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1:51

菩萨行证:总论菩萨道
2019年06月19日 14:26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
  第二十课 总论菩萨道

  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华严经》有开士、大士、力士、无上士等名;《菩萨地持经》有佛子、大师、大圣、大名称、大功德、大自得等诸义;《瑜伽师地论》有普能降伏、勇健、怜愍、法师等之说;《金刚经心印疏》说菩萨摩诃萨有七种广大的含义:

  一、具大根:众生所见、所闻、根器、乐欲等不同,而有顿、渐,有钝、利等分别。佛陀为大医王,视众生根器的利钝,能应机说法,令其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载,佛陀以权巧方便演说五乘佛法、大乘不共法等,调御二乘行人‘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不以自了解脱为究竟圆满。

  声闻以四圣谛为根,成四果位;缘觉以十二因缘为根,成辟支佛;菩萨则以悲智为根,成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因为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根性,故能发四弘誓愿,勇猛不退。

  二、有大智:菩萨的大智,犹如《金刚经》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具足性空平等、理事平等、生佛平等大智,故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楞伽经》的‘一切众生,犹如己身’,具足‘同体共生’的认识,故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胜鬘经》的‘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故能护持正法,教化众生。

  菩萨的大智,能断三界的见、思二惑,能离去戏论,能超出二果浅薄的小智。此大智慧起如幻三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无穷妙用。

  三、信大法:菩萨信解‘缘起中道’的真理正法,能观空有无碍,故能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菩萨信解‘大悲为本,方便为门’,故能悲智双运,福慧俱圆。菩萨信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故能如常不轻菩萨,不轻慢一切众生。菩萨信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能无相布施,无我度生。

  四、解大理:菩萨悟解‘般若’为诸佛之母,‘缘起缘灭’是万法实相,‘三法印’是宇宙人生真谛,‘四大非有’、‘五蕴皆空’是生命本质,‘同体共生’是宇宙轨则,‘三十七菩提分’是福慧资粮,‘上求下化’是成佛之道。菩萨体认法身真如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本体,所以虽有生死,而不畏惧,也不迷惑,此皆由于理解人生缘起缘灭的真理。

  五、修大行:菩萨的大行,即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佛陀在未成佛道之前,历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即使轮回六道之中,亦无一时忘失菩萨慈悲的德行,无一念退失菩萨‘上求下化’的本愿。例如:作狮子王时,施其身命,满足鹫鸟;为兔王身时,以闻法故,烧身供养;为金色鹿时,勇猛无畏,救群鹿命;为寂静王时,日日刺血,供养病人;为大龙王时,心无瞋怨,忍其剥皮;为国王身时,剜身千灯,求于半偈;为大兔王时,自投罗网,令群兔出。

  六、经大时:菩萨的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还要完成五十一阶位后才能圆满。菩萨在第一大阿僧只大劫,是以修信心为主,满十信阶位,修到现证空性。第二大阿僧只大劫,已转凡成圣,为地前菩萨,修到七地清净无相的境界。第三大阿僧只大劫,进入八地‘不动地’无相无得,无证无悟,成无生法忍,尽断三界惑已,位居补处。

  菩萨具有善根愿心,能‘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久集无量福德智慧,不生疲倦;具般若空慧,久住世间教化众生,不生厌离。

  七、证大果:大果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断二障、二惑、二施,贪、瞋、痴永尽,超越有无、大小、一多、净秽、空有,已达到因圆果满的境界。在《解深密经》中,说明菩萨证得涅槃果位后,又频起悲愿于有形色、方所、事业、住处、眷属、因果等,变现那由他国土,分身千百亿,示教利喜。

  菩萨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具有广大无量无边的慈心悲愿,能生死一如,大小互融。在《四谛论》里更以‘圆满、清净、最上、真如、无忧、无尽、无碍、无求’来形容菩萨圣者的情况。从菩萨到达佛的境界,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如《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佛陀也教诫世人:‘见缘起法即见佛。’

  从菩萨道到佛果的完成,须具菩萨慈悲的大根,了达缘起性空的大智,信仰六度四摄的大法,悟解无证无得的大理,修学上求下化的大行,不畏三大阿僧只劫的大时,即能证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佛果,那就是从菩萨到佛果的圆满了。

  (本文节选自《佛光教科书》第三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3:19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
2019年06月20日 14:31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摄影:海琳)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摄影:海琳)
  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首:-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第三首:-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四首:-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五首:-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第六首:-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第七首:-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第八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第九首:-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第十首:-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第十一首:-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第十二首:-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

  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

  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第十三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第十四首:-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第十五首:-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第十六首:-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第十七首:-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第十八首:(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3:38

明代文豪冯梦龙十大名句,道破人心,说尽人性
2019
06/21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冯梦龙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2015年4月4日我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二枚就是冯梦龙。

1、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人一生中结识的人不少,到处都会有,但真正成为知心朋友的能有几人!

2、兵贵于精,不贵于多。

军队重要的是精锐,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寡。

3、日往月来,星移斗换。

时光不断推移,岁月不断变迁。


4、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学问渊博像富有五车之书的古人,书籍多得像秦人在大酉、小酉山中的藏书。

5、只因一着错,满盘都是空。

只因为一步棋下错了,结果导致全盘棋都输了。

6、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常常在有家产的日子想到今后可能无家产,不要等到破产以后再来回忆当初有家产时的景况。

7、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要想别人不厌恶自己,必须自己先完美;要想别人不怀疑自己,必须自己先守信。

8、一事真,百事真。

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9、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萌。

种荆棘就得挨扎受刺,植桃李就能乘凉得荫。

10、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

公理、正义属于自己这一边,说起话来言语自然就豪壮;负屈含冤,语声必然会高亢。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3:44

《菜根谭》:身在事中,心要超事外
2019
06/21
10:12
腾讯儒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文/陈娅妮


日知录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菜根谭》

《菜根谭》的这句警言写得非常生动,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具象地让我们感知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船在滔天巨浪中行驶,坐在船上的人并不知道害怕,甚至觉得是坐船时候正常的情景,反而是在船外的人感到十分惊恐;有人在座席间猖狂地谩骂,同座的人并不觉得惊警,好像习以为常一般,反而是席外的人感到震惊。

——这看起来好像很可笑,实际上却以举例子的方式揭示了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场景。身在事中,往往就深陷其中,不能以客观的态度来思考和评价事物。因此,君子即使身陷事中,心智却应该超脱事情之外,这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

身在事中,心超事外,能够化解眼前的危机。

《东周列国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亲领大军北定孤竹国,追北狄军误入了砂碛地,由于地势复杂,一时间损兵折将。祸不单行,之后还迷失了方向。齐军犹如无头苍蝇般乱窜,都慌了手脚,毫无出路。齐桓公也很是着急,然而身在困境之中,束手无策。这时候管仲却能冷静地思考,跳出困境中的思维,想到了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以跟着它们的去向来寻路。齐桓公按照他的建议,取数匹老马,纵之先行,终于出了谷口。这也“老马识途”的典故,但若没有管中“心超事外”之思,众人对老马也只能视而不见。


身在事中,心超事外,能够更好地欣赏美。

朱光潜先生对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进行了美学与距离上的思考,令我颇受启发。我少年时在杭州念书,从不觉杭城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总是在网络上见到外省或者北方的朋友说着“江南极美”,自己却仍不以为意。但直到我高考后北上求学,思念起江南灵动的水和郁郁葱葱的花木,才真正意识到杭城的美来。从此以后,无论我身在江南还是北国,都能够欣赏杭城的诗意和浪漫。这也是朱光潜先生说的“美与实际人生要有一个距离”,将事物放到远的地方去欣赏,或者说将你的心超脱出事物本身到外围去观看,美也就产生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其中的人,视野往往被眼前的景致遮住,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因而沉迷于事务之中且太过专注,就容易被当前的局势所左右,失去冷静的思考。专心并不是一叶障目,更不是钻牛角尖,在专注的同时,更要有开阔的视野与敏捷的慧心,才能拥有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判断形势的能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3:47

文人画的九重境界,你看到几层?
2019
06/21
06:00
明伦书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大美国画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特别注重“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所谓“境界”,指的是书画家通过笔墨语言所创造的一种气象,一种意境,一种格调,以及品赏者通过精神体验、主观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画”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虚幻之境

如果是纯粹对客观世界进行描绘,那么,这种“描绘”的功能,书画远远不及摄影、摄像便捷而逼真,书画的优越性在于能够表达人对客观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观世界是什么?

