者生命中最重要的特色是在训练过程中,他的本性——转世得自遗传的智慧记忆——觉醒了,这也是他的真实性的真正表征。譬如,Guru喇嘛承认他在幼年时,就可以不太费力地了解那些难以掌握、而通常需要许多年工夫才能精通的佛教哲学。
养育土库必须十分小心。即使在接受训练之前,他们的父母就被要求必须特别照顾他们,他们的训练,比起一般僧侣的训练,要严格和扎实得多,因为大家对他们的期待特别多。
有时候,他们会记得他们的过去世,或展示惊人的能力。诚如Guru喇嘛所说:“转世灵童能够记得前世的人事物,这是很平常的事。有些人虽然还没有学过经典,也能背诵。”有些转世者不需要像别人花那么多的时间去修持或做研究。我的上师蒋扬钦哲就是一个例子。
在我的上师还年轻时,他有一位要求很严格的老师。他必须跟老师住在山中的茅篷里。有一天早晨,他的老师到邻近村子,为一位刚刚过世的人主持法会。老师在出门前给我的上师一本书,名叫《文殊师利圣号诵》(ChantingtheNamesofManjushri),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文长约五十页,通常要花几个月才能背下来。老师在离开时说:“今晚之前把这本书背好。”
年轻的蒋扬钦哲就像其他孩子一样,老师一离开,就开始玩。他玩得连邻居都为他感到焦急,恳求他:“你最好要开始读书了,否则会挨打。”他们都知道那位老师是多么严格和容易动气。即使如此,我的上师还是一点也不在乎,继续玩他的。最后就在日落之前,他知道老师快回来了,就把整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当他的老师回来后,测验他,他竟然可以一字不漏地把全书背出来。
在一般情况下,心智正常的老师,绝不会要求小孩子做这种事。但在他心中知道蒋扬钦哲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似乎要引诱蒋扬钦哲来“证明”自己,这个孩子毫不抗议地就接受如此艰难的工作,也是技巧地默认他就是文殊师利的化身,后来,蒋扬钦哲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虽然老师并未承认这件事,私底下却十分佩服。
在各世的土库之间,到底承继了什么?土库确实与他所转世的人完全相同吗?他们帮助一切众生的动机和奉献是相同的,但他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人。一世传一世的是福报(blessing),基督教徒称为“恩宠”(grace)。这种福报和恩宠的传递,与每一个未来的年代要完全配合和相应,转世者要适应当代人们的业,以便全力救度他们。
Guru喇嘛可能是最动人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转世系统的丰富、有效和微妙。他被佛教徒尊为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Guru喇嘛生长在西藏,。接受过一切传统的训练和一切传承的主要教法,成为西藏传统中最伟大的一位当代大师。全世界的人也都知道,他是一位和蔼可亲、脚踏实地的人。Guru喇嘛对于当代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和政治学都深感兴趣;他对于世界责任所发表的观点和讯息,不仅为佛教徒所奉行,也为全世界宗教徒所认同。他的典范,已经对全球各地争取自由的人们产生启示作用。Guru喇嘛也是世界环保运动的主要发言人,不辞辛劳地唤醒人们认清自私的。危险性。他也受世界各地知识分子和领袖所尊敬;不过,我认识几百位非常平凡的人,他们来自各种背景和不同国家,在会晤Guru喇嘛时,都深受他的优美、幽默和喜悦所感动,因而改变了他们的生命。我相信,Guru喇嘛正是大悲观世音菩萨,面对危机重重的人类,他不仅是西藏人和佛教徒的观世音化身,也是全世界的观世音化身,在人类历史上,贡献出当代最需要具有治疗作用的慈悲心,以及他全力奉献和平的典型。
西方人也许会惊奇地发现西藏有这么多的转世者,而他们大多数是伟大的上师、学者、作家、神秘家和圣贤,对于佛法和社会都有杰出的贡献。他们在西藏历史上,扮演着中心的角色。我相信这种转世的过程不只限于西藏,也发生在一些国家一些时代中,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艺术天才、精神领袖和人道主义者,他们帮助人类前进。例如甘地、爱因斯坦、林肯、德蕾沙修女、莎士比亚、圣法兰西斯、贝多芬、米开兰基罗。当西藏人一听到这些名字时,会立刻称他们是菩萨。每当我听到他们的名字、工作和远见时,我就深受诸佛和历代大师宏大的演化过程的庄严所感动,他们示现于世,为着解脱众生的苦难来改善这个世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3-22 11:13
弘一大师:还原佛法真相 略释佛法十疑
2019
03/22
07:00
广行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938年11月27日(戊寅十月六日),弘一律师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做了《还原佛法真相,略释佛法十疑》的弘法演讲。
欲挽救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1.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院,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2.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3.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4.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着此书也。
5.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6.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7.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8.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9.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用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10.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
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走近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