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真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吗?哲学家和艺术家对此是抱怀疑态度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气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是虚幻的事实,是人类根据已经得知的知识做出的一种判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世界的“虚幻性”,才有 可能了解世界的实体性。中国的书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受“虚幻观”的影响非常大,在书画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画外之境

与“虚幻之境”相关联的是“画外之境”。“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这“画外之意”,便是“文人画”含金量高于“画工画”的根本原因所在。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


拙丑之境

美与丑,巧与拙,是谁界定的?是人为界定的,是人所认定的。中国文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美的质疑、对巧的质疑,对拙的追求、对丑的追求,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追求拙境的理论核心。书画创作固然需要技巧,但过分强调技巧,或者说技巧的痕迹过露, 反而小家之气,给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为,不讲技巧,或者将技巧的痕迹减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却反而有一种天真质朴之美。


寂寞之境

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艺术上的寂寞,指的是空灵悠远、静穆幽深的境界。恽南田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他推崇倪云林的画,认为倪云林的画“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倪云林营造的,是一个寂寞的艺术世界。有人评论说倪云 林的寂寞之境已经到了“水不流,花不开”的境界,展现在他笔下的是一个近乎不动声色的寂寞世界。寂寞到极致,让人感觉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达的,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萧散之境

萧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萧散,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闲 散舒适。也形容萧条、凄凉。如《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唐张九龄诗:“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宋曾巩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当作潇洒自然解。而作为美学概念的“萧散”,指的是精神上无拘无束,氛围上萧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 萧散著称的诗人有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等;以萧散著称的书法家有钟繇、褚遂良、杨凝式、宋四家等;以萧散著称的画家有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荒寒之境

与萧散之境相似的还有荒寒之境。荒,与萧散相似,寒则体现了一种冷逸、清寒之美。中国画多寒林图、寒松图、寒江图,多雪景、硬石、枯树、寒鸦、野鹤,主要是为了表现萧疏宁静、空灵幽远的意蕴。唐代王维、张璪善画寒林图,开创了用水墨表现寂寥荒寒境界的先河,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善画野林古寺、幽人逸士,进一步开拓了荒寒的画境。李成把荒寒和平远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荒寒的美感。不独山水,在梅兰竹菊等文 人画常用题材中,荒寒之境也成为一种广泛的追求。这与文人的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是相通的,与空、虚、寂、静的禅的境界是相通的。


淡雅之境

云清风淡,是文人心仪的境界。魏晋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将淡雅发展为审美的主流。这与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关系,也与文人画的发展密切相关,文人画的主要美学追求,是“淡而无味,含义隽永”。《宣和画谱》卷十二墨竹绪论云:“绘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黄铅粉则失之,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 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这段话很清楚地讲明了画工画和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区别。文人画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挥扫”。而画工为了形似,只能在丹青朱黄铅粉色彩上下笨功夫。


简约之境

笔简意浓,笔简韵长,是文人作画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家们,对简约的追求更是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多求简易而取清逸”,正是文人画的核心。《宣和画谱》评论关仝:“盖仝之所画,其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我觉得,笔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简单地说,要先 做加法,再做减法;先做乘法,再做除法,能够认识、掌握繁复的东西,只不过把能省略的尽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数笔,足以抵得过满纸笔墨,甚至比满纸笔墨的容量更大,因为有许多含义尽在不言中、尽在画面外。


心灵之境

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两宋开始,画家又开始由神似, 向追求“灵性”转变。所谓“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画出本然之“性”。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产生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便是心灵的境界、生命的境界。画家 所写,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在瞬间生命体验中有所“发现”。心灵之境,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人画”的境界还可列举不少,从上述数例,已经可以领略其大概。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4:04

书法真谛是什么?两个字告诉你
2019
06/20
22:15
书法志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一点让我非常吃惊,网络上大多数书法爱好者关心的竟不是如何学习提高书法水平,相比之下,他们更关心:书法是什么?

尤其在书法教育普及不足,书坛怪相丛生的当代。满街充斥着“丑书”“江湖体”“老干体”“杂耍式”“表演派”等诸多书法流派时,好像弄清“书法的真谛是什么”就变得尤为重要。


01.

书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为何这个问题比怎样提高书法水平更令人关注?

我还着实认真想了一下。

思考的过程中,我回到了自己初学练字的时候,好像对于书法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也占了大多数精力,相反练字和理论的时间偏少。

或许当下书法爱好者也是如此,他们更在乎书法的本质与方向。如果没有一个有准确的本质,有价值的方向,那方法和努力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毕竟根不稳,枝叶也会长偏。

那些年苦心思索了好久,几乎翻遍历代名家书论著述,遍观两千年来千家法帖,其中努力虽称不上披星戴月,起码可达到日日看,日日思。我之方向为:在古人的学书历程中找到规律,在古人的法帖中找到他们的共同追求。

这个过程从开始到稍有些成果,能解自己疑惑,大概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么是书法,练字为了什么。

其中的思想,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王国维所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或如画家常理论中常说的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个阶段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境界相通。

放在书法上,则就有另一种解释:

第一个阶段,入。

所谓“入”,是学习书法时先找一家学习,待笔法基础稳定后,思想上可了解到此家的“法”的特点,以及能达到背帖创作的结果,此为“入”。

所谓“先精而后博”,是书法的基本要求。见过学书的多数人都耐不住追求“精”的寂寞,想要一步登天,过早的就去想那二三十年之后才有的“融合出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我亦难免,在追求书法“真谛”的过程中,看过名家书论,虽未必能懂,也能看到其中矛盾。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以低水平看高水平矛盾,实在是“自杀”举动,因为初学者往往思想“狭隘”,并不“通透”,所以对那些矛盾不能正确理解,故而会打乱自己对书法的认知。

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起心底想不通,何为对,何为错。换句话说,王羲之告诉你先迈左脚,颜真卿告诉你先迈右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并不矛盾,可水平限制之下就会产生矛盾思想,在矛盾之余,就已经“邯郸学步”,忘记如何走路了。这在我所见过的大多数初学者身上,非常常见,我自身曾是严重患者。

不过这个“杂”的阶段为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我了解了几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一二流名家的书风作品,对我后来总结“法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一些都建立在已经忘记邯郸学步,知道如何走路的基础上。依旧避免不了的求“精”的寂寞过程。


第二个阶段,博。

这个阶段需要在“精”的基础上进行,了解一家之笔法,才能窥透诸家之笔法的变化、异同、规律。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们看到的名家书法,看到的不再如第一阶段,只识字形,而是在笔墨之下看到的是法度的规律变化,是在山水物象之上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学一个人的字,再也不用去摹字形,只要弄清笔法,就可学个模样。

这种能力就是能在众多的“形”中,找到“形而上”的规律,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融。

便也不用多说,融百家为一炉,出新而已。看似说的简单,实则非常困难。如何融百家?如何取舍?这其实并不是人能教的,而是靠自己去“悟”,这种悟建立在人的学识修养和性格上。

所谓字如其人,乃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如其人。

能融百家出新的人,无论是一些江湖大师,还是真正的书法高手,都避免不了一个问题,就是有自己的一套处理结字的规律。只不过江湖大师的规律是自造的自由体,散漫无度。而高手是集古成家,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其高低,必然不要争论。有识者能察,历史也会自作淘汰。

艺术不是战争,而是深入灵魂的沟通,所以需要能触及到灵魂层面的交流者,并非一人一言“我从小就学汉字,谁还看不懂写字?”能解释的了的。


上述总结了这么多,算不算书法的真谛呢?说实话,还真不算。即便思想到了第三个阶段,成为了“书法家”,也没有能触碰到书法的真谛。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到第二阶段成熟后,就能体会到何为“书法的真谛”。

能到第三阶段,只能算书法家。当然在古代来说,这还算不上书法家,只能算“善书者”,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学字的人少了,标准低了,自然就涨行情了。

02.

书法之最后一阶段“天人合一”。

如第三阶段算“字如其人”,那么第四阶段,也就是一流名家的阶段,就已经到了“天人合一”。把“如人”一般的字,再结合与自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是最高阶段。所谓“通汇之际,人书俱老”。

很多人不懂,为何学几年就能写的不错的字,非要到将老死时才能算“通汇”呢?

话是没办法解释的,因为因与人的追求不同,标准也高低有分。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不分三六九等,却也分三六九等。

物质与思想,着实是两个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在书法中则可表示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语出唐张怀瓘书论。

所谓“万殊”,指的就是世间万物,诸多矛盾。而裁成“一相”(去声),指的就是用一种物象表达出来,也就是笔墨,换句话说就是“点”“线”“面”的高度概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书法技法创造出想象中广阔自由的天地。

这话就相对专业了,且不说书法爱好者难懂,即便书法接触不错的一些人也很难理解到这个层面,因为理解到这个层面,书法就已经不会走歪路了,也不会是爱好者的水平,而是“专业”。所谓专业并不是一个硬性规定,而是在书法这个领域里,确实有一个分水岭,思想和眼界跨过去了,字就不可能不专业。如思想和眼界够不到,不要说学三五十年,即便学上百年,依旧是门外汉。

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别人评价“不行”的原因。都以为自己很懂,实则差得远;其实等到自己真的懂的时候,才是开始认为自己啥都不会的时候。

“指责他人,与在乎它人指责,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天人合一,最后看到自然,那期初也要师法自然。如怀素“夜闻嘉江水而草书益进”,又如“观夏云多奇峰,常师之”。又如黄庭坚“坐见江山,作草书似得江山之助”。所以清人翁方纲所云“世间无物非草书”,没有一个东西是草书借鉴不了的。

当然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王羲之。

能把天人合一做到最好的,就是王羲之。王羲之随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带王羲之游览名山大川,广见天地物象,最后才有的王羲之天人合一。

最早用物象描述书法,甚至可以追溯到李斯小篆的“鹰望鹏逝”,这种师法自然的书法学习道路,王羲之绝不是第一个走的,在他之前有很多大家都到了这个地步。

后世之所以把王羲之称为书圣,是因为他是天人合一的第一人,而非第一个走这条路的人。王羲之对书法的贡献,是拓展了书法的疆域,把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书法家还在追求不得的境界,给又拔高了一度。

用现代话来说,王羲之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这个行业的整体水平。


王羲之能悟到书法的真谛,也经历了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经历。


什么是书法的真谛,首先是学自然,最后就是表现自然。

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就是因为其变化如龙,不见首尾,没有规律,却极其自然。绝对不是今人去千百遍的套一个作品能体会到的水平。

这种水平,首先是要精熟法度,其次一定要有心胸。如果心里不豁达,那笔下的变化自然也就“畏畏缩缩”。

这种心态上的豁达,恰好就是王羲之具备的。

“坦腹东床”,说的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尉郗鉴为女儿选女婿,于是来到了当时的大家族王氏。听说王氏子弟各个才貌双全,于是带着管家来到王氏家族。王世子弟听说太尉来选亲,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门迎见,最后数来数去,少了一人没来。

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他还在东墙床上露着肚脐眼而卧,对太尉选亲一事,一点也不上心。这事儿传到太尉耳朵里,太尉深以为奇,于是就想见见这位与众不同的小伙儿。

事后也都知道了,太尉很欣赏自然豁达不做作的王羲之,把貌美如花的小闺女儿嫁给了他。

再有后来的兰亭集序,晚年辞官,无一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不畏世俗所动的人,才能体会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

这种自然的状态,就是其手上千变万化变化的心法,把没有规矩而不打破规矩,这就是“心无界,行无疆”。

这种自然心态需要追求自由的人才能体会。只有心中追求自由,得到自由,人才能过的自然,活的自然。

人一自然,笔下就自然,笔下自然,就能与万物这种自然的状态融合,便生出万物之形状。

这就是书法的“真谛”

03.

绕了一圈,书法的真谛又回到了人身上。但是这个“人”已经不是第三阶段的人,而是天人合一的人。

天道运行本就自由,是人自己拘束自己,自己累自己,所以才不自由。

但魏晋时一个好时期,圣贤众多,皆向往自由,所以魏晋时期的诗文、书画,都到了一定高度。即便是普通的氏族阶层的人的书画水平,都有一股风流之气,这是时代原因。

而后代对书法的真谛的追求,可以一个个数,只要是一流大家,无一不是这样。他们有规矩,但是在规矩能达到自然之状态,之所以自然,全是在追求自由之境界。

只要历史上排的上号的历代大家,无一不如此。有些人的字看似拘谨,但是他笔下灵活自由。所以看字,不要看形就判断一个人自由与否,这是非常浅显的。

王羲之有如此高的创造力,每篇书法风格都少有差异,全是因为其心态无拘无束,深处在自由的时代。

自由是自在的前提,如何运笔自在?先得心自由啊。

其实说到最后,书法的真谛还是要归结到人“性”上。能融百家,只能说明有性格,但不能说有性情。真正的性情,才是书法的根本。无论是悲愤,高兴,阴郁,只要是真的在心中无所顾忌的表现出来的,能无拘无束的表现在心中的,才是自由的。

所谓的自由,并不是猪撒欢一样哪都乱跑。而是在心态上达到一种“嘭”的一种爆发的状态,不用收敛,不用压抑,不为世俗所动,这才是自由。

大概如“走自己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一点,好像跟很多书法爱好者一上来就写狂草的心态差不多。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写狂草,连一个正经的楷书字都写不好,就要耍草书,美其名曰真性情。

他们说的有道理吗?我认为绝对有道理,那绝对是书法的真谛,真性情,真自由。可是有什么用呢?即便再有性情,心态再自由,写出来的也不是“书法”,没有“法”,就是“散漫”,而非“自由”。

这两点是不一样的,散漫看似自由,其实也很拘束,他不代表自由。

只有在规矩中,能逾越规矩的,才是真自由。

举个不太恰当的简单例子,切格瓦拉偷电动车,但是有法律管束着,所以被抓住就会蹲号子。但是如果哪天他的地位能使得他偷东西能不受法律管控了,他才是真自由,想偷几个电瓶车偷几个电瓶车,开连锁店都没人管。

这叫自由。

什么叫散漫呢?就是人家切格瓦拉偷的是电瓶车,而有人只是偷了上边一个螺丝,便开始洋洋自得说自己不受法律管控。

这是非常不“愚”的行为,不是不受法律管控,而是没人愿意跟一个螺丝计较。

所以散漫和自由,是有本质区别。

书法中的真性情真自由,也是需要从1、2、3、4阶段迈过来的,只有这样才能逾越规矩。

如果一开始就想着书法不用学习就可以逾越规矩,那必定是那个想偷螺丝的人。

跟一个小姑娘讨论关于“自由”的问题,我说我很自由,我想去哪就去哪。这小妮子说不对,真正的自由源于自律。

其实我特别想反驳她,但是确实找不出理由,因为她说的对,这跟我对书法的理解如出一辙。如果我反驳她,我就是反驳自己。

虽然我不想承认我不自由,我也确实哪里都可以去,想玩多久玩多久。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不自律,只顾着玩,不顾着挣钱,迟早有一天要饿死在路上。

说了这么多,对于书法的真谛,估计大家也能有所理解。

文章比较长,其实这是一道哲学题,不是一道书法题。哲学是引导人变聪明的科目,他可以帮助一个人提高思想境界。

当我了解书法的最高境界,了解书法的真谛的时候。我自然不会对其他行业的公认第一第二指手画脚,即便我觉得他们的作品跟“粑粑”一样。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我不了解那个行业。

所谓一通则百通,在某一领域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自然会其余领域的理解就会更快,也会更准确。

书法的“真谛”,何尝与人与社会的发展不一样呢?都是在追求自由,而其中又有规矩约束着。其实任何领域,到最高的层面,应该都是一样的。

书圣的思想境界一定不会比画圣高多少,同样,诗圣的思想境界也不会比书圣高多少。他们之间的差距,只是领域而已。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4:38

在最长的白昼,遇见天长地久
2019
06/21
09:07
大道知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夏至 · 一年中最灿烂的一天

夏至,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这一日,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已至,日久天长,

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无比期待美好也能地久天长。

至者,极也:夏至日,标志着盛夏的到来。

古人云夏至“万物至于此,假大而极至”。《恪遵宪度抄本》中也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自此,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随着阴气逐渐上升而至小暑、大暑。待阴气彻底钻出地面,天气凉爽,便是秋天了。

夏至日,万物繁茂生长,更需雨水滋润。故夏至的午后或傍晚,常会有一阵雷雨,骤来疾去,诗人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别有一番意趣。

夏至时节,伴随着午后傍晚雨水的滋养,盛夏的热浪也随着越发嘶鸣的蝉叫声扑面而来,绿树阴浓里“蝉鸣声声响,忽觉夏日长”,而池塘里也早已“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

夏至,一年中最灿烂的一天,虽然这耀眼的瞬间,终究会过去,可这最光明灿烂的日子,是经历了秋冬春的超长等待,犹如人生,在经历了无尽的等候,总会迎来美好。夏至,活在当下,生活也当如夏花一样绚烂绽放。


夏至有三候

夏至时节第一个五日,鹿角开始脱落。鹿是属阳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阴气生,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蜩始鸣”指的是知了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另外人们所知的“螗”是一种较小的蝉,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为区别“知了”,俗称“都了”。

夏至最后五日,“半夏生”,这意味着夏天已过半。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疗伤寒寒热、喉咙肿痛等。


夏至 · 生活因仪式而美好

“夏至”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提醒人们一年中最炎热时刻的到来。

古人认为,夏至日阳气至极,阴气始至,所以把这一天看得很重,并举行祭神祀祖活动。《周礼 春官 神仕》说:“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意思是夏至这天,祭祀地神,以消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史记 封禅书》又记曰:“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这时的祭祀活动,已伴以“乐舞”,规模渐盛。汉以后,“夏祭”渐成规矩,且历代沿袭,只是内容逐渐发生变化,由单纯的“祈福”,进而成为“感恩求报”。

在北方,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所以,祭祀活动的内容就变成了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嘉靖河北《威县志》载:“夏至,村落各率长幼以祭,名曰麦报秋。”至今,有的地方还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在古代,夏至日,妇女们还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件。《辽史 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酉阳杂俎 礼异》也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香囊可除汗臭。“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互赠一把“凉友”(凉友是古人赠予扇子的美名),展开后馨香四溢,招来清风,风雅十足。


夏至·做个幸福的吃货

夏至这一天,民间有吃面条、吃馄饨等习俗,并有“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夏至面条不可缺,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许多地方的重要习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北方夏至吃面食,而南方有些地方则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夏日里,最令人想念的还是井水镇西瓜,若能吃上一口,那才叫让人销魂。西瓜最妙的吃法,莫过于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古人云:”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夏至时节,刚从树上摘落的荔枝最为新鲜,水分丰盈,粉嫩欲滴,令人垂涎欲滴。

除了人人爱的西瓜荔枝,红宝石般的杨梅也是当夏主角。吃货苏东坡云:“西凉葡萄,闽广荔枝,未若吴越杨梅”,一颗酸甜饱满的杨梅入口,五脏六腑为之一振。江南人喜欢以白酒浸泡杨梅酿酒,喝后令人胃口大开,还能防中暑。


夏至 · 万事均有转机

从夏至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一些道理,一是盛极则衰,“满招损,谦受益”;二是凡事均有转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一年分阴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开始,白天会越来越短,夜晚会越来越长,一直到冬至那天才开始逆转。

夏至日的阴阳转换,告诉我们的“盛极则衰”之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忌讳“太满”,《尚书》等诸多经典中都有“满招损,谦受益”等相关箴言。

凡事不可太过,学会知足才能常乐,话不说尽留余地,福不享尽想将来,这是盛极则衰之理对我们的人生的启示。“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人安心的同时,也有盼头。

夏至时节,鹿角感阴气而脱落,而知了则因感阴气之生,开始鼓翼而鸣,“半夏”也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如果说人生路上要警惕“盛极则衰”,但万一出现“盛极则衰”的局面,自然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弥补,让我们走回阴阳和谐的道路上,这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所以很多看似挫折和变故的事,其实并非坏事,只要换一种角度、以天道的眼光去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那种时候,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悲伤痛苦,只会振奋欣喜。


海子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人不是活一辈子,

也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

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人间之所以有夏天,

是要告诉我们:

惟有酣畅淋漓的快乐,

才能证明我们曾经活过。

夏至已至,不要躲避阳光,

充满欢喜地迎接它,

正如迎接这个美丽的世界。

夏至来临,

愿你清凉一夏,安然无恙,

美好地久天长!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4:48

古训:做人,缺钱可以赚,缺德准完蛋
2019
06/21
08:01
国学慧语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如果你拥有财富,
别人只是崇拜的是你的财富,

不是你,

但你会误会别人崇拜你;

如果你有权力,

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权力,

不是你,

你误会了别人崇拜你;


如果你拥有的是美貌,
别人崇拜的只是你一时拥有的美貌,

不是你,

你误以为别人崇拜你。

看清自己,

人品德行才是你行走天下的至宝!


人生在世:

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

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

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

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

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


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
可以虚心,但不能虚伪;

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

可以生活,但不能生事。


做人: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

做事:大不糊涂、小不计较,是为智;

对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为义;

恪律:守身如莲,香远益清,是为廉;

对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

修心:优为聚灵,敬天爱人,是为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4:53

十首最美夏至诗,让你清凉一夏
2019
06/21
10:04
大道知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古代测量时间有白天的日晷和夜晚的沙漏。夏至白昼达到最长,过了夏至,夜晚慢慢变长,所以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农历五月有很多农事活动,所以说“是月农稍忙”。


《夏至后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夏至到小暑期间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代夏至有吃粽子和烤鹅的习俗,而夏至在农历五月中旬,江南开始梅雨天气。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唐】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七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这个节日同冬至节一样重要。诗人值节日抒发孤独感,渴望上达圣听,被朝廷召回。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宋】陈与义

微官有阀阅,三赋池上诗。

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

官忙负远兴,觞至及良时。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

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

欲归未得去,日暮多黄鹂。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柳映荷塘,游鱼聚影,夜雨飘荷香,黄鹂鸣池上。面对大自然的美景,真想摆脱尘世纠葛,身披蓑衣,持竿于雨中舟上。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古人有夏至祭祀先祖的习俗,而夏至和端午的很多习俗重叠在一起,有的地方重端午,有的地方重夏至。


《永遇乐·夏至》

【宋】史浩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饮酒清歌,端午的艾草香尚留,天气闷热,挥扇难消热气,倘若心静,自然凉,亦不怕炎热。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夏至,雨后天晴,牧童骑牛往青草深深处,溪水清澈,两岸绿荫满布,晚风拂面,惬意的夏至午后。


《夏至》

【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礼记·月令》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古人又称夏至为“日长至”,认为是阴阳相争的节点,所以很重视夏至日的养生功。


《夏至日雨》

【宋】袁说友

烟暝千岩木,溪明一带楼。

片云封旧恨,急雨罥新愁。

节又匆匆过,诗从轧轧抽。

病躯无耐暑,老鬓不禁秋。

诗人夏至日抒发老病之烦恼。夏至后天气炎热起来,二十天左右“入伏”,暑热之烦恼让人忧愁。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5:04

赵朴初和启功的幽默对话: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2019
06/21
09:12
曾国藩读书会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作者|侠名


今天,小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流传于网络的有趣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和著名书法家、教授启功先生。

相传,一次体检时,两位老人相遇了。

赵老说,你说吃了一辈子素,还得个高血脂。启功先生听了立刻找大夫讲理:你看!你看!你让我少吃肉,我就说这和吃肉没关系嘛!

赵朴初先生还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只有高兴是现款,其他都不过是支票而已。”

两个多么快乐好玩,满满童心的老人啊!所以,他们才能都笑到了九十多岁的高龄呀!

好了,回到正题,今天发来的这篇文章是这位赵朴初先生所作的:“感悟有七”,供大家一起品读,让人眼前一亮!


赵朴初(1907-2000),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是20世纪中国佛教界的杰出领袖。

老年感悟有七

赵朴初

我今已古稀,感悟有七,写出来与老年朋友们共勉。

一、活着:日出东海落西山,活一天,少一天。过一天,乐一天。乐一天,赚一天。

二、高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高兴了就好,只有高兴是现款,其他至多不过是支票而已。

三、自己的: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健康是自己的。

四、不一样: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

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父母有病,子女对父母问问、看看就知足;

子女花父母的钱,理直气壮,父母花子女的钱,就不那么顺畅;

父母家也就是子女的家,子女家可不是父母家。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明白人把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义务和乐趣,不图回报,一心想回报,就是自寻烦恼。

五、指望谁:养病指望谁?指望子女,久病床前无孝子;指望老伴,自顾不暇,无能为力;只能指望钱,用钱养病。

六、怀旧:常想一二忘九八,健康长寿样样有;老当益壮天地宽,满目青山松和柳。

七、直面死亡: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人平等,要有思想准备,一旦阎王策小鬼来叫,无牵无挂无语,跟上走就是了。


宽心谣

赵朴初

日出东海落西山,

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

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

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

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

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

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

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

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

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

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老之歌

孙稚如

老!老!老!

你老我老他也老,人生自古谁不老,早老晚老总要老,天若有情天亦老,切莫把老当镣铐,切莫把老当烦恼。

老是人生的结晶,老是成熟的的写照,老是深刻的标志,老是智慧的代表。

老有老的脾气,老有老的情操,老有老的哲学,老有老的诀窍。

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们的养生之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是我们的基本信条。

老气横秋、老调重弹、老牛破车、老奸巨猾、坚决不要。即使老马识途,也不要倚老卖老。

老态龙钟,迟早会到,这病那病,总会缠绕,年纪虽老,志在崇高,老有所为,量力为好。

我们应该承认老,一切想开想透,尊重自然规律,不必自寻烦恼。

相信年轻人,自有创造,一代会比一代好!


延年益寿

箴言:天下没有偷懒可得的健康。

二话:对于以往不愉快的事和逆境,不发牢骚、不念旧恶。对于未来的日子没有奢望,但求平安幸福。

三养:保养、营养、修养。

四忘:忘记年龄,忘记钱财,忘记子孙,忘记烦恼。

五福:有健康身体谓之福,有兴趣读书谓之福,有知己好友谓之福,有人惦念你谓之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谓之福。

六喜:一喜退而不休,二喜儿女独立,三喜无欲则刚,四喜问心无愧,五喜好友甚多。

七乐:知足长乐,闲中作乐,自得其乐,及时行乐,助人为乐,行善是乐,平安最乐。

八点:嘴巴甜一点,脑筋活一点,脾气小一点,度量大一点,心放宽一点,做事多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多一点。

九常: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眼常动,面常搓,足常磨,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十则:少肉多菜,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食多嚼,少衣多浴,少言多做,少欲多施,少忧多眠,少车多行,少气多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5:25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句435句
2019
06/21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5.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6.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7.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8.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1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13.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14.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16.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1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18.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1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0.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王冕·墨梅)

2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2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2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24.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2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26.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27.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唐·白居易·琵琶行)

28.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29.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0.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3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32.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3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3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35.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6.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3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8.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3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40.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41.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4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4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44.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5.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

4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4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48.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5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51.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52.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53.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4.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55.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56.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5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58.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59.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60.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61.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唐·白居易·琵琶行)

6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63.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4.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6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66.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67.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68.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

69.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70.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7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7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7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4.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张泌·寄人)

75.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76.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77.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78.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

79.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

8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8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8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83.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4.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5.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86.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天)

87.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88.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8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90.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9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9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93.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9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9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9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98.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99.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100.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01.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10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103.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10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105.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0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07.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郑板桥·对联)

108.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0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110.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1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112.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11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4.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

115.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

116.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117.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唐·白居易·长恨歌)

11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119.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21.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22.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12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25.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26.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127.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128.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

129.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3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131.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

132.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133.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4.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13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136.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137.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138.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39.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14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4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42.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43.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14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14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46.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47.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148.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149.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150.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15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152.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53.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154.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155.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15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157.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58.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159.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远·天净沙·秋思)

16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16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162.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

163.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寓意)

164. 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65.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

166.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167.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168.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169.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170.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71.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7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173.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7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17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176.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177.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78.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179.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80.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8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183.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184.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185.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186.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18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18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89.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190.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19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192.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193.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9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195.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96.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197.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19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199.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200.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0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202.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203.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204.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05.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20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207.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208.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09.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210.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211.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唐·白居易·琵琶行)

21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2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214.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215.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216.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217.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218.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219.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220.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2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22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22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22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22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226.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227.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228.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2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230.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231.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23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33. 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234.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3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23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237.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38.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239.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240.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4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4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24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245.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24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24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248.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249.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250.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5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253.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254.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25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256.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257.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258.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60.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26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26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题临安邸)

26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26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6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266.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267.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268.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26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7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27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272.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27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27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275.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27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277.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278.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27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280.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28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28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28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马说)

284.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285.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286.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287.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28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

289.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290.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291.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292.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唐·高骈·山亭夏日)

29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294.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29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29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97.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298.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29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300.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30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30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30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30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305.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30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307.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308.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309.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31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11.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1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313.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

314.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315.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清·杨继盛)

316.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

317.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318.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19.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320.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吴伟业·圆圆曲)

321.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322.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32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32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

325.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326.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327.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328.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329.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330.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

33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33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33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33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335.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36.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37.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33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339.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沙)

340.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34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4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34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34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345.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346.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347.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348.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34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350.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35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35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53.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35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355.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56.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357.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358.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359.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360.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36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36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36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364.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365.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6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宋·李清照·声声慢)

367.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68.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369.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370.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371.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372.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清·曹雪芹·红楼梦)

373.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37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375.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376.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377.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行)

378.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7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380. 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81.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382.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383.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384.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385.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386.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387.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388.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集注)

389.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390.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391.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苦吟)

39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9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394.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395.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396.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39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98.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99.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400.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

40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0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403.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40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405.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406.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0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408.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409.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410.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

411.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412.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413.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14.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恋花)

41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41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41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41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4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420.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42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22.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423.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424.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25.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426.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427.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2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29.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430.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431.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432.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43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43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435. 昨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五代·晏殊·蝶恋花)

.End.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6:12

佛法是种活法
2019-05-20 14:18:12 来源:达真堪布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Lofter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导语:佛法是真正的如意宝。
佛是最有智慧、最能干的人,所以活得轻松、自在、快乐。凡夫是最愚痴、最没用的人,所以活得累、活得苦。佛活得快乐,凡夫活得痛苦;佛的活法是佛法,凡夫的活法不是佛法。佛做对了,用佛法来活;凡夫做错了,用另外一种活法,所以活得累、活得痛苦。

佛法是人的一种活法,人应该通过佛法活着。佛和自己是不应该分开的,是一体的。你自己就是佛,佛就是你自己。你把它们分开了,这叫无明愚痴。佛法和你的生活也不应该分开,你把它们分开了,这也叫无明愚痴。我们很多人把佛法当作神话,把自己的生活和佛法分开,所以活得累。心累才是真正的累,心苦才是真正的苦。佛法是一种活法,用佛法这个活法来活着,才能活得轻松自在,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我们想跟佛学,一定要学佛的大慈大悲、大彻大悟。我们为什么有想不开、想不通的地方?我们总是站在一个角度上使劲地想,不会换角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人一生的快乐,并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那什么时候才能计较的少,什么时候才能不计较呢?把狭隘的心胸打开!当我们真正发出了慈悲心、菩提心的时候,当我们完全不为自己,只为众生的时候,我们的心胸才能打开,之前不可能。你还有我执和我爱,你还有自私和自利,那个时候你不愿意计较也肯定计较,遇到境界的时候肯定不行,你还没有断除这一切。我们为众生活着,才能快乐。现在很多人都为自己活着,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都在追求自我。错了!你活得那么累、那么苦、那么残酷。原因在哪?就是因为你只为了自己活着。你不会考虑别人,你不会尊重别人。即使你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也都是有条件、有要求、要回报的。这些都是痛苦的因。

我们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但是内心不快乐。内心为什么不快乐?因为物质世界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精神世界没有发展,物质世界的发展就变成了精神世界的压力。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有压力,活得越累。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修习佛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发展起来。这是唯一的方法。

无论什么时候都那么快乐、那么欢喜,这才是佛!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种无伪的欢喜心,任何时候都快快乐乐,没有吵闹的时候,没有愁眉不展的时候,你就是佛!你看弥勒菩萨,他永远都是那么乐,这才是真正的"欢喜佛"、"乐佛"!这是他的表法。佛不可能离开这个世间,佛法也在世间的生活和工作中。你真正学佛修行了、成佛了,那个时候你会永远快乐。家庭和睦、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这样才有欢喜。

佛法是真正的如意宝,一定要珍惜啊!如果你真遇到佛法了,好好地学习它、修持它、利用它,它就会给你安排好一切,就会给予你一切,一切都是吉祥圆满。我希望大家不管什么时候都一定不要舍弃佛法、不要舍弃上师三宝!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7:28

陈凤英:G20到了必须发声的时刻
2019-06-21 00:21 环球时报
陈凤英
139参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今年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撰写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贸易关系紧张,经济趋势向下的风险。如果贸易战全面展开,到2020年世界经济可能要下降0.5%,为此带来455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奥地利一国的经济总量。

  依据这份报告的分析,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走下坡路,这一轮从2010年开始的经济增长到今年刚好满10年。自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达到3.8%的高点后,2016年增长3.4%,今年包括IMF、OECD在内的各方预计都在3.1%左右。既然周期性已到,下坡路上,如果各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或者说能够同舟共济,下行速度可能减缓;如果经济关系保持得不好,下行将呈现加速趋势。因此,在下坡路上如何同舟共济、缓解各国间紧张的经济关系,这正是各方普遍关注而G20应该给予回应的。

  当前世界经济最不利的一个迹象是,5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已经跌破荣枯线到49.1。主要经济体当中,只有美国和法国还在荣枯线上,但只分别为50.4和50.6,其它国家都已经破50,最低的德国只有44.5。作为前瞻指数,PMI的下降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下滑。


  WTO在4月份发布的最新一期报告中,将今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由此前的3.7%大幅下调至2.6%。WTO对此解释是受贸易摩擦升级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在深度调整,同时世界经济还面临着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没有完全依靠改革调整自身经济结构,而依然是以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当政策手段用尽,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时,就预示着新一轮危机的到来。同时世界经济的制度性安排也出现问题,美国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中国反击美国搞贸易霸凌、以极限施压迫使中国放弃核心利益,说明主要经济体间关系紧张,相互缺乏沟通协调。

  目前,对世界经济的担忧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国际油价持续的下跌以及黄金价格连破高点说明避险心态已经出现。尽管危机还不会立刻出现,但预计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担忧将转化为现实。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到了各国即使不能同舟共济,也必须要协调宏观政策的时刻。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焦点,G20从此取代G8成为各国齐心协力应对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平台。如果没有G20,今天的世界可能很不相同。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参与者凝聚在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均衡、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是G20的初心。在全球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刻,G20尤其应当不忘初心,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发出强烈的声音:各国应该协调出台相对一致的政策,齐心协力应对包括贸易战、保护主义、安全审查、以邻为壑在内的单边主义行径;各国应尽力稳定世界经济环境,承担应有的责任,管控好可能的系统性风险,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往外推,甚至嫁祸于人。各成员国齐心协力,以避免世界经济可能的破位下滑。(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1 18:00

提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19年06月21日08:0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提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风貌,新时代共产党人要有新时代的精气神。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激励全党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提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1.初心如磐,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彰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在发展过程中,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努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干事业,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不懈追求。

2.使命在肩,担当起该担当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应对,尤其需要我们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担当起该担当的使命,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彰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境界。

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共产党人要始终把使命扛在肩上,担国家民族之大任,当新时代新征程之先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干劲,在责任面前勇于担当,在困难面前勇于做事,在挑战面前勇于攻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更要一鼓作气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

有应对挑战的胆气。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既面临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中国不仅要破解当下难题,更要着眼长远,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兼顾国际。这是最需要担当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面对复杂形势要保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淡定从容,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走好自己的路,办好中国的事,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3.刀刃向内,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朝气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实践证明,我们党每一次自我革命,都不是简单的自我修复,而是从里到外的深刻改造、深度重塑。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我们党因革命而生,勇于自我革命是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里的政治基因,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制胜法宝。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刀刃向内,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清除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化解了党面临的严重政治风险,正本清源、拨正船头,保证了党沿着正确航向前进。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应该坚持刀刃向内,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朝气,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4.实干兴邦,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更需要有这样一种敢闯敢干、真抓实干、不甘落后的“精气神”。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争分夺秒、马不停蹄地苦干快干,把一个东方古国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高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众志成城接力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新时代是紧锣密鼓干出来的。观望等待、畏首畏尾,被动应付、行动迟缓,是不可能抓住机遇的。面对新征程,容不得彷徨、犹豫和懈怠,需要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棘,不断开辟新的局面。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越来越重,我们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做到改革精神更饱满、士气更振奋,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出实招、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加奋发有为地把改革全面推向深入、进行到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实现更好发展,除了开拓创新,别无他途。为此,在实践中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以日新精神、精进态度,谋定后动、统筹兼顾,增强把握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破解难题的本领;就必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就必须着力解决基层老百姓的急事、难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人民在期待着我们,历史在期待着我们,世界在期待着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振信心和斗志,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杜新山)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2 12:13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151+22=173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一)【喜报】末学数字读书笔记《石门素疏》: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最新业绩】20190621读书笔记246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读书笔记399页。
【最近统计】 20140218-20190531共222,303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统计举例】
《石门素疏》数字读书笔记: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430
共有: 215,31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1498/infocenter?ptsig=3nMpYy8QG2SU5pjIu3nikim19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晨钟暮鼓,早课晚殿,
过午不食,夜不倒单,
弘法利生,三皈五戒,
勇猛精进,感恩三宝,
诗书画意,不二法门。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偈】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盟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贵人扶我上马,仕途一路顺风。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戴组织栽培。
优哉游哉冬泳,组建青田冬协。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三高相伴无知,一朝卒中突发。
五行有救未死,五月住院康复。
三百善人探访,一心发露忏悔。
戒贪戒嗔戒痴,素心素食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行修道修心。
阴鱼仍象阳鱼,芥子还纳须弥。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劝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马。”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心素食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一、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二、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三、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四、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五、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七)【诗书画意】向阳花开
《石门集》
石门赋
春花漫漫,秋月皎皎
夏风习习,冬雪皑皑
石门曲
人间理想,近心至真
人生理念,静心至善
人道理性,净心至美
为人修心,唯心至心
石门联
有门无门,实为石门,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大关小关,斯乃禅关,
风风雨雨在在朝朝暮暮。
石门偈
朝阳东升,暮月西沉。
夜黑犬吠,天晓鸡鸣。
石门令
采菊石门前,
悠然水南边。
登芝田春台,
享处州太牢。
观之江涨潮,
感中土盛世。
觉天大地大,
悟菊香人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2 14:38

菩萨行证:圆满菩萨道
2019年06月21日 14:17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菩萨道的圆满即身、语、意的清净菩萨道的圆满即身、语、意的清净
  第二十一课 圆满菩萨道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永久积集;眷属合会当离,生死无法替代;人生面临八苦逼迫,以何作为究竟皈依处,以何作为圆满修行?唯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个人才能自我圆满。

  菩萨道的圆满即身、语、意的清净,也就是菩萨远离五欲,摧伏四魔,解脱愚痴的缠缚,而获得身心的自在。例如:佛世时的莲华色女,走出爱情的迷惑,成为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跋提王子,出家后了解无为的快乐,不再恐惧恶人的加害;聪明博学的大迦叶,闻佛法音,心开意解,成为领众圣者;罗睺罗不再妄语,除去内外尘垢,成就密行第一,是为青年的楷模;杀人无数的鸯伽摩罗,受到佛陀的感召,止住狂心,成就忍辱无诤的修行。这都说明远离贪瞋愚痴,修持戒定慧,皆能成就菩萨道。

  佛道虽是长远,然而‘人成即佛成’,人格的健全,道德的升华,身心的净化,慈悲的实践,便能成就生命的圆满,如五大菩萨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护持三宝,弘通正法,精进修慧,利乐有情,这是菩提心的发起;广行方便,度脱群品,烦恼漏尽,自他一如,这是菩萨道的圆满。凡发心行菩萨道者,应以《八大人觉经》的‘不念旧恶’,《大乘起信论》的‘不变随缘’,《华严经》的‘不忘初心’,《维摩经》的‘不请之友’等,作为我们圆满菩萨道的法门。

  佛陀降魔以后才能成等正觉,吾人生活中,以六度万行,广行四摄,实践四弘誓愿,具有般若正智,必然能转苦海为莲池,化荆棘为林园,灭魔军成正道,转烦恼为菩提。

  家庭要如何圆满菩萨道呢?

  传统的中国社会,十分重视家庭伦理,因此,有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伦理关系,而《礼记。大学》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都是说明家庭的重要。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从个人的身心净化到家庭的建设,佛陀提出更实际,更有智慧的办法。例如佛陀度化须达多长者的媳妇玉耶女,使她改掉骄奢傲慢的性情,养成和众乐群的性格,终于挽回濒临破碎的家庭。佛陀为善生童子讲说奉养父母、夫妇相处、家庭经济之道,使善生回迷向正。

  夫妻不是冤家,儿女不是债主,家庭更不是牢狱,而是和乐互敬的净土。家庭的和谐则要婆媳尊重,妯娌互助,和睦邻里,勤劳赞美,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让自己成为别人得度的因缘。

  社会要如何圆满菩萨道呢?

  现今社会面临的问题有:战争的威胁、金融的危机、种族的冲突、生态的破坏、伤残的福利、人口的老化、失业的犯罪、贫富的不均、婚姻的暴力等。如何建设安全、安心的圆满社会呢?佛教提出‘天下一家’、‘法界一如’的理想,从‘人权’的尊重到‘生权’的提倡,尊重包容中,同中存异,异中求同,以‘无缘’的慈悲,创造安和乐利的美好社会。

  佛教理想的社会,是要让居住的环境庄严堂皇、雄伟宽阔;要让自然的生态整齐清洁,平坦优雅;要让人我的相处和善、友爱、赞歎、互助;要让饮食的生活清淡自然,衣食无忧,各取所需;要让休闲的生活欢喜舒畅、安然自在;要让经济的生活勤俭富足,喜舍共有,七宝具足,自然充满;要让信仰的生活恭敬供养,称颂赞歎。

  法界如何圆满菩萨道呢?

  法界具有真如、本性、法性、般若、如来、涅槃、圆满、无漏等意义,如六祖惠能在开悟时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亦如华藏世界的光光相摄、事事无碍;药师净土的光明炽然,净无瑕秽。

  所谓法界的圆满,就是说佛陀的法身没有时空的隔绝,没有生死的轮回,没有人我的对待,没有得失的爱瞋。就如唯识学的大圆镜智,绝去尘埃;《起信论》的如来藏,不生不灭;《法华》的一味法雨,润泽群众;禅宗的截断众流,无有执著。这是一个法界圆满菩萨道的世界。

  法界虽大,就如我们这颗真心,能够包容太虚,量周沙界;能够上彻天堂,下通地狱。法界的圆满庄严,其实就是菩萨多生累劫的福慧具足。

  (本文节选自《佛光教科书》第三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2 14:46

换个宽阔的角度看问题
2019年06月21日 14:08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安顿过往,珍惜现在,面貌崭新,向远出发。安顿过往,珍惜现在,面貌崭新,向远出发。
  文/延参法师

  生活当中有个误区,就是很容易沉迷怀旧。总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遭遇到了许多不公道,一边抱怨着生活不好看,一边又任性的去放纵自我的放逸;一边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一边却又打不起精神来给生活添把力气。

  总是在渲染着对过去的怀念、纠缠和无法安顿的内心世界,总是在叹息、抱怨和遗憾。有句老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怎么了,当年真是可圈可点吗,到底当年你经历过什么?不过是一些往日的纠缠、曾经的遇见,不过是对烦恼的一种掩饰和借口。“我当年活得挺好”,只不过是一种沉迷怀旧、过于纠缠罢了。

  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向前的打开方式,推进、拓宽和丰富。总怀念以前过得怎么样,总怀念以前过得好留恋,那么问自己一句话,现在过得很糟糕吗,现在过得很不顺利吗,你那么苛求生活有很大必要吗,生活真的缺失了你很多吗?诚恳一点,坦率一点,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活了一大把年纪,一切都还算顺利。想明白这一点,就有点放心了,心气平和了,思考也就客观了。

  那些放不开的纠纠缠缠,放在别人的生活当中,不也都是寻常日子吗?那些谁对谁伤害,谁对谁误解,那些缺憾那些误解,那些亲友之间的摩摩擦擦,在这人海茫茫中、时间经过当中,那又算了什么?都是寻常故事,都是寻常风景。

  放进这生命大情怀里,不过就是山水罢了,风景罢了,涛走云飞,岁月罢了。所以仔细一考虑,真的就没什么,还算可以,不算太糟糕,还算比较放心,过的日子还算比较靠谱,没有走太多弯路,当然还是多少走了几步。

  有些时候感觉生活好沉闷,生活好无聊,生活好繁琐,那么这就是生活的创造所在。再小的生活圈子,再渺小的人生经过,它也需要内心氛围的再次破局。打破对生活的那种沉闷认识、沉闷氛围或沉闷现状,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去凝聚活力,塑造魄力,成为动力,成为学以致用的综合体验和生活报告。

  所以不要为生活下那些过早的悲观论断,也不要认为生活中自己读了很多道理,却活不好眼前的生活。别把生活里那些小故事扩散、放大和渲染,其实真的没那么大不了,不必要那么渲染。

  放下困惑,化解误解,身心清净,洒脱自我,告别过往,重新出发,面貌崭新,一切向新。去迎接一个未来崭新的自己,如同陪伴自己经过这季节,不曾辜负给我们带来的人生提点和生命棒喝,安顿过往,珍惜现在,向远出发。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2 14:53

你我皆过客,何必计较多
2019
06/22
10:41
圣贤人生智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记得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这四点:不在一些烂事上计较,不和家人计较,不和对自己重要的人计较,不和爱人计较。


1不在一些烂事上计较

生活在世上,难免遇见烂事。它们的存在就像鞋子里的沙子,如果非要较劲,只会硌脚,不如把它倒出来。

有句话说的好:你永远不能战胜一个傻子,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那个水平一样的地方,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向上,尽量避免与此等手段低劣的人纠缠。


2不跟家人计较

我们往往忘了,我们能伤到的,都是爱自己的人。

生活中的小争执,我们应该尽力去避免的。因为和家人争吵,无论输赢,陷入争执本身就输掉了。


3不和对自己重要的人计较

前不久和朋友一起看球,在场还有一位我的合作伙伴。

我和合伙人支持的主队不一样,而且我支持的队领先,所以他一直不服气,一会儿说是裁判误判了,一会儿说是自己支持的球队状态不佳。

我全程没有说话,看完之后吃个饭聊聊天就结束了。

他走后,朋友问我:“你那伙伴不太不懂规则啊,说的乱七八糟的,你竟然一句话也不说。”

我说,“我从来不和重要的人,计较那些不重要的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固执,我也是如此,当我认定一件事就很难被改变,所以我更不会说服别人。

尊重别人的选择,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情商和格局的体现。

不要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去争执破坏了重要的关系,那些无关痛痒的输赢,谁要谁拿去吧。


4不和爱人计较

热爱生活的人不和爱人吵架。

他们善于把自己的家庭变成安稳的港湾,而不是一场飓风。


人活在世上,难免遇到一些琐碎的事。

过于斤斤计较,只会无意义的内耗,让自己心力交瘁。

无论是对待家人还是朋友,我们都没必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和他们针锋相对,到最后只会伤了彼此的感情,也让自己陷入更加孤独的境地。

我们真正能做的,唯有和解。

世上你我皆过客,何必计较那么多。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2 14:58

中国茶道:你必须明白的四大人生哲理!
2019
06/22
09:03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七味,茶便独占一味。

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唐代茶圣陆羽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龙,闻于鲁周公。”上古神农时代我们便与茶结缘,从古至今,伴随着世事变迁,茶在中国,渗透进了人间百味。茶道成为指引中国人生活的一门艺术,茶道精神“和”“静”“怡”“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周易》中讲“保合太和”,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才是人间真道。

孔子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一种理性,一种节制,一种气度,一种分寸。

《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正如儒家所讲“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和”是待人接物的宽容、谦和之礼。一份宽容的心态,一份温暖的礼让,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润滑剂,是发现美好的切入点。

“和”是中国茶道的精髓,是儒释道三家精神的高度融合。茶道之“和”是中庸之道,是天人合一,是五行共生。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人喜好“以儒治事,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苏轼便是这其中的典范。他既有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又能在困境中获得道家的逍遥,参透佛家的解脱之道,活出“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

“和”是一种气质。时代越是浮躁,我们越是要沉下心,说话做事情把握好度,有节制,有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成为茶之君子。




道家说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

茶圣陆羽的挚友,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三饮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一饮除去睡意昏沉,顿感天地之空灵清爽;再饮心神清静,与禅坐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迷即佛众生,悟即众心佛”的味道;三饮最终实现了清静、自悟的禅宗宗旨。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让人能够明心见性,锻炼人格,超越自我。

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悉察万物、道通天地、明心见性,怡然自乐。

宁静致远。静下来,慢慢地,认真地走,才是到达目的地最快的方式。

现代人热衷于禅修、瑜伽、冥想等等活动正是对古老茶道精神的追求。面对外界的嘈杂,不妨关掉手机,放下一切杂事,给自己一片安静的天空,静静地捧一杯茶,认真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蓄积再次出发前的力量。

“静”是一种素养。我们要学会用静的心态理解周围,平静做人,平静处事,宁静致远,成为茶之“静”君子。




《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怡,有心情愉悦之意。

一说到茶,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大玻璃杯泡水如饮牛,不解其道不如不饮。其实不然,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茶道有着不同的追求。老舍经典话剧《茶馆》中,去茶馆喝茶的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涉及各行各业。不论是王公贵族追求的“茶之珍”,亦或是老百姓追求“茶之味”,大家都能在茶事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舒畅,这便是“怡”。

饮茶需要从忙碌的生活中跳出来,暂时摆脱生活的枷锁,中国文人不得志时往往会在自然山水和品茶间寄托情思,在一缕茶香中排遣抑郁之情。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物质固然重要,但精神享受更不能少。过于重视物质享受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就会慢慢陷入潭底,徒然挣扎,找不到自救的方法。

读书,见人,历事,行路,饮茶啜苦咽甘,“怡”养性情,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吧,而不是当你不小心陷入生活泥潭时,手足无措。

怡,是一种智慧。人要学会解放自我,怡心养性。我们生活的世俗,繁杂、浮华,让我们难得安宁。但焦虑的你,请记得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还自己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方心灵的净土!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在茶事活动中,“真”包含了“物真”和“人真”两个方面的内容。“物真”包括真茶、真器、真物三个方面。“人真”包括“真心”、“真情”、“真性”三个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人名家的真字迹;用的茶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瓷,最重要的是饮茶之人要怀有一颗真心,与茶友相处要真诚,要用真情。

尼采说,人的成熟不是被现实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实际,那是精神的早衰,真正的成熟,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人生如茶,只有经历沸水煮泡、起落沉浮,方能清香扑鼻、沁人心脾,经历过人生的坎坷,世事的磨难之后,方能从茶的清醇中品味人生,返璞归真,发现真正的自己,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纷繁的人生。

在一次次的茶事活动中,我们最终达到对“真”的深切体悟,品味人生;朋友之间获得更加真诚深入的交流和关爱,茶人之间互见真心;探索世界真实的样子,发现自己真实的面貌,认识生活,好好过日子。

真,是一种境界。它让你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在困顿的生活中,发现光亮和温暖,成为茶之“真”君子。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忙碌的你,不如先慢下来给自己泡一杯茶,在茶香中,在“和”“静”“怡”“真”中,品生活真味!

鱼象鱼 发表于 2019-6-22 15:06

王阳明:修身正心,知行合一
2019
06/22
09:07
大道知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他“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历经坎坷,参悟圣人之道,开创心学,以赫赫文功武治,成一代圣贤。那么,阳明的心学究竟是怎么样的学问呢?


【01】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十一岁时,有一天上课突然问先生,“何为第一等事?”人生的第一等事也就是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先生回答:“惟读书登第耳。”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读书,然后考中科举、做官。王阳明不同意,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的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贤。他父亲听说后,就质问他:听说你想当圣人啊?你知道什么是圣人吗?别看王阳明才十一岁,却人小志气大,当即头一仰,大声说,圣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为着“学圣贤”的人生理想,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开始研习兵法、舞枪弄棒。十五岁的时候,为了继承前贤的遗志,王阳明径出居庸关、山海关,对边塞的地势地貌、山川形胜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他还曾在蒙古族部落里参加了射箭和骑马比赛,居然拔得头筹。他十分向往东汉大将军马援的功业,云游归来,有感于动乱频仍的社会现实,写了《帝国平安策》欲上呈朝廷,被父亲训斥教育了一番。但由此可见,王阳明家国天下的胸怀和襟抱。


【02】心外无物,心即理

心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奠基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即理,意思是万事万物只有人类意识参与时才能明白,遇到事情“不动心”,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保持一颗岿然不动的心。

平宁王之乱的时候,王阳明并未到第一线去。他坐镇指挥的同时还在上课、讲心学。当他的手下大将伍文定正和宁王朱宸濠大战的时候,王阳明大概就在讲“不动如山”之境。这时候突然前方战报来了,说情况紧急,前敌总指挥伍文定的胡子都被烧着了,前方军心已乱。这时候,王阳明站起身来,走到旁边拿令牌传命下去:谁再说伍文定胡子被烧这件事,立刻给我斩了。然后调回头来继续上课。

学生们都很紧张,问外边怎么样了?王阳明摇摇头说,刚刚听人说前方有点不顺利,此兵家常事,不足介怀。我们继续讲。讲了一阵,又有前方战报来报,说宁王朱宸濠已经被活捉了,大乱平定。别人听到这样的消息,肯定要欢呼、庆祝。但是,王阳明听了,只是点点头,然后依旧接着回来上课。

学生们又忍不住问了:前方怎么样?王阳明说,听说宁王朱宸濠大败,而且已经被我们抓获了,想来这个消息不假。这时,王阳明眉头一皱说,就是听说死伤惨重啊!这里看出他的悲悯之心。但说完之后,又接着讲课,而且表现为“理前语如故”“理前语如常”,旁观者无不佩服。这就是遇到事情“不动心”,不动如山,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其实是一种更大境界的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不朽,怎么追求不朽?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就算再饱满,放在阳光下没多久就被蒸发掉了。这滴水怎么才能不被蒸发掉呢?很简单,放入旁边的长江大河,汇入汪洋大海之中。王阳明心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解脱和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一种博大的胸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勇于担当,勇于负责。


【03】知行合一,事上练

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此后,王阳明的“心即理”不断延展,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是他心学的第二大层次。“心即理”,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知行合一”则是心学重要的发展。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练,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练才能锋利一样。

王阳明在贵阳讲学,三年贬谪期满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后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他很快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

弄清了事情原委之后,王阳明先安抚乡民的情绪,开口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这样一表态,大家立刻安静了。然后,王阳明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之后,他向乡民们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

这可不得了!王阳明刚刚新官上任,还没有跟上下级沟通,也没有跟官僚体系整体协调好关系,他就敢现场说今年就免去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免去了乡民的葛布税之后,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掉了。

“知行合一”,事上练。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


【04】修身正心,致良知

王阳明,一介书生,身体羸弱,却勇斗宦官,剿南赣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功的背后是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知行合一”背后有个关键的地方,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堪称总纲中的总纲、精华中的精华,那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说:“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阳明心学所说的这个良知,典出《孟子》“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人人皆有良知”,但因现实中各种欲望、情绪、不良习性蒙蔽了良知。因此要找到这个良知,找到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然后不停地去磨练它,升华它,激发一个人巨大的能力,使其不断成长。

宁王之乱时,王阳明本是奉圣旨去福建平士兵哗变,但听到朱宸濠的叛乱消息,立刻前往平叛,毫不犹豫!想想当时的环境,当年朱棣靖难之役的历史摆在那儿,再加上朱厚照本身昏庸、荒诞,宁王朱宸濠准备了十年,完全是有可能成功的。当时南方官员给朝廷的上疏都没说宁王反叛,而是说南昌有变、江西有变、江南有变,都在明哲保身,为自己留退路。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担心自己,甚至让家眷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这种“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王阳明曾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心学关键的总结和升华。宁王之乱平定后,忠泰之难接踵而来。张忠、许泰、江彬等人,处处刁难王阳明,甚至要陷害他。在那个危难时刻,王阳明的祖母去世了,父亲王华又病重,王阳明想回家,学生们都劝他不能走,疑谤在身,被朝廷猜忌,怀疑谋反,这个时候走了,别人就觉得是畏罪潜逃。但王阳明细想了一下,说:我的良知告诉我,亲情足以让我放下这一切。我的良知告诉我,我和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基本的人性,是我要追求的最光辉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其他东西还有什么必要呢?王阳明就真的辞职不干了。这说明,他自己内心中的良知是他处事的最高指引,而不是外在世俗的标准。这就是,听从内心的指引——“致良知”。


王阳明堪称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他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他讲学问道付诸实行、在艰难中建功立业的功夫,他经过修炼而获得强大内心以及战胜苦难的决心和勇气,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悟。

本文摘自《五百年来王阳明》(作者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页: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查看完整版本: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